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合集下载

财政分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财政分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财政分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近年来,财政分权成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财政分权指的是中央政府将财政权力下放至地方政府,实现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财政事务上的相对独立和自治。

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地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阐述财政分权对地区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经济方面财政分权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将财政权力下放至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能够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需求和经济特点,制定更加灵活、精准的经济政策。

地方政府能够结合自己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特色产业扶持和发展政策,推动本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财政分权还有利于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地方政府有更多的权力和自主性,能够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创新的财政管理模式和政策措施。

地方政府还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投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方面财政分权有助于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财政分权的背景下,各地方政府之间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主动权,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措施,推动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这有利于打破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和差距,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财政分权还有助于提升地方政府的责任感和服务水平。

地方政府在财政分权的背景下,需要承担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责任,承担起更多的公共服务任务。

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来到本地区,地方政府会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平,提供更好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三、环境方面财政分权有助于推动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行动。

地方政府在财政分权的背景下,将会更加关注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

地方政府会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和绿色发展,改善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财政分权也能促进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影响与对策

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影响与对策

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影响与对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在中国,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已经成为常态。

此外,政府的行为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均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影响与对策。

为何会有地方政府间竞争地方政府间竞争的产生有很多原因。

一方面,人口、投资、产业、资源等各个方面的流动创造了地方政府间的竞争环境。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通过各种手段来吸引更多的资源。

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还涉及到宏观经济中的财政分权、行政法规等诸多方面。

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影响经济上的影响:地方政府间竞争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各地政府为了吸引外部资源,不仅会采取优惠政策,还会进行招商引资,加强地方产业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

虽然这种竞争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效益,但不能盲目追求,搞“一年热、一年凉”,更不能短视地以牺牲未来发展为代价而举行竞争。

如果地方政府过分依赖招商引资,就会忽视当地经济的根本因素,导致当地经济萎缩,失去经济优势。

社会上的影响:地方政府间竞争还会在社会方面产生影响。

通过对社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的提高和改善,地方政府可以提升自己的形象。

然而,如果各地政府为了争取资源,形式主义、工程奴役、官僚主义等现象就必然会产生,进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正常发展。

如果大力推广工程奴役型市政建设就会失去可持续的发展,导致公共服务水平倒退,根本上无法提供“普惠”的公共服务。

政治上的影响:地方政府间竞争在政治方面亦会产生影响。

政府组织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从而加强自己的权力。

地方政府在地方选举竞争中的角色,也是影响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因素之一。

如果某地政府操纵选举,一心想要扩大权力,怎么可能真心地想为当地的经济和民生做出贡献呢?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对策适当引导:地方政府间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各地政府有必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引来更多的外来市场和资本,但也需要政策引导,不能耗费政府财力和人力建造无意义的工程。

财政分权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财政分权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财政分权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第一章研究背景与问题1.1 研究背景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将原本由自己掌控的财政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实现财政权力分散的一种制度安排,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财政分权的实施,有效推动了地方政府的自主发展和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财政分权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进行系统的研究。

1.2 研究问题本文旨在探究财政分权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具体问题包括:(1)财政分权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2)财政分权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哪些消极影响?(3)如何弥补财政分权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4)在未来财政分权的实施中,如何进一步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第二章理论分析2.1 财政分权的概念和背景财政分权是根据实践需要,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要求,通过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把原本集中于中央政府的财政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增加地方政府自主权的制度安排。

财政分权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的自主发展,提高地方政府的自主管理能力。

2.2 财政分权的优势和局限性财政分权的优势包括:(1)地方政府获得更多的财政支出,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政策,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地方政府可以自主制定财政计划,提升地方政府财政管理水平。

(3)加速了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

但是,财政分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较为脆弱,难以承担较高的财政负担。

(2)财政分权存在的权责不清、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

(3)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偿机制不完善,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竞争。

2.3 财政分权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财政分权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财政管理的分散导致了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中的滥用权力、违规乱纪现象和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

同时,也出现了资源配置不均、决策权力不清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来自于政策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原因。

回看中国1980年代初期的三大经济改革

回看中国1980年代初期的三大经济改革

回看中国1980年代初期的三大经济改革罗小朋作为一个参与过1980年代改革政策研究的经济学者,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长,不免对经历过的改革事件,从新的角度去思考。

在我看来,80年代初期的三大经济改革,即包产到户,地方财政包干和三来一补都是在危机压力下生出的“急智”,但这三项改革,不仅各自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并且在总体上对中国目前经济格局的形成,以及中国与整个世界经济的互动发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包产到户:为什么从争议最大变成了争议最小?在80年代初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中,包产到户可能是当时最具争议的一个。

但是在1/4世纪后的今天,新一代人未必知道这一点。

包产到户在今天成为人们不大置疑和争论的一项改革,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包产到户这一改革的价值取向,已经有了比当年更广泛的认同。

在今天来看,多数人都能够理解,如果当年不确立这样的价值目标,中国的改革根本不可能走远。

其次,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包产到户,人们就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一改革具有“帕雷托改进”的特征,也就是说,这一改革并没有真正损害多少人的利益。

恰恰相反,很多当年反对这一改革的人,反而从中受益匪浅。

这个历史事实本身提出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理论和策略问题,也就是如何克服许多改革面临的公共选择悖论。

一种本质上是帕雷托优化的社会变革,却只有在改革完成后才能向所有人证明其有益无害的性质。

因此,在改革被建议的时候,一些人会因为不相信自己受益,而行使否决权。

改革一旦被否决,虽然不一定不能再实现了,但本来是“帕雷托改进型”的改革,就改变了性质。

包产到户并不是1979年才在凤阳小岗村发明的。

80年代以前,包产到户曾两度遭到否决。

早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包产到户不仅发生过,而且救过许多人的命,但不久就被作为一种异端被“纠正”了,几乎所有支持包产到户的人,从高官到基层干部都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个人代价。

到了80年代这一次,直到1981年,对包产到户持怀疑态度的人还很多,不仅高层有,而且在机关干部、学者、城市职工以及农村基层干部中也占相当多数,甚至连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也顾虑包产到户会影响他们的社队企业收入。

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建议作者:黄小峻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5期【摘要】在1450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上,中国和越南目前规划在建的跨境经济合作区共有四个,分别是河口-老街、东兴-芒街、凭祥-同登和龙邦-茶岭跨境经济合作区。

本文主要分析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在借鉴国际上成熟的跨境合作区管理经验以及中国与邻国建立的双边合作机制的经验基础上提出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中越关系,跨境合作,跨境经济合作区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分别是由地方政府在各自现有开发平台上建设。

东兴跨境经济合作区是广西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核心区。

凭祥跨境经济合作区依托凭祥综合保税区平台上建设。

龙邦跨境经济合作区则是引入万生隆投资公司,在口岸建设广西万生隆国际商贸物流中心作为跨合区的核心区域。

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采取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中国河口-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三区一体化”建设方案。

总体而言,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目前是一类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开发区,但其定位仍旧是模糊的。

地方政府目前工作主要是推进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合作机制与制度环境建设的“软联通”仍然欠缺。

一、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面临的问题(一)合作机制不健全,存在协调困境目前中越双方已经形成的多层级沟通机制仍旧以会议为主,东兴试验区管委会与广宁省经济区管委会建立了定期磋商机制,但仍未能形成专职机构和实体部门,没有设置常设机构。

中央层级机制性交流不足,缺乏牵头部门引领。

由地方层级双边会议达成的协议大多是意向性文件,具体政策无法实施。

对于招商引资具有吸引力的特殊税收政策和原产地政策没能与越方达成实际可操作的办法。

司法互助和履约审查机制同样是空白,相关合作机制的缺失对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二)国内地方政府竞争有学者认为,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对外合作行为的动因之一,是由于现行激励机制使地方政府没有动机去实现国内区域合作,财政分权制度下地方保护的存在使得沿边地方政府转向于跨境次区域合作。

我国财政分权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我国财政分权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我国财政分权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主要研究我国财政分权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的发展中大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国家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区域协调发展受到自然、经济、文化、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财政分权体制是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之一。

财政分权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兼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命题。

从理论上看,财政分权和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是近年来财政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许多学者研究了财政分权对区域差距、区域一体化、区域竞争等区域经济发展现象的影响。

目前尚未建立起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财政分权对区域协调发展影响的理论框架。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财政分权体制的基本框架、财政分权和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财政分权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及其实现机制,为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支持。

同时,本文也将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二、财政分权的理论基础财政职能性与收支相对独立性:财政分权建立在政府职能或事权的基础上,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能划分,并相应地赋予各级政府相对独立的财政收入与支出范围。

效率性与最优化:财政分权追求事权与财权的统一,体现经济学中的成本与收益原则,旨在通过合理的财政体制安排,使各级政府能够使用居民的税收提供最合意的公共产品,包括最优的税收税率与结构、最优的支出规模与结构等。

民主性与公平性:财政分权体现了“政府是一个为民办事的组织”的思想,既要保证各经济微观主体的利益与自由,使得各微观主体的偏好得以显示,又要通过民主的方式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

同时,财政分权也要求为居民参与财政活动提供公开透明的信息与渠道,并保证中央政府不能随意侵占或干预地方政府的利益。

规范性与法律性:财政分权体制下,各级政府的关系、职能与行为应具有规范性,有法律作为依据与保证,以确保财政体制的稳定性与可预测性。

关于两代财政分权理论的评述

关于两代财政分权理论的评述

当前世界范围内,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体系都包括各个不同的政府级别,并且在财政制度上大多实施一定程度的财政分权,这种制度在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影响的结果上却各不相同,但是依然为各国的政府行为、政府职能、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理论上一般认为财政分权主要包括了两个发展阶段。

对财政分权的研究主要起始于Tiebout 发表的一篇代表性文章——《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之后Stigler、Musgrave和Oates等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作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扩展,从而形成了以Tiebout、 Stigler、Musgrave 和Oates等为代表的财政分权理论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即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Montinola、Qian和Weingast依据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国情和中国发展的具体经验,并基于“维护市场的财政联邦主义”研究了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财政分权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

一、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和评述(一)关于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的假设条件经济理论认为,社会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对于一个国家各级政府的管理方面来说,基层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公民偏好的掌握比中央政府更具有信息优势,所以在进行社会管理和向辖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效率更高,这是财政分权理论提出的最基本观点,也是其在西方民主国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所在。

Tiebout在1956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理论》文章中分析了关于地方政府向本地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一个理想的理论模型。

文章首先对模型的建立提出一系列较为苛刻的假设条件,主要包括:国家存在各个不同的地区供居民选择生活;居民在不同地区之间能够自由流动,并且移居带来的成本有限,迁徙的费用为零;居民在各个地区可以享受公平的就业机会;居民对不同地区的福利和税收政策具有完全的信息;地区政府的管理者能够根据辖区居民的偏好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辖区公共部门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存在一个最优的辖区规模,使得地方管理者可以在平均生产成本水平处给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为了降低服务的平均成本,辖区管理者通过有利条件可以不断地吸引居民加入,直到达到最优人口规模水平。

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治理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治理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治理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摘要】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将一部分财政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这对地方政府的治理和经济增长产生深远影响。

财政分权调整了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治能力和责任意识。

财政分权改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方式,促进了地方财政独立和自主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健性。

财政分权也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和效率,使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保障。

财政分权对地方经济增长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激发了地方政府的创新和发展动力。

财政分权影响了地方政府的监督和问责机制,提升了地方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

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治理和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但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以确保财政分权能够发挥最大效益。

【关键词】财政分权、地方政府、治理、经济增长、权力结构、财政管理、公共服务、效率、经济发展、监督、问责机制、法律法规、监督机制、合理设计、积极作用。

1. 引言1.1 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治理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将部分财政收入和支出权限下放给地方政府,以实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分担。

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治理和经济增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权力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可以更灵活地制定和执行政策,增强地方政府的自治能力,有利于更加贴近基层、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决策。

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财政管理产生影响。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财政支出调整,更好地满足地方公共服务需求,提高财政资源利用效率。

财政分权也会影响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及效率。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服务,增强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财政分权也会影响地方经济增长和发展。

地方政府在财政分权的框架下更有动力创新、拓展经济增长点,促进地方经济繁荣。

财政分权也会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问责机制产生影响。

财政分权可以透明地划分责权,增强政府监督和问责效果,推动地方政府更加规范、透明地运行。

我国地方政府间纵向竞争问题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间纵向竞争问题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间纵向竞争问题分析内容摘要:当前,各级政府之间不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或财政领域,都存在着竞争。

本文认为政府间纵向竞争本质上是政府间不断博弈的过程,为了在横向竞争中取得优势,下级政府积极从上级政府手中争取各种优惠政策与经济利益。

文章结合政府竞争的最新实践,主要从各级政府间纵向竞争的原因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纵向竞争制度创新政府博弈引言当前,政府竞争是理论界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从竞争层次上可以将政府间竞争划分为纵向竞争与横向竞争。

纵向竞争是处于垂直方向上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围绕着立法、行政、司法等各种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的划分与调整而展开的竞争。

横向竞争是水平方向上同级地方政府间围绕着各种经济利益与经济资源、政治晋升机会等方面而展开的竞争。

地方政府既和上级政府进行竞争,又和与同级别的其他地方政府竞争,并且纵向竞争与横向竞争是高度相关、相互兼容的。

当前理论界对同级政府间竞争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上下级之间的纵向政府竞争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分析上下级政府间的竞争原因与表现形式。

由于我国政府组织结构间的高度同构性与“自上而下性”,本文所称的地方政府主要是指各个省级政府等,诸如省级政府与市级政府、市级政府与县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与中央——省级政府之间的纵向竞争关系类似。

中央与各个地方政府纵向竞争目的是及时发现地方辖区政治、经济等各种信息,以便纠正地方政府损人利己的、不利于全国统一利益的行为,肯定地方政府先进性的试点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先进经验,扩大制度创新的边际收益;鼓励地方政府的正外部性行为等。

政府纵向竞争的诱因分析(一)地方政府在财政分权制度下拥有独立经济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拥有了经济发展的自主权,经济性分权使地方政府竞争有了现实的手段与工具,基于业绩考核的辖区间竞争不可避免。

Qian、Roland (1997)等认为,中国地方政府间经济结构是典型的M型组织结构,资源配置是水平的,竞争会造成政府利益的冲突,这就是地方政府竞争的内涵。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和区域经济增长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和区域经济增长

竞争理论 ,他们 的理论为以后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奠定 了坚 实的理 论基 础 。
密 的 《 国富论》 中,但是 政府竞争这一概念
收稿 日期 :2 1 -22 0 11-0 作者简介 : 李 江 (97 ) 男 ,湖南益 阳人 ,博士研究 生,主要从事 中国经济改革 与发展研究 。E m i e1 9 6 . o 17 一 , - a :bn 4 @13 em l
有关经济增长研究已 日 趋成熟 ,使用较多的 经济增长模型为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 函数 ,即
Y= K L A () 1
其中,Y为产值 ,K为物质资本 ,L为人力
资本 ,A表示其他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本文的 研究 目 标在于考察地方政府竞争对地区经济增长 的影响,因而我们将地方政府竞争变量加入到该 模型中,并对其取对数 ,以相应的符号代替各变 量 ,则 得到 以下计 量模 型 :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和 区域经济增长
17 2
新中国成立 以后 ,参照苏联 的经济体系 ,我 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从 17 9 8年开始,我 国 实施了改革开放 的政策 ,积极对外开放 ,引入外 部资源 ,经济实现 了长达 3 Q多年 的快速增 长,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在这个 过程 中,为了缓解中央政府面临的巨大财政压力 ,中 央政 府 开始逐 步下放 权 利 ,给予地方 政府 支配 财

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果是各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源以及配 置权力而展开激烈的竞争 ,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经

文献综 述
济依据 。关于地方政府竞争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为
Teot 的 “ i u b 用脚投票”理论和 O t 的税收 as e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生成的制度逻辑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生成的制度逻辑

产生机 制是 什么 ?新制 度经 济学 的主 要代表 人物诺
思( D o u g l a s s C .N o r t h , 1 9 8 1 ) 指出 , 制 度 就 是 为 约 束
目前对 区域基 本公 共服务 的个 人行 为而 制定 的一组 规 章、 依 循程 序 和伦理 道 德行 为准 则 。 也就是说 , 理
制 度主义 经济 学 的分析方 法却 不常 见 。这些 缺 陷使
得 已有研 究不 能够对 地 区间基本 公共 服务供 给 差距
现 象给予 充分 的解 释 。事实 上 , 在 现 行 的 分级 财 政 体 制下 , 各地 区居 民享 受 的公 共服 务 主 要 由 两部 分
构成 : 一 部分 是 由中央政 府提供 的全 国性公 共 服务 ;


问题 的提 出与分 析思 路
权体 制框 架之下 加 以探 究 ; 二 是 该 差距 生 成 的微 观
改革 开 放 以来 , 中国 经济 保 持 了持 续且 高 速 增
机 制 即地 方政府 财政 竞争 的策 略性行 为缺乏 深人 研
究; 三是研 究方 法 上创 新 不 够 , 经 验验 证 较 多 , 而 新
仍 然存 在薄 弱环 节 。一是鲜 有放 置于 中 国式 财政 分
[ 基 金 项 目] 本 文 系教 育 部 人 文 社会 科 学研 究青 年 基 金 项 目“ 转 型 中的 财 政 分 权 、 地 方政 府 竞 争 与 区 际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差 距 : 理论 、 实 证 与政策研究” ( 1 0 Y J C 7 9 0 0 6 6 ) 阶段 性 研 究成 果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l —O 6
府 期望 通过基 本公 共服 务均等 化 战略来 实现 区域协 调 发展 的 目标 。但 前提 是我们 必须 对 区域基本 公共 服务差 距 的生成 机理 加 以合 理 阐释 。

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数量测度

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数量测度

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数量测度一、本文概述《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数量测度》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和量化分析中国特有的财政分权现象。

财政分权作为一种政治经济体制,指的是中央政府将一部分财政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使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税收征管、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中国式财政分权,由于其独特的政治经济背景,呈现出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征和模式。

本文首先对中国式财政分权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财政分权在中国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后,文章构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财政分权数量测度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中国财政分权程度进行了实证测量。

研究过程中,文章不仅关注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权力分配,还深入探讨了财政分权对地方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提供、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影响。

文章也注意到了中国式财政分权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公共品供给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

本文提出了优化中国式财政分权制度的政策建议,旨在提高财政分权的有效性,促进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财政分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中国式财政分权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经济现象,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揭示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和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政分权的基本理论框架上,探讨了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这些研究普遍认为,财政分权能够通过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和支出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基于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数据,对于中国这一特殊政治经济体制下的财政分权现象解释力有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政分权实践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式财政分权的特点和效果。

他们通过对中国财政分权实践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分权理论和假说。

财政分权

财政分权

(二)财政分权与官员腐败
RaymondFisman、RobertaGatti指出近些年来,一些经济学家也有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财政分权,有关财政分权与政府官员腐败的关系,在制度设计方面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现有的一些理论都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很强的关系:Buennan和Buchanan(1980)就强调政府间竞争会降低政府官员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寻租的能力。Jinetal (1999)认为地方政府间竞争会抑制他们建立干预和扭曲资源配置的政策。PerssonandTabellini(2000),认为在分权下,政府官员作为代理者,必须对单一管辖区内某一特定的任务负责,所以评价其业绩就相对容易得多,他们的努力和报酬就可以直接挂钩,这种制度设计使得政府官员必须直接为其行为负责,也使得政府官员更愿意承担责任,这种直接的责任能改善政府官员的业绩;而在集权下,评价政府官员的业绩比较困难,使得他们的努力与回报难以挂钩,腐败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但是这些理论都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RaymondFisman、RobertaGatti(2002)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考察了二者的关系,他们认为财政分权的形式对抑制政府官员的腐败起到很大的作用,政府间在财政支出方面的分权将能带来较低的官员腐败。
四、总结和评论
西方财政分权理论对政府间分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政府间财政职能和财政工具的分配、政府维护市场的激励机制设计及联邦主义的可持续性等问题都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特别是随着前计划体制国家的经济转轨和发达国家的经济转型,使财政分权理论日益受到关注,而且讨论的内容已不再局限于财政领域,而是更多地考虑了财政分权对其他的社会、经济问题的影响,如环境质量问题,福利改革,官僚腐败等等。由于财政分权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所以单纯地说绝对的分权或是绝对的集权体制都是不科学的,而是应当通过集中与分散、集权与分权格局的合理设定,使财政体制的运行做到和谐、有效,并在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的同时,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李佳炜摘要: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主要目标之一,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关系到民生福祉和社会团结与稳定的任务,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

从思想渊源、概念界定、服务提供现状及原因、实现路径等方面对国内外学者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发现国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开始较早,研究范围更加广泛。

而我国学者则更关注政府的职能,强调政府在均等化中的主导作用,并分别就各类公共服务在不同区域及人群间的公平和可及性展开具体研究。

鉴于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已越来越全面,也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建议今后应注重发挥社会公众的作用,制定一套科学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测度指标和评价体系,使政府提供服务更精准、更高效。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述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23-0154-03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主要目标之一,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关系到民生福祉和社会团结与稳定的工作,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所以,要想真正实现均等化,社会公平公正就必须贯穿到服务提供的整个过程与结果中,切实做到让全体公民都能机会均等地享有各类基本公共服务。

对于这一问题,近年来众多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越来越全面,而且也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本文对此作一综合评述,以期使政府提供服务更精准、更高效。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主张最早来自于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此主张的发展和更新主要是依托于公共产品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和财政均等化理论。

其中,西方国家的福利经济学和社会公平正义这两大理论体系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和实践支持。

(一)均等化思想的渊源“均等”在西方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并且影响非常深远的一种观念,从早期的公平正义思想开始,经过各时期学者的演化与更新,最终发展成为包括公共服务在内的分配问题[1]。

试论财政分权下我国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规制

试论财政分权下我国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规制

西 方 经 济 学 关 于研 究税 收 竞 争 的效 应 的理 论 主要 有正 反两 个 方面 。 先 , 首 正方 以 蒂布特 (i o t Te u, b
理论是否适合于中国的实际 , 目前还存在很大 的争 议 。但是 , 不少 国内学者通过对政府间税收竞争 的 实证分析后发现 , 政府间税收竞争是有 害的。他们 认为 : 各地区为了吸引投资 , 争相 降低税率 , 给予各
制 、 绩评 价 制度 等 方 面存 在 的 缺 陷 , 府 间恶 性税 收 竞 争 对 我 国经 济社 会 等都 产 生 了 政 政 重 大的 影 响 , 利 于 经 济社 会 的 全 面发 展 。本 文 将从 博 弈 论 角度 , 理 论 上 分析 规 制 方 不 从
法 , 时结合 美国 的经验 , 索规 制地 方政 府 间税 收 竞争 的政 策路 径 。 同 探
至缺乏效率的较低水平 , 所有辖 区政府都会从降低 税率 中受损 , 全社会 的福利将会达到最低 , 也就是 集体 的非理性 。政府将无法 为必要 的公共产 品筹 资, 造成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 区福利水平下降。 地
使地方财政利益 日 凸显 , 益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
关 系经 历 了 18 90年 、9 5年 、9 8年 和 19 18 18 9 4年 四 次 重大 改革 。总 的趋 势是 在 中央集权 的前 提下 赋予
地 方 政 府 适 当 的财 政 自主权 。其 中 ,最 重 要 的是
19 94年 的分税 制改 革 , 使我 国走 向了真 正 意义 上 的 财 政分 权 的道 路 。 随着 财政 分 权 的推进 , 方政 府 地
地方财政研究, 1.第 8 2 2 o/ 期 3 0 8
15 ) 96 模型为代表 , 他指 出, 民“ 居 用脚投票” 向地方 政府施 压 ,迫使地方政府提供最优 的财政收支组

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区域差距分析

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区域差距分析

改 革开放 以来 , 经济体 制逐 渐 由计 划 经济 向市场 经济 转型 相适 应 , 国 的财政体 制也 逐 步 由集权 与 我 型 向分 权型 演进 , 地方政 府逐 渐拥 有 了更 多 的财政 支 出控 制权 。这 种 新 的 制度 安 排为 地 方政 府 发 展本 地 经济 提供 了重要 动力 , 促进 了中 国经 济 的持续 增长 与 繁荣 。但财 政 分权 体 制 下 过度 的财政 竞 争 也导 致 了教 育 、 医疗 、 会保 障等公 共 服务供 给 的区域 差距 问题 , 主要 表 现 为东 部 地 区公 共 服务 水 平 整体 社 这
思路 。
提 出了“ 用脚 投票 ” 理论 或 “ 蒂布特 模 型 ” Teot d1 。2 ( i u e ) b Mo 在严 格 的假设 条件 下 , 蒂布特 认为 , 人们 之 所 以愿 意集 聚在某 个地 方政 府周 围 , 由于他们 在各 种 辖 区之 问就 地方 政 府 所 提供 的公共 服 务 与所 征 是 收 的税 收之 间寻找 一种 精确组 合 , 自己的效用 达 到最 大 化 。 当他们 在 某 地 发现 这 种组 合 符合 自己的 使
逻辑推论是 , 国政府为了本国财富的最大化而展开吸引或留驻资本等流动性要素的竞争 。显然 , 各 亚当

斯 密 已开创性 地把税 收与政 府 的竞 争 紧密联 系起 来 , 对 理 解政 府 之 间 的财 政竞 争 提 供 了一 个 重要 这 继 亚 当 ・ 密 以后 , 布特更 为 明确地 从理 论上 阐述 了地 方政府 财 政竞争 与公 共服 务供 给 的关 系 , 斯 蒂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 学社会科 学版) 哲
21 0 0年第 4期
分 权 体 制 下地 方 政 府 公 共 服务 供 给 能力 的 区域 差 距 分 析

财政分权、政府间竞争与经济社会发展失衡

财政分权、政府间竞争与经济社会发展失衡
锯街 硒宪考 00gg5 期( g22 塑 考21 . - 4 . 6 z 3
财 政 与税 收
官员 晋 升的考 核 体 系 中 , 居 民可 以通 过 “ 手 使 用 投 票 ” 制 对 地 方 政 府 官 员 的 行 为 形 成 有 力 的 制 机
约 , 提 高 地 方 政 府 提 供 公 共 服 务 的 质 量 。 另 以
面 上 来 , 将 居 民对 公 共 服 务 的 需 求 偏 好 纳 入 对 并
部 门浮夸政 绩 , 以委托 外部 评 估 咨询 机构 进行 可
政 治 企 业 家 地 位 ( 永 钦 等 , 0 7), 低 他 们 在 王 20 降 资 源 配 置 中 的作 用 , 以减 少 中 央 对 地 方 政 府 的 倚
重 , 低 相 对 绩 效 评 估 的 激 励 作 用 , 根 本 上 消 降 从
除 G DP 竞 赛 对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所 造 成 的 诸 多 弊 端 , 进 经济社 会 协调 可持续 发展 。 促
财政分权 、 政府 间竞 争与经济
社 会 发 展 失 衡
于 长 革
在 中 国式财政 分权 体制 下 , 方 政府 将 大量 地
外 , 央 政 府 要 通 过 制 度 完 善 等 手 段 减 少 地 方 政 中
府 所 掌 握 的 社 会 经 济 资 源 , 弱 地 方 政 府 官 员 的 削
可 支 配 财 力 用 于 支 持 经 济 建 设 , 社 会 事 业 发 展 而
支出长期 不 足 , 接 导致 经济 增 长 与社会 发 展不 直
同步 , GDP高 度 繁 荣 的 背 后 却 是 公 共 服 务 供 给 的 长 期不 足 , 须 从 完 善体 制 机 制 人手 , 一 步深 亟 进 化 财 政 分 权 改 革 , 进 经 济 社 会 协 调 可 持 续 发 促

非生产性公共品供给与财政分权和区域差距

非生产性公共品供给与财政分权和区域差距

非生产性公共品供给与财政分权和区域差距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品的供给成为了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而非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更是体现了政府对社会福利的关注和呵护。

然而,由于财政分权和区域差距的存在,非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财政分权制度的实施导致了非生产性公共品供给的分散。

财政分权是指将财政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可以自主决策和管理一部分财政事务。

这一制度的实行,一方面增加了地方政府对公共品供给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由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有限,很多地方政府无法满足居民对非生产性公共品的需求,导致供给不足。

其次,区域差距也是导致非生产性公共品供给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实力强大,财政收入丰厚,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对非生产性公共品的需求。

而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财政收入偏低,无法投入足够的资源进行非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导致了供需失衡。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缩小地区间的非生产性公共品供给差距。

首先,加强财政分权的监管和指导,确保地方政府在财政决策中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提高非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水平。

其次,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提升其非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能力。

此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公共品供给的均衡发展。

非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与财政分权和区域差距密切相关。

财政分权制度的实施和地区间的差距是导致非生产性公共品供给差异的主要原因。

为了缩小这一差距,需要加强对财政分权的监管与指导,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非生产性公共品供给的均衡与公平,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中国地方政府间标尺竞争: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

中国地方政府间标尺竞争: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

经济评论 2009年第4期ECONOM I C REV I E W No .4 2009中国地方政府间标尺竞争———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踪家峰 李 蕾 郑敏闽3 摘要:研究发现,中国的地方官员为了获得晋升而进行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同于国外为吸引选民而进行“向下负责”的税率竞争,而呈现出“向上负责”的标尺竞争行为。

本文借助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从财政收入(税收)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验证了中国地方政府间标尺竞争的存在,以及竞争带来财政支出结构扭曲的后果。

这种标尺竞争来自于中国特色的财政分权体制,晋升激励对地方官员有着非常强烈的政治激励,促使其努力地发展地方经济,其最重要的影响渠道就是地区之间的标尺竞争。

关键词:标尺竞争 支出竞争 税收竞争 空间计量一、文献综述国外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Hayek (1945)、Musgrave (1959)以及Tiebout (1956)。

Hayek (1945)认为地方政府比国家中央机构更具有信息方面的优势,更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并且由此可以做出更好的决策。

Musgrave (1959)认为正是分权产生大量的政府,通过税权等财政工具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划分,使得地方政府拥有了相对独立的权力,从而形成了“财政联邦主义”。

Tiebout (1956)提出的“用脚投票”模型则直接说明了自由移动的居民在选择居住辖区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从而实现全社会的最优。

这些经典文献论述了地区之间竞争的形成以及其带来的福利,但没有对导致地区间竞争机制的政治因素及其影响,以及地方官员的激励作相关的论述。

标尺竞争本质上的发展主要是在Tiebout 模型中“用脚投票”的可流动居民基础上引入政治体制,即居民通过比较来自其他辖区的信息来衡量他们所在辖区的政绩,通过用脚投票影响管理者决策。

从Tiebout (1956)关于地方支出的假说开始,后来的许多学者对公共支出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研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师范大学 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0 1 4年第 2期
财政分权 、 地 方 政 府 竞 争 与 区域 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差距
官 永
( 重庆师范大学

4 0 0 0 4 7 )
地理与旅 游学院 , 重庆

要: 在高度集 中的计 划经济向分散 的 市场经济转轨 的过程 中, 导致 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 务差距 的 因素
着资 本 主义经 济关 系 的发 展 , 资本 主义生 产逐 渐取 代流 通而 占支 配地 位 , 逐 步从 流通 过程 支配 生 产过 程 转变 为生 产过 程支 配流 通过程 , 产业 资产 阶级 的力量 逐 渐 超 过 商业 资产 阶级 的力 量 而 日益 占据 优 势 。
此时 , 以研究流通为 中心的重商主义开始陷于瓦解 , 而被 以生产流域为研究 中心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取 代 。不过 , 从政 治经 济学 的萌芽 到古 典政 治经 济学 的创 立 , 政 治学 和经 济学都 是 紧密结 合 、 融 为一 体 的 。
无论 是崇 尚国家干 预的重 商 主义 , 还 是 主张 自由放 任 的古典 政治经 济 学 , 都 没有 割离政 治 与经 济 之 间的
联系 , 只不 过是 政策 主张 不 同而 已。随着 边 际革命 和新古 典 政治经 济学 的兴 起 , 经济学 演变 成 一 门独 立
的学 科 , 并 与 政治学 彻底 分离 开来 。经 济学 只关注 经济 现象 的实 证分 析 , 成 为其 奠基人 之 一 的瓦 尔拉 斯
很 多, 但 财政能力差异和政府偏好 差异可能是最为直接 的因素 , 并且这些 因素都可 以放置 于财政分权 的框 架下 加 以动 态和 系统 阐释 。为此 , 本 文运 用新政治经济 学的理论 范式 , 以地方政 府财政 竞争行 为为逻辑 载体 , 解释
转 型 中 的财 政 分 权 关键词 : 财政分权 ; 地方政府行 为; 基 本公共服务 ; 新 政 治 经 济 学 中 图分 类 号 : F 1 2 7 文献标识码 : A
的 良好 政策 意 图背道 而驰 。为此 , 党 的十 七大 报告 指 出要 “ 缩 小 区域 发展 差 距 , 必 须 注重 实 现基 本 公 共
服 务均 等化 ” , 以及要 “ 扩 大公 共服 务 , 完善 社会 管理 , 促 进 社会 公 平 正义 , 努 力使 全 体人 民学有 所 教 、 劳
所宣称的“ 纯粹经济学” , 即经济可 以脱离政治和社会制度而独立运行 , 可以假定制度既定或者不对经
济产 生作 用 , 而 国家政 策则 由政治 学去研 究 。 但是 , 脱 离政治 学 的经济 学仅 凭借其 简单 化 的人 类行 为 假 设 , 以及 玄 奥 抽 象 的术 语 、 图形 和数 学 公
自2 0世 纪 6 0年 代起 , 西方 经 济学 界悄 然兴 起 了一股 以公 共选 择学 派 、 新 制 度经济 学 学 派等 为代 表 的新政 治经 济 学潮 流 。新政 治经 济学 提倡 用 经济学 的方 法 范式 探 讨 原来 属 于政 治学 领 域 的 问题 , 进 而 实 现经 济学 与政 治学 的有机 融合 。 目前 , 我 国正处 于经 济社 会发 展 的转 型时期 , 而新 政治 经 济学 把 经济 和政 治分析 纳 入统 一框 架 , 无 疑 为解 释 中 国经 济转 型 中出现 的地 区之 间基 本公 共 服 务 差距 问题 提供 了
收 稿时间 : 2 0 1 3—1 0— 2 0
作者简介 : 官永彬 ( 1 9 7 8 一) , 男, 重庆璧 山人 ,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 与旅游 学院 , 副教授 。 基金项 目: 本文获 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 目( 1 2 G B L 1 1 9 ) 资助 , 特此感谢 。

73 ・
设” 。从 中可 以看 出 , 党 和政府 殷 切期 望 通 过 区 域 基 本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 战 略来 实 现 区域 间协 调 发 展 的 目标 。但前 提是 我们 必 须对 区域 基本 公共 服务 差距 的生成机 理 加 以合 理 阐释 。

、 一
个 有益 的理论视角 : 新政 治经济 学
有 所得 、 病有 所 医 、 老有所 养 、 住有 所 居 , 推 动 建设 和谐 社 会 ” 。 十八 大 报 告 进一 步 强 调 “ 必须 从 维 护 广
大 人 民根本 利 益 的高度 , 加快 健全 基本 公 共服 务体 系 , 加 强 和创 新 社 会管 理 , 推 动 社会 主义 和谐 社 会 建
文章编 号 : 1 6 7 3— 0 4 2 9 ( 2 0 1 4 ) 0 2— 0 o 7 3—1 2
改革 开 放 以来 , 中 国经济保 持 了持 续且 高 速增 长 的势 头 , 人 民的生 活 水 平逐 步 提 高 , 并从 整 体 上 实 现 了小康 , 但 区域 发展 差距 特别 是 地 区间基 本公 共 服务差 距并 未 随之缩 小 , 使 得 不 同地 区的居 民在 基本 公共 服 务 的享有 机会 上并 不均 等 。这显 然 与 国家贯 彻 落 实 以人 为 本 的科 学 发 展 观 、 努 力 构 建 和谐 社会

个有 意义 的理论 视 角 , 并 对 推 进 制 度 创 新 以实 现 区域 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 的政 策 实 践 带 来 了重 要
( 一) 新 政治 经 济学 的兴 起逻 辑 与理论 渊 源
启示。
政 治经 济 学萌 芽于 重商 主义 思想 。重 商 主义 为 政治 经 济 学 的产 生 准备 了前 提 , 它 打 破 了封 建 宗教 伦 理观 点 的束缚 , 开 始用 新 的生 产方 式来 考察 经 济生 活 , 并 把 经 济 现象 作 为 独 立 的研 究 对象 。但 是 , 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