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笔出两宋 绘画韵归革新——浅说刘艳会青绿山水的继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比较之我见

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比较之我见

明代文徵明在《衡山论画山水》中说:“余闻上古之画,全尚设色,墨法次之,故多青绿;中古始变为浅绛,水墨杂出。

”这句话清楚地交代了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的发展状况,即青绿山水相比于水墨山水在山水画发展初期更占上风;而在宋元之后,大量的文人加入绘画队伍促使水墨山水成为绘画的主流。

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两种艺术样式的审美特征也有很大的不同:青绿山水受到传统的五色理论的影响突出装饰性,而水墨山水受到道家思想、禅学影响则突出玄与素、简淡空灵的意境之美。

一、青绿山水—丹青先行(一)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在汉代,山水画一般是以衬景的形式出现,发挥政教功能。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不断,使得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发生巨大变化,玄学、佛学兴起,儒学失去往日的统治地位。

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隐居山林,潜心问道,绘画的功能也从过去的说教向审美转变,促使山水画走向萌芽阶段。

青绿山水之所以在魏晋萌芽,首先是因为其借鉴了人物画技法,如人物画方面“画家四祖”之一的张僧繇就用“朱及青绿”的方式进行创作;其次就是山水画理论的出现,如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详细地讲述了山水画构思过程,记载了山水与人物的布局,谢赫提出的“随类赋彩”也对这时的山水画有很大的影响。

(二)发展与成熟:隋唐时期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此前三百多年的社会动荡,也促进了经济、文化、艺术的繁荣。

隋代出现了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即展子虔的《游春图》。

这幅作品具有“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虽然没有出现皴法,但是从其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青绿山水画已然走向成熟,直接影响到大小李将军。

[1]到唐代,青绿山水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国朝山水第一”的李思训就是这一时期的核心画家。

他的作品笔格遒劲,使青绿山水画法成为典范并达到成熟,有《江帆楼阁图》传世。

其子李昭道继承家学,被元代汤垕《画鉴》称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作品有《明皇幸蜀图》。

从展子虔到李昭道,青绿山水画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已经初步完成。

宋代画院对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影响

宋代画院对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影响

宋代画院对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影响作者:王娟来源:《牡丹》2017年第33期宋代是中国美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一个时代,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建立了有制度的画院,如宋徽宗时成立的专门绘画学校——国子监“画学”。

这一时期绘画名家层出不穷,特别是画院人才辈出,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高峰期。

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特点是用色彩来表现画家的感受和真实的大自然,这是从唐代开始就有的表现方式,宋代的画院制度对中国青山绿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宋代画院的基本特征和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历程,然后分析了宋代画院对中国青绿山水画的深远影响。

一、宋代画院(一)宋代画院的概述宋代是中国绘画的又一高峰期,宋代画院的规模较大,它是统治阶级建立的,具有完备的教育理念,在封建社会的绘画教育中有重要地位。

例如,宋代著名画家李唐、马远、夏圭、张择端等人都接受的是画院教育。

在画院教育的推动下,宋代取得了辉煌的绘画成就。

(二)宋代画院的特点宋代的“院体”画风是在画院的特殊教育下形成的,在艺术审美上有高度的一致性。

例如,黄筌、黄居寀创立的花鸟创作方法,赵佶的宣和体画风,南宋画院的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画山水的特点,三者均受画院制度教育的影响,在画院的课程和考试上有密切的联系。

在弘扬传统文化和展现文学诗意上,画院教育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青绿山水的发展在南宋时期,赵伯驹和赵伯骕两兄弟是青绿山水画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人在继承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的青绿画法基础上,又融入北宋文人画的情趣和技法,创造出一种介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青绿山水。

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在构图与构思上参考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见图1),以横幅形式描绘了风光壮丽的北方山水,艳丽却不落俗套。

这幅画透露出从唐代到北宋,绘画表现发生了相应的艺术手法变化。

山川丘峦,瀑布流水,舟船纵横,参差不齐的人群,丰富的色彩,以石绿、石青为主要色调,辅助色彩采用赭石、朱砂红等颜色,整体色调透露出辉煌壮丽却不缺少清新,皴染适当,又融合了“气韵”,这是文人画中最重要的表现。

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研究

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研究

究2023-10-29•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发展背景•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演变过目录程•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艺术特点•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代表画家及作品分析•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意义与目录价值•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启示与思考01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发展背景青绿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是当时宫廷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色彩鲜艳、画面华丽,深受皇室贵族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墨山水画逐渐兴起,并在宋代成为主流。

这主要是因为文人画的兴起,强调个性和情感的表达,与青绿山水画的装饰性有所不同。

历史背景青绿山水画的兴起与唐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密切相关。

唐朝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皇室贵族对艺术品的收藏和赞助也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宋代时期,社会逐渐趋向保守和内敛,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因此,水墨山水画逐渐成为主流。

社会背景唐代文化繁荣,各种艺术形式百花齐放,青绿山水画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其色彩鲜艳、画面华丽的特色与当时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宋代文化更加内敛和深沉,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因此水墨山水画逐渐成为主流。

同时,宋代文化对于个性和情感的强调也促进了水墨山水画的发展。

文化背景02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演变过程早期的水墨山水起源早期的水墨山水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山水画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用笔简单,色彩朴素。

特点早期的水墨山水以简约、朴素为主要特点,注重用笔的轻重缓急和线条的流畅度,画面以黑白二色为主,表现出自然山水的空灵和神秘感。

唐宋时期的青绿山水起源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青绿山水逐渐成为主流。

特点青绿山水以色彩鲜艳为主要特点,用笔细腻,画面注重细节表现和层次感,山水的形态和纹理更加丰富。

元明清时期,水墨山水逐渐回归主流,与青绿山水形成了对比。

特点水墨山水以黑白二色为主,用笔简练,注重笔墨的意境和气韵,画面追求自然与和谐的氛围。

起源元明清时期的水墨山水VS03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艺术特点从青绿山水到水墨山水,线条的表现力逐渐增强。

青绿山水画发展的渊源

青绿山水画发展的渊源

青绿山水画发展的渊源作者:陈雅秋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0期摘要:在山水画的渊源之中,青绿山水可以说是中国山水画最初开始萌发时期的山水艺术形态,对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作用。

自从山水画独立成科以后,青绿山水成为山水萌芽的开端。

起初山水画的绘制方法是以青绿颜色作为画面的主色调,而纵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历史长河,可以明确发现传统青绿山水画是古典绘画史上较早出现的一种绘画样式。

关键词:青绿;山水;发展我国古代的绘画可以说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劳动而产生的,我们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中就可以领略到原始人类绘画的创造能力。

那些流畅的线条和有意味的图形,一方面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精神生活世界,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的艺术审美趣味。

在中国古代绘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当时的社会生活之中。

特别是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富有特色的艺术。

在魏晋时期可以说是山水萌芽时期,主要在这一时期,它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特别在当时威望极高的顾恺之不仅仅在绘画艺术方面表现了卓绝的才能,他还擅长文学,被誉为:‘才绝、画绝、痴绝’三绝。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可见这时候的山水绘画艺术已经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

而且结合最早的山水画笔记《画云台山记》里谈到了山水画的构思、设色等具体内容。

我们结合宗炳的《山水画序》和王微的《叙画》都对早期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实质性的理论指导。

任何一种画科的出现都必须经历相当长的历史,也必然有一个从绘画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山水画也是如此。

不断对山水画科进行完善。

自五代之后,人物画便开始逐渐退出画坛的主导地位,而由山水畫作为画坛的主流,到那时候便不再是作为来烘托人物的背景山水了而是以人物为背景来的山水画。

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中对那些还属于背景装饰物的山石树木描绘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早期山水的表现形态而根据文献的记载,可以从中图画和理论中得到山水画的萌芽过程。

青绿山水的传承与发展

青绿山水的传承与发展

青绿山水的传承与发展作者:杨世伦来源:《书画世界》2018年第08期内容提要:本文从青绿山水画与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联系,以及当代青绿山水画相比水墨画发展的相对滞后的两重前提,综述了青绿山水画的传统精神、现代性选择与创造性转换,就青绿山水画形式系统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剖析,并从青绿山水画的形式和特征来思考现代性拓展的可能性和把握原则。

关键词:青绿山水;青绿与水墨;形式系统;结构特征;转换和发展青绿山水画是中国画中发展与成熟较早的一种创作样式。

在山水画成宗独立的1500余年间,由魏晋到唐宋,逐步达到了青绿山水画创作的高峰。

两宋画坛更是涌现出一大批青绿名家高手,产生了王希孟、董源、王诜、赵伯驹、钱选、赵孟烦等流芳百世的一大批画家。

青绿山水画的发展与当时大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密切。

唐宋时期,中国国力强盛,文学艺术发达,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民族,绘画的发展同样受到这种影响。

而青绿山水在那一阶段的崛起正是顺应了泱泱大国庙堂金碧、气吞万里的气概,很符合当时统治阶层的口味。

北宋哲宗、徽宗“好古图”,对青绿山水的发展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徽宗对宣和殿御阁中展子虔的《四载图》嗜爱不已,“终日不舍”。

由此可见,皇帝的兴趣对青绿山水画走向辉煌的巨大影响力。

另外,从绘画本体的发展来看:北宋初年的一批山水画家,如荆浩、关仝、李成、范宽诸位都是以水墨见长,但到了宋神宗时期,除郭熙之外,水墨山水画已无大家可言。

因此,哲宗、徽宗时推崇青绿山水画的变化,在客观上讲亦属物极必反的正常交替。

宋元以降,笔墨在山水画创作中所占据的位置日渐明显,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追求与北宋有了很大的不同。

其实,早在北宋时期,以苏轼、米芾为代表的文人学士,主张“清新与天工”“得之象外”“萧散简远”,就与青绿格法相背离,但苏东坡潜意识中仍存在着以青绿为正宗的想法。

由于文人画的观念影响,画家们在创作中融合各种风格之长,于是,青绿与水墨两种风格的山水,经王诜、赵令穰等人的实践,竟奇妙地融合在他们笔下,形成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小青绿。

张大千对青绿山水的传承、影响和发展

张大千对青绿山水的传承、影响和发展

天工|2023年第29期[摘 要]张大千是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画家,其独具特色的“泼彩”绘画技法,是对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的传承,也是对传统的青绿山水的发展。

在对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张大千的教育经历,对张大千对青绿山水的传承、影响和发展进行阐释。

[关键词]张大千;青绿山水;泼彩[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9-0056-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陈章涛,李亚男.张大千对青绿山水的传承、影响和发展[J].天工,2023(29):56-58.陈章涛1 李亚男2 1. 储真堂陶瓷工作室 2.宥茧青语陶瓷绘画工作室张大千对青绿山水的传承、影响和发展作者简介:陈章涛(1986—), 男,汉族,江西乐平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工艺美术、青绿山水。

李亚男(1991—),女,汉族,江西浮梁人,本科,研究方向:工艺美术、青绿山水。

张大千是近代一位标新立异的画家,在西方绘画理论的影响下,他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泼彩”技法,这种技法是在传统的“泼墨”技法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泼彩”则受到传统绘画的影响。

张大千在艺术史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其“返本”来自中国源远流长的艺术传统,其“开新”则是将传统的青绿山水画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未来的艺术发展中,要想实现艺术的创新,对于传统和现代,我们均不能忽视。

一、青绿山水的起源和特点中国的青绿山水画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无数画家的作品陈列在艺术殿堂之上,供后人鉴赏。

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青绿山水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原始萌芽时期青绿山水在中国起步很早。

如果按照单独的山水之景来算,早在原始时期,一些瓦罐、陶罐之上就有简单的图案。

如果以独立的绘画门类来算,人物画显然是早于山水画的。

一开始,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不管是巍峨群山,还是潺湲溪流,都是展示人物形态的场景。

这时,山水画相对于人物画而言,显得古拙简单。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当代女画家刘燕姣山水画赏析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当代女画家刘燕姣山水画赏析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当代女画家刘燕姣山水画赏析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刘燕姣绘画立足传统,走南北结合之路,以创新的理念贯彻始终。

创新需要方法,途径。

当找不到方法时就找问题,问题找到了,方法自然就有了。

问题是符号,程式,没有不行,需要借此确立自己的绘画风格,而一旦落入程式化,不断地自我重复,也便扼杀了绘画应该有的活力与创新精神,止步不前。

方法时深入生活,坚持写生,向千变万化的大自然要灵感。

刘燕姣始终提醒自己“必须付出更多,更艰苦的努力,不为符号所困,必须从对大自然的真切感受中获取艺术营养和创作灵感,进而却创造新的笔墨,要有笔墨当随时代的高度认识”。

刘燕姣青山不老绿水长存95x237cm编号:E80744083刘燕姣的《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便是她在长期的扎实的笔墨技巧以及写生中挖掘出来的作品,古朴耐看,文气十足。

品读刘燕姣的山水画,感觉到其文脉清晰,根底扎实,努力吸收传统精华,推陈出新为我所用。

经常出来游学和写生使她的眼界开拓了视野。

在她学习传统的时候,潜心临摹范本,强化基础训练,用心体会传统绘画之精髓,力求走在大道上。

她临摹了范宽、李成、董源、巨然的作品,掌握诸位大家的范本所确立的山水法则,做到古为今用。

这方面的爱好和能力给了她足够的底气,与写生能力相呼应,由传统到生活,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她的画取向于远构图,大山水,群峰耸峙,扑面而来,却又满而不塞,法臻上乘,各种元素的巧妙穿插,井然有序,显示出极高的笔墨造诣。

刘燕姣稳步发展,并在这种发展中不断地加进新的体会,实现新的尝试,既有古色古香之传统意趣,亦不乏现代审美要求下的视觉效果,彩墨渗融,行笔俊逸。

刘燕姣的画清雅通透,每一笔都力求精致秀美,恰到好处,更像出自北方画家之手。

它长于画面的氛围渲染,皴擦有序,氤氲滋润,云蒸雾罩般营造祥润之气。

它擅长使用西画色彩,借鉴西画的某些表现手法,加强光的运用,让画面亮起来,更加立体,层次更加丰富,叠加更显秩序,有条不紊,层层推开,而无论画面构成多么博杂,罗织,元素众多,刘燕姣总是收拾出一片天地来。

青绿山水发展史浅析

青绿山水发展史浅析

我们的传统绘画从总体上看经历了一个由青绿向水墨转变的过程。

传统的设色山水画则自从魏晋六朝萌芽以来。

形式上由隋唐的“大青绿”逐渐向宋元的“小青绿~浅绛”山水画转变,设色由浓艳转向淡雅,手法则由工致向写意发展这样一个大趋势。

但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青绿山水画逐渐在传统绘画样式中失去了主流地位。

观其盛衰,它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魏晋时期)一般认为,中国的山水画,滋育于东晋,确立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

这在文献资料中是不乏记载的。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可见这时山水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

而且作为最早的山水画笔记《画云台山记》淡到了山水画的构思、设色的具体内容,可以看作是山水的早期画论。

我们以为在绘画史上,但凡一种画科的出现都必须经历相当长的历史,也就是说,它必然有一个从绘画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山水也是如此。

而在此之前,中国传统绘画的人物、山水、花乌还没有独立成科,都以人物描绘为主,山水、花鸟内容仅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存在。

所谓萌芽是指山水题材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前的一种趋势或初步形态,除了彩陶、画像石、画像砖和帛画体裁中的山水形象以外,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往往是我们切入山水画史的第一件作品,作为独立山水画的雏形,此图不乏幼稚之处,没有透视观念,正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

其中对山石云水树木的画法虽是精心处理,但表现手法仍显得稚拙简单,山石空勾无皴,淡赭石为底,山脚稍浓,向上晕染渐淡,沿山石边线着石绿色,然后向下晕染渐淡与赭色相接。

高低起伏排列有序,具有装饰味。

这些南北朝时期作为背影的画山画水虽然不能说是真正的山水画,但为后来隋唐时期山水画的形成起了一个铺垫作用,这种设色工整华丽的平面化风格,是青绿山水的源头,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第一种稳定而突出的风格,成为后来山水从大色块、粗犷变为色彩丰富和线条变化的准备阶段。

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

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

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青绿山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种风格,它以青绿色调为主,表现出山水的清新、自然、恬静之美。

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唐代是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时期,唐代的山水画以写实为主,注重表现山水的形态和色彩。

唐代的山水画家王维、孙过庭、张旭等人,都是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中,青绿色调并不是主要的表现手法,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青绿色调已经开始出现,为后来的青绿山水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期,宋代的山水画家们注重表现山水的意境和气韵,强调笔墨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宋代的山水画家们,如范宽、郭熙、李唐等人,都是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中,青绿色调开始成为主要的表现手法,表现出山水的清新、自然、恬静之美。

宋代的青绿山水,以“青山绿水”为主题,表现出山水的清新、自然、恬静之美,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重要风格之一。

元代是中国山水画的转折时期,元代的山水画家们注重表现山水的气势和力度,强调笔墨的韵律和节奏。

元代的山水画家们,如黄公望、王蒙等人,都是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中,青绿色调开始变得淡化,表现出山水的雄浑、壮阔之美。

元代的青绿山水,以“山高水长”为主题,表现出山水的雄浑、壮阔之美,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重要风格之一。

明代是中国山水画的复兴时期,明代的山水画家们注重表现山水的情感和思想,强调笔墨的表现力和个性化。

明代的山水画家们,如沈周、文征明、唐寅等人,都是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中,青绿色调开始重新出现,表现出山水的清新、自然、恬静之美。

明代的青绿山水,以“山青水绿”为主题,表现出山水的清新、自然、恬静之美,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重要风格之一。

清代是中国山水画的继承时期,清代的山水画家们注重表现山水的传统和文化,强调笔墨的传承和创新。

清代的山水画家们,如石涛、郎世宁、高剑父等人,都是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中,青绿色调开始变得更加深沉,表现出山水的深邃、神秘之美。

传统山水画中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探析

传统山水画中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探析

传统山水画中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探析在宋代的山水画中,青绿山水并不占主导地位,多以黛绿、墨绿为主。

宋代山水画家主要是以传统的佛教壁画和仕女画为基础来表现山水,他们在表现山川和水景时注重形式,追求它们的造型美。

同时,他们也注重刻画山水的气韵,追求凭借笔墨的质感来传达意境。

宋代山水画家擅长运用点、线、面的变换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山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到了元代,山水画逐渐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文化表达。

元代山水画家汲取了宋代山水画的传统基础,同时又推陈出新,在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表现上都有新的探索。

元代山水画家张幼安、王冕等人以青绿山水为主题,他们注重表现山水的变幻和流动,通过点线结合和淡墨的运用,创造出独特的山水氛围和意境。

明代的山水画家在青绿山水的表现上更加注重形态,用紧凑的笔触描绘山水的形态特征,使得作品更富于立体感。

明代山水画家以“象山志水”为主题,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他们注重表现山水的动态和流动,追求画面的生命力和动感。

到了清代的宫廷画院,青绿山水成为宫廷画院的主题之一、清代山水画家在保留宋、元、明代山水画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同时也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的影响,使得山水画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清代山水画家注重形式的表现,更注重山水画的装饰性和观赏性,使得青绿山水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总的来说,青绿山水在传统山水画中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宋代追求山川和水景的造型美,元代推陈出新,注重表现山水的变幻和流动,明代注重山水的形态特征和生命力,清代融合西方绘画技法和传统山水画的形式和内容。

这些阶段的发展不仅展示了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审美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变迁。

明清山水画对元代青绿山水的继承和发展

明清山水画对元代青绿山水的继承和发展

明清山水画对元代青绿山水的继承和发展作者:夏天明来源:《神州》2011年第06期摘要:元代文人山水画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辉煌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文人们的画法和技法对清代画家们画风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继承;发展;青绿山水;笔墨对于传统的继承,人们往往采用辩证的态度,一是借古以开今,一是师古为上乘。

既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是艺术演进的一种方式。

传统中国山水画呈现绘画派别纷繁多元、笔墨形式丰富多样的局面。

明代初期,山水画坛的基本风貌是元人画格的延续,画家多能抒发胸中逸气,大多能够自娱自乐,抒发内心所感,表现一种冷寂孤苦的意境。

所以元画重逸趣,重文人隐士所崇尚的粗率简朴,这也是文人画家们所喜尚的画风。

但在明初,对于一个刚刚建立的新朝代,需要一种积极向上,令人奋发的艺术力量来支撑。

所以,元代的画风已经不太适用明王朝。

明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绘画的功用,此时宫廷画十分兴盛,由于浓郁的政治气氛左右着画坛,文人山水画难以在宫廷内发展,逐渐成为强弩之末,文人山水画风必然日薄西山。

在发展中,画坛逐步出现了以南宋笔力强健、墨色浓重的“浙派”画风,但浙派绘画在明代后期已经无法保持它的优势,和宫廷画一样衰败消亡。

明代山水画逐渐被以元人尚气重韵的“吴门画派”所主导;“浙派”和“吴门画派”成为明代的两大派系。

到明末清初,“松江画派”追求古雅笔意、柔美高清境界,它们为风格多样的清代山水打开了发展路径;清代画派林立、笔墨多元,为开创近代山水画高峰奠定了基础。

1明代对元代的青绿山水的继承发展元代初期,钱选作青绿山水较有名气。

《浮玉山居图》是钱选在色与墨之间的一次尝试,以寻求透明色与墨色之间的相互协调来统一画面。

色彩在这里,无论是空勾填色的大青绿,还是“尝试”性的小青绿,实际上都处于一种发展开拓的态势,北宋以来复古思潮的影响拓展了钱选在寻求清新雅致的新意境中对色彩微妙细腻处理的要求,完成了由“富贵神仙”境界向“隐逸神仙”境界的转换。

宋代山水画的成就

宋代山水画的成就

宋代的山水画,发展了多种风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一方面是水墨山水的大发展,有代表性的画家是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米芾父子,以及南宋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家。

另方面是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更丰富了,在重彩中讲究笔墨技法,提高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

以王希孟、赵伯驹、赵伯啸兄弟为代表。

董源,南唐中主时曾任北苑副使,故称为“董北苑”他的水墨技法出类拔萃,多用披麻皴,辅以繁密的胡椒点,画树则“简于枝柯,繁于身影”,表现出江南山川草木丰茂,水气蒸腾的特点。

设色浅淡,不作“奇峭之笔”,具有“平淡天真”的风格。

巨然,是个画僧,祖述董源,他的画“明润郁葱,最有爽气”后世常常以“董巨”并称,认为他们是山水画的一代巨匠,被奉为南派正宗。

李成,因曾避居青州营邱,故后世称为“李营邱”。

他的雪景寒林,“骨干”多显,挺拔坚实;具有北方山水特色,能给人以“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美感,李成有“惜墨如金”之说,反映了他对墨法的重视。

范宽,最初学荆浩,后来又学李成,但总觉得不能超越他们,于是定居终南山中,朝夕观察大自然的变化,以千岩万壑为创作基础,终于成为一代大家。

范宽的画多为山顶密林一水边巨石,峰峦雄厚,气势逼人。

后世评论“李成得山之体貌,董源得山之神气,范宽得山之骨法。

”郭熙,河阳人。

他的山水取法李成而自成一格,开创了北宋山水画的新局面。

画树挺劲,枝头象鹰爪,画山耸拔盘回,折落有势;格局千态万状,变化丰富,故被誉为“独步一时”。

米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

其子米友仁,字元晖,小字虎儿。

画史上称他们父子为“大米、小米”或“二米”。

他们的画法称“米点皱”,米家山水突破了前人格局,另辟溪径,全用水墨浑点,泼墨、积墨、破墨并用,表现出江南雨景中,云山烟树,迷朦变幻,神奇莫测的艺术境界。

二米的画法,把水墨渲染的技法提高了一步,开大写意山水的先河。

水墨山水发展到南宋,又有明显的变化。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号称“南宋四家”。

青绿山水发展史浅析

青绿山水发展史浅析

我们的传统绘画从总体上看经历了一个由青绿向水墨转变的过程。

传统的设色山水画则自从魏晋六朝萌芽以来。

形式上由隋唐的“大青绿”逐渐向宋元的“小青绿~浅绛”山水画转变,设色由浓艳转向淡雅,手法则由工致向写意发展这样一个大趋势。

但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青绿山水画逐渐在传统绘画样式中失去了主流地位。

观其盛衰,它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魏晋时期)一般认为,中国的山水画,滋育于东晋,确立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

这在文献资料中是不乏记载的。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可见这时山水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

而且作为最早的山水画笔记《画云台山记》淡到了山水画的构思、设色的具体内容,可以看作是山水的早期画论。

我们以为在绘画史上,但凡一种画科的出现都必须经历相当长的历史,也就是说,它必然有一个从绘画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山水也是如此。

而在此之前,中国传统绘画的人物、山水、花乌还没有独立成科,都以人物描绘为主,山水、花鸟内容仅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存在。

所谓萌芽是指山水题材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前的一种趋势或初步形态,除了彩陶、画像石、画像砖和帛画体裁中的山水形象以外,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往往是我们切入山水画史的第一件作品,作为独立山水画的雏形,此图不乏幼稚之处,没有透视观念,正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

其中对山石云水树木的画法虽是精心处理,但表现手法仍显得稚拙简单,山石空勾无皴,淡赭石为底,山脚稍浓,向上晕染渐淡,沿山石边线着石绿色,然后向下晕染渐淡与赭色相接。

高低起伏排列有序,具有装饰味。

这些南北朝时期作为背影的画山画水虽然不能说是真正的山水画,但为后来隋唐时期山水画的形成起了一个铺垫作用,这种设色工整华丽的平面化风格,是青绿山水的源头,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第一种稳定而突出的风格,成为后来山水从大色块、粗犷变为色彩丰富和线条变化的准备阶段。

浅谈宋代山水画的形与神

浅谈宋代山水画的形与神

作者: 刘春艳
作者机构: 赤峰学院美术系
出版物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主题词: 宋代;山水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传神
摘要:宋代山水是我国山水画法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里程碑,宋代的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把形和神作为评判画面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宋代的优秀山水画作品都可以被称为神品。

这些作品中无论什么题材,构图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传神。

从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到南北朝范镇提出'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都强调了形神的统一。

形神兼备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也是山水画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

形和神是辩证关系,形是神的器具,是手段,而传神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在艺术创作中,之所以不满足其'形似'而强调于'神似',主要是因为'神似'的作品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物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

宋代山水画的成就

宋代山水画的成就

宋代山水画的成就
宋代山水画是中国古典山水画的鼻祖,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其成就在历史上可谓独树一帜,无与伦比。

宋代山水画内容丰富,色彩斑斓,形态丰满,绘画风格独具创新,成就了中国优秀的浪漫主义绘画风格。

宋代山水画以宋徽宗李煜的元夕山水画为主,他的元夕山水画可以说是宋代山水画发展的里程碑。

宋徽宗李煜的元夕山水画有着自然、放松、自由的气息,画面构图灵活有趣,用笔简洁力度轻重分明,把俯拾皆是的山水融进画面,宽厚雄伟,勾勒出深邃而又亲切的山水风情。

宋代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非常明显的进步,它一方面把泼墨、水墨、墨描等传统艺术形式作为主流,另一方面又把水彩刷法、搓墨技法等走上新高度,引进天趣笔法、点抹法,极大地充实和创新了画面表现形式,也把山水画注入了一定的文人意趣。

宋代山水画以其自然的疏密度、鲜明的景色吸引着人们,画面仿佛是“草木秀美,山水芬芳”,景物恰似栩栩如生,令人惊艳不已。

宋代山水画High_high的观赏价值,不仅蕴藏着浓郁的文人风情,而且也彰显出一种“小景凡情”的审美追求,以及艺术家对审爱之物的完美捕捉和表达。

它更是一种向自然致敬的精神,融合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把笔墨和精神狠紧相扣,使作品变得格外富有感染力。

宋代山水画以其错落有致的线条、细腻的着色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受到了海内外的赞誉,并且成为影响至今的艺术珍品。

宋代山水画是中国艺术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发展史上划时代的贡献。

它以其高雅到家的民族风格和凄美深远的文人境界,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动因和共同体。

正是宋代山水画才把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展现出来,时至今日,它也一直在被赞誉。

中国古代山水画师承及影响探析

中国古代山水画师承及影响探析

中国古代山水画师承及影响探析作者:宗兆华徐辉来源:《美与时代·下》2021年第10期摘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画家之间的师资传授关系:“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

”“师资传授”是当代艺术史的继承问题,但这并非所谓一般性的传承,而是通过梳理师承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绘画史的体系,这对于绘画史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现有古今中外资料和著作综合分析中国画师承流派和技法,着重分析中国山水画师承脉络和技法流派,对近现代绘画艺术及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山水画;师承关系;绘画理论与技法;教育意义;论述一、中国山水画发展历史背景如若为山水画寻找一个定义,那么可以说中国山水画是从早期的人物画背景中剥离出来的,经过不断发展逐渐被赋予探索自然且饱含哲学精神的存在。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是中国艺术家努力追求自然之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尚情操,所以中国山水画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绘画学科。

《历代名画记》中所记载的,山水画萌芽时期的代表顾恺之传世珍品《洛神赋图》等作品,都表现出山水画为人物画作背景的用途,由此理解出自《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中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深层含义。

隋唐之时,山水已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以展子虔、李思训为代表的金碧山水一派;之后“山水之变始于吴”,以笔迹奔放著称的吴道子,再到后来的王维、王洽的“泼墨”“破墨”,都称得上是文人画山水的宗师。

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早期山水流变的成熟标杆,这幅作品的“远近山川,咫尺千里”是青绿山水的开端;若山水画理论早于山水画本身,则六朝宗炳《画山水叙》、王微《叙画》是山水画理论的基础。

从思想层面上看,中国山水画的渊源是道家思想,以中国传统的笔墨纸砚为物质载体,最早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积极感悟社会与人生并从中摆脱出来,追求在自然界中精神的徜徉,赋予自然景致以美好深意并融合道家思想以达到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二、中国山水画师承发展类别分析综合古今中外文献资料分析,中国山水画师承关系类型大致分为五大类:世代继承;师徒传授;历史传承;民族融合;中外融汇。

我的青绿山水画学习

我的青绿山水画学习

我的青绿山水画学习作者:***来源:《美术界》2020年第08期张志康/滑竿人纸本重彩65cm×46cm 2017年步入青绿山水画的殿堂,我是从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明代仇英的《上林图》这两幅作品开始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大学二年级正式学习山水画时有幸遇到了带我走进青绿山水画世界的人生导师——李月林先生。

在他的指导下,先后详细完整地临摹了这两幅具有代表性的青绿山水画作品。

通过对这两幅作品系统全面地临摹学习,奠定了我对青绿山水画的审美基础。

这两幅作品对我的影响极大,《千里江山图》整体意境天水浩淼,江山无限,山水间房舍、栈道、寺观、行旅的人物、舟船、水口、瀑布精微具体。

一切似乎都是从自然中写生得来,但又不是简单地描绘复制自然,而是作者抓住了自然基本特点所提炼出来的高度概括与相对写实的胸中丘壑。

《上林图》以大青绿设色的山水为主,厚重恢弘的群山把巨幅画面连接成一个整体,严谨的经营位置,人物、建筑、车马、珍禽异兽无所不包,营造出一个辉煌壮阔的世界。

《千里江山图》里的房舍、人物、车马等只是作为点景出现,《上林图》里的人物、建筑、车马是作为主要内容的一部分参与在画面中的,且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刻画细致生动。

两幅作品都以全景展现的方式来布局画面,色彩明亮纯粹,无论是自然山水还是故事场景都做到了既还原现实又高度概括,加上丰富动人的细节刻画,使画面典雅绚烂,整体给人一种“包括宇宙、总揽天人”的宏大气势,可谓“精工之极,又有士气”。

因此,我在进行写生实践时不再只局限于对单独的物象进行描绘,而是先走走看看,深入了解感受所到的地方。

观察理解山脉的结构走向,动植物的特点,建筑群如何分布以及主要的色彩关系。

对所有这些有个充分的整体把握,做到心中有象后再去具体写生,思路就是清晰的。

这时便可以根据自己画面意境的需要,移动着观看、在时间变化中观看,一步一景,把不同位置、不同角度,在朝夕更替、阴晴雨雾中变化万千的青山绿水经营于画面里。

浅论古今中国山水画的构图传承与发展

浅论古今中国山水画的构图传承与发展

浅论古今中国山水画的构图传承与发展马媛【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2页(P74-75)【作者】马媛【作者单位】中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国画的艺术创造,在构图方面主要就是散点透视,和西方的焦点透视是截然不同的。

六朝时期的宗炳和姚最、唐代的王维、北宋的郭熙、南宋的沈括、马远和夏圭,明末的董其昌、清代的王昱等绘画理论家都对构图做了详细的论述。

现代山水画家和古代画家一样重视构图,总结出了S型律动、起承转合、开合呼应、三线交叉效应等构图方式。

中国画的构图在传统画论中称之为“章法”、“布局”,亦即顾恺之所说的“置陈布势”,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

中国画的艺术创造,可以不受视角、时空的限制,唯意而取。

而要将所有的内涵意象展现出来,且营造出具有形式美感的特有意境之具体措施就是“经营位置”、“置陈布势”。

中国画的“经营位置”是“以布置意象为第一”(明·李日华语)。

中国画创作的这种“以布置意象为第一”的宏观把握的本质需要画家有传统大文化的深厚根基和素养,以及对生活长期观察、认知的深邃。

构图是指在特定的有限平面范围内即画面中,将个别的、局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其形成符合艺术规律的组织结构,从而创造出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

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在六朝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姚最的《续古画品录》、唐代王维的《山水诀》、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集》、清代王昱的《东庄论画》等理论著作中都论述到了。

六朝画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绘画空间安排的重要性。

姚最在《续古画品录》中所说的“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与宗炳《画山水序》中所说的“且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

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

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已明确地涉及到了构图中的透视问题。

两宋山水画法变迁中的不变法则

两宋山水画法变迁中的不变法则

两宋山水画法变迁中的不变法则涂序华;刘苏云【摘要】按照专业人士的概括,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文脉,大致为魏晋的畅神载道审美思想目标确立期;隋唐北笔南墨评议技术的实践期;五代两宋围绕自然丘壑写真之境的开拓期;元代处处云山是吾师和胸中逸气、心灵之境的探索期;明清超于象外的一画之法的笔墨语言凝练、精微度的锻造和锤炼期共五个时期。

【期刊名称】《陶瓷研究》【年(卷),期】2012(030)002【总页数】1页(P51-51)【关键词】中国山水画;法则;变迁;画法;专业人士;审美思想【作者】涂序华;刘苏云【作者单位】艺宝斋,景德镇市333000;艺宝斋,景德镇市3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按照专业人士的概括,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文脉,大致为魏晋的畅神载道审美思想目标确立期;隋唐北笔南墨评议技术的实践期;五代两宋围绕自然丘壑写真之境的开拓期;元代处处云山是吾师和胸中逸气、心灵之境的探索期;明清超于象外的一画之法的笔墨语言凝练、精微度的锻造和锤炼期共五个时期。

这五个时期中,两宋的变革是一个关键时期,是后来变革的前提基础。

这个时期,自然中的山水成为了核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确立为山水画审美意境的基本追求原则,奠定了基本法则。

我们细细地梳理后,可以发现这个时期山水画的发展过程有四个不同时期:一、北宋前期的大山水这一时期,荆浩的搜妙创真、度物而取其真的概念开始深入,关、李范三大家的创作群体,均为崇尚气势作为写真造景的审美取向,并体现了出强调情节与可读性的画境,景物记得画极为严密、画面经营从容不迫,创作细腻,与吴道子大手笔一气呵成对比明显;强调视觉效果,用精神去体验画中游;布局强调大气势和景物精神力度;地域牲形成风格区别的四大特征。

这些风格形式和意境内容,与唐代人物绘画的服务性与功用价值的作用有所相同。

这一时期关仝的画作与后期王诜便体现了两种差异的风格,从而开创写真的审美目标。

二、北宋中后期的书斋山水中后期,隐士山水画日渐式微,庙堂之上的山水创作渐兴,初期遇冷的董巨为代表的江南山水进入人们的视野,景物开始变得小巧、细腻、精致,没有以前高、深、平全景式的壮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美术馆馆藏刘艳会画作《二月春风江上来》
(文/成功书画家网、《当代书画家》记者冯宜玉)
笔者曾多次与刘艳会先生一起探讨他的青绿山水创作,以及对青绿山水的发展、鼎盛与衰落的观点。

于此道,二人之间意见相近,几次的采访和探讨于我而言,却也是颇有收获。

此次成功书画家网、成功美术馆组织的“工写时代•馆藏工笔画当代作品双线联展”,刘艳会青绿山水画作再次入展。

读其作品、思其艺术,笔者情不自禁间以个人对刘艳会先生青绿山水画作的浅见和理解,分享给诸位读者,并以此向大家介绍这位当代实力青年画家,在青绿山水之上的与众
不同格调与风骨。

成功美术馆馆藏刘艳会画作《春郊踏歌》
刘艳会先生生长、工作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原大地,而其长期工作、任职的开封,又是北宋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

众所周知,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北宋涌现出了众多如郭熙、范宽、张择端、赵佶、王希孟等影响千古的绘画大家,彼时产生的国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千百年来对中国美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先生生于斯长于斯,得以长期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自然地受到这种文化和审美的熏陶。

因此,以笔者揣度,他的青绿山水创作受两宋绘画影响,焉能不大矣?
成功美术馆馆藏刘艳会画作《松声静听》
读刘先生作品,无论是其成名画作《武陵胜景图》、《桃花源卷》、《溪山无尽图》、《湖光山色图》,还是成功美术馆馆藏作品《松声静听》《春郊踏歌》《溪山清幽》,其中峰峦、河流、飞瀑、村落、长桥、栈道、松柏、修竹、车马、舟船、行人、渡者,画面极为丰富,其轮廓勾勒、色彩渲染,气象生动,神理俱足,内蕴丰厚,耐人咀嚼。

无论线的勾勒,还是青绿之色的铺陈、晕染、点缀,无不出自两宋大小青绿山水技法的影响。

然而刘先生所汲取者,非只以两宋青绿画法为其艺术养分的。

他的青绿山水画作,可谓所收者广、所积者厚也!
成功美术馆馆藏刘艳会画作《溪山清幽》
譬如,刘先生在山水程式的营造上,将宋、元、明、清以来的山水意蕴与现实的自然山水相互滋润、融和。

从而使其青绿山水,产生了与众不同,而又同时观照自然与社会的画面风格。

成功美术馆馆藏刘艳会画作《溪山叠翠》
以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画的发展而论,元以前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到了清代其发展日渐式微,真正高水平的画家也越来越少。

因此,刘艳会先生在对前人山水技法、格调、气韵的吸收上,非照单全收、笼统继承,而是做了大量的取舍选择工作。

如其所言:“造成青绿山水衰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宋以后的画界在青绿山水的发展上固步自封、泥古不化,缺少创新。

在当今时代,如何使传统青绿山水焕发昔日的光彩,是每一个有责任的艺术家应该思考的,我在学画的早期就对传统的青绿山水就情有独钟,非常喜爱这个画种,看到好的古代青绿山水画就认真品读、仔细体会、研究。

我认为当代的画家们在创作实践中,应该认真学习研究传统,而不应固守传统,应该对它进行发展和创新。


刘艳会先生的青绿山水,从两宋以来青绿诸法上,及其水粉、水彩绘画元素、现实自然山水体悟中,积累了大量绘画物象形体塑造、图式构成等艺术创作元素和笔墨构成技法。

同时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个性语言、革故鼎新,融入山水绘画时代的艺术内质、精神归宿和气韵流溢。

如《武陵胜景图》、《桃花源卷》、《溪山无尽图》等作品,将宦途士子,绝意功名后的精神寄托;将世事纷乱时,远避山野、栖居桃源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以洁净清新的水景山色、如诗如画的绝妙境界呈献给了观者。

而这种以水色山景、色调幽雅、意境旷远为载体的文人情怀和诗化画面,正是刘艳会先生对青绿山水绘画,做了现代意识上的革新的结果。

这仿佛来自遥远的宋元旷野,宛如诗人王维笔下的“夜静春山空”、“人闲桂花落”般的山水,也正穿越时空契合了当下人们内心追求静谧、安详自然山水的渴望,远离喧嚣、远离尘染,绝无繁碌世俗的期盼。

这样的山水经过生命哲学的观照而升华为意境开阔、格调高雅、清新静远的时代山水,即基调高古、富于诗意,又有时代积极向上、和谐共进的特色。

因此,笔者赏读刘先生画作,反复琢磨盖以“山水笔出两宋,绘画韵归革新”,一吐我胸中快意矣!
画家简历:刘艳会 1963年生,河南省开封市人。

现为第十一届河南省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河南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委员,河南省书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特聘画家,开封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