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山水发展史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传统绘画从总体上看经历了一个由青绿向水墨转变的过程。

传统的设色山水画则自从魏晋六朝萌芽以来。

形式上由隋唐的“大青绿”逐渐向宋元的“小青绿~浅绛”山水画转变,设色由浓艳转向淡雅,手法则由工致向写意发展这样一个大趋势。

但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青绿山水画逐渐在传统绘画样式中失去了主流地位。

观其盛衰,它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魏晋时期)
一般认为,中国的山水画,滋育于东晋,确立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

这在文献资料中是不乏记载的。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可见这时山水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

而且作为最早的山水画笔记《画云台山记》淡到了山水画的构思、设色的具体内容,可以看作是山水的早期画论。

我们以为在绘画史上,但凡一种画科的出现都必须经历相当长的历史,也就是说,它必然有一个从绘画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山水也是如此。

而在此之前,中国传统绘画的人物、山水、花乌还没有独立成科,都以人物描绘为主,山水、花鸟内容仅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存在。

所谓萌芽是指山水题材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前的一种趋势或初步形态,除了彩陶、画像石、画像砖和帛画体裁中的山水形象以外,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往往是我们切入山水画史的第一件作品,作为独立山水画的雏形,此图不乏幼稚之处,没有透视观念,正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

其中对山石云水树木的画法虽是精心处理,但表现手法仍显得稚拙简单,山石空勾无皴,淡赭石为底,山脚稍浓,向上晕染渐淡,沿山石边线着石绿色,然后向下晕染渐淡与赭色相接。

高低起伏排列有序,具有装饰味。

这些南北朝时期作为背影的画山画水虽然不能说是真正的山水画,但为后来隋唐时期山水画的形成起了一个铺垫作用,这种设色工整华丽的平面化风格,是青绿山水的源头,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第一种稳定而突出的风格,成为后来山水从大色块、粗犷变为色彩丰富和线条变化的准备阶段。

二、形成时期(隋唐时期)
隋代大兴土木,大建宫苑,仅隋炀帝一人从洛阳到扬州就修离宫四十余所。

宫苑大都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

宫苑的建造离不开画家。

而设计宫苑的建筑家也必须画出宫苑的背景,这些背景的主要部分当然是山水。

从张彦远所说的“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

看来,当时的山水画多数附于宫观。

隋代的山水楼台画家,又以杨契丹和展子虔为代表。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可以说是我们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了。

画中景物比例安排趋于合理.空间关系的难度也基本解决了而且效果很好。

画面继承了《洛神赋》勾勒填色的方法但却更高一筹。

在此作者已有意识的区分相邻色块的色彩,将《洛神赋》中所运用的色彩镶嵌的方法强化从而使色彩的镶嵌性成为青绿山水色彩处理的最重要特性。

此卷的艺术特征向我们展示了大青绿山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连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类似于《洛神赋》图一类的绘画样式向大小李青绿样式的转变。

青绿、工细的山水画到二李已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他们将色块镶嵌这一方法运用到顶峰。

色彩的块面镶嵌被进一步的主观化,更加注重相邻色块的色彩对比。

对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的运用更加成熟。

几乎能做到让每块相邻色彩都有变化而决不类同。

唐代初期的青绿山水画,就技法而言,仍是用细匀的线条勾出轮廓和脉络,而后填写青绿颜色,赋色生硬,不同色彩的渲染过度衔接并不十分融冶,勾线道劲随意,劲健如铁丝,
也就是多为“空勾无皴”。

初唐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即为杰出的青绿山水大家,史称“大小李将军”。

李思训的画法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继承了前代画家的优秀画法,首创大青绿山水及金碧山水一格,所谓“青绿为质,金碧为文”,“阳面涂金,阴面加蓝”,形成“金碧辉煌”的豪华富丽效果。

把青绿山水推上一个高峰,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位真正的青绿山水画家。

他的山水画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很大,正如画史品论:“着色山水宗李思训”。

他之前的展予虔在当时是一位以人物为主的画家,其《游春图》也只是偶而的山水画作,还称不上是一种风格,也未成气候,故未成为开宗立派之人。

明代山水画家董其昌将中国山水画分为南北二宗,誉李思彭被为“北宗之祖”,从历史渊源的角度看,北宗的青绿一体被视为山水画之正宗。

唐代以后水墨山水画迅速发展,在技法和审美上所取得的成就对青绿山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再这种绘画样式中水墨画的一些技法变得越来越重要,使色彩的运用越来越服从于水墨技法的表现。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谓典范,整个画面统一于大青绿的基调中但也有较丰富的皴法,技法写实,呈现出光彩夺目的千里山河。

它是大青绿发展史的又一高峰。

两宋以后大青绿衰落,小青绿样式出现并成为青绿山水域的主流。

三、兴盛时期(两宋时期)
唐朝末年至五代时期,是我国山水画大变革、大提高和大裂变的时期,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宋朝初期。

青绿山水从唐代至宋代,步入了成熟期,由于帝王爱好,曾受到重视,以李思训,李昭道为代表,成为唐代早期画坛优势。

由于受文人画的影响,五代水墨山水大兴,刨宗立派,青绿山水渐被人漠视。

至北宋哲宗时,哲宗年幼,其师程颐辅政,提倡复古,山水画上追初唐二李,于是青绿山水遂得以复兴,并促使青绿山水艺术发展到兴盛时期,取得杰出成就。

小青绿样式的出现是青绿山水的进一步演变发展。

这种发展体现了水墨山水对青绿山水的影响以及两宋以后中国画审美的转变。

在此形式中笔墨的作用越来越大。

对意境的表现也从臆造真实转向笔墨本身的意蕴抒发上来。

对笔墨审美的不断加强就直接导致了色彩主导地位的下降,使色彩的运用变的小心,以免破坏墨气。

设色就成了水墨表现的一种补充与丰富。

在这种情况下,石色由于其覆盖力强的特性而在使用中变得尤为禁忌。

而水色的特性可以使水墨变化得以充分的体现,因此,石色便被水色所代替。

两宋以后的青绿山水基本上是以这种青绿设色为主。

到了元代,赵孟烦提出了“古意论”,注重古典的青绿着色。

此时青绿山水虽然作品很少,但意笔水墨和浅降的山水程式却高度发达。

对此后青绿山水的发展影响很大,它决定了此后数百年青绿山水的发展样式和面貌。

四、潜隐时期(元明清时期)
元朝年代虽然短暂,但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抒情写意一格的最高峰,超出其它画种。

由于受文人画思潮的影响,山水画家主要以水墨山水为主,从事青绿山水的比较少,青绿山水正如王伯敏所说“有所发展,但不发达”。

到了明清时期,小青绿样式又有所改变,它是在以披麻一路皴法为主要样式的文人水墨画加上色彩。

而色彩则多以水色渲染为主,偶以石色点缀。

这样水色较强的透明性可使水墨变化、用笔不为所伤。

明清所谓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其实只是水墨山水发展的一种演绎,真正意义上的青绿山水实际上早已经不存在了。

明清以降的山水画家也都普遍的落于这一程式之中。

当然,小青绿作是一种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艺术样式,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是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不能替代的。

青绿山水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它由唐宋时期的极盛到以后的逐渐衰
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水墨山水画的兴起是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笔墨中心论”的审美价值体系以及时代审美趣味的转变也是青绿山水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

文人画家特有的审美体系以“水墨为尚”,青绿山水受到排挤而边缘化。

另一方面随着文人画观念的确立,文人士子认为工笔青绿是匠人所为,对之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也是使青绿山水失去画坛主流地位的原因之一。

纵观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在个时期都留下了绚丽的篇章。

在今天,我们应该在加强对古老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学习和继承和学习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及体验,让青绿山水那古朴典雅、金碧辉煌的艺术语言重新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