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
从“无我”到“我执”:热贡唐卡画师的创作变迁
从“无我”到“我执”:热贡唐卡画师的创作变迁王星星袁覃莉(湖北民族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摘要:在传统社会中,热贡唐卡的造神实践,是画师“无我”的修行;在现代语境中,主体的唐卡画师,在恪守传统技艺与图像志的同时,也在不断尝试着个性化的创作方式。
和“无我”状态相悖的“我执”,是热贡绘画唐卡从传统至现代社会变迁的显著标志。
作为宗教的绘画唐卡,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艺术品等多重属性,我们也需要从不度对唐卡的个性化创作予以解释。
关键词:热贡;绘画唐卡;个性化创作;变迁中图分类号:J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17)02-0071-06作为民间绘画,热贡唐卡有其在地域与民族环境下形成的特有范式;作为宗教绘画,热贡唐卡也自然少不了宗教仪轨的限定与规范,严格的图像志与师承体系限定唐卡绘制的内容与风格等固化标签,同时也造就了“无我”修行的“造神者”。
在现代化视域下,这种标签进而成为外界眼中的地域名片以及佛教与艺术世界的派别标志。
但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冲击与交流,使得这种标志逐渐变得模糊,作为创作主体的画师已在慢慢摸索严密法度下的个体性表达,对唐卡设计的构思、内容的创新等预示了画师从“造神者”“艺人”到“艺术家”的转变,其背后映射的是与藏传佛教格鲁派“无我”思想相反的“我执”状态,即更加强调画师自我意识的表达。
一、“无我”:宗教修行热贡绘画唐卡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
画师在严格的师承体系下学习历代画师精心研磨的绘画量度经,承袭师父的画技与风格,这种双重标准规范着画师在创作过程中的一思一行,也使画师对个体性表达的追求有着不同的见解与思考。
(一)严格的图像志———对内容的限定面对藏传佛教庞大的造像体系,许多先人通作者简介:王星星(1992-),男,汉族,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美术实践与理论。
覃莉(1976-),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湖北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青海藏文化博物馆唐卡介绍
青海藏文化博物馆唐卡介绍青海藏文化博物馆是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宁市的一座专门展示和保护藏族文化遗产的博物馆。
而唐卡则是该博物馆中最具代表性的藏族艺术品之一。
唐卡,又称"卡"、"宗卡",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是藏族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它是一种以丝绸或棉布为底,在上面绘制密集而细腻的图案和图像的绘画艺术。
唐卡是藏传佛教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宗教教育的重要工具。
因其图案丰富多样,色彩鲜艳明快,技法独特,因此备受藏族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青海藏文化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唐卡作品,展示了藏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博物馆的唐卡展区,观众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唐卡作品,包括佛教神像、佛教故事、宗教仪式等。
这些唐卡作品都是由藏族艺术家们经过精心创作,用心描绘而成。
在欣赏唐卡作品时,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绘画技巧,更可以感受到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宗教信仰的力量。
唐卡作品中的佛教神像和故事情节都寓意着吉祥和祈福,给人以美好的寓意和正能量。
观众在欣赏唐卡作品时,不仅可以领略到艺术的美感,更能感受到宗教信仰对藏族人民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除了观赏唐卡作品外,青海藏文化博物馆还举办了一系列与唐卡相关的展览和活动,如唐卡讲座、唐卡绘画工作坊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唐卡的历史、技法和意义,还可以让观众亲自参与到唐卡的制作过程中,亲身感受到藏族艺术的魅力。
青海藏文化博物馆的唐卡展览不仅向观众展示了藏族艺术的瑰宝,更让观众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唐卡作为一种宗教和艺术的结合体,不仅展示了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更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通过观赏唐卡作品,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藏族文化,增进对藏族人民的理解和尊重。
青海藏文化博物馆的唐卡展览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藏族文化的窗口,让人们更好地欣赏和了解唐卡艺术的魅力。
在这里,观众可以领略到独特而丰富的藏族文化,感受到艺术与宗教的交融,进一步加深对藏族文化的认知和喜爱。
雅昌企业简介
一、公司简介深圳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雅昌)成立于1993年,注册资金人民币5790万元,隶属于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昌集团),座落于深圳市南山区西丽龙井方大城A区,是一家拥有800余名员工,年产值超过3亿元人民币,以高品质印刷为核心,在业界享有崇高知名度的现代化企业。
十八年来,深圳雅昌秉承“像艺术家那样,从事创造性的艺术品印刷”理念,始终以振兴民族印刷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己任,致力于成为国内最优秀的艺术品印制专家,致力于将传统的印刷业转变为不断满足客户专业需求的文化传播事业,为客户提供设计策划、制版印刷、书籍装帧、网络与多媒体传播等全方位的平面媒体传播解决方案。
雅昌拥有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艺术印刷品、商业印刷品。
在艺术印刷品领域,雅昌与国内的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研究院等艺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制作了大量的艺术类印刷品。
目前,雅昌在艺术品印制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图录印制方面,占有全国95%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摄影艺术市场上,雅昌印制的中国权威专业摄影杂志《中国摄影》和《摄影世界》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好评。
在商业印刷品领域,雅昌运用在艺术印刷品领域所取得的经验,与国内多家大型广告公司和企业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为商业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一站式服务。
雅昌为丰田汽车(TOYOTA)、奥迪汽车(AUDI)、中兴通讯(ZTE)、三星手机(Samsung GSM)广东移动、Nokia等公司制作了大量的宣传印刷品,受到了客户和广大消费者的肯定。
经过十多年的飞速发展,深圳雅昌在艺术品印刷、艺术品复印、艺术出版策划、艺术数据资产管理、艺术品门户网站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在艺术印刷领域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印制了大量的精品在全世界范围内荣获众多殊荣。
在艺术文化方面大胆创新,创建了中国最大的艺术资讯网(雅昌艺术网),作为专业艺术资讯发布载体,雅昌艺术网每天页面浏览量达400多万人次,稳居美国Alexa评测的中国艺术类网站浏览量排行榜第1名;2006年创办了首个由印刷公司创建的艺术品馆——雅昌艺术馆,已经成为深圳首个高品位、专业化、多功能的文化艺术品展览与交易服务中心。
更登达吉让唐卡艺术走向世界
更登达吉让唐卡艺术走向世界作者:尚儒来源:《新西部》2015年第07期唐卡为藏语的音译,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一种绘画形式,它是以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用的一幅幅宗教画卷。
唐卡之所以特别,在于它的宗教功能远胜于其艺术功能,在供人们膜拜供奉的同时,还兼有史料、教义、阐释的实用功能。
更登达吉是当今延续唐卡强大生命力的一位大师级画师。
青海省同仁县是著名的“热贡艺术之乡”,该县一位土生土长的藏族朋友告诉记者,距离县城6公里的隆务镇吾屯村,是个闻名世界的“画家村”。
这个村多数人以画唐卡为生,僧人中90%以上都会画唐卡。
这个不大的村庄光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就出了好几位,比如藏族僧人更登达吉和他的父亲夏吾才让,都是很有名望的画师,他们父子二人先后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这在当地是绝无仅有的,他们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
师出名门据藏传佛教艺术研究者、同仁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张耀东介绍,同仁—藏语称为“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
因此,人们将流行于同仁一带的唐卡、堆绣、雕塑、建筑等藏传佛教艺术形式称之为“热贡艺术”。
据说,这一艺术在同仁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更登达吉就出生在宗教气息和艺术氛围都非常浓厚的吾屯上庄。
座落在隆务河畔的吾屯村分为吾屯上庄和吾屯下庄两个自然村。
夏天,绿树掩映的吾屯村随处可见白色的佛塔和五彩斑斓的经幡。
吾屯上寺和吾屯下寺是村子里两个最主要的寺院。
平日里身着红色袈裟的更登达吉是吾屯上寺的一名僧人,在他居住的院落门前,一块“两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
更登达吉与绘画结缘始于他的父亲。
更登达吉出生于1964年8月,早在他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夏吾才让已经是当地很有名气的画师了。
记者了解到,夏吾才让是第一位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藏族艺人,曾跟随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到甘肃敦煌临摹作画两年之久。
更登达吉说,他的父亲在世时经常向人们谈及当年与张大千一起去敦煌的经历。
上世纪40年代,夏吾才让还是一个年轻的喇嘛,一次他跟着师傅索南丹巴去塔尔寺作画,在那里他们遇到了准备去敦煌的张大千。
热贡唐卡 方寸之间 灵魂之上
热贡唐卡方寸之间灵魂之上作者:江枫来源:《中国西部》2015年第06期挂在墙上的信仰2014年11月27日,中国收藏家刘益谦在佳士得拍卖行的香港拍卖活动中出价4500万美元买下有600年历史的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并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最高纪录。
一时之间,“唐卡”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用品,成为了街头巷尾人们讨论的话题。
那么,这一幅幅美丽而神秘的唐卡,又有着怎样的前世与今生?在佛香袅绕的画室里,慢慢地展开一幅精美的羊毛画卷轴。
刹那间,释迦牟尼佛、千手千眼观音、绿度母等净土诸神跃然眼前。
每一个佛像都色彩浓艳绚丽,构图精细复杂,连每一个佛像那“吴带当风”的飘带、“拈花一笑”的花瓣都被精细地描绘出来,让人忍不住惊叹其不可思议的精美细腻。
而这些讲述了藏传佛教古老故事的绘画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热贡唐卡。
提到唐卡的起源,有专家认为其形成与游牧部族的生活经历有关。
藏民赶着牲畜逐水草而居,流动性强,随时能裹成一卷的唐卡便成为牧民们随身携带的庙宇。
毕竟唐卡比塑像更轻,也不同于固定的壁画,无论走到哪里,用的时候往山岩上、帐篷里一挂,就能成为一种象征,让藏民们祈祷、礼拜、观想,或保佑去世的亲人。
对于他们来说,一幅唐卡就是一座挂在墙上的寺庙,能让他们获得心灵深处的慰藉。
不仅如此,唐卡与佛教还有着很大的渊源,而唐卡绘画的历史可追溯至释迦牟尼,那是一个拈花微笑都会立地成佛的时代。
在松赞干布诞生之前的几百年,也曾有印度高僧带着佛经进入西藏,试图通过佛经弘扬佛法,传道布经,但是这些由梵文写就的佛经过于抽象,因而并没有得以普及。
到了公元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入藏,带来了大量的佛教塑像和佛画,也是从这个时候起,藏区的民众才得以第一次直接看到了佛的形象,并倍感亲切崇敬,从而心生皈依之念。
据说,藏区的第一幅佛教题材的唐卡,就是松赞干布用鼻血绘制的白度母。
在现存的所有古唐卡中,最小的唐卡仅有巴掌般大小,画在纸上、布上或羊皮上;而大的唐卡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每年择吉日向广大信众示现。
藏文化博物馆唐卡介绍
藏文化博物馆唐卡介绍藏文化博物馆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一座专门收藏、展示和研究藏族文化的博物馆。
其中的藏文化博物馆唐卡展厅收藏了大量精美的唐卡,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唐卡,又称“藏画”,是藏族民间艺术的瑰宝。
它以绘画形式展现了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
唐卡绘画通常采用彩绘技法,绘制在绸缎或绢布上,通过绘画艺术的形式表现了藏族人民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藏文化博物馆唐卡展厅内陈列的唐卡作品种类繁多,内容涵盖了佛教、历史传说、宗教仪式等多个领域。
这些唐卡作品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在唐卡展厅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故事中的佛陀形象、传奇英雄的壮丽场景以及各种神秘的宗教仪式。
这些唐卡作品通过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形象和背景环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享受。
唐卡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绘画艺术形式,更是藏族人民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和追求的体现。
通过观赏唐卡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了解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藏文化博物馆唐卡展厅除了常设展览外,还定期举办各类唐卡艺术展览和学术研讨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艺术家前来参观和交流。
这些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了解藏族文化的机会,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藏文化博物馆唐卡展厅也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藏族唐卡艺术。
博物馆设立了专门的保护修复工作室,对收藏的唐卡进行保护和修复,并举办相关培训班,传授唐卡绘画的技艺和知识,培养更多的唐卡艺术人才。
藏文化博物馆唐卡展厅是一座珍藏着丰富的藏族文化遗产的宝库。
通过观赏唐卡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同时,博物馆也通过各类展览和活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推动了藏族唐卡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让我们一起走进藏文化博物馆唐卡展厅,领略这一独特的艺术之美。
唐卡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唐卡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唐卡艺术是西藏独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它的历史源远流长。
唐卡的制作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经过多道程序才能完成。
唐卡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是许多人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历史沿革、制作工艺、传承现状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沿革唐卡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七世纪,最初是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的时候,随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唐卡艺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卡艺术在当时主要是用来传承佛教经典以及描绘佛教故事、传说。
到了宋朝,唐卡艺术逐渐传入中国,融合了中国的绘画技法及用色,出现了一些新的艺术风格。
到了元代,蒙古朝廷推行藏传佛教,唐卡艺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时期唐卡艺术的制作工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且涉及到了更广泛的主题。
明清时期,唐卡艺术逐渐走向成熟,风格多样,制作技术更加纯熟。
此时期的唐卡艺术不仅具有传承佛教教义的宗教意义,还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被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制作工艺唐卡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道程序才能完成。
首先是对画布上涂上一层油土,再一层一层地用石灰凝土进行加压,直至达到较为平整的粘土表面。
接着开始设计绘制唐卡,首先是画出勾勒线条,再开始上色。
唐卡的颜料主要是由石灰、岩石、矿物颜料、植物颜料等自然物质制成,其中每种颜料质地、颜色都有特殊的要求。
绘制完成后,还要进行加金等后期附加工艺,最终制成唐卡。
三、传承现状唐卡艺术作为西藏的独有艺术形式,在其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承。
目前,唐卡艺术传承人众多,其中不乏一些杰出人物。
比如该领军门巴,传承了数十年的唐卡制作技艺,并且积极在推广唐卡文化,丰富了人们对唐卡艺术的认知。
然而,唐卡艺术的传承仍然面临着一定困境。
一方面是由于唐卡制作工艺的繁琐性,导致传承人很难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制作难度非常大。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化影响的加大,许多人转而关注其他艺术形式,唐卡的市场需求相对缓慢。
四、未来展望唐卡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实际上也有其独特的魅力。
毕业设计调研-唐卡艺术
唐卡
分类
•按尺幅
唐卡最常见的尺幅是条幅形,底边留有很大的 空白,尺寸一般是长75厘米,宽50厘米,除 条幅形唐卡外,还可以看到横幅形唐卡:这种 唐卡大幅的长1.10米,条宽约3.5米。
此外,有很多的唐卡在画 面的四边围有两道红色或黄色 的丝带贴面,藏语称之为“彩 虹”。每道丝带的宽度是侧幅 (即所裱丝绢的左右边)的一 半;如果仅有一条丝带,宽度 便是侧幅的四分之一,侧幅的 其他四分之三自然是丝绢衬裱 面。
再者,这门课题同时也是出于商业插画前景与 吸引力的考虑,如何做到既能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 求,又能提升作品的品味,体现中国商插设计的原 创与特色,需要好好考虑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唐卡 Thang-ga
唐卡
CONTENT
•简介 •历史 •源流 •流派 •分类 •题材 •工艺 •色彩
唐卡 •毕设方向
简介
画笔
绘制唐卡一般需要大小不同十几只,按粗细划分,种
唐卡 类繁多。有长柄短柄之分,也有软硬之分。
工艺
工 具
唐卡
工艺
绷 画 布
刷 淡 胶
刷 草 图
勾 墨 线
上 色
中 期
成 品
后 装期 裱
唐卡
工艺
绘 制
唐卡
装 裱
工艺
唐卡绘好之后,要在画面 的四边缝裱丝绢,这缝裱的丝 绢。叫“贡夏”。“贡夏” 可以用各种丝绢制做,其尺寸 大小是固定不变的。“贡夏” 的下幅长度占画面部分的二分 之一,下幅显得稍长;上幅长 度占下幅长度的二分之一,或 者说占画面部分的四分之一。 例如,一个唐卡画面宽是40厘 米,高60厘米,下幅长度就是 30厘米,上幅长度是15厘米, 侧幅宽7.5厘米。
娘本:让热贡唐卡艺术走向全世界
娘本在创作中“非遗”人师父夏吾才让学画唐卡。
师父夏吾才让后来成为藏族历史上首位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艺术家。
在师父的教导下,小小年纪的娘本,每天一笔一画地描摹图案,在地上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打底稿、碳描、构图、研磨颜料、上色……师父要求很严格,天天坐在寺庙里一动不动地绘制唐卡很枯燥,非常累!”他想离开这里,不想再学习绘画。
15岁那年,他偷偷从寺庙逃了出去。
在一众人等寻找之后,他被找到、送回家里。
父亲问他:“你不想画唐卡,那你想做什么?将来靠什么谋生?”“做什么都行,就是不想画唐卡!”“那好,那你去做别的。
有一个砖瓦厂打工的活,你去吧。
”“终于不用一整天一整天地坐着画画了!”娘本开心极了,兴致勃勃去了当地一个砖瓦厂,做拉砖的搬运工。
“一整天苦力活儿下来,筋疲力尽,却只能赚三块钱。
”一个月无比艰辛的打工经历,用现实给娘本上了难忘的一课。
从那以后,娘本静下心来,听从老师的教导,踏踏实实地学画,再也没有想过放弃。
在线条和颜色的世界里来回穿梭,由懵懂到顿悟,再到华美而精致的唐卡作品夺目呈现,年轻的娘本在唐卡艺术里愈加沉浸,绘画技艺也渐入佳境。
在18岁时,经师父允许他开始独立作画;20岁时,独立带徒。
1996年,娘本带几个徒弟去四川作画,结识了国家一级美术师罗家宽先生,并拜他为师,在成都学习了两年汉族传统工笔绘画艺术。
老师欣赏娘本刻苦聪慧,推荐他去西藏创业。
“热贡以前不出名,很少有人知道热贡有会画唐卡的艺人,而西藏是藏文化的发源地,老师建议我去西藏发展。
”娘本说。
1998年冬天,娘本到西藏。
在拉萨的八角街租了一个店铺,开张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笔画了一幅唐卡作品,挂到自己的小店,当一个门脸。
“很多人看到那个唐卡以后,很喜欢,开始跟我定制作品”,因为这幅唐卡作品,店铺慢慢有了一些来自寺庙和市场的生意。
逐渐地,热贡唐卡在当地有了知名度,娘本承接的唐卡绘制也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
2003年开始,往来穿梭于西藏和热贡两地的他有了回家乡的念头。
文化研究知识:唐卡艺术的历史与魅力
文化研究知识:唐卡艺术的历史与魅力唐卡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藏传佛教艺术形式,也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唐卡,又称“唐嘎”,藏语意为“滚轴画”,是一种绘制于帆布或丝绸上的手绘画像。
该艺术品种具有复杂的图像风格和整洁的线条,清晰地描绘了佛教故事、神话和传说。
唐卡艺术源于印度,后传入尼泊尔、西藏和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一项独特的艺术传统。
唐卡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印度佛教的发展。
在佛教传播过程中,唐卡艺术由印度沿用,逐渐传入他国。
在西藏,唐卡艺术起源于西元7世纪,这是佛教第一次传入西藏的时期。
西藏唐卡艺术之所以如此独特,是因为当时佛教传入西藏的同时,也传入了尼泊尔和印度的佛教艺术,例如清晰的线条和形象的描绘,成为西藏唐卡艺术的主要特色。
西藏的佛教信仰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特的念头,称为藏传佛教,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唐卡艺术。
唐卡艺术通过绘制佛教故事和神话来表达藏传佛教的信仰和教义。
艺术家通常会以传统的方式绘制唐卡,包括首先绘制轮廓和基本线条,然后填充颜色和细节。
唐卡的线条和颜色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它们必须准确地传达佛教的教义和信仰。
唐卡艺术家必须十分仔细地绘制每个细节,例如山景图案、人物、精灵等。
在唐卡艺术中,每个图像都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代表着藏传佛教的教义,也代表着艺术家对技艺和细节的关注。
唐卡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艺术家的技能和创造力,还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唐卡画像描绘了佛教教义和传说,包括佛陀的神话故事、菩萨故事、生命和死亡的意义等。
艺术家通过唐卡艺术来表述佛教信仰、修行方法和教义,使人们对佛教的思考与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此外,唐卡画像还是一种重要的宗教面向,它可以用作佛教宗教礼品、佛教实践和咒语等。
除了它描绘的佛教图像和文化内涵,唐卡艺术还有独特的美学魅力。
唐卡艺术中使用的线条和颜色非常精细,每个描绘都十分清晰,使观察者感到非常真实。
唐卡艺术的颜色和图案通常具有良好的对比度,这使唐卡画像非常生动。
金色谷地的记忆:吾屯村落画坊历史发展研究
金色谷地的记忆:吾屯村落画坊历史发展研究作者:倪漫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8年第08期摘要:唐卡是藏民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地区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不同领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直以来被藏族人民和其他地区群众视为艺术珍宝。
作为热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吾屯唐卡的传承与保护都是通过村落来延续的,文章以吾屯村落为研究背景,考察其吾屯村落画坊的传承历史发展过程。
关键词:吾屯;村落画坊;历史发展一、吾屯村落自然地理及人文环境吾屯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带,吾屯上庄、下庄及加仓麻村历史上为同一自然村,现为三个行政村,地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流域。
该地区海拔在2500米以下,日均温≥0℃,年降水量370~430毫米,年均气温5.2~7.0℃,无霜期150~172天,宜种植中晚熟小麦等作物。
据2003年的统计,吾屯上庄有186户,974口人;农作物播种面积为69.27公顷,粮食总产量347.83吨;全村共有劳力521名,其中第一产业人员为312人,第二产业为174人,第三产业35人,年人均收入2198元。
吾屯下庄有303户,1516人;农作物种植面积为95.67公顷,粮食总产量为518.51吨;全村公有劳力763名,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有507人,第二产业217人,第三产业39人,年人均收入1982元。
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26人。
加仓麻村159户,898口人。
农作物播种面积为53.6公顷,粮食总产量为227.88吨。
全村共有劳力361名,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有214人,第二产业119人,第三产业28人,年人均收入1887元,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12人。
吾屯地区除了通用藏语之外,吾屯上庄、吾屯下庄以及加仓麻等三个村庄所通行的是一种藏、汉混合语。
周围藏族、土族以及当地村民称其语言为“桑格雄个盖恰”即“桑格雄语”。
热贡吾屯藏画之乡遇见禅意艺美
人们一到青海来旅游,总会奔向那《在那遥远的地方》,追寻金银滩草原上失落的情话。
走下青海湖畔,寻觅那花海碧湖洋溢的夏日浪漫......。
而我匆匆地走向那片金色谷地,去追寻那心中倾慕已久的一片艺术高地。
热贡吾屯,这里是“藏画之乡”,热贡艺术的发源地。
它的每一处山水,都浸润了藏传艺术的灵感,每一寸土地,亦散发出佛教文化的荣光。
去热贡吾屯“看唐卡”,愈来愈成了一种受人追捧的新旅游时尚。
离开同仁县城,沿隆务河逆流而上,两边林带葱郁,谷地田畴层叠,河畔坡地绿茵连绵,村舍果园掩映其间,想来“金色谷地”这果然名不虚传。
那沿途散布一幢幢宫殿般的藏楼,雕梁画栋,藻饰华丽。
仿佛连空中都弥漫了浓浓艺术气氛,果然是一处处藏式画院。
眼前几个不起眼的小小村庄,人们用种庄稼的粗糙双手,描绘世上最精美的画卷,真应验了那“村村是画乡,人人亦画匠”美传。
在这到处闪烁着艺术灵气地方,突然,初来的莽汉,不经意就闯入了一片艺术的圣境......。
热贡吾屯下寺,就坐落于吾屯村旁,这不仅是历史悠久,保存完善的佛教道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闻名遐迩的热贡艺术发祥地。
出县城十几里地,就能隐约看见那露天三面佛陀金光闪耀的身影,那是青藏高原最大的造像,令吾屯下寺最具光耀的荣誉。
走近佛像,仰视那充满热贡艺术风韵的大佛,映衬在蓝天白云之间,妙相慈悲,庄严安详。
端详那柔润光滑的线条,那虔诚细腻的笔触,内心深深被敬佛的纯粹所震撼。
......在这历史曾经的尘封之地,遇见这无与伦比的美丽,你不由赞叹那藏传艺术之花旺盛的生命力,经年流光,发芽生枝叶茂花繁。
望见寺外那一排白塔,煞是引人注目,那也是数百载岁月,风吹雨淋,古老而典雅......。
七百年的光阴,也许只是历史长河里一朵小小浪花,而对于一种文化的传承却是那样久远而漫长。
始建于十七世纪中叶的吾屯下寺,经历过多少坎坷曲折,苦度过多少坚忍守望,终将成就热贡艺术最辉煌的时代,最粲然的名气......。
足及吾屯下寺,瞬即置身于一处眼花缭乱的艺术殿堂,每一寸眼光的触及,尽是稀世至臻。
唐卡研究报告
唐卡研究报告一、引言唐卡,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种绘画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于世。
本报告旨在对唐卡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起源、发展及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唐卡的起源与发展2.1 唐卡的起源唐卡源于中国西部的藏族地区,起源于7世纪。
最初,唐卡被用作佛教宗教礼仪的一部分,主要用于传播佛教教义和佛教故事。
唐卡的绘画风格深受佛教艺术的影响,而佛教教义中对色彩、形状和符号的要求也进一步塑造了唐卡的表现形式。
2.2 唐卡的发展随着唐卡的逐渐发展和传播,其绘画风格逐渐成熟。
从简单的线条描摹到丰富的色彩运用,唐卡的绘画技法不断丰富和完善。
同时,唐卡也从单一的宗教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装饰、观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形式。
唐卡在藏民族中得到广泛的传承与发展。
在现代,唐卡已经成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被广泛用于宗教、仪式和装饰等方面。
同时,随着唐卡艺术的国际交流,其影响力也逐渐扩大,为世界文化艺术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唐卡的艺术特点3.1 独特的绘画风格唐卡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而著名。
其绘画风格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图案的精细。
唐卡的绘画师通常需要通过多年的训练和实践,才能掌握绘画技巧,完成一幅精美的唐卡作品。
3.2 色彩的丰富运用唐卡在色彩运用上也有着独到之处。
绘画师通过巧妙地运用不同色彩,使得唐卡作品呈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同时,唐卡的色彩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象征,使得唐卡更加具有文化内涵。
3.3 精细的细节表现唐卡作品中的细节表现非常精细,包括人物形象、动植物描绘以及背景细节等。
绘画师通过细腻的线条和精细的画面处理,使得唐卡作品充满生命力和艺术感。
四、唐卡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4.1 宗教信仰的传承唐卡作为佛教宗教教义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绘画形式有助于宗教教义的传播和信仰的深入。
通过唐卡,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佛教教义,从而实现对宗教信仰的传承。
4.2 文化艺术的传承唐卡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
热贡吾屯“唐卡画院”综合楼室内设计应用研究
热贡吾屯“唐卡画院”综合楼室内设计应用研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对于建筑和民居有着强烈的关注度,藏民族在不断的继承和借鉴不同地域的艺术文化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风格。
藏族民居室内设计元素也是藏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题材,造型都与热贡地区藏族人民的生活中息息相关。
黄南藏族民居,民居建筑在其独特自然条件和民族文化与习俗的同时,其特有的建筑形式。
通过对热贡藏族建筑室内的风格进行研究,从中寻找出热贡藏族室内设计所遵循的风格特征,从而为热贡吾屯“唐卡画院”综合楼室内设计应用研究的研究提供据。
本次研究目的在于从中探索在藏文化理念下的民族特有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设计。
本文主要以热贡地区藏式建筑室内设计与装饰为论点,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地域文化进行研究,全文围绕这个论点展开叙述。
本文以热贡吾屯更登·元旦“唐卡画院”综合楼室内设计为例,论述中文章以四个部分来阐述研究内容,首先通过对热贡地区藏式建筑的细部和装饰应用的研究,再通过调研分析热贡地区藏文化意义下的装饰元素应用,然后在对热贡吾屯“唐卡画院”综合楼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在设计中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参考之前所搜集的资料,将藏式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相融,使藏民族的传统有了文化可以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扬,做出对热贡吾屯“更登·元旦唐卡画院”综合楼室内的设计。
本次研究不止是对藏式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对藏式建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唐卡艺术的殿堂甘肃敦煌莫高窟
唐卡艺术的殿堂甘肃敦煌莫高窟唐卡艺术的殿堂:甘肃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世界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
其中,唐卡艺术作为莫高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唐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唐卡艺术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并探讨其在敦煌莫高窟中的地位和价值。
1. 唐卡艺术的历史渊源唐卡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西藏,最初是为了传播佛教而制作的宗教艺术品。
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唐卡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在唐代达到了高峰。
唐卡以其细腻入微的绘画技法和丰富多彩的色彩,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2. 唐卡艺术的制作工艺制作唐卡需要经过一系列繁复的工艺过程。
首先,选择优质的棉布或丝绸作为画布,并进行涂胶与打磨,使画布表面平整。
然后,根据佛经和传统图案,绘制轮廓线,确定画面的基本结构。
接着,艺术家使用颜料和金粉进行上色,通过层层叠加与细腻描绘,展现出唐卡艺术独特的绘画风格。
最后,完成的唐卡作品还需要进行装裱,以保护画面并增加观赏价值。
3. 唐卡艺术的艺术特点唐卡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而备受瞩目。
首先,唐卡的绘画风格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象征性,以虚幻的形象和饱满的色彩呈现佛教教义和信仰。
其次,唐卡画家擅长运用透视和透明效果,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此外,唐卡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展现了藏族和汉族文化的交融。
4. 唐卡艺术在敦煌莫高窟中的地位和价值敦煌莫高窟作为佛教艺术的宝库,收藏了大量的唐卡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既是佛教信仰的象征,也是敦煌文化的瑰宝。
唐卡艺术作为莫高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莫高窟的艺术内涵,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唐卡艺术的展示和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佛教文化,并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结:唐卡艺术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以其细腻精巧的绘画技法和丰富多彩的色彩,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中,唐卡艺术丰富了莫高窟的艺术内涵,并为人们了解和传承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依据。
神灵佛光弥漫的村落画坊
一尧村落画坊传承人的技艺“技”与“艺”矛盾是一个比较争议的话题。
近代之前,重视“艺”而轻视“技”。
随之近代,西方列强通过“技”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告诉我们“技”的重要性,于是传统的重“艺”轻“技”的价值取向开始走向它的反面———重“技”轻“艺”。
从吾屯村落画坊发展历程来看,“技”与“艺”二者应不可偏废。
[1]历史上吾屯人画唐卡的传统是传男不传女。
这一方面是因为从前唐卡绘制的技艺只在寺院中传承,只有出家的喇嘛们才有机会学习,寺院中没有女性的地位,因而女性是没有机会接触唐卡的;另一方面,即便以后唐卡从寺院流落民间,也只是男性才可以接触到唐卡,女性只能帮帮忙打打杂。
因此,吾屯唐卡传承人大多数都是和男性有关,所以在过去唐卡是一项“男人的事业”。
村落唐卡与寺院唐卡保持一脉相承内涵,还保留传统的技艺。
各传承人不但要讲求表达的技艺,更要严格遵循藏传佛教的信仰体系,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绘制规范。
但是在唐卡绘制的一系列规范、仪轨和禁忌方面有了很大的淡化或者发生着改变。
也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画与如何严格遵循藏传佛教教义所要求的规范画,成为了寺院唐卡与民间唐卡较为显著的分野。
在绘制佛像唐卡中有一道最为关键的工序“开眼”,这是政府唐卡中最为关键、最为讲究的一个环节,要由技艺精湛的大师来为一幅未完成的佛像唐卡点睛。
“开眼”要选择一个寓意吉祥的日子。
在“开眼”当天,负责“开眼”的大师需要斋戒、沐浴更衣、念诵经文,并选择一个吉时,以庄重敬畏的心意来为佛像点画眼睛。
就好比人类学家熟悉的“通过仪式”,一旦完成这个程序,唐卡中的佛画像就从大师们笔下绘制的线条、色彩和图案转换了神圣的神佛本身的显现,不再属于尘世间的东西。
任何凡人在自己完成的唐卡留有自己的姓名,都是对神灵的不敬和亵渎,也是对自己信仰的违背。
所以,在吾屯村落的唐卡中,传承人基本上不会在自己作品上留有自己的名字。
这也就很难确认这些丰富多彩的唐卡出自哪位传承人之手,只能通过一些口头传承或者一些零星的文字才可以加以辨认。
唐卡-吴艳
唐卡画上的一朵奇葩——牡丹文/天一唐卡是藏民族最引以为豪的民族宗教绘画艺术,形式古朴、色彩绚丽、内容丰富,它的兴起、传播乃至风行都与藏传佛教在亚洲的发展、繁荣息息相关。
唐卡不是单纯的艺术品,除了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异于其他美术作品的显著特征是被赋予了神圣的宗教功能,在寺院、重大宗教活动中以及信徒家宅等处作为信仰的重要载体而出现,用于礼佛、观修、坛场仪式、祈福护身和教育传播,成为藏传佛教宗教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唐卡常常被俗称为卷轴佛画。
既然是佛画,表现的内容和绘制的过程就饱含着浓重的佛教信仰色彩。
唐卡画面的主题都来自佛教人物及其故事传说,画面的布局和人、物、景的比例均有据可循,画中的虫鱼花草、鸟兽神魔皆蕴含着特殊的教义。
比如,在唐卡画里,我们最常看到的花卉是莲花和牡丹。
一花一世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花繁而果硕,历来作为佛教的圣洁象征、佛法的奥义化身广泛征引在各种佛教经典和艺术作品中,是佛教八宝之一。
因此莲花几乎成为唐卡创作的必选题材,并且伴随着唐卡艺术的出现而流行。
13世纪以后,在雪域高原繁荣发展的唐卡艺术逐渐流传到了内地中原地区,并受到元明清各朝宫廷与地方统治者的青睐。
15世纪以后,唐卡上的花卉图案开始出现牡丹花、叶的造型,并且日益盛行起来,与莲花交织、呼应、相得益彰,堪称唐卡上的双姝。
众所周知,牡丹花是儒家文化和汉地人民最钟爱的花卉之一,牡丹花所衍生出来的牡丹艺术在中原地区亦源远流长且深入人心,而牡丹为何越来越多地见诸于藏传佛教特色如此鲜明的唐卡之上呢?“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这句诗为牡丹花在唐人心中的位置定了基调,“国色天香”、“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牡丹显示出大唐天朝的盛世气象。
牡丹花色彩丰富、浓而不艳,繁花似锦、香气袭人且花期较长,层层叠叠、大气舒展,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推崇的“内圣外王”思想十分契合,以其非凡气度而享有“百花之王”的美誉,慈禧甚至封牡丹为“国花”。
《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推进工作会在拉萨举行
《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推进工作会在拉萨举行佚名【摘要】<正>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西藏自治区文联主办,西藏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的《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推进工作会于9月23日在西藏拉萨举行。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西藏自治区统战部相关领导,课题组专家委员和来自全国各藏区主编及调查组负责人三十余人出席会议。
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吕军,西藏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郭守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分别致辞。
会议期间,《昌都卷》主编康·格桑益西,《拉萨卷》主编阿旺晋美等10个卷本的代表在会上交流【期刊名称】《民间文化论坛》【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1页(P74-74)【关键词】唐卡;社会科学规划;分党组成员;格桑益西;文联党组;自治区文联;工作会;阿旺;吕军;昌都【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西藏自治区文联主办,西藏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的《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推进工作会于9月23日在西藏拉萨举行。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西藏自治区统战部相关领导,课题组专家委员和来自全国各藏区主编及调查组负责人三十余人出席会议。
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吕军,西藏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郭守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分别致辞。
会议期间,《昌都卷》主编康·格桑益西,《拉萨卷》主编阿旺晋美等10个卷本的代表在会上交流了普查工作新进展和新发现,提出了带有共性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如拍摄条件恶劣,难以保证图像质量;调查点位置分散,路途遥远,差旅费往往超预算;课题组成员集中下乡普查机会较少,而课题所需采集的数据分项较多;寺院管理体制较为复杂,常有难以协调沟通的情况;由于多方面因素,对某普查点或对象的采访难以一步到位,常常需要反复数次等问题。
课题组专家委员会委员在听取汇报后强调,在编撰过程中要统一规范地名、人名、年代等名词,要将唐卡图像的释读和人类学田野调查结合得更加紧密。
故宫的唐卡艺术珍品
故宫的唐卡艺术珍品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和艺术遗产。
其中,唐卡艺术作为故宫珍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
唐卡是西藏地区一种具有宗教气息的绘画艺术,也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故宫藏品中的唐卡艺术珍品,探讨其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一、唐卡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唐卡艺术起源于西藏,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
它是一种多媒体艺术形式,结合了绘画、刺绣、金银箔贴等多种技法,被广泛运用于佛教寺庙和藏传佛教信徒家中。
唐卡绘制的主题多以佛教题材为主,内容包括佛陀、菩萨、护法神等。
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唐卡艺术独具一格,不仅技法独特,绘制的形象也富有神秘与宗教感。
二、故宫的唐卡藏品故宫收藏了大量的唐卡艺术珍品,展示了这项艺术的辉煌成就。
其中有许多藏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受到了国内外艺术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1. 《喜祖德增长寺》《喜祖德增长寺》是故宫藏品中的一件重要唐卡,它绘制于18世纪末。
这幅唐卡作品以鲜明的色彩和丰富的细节为特点,展现了藏传佛教中的重要寺庙景观。
通过绘画艺术的手法,它将佛教信仰与寺庙景观融为一体,展现了宗教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2. 《譬喻成就者》《譬喻成就者》是故宫藏品中的另一件重要唐卡作品,绘制于19世纪。
这幅唐卡艺术作品以独特的虚实结合和精细的线条勾勒为特点,展现了佛教修行者的形象。
通过艺术家的绘制,唐卡作品将佛教的智慧与美学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唐卡艺术的艺术特点唐卡艺术有着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成为了艺术界瞩目的焦点。
首先,唐卡作品的绘制非常注重比例和细节,艺术家通过精湛的绘画技巧,将佛教人物和景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其次,唐卡艺术作品的色彩非常鲜艳,运用了丰富多彩的颜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受。
最后,唐卡艺术作品还采用了金银箔贴等装饰元素,使得作品更加华贵而富有层次感。
四、唐卡艺术的历史价值唐卡艺术作为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白庚胜
作者:白庚胜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6月
开本:大16开豪华精装
册数:1册
光盘数:0
定价:680元
优惠价:620元
进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在当代,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详细介绍:
《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文字约10万字,图片约400幅并附1个多小时的影像资料光盘。
本卷图集展现了唐卡艺术与“热贡之乡”青海吾屯的历史人文、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俗生活的血缘关系,印证唐卡是藏族人民生产、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产品。
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
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
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
《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文字约10万字,图片约400幅并附1个多小时的影像资料光盘。
本卷图集展现了唐卡艺术与“热贡之乡”青海吾屯的历史人文、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俗生活的血缘关系,印证唐卡是藏族人民生产、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产品。
全国货到付款,满300元免运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