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会计发展古代史

中国会计发展古代史

中国会计发展古代史最早的会计记录可以追溯到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为了有效管理财政,他制定了《律令》并设立了财政机构。

这些机构开始使用符号、字母和数字等简单的方式记录财务信息。

在秦代,还发展了“单书互补”的会计法,该法规定了财务文件的类型,如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计记录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精确。

汉代时期,由于国家财政状况的复杂性以及对税收和物品的监视需求,会计制度进一步发展。

据史书记载,汉代会计人员通常在财务文件上注明各种收入和支出,并根据地区、年份和事件进行分类。

通过这种方式,统计和分析数据成为可能,进一步增强了会计记录。

到了唐代,会计记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强盛的朝代,商业繁荣和外交关系的扩展使得会计在财经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唐代制定的法律规定了财务报表和相关的会计原则。

此外,唐代还使用了“总计帐”的会计制度,该制度通过将各类收入和支出进行总计,形成全面的财务报表。

宋代时期,会计发展进一步扩大并形成了一定的规范。

宋代会计人员开发了各种会计册簿和记录表格以记录财务数据。

此外,这个时期的会计还涉及到了征税和监督,以便有效地控制国家财政。

总结起来,中国会计发展古代史可以追溯到秦代,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精确。

不同朝代的会计制度和记录方法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会计的目的始终是为了更好地统计和管理国家财务。

这些古代会计的发展奠定了中国现代会计的基础,并对中国历史上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会计制度历史沿革(3篇)

中国会计制度历史沿革(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

我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古代的原始会计到现代的会计制度,我国会计制度不断演变、完善,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文将对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以期为我国会计制度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二、古代会计制度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初步形成。

当时,会计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主要职能包括赋税、征兵、赏罚等。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以手工操作为主,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中央集权制度,会计制度也随之得到了统一。

汉代时期,会计制度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审计等方面。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制度逐渐形成了以官府会计为主、民间会计为辅的格局。

同时,会计理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丰富。

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我国会计制度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唐朝设立了专门的会计机构——户部,负责全国的会计事务。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以官府会计为主,民间会计为辅,会计报表种类繁多,会计制度逐渐趋于完善。

5.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我国会计制度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制度在官府会计和民间会计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官府会计方面,会计制度更加规范,会计报表种类更加丰富;民间会计方面,会计制度逐渐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近代会计制度1.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我国会计制度受到了西方会计制度的影响。

这一时期,西方会计制度传入我国,对我国的会计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会计学者开始研究西方会计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我国会计实践。

2.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开始逐步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在借鉴西方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

我国会计的发展变化史

我国会计的发展变化史
2. 会计环境对现代会计发展的影响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他以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会计环境的变化影响和制约着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发展,随着对会计研究的不断深入,会计环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在论述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关注会计环境,正确处理好会计环境与会计发展的关系,促进会计工作的良性、健康发展。会计既是一个信息生成和处理系统,又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作为社会文明的产物,会计离不开企业外部、内部环境的影响,会计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进一步发展。
2.1企业外部环境对现代会计发展的影响
企业会计环境问题研究是会计环境影响关系问题微观研究的基础。本文从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四个方面探讨了企业外部环境对现代会计发展的影响。
2.1.1政治环境因素对其影响
政治环境是一个国家在一定阶段发展方式,采用的各种政策、方针、路线和当时的政治背景,无论在任何时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经济对于会计是相互联系,起着一定的根本性的作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也是随之发展而改变,但是会计却又独立于政治,但是又需要良好的政治环境作后盾,没有好的环境,经济就不能发展,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经济发展缓慢的同时,会计也会发展的比较缓慢,当处于政治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经济能够对外扩张,经济的交流也会更加频繁,这时会计的智能会更加凸显出来,特别是法律法规的健全对于会计来说也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法律健全的情况下,那么会计的交税各种营业税增值税都会很明确,而那些不是特别明确的条款,则会给一些不遵守法律法规的人留一些偷税漏税的行为,我们会为主张正义而努力,政治的稳定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便利,经济的不断发展则会促进会计体系的健全。

会计史中国会计发展史

会计史中国会计发展史

会计史中国会计发展史中国会计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秦汉时期。

在这个时期,会计记录主要用于国家财务管理和税收征收。

然而,在当时,会计记录并不像现代会计那样系统化和规范化。

直到唐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中国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唐代是中国会计发展的重要时期。

唐代末年,财政需求的增加导致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当时的财政制度建立了严格的会计制度,如设立主计、写籍等职务,以确保财政收支的准确记录。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会计账簿的使用,称为“账籍”,并开始使用算盘记录账目。

这标志着中国会计记录的开始规范化。

宋代时期,中国的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

在宋代,会计的职责被明确定义,并规定了会计工作的程序和规范。

会计师被要求准确记录账目,并清楚地记录资金的流动。

此外,宋代还发明了“记式”会计法,并开始使用现金簿。

这些会计法的发明和使用,使会计记录更加准确和可靠。

明清时期,中国会计进一步发展。

明代时,会计岗位开始成为一项专业职业,并诞生了很多杰出的会计师,如陈道和。

此时的会计岗位不仅仅是记录账目,还需要处理复杂的财务问题,并为决策提供基础数据。

清代时期,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会计人员被要求遵守严格的道德规范,并准确记录账目。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现代工商业的兴起,中国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西方的会计理念和经验被引入中国,并为中国会计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开始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并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建立了现代会计制度和准则体系。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会计职业教育也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会计人才。

近年来,中国的会计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会计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的会计准则也逐渐接轨国际会计准则。

同时,电子化会计和大数据的应用为中国会计师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总的来说,中国的会计发展历经了长时间的演变和积累。

从古代的简单记录到现代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中国的会计不断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逐步适应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会计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会计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会计发展史第一阶段:清朝末期(19世纪末)在这个阶段,外国的商业贸易逐渐开始在中国发展,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先进的会计制度。

随着中国与外国的交流增加,一些洋行在中国开设分支机构,并且开始引入现代化的会计手段。

由于洋行的出资结构对内部控制较为注重,他们进行的会计核算较为规范,会计凭证的使用以及对账和对账的方法逐渐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

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在民国时期,中国国内对会计事务的规范化与标准化逐渐推进。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1929年颁布了《会计法》,这是中国会计史上的第一部正式制定的会计法规。

此后,会计师制度也得到了发展,1929年成立了中华会计师公会,标志着中国会计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此期间,中国会计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自身特点,如:资产负债表的使用、现金流量表以及利润表等各类会计报表的应用。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逐渐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国有企业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在这一时期,会计与国有企业管理密切相关。

1954年,中国正式引入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对会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

这一时期的会计主要以政府决策和管理为导向,会计师成为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会计发展经历了从封闭自给到对外开放、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变。

会计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会计制度不断完善,与国际接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未来,中国的会计发展仍将与国家经济形势和需求相互作用,继续发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作用。

会计史中国会计发展史

会计史中国会计发展史

会计史中国会计发展史
中国会计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其中包括了财政、法律、军事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其中也涉及到会计。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在中国的发展要追溯到近代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引进,中国开始接触国际先进的会计理论和实务。

1902年,中国开办了第一所会计学校,北京高等商业学堂,成为中国最早的会计专业培养机构。

这标志着中国会计的正式发展。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国的会计工作同样受到了严重的干扰。

1951年,人民银行制定了《关于编制和发表会计报表的细则》,这是中国会计报表的最早规定,标志着中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进一步提升。

1954年,中国成立了全国会计工作会议,并通过了《全国会计工作纲要》。

这一时期,中国会计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和规则,而且会计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会计工作也迎来了互联网+时代。

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为会计工作带来了许多创新和的机遇。

同时,中国加入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更加深化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步伐。

总的来说,中国会计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进步的过程。

中国会计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体现了中国会计从单纯的记录和报告到更加重视信息披露和决策支持的变化。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会计领域也会进一步壮大和完善。

中国会计学发展史

中国会计学发展史

中国会计学发展史
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期到1949年间。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了解和学习西方的会计理论和实践。

为了提高国家财务管理水平,中国政府派遣了一批学生到美国和欧洲留学。

他们接受了先进的会计教育,学会了西方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同时,中国也开始了编制和颁布会计准则和规范的工作。

第二阶段是1949年到开放之间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会计工作成为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国有企业和计划经济体制,中国会计学开始发展出自己的特点和方法。

同时,中国也开始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学习他们的会计经验并借鉴他们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阶段是开放以后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全面引入国际会计准则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逐渐深入,私营企业和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中国开始进行会计制度,推动会计规范化和标准化。

中国政府也开始加强对会计教育和研究的支持,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会计学术研究者和专业人才。

目前,中国会计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中国的会计准则和规范逐渐与国际接轨,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在国际会计界中崭露头角。

中国会计学术界也在不断推动会计理论和研究的发展,不断提高中国会计学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总的来说,中国会计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引进到消化再到创新的过程。

从学习西方的会计理论到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国会计学在国家发展进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
进程,中国的会计学也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会计发展史会计发展史论文(1)

中国会计发展史会计发展史论文(1)

中国会计发展史会计发展史论文(1)中国会计发展史是中国财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起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经历了从传统财务管理到现代化会计技术的转变和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会计发展史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中国古代的财务管理从古代就开始对财务进行管理,例如商鞅变法时期就立法规定了财务制度,明确了国家财政的职责和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财政收支的稳定性。

由于古代社会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有限,财务管理主要以简单的账簿记录为主,如汉代的华阳国志、唐代的开元会计和明代的衙门会计法等。

这些会计记录的主要内容是财务收支情况和存量信息。

二、中国近代会计的兴起近代会计的兴起始于20世纪初。

20世纪初,随着近代制造业的兴起和外资进入国内,对财务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此时期的中国会计主要参照西方的会计标准,学习会计技术和会计准则。

这导致了当时中国会计的英美化,丧失了本土特色。

20世纪30年代,随着国内实施经济建设和资本主义制度,中国会计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例如,中国会计将重点放在了财务分析和预测方面,发展了综合分析和财务分析等会计技术。

三、中国会计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进入计划经济时期,财务管理又回到了政府机构的管理之下,会计实际上是财务管理的工具和手段。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中国会计主要发展了核算和审计等计算机化技术。

此时期的中国会计发展具有技术更新速度快,技术难度大,技术底蕴强等特点。

四、中国会计在全球化时期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开放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会计又开始逐渐与国际接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会计逐渐引进国际会计准则,并逐渐走向了国际标准化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中国会计发展具有国际化和标准化的特点,主要包括了制度化和法律化两大方向。

五、结论通过对中国会计的发展历程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会计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所具有的特点和方向,也体现了中国财经发展的整体历程。

现代中国的会计学是在吸收和借鉴西方会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发展出了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会计产生与发展历史简述

中国会计产生与发展历史简述

中国会计产生与发展历史简述
古代:商、周、秦、汉时期
在商代,商业交易的发展使得会计的需求逐渐增加,出现了最早的记
账记录,如“多产菲实”等。

在周代,出现了“府库”制度,开始进行财
政会计。

随着秦统一中国,会计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化,建立了一套
完整的财务制度。

在汉代,随着经济的繁荣,财务管理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出现了财务报表。

中世纪:隋、唐、宋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

在隋唐时期,会计的职
业地位得到认可,会计师的角色开始受到重视,财务记账和财务报告的制
度也得到了加强。

在宋代,出现了第一部理论性的会计著作《企业会计制度》。

现代:明、清、近代
在明清时期,会计的发展相对较慢,但会计理论的研究逐渐深入。


了近代,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会计理论和制度。

在19世纪末,中国开始
引进欧美的会计制度和管理理念,学习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

到了20世
纪初,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会计理论体系,并形成了现代会计制度和准则。

此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会计行业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现代会计的发展与
总结而言,中国会计产生与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经济的发
展和时代的变迁,会计制度逐步完善,并逐渐与国际接轨。

在中国的现代
化进程中,会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具和信息系统,为企事业单位及国家的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会计制度发展历史(3篇)

中国会计制度发展历史(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活动。

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从原始的简单记账到现代的会计体系,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

本文将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对中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古代会计制度1. 西周时期西周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会计制度。

当时的会计工作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称为“会计”。

会计的主要职责是记录国家的财政收支和官员的财产状况。

西周时期的会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以实物计量为主,货币计量为辅;(2)会计记录以简略的文字为主,没有形成完整的会计科目体系;(3)会计工作由官府负责,没有形成民间会计组织。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我国会计制度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工作逐渐从官府向民间延伸,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体系。

主要特点如下:(1)会计工作由官府和民间并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组织;(2)会计科目体系逐渐形成,如《汉书·食货志》记载:“会计之官,曰计官、仓官、库官、钱官、食官、盐官、铁官。

”;(3)会计核算方法逐渐完善,如《汉书·律历志》记载:“计之曰:一岁之计,岁终之计。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我国会计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会计工作进一步规范,会计体系逐渐成熟。

主要特点如下:(1)会计工作由官府和民间并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组织;(2)会计科目体系更加完善,如《唐六典》记载:“会计之官,曰计官、仓官、库官、钱官、食官、盐官、铁官、户官。

”;(3)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科学,如《唐律疏议》记载:“计之曰:一岁之计,岁终之计。

”4.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我国会计制度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化,会计体系更加完善。

主要特点如下:(1)会计工作由官府和民间并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组织;(2)会计科目体系更加完善,如《宋史·食货志》记载:“会计之官,曰计官、仓官、库官、钱官、食官、盐官、铁官、户官。

会计发展史和中国会计发展历史

会计发展史和中国会计发展历史

会计发展史和中国会计发展历史会计作为一门管理工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计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以下是会计发展史的主要阶段:1.古代会计:古代会计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当时人们使用简单的记账工具,如记号、图形等来记录财务交易,以便进行财务管理。

在埃及、中国和巴比伦等地也出现了类似的记账方式。

2.中世纪会计:在中世纪,商业活动与财务交易的规模逐渐扩大,会计的功能也进一步强化。

在欧洲,商人们开始使用记账本和分录帐来记录交易,而不再依赖传统的简单记号。

此外,一些商人还开始编制财务报表以便监控企业的财务状况。

3.工业革命前的会计:工业革命前,随着商业活动和资本的增长,会计需求的扩大。

有限责任公司的兴起导致合资企业的会计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更准确的财务信息来进行经营决策。

因此,会计知识和专业化管理逐渐成为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4.现代会计:20世纪初,现代会计理论逐渐形成。

会计学科开始发展,出现了会计准则和规范的制定机构。

同时,会计技术的进步也极大地改变了会计的工作方式。

在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后,会计变得更加自动化和高效。

中国的会计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1.古代会计:中国古代社会的会计记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当时人们使用竹简等简单工具来记录财务交易。

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一些重要的财务交易还会在青铜器上进行铭记,以便永久保存。

2.封建时期的会计:在封建时期,会计在官府税务和农田水利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每个县级行政单位都设立了会计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财务活动。

同时,会计的职位也逐渐成为一种封建官员的重要身份。

3.现代会计的发展: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入西方会计理论和经验,促进了现代会计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会计理论和实践逐渐接轨国际标准。

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也相继成立,如中国会计法规制定机构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

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会计制度主要受到苏联
的影响,采用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会计制度。

这个时期,会计工作主
要为国家计划和决策服务,强调党政决策、核算检验和指挥调度的任务,
把财务工作和国家计划、计划核算以及计划管理结合在一起。

会计制度注
重收支平衡、资金使用和盈余分配。

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下称“新准则”),并于2024年正式施行。

新准则对我国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变革,逐步
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新准则明确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提出
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基本会计报表的内容和格式要求,
规范了企业会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提升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近年来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
发展。

2024年,我国开始推行企业会计准则第五套(下称“新准则第五套”),进一步提高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增强了会计信
息在商业和投资决策中的参考价值,促进了我国企业之间的信用和合作。

此外,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国际接轨,提升了我国
会计制度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我国会计制度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统一会计制度,逐步过渡
到市场经济时期的现代会计制度。

这一过程中,我国不断学习借鉴国际会
计理论和经验,进行创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以适应市场经
济的需要。

未来,我国会计制度还需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加强信息披露
和监管,提高会计职业人员的素质,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会计发展史和中国会计发展历史

会计发展史和中国会计发展历史

中国会计发展历史自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会计活动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先秦至秦汉中国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公社制时代,人们已用“刻记记数”和“结绳记事”等方法,反映渔猎收获数量及其他收支。

这是最原始的会计活动。

到奴隶制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建立,为适应统治阶级管理经济的需要,官厅会计部门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

西周设置了专门负责会计工作的"司会"官职,它与专门负责财物保管工作的官职“小宰”有明确的分工。

会计部门内部设“司书”、“职内”、“职岁”、“职币”四种官职分别执掌财务与出纳。

周朝还制定了一些财计管理制度,如收支报告制度、交互考核制度,以及宰夫所行使的就地稽察制度等。

在周代,会计一词已有了比较明确的含义,即所谓“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周代的官厅会计,不仅采用了类似凭证(当时的“书契”、“官契”等)、帐簿(当时的“籍书”)和“三柱结算法”等专门方法,而且有了叙事式会计报告(如《周礼》中讲的"日成"、“月要”和“岁会”报告)。

随着封建经济关系的产生、发展,中国会计有了长足的发展。

战国至秦汉时期,官厅财计组织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构成一个经济管理系统。

以"编户制度"、“上计制度”以及国家财政收支和皇室收支分别管理制为主干的财计制度的建立,以及秦汉御史监察制度的建立,是封建国家经济集权的重要体现。

以“入、出”为记帐符号,以上入下出为基本特征的单式入、出记帐法的形成,以“入-出=余”为基本公式的三柱结算法的普及运用,以及在战国中后期会计帐簿设置分为“恒籍”(汇总登记的会计籍书)、“籍”(专门登记粮草的会计籍书)、“苑籍”(专门登记厩苑的会计籍书)进行分类核算等,奠定了中式会计方法的基矗秦汉时,还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采用了以“收、付”为记帐符号,以上收下付为基本特征的单式收付记帐法,并对一部分收支以钱币为计量单位进行核算。

会计发展史电子版

会计发展史电子版

会计发展史电子版
会计发展史
一、古代会计
1. 汉代:古代中国会计发源于汉代,汉代会计主要以农业统治及租税
征收为主。

汉朝初期,洛阳为中央政府机关,即古代的“中央财政部”,它的“财政部”及“吏部”系统,是古代中国最为完备的会计机构,构成了汉代古代会计的基本框架。

2.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会计体系已基本建立,以洛阳财政部的征收
税收及管理办事机构为主,这些部门很好地保障了当时的官府财政管理。

3. 唐宋时期:唐宋以后,形成了记账制度,记账以本案、记账本和书
籍为主。

唐代记账本已分为“收支账册”、“运载账册”和“纳税本”等,宋
代的记账书应该更长,但实际记账内容相似,仍以“收支账册”、“运载
账册”、“内务账册”和“纳税本”四种为主。

二、近代会计
1. 清朝:清朝会计制度已经与现代会计相当接近,体现了先进的会计
概念,清朝实行“正账”制度,实行“收付实账”;税务机关实行“全纳账支”,实行“半账支”制度。

2. 现代会计:自民国以后,我国在西方会计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账务”的概念,开始了账务核算,引入了“两账”“三账”、“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行为会计准则”等,形成了现代会计的理论体系和管理方法,成为近现代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会计发展史会计发展史论文(一)

中国会计发展史会计发展史论文(一)

中国会计发展史会计发展史论文(一)中国的会计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但是在现代会计的概念下,中国的现代会计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时期。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前的时期,国民政府时期的会计发展较为落后,当时会计记录大多数采用锦纶纸、报纸和小贴片等材料,记录方式单一,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制度。

直到国民政府财政部制定了《军需会计办法》和《财政会计办法》等一系列的会计法规,使得会计制度逐渐得到完善。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会计发展进入到了新的时期。

新中国政府通过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与修建,相较于前一时期,会计规范化、科技化更加普及。

中国财政部制定的《会计核算办法》和《会计制度》等一系列法规,使得会计工作健全而规范化,并为会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会计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会计制度也逐渐与国际接轨。

2006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确立了中国会计发展的新里程碑。

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工作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

国家开展了“一号文件”专项整治和“两化”融合等一系列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会计规范化程度。

中国的会计职业教育体系经过不断的完善,学历证书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会计人才储备得到了增强。

总之,中国会计的发展经历了漫长和曲折的历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落实,中国的会计制度已经逐渐完善,会计知识的普及也更加广泛。

相信在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中国的会计行业将会更加成熟、更加专业。

中国会计发展史的过程

中国会计发展史的过程

中国会计发展史的过程
中国会计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以下是其大致的历史阶段和发展特点:
1. 古代会计(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19世纪中叶)
起源:最早的会计记录出现在商朝甲骨文上,主要涉及财产和收支。

记账方法:采用单式记账法,只记录每一笔经济业务的一方面,例如收入或支出。

工具:早期使用简陋的工具如竹简、木片等记录数据。

2. 近代会计(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40年代)
外来影响:西方会计理论与方法随着近代商业贸易传入中国。

会计法规:清政府在1853年颁布《户部则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会计法规。

复式簿记:开始引入复式记账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

3. 现代会计(20世纪40年代至今)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会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会计体系。

法规建设:制定了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如《会计法》等,以规范会计行为。

国际化接轨: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会计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以提高透明度和可比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会计电算化和信息化进程。

4. 当前发展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进一步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企业内部决策提供支持。

绿色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得到重视。

我国会计的发展变化史

我国会计的发展变化史

我国会计的发展变化史古代会计(公元前221年-公元5世纪)中国古代会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也就是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世纪。

在这个时期,会计主要是军事和财务活动的记录和监控。

在秦汉时期,开始出现类似于记账的活动,将商品和货币的数量记录在木简、竹简等上面。

这种记录方式非常简单,只是用于基本的交易和财务管理。

封建会计(公元5世纪-公元19世纪)从公元5世纪开始,随着封建社会的出现和发展,会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封建会计主要是在封建农业社会中的土地、租赁和税收活动中起作用。

在这个时期,会计主要是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进行,没有明确的规则和方法。

此外,会计在这个时期还广泛应用于官员们的薪水计算和政府的财务管理活动。

近代会计(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近代会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也就是中国经历了晚清朝鲜局和民国时期。

近代会计的发展是在西方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中国开始引入和采用西方会计规范和方法,建立了一套更加系统和科学的会计制度。

比如,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入了“盈亏计算表”、“资产负债表”等会计报表的概念。

社会主义会计(20世纪中叶-20世纪末)从20世纪中叶起,中国社会主义会计制度开始形成和完善。

在这个时期,中国会计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和调整。

1952年,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会计制度,全面规范了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报告体系。

此后,会计在国民经济计划、财务管理和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会计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化会计(20世纪末至今)20世纪末以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中国开始引入和采用国际会计准则(IAS)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等国际会计体系,推动了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同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也进行了一系列会计制度,完善了会计法规和规范,并加强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总结起来,中国会计的发展变化史可以概括为古代会计、封建会计、近代会计、社会主义会计和市场化会计五个阶段。

中国会计的发展历史

中国会计的发展历史

中国会计的发展历史古代会计(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960年)古代中国最早的会计制度产生于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商朝的商业繁荣促使人们需要更精确地记录和管理资源。

商朝时期的“贯珠法”,将财产划分为“货币”和“数目”,并将其记录在木棍或绳子上,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会计制度。

随着商朝的衰落,周朝的统治取代了商朝。

周朝将会计制度正式制度化,实行了“正衡法”,要求财产、债务和交易都要进行详细的记账。

此外,周朝还建立了一套计量标准,推动了会计的规范化发展。

宋朝会计(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宋朝是中国会计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经济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增长使会计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宋朝会计以“贮币法”为基础,将会计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

会计账簿被用于记录和汇总各种财务交易,而会计凭证则用于证明每一笔交易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元朝会计(公元1271年至公元1368年)元朝是中国会计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随着元朝统治者的变更,贸易和商业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会计制度也受到了影响。

元朝会计以“账实方甲”为基础,即以明确贷方和借方的方式记录会计交易。

这一制度在中国会计发展的后续阶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至1912年)明清时期,中国会计制度继续发展,开始采用统一的会计账簿和凭证。

自然资源和商品交易的增加促使人们更加重视会计系统的规范化。

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会计学家和理论家,如著名的杨凌、李东蒙等,他们的理论为后来的会计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会计(1912年至今)现代中国会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与国际接轨,逐渐引入西方的会计理论和制度。

同时,中国的工商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会计的需求不断增加。

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推行以计划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会计制度也相应进行了。

1953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国家行业会计制度试行办法》,制定了统一的会计政策和制度。

基础会计之中国会计发展史

基础会计之中国会计发展史

基础会计之中国会计发展史中国会计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商代的会计主要是以文字和符号记录经济交易。

而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学是在古代的宋代开始形成的。

以下将基于时间线分析中国会计发展史的几个重要时期。

1.古代会计(公元前2000年-公元960年)在商代,会计主要是以影响度和符号进行记录,以维护国家财政的稳定和发展。

在周代,会计主要是以“课”制度进行财务核算,通过设立财务部门进行税收和财务监管。

2.宋代会计(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代是中国会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宋朝的财经官僚赋予了会计工作更为重要的地位。

在宋代,建立了官方的会计制度,实施了固定资产和折旧的核算,以及财务账簿的编制和审计的实施。

3.明代会计(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代是中国会计理论建设的重要时期。

明代会计学家刃农提出了“记形”和“记权”的概念,强调会计的记录应该真实和客观。

同时,明代还出现了会计学的专业著述,如张步云的《会计应用题》和赵善衡的《会计全书》等。

4.清代会计(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清代的会计主要在农业税收和工商业交易中应用。

清朝政府通过设立财政部门,完善税收和财务监管,推动了会计的发展。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会计专业书籍,如康建中的《会计总论》。

5.近现代会计(公元1912年至今)近现代是中国会计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时期。

在1919年,中国会计学界成立了中国工商会计学会,开始了专业的会计研究和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法规不断完善,会计职业化的进程也逐渐深入。

总体来说,中国会计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经济核算到专业化的会计学的演变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中国会计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会计也在逐渐与国际会计接轨,并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推广。

中国会计发展史

中国会计发展史

中国会计发展史追溯我国和世界会计发展史,会计发展已经有三千年历史。

会计发展历尽艰难险阻,经历无数次实践和变革,从最原始的会计发展为今日比较完整的会计体系、准则、制度等,无不经历了历史沧桑、岁月风霜历练。

(一)、中国“会计”一词的最早出现中国会计有着悠久的历史。

如果说原始的计量记录行为始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那么,见之于文字记载的中国会计,已于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250年左右的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就初具规模,那时,中国就有了“会计”的称谓,并认识到,会计工作是一项由零星核算到汇总核算在到三年大计的系统过程,这一系统过程应当真实、恰当。

会计在当时的涵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岁终的总核算,通过日积月累的岁会的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

(二)、中国古代会计组织体制的改革历程公元1000年,中式会计在盛唐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进展,并依旧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从公无1002年到1068年,连续三代皇帝推行会计组织体制改革,试图以此理顺中央与地方会计之关系。

公元1069年,王安石以“理财”为纲进行变革,并以“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改革的总机关。

公元1074年,设置“三司会计司”,以此总体考天下财赋出入,实行一州一路会计考核制度。

尽管以上改革未果,然而,这些事件却在会计发展史上造成了重要影响。

公元1078年至1085年,又回复到唐朝的“三省六部”体制,并重新确立了政府会计、出纳及审计的组织地位,使会计工作恢复到正常状态。

上述史实表明,在11世纪,中国所进行的会计改革,在当时世界上依然具有先导性作用。

进入12世纪后,南宋的“审计院”设置,以及明朝的“都察院制度”、财物出纳印信勘合制度、黄册制度,以及继承两宋之制所实行的《会计录》编纂制度与钱粮“四柱清册”编报制度等,也依然闪烁着中式会计的历史光辉,为世界会计史研究者所肯定。

宋朝采用“四柱清册”的方法。

“四柱”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即现时会计术语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付出和期末结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会计发展史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会计制度古代、近代、现代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原始记录计量到单式簿记再到复式簿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变革过程。

关键词:原始计量单式簿记复式簿记1.古代会计阶段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及消费等问题凸现,“计数”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必要,人们逐渐形成数量观念,并尝试着以实物、绘画、结绳、刻契等方式来表现经济活动及其所反映的数量关系。

由实物记事(计数)、绘画记事(计数)、结绳记事(计数)、刻契记事(计数)等方式所体现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基本代表着同时期的“会计”行为,或者说,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是会计的萌芽状态,成为会计的直接渊源。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后,在原始计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最早的会计制度。

中国有关会计事项记载的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而“会计”称号的命名、会计的职称则均起源于西周,其含义是通过日积、月累的零星核算和终的总合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

据《周礼》记载,西周国家设立“司会”一职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月计岁会”,又设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四职分理会计业务,其中司书掌管会计账簿,职内掌管财务收入账户,职岁掌管财务支出类账户,职币掌管财务结余,并建立了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等。

这表明大约在西周前后,我国初步形成会计工作组织系统。

当时已形成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

春秋以至秦汉,在会计原则、法律、方法方面均有所发展。

孔子提出了中国最早的会计原则:“会计当而已矣”,意思是会计要平衡、真实、准确。

具体说是要求会计的收付存平衡正确无误,它与目前的“客观性”原则相似。

战国时期,中国还出现了最早的封建法典--《法经》,其中包含“会计”方面的内容,如在会计簿书写真实性和保管方面,规定会计簿书如果丢失、错讹,与被盗数额同罪;在会计凭证和印鉴方面,规定券契(当时的原始凭证)如有伪造、更改等情,重者与盗贼同罪论处,轻者以欺诈论处,如上计报告不真实,有欺诈隐瞒者,根据情节轻重判刑;在仓储保管方面,规定对于账实不符的,区分通盗、责任事故、非责任事故等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在度量衡方面,规定度量衡不准者,按情况不同实行杖打等处罚。

秦汉时期,中国在记账方法上已超越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建立起另一种形式的“单式记账法”,即以“入、出”为会计记录符号的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方法。

它以“入-出=余”作为结算的基本公式,即“三柱结算法”,又称为“入出(或收付)记账法”。

西汉时采用的由郡国向朝廷呈报财务收支簿——“上计簿”可视为“会计报告”的滥觞。

南北朝时期,苏绰创造“朱出墨入记账法”,规定以红记出、以墨记入。

唐宋时期,我国会计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推进。

首先,产生了《元和国计簿》、《太和国计簿》、《会计录》等具有代表性的会计著作。

《元和国计簿》和《太和国计簿》分别为唐人李吉甫、韦处厚所撰,收录了唐代人口、赋役、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统计资料,按照国家财政收入项目分别记载其收入数字。

《会计录》为宋人所编,是一种按照国家规定的财计体制和财政收支项目归类整理,并加以会计分析的经济文献。

其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会计、统计经济资料部分,包括户籍计账方面的资料和当年财政收支的实际数额;二是会计、统计经济资料的分析比较部分,也可称为会计分析部分。

其次,创立了“四柱结算法”。

所谓“四柱”,是指旧管(上期结余)、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和实在(本期结存)四个栏目。

这种结算法把一定时期内财物收付的记录,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这一平衡公式加以总结,既可检查日常记录的正确性,又可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使之起到系统、全面和综合的反映作用;可以说,“四柱结算法”的发明把我国的簿记发展提到一个较为科学的高度。

四柱结算法中四柱平衡关系形成了会计上的方程式,这不仅成为我国传统的中式记账法(中式簿记)的一个特色,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一直沿用下来。

最后,在宋代建立了我国会计史上第一个独立的政府会计组织——“三司会计司”,总核天下财赋收入,提高了会计机构的地位;同时,随着人们对账簿的认识,宋代产生并流行着一些有关账簿的专门用语。

此外,“簿记”一词作为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亦已见于宋代的文献中。

宋代的会计凭证可分为收入与支出两类,皆有正副两联,凭证和账簿都作为重要档案一起由专吏负责长期保存。

元代承袭旧制,在会计方面无大发展。

至明代,政府颇重视会计报表,要求按旧管、新收、开除和实在四柱编报,报表逐级汇总上报,国家对报表有统一的编报格式和上报日期。

明代代表性会计著作是《万历会计录》,按旧额、见额、岁入、岁出汇录了人户、田粮、军饷、俸禄及各种税收和交通运输等统计资料,编排井然有序,数据先后可循,并突出了财政收支项目的对比关系,便于分析研究。

明末清初之际,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记账法——“龙门账法”。

此帐法是山西人傅山根据唐宋以来“四柱结算法”原理设计出的一种适合于民间商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其要点是将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

“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资产并包括债权,“该”指负债并包括业主投资,四者的关系是:该十进=存十缴,或进一缴=存一该。

也就是说,结帐时“进”大于“缴”或“存”大于“该”即为赢利。

傅山将这种双轨计算盈亏,并检查账目平衡关系的会计方法,形象地称为“合龙门”,“龙门账”因此而得名。

“龙门账”的诞生标志着中式簿记由单式记帐向复式记账的转变。

到了清代,会计制度又有新的突破,即在“龙门帐”的基础上设计发明了“四脚账法”。

四脚账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复式记账方法,其特点是:注重经济业务的收方(即来方)和付方(即去方)的账务处理,不论现金收付事项或非现金收付事项(转账事项)都在账簿上记录两笔,即记入“来账”,又记入“去账”,而且来账和去账所记金额必须相等,否则说明账务处理有误。

这种账法的基本原理已与西式复式记账法相同。

清末,随着西式会计的引入,中式会计趋于衰落。

2.近代会计阶段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簿记形成前后。

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计帐的基本原理。

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工业化革命后,会计理论和方法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到会计的转化。

这一阶段出现了有关会计的重要思想:2.1折旧的思想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耐用的长期资产往往比较少,商人们一般都是将耐用财产在报废时一次性冲销,或者将耐用财产当作存货(未销售的商品),继而在年终通过盘存估价增减业主权益。

但是随着长期资产的日益增多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做法已经无法正确地确定盈亏,因此长期资产应该在其经济寿命期内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分摊,“折旧”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2.2划分资本与收益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投资者与经营者日益分离并更加关心投入资本的报酬。

因此,必须将业主的投资与投资报酬收益进行严格的区分,使得会计人员必须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同时也要求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恰当配比,更使收益表成为对外披露的重要报表之一。

2.3成本会计重工业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的制造费用激增,成为产品成本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同时,伴随着企业生产的日益复杂化,制造程序与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也相应复杂。

这些变化都对成本会计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最终,以存货的计价作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2.4财务报表审计制度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日益明显。

作为不参加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所有者,必然关心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因此要求管理当局定期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

但是又由于管理当局与所有者之间微妙的利益对立关系,同时也由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所有者(可能并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对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表不可能完全信任,所以希望能够由客观、中立的会计师进行验证,以增加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

这就形成了财务报表审计制度。

3.现代会计阶段现代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14、15世纪,由于欧洲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会计的发展。

其主要标志:一是利用货币计量进行价值核算;二是广泛采用复式记帐法,从而形成现代会计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基石。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

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影响,使传统的财务会计不断充实和完善,使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更加标准化、通用化和规范化。

与此同时,会计学科在20世纪30年代成本会计的基础上,紧密配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体系,从而使会计工作从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转为事前的预测与决策、事中的监督与控制、事后的核算与分析。

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从此,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迅速发展,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会计核算,使会计信息的搜集、分类、处理、反馈等操作程序摆脱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会计科学的根本变革。

结论:总而言之,中国会计制度源远流长,经历了文字叙述式到定式表达式、从单式簿记到复式簿记的演变过程。

单式簿记经历了从三柱结算法到四柱结算法的沿革,而复式簿记则经历了从龙门账法到四脚账法的演进。

现代会计的出现使会计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1]金婧.中国会计发展史.浙江财经学院.学术论坛.浙江,2008[2]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师研讨会综述.会计研究.北京,2000[3]周仁仪,刘桂军,李小安.21世纪的我国会计展望,海南商学院学报.北京,1998年底4期[4] 张建儒, 王森, 高鹏. 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09,(05)[5] 李红艳. 新旧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比较[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