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中国医改前后

合集下载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历程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历程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历程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这个过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的是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逐步扩大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并通过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改革的历程中也经历了几次波折和挫折,但是总体上还是保持着稳定发展积极向上的趋势。

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程,正如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在过去40年里,经历了几个阶段。

首先,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尝试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1990年代,改革焦点转向农村卫生服务,其中重点是建立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时也逐渐开始对城市医疗服务体系进行改革。

此后,改革的焦点再次转向社会保障,特别是在200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努力建立全民医保制度,并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

在改革过程中,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逐渐启动了对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在医疗机构的体系结构和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转型的政策措施。

同时,也吸取了国际上的经验,把更多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下沉到基层,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积极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以提高医疗服务和科技创新水平。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即以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疾病预防和控制、医疗服务和管理、药品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以医疗卫生小程序、智能导诊、远程医疗为代表的数字医疗建设正逐渐成为未来医药健康行业的新纪元。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果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许多巨大成果,其中最显著的是医疗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

例如,2003年,中国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旨在改善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到2018年底,全国范围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民已超过9亿人,这一人数约占全国农村人口的87%。

同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也相继推出,这些改革的效应是非常明显的,这不仅解决了人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还缓解了医疗资源尤其是重大疾病救治方面的压力。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医疗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医疗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医疗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其影响深远且广泛。

这场改革不仅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层面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同时也对中国的医疗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医疗系统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资源匮乏、服务质量低下和普及率不高等。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医疗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医院设备落后,药物稀缺。

然而,随着外资和私营企业的引入,中国的医疗资源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现今,中国有许多先进的医疗设施,医学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种资源的扩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医疗条件,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其次,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医疗服务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改革开放之前,医院的服务质量普遍较低,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机制的引入,在中国的医疗系统中,出现了更多的高水平医疗机构和专业医院。

这些医疗机构不仅引进了国外的先进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也逐渐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医疗人才。

因此,中国的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人们获得医疗服务的体验也更好了。

此外,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基层医疗服务得到了加强。

在改革开放之前,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医疗资源,百姓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跋涉才能到达县城或更远的城市寻求医治。

然而,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力推进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医疗水平。

通过设立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站等基层医疗机构,中国有效地缩小了城乡医疗服务的差距,并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

此外,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医保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医保制度非常简陋,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到医疗保障。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医保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从最初的职工医保扩展到城乡居民医保,再到建立全民医保体系,中国的医保制度逐渐实现了全覆盖。

这种变化保障了人们在就医时享受更多的保障,减轻了医疗费用的负担。

北京新医改政策(2010-2011年)详解

北京新医改政策(2010-2011年)详解

2000年:2月,国务院公布《关于 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 2003年:SARS暴露出中国公共卫 生体系的薄弱环节。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 告称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 体上讲是不成功的”,引起强烈反 响。 2006年:6月国务院筹划启动新一 轮医改。 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 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 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 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 轮医改方案正式出台。
北京新医改政策(2010-2011年)详解
中国医改历程简介
80年代
90年代
2000年 以后
1985年:当时的大 背景是百废待兴, 医疗卫生还不能放 在首要位置来考虑。
1992年:中国掀起了 新一轮的改革浪潮。 医改在这一背景下再 次提上日程。 1999年:一些地方已 经开始拍卖医院、卫 生院,这主要是财政 投入不足。
,规范护工行为。
北京医改工作目标之——让患者看得好病
北京是“八路大军”办医院,既有市
属医院、卫生部的医院、北京大学系统的 医院,还有军队医院等。为了统一规划北 京的医疗资源,本市将建立首都医药卫生 管理协调机制,统一协调“八路大军”。
本市将新设一个由市卫生局管理的市 医院管理机构,名称暂时未定,负责市属 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财务监管和医院 负责人的聘任,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 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同时,试点推进公立 医院改革,既要有公益性医院,也要发展 准公益性和经营性医院,鼓励社会办医。
让患者看得好病
北京医改工作目标之——让患者看得好病
1
基本医疗保障
2
基层卫生
两年内投入337亿元
公立医院
4

中国医改历程

中国医改历程
由于过分强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医疗机构开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卫生医疗部门的行业作风开始变坏名医生走穴药方里开出电饭煲等一系列医疗乱象随即出现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卫生部贯彻文件提出的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卫生部门工作会议中要求缺点
中国 医 疗改 革历 程
小组成员:尤旭 林可可
2014-7-23
17
改革结果: 三年医改取得重大进展
2012年1月5日,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会上做 了题为《突出重点 攻坚克难全面落实医改和各项卫生工作任务》的工作报告。
一是人民群众通过医改得到更多实惠。
三年来,“看病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服务设施落 后、服务能力薄弱的状况显著改变,城市大医院“三长一短”(排队挂号、交费和拿 药的时间长,但医生问诊和检查时间较短)问题逐步缓解,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有了较 大改善。 三年来,城乡居民开始享受到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看病贵”问 题有所缓解。参合农民自付医药费用比例从2008年的73.4%下降到2011年的49.5%, 看病就医经济负担大大减轻。 三年来,城乡居民享受到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据对十省(区)考核,群 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三年来,国民健康指标继续改善。 2008—2011年,孕产妇死亡率从34.2/10万下降到2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14.9‰ 下降到12.1‰。 随着各项改革任务落实,我国居民健康指标已进入较快改善时期,这是老百姓 得到的最大实惠。
11
2014-7-23
2003年SARS事件又是对卫生体系的一次 严峻的考验,这一事件直接暴露出了公共 卫生领域的问题,促使人们反思现行卫生 政策,客观上影响和推动了卫生体制的改 革。

中国历次医疗改革内容

中国历次医疗改革内容

中国历次医疗改革内容中国历次医疗改革的演变中国近年来经历了一系列医疗改革,从传统的公立医疗体系到试图推进医疗市场化,医疗改革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主要的改革内容如下:1. 1950年代的卫生制度改革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建立了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医疗保健体系。

1958年,卫生系统的全民医疗计划启动,将社会保险和全民医疗体系结合在一起,建立自负盈亏的卫生机构,并展开全民卫生教育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医疗保健水平。

2. 1980年代的医改1984年,中国开始了一场新的医改。

医改的目标是让医疗机构自负盈亏,增加医护人员工资,改善医疗设备和服务质量,并引入西方医疗理念和管理模式。

该项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效率和质量,人民对医疗保健设施的满意度也有了较大提升。

3. 2009年的医保制度改革2009年,中国政府实施了医保制度改革,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全国农村地区和城市居民提供了医保服务。

这项改革大大提高了人民对医疗保险的满意度,缓解了一部分人口因医疗费用过高导致的贫困问题。

4. 2015年的医疗改革2015年,中国开始了医疗改革试点工作,通过设立家庭医生、终止药品加成等措施,推进了基层医疗服务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医疗领域,推动了医疗市场化和社会化运作。

该项改革使得医疗服务更加便捷,并大大提升了人民对医疗保健服务的信任感。

总之,医疗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进程。

从建国初期到现代,在这个不停变化的世界里,中国不仅仅在科技、经济、社会等领域里获得了巨大发展,医疗保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医疗改革必将继续走向更高更成熟的境地。

中国医改大事记

中国医改大事记

1951~1953
政 务 院 公 布了《中华人 民 共 和 国 劳 动 保 险 条 例》,标志着以企业职工福利基金为支撑的劳保 医疗制度的建立。1952年6月27日,周恩来总理签 发了关于全国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 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 决定自1952年7月开始实行以国家干部为主体、财 政提供经费的公费医疗制度。次年1月,劳动部颁 布了《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把劳 保医疗制度惠及到全民所有制的直系亲属。
2007
医改协调小组委 内的多家海内外 《关于深化医药 面向全社会征求
2015~2016
落实“十二五医改规划”和 业并驾齐驱。中办、国办 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 医改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 法和成熟经验,有利于加 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为 坚实基础。
4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992
国 务 院 下发《 关于 深 化 卫 见》提出,“我国卫生事业是 业”,“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办 行企业化管理,做到自主经
2009
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 《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出台。新医改方案获原则通过,并宣布今后3年内将 入8500亿元,目标之一就是3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 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
2012~2014
国务院出台《“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 实施方案》,全面部署2012-2015年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 改革,医改进入新的实施阶段。2013年7月,国务院提出医改 四大主要工作任务。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 工作报告中指出,2014年要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卫生事业 经历了三个重大改革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1949-1979年,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十 年;第二个 阶段 是19 79 -2 0 0 9 年,即改革 开放后的三十年;第三个阶段是从20 09 年至今,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 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中发〔2 0 0 9〕6号),拉 开了我 国 新 一 轮 医 药 卫 生体 制 改革,即第 三个 阶 段 医 改 的大幕。

中国医改总体进程回顾

中国医改总体进程回顾

中国医改总体进程回顾医改,顾名思义,是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作为最基本的民生保障,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时间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十年(1949-1979年);第二个阶段是建国后的第二个三十年(1979-2009年);第三个阶段是从2009年至今。

实际上,与众多国家的医疗体制改革一样,中国的医改也经历了艰辛的探索过程。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年(1949-1979年)在第一阶段,我国的医改以“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为基本观点和工作方向。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内部基础薄弱,外部封锁的复杂社会背景。

当时国家把卫生事业的社会性质确立为福利性质,政府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责任。

“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成为当时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和社会职能。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国家制定了系统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总体上采取了低水平、广覆盖、“赤脚医生”、爱国卫生运动、重点干预等一系列符合国情实际的、“接地气”的卫生工作策略。

这一阶段,我国的卫生事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据国务院研究机构提供的资料显示,当时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逐步形成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布局合理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是在城镇地区,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劳动者;而在农村地区,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普及,覆盖了90%左右的农村人口。

三是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中国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基本满足了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的后期,因为计划经济的严重束缚,卫生事业发展陷入困境。

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医疗资源匮乏;二是“大锅饭”“平均主义”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疗机构活力不足;三是管理体制落后,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国家负担较重等。

医改历史变革

医改历史变革

主要特点:具有突出的计划经济的特征。
卫生事业性质,强调是福利性质的行业,不以营利为目的;国家对医院和诊所免征工商业税。
卫生行政管理体制,采取高度集中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方式。医疗机构不允许经济核算、经济管理和奖金分配等。
卫生机构的所有制,全部是公有制医疗机构。
卫生服务体制,城乡建立了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强调“预防为主”,工作重点放在预防和消除传染性疾病等公共卫生服务方面。
核心:不给资金给政策。
成绩:医院活力增强,经济效益提高。
问题: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
2000年《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一是政府要“大踏步”后退,只举办部分公立医院,其他的走向市场。
二是要减轻政府负担,减少政府卫生财政投入,公立医院可以承包、租赁、拍卖;可以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和政策的演变历程
(一)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1977年)
计划经济阶段
(二)第二阶段(1978年到2005年)
医疗服务市场化阶段
(三)第三阶段(2005---2008年)
政策反思阶段
(四)第四阶段(2009---今)
新医改阶段
(一)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1977年)
1956年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明确规定卫生事业属福利事业性质,国家免征医院、诊所的工商税。
1958年卫生部:医院和卫生院由国家实行财政补助,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要随生产发展逐步实行免费医疗。
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仅列144位.
பைடு நூலகம்
(三)第三阶段(05---09)政策反思阶段
医改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医改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医改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医改历程回顾1979年元旦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提出“卫生工作重点转移到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上,建设全国三分之一重点县”。

此后不久,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1年3月卫生部下发了《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开始扭转卫生机构不善于经营核算的局面。

1984年8月卫生部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1985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由此拉开了医疗机构转型的序幕。

1985年后来被称之为“医改元年”。

1989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提出通过市场化来调动企业和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同年11月,卫生部正式颁发实行医院分级管理的通知和办法。

医院按照任务和功能的不同被划分为三级十等,这一办法能更客观地反映医院的实际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医院在政府的控制下展开有序的合作和竞争。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卫生部工作会议中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1993年5月时任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反对市场化,要求多顾及医疗的大众属性和起码的社会公平。

199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为下一步卫生改革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卫生工作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并提出了推进卫生改革的总要求,在医疗领域主要有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卫生管理体制、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等。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卫生和医疗两部分,但是由于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区分,所以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回顾,而医院改革则作为本部分的主要线索。

按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医疗改革的实际进展情况,现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划分为五个阶段,并逐一分析每一阶段改革的背景原因,具体措施及改革成果。

第一阶段 1978~1984年背景原因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坚持了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等一系列正确方针路线,建立了完善的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据统计,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1981年的67.8岁,新生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降低到1981年37.6‰,孕妇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家在经济上濒于崩溃,财政基础薄弱,卫生费用紧缺;医疗卫生队伍青黄不接,领导水平、技术水平、工作效率都十分低下,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期间虽然做出过一些努力,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

很多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落后,医生护士比例失调,护理人员不足,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知识老化;许多地方疾病多发,卫生状况差。

与此同时卫生系统长期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控制,导致我们不得不思考新的路径进行恢复性的改革的孕育。

1978年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拉开了中国30年改革的序幕,一方面为医改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为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

具体措施本阶段的改革主要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进行调整、建设;同时,也包括培养相关人员业务技术,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等内容。

1979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提出“卫生工作重点转移到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上,建设全国三分之一重点县”。

同年,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医疗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医疗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医疗的变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医疗领域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本文将从医疗资源、医疗技术、医疗服务以及医疗制度等方面讨论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医疗的变化。

一、医疗资源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疗设施和医疗设备不足,医生和护士的数量也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

人们往往需要排长队才能看上一次病,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普遍较低。

而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资源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医疗设施和医疗设备得到了更新和扩充,医生和护士的数量也大幅增加。

人们现在可以更迅速地享受到医疗服务,医疗水平和医学技术也得到了提升。

二、医疗技术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医疗技术相对滞后。

很多国内的疾病需要患者去国外接受治疗,而且很多新颖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无法应用到中国。

改革开放后,中国医疗技术迎来了飞速的发展。

国内的医学科研水平得到提升,很多新颖的医疗技术和药物可以在中国得以应用,人们不再需要出国治疗。

同时,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也引进到中国,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三、医疗服务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医疗服务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医生给予治疗为主。

医院的管理和服务都比较混乱,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也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后,医疗服务开始注重全方位的发展。

医院管理有了一定的改善,医生和护士的服务意识得到了提高。

患者不仅可以得到治疗,还能得到全面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护理。

此外,一些高端医疗机构和私立医院的兴起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

四、医疗制度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医疗制度较为僵化,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医疗费用较高,保障制度不完善。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医疗制度得到了很大的改革。

国家逐步建立了医疗保险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大幅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负担。

同时,医疗资源也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分配,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总结起来,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医疗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医疗资源的丰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服务的综合发展以及医疗制度的改革。

中国医改10年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读后感

中国医改10年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读后感

中国医改10年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读后感1. 引言1.1 概述中国医改是指中国政府从2009年开始推行的一系列涉及医疗体制的改革措施。

这项改革旨在解决我国医疗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扩大医保覆盖范围,降低患者就医负担,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经过十年的努力和实践,中国的医疗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1.2 背景介绍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在过去几十年里面临着快速增长的老龄化人口、不断升级的慢性病负担等挑战。

此外,均衡分配各地区、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也是一个棘手问题。

这些挑战对于中国的医疗体制提出了巨大压力和需求。

而自2009年启动以来,中国政府通过调整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管理等方面着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

其中包括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推进医保制度改革、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等。

这些举措为中国的医改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1.3 研究意义对于中国医改这十年来的历程进行回顾与未来展望,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首先,通过对过去十年改革措施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一些成功经验和教训,为未来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其次,对于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可以更好地指导后续改革工作,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此外,在讨论未来展望和发展方向时,科技创新和公共参与等方面也是非常关键的议题。

因此,在本文中,我将依次回顾中国医改过去十年所取得的成果、分析其影响与成效,并探讨目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随后将展望未来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与调整方向。

最后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和行动计划以促进中国医疗体系更加稳定、健康地发展。

2. 中国医改10年历程回顾:2.1 医改的重要举措:中国医改自2009年启动以来,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举措。

其中包括推动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民,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支持力度,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公立医院改革,推行分级诊疗制度;通过药价和耗材价格谈判等措施,降低药品费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努力缩小地区间的卫生资源差距。

中国医疗改革大事记

中国医疗改革大事记

中国医疗改革大事记▲1949年一1978年,中国建立起由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合作医疗组成的福利性医疗保障制度。

▲1985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

提出,“我国卫生事业是公益性的福利事业”,“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办成经济实体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994年4月14日,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在对医疗保险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试点内容进行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于1994年4月14日联合印发《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决定在江苏省的镇江市、江西省的九江市进行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同时对改革试点的目标、原则、内容、有关政策进行了部署。

▲1996年3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中,对社会保障的发展做出规划:“九五”期间,要加快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要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发挥其对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

规划还提出“要实行预防为主方针,保健和医疗并重。

积极发展卫生保健事业。

“九五”期间基本做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重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发展合作医疗,完善县、村三级医疗保健网。

”▲1996年4月8日,国务院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全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国务院各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和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试点地区的领导同志。

会议在总结1994年12月开始的江西九江市、江苏镇江市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工作基础上,要求扩大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工作,并对扩大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办法提出具体要求。

▲1996年5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体改委等四部委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6]16号),对扩大医疗保险改革试点的目标、基本原则、试点主要内容、试点有关政策等都作了规定。

我国医疗改革历程回顾

我国医疗改革历程回顾

我国医疗改革历程回顾2013-03-18 00:00:00来源: 内蒙古日报暂无网友评论两会期间,回顾一下整个医改的历史,或许我们可以看出“医改”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是全社会都在高度关注的持久性改革,尽管每次改革的背景不同,任务不同,过程有难易,效果有大小,但历次改革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

1979年,医疗改革“初露端倪”。

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媒体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5年,中国医改“元年”,卫生部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1989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医改在争议中继续前行。

1992年,向“医疗市场化”进军。

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医疗服务进入市场化阶段。

2000年,公立医院产权“变卖”。

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其中,“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盈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等条目,被解读为完全“市场化”的医改开了绿灯。

2003年,SARS疫情在全国蔓延,中国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进而开始检讨整个卫生事业。

2005年,医改风云突变。

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提出“市场化非医改方向”,中国医改再次引起关注。

2007-2008年,医改进入最后冲刺,最新医改方案提交2008年3月“两会”讨论。

至此,中国医疗改革近三十年的风雨征途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2009年,国务院出台最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其中重点提出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新一轮国家医疗改革的历程

新一轮国家医疗改革的历程

新医改发展历程梳理新医改已经推进7年了,在此简要梳理一下新医改的历程。

2009年新医改方案终稿公布国务院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规定“要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

适当提高临床诊疗、护理、手术以及其他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按照“医药分开”的要求,逐步取消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加成。

管办分开、医药分开;法人治理运行机制、财政价格补偿调控机制、医保付费机制等医疗改革在各地试点展开,新一轮医疗改革不断推进。

随后《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关于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经营性质的通知》等系列配套措施出台。

2010年医改渐入“深水区”医改覆盖面,到2010年已取得了巨大进步。

提前一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将在校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

保障范围也从重点保大病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

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累计达到2490亿元。

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深水博弈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推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等。

但因收红包回扣、收费不合理、医生态度差等原因,公立医院仍屡遭诟病。

2012年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十二五”医改规划的三项重点: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制(保基本)、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强基层)、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机制)。

2013年基药扩容、大病医保、行业标准提高2009年新医改以来,国家出台一批医改政策,其中医药分开、医保控费、药品降价、基药目录扩容、基药招标纠偏、抗生素分级管理、新版GSP和GMP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最主要政策。

2014年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提高保障力度、支持社会办医2014年医改重点工作是:启动第二轮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覆盖农村5亿人口和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印发《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和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和推进医师多点执业。

中国医改10年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读后感

中国医改10年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读后感

中国医改10年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读后感首先,中国医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医疗体系对国民健康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患关系紧张、药品价格高昂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医疗体系。

因此,医改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2009年,中国政府启动了大规模的医改,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是建立基本医保制度,实现了全民基本医疗保障。

通过这一举措,中国的医疗保障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大大降低了就医成本,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另外,中国医改还推动了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

过去,中国东部地区的医疗资源丰富,而西部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

通过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加强医疗资源的调剂,中国使医疗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大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就医环境。

此外,中国医改还优化了医疗服务质量。

医改之前,中国医药行业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药品价格高昂、医院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

通过加强医院管理和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中国的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得到了改善。

然而,中国医改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中国的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基金的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其次,在医疗资源分配方面,东部地区仍然拥有大量医疗资源,而中西部地区仍然匮乏医疗资源。

第三,在医疗服务质量方面,中国的医疗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医生素质和医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未来,中国的医改仍需不断努力和改进。

首先,要加快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优化医保基金管理,提高医保的保障水平。

其次,要加强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建立统一的医疗资源调度机制,加强中西部地区医疗资源建设。

第三,要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生培训和管理,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

总的来说,中国的医改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只有不断努力和改进,中国的医疗体系才能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希望中国的医改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促进国民健康和社会繁荣。

1101中国医改前后

1101中国医改前后

中国医改前后观说在前面的话4月6日,新医改方案在“回归公益”,“摈弃了此前改革过度市场化做法”的承诺中正式公布了。

在新医改方案公布前夕,3月25日。

《羊城晚报》报道了顾昕教授做客广州,在中山大学发表了“新医改中的国家与市场”的演讲,称“医疗改革必须走市场化道路”,顾教授以“中国新医改课题组组长”的身份直指新医改方案,说“新医改整体还是在探索”,“新医改方案仍有计划经济的思维”。

4月5日,《经济观察报》等媒体,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医改方案近日公布部分公立医院将转民营”的新闻,在“新医改方案”正式公布之前有多篇关于这个问题的新闻。

是为了先声夺人?还是为了提示新医改方案中的“市场化”精点?看来,在医改的反思中,“回归公益”与“市场化”的争论,并没有打上句号。

顾昕教授的话语给在等待与期望中的人们,平添了不少的迷茫和担忧。

此间,看到一篇台湾学者陈美霞评论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后面,有一个注释:世界银行的报告(World Bank,1992)警告说,如果中国继续现行的论量计酬医疗系统,并让市场主导医疗系统,那么医疗费用无法控制的飞涨、医疗保健极端不平等这样的灾难性的状况很有可能发生。

那么,是否可以这么说:如果现在的医疗改革继续走市场化道路,这种已经发生的“灾难性的状况”很有可能更加深重?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这篇《中国医改前后观》,只是为了表达一个事实:说什么“医疗改革必须走市场化道路”,只会误导社会,回归公益,才是阳光道。

至于文章中引用到一些数字和图片,不管是否注明了出处,向相关的老师、学者、教授表示感谢。

阿马蒂亚·森:只要看看你们自己80年代之前-----中国医改前后观(一)在谈到中国医改的时候,因为在福利经济学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中,做出几项突出贡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对中国人说过:“你们不要到处去学国际经验,只要看看你们自己80年代之前,再看看80年代之后,你们就可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改前后观说在前面的话4月6日,新医改方案在“回归公益”,“摈弃了此前改革过度市场化做法”的承诺中正式公布了。

在新医改方案公布前夕,3月25日。

《羊城晚报》报道了顾昕教授做客广州,在中山大学发表了“新医改中的国家与市场”的演讲,称“医疗改革必须走市场化道路”,顾教授以“中国新医改课题组组长”的身份直指新医改方案,说“新医改整体还是在探索”,“新医改方案仍有计划经济的思维”。

4月5日,《经济观察报》等媒体,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医改方案近日公布部分公立医院将转民营”的新闻,在“新医改方案”正式公布之前有多篇关于这个问题的新闻。

是为了先声夺人?还是为了提示新医改方案中的“市场化”精点?看来,在医改的反思中,“回归公益”与“市场化”的争论,并没有打上句号。

顾昕教授的话语给在等待与期望中的人们,平添了不少的迷茫和担忧。

此间,看到一篇台湾学者陈美霞评论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后面,有一个注释:世界银行的报告(World Bank,1992)警告说,如果中国继续现行的论量计酬医疗系统,并让市场主导医疗系统,那么医疗费用无法控制的飞涨、医疗保健极端不平等这样的灾难性的状况很有可能发生。

那么,是否可以这么说:如果现在的医疗改革继续走市场化道路,这种已经发生的“灾难性的状况”很有可能更加深重?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这篇《中国医改前后观》,只是为了表达一个事实:说什么“医疗改革必须走市场化道路”,只会误导社会,回归公益,才是阳光道。

至于文章中引用到一些数字和图片,不管是否注明了出处,向相关的老师、学者、教授表示感谢。

阿马蒂亚·森:只要看看你们自己80年代之前-----中国医改前后观(一)在谈到中国医改的时候,因为在福利经济学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中,做出几项突出贡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对中国人说过:“你们不要到处去学国际经验,只要看看你们自己80年代之前,再看看80年代之后,你们就可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俗话说的好:旁观者明!在中国人完全迷信于“医疗市场化”的时候,一个印度人、阿马蒂亚·森为中国人指点了迷津。

解放60年了,中国人有丰富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如何医改,应该有所继承、有所反思、有所创新。

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都与其政治、经济制度密切相关。

旧中国百孔千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的是一个烂摊子,经济萧条、社会危机重重、民众中传染病、寄生虫疾病、营养不良、疾病肆虐,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总数少的可怜,无力解决当时人民群众大量的健康问题。

全国不存在预防计划和体系,无法应对和处理流行疾病和疫情,人的平均寿命不到35岁,婴儿死亡率高达250㏑。

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是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贯坚持的主张。

因此,新中国一成立,就将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建设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的名义要求:“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

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瞻目的成就。

(一)、医疗卫生领域逐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四个体系,即:一、国家直接举办层次不同的医疗机构,形成以三级医疗机构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二、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三、国家公职人员的公费医疗制度、国有企业职工的劳保医疗制度和直系亲属的医疗保障制度、以及创设赤脚医生制度,实现低成本、广复盖,惠及中国几亿分散农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四、鼓励中西医结合,坚持以国家调控为主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二)、建国后,霍乱很快在我国绝迹。

1955年,基本控制了人间鼠疫,1959年,性病基本被消灭。

20世纪60年代初,比世界范围早了十余年灭绝天花;结核病的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50/10万下降到40/10万;麻疹、乙脑、白喉、脊髓灰质炎、破伤风、百日咳等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1949年到1978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加到68岁,这是当时发展中国家难得的成就。

需要强调的是,医疗卫生方面的成功,教育水平的提高、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供水和卫生设施的改善、政府的主导作用、群众的广泛参与、社会成员对筹资和医疗资源分配方面的公平性,对中国人民健康状况的快速改善,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成就,赢得世界公认。

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之后,当中国政府将一份20世纪70年代中国卫生状况的报告递交给世界卫生组织。

WHO总干事长馬勒博士感到无比震惊:在当时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只有55岁的状况下,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却已达到65岁!而且中国的农民享受着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合作医疗,有着一张从县到乡镇一直到村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有着一支直接为广大农民群众防病治病的基层卫生技术队伍——“赤脚医生”。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却以自己的“模式”在卫生保健领域在全世界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这可能吗?哈夫丹·马勒博士从最初的惊愕转而对这份报告的不信任。

1975年,马勒博士来到中国考察,他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里中国卫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中国卫生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国家、集体、群众共同集资兴办卫生事业等;特别是实行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卫生工作指导方针,从而使人民的健康水平迅速提高。

图为1976年,被誉为“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之父”的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赤脚医生”覃祥官(中)在菲律宾举行的世界卫生组织会议上,向外国卫生官员介绍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供图/胡振栋),下载于《三峡在线》。

马勒博士在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广大农民获得了较好的卫生保健服务而明显提高健康水平后,从开始的“不相信”到“大加赞赏”,并希望把中国的宝贵经验推广出去。

1978年9月6-12日,来自134个国家的代表,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建立正式联系的专门机构及非政府组织的67名代表来到前苏联哈萨克共和国(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府阿拉木图,参加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

签署并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提出“实现人人享有保健”的口号。

当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对我国广泛建立的一套富有创意的、适应中国实际情况的三级医疗卫生体系,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放在预防和消除传染病、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在经济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保证了大多数人都享有基本的医疗服务,各种传染病得以控制,性病被根绝,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用30年的时间提高到68岁,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赞誉中国只用了世界上1%的卫生资源,解决了占世界人口22%的卫生保健问题,称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

正如台湾省的学者、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研究所教授陈美霞所评论:中国在建国后的三十余年时间内发展的这种特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基础所决定的。

在毛泽东时代,被称为“中国模式”的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举世瞻目的成就,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经验和启示呢?一、“面向工农兵”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

毛泽东主席强调医疗卫生工作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1964年8月10日,他在卫生部党组《关于改进高级干部保健工作报告》的批语中写道:“北京医院医生多,病人少,是个老爷医院,应当开放。

”在他的督促下,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撤销专为高级干部设立的保健机构,取消专职保健医生、保健护士的制度,并向群众开放专为高级干部看病的医院。

为了改变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状况,毛主席强调要把农民放在了文化、教育和卫生工作的首要位置。

他说:“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毛泽东1965年6月26日指示:“告诉卫生部,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工作,而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

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

一无医生,二无药。

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并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

在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医务工作者及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出现了飞跃发展。

以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病床的分布为例,1965年农村只占40%,到1975年这个比重已提高到60%。

全国卫生经费的65%以上用于农村,而对农村巡回医疗和合作医疗的有力推动,更为改变农村医疗卫生面貌奠定了基础。

1968年底,毛泽东主席批准、转发了湖北省长阳县乐园人民公社举办合作医疗的经验,称赞“合作医疗好”。

一时间,大办农村合作医疗站的政治动员促成了1969年农村合作医疗的高潮,到1976年合作医疗在全国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获得了满足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的最高效益,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是发展中国家群体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

二“救死扶伤”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

毛主席说医疗机构:“不能为金钱服务、不能为特权服务。

必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公益性和医疗工作是与生俱来的。

2400多年前,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就创立了“一定把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放在首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国唐朝的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凡是病人,不得问其贵贱贫富、皆如至亲的理念。

毛主席的“救死扶伤”四个字则高度概括了医疗工作的公益性性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

三、以“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反对医疗为主的导向。

毛主席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指出:“今后人民的政府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推广人民的卫生防疫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便立即组织力量,把对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20种传染病作为防治目标,建立起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的公共体系。

四、“中西医相结合”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

毛泽东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就提出了要“用中西两法治疗”。

在延安时,毛泽东对名中医、开明绅士李鼎铭说“中西医一定要结合起来”。

解放后,毛泽东多次指出: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而西医传入中国不过几十年,直到今天我国人民疾病诊疗仍靠中医的仍占五万万以上,依靠西医的则仅数千万(而且多半在城市里)。

“中医对我国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中国有六万万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民所以能够生衍繁殖,日益兴盛,当然有许多原因,但卫生保健事业所起的作用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这方面首先应归功于中医。

”“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

”“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五、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

在1952年12月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上,毛泽东主席规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