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设计反思实践
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反思
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反思阅读是学习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环节。
在教学中,合理的阅读教学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比较阅读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
首先,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比不同的文本,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理解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阅读材料的含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教师在设计比较阅读教学时应重视选材的合理性。
选材不合适会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比较的准确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选择具有一定难度但又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文本进行阅读教学。
例如,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选取一些有深度和思考性的文本,而对于低年级学生则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明了,容易理解的故事。
其次,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比较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Venn 图、表格等方式来整理和呈现信息。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比较两个文本之间的异同,并将其融合到自己的思考中。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比较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文本交流能力。
比较阅读不仅仅只是学生个体的阅读行为,更是学生间互相交流和分享彼此理解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和交流。
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最后,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爱好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个别辅导或小组讨论,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结起来,比较阅读教学设计通过比较不同的文本,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一年级阅读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年级阅读教学设计与反思阅读是一项关键的语言技能,对于学生的语言发展和学习成绩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设计一套有效的阅读教学计划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一套针对一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设计,并进行相关的反思和评估。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培养阅读习惯和兴趣。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步骤:1. 阅读前的准备在开始阅读之前,教师需要提前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并根据学生的程度选择适当的课文或故事。
同时,通过图片和问题预热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阅读活动选择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将故事分成适当的段落,并确保每一个段落都有明确的中心思想。
在朗读故事的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3. 词汇教学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一些重要的词汇。
可以使用图示、举例和类比等方式来解释词汇的含义,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自主使用这些词汇。
4. 阅读理解活动根据学生的程度和能力,设计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阅读理解题目,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等。
这些题目旨在考察学生对故事情节和细节的理解。
鼓励学生在完成题目后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自己的答案和理解。
5. 扩展活动为了加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扩展活动。
例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编写类似的故事,或者进行角色扮演等。
反思和评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反馈来调整教学策略。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以及进行一些形式上的测验。
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和家长的交流来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阅读情况,并提供相关建议和指导。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阅读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能够流利、准确地朗读故事并理解故事的内容,说明教学设计是有效的;而如果学生存在阅读困难或理解偏差,可能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或方法。
昆虫记阅读教学设计和反思
昆虫记阅读教学设计和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昆虫记》,学生能够:- 理解昆虫的生态、行为和特征;- 分析并解释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叙事结构;- 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传递环保和保护生态的观念;-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 教学内容- 《昆虫记》小说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 昆虫的特点和生态;- 文中的环保和生态主题。
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引用一句关于昆虫的名言或者展示一张昆虫的图片,吸引学生对昆虫的兴趣。
阅读指导:提前解释生词和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景和昆虫的特点。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阅读: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阅读《昆虫记》,可以设置章节或页数的任务,以便课堂讨论。
讨论:分组或全班讨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和发现。
可以就主题、角色、情节等展开讨论。
展示与解读:学生将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观点展示出来,互相学习借鉴。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阅读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对环保和保护生态的态度和行动。
二、反思通过本次的教学,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改进和加强:1. 阅读材料的选择: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年龄段,可以配备更多与昆虫有关的图片、视频或真实昆虫标本,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指导的设计: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和发现。
可以提前给出一些生词和概念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3. 讨论与互动:在讨论环节,可以多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鼓励他们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4. 提高写作能力:在总结与反思环节,可以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对环保和保护生态的态度和行动,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观点进行表达。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设计旨在通过阅读《昆虫记》引发学生对昆虫和环保的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设计进行探讨,并对其进行反思和评价。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学生可以提高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
此外,整本书阅读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教材选择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阅读能力和兴趣的书籍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经典文学作品、科普读物或者其他适合的书籍。
同时,教师还需要提前阅读选择的书籍,了解其内容和结构,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3. 教学过程安排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分为预读、细读和总结三个阶段。
(1)预读阶段: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浏览书籍的封面、目录和部分内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2)细读阶段: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整本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阅读策略,如预测、提问和总结等,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和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
(3)总结阶段: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书评或者写读后感,让他们对所读内容进行总结和思考。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讨论或者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考和理解。
4. 评价方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既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也要注重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测验、口头表达、作品展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反思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教师需要做好书籍的选择和准备工作。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书籍的需求和兴趣有所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材。
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对所选书籍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以便于更好地引导学生。
一年级课外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课外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引言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旨在设计一套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教学目标1. 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水平;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写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选取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的简短故事、童话故事等;2. 精选优秀绘本,鼓励学生通过图画理解故事内容;3. 引导学生逐渐阅读一些简单的科普读物,增加对世界的认知;4.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
四、教学方法1. 教师引导阅读:教师向学生朗读故事,并逐句解读,解释生字和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2. 伙伴阅读: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探讨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促进合作交流;3. 自主阅读:学生自己选择书籍进行阅读,并进行读后感的写作;4.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绘图、写作等方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想法。
五、教学步骤1. 确定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喜好,并据此提供丰富多样的书籍选择;2. 教师引导阅读:教师朗读故事,并针对故事中的重点句子、词语进行解释和讲解;3. 学生伙伴阅读:学生两人一组,共同阅读并讨论故事,促进彼此思维的碰撞;4. 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并鼓励学生撰写读后感;5. 学生创意表达: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比如绘图、写书评等。
六、教学评估1. 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度、注意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2. 口头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故事内容的问题,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3.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书评,评估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图画故事比较感兴趣,因此在下一轮教学中,我将增加更多的绘本故事,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诗歌的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
诗歌的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在语文教学中,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押韵的特点,对学生的情感与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面临着如何设计有效的诗歌阅读教学以及如何对教学进行反思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阅读教学设计,并提出一些建议性的反思。
一、诗歌阅读教学设计1. 阅读前的导入在引入诗歌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者视频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讲解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分析诗歌结构在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之前,重要的一步是分析诗歌的结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押韵方式、行与行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诗歌的节奏感等。
通过分析结构,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诗歌的美。
3. 解读诗歌主题与意境一旦学生掌握了诗歌的结构,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深入解读诗歌的主题与意境。
通过让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隐喻或者象征等,引导他们发现诗歌展示的思想和情感内涵,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 比较不同诗人或诗歌间的异同为了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诗歌,可以引导他们比较不同诗人或者不同诗歌间的异同点。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发现不同诗人的个人风格、创作主题以及诗歌的不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5. 创作个人诗歌在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鼓励他们尝试创作个人的诗歌作品。
通过自己的创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验诗歌的美,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诗歌阅读教学的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对诗歌阅读教学的效果进行反思。
首先,要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即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并欣赏诗歌的美。
如果目标没有达成,教师需要找出原因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2. 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反思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思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是否合理。
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是否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表达?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本文将围绕小学阅读教学设计展开探讨,并对其中的反思进行分析。
一、导入环节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强化导入环节来引发学生对阅读主题的兴趣。
可以采用演讲、谈话或者展示图片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二、前导知识在进行具体的阅读活动前,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构建相关的前导知识。
通过讲解和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信息,扩展他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三、阅读策略指导教师可以通过教授一些阅读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读的内容。
比如,教授学生如何预测故事情节、如何识别关键词汇、如何进行主旨归纳等。
通过提供这些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和理解能力。
四、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实际的阅读机会。
可以提供有趣的阅读材料,比如故事书、报纸或者杂志,让学生亲自尝试阅读和理解。
同时,教师也要通过个别指导和集体讨论等方式,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五、阅读评估在阅读教学的末尾,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评估活动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果。
可以采用问答、填空或者写作等形式,考察学生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评估结果,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教学反思: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在导入环节中,如果能够精心设计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活动,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其次,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合理安排前导知识的教授。
不同学生的背景知识不同,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前导知识的讲解。
此外,对于阅读策略的指导,教师要注重给学生提供实际的示范和练习机会。
仅仅是讲解策略是不够的,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运用这些策略。
最后,教师在阅读评估中要注重及时反馈和指导。
评估不仅仅是检查学生的成果,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估结果来调整后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爱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
我爱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而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介绍我爱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和及时的反思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效果。
一、教学设计1.目标明确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明确教学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目标可以包括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等。
明确目标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选材多样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该选用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
可以选择文学作品、科普文章、新闻报道等不同类型的文章。
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多元化阅读能力。
3.灵活教学教学设计应该注重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差异,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当的挑战和发展。
二、教学反思1.及时反馈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反馈意见,通过观察和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测验或评价活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和阅读兴趣。
同时,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2.个性化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指导。
可以通过分组教学、个别指导等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持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反馈意见,教师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结语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反思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
阅读教学设计和反思
阅读教学设计和反思一、引言在现代教育中,阅读教学被广泛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仍然是一个挑战。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阅读教学的设计和反思方法。
二、教学设计1. 目标设定在开始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目标应该具体、可衡量,并与学生的年级和程度相适应。
例如,如果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
2. 预习环节在正式开始阅读之前,预习环节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引导学生预习文本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好的阅读框架,提前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预习环节可以包括词汇学习、问题提问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阅读活动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应该多样化,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练习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如主旨概括、推理判断等。
4. 指导与反馈在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
指导可以包括阅读策略的介绍和示范,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反馈应该及时、明确,并鼓励学生在下一次阅读中做出改进。
三、反思环节阅读教学的反思环节与教学设计密切相关,它有助于教师总结和改进教学的经验。
反思环节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 教学效果的评估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成绩进行评估,以了解教学效果。
评估可以包括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词汇积累以及阅读速度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教师可以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应该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思考自己在指导过程中是否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是否有更有效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等。
3. 教学策略的改进通过反思,教师可以探索更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参考其他教学方法和经验,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和改进。
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同事间进行反思交流,分享教学思路和心得体会。
八年级课外阅读教案及反思
八年级课外阅读教案及反思一、引言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八年级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为此,本文将探讨八年级课外阅读教案及反思,以期为广大师生提供有益的教学经验。
二、八年级课外阅读教学目标1.提高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爱,使他们愿意主动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2.拓展知识面: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不同领域、不同文化的知识,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3.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提高写作水平:通过大量的阅读,使学生在写作中有所借鉴,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三、课外阅读教学方法1.推荐优秀书籍: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阅读水平,向他们推荐优秀的图书,引导他们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2.组织读书俱乐部:鼓励学生参加读书俱乐部,与其他热爱阅读的同学一起分享阅读心得,共同进步。
3.开展阅读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创设阅读氛围:在教室、校园等地方设置阅读角,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阅读。
四、教学反思1.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导致课外阅读效果不尽如人意。
2.阅读能力培养不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3.教学资源不足:优质阅读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4.改进措施:(1)丰富教学手段,提高阅读趣味性;(2)开展个性化阅读指导,提升学生阅读能力;(3)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拓展阅读资源;(4)加强阅读评价,激励学生持续阅读。
五、总结八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过程,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期提高课外阅读教学的效果。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和反思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和反思一、引言在现代教育中,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深入理解文本的阅读策略,通过阅读整本书籍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思维和文学欣赏能力。
本文将介绍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设计和反思,以期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1. 选取适当的书籍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中,首要任务是选取适合学生的书籍。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兴趣和阅读水平来选择适当的书籍,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
2.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中,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例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
3.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地投入整本书阅读,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安静的阅读角落、提供舒适的阅读座位以及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源来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
4. 引导学生进行预读和阅读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中,预读和阅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浏览目录、观察封面和阅读简介等方式进行预读,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章节、逐段落地进行深入阅读,帮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以及思考主题和意义。
5. 进行讨论和思考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中,讨论和思考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书籍的看法和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书中的隐含意义、角色的发展以及故事的结构等。
6. 制定个性化的学习任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学习任务。
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挑选喜欢的章节进行深入研究,或者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等方式对书籍进行反思。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反思1. 效果评估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小学一年级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一年级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引言在小学一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设计方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一年级阅读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并对其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2.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推理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熟悉字母和音标。
2. 学习基础阅读技巧,如辨认字母和单词。
3. 了解不同类型的文本,包括故事、诗歌、信息文等。
4. 阅读简单的故事,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基本情节。
四、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和视觉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图片、动画和音频。
2. 采用情境教学法,将阅读材料融入真实生活场景。
3. 推崇分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阅读。
4.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模仿,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音频或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2. 预备阶段:让学生熟悉新词汇和语音,并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3. 阅读阶段: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4. 理解检测:通过提问学生以检测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5. 巩固练习:利用小组合作或个人练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进行语音纠正。
6. 拓展活动:巩固学习内容,如写作练习、角色扮演或创设新情节。
六、评估与反思1. 教师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完成一些小测验和作业。
2.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行评估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程度。
3. 教学反思:教师应及时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了解哪些环节需要改进或调整。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1.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个体差异差异化教学,给予弱势学生额外的支持与指导。
2. 将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和课堂活动相结合,提供更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
3. 增加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演绎,培养他们的主动性。
4. 定期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展,并提供家庭阅读的指导建议。
课外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外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引言:课外阅读是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这一课题,本文将设计一个课外阅读教学方案,并对其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课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2. 教学内容:选取适应学生年龄和水平的优秀读物,如经典文学作品、科普读物、传记故事等,涵盖各个领域。
3. 教学方法:3.1 师生共同选择读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学习需求,提供一系列读物供学生选择,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进行选书。
3.2 阅读指导:教师提供阅读指导,包括阅读技巧、理解策略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
3.3 阅读分享:学生进行阅读后,可以组织小组讨论、个人书评或课堂分享,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4 阅读扩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拓展阅读,如搜索相关资料、阅读作者其他作品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4. 教学评价: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包括书面报告、口头表达、小组讨论等形式,评估学生对读物的理解和对阅读策略的应用情况。
二、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课外阅读教学,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激发,阅读量明显增加,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部分学生还表现出了对文字的深入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 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2.1 学生自主性不足:部分学生只追求书本数量,忽视了阅读质量,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在选择读物时注重质量而非数量。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也需要培养主动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师指导方式:在阅读指导环节,教师需要更加灵活多样地运用不同的阅读指导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进行差异化指导。
2.3 评价方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应该采用更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阅读笔记、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等,综合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结:课外阅读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阅读习惯和良好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
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阅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合理设计,并及时进行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探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点,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要点1. 目标明确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目标的设定应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匹配,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语言水平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因素。
通过设立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阅读能力。
2. 选择适当的教材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选择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教材。
教材内容应紧密结合课程目标,并且具备足够的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不同难度的教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 激发学生兴趣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通过引入精彩的故事、讲解文化背景、提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4. 能力培养与策略指导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还要给予学生有效的阅读策略指导。
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解题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效率和准确度。
5. 合作学习与互动交流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阅读讨论和合作解题。
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互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深度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反思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进行反思,以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个人对阅读教学的一些反思:1. 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之前,我需要更加明确地设定教学目标。
目标要具体清晰,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合。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投入到教学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成效性。
2. 教材的选择在选择教材时,我需要更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年龄、语言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因素。
选用合适的教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吸收知识。
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不同难度的教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反思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反思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经常需要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技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种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并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1. 目标设定:- 帮助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的基本技巧。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果。
2. 教学步骤:1) 选择适合年龄和语言水平的书籍,并在课前给学生分发。
2) 在课堂上简要介绍书籍的背景和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3) 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标记或批注重要信息,帮助理解。
4) 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自主阅读整本书。
5) 阅读结束后,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想交流。
6) 在课堂上进行全班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书籍中的主题和要点。
3. 教学辅助:- 教师提供书籍背景介绍和关键词解释。
- 学生可以使用词典和笔记本进行辅助阅读。
4. 评估方法:- 学生完成书籍相关的小测验和作业。
-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
反思:这种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下与他人分享想法,并从中获得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阅读整本书籍来提高阅读的连贯性和理解深度。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给学生分发书籍之前,需要对书籍进行细致的筛选,确保其语言简单易懂,并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兴趣。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生词或难懂的句子,这时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帮助或提供词汇解释,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阅读效果。
此外,课堂时间的限制也是一个挑战,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整本书阅读与其他教学内容的平衡,确保学生充分参与并得到有效指导。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昆虫记阅读教学设计和反思
昆虫记阅读教学设计和反思一、引言首先,在本篇文章中,将为您介绍昆虫记这本书的阅读教学设计和反思。
昆虫记是一本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由法国作家让·亨利·法布尔于1873年出版。
这本书以幽默幻想的方式描绘了昆虫的生活,并融入了道德寓言的元素。
通过教孩子们阅读昆虫记,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以及激发想象力。
二、教学设计1. 目标本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对昆虫记这本书有基本的了解,并且能够理解和分析其中的情节和主题。
另外,通过阅读和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教学准备- 准备足够的昆虫记图书,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本。
- 准备幻灯片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用以展示文本和图像。
- 打印问题和活动单,方便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
3. 教学过程- 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可以通过展示一张昆虫的图片或者播放一段与昆虫有关的视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 阅读:学生们开始阅读昆虫记,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章节分配阅读任务,或者细分成小组合作阅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标注重要的场景、人物、情节等信息。
- 讨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昆虫记的情节、主题、角色等内容。
通过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辨能力。
- 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归纳总结,并与其他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报告或者个人写作,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 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思考自己的学习收获以及不足之处。
三、反思通过对昆虫记的阅读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优点和改进的空间。
1. 优点- 兴趣引导:通过图片和视频等辅助工具,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 深入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分析,促进学生对昆虫记情节和主题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 互动思考:通过鼓励学生的参与和表达,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改进的空间- 阅读材料:可以增加与昆虫记有关的补充材料,如生物学家对昆虫的研究报告,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初中阅读教案反思
初中阅读教案反思
首先,我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在本次教学中,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去理解文本,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细致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虽然他们在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但在课堂上仍然难以理解一些深层次的含义。
针对这个问题,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于文本的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此外,我还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良习惯,如阅读速度过快、不注重细节、跳跃阅读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阅读效果,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和兴趣。
最后,我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有所不同,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
总的来说,虽然在本次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我相信只要我能够认真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融合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
融合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一:预热活动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会设计一些预热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前准备他们的阅读思维。
比如,我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个关于该文章主题的短视频,或者听一段相关的音频,以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种预热活动有助于让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提高他们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设计二:整体阅读在进行整体阅读时,我会引导学生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大致意思。
我也会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标题、目的、作者以及与之相关的重要背景信息。
通过这样的整体阅读,学生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掌握文章的主旨,有助于后续的深入阅读和理解。
教学设计三:分段阅读与思考问题在进行分段阅读时,我会引导学生提前思考一些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注意力。
比如,我可以设计一些与文章主题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段逐次地思考和回答。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加细致地理解文章的细节和逻辑关系,并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总结能力。
教学设计四:讨论与合作学习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学习。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设计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也会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思考,以及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反思。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和辅助,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好地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设计五:反思与总结在整个阅读教学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
我会鼓励他们回顾整个阅读过程,思考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这种反思与总结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并能够培养他们的自我学习和思考能力。
通过融合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的引导和激发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通过反思与总结,学生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能促进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的发展。
《回忆》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反思
《回忆》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反思回忆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反思背景本文档旨在对《回忆》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惯。
- 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内容1. 阅读前的准备- 激发学生的兴趣:介绍《回忆》的背景和主题,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
- 设定阅读目标: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重点。
- 预导入: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主题和故事情节的思考。
2. 阅读过程- 分层阅读: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分成不同的阶段,逐步增加阅读难度。
- 讲解生词:解释和讲解生词的意思和用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 阅读理解问题:设计针对故事内容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阅读后的延伸-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和理解。
- 作文练: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写作练,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 阅读反思:帮助学生思考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理解,以及对故事的个人感想。
效果评估- 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否得到激发并持久。
-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否提高。
-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否有显著提升。
反思与改进- 教学设计中应更加注重个性化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提问,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 加强对生词的讲解和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 提供更多的写作指导和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
结论通过对《回忆》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学设计反思和总结,我们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研究成长。
绘本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
绘本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引言绘本阅读是幼儿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通过阅读绘本,可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认知能力和情感培养。
为了更好地进行绘本阅读教学,本文将设计并反思一堂针对幼儿的绘本阅读课。
二、教学目标本次绘本阅读教学的目标是:1. 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词汇量的扩展和句子结构的提升。
2. 培养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主旨理解、细节理解和推理能力。
3. 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包括对阅读的兴趣和对绘本中角色的情感认同。
三、教学内容本次绘本阅读教学将选取《小红帽》作为教学材料。
绘本中的故事情节明确,适合幼儿理解,并且其中的角色形象鲜明,有助于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唱一首与故事主题相关的歌曲,引入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展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幼儿提前预测故事内容。
2. 幼儿参与阅读教师将绘本中的文字进行适当提炼,并配以动画效果进行展示。
教师朗读故事,引导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通过观察图片获取更多的信息。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暂停,问一些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
3. 小组合作探究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将故事情节重现。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鼓励幼儿自由发挥和表达,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 教师引导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的情节、角色,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旨和细节。
同时,促进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比如询问幼儿对小红帽和大灰狼的态度以及为什么。
5. 情感体验活动在教学的最后,为了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情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情感体验活动。
比如请幼儿自由绘画,画出他们眼中的小红帽或者大灰狼。
幼儿可以结合自己的情感表达,画出与故事相关的场景或角色。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绘本阅读教学,我发现了以下几点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1. 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和自由表达。
未来可以增加幼儿们自己编故事的环节,培养他们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改写中触摸诗歌的温度
——《乡愁》阅读教学设计反思与实践
河南濮阳市九中杨建刚
前段时间,笔者执教了余光中的《乡愁》,在教学中,有几个细节的处理,让我记忆犹新。
【课例片段】
师:欣赏诗歌还要仔细品味、琢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我改写过的一首《乡愁》。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屏幕显示】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缺少了很多词语。
师:缺少了词语?我们向来要求写文章要简练,这样不更简练了吗?
生:这里不能简练,数量词“一枚、一张”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的形状,又是“小小的”“窄窄的”,面积小、程度轻但是乡愁浓重,反衬诗人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情,所以不能简练。
师:你说得不错!确实不能简练,但是我觉得“窄窄的”也可以换成“薄薄的”,“薄薄的”可以反衬诗人心中厚厚的乡愁,你认为可以吗?
生(纷纷地):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窄窄的”是形容船票的形状,与“小小的”“矮矮的”一致,音节上也押韵;而“薄薄的”是形容厚度的,与上下文不一致,音节不押韵,破坏了诗歌的音韵美。
(学生微笑赞同)
师:哦,原来这里体现了诗歌的“音韵美”,你真聪明,你又教会了老师一些诗歌知识——诗歌要讲究音韵美,老师向你学习!
生(争着举手回答):“浅浅的”一词给人无限希望:那么跨越海峡便不难,去掉“浅浅的”,就表现不出诗人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师:炎黄子孙是一家人,我们也希望两岸人民的深情能尽快地填平这浅浅的海峡,使两岸变通途。
生:“矮矮的”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坟墓的特点,又真切的传达出诗人与母亲阴阳两隔,永不得再见的哀伤。
师:“矮矮的”写出了诗人的哀伤,你能试着读出这种哀伤吗?
生低沉舒缓地读这一小节,较准确的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师:前面几位同学发言很好,分别从数量词和形容词方面做了赏析,现在谁能把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这些数量词和形容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生(略思考):这些数量词和形容词的运用体现了诗歌的语言美,所以不能去掉。
师:你总结的真好,原来诗歌的第一美就是语言美。
(边说边板书语言美)
师:好,刚才老师的改写是失败的,我又进行了第二次改写,请看大屏幕。
【屏幕显示】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你感觉如何?诗的味道、诗的结构有变化吗?
生:感觉没有了诗歌的味道,也没有了诗歌的节奏和结构美。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诗歌不但讲究语言美,还有讲究节奏美和结构美。
(边说边板书结构美)
师:老师总是失败的,我现在进行第三次改写,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显示】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学校母亲/在家
里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异乡新娘/在家乡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坟外母亲/在坟里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台湾大陆/在对
岸
生读后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生:这样修改了以后,总觉得很别扭。
师(追问):这次是哪里别扭?
生(仔细琢磨):这样太直白了,像原来的多好: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尽管仔细想“这头”也是指学校,“那头”也是指家里,但是,还是没有原来的诗句更耐品味。
师:他用了一个词语“真耐品味”,真好,诗歌如茶,是要品的,轻轻的呷一口,别急着下肚,慢慢地品味,这悠长的味道啊,尽在着一品中。
诗歌的这种特点,就是诗歌的意境美。
(边说边板书意境美,学生纷纷点头)
师总结: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通过琢磨品味,我们真切的感受到语言精练含蓄,内蕴丰富的魅力,加深了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总看这首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她的美就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
以后,我们再学习诗歌,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品味。
【课例反思】
在新课改要求下,现代诗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综合文学素养,而且要使学生情感得到熏陶。
在现代诗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诗的形式美、意境美、节奏美,让他们学会用心去感悟美创造美,成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就要求我们,在现在诗歌教学中要高质量的完成
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但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可以说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
就目前的现代诗歌教学情况而言,不是很理想,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还很保守和陈旧,直接影响了诗歌教学效果。
有的教师靠单纯的讲解和繁琐的板书来教学,有的老师则在词句和技法上过分纠缠。
因此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失去了其原有的光彩和神韵。
就如舒婷在听完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分析她的《致橡树》后所说的那样,老师的讲解“像一把手术刀,把我的诗弄得支离破碎”,“把‘我’剁成肉酱,包成了各种各样的饺子,喂给了学生”。
是啊,如果诗歌的教学只注重个别字词的推敲,逐字逐句的讲解,实施“一解题、二释词、三译句、四总结”之类的工艺化的切割肢解和拼搭组装,程序机械,手段形式单调,则必将降低诗歌教学的趣味性,抑制学生学习诗歌主动性和创造性,结果当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余光中的《乡愁》是作者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在厦门的旧居内仅用20分钟便写出的一首小诗。
这首小诗通篇只有88个字,学生一读就懂,余光中自己就把这首诗列为“浅显之作”,但是,就是这“浅显之作”,却在每一个字里都体现了一个“把我烧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的赤子之心。
但是,学生毕竟才十几岁,十几岁的经历如何能更好地体味和感受这种赤子之心?怎么引导学生更近距离地触摸文字的温度和诗人的灵魂?诗歌是一种特殊
的文学形式,它的语言不同于生活用语和一般书面用语,它是文学中更为艺术的语言。
从微观上来讲,它的特殊在于词性的变异、语序的倒错、句型的幻化,语随意成;从宏观上来讲,它特殊在不过分拘泥于语法逻辑,而讲究语言的传神达意,追求语言的高度凝练和浓缩。
就因为这些特点,在诗歌教学中,老师往往容易陷入尴尬的境地:老师讲授太多太白,就冲刷了诗歌或淡或浓的味道;但说得不多不白,又似乎这节课没有讲透彻,学生没有什么收获。
怎么办?向来别人评论语文课堂是:老师不讲也懂,老师讲了也不懂。
诗歌的教学更是如此,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既能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这杯蕴涵各种味道的佳酿,又不把诗歌翻译成平淡无味的白话文呢?
在《乡愁》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他没有过多的阐释,而是通过比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诗歌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
美。
在这点的处理上,一般的教师仅仅是让学生读几遍,然后生硬地把这三个词语交给学生,其实学生真正理解了吗?答案大多是否定的,而杨老师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讲解诗歌不留痕迹,让学生在改写中触摸到文字的温度和诗歌的灵魂。
我深深地懂得,诗歌是美的,可是美的传递方式是熏染而不是解析。
我还深深地懂得,诗歌的创作是将无形之物化为有形之物,可是诗歌的鉴赏评点则是要通过有形之物探究无形之情。
那么怎么更好地熏染学生,怎么更好地通过有形之物探究无形之情呢?我通过设计三次改写比较:比较语言、比较结构、比较意境。
没有过多的语言的解释和阐述,甚至不用发一言,学生便能理解到诗歌的美妙之处,可以让学生浸泡在诗歌语言的酱缸之中,慢慢浸润,慢慢吸收。
这样的教学引导可谓是匠心独具,达到了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
如果说诗歌的创作讲究一种意境,那么,在这节课的执教上,我的这一设计何尝不是追求了一种诗意的氛围呢?
2014年12月9日完稿于河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