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九年级上 第20课 《创造宣言》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创造宣言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塑相六贤祠哑口无言山穷水尽
B. 金刚无字碑走头无路众叛亲离
C. 卦辞茅草房画龙点晴陷入绝境
D. 封锁安魂曲自暴自弃接二连三
2.选出依次填在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1)有人说:环境太________了,不能创造。

(2)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________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

(3)你不能________你的责任。

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都献给你。

A. 平庸鲁钝放任
B. 平凡鲁莽放弃
C. 平庸鲁莽放任
D. 平凡鲁钝放弃
3.下列句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 这副对联挂在这气派的厅堂,真是画龙点睛。

C. 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 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中考取得满意成绩的前提。

B. 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受诸多因素影响持续走低,国内参考的原油变化率持续下滑。

C.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D. 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大约已有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
路”建设。

二、其他
5.填空。

(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

主要教育思想是“”,代表作有《中
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罗丹, (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
代表作有《青铜时代》等。

歌德, (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等。

(2)《易经》又称《》,家经典之一,相传是 (人名)在狱
中所作。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择校就是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情况下,选择上一所好的学校。

这种现象在小升初中显得尤其突出。

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本学区内上初中,都希望孩子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这样就造成了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初中成为择校的热门。

材料二:一些家长不惜拼钱、拼人脉进行择校。

为了让孩子在好学校“抢”得“一席之位”,大量孩子就会为升入优质初中而报班补课、考试拿证,一些课外培训因此甚嚣尘上,一些孩子也因此身心俱疲、厌学。

“择校”使一些学校“人满为患”,一些学校“少人问津”,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钱择校”“权择校”更带来了“教育不公”“教育腐败”等问题。

材料三:在13亿人口的中国,没有哪件事像义务教育一样牵动每个家庭的心,人民群众希望接受更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

如何破解“择校”难题?“就近入学”是一直强调的举措。

今年年初,教育部就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如今又聚焦19个“义务教育招生入学问题”更受关注的大城市,明确要求制定完善的规范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

(1)阅读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破解择校,就近入学”的三点好处。

(2)根据材料三和所给上句续写下句,破解“择校”难题。

(要求:句式相同,字数
相等)
上句:倾财力择学校家长无奈
下句:
三、现代文阅读
7.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刘根生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
的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的动作。

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

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

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

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

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

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

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

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

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

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

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

⑥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

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的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

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

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

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⑦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

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

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地踏上新征程。

面对生命这棵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D
2. D
3. B
4. B
5. (1)生活教育法国《思想者》德国《少年维特之烦恼》
(2)周易儒周文王
6. (1)①减轻学生压力;②体现教育公平或杜绝腐败;③减少教育资源浪费。

(2)示例:定措施近入学政府监管
7. 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8. 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用航天员训练的事例进行证明,再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强调;最后,得出“求极限”虽使人痛苦,却促人强大的结论。

9. ①举例论证,连用三个“比如”列举一系列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

②比喻论证,用洗照片比喻反复显摆成果,形象地说明了模仿自己,机械重复这一现象,进而有力地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

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A.“相”应写作“像”;B.“头”应写作“投”;
C.“晴”应写作“睛”;
D.没有错别字。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及运用的能力。

考生要准确理解这些词语,并掌握这些词语(短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

“平凡”与“平庸”,既有共性,也有不同。

共性在于两者都含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意思,不同在于“平凡”多指社会属性,“平庸”多指个人特点,故(1)处应填写“平凡”;“鲁钝”的意思是。

“鲁莽”指言行不仔细考虑,轻率从事。

故(2)处应填写“鲁钝”;“放任”不加约束,听其自然。

“放弃”指丢掉,不坚持。

故(3)处应填写“放弃”。

根据以上分析,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的能力。

考题出现的常见词语使用错误的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颠倒等。

考生要准确理解这些词语,并掌握这些词语(短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

A.“自暴自弃”指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符合语境;B.“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C.“山穷水尽”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符合语
境;D.“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

形容完全孤立。

符合语境。

根据以上分析,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

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

学生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A.不合逻辑,可删掉“能否”;B.没有语病;C.语序不当,将“有效的”移至“方法”前面;D.语义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的”。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回答此类题,熟悉课本内容即可。

这项内容在教材中出现过,属于应该识记的内容。

学生还要注意在平时勤于背诵文学常识,分册整理归类,便于记忆。

本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解答即可。

6. (1)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及概括能力。

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提炼出所有信息。

再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最后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就能得出相应结论。

阅读材料,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就近入学可以减轻学生压力;体现教育公平或杜绝腐败;减少教育资源浪费。

根据材料三可知,教育部明确要求制定完善的规范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

(2)本题考查学生续写的能力。

做此类题时要注意:上下句字数相等;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

依据材料内容,就会对出下句:定措施近入学政府监管。

7~9.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分析判断能力。

论点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论点的提取方法有多种:多数议论文的题目就是论点;在文章的开头;在文章中间;在文章结尾。

另外还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往往是一个判断句,是明确表明观点态度的句子。

根据本文开头即可提炼出作者的观点: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需抓住与文章结构有关的符号或关键词,还要加上一些显示议论文特征的词语来概括。

答题格式为:首先运用了什么论据或提出了什么分论点,然后再用什么论据论证论点,最后再次论证论点(补充论点)或得出什么结论。

本题可以这样回答: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用航天员训练的事例进行证明;再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强调;最后得出“求极限”虽使人痛苦,却促人强大的结论。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在讲道理方面还有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等。

根据具体内容判断。

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根据不同的论证方法用评价语,如“有力地证明”“形象生动地说明”等。

如:第⑤段运用举例论证,连用三个“比如”列举一系列事例,有力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具有可信度,增加说服力。

又如:第⑤段运用比喻论证,用洗照片比喻反复显摆成果,形象说明模仿自己、机械重复这一现象,进而有力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