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发展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会计发展史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会计制度古代、近代、现代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原始记录计量到单式簿记再到复式簿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变革过程。
关键词:原始计量单式簿记复式簿记
1.古代会计阶段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及消费等问题凸现,“计数”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必要,人们逐渐形成数量观念,并尝试着以实物、绘画、结绳、
刻契等方式来表现经济活动及其所反映的数量关系。由实物记事(计数)、绘画记事(计数)、
结绳记事(计数)、刻契记事(计数)等方式所体现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基本代表着同时期
的“会计”行为,或者说,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是会计的萌芽状态,成为会计的直接渊源。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后,在原始计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最早的会计制度。中国有关
会计事项记载的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而“会计”称号的命名、会计的职称则均
起源于西周,其含义是通过日积、月累的零星核算和终的总合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
经济收支的目的。据《周礼》记载,西周国家设立“司会”一职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月
计岁会”,又设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四职分理会计业务,其中司书掌管会计账簿,职内
掌管财务收入账户,职岁掌管财务支出类账户,职币掌管财务结余,并建立了定期会计报表
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等。这表明大约在西周前后,我国初步形成会计工作组
织系统。当时已形成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
春秋以至秦汉,在会计原则、法律、方法方面均有所发展。孔子提出了中国最早的会计
原则:“会计当而已矣”,意思是会计要平衡、真实、准确。具体说是要求会计的收付存平
衡正确无误,它与目前的“客观性”原则相似。战国时期,中国还出现了最早的封建法典--《法经》,其中包含“会计”方面的内容,如在会计簿书写真实性和保管方面,规定会计簿
书如果丢失、错讹,与被盗数额同罪;在会计凭证和印鉴方面,规定券契(当时的原始凭证)
如有伪造、更改等情,重者与盗贼同罪论处,轻者以欺诈论处,如上计报告不真实,有欺诈
隐瞒者,根据情节轻重判刑;在仓储保管方面,规定对于账实不符的,区分通盗、责任事故、
非责任事故等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在度量衡方面,规定度量衡不准者,按情况不同实行杖打
等处罚。秦汉时期,中国在记账方法上已超越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建立起另一种
形式的“单式记账法”,即以“入、出”为会计记录符号的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方法。它以“入
-出=余”作为结算的基本公式,即“三柱结算法”,又称为“入出(或收付)记账法”。西
汉时采用的由郡国向朝廷呈报财务收支簿——“上计簿”可视为“会计报告”的滥觞。南北
朝时期,苏绰创造“朱出墨入记账法”,规定以红记出、以墨记入。
唐宋时期,我国会计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推进。首先,产生了《元和国计簿》、《太和国
计簿》、《会计录》等具有代表性的会计著作。《元和国计簿》和《太和国计簿》分别为唐人
李吉甫、韦处厚所撰,收录了唐代人口、赋役、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统计资料,按照国家财
政收入项目分别记载其收入数字。《会计录》为宋人所编,是一种按照国家规定的财计体制
和财政收支项目归类整理,并加以会计分析的经济文献。其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会计、
统计经济资料部分,包括户籍计账方面的资料和当年财政收支的实际数额;二是会计、统计经济资料的分析比较部分,也可称为会计分析部分。其次,创立了“四柱结算法”。所谓“四柱”,是指旧管(上期结余)、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和实在(本期结存)四个栏目。这种结算法把一定时期内财物收付的记录,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这一平衡公式加以总结,既可检查日常记录的正确性,又可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使之起到系统、全面和综合的反映作用;可以说,“四柱结算法”的发明把我国的簿记发展提到一个较为科学的高度。四柱结算法中四柱平衡关系形成了会计上的方程式,这不仅成为我国传统的中式记账法(中式簿记)的一个特色,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一直沿用下来。最后,在宋代建立了我国会计史上第一个独立的政府会计组织——“三司会计司”,总核天下财赋收入,提高了会计机构的地位;同时,随着人们对账簿的认识,宋代产生并流行着一些有关账簿的专门用语。此外,“簿记”一词作为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亦已见于宋代的文献中。宋代的会计凭证可分为收入与支出两类,皆有正副两联,凭证和账簿都作为重要档案一起由专吏负责长期保存。
元代承袭旧制,在会计方面无大发展。至明代,政府颇重视会计报表,要求按旧管、新收、开除和实在四柱编报,报表逐级汇总上报,国家对报表有统一的编报格式和上报日期。明代代表性会计著作是《万历会计录》,按旧额、见额、岁入、岁出汇录了人户、田粮、军饷、俸禄及各种税收和交通运输等统计资料,编排井然有序,数据先后可循,并突出了财政收支项目的对比关系,便于分析研究。
明末清初之际,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记账法——“龙门账法”。此帐法是山西人傅山根据唐宋以来“四柱结算法”原理设计出的一种适合于民间商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其要点是将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资产并包括债权,“该”指负债并包括业主投资,四者的关系是:该十进=存十缴,或进一缴=存一该。也就是说,结帐时“进”大于“缴”或“存”大于“该”即为赢利。傅山将这种双轨计算盈亏,并检查账目平衡关系的会计方法,形象地称为“合龙门”,“龙门账”因此而得名。“龙门账”的诞生标志着中式簿记由单式记帐向复式记账的转变。到了清代,会计制度又有新的突破,即在“龙门帐”的基础上设计发明了“四脚账法”。四脚账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复式记账方法,其特点是:注重经济业务的收方(即来方)和付方(即去方)的账务处理,不论现金收付事项或非现金收付事项(转账事项)都在账簿上记录两笔,即记入“来账”,又记入“去账”,而且来账和去账所记金额必须相等,否则说明账务处理有误。这种账法的基本原理已与西式复式记账法相同。清末,随着西式会计的引入,中式会计趋于衰落。
2.近代会计阶段
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簿记形成前后。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计帐的基本原理。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工业化革命后,会计理论和方法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到会计的转化。这一阶段出现了有关会计的重要思想:
2.1折旧的思想
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耐用的长期资产往往比较少,商人们一般都是将耐用财产在报废时一次性冲销,或者将耐用财产当作存货(未销售的商品),继而在年终通过盘存估价增减业主权益。但是随着长期资产的日益增多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