清平乐·村居

合集下载

《清平乐·村居》原文欣赏及翻译

《清平乐·村居》原文欣赏及翻译

⑼卧:趴。
《清平乐·村居》赏析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 ,“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 、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 ,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 ,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⑷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⑸翁媪(ǎo):老翁、老妇。
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⑺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⑻亡赖:”亡“读wú,通假字,通“无”。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清平乐·村居注释及译文

清平乐·村居注释及译文

清平乐·村居注释及译文
全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词句注释:
1、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后用作词牌名。

《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2、茅檐:茅屋的屋檐。

3、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今吴语)。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4、翁媪(ǎo):老翁、老妇。

5、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6、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7、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同“无”。

8、卧:趴。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及赏析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个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趴。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

因为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

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注重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文学赏析辛弃疾词中有很多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仅仅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清平乐·村居_宋词鉴赏_南宋_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_宋词鉴赏_南宋_辛弃疾

鉴赏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 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 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 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 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 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 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 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 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 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 老年妇女的代称。
鉴赏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 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 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 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 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 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 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 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无 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 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比 “坐”“躺”“趴”等用得更妙。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 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 字正是如此。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 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 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 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 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淘气的小儿子,他 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 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 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 (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 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 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 中之一。

清平乐村居全文注释赏析

清平乐村居全文注释赏析

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通:无)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鉴赏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

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注释译文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注释译文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注释译文
《清平乐⑴·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
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⑹。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⑻。

注释
⑴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题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⑷翁媪:老公公、老婆婆。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无赖:“指顽皮、淘气。

⑻卧:趴。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人是谁家
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豆地锄草在溪东,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欢喜的是小儿子的调皮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四年级下册古诗

清平乐村居四年级下册古诗

清平乐村居四年级下册古诗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全文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如下: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这首词是描写农村生活的名作,风格清新,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古诗清平乐·村居翻译赏析

古诗清平乐·村居翻译赏析

古诗清平乐·村居翻译赏析《清平乐·村居》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正剥莲蓬。

【前言】《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⑷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⑸翁媪(ǎo):老翁、老妇。

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⑺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⑻亡赖:”亡“读ú,通假字,通“无”。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⑼卧:趴。

【翻译】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赏析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赏析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赏析清平乐·村居原文及赏析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通:无)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赏析:鉴赏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

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

清平乐·村居的古诗

清平乐·村居的古诗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1]作品原文清平乐⑴•村居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⑹。

最喜小儿亡赖⑺,溪头卧剥莲蓬(8)。

⑵[3]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清平乐(yu6):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后用作词牌名。

《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今吴语)。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δ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1n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狼为亡赖。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同“无”。

⑻卧:趴。

[3] [4] [5]白话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6]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O[5] [7] ⑵作品鉴赏整体赏析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清平乐·村居的意思

清平乐·村居的意思

清平乐·村居的意思
茅草屋的屋檐十分低小,小溪边上青草依依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锄豆溪东,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无赖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之一。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作品原文:清平乐⑴·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作品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作品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作品鉴赏: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加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加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加赏析导语: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加赏析清平乐⑴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白话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注释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注释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注释《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清平乐·村居》原文及注释,仅供参考。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注释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通:无)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趴。

鉴赏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加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加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加赏析清平乐⑴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白话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意思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意思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意思及赏析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意思及赏析清平乐①·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②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③。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④,溪头卧剥莲蓬。

①清平乐(yuè):词牌名。

(多音字)②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泛指南方的方言。

③翁媪(ǎo):老翁,老妇。

④无赖:指顽皮、淘气,是一爱一称。

茅草房屋低矮,临着潺一潺的小溪,溪边长满青草。

一对白发夫妻坐在一起,正带着几分醉意用吴地方言聊天。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编织鸡笼,还有调皮可一爱一的小儿子,正趴在溪边剥着莲蓬。

【天伦之美】西边有茅舍,虽然低矮,但是风景优美;溪边有老翁和老妪,说着方言愉快地一交一谈。

而作者的三个儿子,这都在忙碌着自己的活计,“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多么安闲自在,一温一情脉脉的画面。

【赏析】读完这首词,让人一体会到词人沉醉在幸福中。

有明媚的风景,有各自忙碌的孩子们,词人隐身在这些画面的背后,望着这一切,内心充满了闲适满足感。

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暴露自己的身份和位置,但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描述,读者也能体会作者的心境。

这样更加含蓄、优美。

【启示】家庭是每一个人的避风港,辛弃疾也不例外。

看到孩子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父母也就心满意足了。

不管你是住在高级的小区还是茅檐低矮的房子,只要家人在一起,相互照顾,也就能体会到辛弃疾所写的这种天伦之乐。

清平乐村居古诗的意思全解

清平乐村居古诗的意思全解

《清平乐·村居》的意思全解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代〕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同:无)译文及注释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趴。

鉴赏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

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片写大儿子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点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村居
一、初读词题,试想画面: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词。

(板书:词)请看大屏幕上,乍一看,这首词的题目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诗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生说)
前面这个是它的——(词牌名)正音:乐读yuè,那你还知道其它词牌名吗?
后面这个是它的题目,一起读——村居。

再看大屏幕上,这首词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词的句式长短不一,古时称词为长短句,词有规定的格律,所以作词我们一般称为“填词”,词起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了最高峰,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由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

一起读——清平乐村居(生读)。

读了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二、疏通文本,感知画面:
1、是呀,我们所看到乡村生活是一幅多么安宁、祥和画面,那么,词人辛弃疾眼中的村居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谁来接着往下读这首词?
生读上片。

正音(wēng’ǎo)
“翁媪”是一什么意思?猜猜看!(“翁媪”的意思是一对老夫妻!)
生读下片,剥(bāo)正音。

2、下面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词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声音响亮。

(学生自由读,教师指读。


师:很好,你已经把这首词读准确了,来,让我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
老师有个建议,你们看,这首词描绘的乡村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啊,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得轻柔一点,舒缓一点。

(指名生读)很好。

让我们再一起读!(学生齐读)
3、真好,我们同学在很短时间内就把这首词读正确了!我们五(6)班的同学会学习,进步快!那么,你觉得这首词中有哪些地方你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的呢?(自由读,读后交流)
4、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你觉得《村居》这首词中哪些词儿值得细细地品一品?或者,你觉得这首词中还有哪些地方你不理解是什么意思的?
预设1:“相媚好”
师:猜一猜?(生说)
师:你们说得都对!“相媚好”所表现的就是这对老夫妻感情的浓厚与缠绵!
预设2:“无赖”
师:有知道的吗?
生:顽皮!
师:但是老师记得生活中“无赖”的意思是“赖皮”啊!在词中怎么是顽皮、天真呢?我不理解。

谁能告诉我?先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

听了你们的解释,我明白了!我们五(6)班的同学真是语文学习的行家里手,都能够帮老师解释疑惑了!
预设3:“吴音”
师:“吴音”懂不懂?
生:吴的地方话!
师:对!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

“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

预设4:“醉里”
师:用“醉”组词!
师:“醉里”的“醉”取哪种意思?可能是谁喝醉了酒?
生:老翁,老妪
师:还有可能呢?
生:作者!
师:对!不过,“醉”还有更深的意思,这要等我们把课文学好后才能体会到。

(在“醉”的旁边打了个问号)
5、师:好,同学们,看来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了,来,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词,把你的理解读进去。

生齐读。

三、品评意象,生成画面: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用寥寥的四十六个字就将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词,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1、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来,你把词读一读!(生读)读得再舒缓一点,轻柔一点,注
意停顿与节奏,再来——(生读)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画面,再来——(请3~4名学生读)让我们一起来——(生齐读)。

看到画面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扩充画面:你看到的溪水是什么样儿的?水面上还长着什么?水面下还有什么……
到底是学习语文的行家,不仅会想象得好而且描述得好!多么宜人的景色啊!来,让我们再一次闭着眼睛吟诵第一、二两小句——(学生读)
2、你看到了一幅相媚图。

猜猜看,如此恩爱的老夫妻,他们可能在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谁来读三四两小句。

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动。

(齐读三四两小句)
3、大儿锄豆图,二儿织笼图。

你来把他们劳动的情景读出来!生读。

4、小儿的卧剥图!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小儿是非常的顽皮,谁来说一说你想象中的小儿剥莲蓬的样子?
生说
这个小孩顽皮吗?那让我们一起读出顽皮——
生齐读最后两小句,指导把“最喜”、“卧剥”都读得很好。

四、体悟意蕴,定格画面:
诗人用朴实、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秀丽的景色,把农村那舒适安宁的生活刻画得活灵活现。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本,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词文中去读一读,读着读着,你的眼
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结合老师这里的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
读着
,我仿佛看到(听到)。

(生说)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词中的一个字,是哪个?(醉!)读!真应了那句话,“沉醉不知归路”。

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这画中,再齐读。

现在你觉得“醉”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是啊,究竟是谁陶醉了呢?为什么而陶醉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一读。

(交流)
这对老夫妇醉了、作者被眼前的村居生活陶醉了……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配乐)
真好!来,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把我们的对这和美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读出来!
生读。

五、拓展建构,丰孕画面。

这首词带给我们的享受是多么的美好啊!可是到现在我们还未揭开作者的面纱,他叫——(辛弃疾),看补充介绍。

再读该词。

辛弃疾一生给我们留下了600多首词,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首——(田园词)。

那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他的另一种风格——(爱国词)。

看补充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对照注释自己读读,说说对这首词的理解,从另
一角度认识辛弃疾。

六、作业
课外阅读辛弃疾的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