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山水发展史浅析

合集下载

现代青绿山水画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现代青绿山水画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任何人初看《枯木怪石图》,都会有所惊异,那一株枯槁的树干,一块突兀静立的大石,怎么可能让人百看不厌呢?是的,尤其是树,没有挺拔的造型,没有蓬勃的树冠,甚至没有一个叶片,残秃的样子让人顿生凄凉之感。

但是瞬间,观者就会从它的转折之后看到枝丫的伸展,看到不同寻常的向上的力量,这就是许多中国艺术所营造的“外枯”和“中膏”的体现,在残与枯的外表下,蕴藏着深刻的坚韧不拔,这深深埋藏的力量,是一种注视,是一种守望。

由此,可以窥见中国哲学与中国绘画的紧密结合。

另外,中国画向来秉行“生”“拙”“老”“辣”的文化,尤其“拙”和“老”,常常被引申为“丑”,所以,在文人绘画中,更是故意取“丑”,使得画面去除甜腻之味,经得起时间的品读和推敲,也更符合中国绘画工具“墨”的运用和发挥。

文化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因时代不同而不同,在绘画的境界中,万物各张其性,各任其新,即使人人所见之物雷同,因其心力不同,审美的眼光不同,却获取了不一样的精神体验和力量。

至于对枯槁之木的偏爱,后世多见其人,由此延伸,许多表面看来并不活泼的对象,也就成了画家笔下的宠物。

比如残山,比如剩水,比如折枝,等等。

一段枯木,枯槁虬曲,全无生意,而画家多好之,其中的缘由,必有它的过人之处和精彩意义。

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山水画逐渐成为文人和画家钟爱的画种,人们在以山水为情怀表达感受的同时,着力对“树”“石”进行研究,创造出各种绘画技法,来表现树木的姿态和意蕴。

但是,无论怎样变迁,在树的气韵表上,无不以荣枯穿插作为典范,正如董其昌所说:山水画中,无枯木则不能呈现出苍古之态。

山水,表现的是气象,在大的气象中,穿越地域,穿越时空,体现在树的描绘中,有的幼小,有的葱茏,有的苍劲枯老,各种形态交会在一起,展现着生命从有到无、从弱到强、从枯谢到繁荣的生命轮回之道。

这种隐与现,不仅丰富了画面,更让观看的人明澈、顿悟生命的意义。

当我们再次审视苏轼的《木石图》时,感知到的并不是枯萎和寥落,而是吸引和凝思。

写意青绿山水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写意青绿山水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写意青绿山水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青绿山水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青绿山水旅游成为了许多人向往的休闲度假方式。

青绿山水景区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本文将对青绿山水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青绿山水旅游在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改变,他们更加追求与自然环境的亲密接触,以及远离喧嚣和压力的标志性度假体验。

青绿山水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了这一需求的最佳选择。

从世界范围来看,亚洲地区以中国为主的青绿山水旅游发展最为蓬勃。

雄厚的自然资源、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完善的旅游设施,使得中国的青绿山水旅游受到国内外游客的热烈追捧。

其次,青绿山水发展现状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资。

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将青绿山水旅游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政府大力推动青绿山水景区的规划、建设和保护,提供了政策和经济支持,为青绿山水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政府还积极引导和推动各地加强合作,形成了区域性青绿山水旅游带,进一步提升了整体发展水平。

然而,青绿山水旅游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旅游资源的有限性,过于依赖自然环境和景观的吸引力,一旦资源受损或过度开发,会对青绿山水旅游产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青绿山水旅游面临的重要课题。

其次,青绿山水旅游产业链不够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特别是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还需加大投资和改善服务,以提升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

再次,随着越来越多的青绿山水景区开发建设,如何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和资源共享也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对未来趋势的展望来看,青绿山水旅游仍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消费者对健康、环保和文化内涵的追求将进一步推动青绿山水旅游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更愿意选择环保、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目的地。

青绿山水名词解释美术史

青绿山水名词解释美术史

青绿山水名词解释美术史
青绿山水是中国绘画中的一个传统画类别,主要描绘自然山水景色。

它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乱华时期,兴盛于唐宋时期,发展至
元明清时期。

青绿山水之名来自于其主要采用绿色、青绿色的颜料来表现大自
然山水的特点。

这种独特的色彩运用赋予作品以宁静、清新、雅致的
感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古代文人士人对自然山水的理解和寄托的情感。

在青绿山水画中,画家通常会选择画山水、水、山、树木、云雾、石头等元素来表现自然景观。

创作中注重形神兼备,以简约、抽象、
富有变化的笔墨表现自然景色的特质。

画家通过使用写意而不过细微
的笔触,以及通过水墨的流淌、湿润的质感,来表现苍茫壮丽的山水
世界。

青绿山水不仅是一种绘画形式,也是国内外美术史中具有重要地
位的艺术流派。

它代表了中国绘画的经典传统,并对后世绘画尤其是
宫廷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大家和名家都曾致力于青绿山水的创作,如僧人画家顾恺之、王翚和北宋著名画家李唐、松江等。

青绿山水在艺术发展中还有其他的拓展。

在现代艺术中,有许多画家通过改变传统山水画的形式、风格和语言,重新诠释和演绎青绿山水的艺术内涵。

同时,青绿山水画的艺术技巧和美学观念也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绘画艺术发展,成为东方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青绿山水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典型特征的绘画形式,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艺术发展中不断拓展和演进。

青绿山水解析

青绿山水解析

青绿山水解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青绿山水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种风格,以描绘山水为主题,将自然景物描绘得生动而富有生气。

青绿山水代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绘画史上,青绿山水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它是中国山水画的典范。

青绿山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色彩鲜明。

青绿山水在使用颜色上非常讲究,主要以青蓝色和绿色为主调,辅以少量的红、黄等暖色调。

这种色调的运用使画面更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二、笔墨简练。

青绿山水在笔墨运用上注重精简,偏向于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山水的轮廓和纹理,不注重细节的描绘。

这种简练的笔法不仅能让画面更富有动感,还能让观者有更多的联想空间,增加观赏性。

三、造型生动。

青绿山水在形式上多以山、水为主题,将自然景物描绘得生动而富有生气。

通过运用丰富的线条和色彩,使画面更具有鲜明的对比和层次感,让观者仿佛置身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意境深远。

青绿山水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注重表达出画家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

在青绿山水作品中,往往能看到画家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以及对生命、历史、文化的思考。

这些深刻的意境会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产生共鸣和思考。

青绿山水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美学观念。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青绿山水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和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在今天,青绿山水依然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璀璨明珠,不仅仅是一种画风,更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

青绿山水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除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对自然的热爱。

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在于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青绿山水画家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将自然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出自然的奇幻和壮美。

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贯穿于整个青绿山水画系列,使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内涵。

青山绽新颜——青绿山水画实践探索

青山绽新颜——青绿山水画实践探索

【中国美术研究】中国画自古就有“丹青”的别称。

丹是朱砂,青是青雘,都是中国画中常用的矿物颜料,可见色彩在传统中国画中的发展由来已久。

在山水画形成初期,色彩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历代画家将自然山川与自身内在精神体悟相融汇,以心造景,用青绿、浅绛的视觉语言表达自己心中的景象,并逐渐形成独特的山水画色彩观。

一、传统青绿山水画发展历程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提到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代又是一个充满热情和智慧的时代,是一个极其自由、解放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一些文艺理论家已经对色彩进行了研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指出了“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原理;谢赫对前人和当时的绘画色彩实践和理论进行了总结,并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随类赋彩”的理念。

这足以证明,中国的青绿山水画于此一时期已有发轫。

在美术史研究中,研究者们普遍认为青绿山水画的出现受到了佛教美术的影响,佛教绘画的传入给中国绘画带来了新的色彩感知。

敦煌不仅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同时也是各种活动举办的中心,其地理位置不仅优越而且重要。

敦煌早期壁画主要受到了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大量使用青绿色,在佛教美术、龟兹画风等因素的作用下,早期敦煌壁画以石青、石绿所构成的冷色调为主色调。

敦煌石窟壁画的青绿色调又影响了中原传统绘画,促进了青绿山水画的产生。

从敦煌壁画中对山水的描绘到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都呈现出早期青绿山水画的面貌。

南北朝以后,中国绘画中比较单一的平涂式手法逐渐丰富为华丽斑斓的强调厚薄轻重的染色法。

隋唐时期,青绿山水画经过全面发展,已经脱离了人物故事而形成独立的画科,并在技法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此时的青绿山水画通常先以中锋单线勾勒,再用石青、石绿、赭石、花青等色渲染,具有画法工致、赋色浓丽的特点。

目前已知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山水画作品为隋代展子虔的青绿重彩山水画《游春图》,其线条细劲圆滑、色彩浓丽,对贵族、仕女在郊外湖光山色中骑马、泛舟、踏青游春的景象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研究

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研究

究2023-10-29•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发展背景•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演变过目录程•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艺术特点•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代表画家及作品分析•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意义与目录价值•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启示与思考01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发展背景青绿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是当时宫廷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色彩鲜艳、画面华丽,深受皇室贵族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墨山水画逐渐兴起,并在宋代成为主流。

这主要是因为文人画的兴起,强调个性和情感的表达,与青绿山水画的装饰性有所不同。

历史背景青绿山水画的兴起与唐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密切相关。

唐朝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皇室贵族对艺术品的收藏和赞助也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宋代时期,社会逐渐趋向保守和内敛,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因此,水墨山水画逐渐成为主流。

社会背景唐代文化繁荣,各种艺术形式百花齐放,青绿山水画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其色彩鲜艳、画面华丽的特色与当时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宋代文化更加内敛和深沉,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因此水墨山水画逐渐成为主流。

同时,宋代文化对于个性和情感的强调也促进了水墨山水画的发展。

文化背景02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演变过程早期的水墨山水起源早期的水墨山水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山水画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用笔简单,色彩朴素。

特点早期的水墨山水以简约、朴素为主要特点,注重用笔的轻重缓急和线条的流畅度,画面以黑白二色为主,表现出自然山水的空灵和神秘感。

唐宋时期的青绿山水起源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青绿山水逐渐成为主流。

特点青绿山水以色彩鲜艳为主要特点,用笔细腻,画面注重细节表现和层次感,山水的形态和纹理更加丰富。

元明清时期,水墨山水逐渐回归主流,与青绿山水形成了对比。

特点水墨山水以黑白二色为主,用笔简练,注重笔墨的意境和气韵,画面追求自然与和谐的氛围。

起源元明清时期的水墨山水VS03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艺术特点从青绿山水到水墨山水,线条的表现力逐渐增强。

青绿山水画发展的渊源

青绿山水画发展的渊源

青绿山水画发展的渊源作者:陈雅秋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0期摘要:在山水画的渊源之中,青绿山水可以说是中国山水画最初开始萌发时期的山水艺术形态,对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作用。

自从山水画独立成科以后,青绿山水成为山水萌芽的开端。

起初山水画的绘制方法是以青绿颜色作为画面的主色调,而纵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历史长河,可以明确发现传统青绿山水画是古典绘画史上较早出现的一种绘画样式。

关键词:青绿;山水;发展我国古代的绘画可以说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劳动而产生的,我们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中就可以领略到原始人类绘画的创造能力。

那些流畅的线条和有意味的图形,一方面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精神生活世界,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的艺术审美趣味。

在中国古代绘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当时的社会生活之中。

特别是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富有特色的艺术。

在魏晋时期可以说是山水萌芽时期,主要在这一时期,它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特别在当时威望极高的顾恺之不仅仅在绘画艺术方面表现了卓绝的才能,他还擅长文学,被誉为:‘才绝、画绝、痴绝’三绝。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可见这时候的山水绘画艺术已经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

而且结合最早的山水画笔记《画云台山记》里谈到了山水画的构思、设色等具体内容。

我们结合宗炳的《山水画序》和王微的《叙画》都对早期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实质性的理论指导。

任何一种画科的出现都必须经历相当长的历史,也必然有一个从绘画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山水画也是如此。

不断对山水画科进行完善。

自五代之后,人物画便开始逐渐退出画坛的主导地位,而由山水畫作为画坛的主流,到那时候便不再是作为来烘托人物的背景山水了而是以人物为背景来的山水画。

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中对那些还属于背景装饰物的山石树木描绘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早期山水的表现形态而根据文献的记载,可以从中图画和理论中得到山水画的萌芽过程。

青绿山水丹青不渝——浅析中国青绿山水绘画的起源、发展与继承

青绿山水丹青不渝——浅析中国青绿山水绘画的起源、发展与继承

392文|姜向阳青绿山水,丹青不渝——浅析中国青绿山水绘画的起源、发展与继承摘要:“青绿山水”绘画风格的出现为中国绘画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给我们展示了古代画师对自然的理解和颜色的掌控。

尤其是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传世奇作——《千里江山图》,奠定了“青绿山水”在美术史上不可替代的席位,本文通过分析研究青绿山水绘画的起源、发展与继承,进而探寻这种山水绘画风格中所蕴含的奇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青绿山水、山水文化、山水画一、早期山水画的萌芽早期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意识,他们不仅学会用泥土制作出精美的陶器,并且还在陶器上绘制出了精美的图案。

而在早期人类制作的陶器图案中我们就发现了类似山形、水流形状的纹案,这些山形和水流形的纹案和现在意义上的山水画还相差甚远,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算是较早出现的“山水画”了,说明此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对大自然中出现的事物有所记载,早期的人类对待山川河流一种特殊的 “山水情结”。

当绘画以单独的艺术形式出现的时候,足以说明古人极高的生活品味。

除了汉代画像石上出现的“山水”元素,再者就是到了魏晋时期,画家们的绘画题材主要以人物为主,并且人物造型也多是用线条进行勾勒,我们从顾恺之的传世作品《洛神赋图》中可以看到古代画师卓越的勾线技术,此时期的绘画作品中也可以看到画面背景之中出现的比例与主题对象较为不协调的的山川树石,我们常说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就是当时对绘画作品中山水物象最为直接的概 括。

二、“青绿山水”的出现与发展中国绘画史上公认的,以山水主题单独出现的最早的画作是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此画作中出现的“青绿”颜色的山脉和我们讲的“青绿山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展子虔也可以算是“青绿山水”绘画的开山鼻祖。

《游春图》中描绘了远山、近山、河流、山中的行人与周边的树石。

此时期的山水画还没有出现皴擦等技法,都是将物象勾勒出来之后进行染色,所以画面整体给人们呈现出了一种柔和之美,并且对于画面中的物象交代的非常精准和清楚,如优美动听的故事向人娓娓道来。

浅析林容生青绿山水设色

浅析林容生青绿山水设色


不 同 时 期 的 色 彩 特 点
怀有特殊 的情愫 。这种特殊的情感使 得林 容生的作品 中一直使
用色彩来表达 内心世界 。
从文脉 渊源上看 ,依据林 容生山水色彩 的发展大致 可以分 为三个 时期 :
三、 林容生青绿 山水的色彩观
( 一) 以色彩作 为青绿 山水 变革的需要 。在林容生看来色彩 言语对于青绿 山水 的转变是不可规避 的课 题。林 容生一再强调
细腻和准确地表达个人感受 , 以及色彩与笔墨之间微妙 的平衡 。
山水 的色彩 的文化意蕴 的扩展 , 将色彩墨晕化。 、 总 的来说 , 林容生作 品的意义在于 , 他 在色彩方面背离 了传
统 的金碧 山水经 由色彩的晕染 , 巧妙的捕捉 了天 朗气清下 , 山丘
随类赋彩 , 以物象 山丘树木 的色彩为依托关注本体 的内心世界 ;
另一类则是随心赋彩这类作 品完全偏 离了物象 的色彩 ,凭借臆
想赋色 。 他的青 绿山水 画作保 留传统 山水画 的勾线 , 分染 、 罩色 、 撞粉 等技法 , 还有着 以石青是绿这些传统技法 的同时也用揉洗 、 冲刷等方法来增加色彩的层次和变化 , 降低矿物色纯度 , 去除火 气 与燥气 。林容生 的语言风格是建立 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基础上
的,以 自身的实践在造型的趣 和色彩 的趣 中进 行了对中 国青绿
熟, 形成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 这个 时期 的作 品体现 出了对色彩开
始 了全 面而深刻 的研究 ,在色彩 的选择 与提炼上形成 了一套 自
己独特 的风 格 , 9 0年代作 品 中青 绿色浓 烈 的痕 迹即开 始淡化 , 降低 了色彩 的厚度与饱 和度 , 使得笔墨与色相得益彰。 更加注重

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

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

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青绿山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种风格,它以青绿色调为主,表现出山水的清新、自然、恬静之美。

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唐代是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时期,唐代的山水画以写实为主,注重表现山水的形态和色彩。

唐代的山水画家王维、孙过庭、张旭等人,都是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中,青绿色调并不是主要的表现手法,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青绿色调已经开始出现,为后来的青绿山水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期,宋代的山水画家们注重表现山水的意境和气韵,强调笔墨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宋代的山水画家们,如范宽、郭熙、李唐等人,都是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中,青绿色调开始成为主要的表现手法,表现出山水的清新、自然、恬静之美。

宋代的青绿山水,以“青山绿水”为主题,表现出山水的清新、自然、恬静之美,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重要风格之一。

元代是中国山水画的转折时期,元代的山水画家们注重表现山水的气势和力度,强调笔墨的韵律和节奏。

元代的山水画家们,如黄公望、王蒙等人,都是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中,青绿色调开始变得淡化,表现出山水的雄浑、壮阔之美。

元代的青绿山水,以“山高水长”为主题,表现出山水的雄浑、壮阔之美,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重要风格之一。

明代是中国山水画的复兴时期,明代的山水画家们注重表现山水的情感和思想,强调笔墨的表现力和个性化。

明代的山水画家们,如沈周、文征明、唐寅等人,都是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中,青绿色调开始重新出现,表现出山水的清新、自然、恬静之美。

明代的青绿山水,以“山青水绿”为主题,表现出山水的清新、自然、恬静之美,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重要风格之一。

清代是中国山水画的继承时期,清代的山水画家们注重表现山水的传统和文化,强调笔墨的传承和创新。

清代的山水画家们,如石涛、郎世宁、高剑父等人,都是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中,青绿色调开始变得更加深沉,表现出山水的深邃、神秘之美。

青绿山水画创作浅谈

青绿山水画创作浅谈

纵观 整个 坛 , 青绿 水 开始受到 重 ,前几年在 中 视
目 水 .油 风景 较 展”
目 I 笔 展 ” 全 目
水 展” “ 第= 工笔 水 大展 ” “ 第十 届全 国 美展 “ 第十一 全 目美展 等 一系
列 活 动 中 . 一 些 青 绿 【水 的 位 u
± 题 . 前 并 不 懂 得 传 鲩 设 色 的 运 。 也 R 是 表 意
的 青绿 , 有幸到 中央 术学院蒋采萍先生重彩高研班 美 的学目 , 才是真正意 R 研 究学日青绿 水的 始。这班 的学 使我受益匪混 , 我诚 挚感 这位老^为中国I笔 谢 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 , 当 认 隽我们年轻 应 承 她 代人所撇 的努力, 种意 是 这 义 划时代的 , 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 的隶 安 徽省物华 宝。^杰地 夏,文化雇 蕊丰 厚。文房口宝的诞生为历代 中国 家的创作提供7施展才 牮的天地 雄奇瑰丽的黄 、佛 圣地九华山更是艺术末 教 取之不 尽的创作 资源。历史 上 . 安徽 的 寨更 是灿若堆 星 . Ⅱ、查 ±标、孙逸 、Ⅱ2瑞 、戴本孝、 虚备、罗 渐 聘、黄 宾虹、林 散±、潘 良、是作 人、刘开 槊、吕
骨 膏绿 水 ‘ 云红 树 圈 ) 白 ( 仿古 山水 )等 . 使用了 屏 都
浓重的朱 砂、 青、石 绿、赭 白粉 等。不勾墨线 .直接

点染,艳 浓 而; 新舒 畅。 厚 聋
蓝瑛称其师法张僧繇 , 渭代 际蓝氏 ” 武林罪 2外,柱骨 青擐意笔 木几不见传 人,只有 大千、刘海粟等人各自 张 创立的谶彩 水 , 使得 种意笔青绿得到某种程度新的 才 这 发展。基于袅从事水 墨意 山水创作多年 , 笔 选种意笔昔姆 似乎更适合我 的 情憔 。意 青绿它成为我这几年来研究的 笔

只此青绿课件ppt

只此青绿课件ppt

02
青绿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色彩运用
色彩运用
青绿山水画以青绿为主色调,通过不同明度和饱和度等矿物质颜料,使画面呈现出独特的质感和厚 重感。
色彩层次
青绿山水画注重色彩的层次感,通过渐变、叠加、渲染等手法,使画面呈现出丰 富的色彩变化和过渡,营造出自然山水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体会意境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鉴赏时,要深入体会画 中所表达的意境,是否能够引人入胜,给人以美 的享受。
分析笔墨技巧
笔墨是山水画的灵魂。鉴赏时,要注意观察画 家对笔墨的运用,如线条的粗细、浓淡、干湿等 变化,以及墨色的层次感。
了解画作背景
了解画作的创作背景、画家的生平和风格等有 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画作,从而更准确地鉴赏其艺 术价值。
早期发展
在隋唐时期,青绿山水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 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技法。
宋元明清的发展
宋代
宋代是青绿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以王希孟、赵伯驹等为代表的杰出画家 ,他们的作品被誉为“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元明清
元明清时期,青绿山水画逐渐与文人画融合,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同时,随 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青绿山水画也逐渐走向了市场,成为了一种受到追捧的艺 术品种。
青绿山水画对现代绘画的构图和 意境启示
青绿山水画的构图和意境对现代绘画的构图和意境有所启 示,使现代绘画在表现自然美和人文精神方面更加深入和 丰富。
06
青绿山水画的鉴赏与收藏
鉴赏方法与标准
观察画面的整体效果
青绿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色彩和构图给人留下深 刻印象。鉴赏时,首先要观察画面的整体色调是 否和谐,构图是否饱满。
青绿山水画在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中的应用
通过举办以青绿山水画为主题的展览和活动,能够吸引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青绿山水画, 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

简述青绿山水及其特点

简述青绿山水及其特点

简述青绿山水及其特点青绿山水,又称青绿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个流派。

其产生于元代,发展于明清时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青绿山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画风格独特。

青绿山水以鲜明的笔墨和饱满的线条为特点,追求画面的虚实结合和气势磅礴的感觉。

在构图上,青绿山水注重以大胆的笔触表现山的壮丽和江河的宽广,造型奇特,并常常将各个要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景象。

二、色彩明快鲜艳。

青绿山水以青绿和浓墨为主要色调,独具匠心地运用湖色、藻绿、苔色等鲜明的色彩进行描绘,使画面充满生气和活力。

尤其是青绿色能够给人一种景物从远处到近处的感觉,使画面的空间感更加丰富。

三、注重运用笔墨。

青绿山水强调笔墨的浓淡变化和墨色的层次感。

画家常常运用干笔、嘴笔、点龙等描绘技巧,使画面产生层次感,并将墨色的光暗对比进行调和,形成自然而富有光泽感的效果。

四、独特的表现手法。

青绿山水追求通过捕捉山川河流的形状、质感和气息,再用意象和象征手法的转换,使得画作中的山水具有极具表现力的审美效果。

画家常常以枝石、纹理、矿裂纹、流木、灌木等形物取景,使画面更显得质朴和深刻。

五、意境深远。

青绿山水画以深邃的境界和超凡的意境闻名于世。

画家追求山水与人生之间的和谐统一,传达自然和人类心灵的共鸣。

画作常通过场景、物象、题词、意象等手法,表达出艺术家对自然世界和人类情感的独特理解和体悟。

六、注重画面的空灵感。

青绿山水画作注重画面的虚实结合和空间层次感的塑造。

画家常常用轻微的清障透景来展示山水的远近关系和深度感。

同时,画家往往以壁画的形式来布置画面,使得构图更富有变化和层次感,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七、情感充沛。

青绿山水画作强调通过形式和色彩的自在运用,表达画家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狂热追求。

画中常有崇山峻岭、浩渺江河、蔚蓝天空等场景,宏伟壮观之余也能够激起观者心灵中的情感共鸣。

总之,青绿山水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宋代院体青绿山水画研究的开题报告

宋代院体青绿山水画研究的开题报告

宋代院体青绿山水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宋代是中国继唐代之后的又一次文化高峰期,当时发生了翰墨艺术的很多变化。

其中,院体青绿山水画就是宋代翰墨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院体青绿山水画在高超的技法和丰富的内容上都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因此被历代文化名家大力赞誉,对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关于如何研究院体青绿山水画的相关内容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因此本文计划对院体青绿山水画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了解院体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历史、画派特点和技法体系,为更好地开展院体青绿山水画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用性指导。

具体目标包括:1. 分析院体青绿山水画的发展背景和历史变化,探讨院体青绿山水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2. 研究院体青绿山水画的特点,分析院体青绿山水画对中国山水画的贡献和影响,揭示院体青绿山水画的独特之处。

3. 探讨院体青绿山水画的技法体系,分析不同画派的技法特点、发展方向和区别,探究院体青绿山水画技法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4. 对于院体青绿山水画进行实证研究,调查和分析现有收藏品和文献,比较不同作家的作品,为总结院体青绿山水画的各种表现方式和特点提供实证数据和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会对宋代院体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历程、画派和技法作详细分析。

具体内容包括:1. 院体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演变。

2. 不同画派下的院体青绿山水画的特点分析,深究院体青绿山水画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流派下的具体表现方式。

3. 对于院体青绿山水画的主要技法进行分类和分析,探讨院体青绿山水画中,笔墨、色调、构图、画法等方面的独特特点。

4. 通过对文献、实物和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进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院体青绿山水画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将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法、现场考察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以探究宋代院体青绿山水画的相关问题。

四、研究意义1. 继承中华文化,探究院体青绿山水画的文化内涵。

2. 发掘院体青绿山水画中的独特技法和表现方式,知晓其对于民间壁画、家具等的影响力。

论中国青绿山水画

论中国青绿山水画
院校专线
论中国青绿山水画
文/张小祥
内容提要:山水画自东晋独立成宗 起,就以青绿为主色,青绿山水画是发展 与成熟较早的一种绘画样式,由魏晋到唐 宋,逐步成熟并达到鼎盛。宋元以后水墨 文人画兴起、笔墨在山水画创作中占据核 心位置日渐明显,青绿山水走向衰落。随 着改革开放后我国当代社会的多元性、包 容性、共存性必然导致中国画领域呈现多 极发展。在深入研究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师 法自然”, 吸 收 中 外 一 切 有 益 营 养 , 复 兴 弘 扬更具恢宏民族气概和色彩表现力的青绿 山水画,并使其趋于现代形态,是当今山 水画家值得探讨的课题。
开始佛教艺术东行渐进到了我国新疆、甘 肃地区,具有外来文化艺术的基因首度与 本土文化元素融合,出现了许多佛教重彩 壁画(敦煌莫高窟壁画就是这一时期的代 表杰作)。中国传统绘画是在印度文化、 中亚文化、东地中海文化和本土中原文化 的不同程度的融汇中发展起来的。历史到 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的佛教、本土的 道教和儒家学说已平分秋色地影响了国人 的思想。这一时期,重彩画有了极大发 展,青绿山水画也逐步形成并从重彩画中 分离出来。从目前发掘出土的汉墓中随葬 的锦画和用五彩装饰的漆器来看,足以证 明以色彩为主的绘画已相当繁荣。从唐代 杜牧所著《阿房宫赋》这一文章中“复压 三百余里,十步一楼,五步一阁⋯⋯”的 雕梁画栋的宏伟气魄来看,整个建筑的彩 绘精工灿烂,金碧辉煌;从秦代咸阳宫殿 壁画残片中也可看出对色彩的强调。东晋 画家顾恺之在绘画和绘画理论上都有卓越 的贡献,他是第一位将一向作为人物画背 景的山水,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而独立存 在的画家,有关顾恺之的山水画,据推断 是从事青绿山水较早的画家。目前发现最 早的一张山水画《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 子虔所作,此画是属青绿山水画,从中可 以看出线条细匀,先勾勒后填色,山水画 尚处于初创阶段,由此推断出东晋顾恺之 青绿山水画不会比展子虔更成熟。梁朝的 张僧繇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画家。据史书 记载,张僧繇曾画一古寺门额,使用凹凸 技法,使青绿重彩在门额上有立体感,花 纹和图案有突起的感觉,类似浮雕,说明 他已开始用明暗、深浅、对比、渲染、重 叠等法。同时,张僧繇开创了没骨青绿山 水画法,因为有文献记载后世宋朝、明朝 有摹仿张僧繇创作的没骨青绿山水画《秋 山红树图》,称师法张僧繇的明代画家蓝 瑛的没骨青绿山水《仿古山水屏》等,都 是以浓重的朱砂、石青、石绿、赭石、白 粉,不勾墨线,直接点染,艳丽浓重而清

ticai

ticai

唐代是青绿山水画繁荣兴盛时期。黄宾虹先生有过这洋的论述:"大凡唐代画法,每多清妍秀润。时斤斤于规矩,而意趣生动。盖唐人风气淳厚、犹为近古。其笔虽如匠人之刻木鸢,玉工之雕树叶,数年而成。于画法谨严之中,尤能以气见胜,此为独造。"而李思训、李昭道的画则最具代表性。传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现藏台湾。画面岸经曲折,朱殿幽廊,松林掩映,风帆点缀于江天之间,意境开阔,诗意昂然。画笔虽工,气势雄壮。其子李沼道直接继承了李思训的画法。传乃李昭道所作《明皇幸蜀图》也是这一时期优秀的青绿山水作品。画中崇山峻岭。云雾辽绕。络绎不绝的帝王一行人马,情态迥然,散行于其间。画中人物。远近行止。变化不一,主次分明,动静有致。精妙之极。
在这色彩的图画里,青绿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不同,它不仅表现了山川丘壑的壮美之态,同时展现的是一个融入了深刻人文精神的意象化的大千世界。在对一山一水一石一树的刻画中,充分显现了中国画所特有的意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用墨用色的独特风格并创造了丰富的技法、表现了青绿山水画特定的审美取问,青绿山水又与水墨山水组合成了中国山水画完整的形态。在这个形态中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家的"清净无为"、"纯任自然"以及传统文化中亲近自然、静观玄览、融合畅神、修身怡性的精神指向和中国文化的审美思想。唐代诗人盂浩然曰"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我们可以这样说山水画以天地为师的心性、堂堂博大的气象整合了中国的人文精神。
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现存青绿山水画中的重要作品。王伯敏先生在《中国绘画史》中提到此图时,注解中有:"据宋荦诗附注,王希孟二十余即逝。"从这张流传下来的作品来看,王希孟是个早熟的画家,他的英年早逝成为了一个谜,也是美术史上的一大憾事。《干里江山图》纵51.5cm,横1191.5cm"可谓巨幅青绿山水长卷,也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早期最大的一幅青绿山水卷轴画。画中重峦起伏,绵延千里,水波浩渺。雄浑壮阔,渔村野舍,水谢亭桥,人物舟船,布置极为丰富。技法上,山石以浓淡墨勾出,且多见侧锋,并加以皴法,后施以青绿。古厚而不失变化,在表现技法上有独到之处和新的突破。形成了与展子虔及大小李将军一派青绿画风不同的风格。

清陆远青绿山水图轴赏析

清陆远青绿山水图轴赏析

清陆远青绿山水图轴赏析发布时间:2021-03-15T11:53:27.50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0月30期作者:张蒙[导读] 新乡市博物馆藏清陆远青绿山水图轴张蒙新乡市博物馆 453000新乡市博物馆藏清陆远青绿山水图轴,丝质,纵215cm,横102cm,保存完整,幅面略有折痕,为一级品。

全陵装裱,以“之”字形三段式构图。

近景左实右虚,山脚林木枯荣互见,鸟鸣枝头,桃花初放。

山坡上一人乘两轮车,旁边有一侍童,后边车夫推行。

人物面部小如米粒,但是须眉表情隐约可见,形态逼真。

中景大山屹立,怪石嶙峋,松树成林。

右边山林间有一别苑,松林环绕,檐角斜飞,美轮美奂。

山左桃林盛开,红绿相间。

松柏森森,溪水潺潺,有动有静。

远景重峦叠嶂,烟云出没,水天空阔,画有尽意无穷。

左下角"陆远"行楷书款,下钤朱、白印文各一方,白文“陆远”,朱文“静致”。

该幅青绿山水画是清初画家陆远的代表作。

陆远,字静致(一说清寰),江苏吴县人(一说浙江湖州人),作画用笔工整,善米家山水,有明代陆治画风,《历代画史汇传·附录》有传。

他的作品传世甚少,为世人所重。

关于其生卒年月,史载不详,生平事迹也较简略,流传作品亦不多见。

贵州省博物馆藏有一幅陆远仿高彦敬《江村烟雨图》卷,具款“庚寅清和,仿高彦敬江村烟雨图,时年八十,陆远”,上有甲子纪年并无年号,为清初时期习惯用法,且有沈宗敬、陈鹏年、汪应铨、查祥、陆绍琦、高岑、高凤翰等人题跋,这些人多为康熙、雍正时期的著名文人士子,结合郭著《宋元明清画家年表》中收录的陆远三件作品年代,推测陆远仿高彦敬《江村烟雨图》卷中的“庚寅”应为康熙四十九年,陆远时年八十岁,则其生年应为明崇祯三年,即1630年。

可知明亡时陆远十五岁,人生大半在清朝渡过,所以史载为清人。

陆远是清代时期山水画中的佼佼者,虽初宗二米,后学董、巨,但是极具个人独特风格,实现了技法的糅合,达到了“我用我法”的地步。

青绿山水在现当代的文化价值

青绿山水在现当代的文化价值

青绿山水在现当代的文化价值摘要:青绿山水画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它的传统资源异常的丰富,它不仅仅是中国山水绘画的经典样式,还是对于自然山水真实描画而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现当代艺术发展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之下,山水画的发展更需要青绿山水这一经典样式强势回归。

因此,重新焕发青绿山水的时代光辉成为现当代艺术家的文化使命和精神追求。

关键词:青绿山水现当代文化价值中国的青绿山水设色开始于战国,培育在东晋,确立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

自战国时期,当时的在人们的思想中就认为山水本应是青绿色,这才是大自然的固有之色。

青绿山水本就表现的是人对自然山水之美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表现了山川丘壑的自然之美,更表现画家通过感受自然、领悟自然的意境表达。

青绿山水的核心问题是笔彩与结构,青绿山水的设色观来自南齐谢赫的“随类赋彩”。

“赋彩”并不是简单的“敷色”,而是将“色”与“彩”进行单独的定义。

“色”是物象客观存在的外在色相以及颜料的色相,“彩”则是色与色之间相互辉映所产生的气韵与神采,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念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写实,也不同于水墨山水以单纯的墨色变化来体现大千世界的纷繁绚丽。

青绿山水是以对自然事物进行客观理性的观察后,用精微、细致、绚丽的表现技法来展示出更为写实的客观事物。

当然,这种写实与西方绘画中对物象的形、质、色以及光影空间的表现有着根本的不同。

中国青绿山水的塑造是以情境为依托,既有对客观自然生动的描绘,也有对主观理想完美的呈现。

中国的青绿山水在悠久的绘画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中国的青绿山水作为传统绘画的经典流传至今,它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和独特的创作形式。

相对水墨山水来说,青绿山水更加注重精致与绚烂的色彩描绘,历代青绿山水画家借助这一绘画样式描绘自然山川景物,也创造了不同的风格与样式,青绿山水成为历代画家抒写情怀的精神寄托。

青绿山水的传承历久弥新,历史上记载最早的一幅山水画《游春图》,就是一幅青绿山水作品,这幅画代表着注重色彩和线条关系,从此晋朝绘画传统形成。

青绿山水发展史浅析

青绿山水发展史浅析

我们的传统绘画从总体上看经历了一个由青绿向水墨转变的过程。

传统的设色山水画则自从魏晋六朝萌芽以来。

形式上由隋唐的"大青绿”逐渐向宋元的“小青绿〜浅绛”山水画转变,设色由浓艳转向淡雅,手法则由工致向写意发展这样一个大趋势。

但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青绿山水画逐渐在传统绘画样式中失去了主流地位。

观其盛衰,它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魏晋时期)一般认为,中国的山水画,滋育于东晋,确立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

这在文献资料中是不乏记载的。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可见这时山水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

而且作为最早的山水画笔记《画云台山记》淡到了山水画的构思、设色的具体内容,可以看作是山水的早期画论。

我们以为在绘画史上,但凡一种画科的出现都必须经历相当长的历史,也就是说,它必然有一个从绘画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山水也是如此。

而在此之前,中国传统绘画的人物、山水、花乌还没有独立成科, 都以人物描绘为主,山水、花鸟内容仅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存在。

所谓萌芽是指山水题材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前的一种趋势或初步形态,除了彩陶、画像石、画像砖和帛画体裁中的山水形象以外,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往往是我们切入山水画史的第一件作品,作为独立山水画的雏形,此图不乏幼稚之处,没有透视观念,正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

其中对山石云水树木的画法虽是精心处理,但表现手法仍显得稚拙简单,山石空勾无皴,淡赭石为底,山脚稍浓,向上晕染渐淡,沿山石边线着石绿色,然后向下皐染渐淡与赭色相接。

高低起伏排列有序,具有装饰味。

这些南北朝时期作为背影的画山画水虽然不能说是真正的山水画,但为后来隋寓时期山水画的形成起了一个铺垫作用,这种设色工整华丽的平而化风格,是青绿山水的源头,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第一种稳左而突出的风格,成为后来山水从大色块、粗犷变为色彩丰富和线条变化的准备阶段。

浅析青绿山水画的装饰性

浅析青绿山水画的装饰性

种 体现 。 山水 画 是 中国 画 的 一 个 组 成 部 分 , 山水 画 体 现 着 人 与 自
然 的一 种 交 流 。山 水 画 是画 家 主观 感 受 对客 观 事 物 的 一 种 表 现
代 水 墨画 家 的影 响 , 墨 在 这 个 时 期仍 然 占主 导 。到 南宋 时 期 , 水
文献标识码 : A
关 键词 : 国 山水 画 : 中 青绿 山 水 ; 饰 性 装
中 图分 类 号 :2 6 J0
文 章 编 号 :6 3 2 1 (0 10 — 10 0 17 — 1 12 1 )9 0 7 — 2 中 国画 是 中 国传 统 文化 的 一个 特 别 的种 类 ,非常 具 有 民族 文 化性 , 是 中华 文 化 的 艺 术 结 晶 , 我 们 民 族 文 化 及 素 养 的 一 它 是
黄 公 望 、 蒙 、 瓒 、 镇 为 代 表 的 水 墨 山水 大家 。 墨 山水 的发 王 倪 吴 水 展 大 潮 淹 没 了 青 绿 山水 画 。 因此 青 绿 山 水 画 在 这 个 浪 潮 中被 淡 化 隐 退 了 。 到 明 代 , 现 了 一 些 影 响 力 的画 家 , “ 门四 家 ” 出 以 吴 的 沈 周 、 徵 明 、 寅 、 英 为 代 表 。 们 的 出现 使 青 绿 山水 画 又一 文 唐 仇 他 次 被 关 注 。 是 到 清 代 以 后 水 墨 山水 画 的大 潮 依 旧 不 衰 , 且 越 但 并 来 越 涌 , 绿 山水 画 被 淹 没 在 这 个 大 潮 中 , 始 走 向衰 弱 了 。但 青 开
中 国 的 山 水 画 不 同 于 西方 的风 景 画 ,虽 然都 是在 表现 客 观 事 物 , 是 中 国 的 山水 画 深 受 中 国 传 统 绘 画 思 想 的 影 响 , 不 仅 但 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传统绘画从总体上看经历了一个由青绿向水墨转变的过程。

传统的设色山水画则自从魏晋六朝萌芽以来。

形式上由隋唐的“大青绿”逐渐向宋元的“小青绿~浅绛”山水画转变,设色由浓艳转向淡雅,手法则由工致向写意发展这样一个大趋势。

但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青绿山水画逐渐在传统绘画样式中失去了主流地位。

观其盛衰,它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魏晋时期)
一般认为,中国的山水画,滋育于东晋,确立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

这在文献资料中是不乏记载的。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可见这时山水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

而且作为最早的山水画笔记《画云台山记》淡到了山水画的构思、设色的具体内容,可以看作是山水的早期画论。

我们以为在绘画史上,但凡一种画科的出现都必须经历相当长的历史,也就是说,它必然有一个从绘画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山水也是如此。

而在此之前,中国传统绘画的人物、山水、花乌还没有独立成科,都以人物描绘为主,山水、花鸟内容仅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存在。

所谓萌芽是指山水题材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前的一种趋势或初步形态,除了彩陶、画像石、画像砖和帛画体裁中的山水形象以外,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往往是我们切入山水画史的第一件作品,作为独立山水画的雏形,此图不乏幼稚之处,没有透视观念,正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

其中对山石云水树木的画法虽是精心处理,但表现手法仍显得稚拙简单,山石空勾无皴,淡赭石为底,山脚稍浓,向上晕染渐淡,沿山石边线着石绿色,然后向下晕染渐淡与赭色相接。

高低起伏排列有序,具有装饰味。

这些南北朝时期作为背影的画山画水虽然不能说是真正的山水画,但为后来隋唐时期山水画的形成起了一个铺垫作用,这种设色工整华丽的平面化风格,是青绿山水的源头,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第一种稳定而突出的风格,成为后来山水从大色块、粗犷变为色彩丰富和线条变化的准备阶段。

二、形成时期(隋唐时期)
隋代大兴土木,大建宫苑,仅隋炀帝一人从洛阳到扬州就修离宫四十余所。

宫苑大都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

宫苑的建造离不开画家。

而设计宫苑的建筑家也必须画出宫苑的背景,这些背景的主要部分当然是山水。

从张彦远所说的“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

看来,当时的山水画多数附于宫观。

隋代的山水楼台画家,又以杨契丹和展子虔为代表。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可以说是我们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了。

画中景物比例安排趋于合理.空间关系的难度也基本解决了而且效果很好。

画面继承了《洛神赋》勾勒填色的方法但却更高一筹。

在此作者已有意识的区分相邻色块的色彩,将《洛神赋》中所运用的色彩镶嵌的方法强化从而使色彩的镶嵌性成为青绿山水色彩处理的最重要特性。

此卷的艺术特征向我们展示了大青绿山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连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类似于《洛神赋》图一类的绘画样式向大小李青绿样式的转变。

青绿、工细的山水画到二李已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他们将色块镶嵌这一方法运用到顶峰。

色彩的块面镶嵌被进一步的主观化,更加注重相邻色块的色彩对比。

对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的运用更加成熟。

几乎能做到让每块相邻色彩都有变化而决不类同。

唐代初期的青绿山水画,就技法而言,仍是用细匀的线条勾出轮廓和脉络,而后填写青
绿颜色,赋色生硬,不同色彩的渲染过度衔接并不十分融冶,勾线道劲随意,劲健如铁丝,也就是多为“空勾无皴”。

初唐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即为杰出的青绿山水大家,史称“大小李将军”。

李思训的画法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继承了前代画家的优秀画法,首创大青绿山水及金碧山水一格,所谓“青绿为质,金碧为文”,“阳面涂金,阴面加蓝”,形成“金碧辉煌”的豪华富丽效果。

把青绿山水推上一个高峰,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位真正的青绿山水画家。

他的山水画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很大,正如画史品论:“着色山水宗李思训”。

他之前的展予虔在当时是一位以人物为主的画家,其《游春图》也只是偶而的山水画作,还称不上是一种风格,也未成气候,故未成为开宗立派之人。

明代山水画家董其昌将中国山水画分为南北二宗,誉李思彭被为“北宗之祖”,从历史渊源的角度看,北宗的青绿一体被视为山水画之正宗。

唐代以后水墨山水画迅速发展,在技法和审美上所取得的成就对青绿山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再这种绘画样式中水墨画的一些技法变得越来越重要,使色彩的运用越来越服从于水墨技法的表现。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谓典范,整个画面统一于大青绿的基调中但也有较丰富的皴法,技法写实,呈现出光彩夺目的千里山河。

它是大青绿发展史的又一高峰。

两宋以后大青绿衰落,小青绿样式出现并成为青绿山水域的主流。

三、兴盛时期(两宋时期)
唐朝末年至五代时期,是我国山水画大变革、大提高和大裂变的时期,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宋朝初期。

青绿山水从唐代至宋代,步入了成熟期,由于帝王爱好,曾受到重视,以李思训,李昭道为代表,成为唐代早期画坛优势。

由于受文人画的影响,五代水墨山水大兴,刨宗立派,青绿山水渐被人漠视。

至北宋哲宗时,哲宗年幼,其师程颐辅政,提倡复古,山水画上追初唐二李,于是青绿山水遂得以复兴,并促使青绿山水艺术发展到兴盛时期,取得杰出成就。

小青绿样式的出现是青绿山水的进一步演变发展。

这种发展体现了水墨山水对青绿山水的影响以及两宋以后中国画审美的转变。

在此形式中笔墨的作用越来越大。

对意境的表现也从臆造真实转向笔墨本身的意蕴抒发上来。

对笔墨审美的不断加强就直接导致了色彩主导地位的下降,使色彩的运用变的小心,以免破坏墨气。

设色就成了水墨表现的一种补充与丰富。

在这种情况下,石色由于其覆盖力强的特性而在使用中变得尤为禁忌。

而水色的特性可以使水墨变化得以充分的体现,因此,石色便被水色所代替。

两宋以后的青绿山水基本上是以这种青绿设色为主。

到了元代,赵孟烦提出了“古意论”,注重古典的青绿着色。

此时青绿山水虽然作品很少,但意笔水墨和浅降的山水程式却高度发达。

对此后青绿山水的发展影响很大,它决定了此后数百年青绿山水的发展样式和面貌。

四、潜隐时期(元明清时期)
元朝年代虽然短暂,但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抒情写意一格的最高峰,超出其它画种。

由于受文人画思潮的影响,山水画家主要以水墨山水为主,从事青绿山水的比较少,青绿山水正如王伯敏所说“有所发展,但不发达”。

到了明清时期,小青绿样式又有所改变,它是在以披麻一路皴法为主要样式的文人水墨画加上色彩。

而色彩则多以水色渲染为主,偶以石色点缀。

这样水色较强的透明性可使水墨变化、用笔不为所伤。

明清所谓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其实只是水墨山水发展的一种演绎,真正意义上的青绿山水实际上早已经不存在了。

明清以降的山水画家也都普遍的落于这一程式之中。

当然,小青绿作是一种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艺术样式,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是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不能替代的。

青绿山水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它由唐宋时期的极盛到以后的逐渐衰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水墨山水画的兴起是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笔墨中心论”的审美价值体系以及时代审美趣味的转变也是青绿山水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

文人画家特有的审美体系以“水墨为尚”,青绿山水受到排挤而边缘化。

另一方面随着文人画观念的确立,文人士子认为工笔青绿是匠人所为,对之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也是使青绿山水失去画坛主流地位的原因之一。

纵观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在个时期都留下了绚丽的篇章。

在今天,我们应该在加强对古老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学习和继承和学习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及体验,让青绿山水那古朴典雅、金碧辉煌的艺术语言重新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