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立德树人”和“继承传统”在小学教育中的意义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的沉淀中形成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彰显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创造力。
当今社会,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还可以从历史人物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在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因此,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程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引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培养理想人格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
对于小学生而言,正处于价值观启蒙时期,将优秀的民族文化纳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小就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可以实现语文育人的功能,还可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延续。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一)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和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例如,在学习《端午粽》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讲历史人物屈原的故事,来引导学生去了解历史文化,让学生可以在故事中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又比如,在学习《夸父追日》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感受夸父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可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入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还可以助力民族精神的弘扬以及自身良好品格的塑造。
(二)有利于理想人格的培养。
通过对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其理想人格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倡导学生去挖掘历史人物的光辉点,要善于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格,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为培养其理想人格做好前期的铺垫。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现状(一)功利化现象严重。
立德树人:新课程下小学德育教育思考-最新文档
立德树人:新课程下小学德育教育思考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说明要将教育方针贯彻到底,使得教育能够真正为人民为整个国家建设服务,并且确保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打造更加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小学德育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秉持新课程标准,更是要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德育教育
的全过程,促进教师自身道德思想素质的提升,并为学生道德素质的综合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新课程下小学德育教育中立德树人的内涵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之下,立德树人是小学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思想必须在教育实践当中得到贯彻,而要想提升实践效果,首先必须要明确立德树人的精神内涵,全面的揭示立德树人精神实质。
第一,从立德和树人的关系着手,立德是树人前提,
而树人是立德的归宿所在;树人为立德提供了有效途径,而立德也成为树人的重要追求。
那么立德树人就是要达到立育人之德和
树有德之人的统一,在这其中要认识到二者是互为前提和因果
的。
在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理解时,必须要放在整体上进行统一理解。
第二,从教育根本任务方面着手,通过对中外教育思想
以及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道德教育是人类最高目的,也因此成为教育的最高目的以及根本任务。
各个国家都把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系统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要注重通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规定的七大教育主题之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着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中所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传统节日、传统美德、传统思想、传统艺术、传统习俗、传统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民族精神等。
教师要从培育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并在教学中有效落实。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和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具有基础作用。
作为小学阶段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有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在文化传承与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方面责无旁贷。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科学内涵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都对青少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2019)明确规定,中小学教材的编写要“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教育,努力构建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有着明确的界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立德树人学校德育论文
立德树人学校德育论文1着眼课程教学渗透,不断增强德知德知是认知层面的德育,学校德育传授的是关于道德的知识。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程教学中度过的,各科课程的教学与学校德育紧密联系。
因此,德育工作只有渗透在各项课程教学中,融入学习中,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德知。
完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使学生能够掌握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德育知识。
学校德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德育工作,不同于一般专业课程的教育功能,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在德育课程体系建设上,首先应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和规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准确规范各年级德育目标,科学设置德育课程内容,形成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有机统一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其次,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应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和教育的最新理念而做出调整,始终要关注社会的价值取向,使社会倡导的德育价值观进课程。
德育课程内容要坚持科学性,具有针对性,符合时代性,使德育课程结构不断优化。
把德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各科学习的潜移默化中能接收到德育知识。
仅仅依靠德育课程来教育青少年学生,领域太局限。
通过把德育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各环节中,体现在育人的全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对德的认知更深刻。
这就要求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大力推行“学科教育”。
“学科教育”针对“只教书不育人”、“育分不育人”的问题,让教育回归本质,实现知识、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
学校教育,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在展开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教育过程中,应把德育寓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对于社会最新的德育价值理念也应进入智体美劳各科的教材中,进入各科的教学课堂中,这样才能使这些道德知识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中。
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还应遵循学校德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深入挖掘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内涵,把德育内容融入在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作者:马龙涛来源:《奋斗》2018年第09期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出的新的全面部署,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天,从传承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的视角,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更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意义重大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独特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了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美德和人文精神的科学指南。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战略任务和铸基工程,如何使这一工程贯穿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和时代命题。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归根结底就是“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立德树人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文化的传播者、灵魂的塑造者,肩负着传承文化基因、落实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当代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教师的行为准则。
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要立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应自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精华精髓,深入挖掘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还要服务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思维方式,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了强大支撑;更要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氛围,有利于提振学生的精神力量,有利于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培育校园文化内涵。
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践
22No.3 2019冯立新(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坂田学校 518129)摘要:“立德树人”教学思想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要把立德树人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和学生评价当中,引导青年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让立德树人思想真正落到教育实践当中,切实提升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
关键词:立德树人 中小学教育 教育实践中小学是教育的基础,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深化教学改革,将“立德树人”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和学生评价当中,切实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立德树人思想要融入中小学课堂教学“立德树人”的主旨就是要注重德行的教育,要立德。
结合中小学教育实践,立德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学生课程教学中入手融入立德树人的思想,培养中小学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内在修养的提升。
学生要了解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发展关系。
立德树人思想融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教学工作。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侧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观念,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社会、自然的发展关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摆脱传统以教材为主的教学理念,注重将教学实践与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生活教育理论开展教学工作。
中小学应结合道德与法治的具体内容与学生生活,帮助学生理解社会道德与法治的概念和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导学环节,以引入学生经验的方式,将教材正文与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
然后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和对话,进而形成学生群体中普遍的价值通则。
其次,立德树人思想要与其他教育学科进行结合。
如语文教学应依托具体的阅读文本进行引申,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容,提升学生对思想的认识,了解文人墨客对自然的感悟、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在数学教学中,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了解数学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将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文化融入音乐教学中;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体育精神的培养,这些都是课堂融入立德树人思想的具体体现。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与途径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与途径作者:王淑杰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1期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根源。
新时代,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加大宣传力度,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和生产生活之中,使中华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关键词:传统文化;精神生活;传承一、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一)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它包含着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记载着中华儿女的辉煌业绩,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团结、自强不息的精深,有利于激励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力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56个民族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团结奋进的动力,从而激发人们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
(二)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中华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各种优秀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所包含的价值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时代,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需要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活动,优秀传统文化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三)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推进和平外交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来源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一向是追求和平的,在任何时期都奉行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们就推崇“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外交思想,这种和谐的思想对我们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今在处理国际问题时,我们依然以和平为主要基调,在与国际各国交流时,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战略,这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这一思想有利于促进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世界人类实现文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内涵及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内涵及价值文/翟高(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湖北荆州..43402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归属,是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思想根源,其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始终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遵循。
我国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这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需要,也是发展好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 立德树人 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用战略的眼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准确的历史定位和崭新的时代表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战略性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和灵魂,并将其作为方法论运用于指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充实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内涵,创新其表达形式,同时也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从而进一步完善高校教育的体制机制,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深入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阐释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修养的重要源泉,高度浓缩、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实践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深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
1.仁爱:中华文化的核心力量仁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仁者爱人”是儒家仁学思想的核心观点。
孔子所讲的“仁”是一个含义极为丰富的概念,狭义的“仁”是五常之一。
“仁”体现了对各种良好道德品质的概括,仁爱是人类的一种情感,其核心之一就是“爱人”。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作者:魏元珍来源:《新课程》2022年第37期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已经成为当前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点目标之一,道德与法治教师更需要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充当学生真善美的领路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融合的过程中深化对道德理念的认识,进而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需要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而为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基于理论内容,落实好立德树人的工作目标,进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感悟的过程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
以下将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进行探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将不同类型的内容通过重组和划分的方式展现出来,其间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经典如名人故事、人生哲理故事以及经典名句都融入教学中,更好地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道德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
例如,“友谊的天空”单元中就引用了孔子的话“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等经典名句。
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同单元的教学也显示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一样的内涵和层次。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我们的班规我们订”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班规”“校规”进行搜集和搜查,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就能提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教材中很多知识重点就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说话要算数”一课就包含着诚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经典名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些内容实际上就是强化学生关爱社会、培养人格修养的重要载体,由此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在认同的基础上,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并实现品质的培育。
传承优良家风,做好立德树人教育
传承优良家风,做好立德树人教育摘要:传统的优良家风家教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家风家教也蕴含了丰富的立德树人的精神内涵。
自古以来,我国对于家庭教育,家风,家教建设都非常的重视,良好的家风家教不仅可以促进和谐家庭的构建,对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和谐的国家也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而小学教师在进行家风家教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小学生传授优良的家风家教,是小学生能够继承优良的家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也是做好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优良家风;传承;立德树人;小学教育;策略引言:小学生正处于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懵懂阶段,通过小学教学对家风家教的课堂教学,能够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肩负着祖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重要任务,通过挖掘优良的家风,家教的精神内涵以及新时期的时代价值,无论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还是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要求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对传统优良家风的继承,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不灭的源泉,通过对优秀的家风家教的教育以及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对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发挥积极的影响,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以及社会环境。
一、优良的家风内涵1.1优良的家风的传统内涵家风是人类在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家族所形成的稳定的行为习惯,道德规范以及生活方式,是在长期的积累以及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比较具有稳定性的家族家风经验。
我国传统的家风中有许多优良的家风值得继承和发展,比如修身立德,仁者爱人,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等,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家风核心内容。
在传统家风中得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德也是判断一个人行为修养的重要标准。
1.2新时代家风的内涵随着现代网络技术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风家教也与时俱进,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些传统的,封建的家风思想则被现代社会所抛弃,而优良的家风家教则被社会大众所继承和创新。
比如封建的重男轻女,男耕女织等思想在现代已不适用,提倡人人平等,男女平等,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女性的力量被社会公众所看到,女性的力量也发挥着她们的价值,社会做出贡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教育的融入
小学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教育的融入【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立德树人”教育扮演着关键角色。
通过以文本启蒙,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经典名著传道授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心灵之语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教育的融入,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够培养优秀的品德和情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立德树人、文本启蒙、道德情操、经典名著、人生观、情感教育、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语言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心灵之语、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1. 引言1.1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学一直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阐述。
语文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语文不仅仅是学习文字和语法,更是学习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还有助于学生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通过学习古诗词、经典文学作品等,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培养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学生语言能力、综合素质和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的重要保障。
只有重视和加强小学语文教学,才能培养出具备良好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新时代接班人。
1.2 “立德树人”教育的关键作用“立德树人”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其作用至关重要。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塑造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美好的种子,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
在当今社会,人们更加看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道德品质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传承优良家风 做好立德树人教育
传承优良家风做好立德树人教育作者:吴嘉丽来源:《青春期健康·下半月》2022年第11期優秀家风家训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立德树人的精神内涵。
我国历来重视家庭、家教、家风,深入对优良家风资源进行探究、挖掘、整理、传承和发扬,能够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和谐以及个人的成长产生持久的影响。
同时,优良家风对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具有积极影响。
一方面,良好的家风能够促进教师高尚师德的养成;另一方面,小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形关键期,他们是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和民族复兴的重任。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主旋律,挖掘优良家风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优良家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与家一体化”的社会大背景下,不仅能够使家庭和睦、社区和谐,还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就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传承和创新优良家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
通过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家风家训的文化精髓,遵循立德树人、育人为先的客观规律,寻得优良家风对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从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师德养成,构建美好校园和文明社会。
优良家风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积淀,不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涵。
1.家风家训的传统内涵。
国风之本在民风,民风之本在家风。
家风家训是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家族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等,是经过长期积累和实践总结出的比较稳定的宝贵经验。
我国传统家风中有许多值得推崇和继承的精神内涵,其中“爱国情怀”“修身立德”“仁者爱人”等内容是优秀家风中的核心内容。
传统社会中“德”是修身齐家的基础,判定一个人的修养,首先是看他是否具备高尚的品德。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丰富小学德育的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注意以传统文化故事作为课堂切入点,引导学生品味诗文经典和感悟古人道德情感,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开辟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道路,注意沟通生活实际融合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较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融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措施引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修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首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认同感。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其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建立。
因而教师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也能帮助学生切实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逐步建立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荣誉感。
其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助力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社会的未来建设者。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促使其从小学阶段开始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促使学生积极承担起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任。
久而久之,学生将在传统文化的课堂探索中了解丰富知识,也将承担起个人肩膀上的历史使命。
再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尝试将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带领学生在知识学习中逐步建立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生德育培养
65 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表扬,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说:首先,班主任可以表扬某个学生道德、思想方面,然后,让大家向他们学习,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互动的局面,使他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四、奏响“生活”之歌———德育渗透的聚焦点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如果班主任一味地说教,那么,学生不仅不会倾听,反而会很反感。
记得在去年,有个女同学比较顽皮,平时喜欢对他人搞恶作剧。
一次,在大课间期间,她故意把另一个同学脱下来的外套踩脏,并向这个同学的肚子踢了两脚。
我知道以后虽然及时对她进行了教育,但受害者的家长知道以后很生气,直接在班级微信群内把情况描述出来,并严厉指责打人的同学。
这就引起一群平时对这个打人的同学有意见的家长的公愤,接二连三地说出自己孩子之前被她欺负的事情。
迫于家长们的压力,这个伤人者的家长不得不出来道歉。
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思考既然家长们都捅出来,我也不能草率,这孩子必须要接受深刻的教育。
课后,我就马上向所有家长汇报的教育的情况,希望取得家长的支持。
德育工作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还要接地气,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五、总结班级工作兼具复杂与琐碎的特点。
班主任是培育学生良好品德的先行者,要最大限度地去点燃学生热爱学习的火种,培养他们健康的、积极的思想意识。
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高尚的品格、无私的爱、丰富的学识去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1]刘援朝.领悟放弃:心理健康的良药[J].青海科技,2012,9(1).[2]宋菊萍.关爱伴行,德育之花常开[J].考试周刊,2011(45).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生德育培养■潘伟新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民安小学 510800)【摘 要】基于时代的发展,在小学的教学当中,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通过对于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一定的提高,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一个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健康成长。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摘要:现代化语文老师们须明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优势,文章重点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语文教学内容提供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思想文化的可行方法,借此来增进学生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认识,并提高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策略现代化教学背景要求学校语文老师必须根据最新课程内容,在教学课堂中根据学生特点和内容来选用恰当的教育措施,并以此提高在学校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课堂效率,正是由此来才促进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面发挥。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价值传统文化是伟大中华民族根基,因此弘扬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人的职责,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重视在课堂中传统文化教学的实际作用,促进学生个人德育水平与综合素养的发展。
过去中大部分老师仅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对其人文素质的培养却很少,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了语文课堂的容量持续缩小,影响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质和文化自觉之间的和谐发展。
渗透传统文化最突出的教学价值在于它可以扩大语文课堂的教学能力,它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还可以丰富语文的教学资源;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第二,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从而培养和发展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发展爱国主义。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教育资源,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同时也能发挥很好的教育效果,提高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学校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办法2.1多样化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国家的整体实力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扬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学生的民族精神。
现代化教学应该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提高民族凝聚力。
识字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其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摘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年轻一代,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与成长的起步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不仅要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还要在教学过程当中积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的同时,还能积极弘扬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对此,本文针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进行深入的探究,望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要性纵观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其中所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难点有很多与传统文化相关。
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尤为重要,不但能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印象,还能够积极贯彻落实相关教育部门所提倡的“立德树人”教学方针。
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当中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树立正确的观念,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1]。
一、联系日常生活,感悟传统文化氛围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都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真实情感,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要针对教材中的情感点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挖掘,并积极地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紧密联系,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场景来感受、理解、传承传统文化。
因此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通过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讲解,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与感悟传统文化[2]。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快乐过新年》一课为例,本节课的教育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春节的传统节日文化以及文化习俗,理解春节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感受在春节时阖家团圆、温馨、欢喜的热闹氛围,以此来让学生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要针对教材中关于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学生展开深入的探讨。
教师要先转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当下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和学生共同观看在全国甚至是世界各地关于欢度春节的视频与图文,之后在和学生针对例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进行讨论,了解不同传统节日的习俗,感受每一种传统节日其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以人为本,规范办学和谐发展
立德树人以人为本,规范办学和谐发展发布时间:2022-10-21T07:09:37.46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77期作者:袁景立[导读]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十二初级中学463000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人为本、规范办学、科学管理、和谐发展”,办学理念是“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求至真、行至善、展至美”,本着继承传统不断创新的思想,我在思考着 “什么是办学思想?我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办学思想来指导今后的办学实践?”通过历任校长的办学实践和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理性思考,我结合7年校长办学实践反思,逐步明晰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
一、“教师第一”:让教师体验幸福1.完善制度规章,确保公正公开。
学校从《教职工考勤制度》《评先评优制度》《量化积分考核制度》《全员聘任制度》《职称评聘制度》《安全值班制度》《志愿服务活动制度》《教师监考制度》等制度的修订完善入手,集思广益,征求各方意见,综合考虑平时考核奖、平安建设奖、精神文明奖的发放等因素,进一步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规范工作流程,体现公平原则,促进学校更好地发展。
实行民主集中制,坚持校务公开,学校的重大决策、重要事项都要通过领导班子集体商议,并交由教职工代表讨论,评优评选、荣誉申报、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都要事先公布方案、事后公布结果,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要努力营造诚实、友善、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和育人环境,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打造学校核心价值观,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修养,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服务意识,争做“最美教师”。
2.落实教研工作,提升专业水平。
扎实开展教研活动,要主题明确、抓住问题、研究对策,要有针对性,要讲究实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立德树人”和“继承传统”在小学教育中的意义
作者:徐文记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12期
当安徽蒙城的群殴教师事件,山西朔州学生连捅老师四刀致其不治身亡的悲剧,马上又要成为朵朵浮云,现代中国教师的累累伤痕,已不忍直视。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学生怎么了?中国老师怎么了?中国教育怎么了?当老人摔倒扶与不扶都能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这件事发生在有着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作为中国公民我们怎能不感到愧疚?我认为这些是传统文化、价值信仰、敬畏之心的缺失,是我们丢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德。
我们需要回归到教育的原点,在教育发展的长河里,去寻找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教育精髓——德,与现代教育对接和转化。
针对这一问题,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文件明确“立德树人”为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反复强调落实“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下面就针对这一现象,谈谈我对“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影响,阐述一下我的几个观点。
我认为“立德树人”首先应该从孩子的人生第一课抓起。
一、“立德树人”从开学第一课做起。
在古代的私塾,学生上学前的第一课,是教书先生给孩子举行“开笔礼”。
启蒙老师会在开笔礼的时候,对孩子进行尊师重教、孝顺父母、君子之仁的教育。
由教书先生庄严的为学生开“天眼”,又名“开蒙”。
这些仪式感,让学生对先生、学术产生敬畏之心,我们现代教育虽然省略了这些繁琐的礼仪,但是在开学的第一课教会孩子尊敬长辈、尊敬老师,以及一些学校要遵守的纪律要求等,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老师要上好一年级的开学第一课,让孩子有个思想的转折点。
在开学第一课,告诉他学术固然重要,做人更重要,一个拥有高尚品格的人,才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明白我们为什么读书,懂得少年时的周恩来“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背后的伟大人格。
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新时代新型公民,我们为什么读书,引导孩子树立一个高尚的,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做人标准。
二、“立德树人”需要新型的教师观
校园是处立于闹市中的“世外桃源”,是最后一方“净土”。
“校闹”一词的产生,是学校的悲哀,更是老师的耻辱。
有了矛盾才可以有进步,改变中国教育首先要改变中国家长,改变中国家长,就要改变中国教育工作者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把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看作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他勉励广大教师要努力做“四有好老师”。
习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明白,如果要做新时代的新型教育工作者,首先我们要剥去身上那些伟大的光环,用平等的眼光、平等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职业,教育工作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
现在我们是教育的服务者,是家长的合作伙伴。
我们要像经营自己的生意一样经营教育,多沟通,达成和谐的家校关系,相互支持和帮助。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人文的基本要求是平等,平等首先体现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对等关系上,这就要求家长和社会平等的对待老师,正确的处理在孩子成长道路上发生的任何事情,而不是出现变故后,为了心疼孩子,把所有怨恨撒到老师身上。
作为老师,我们要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教育理念去影响家庭,我们的力量很小,但我们要一直努力去改变这一切,因为我们爱教育,我们尊重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喜欢和孩子在一起,我们坚信有这么多的有志向的通路人,中国教育一定会有所改变。
三、立德树人,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的三合力。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一文中说:要注意德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也是可以改变的,同样,不良的行为习惯受到良好环境的影响也是可以改变的。
影响学生品质的德育环境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
在社会、网吧、游戏厅、公共场所、人际关系、社会风气;在家庭,,父母的言行、家中的一些书刊及物品;在学校教师的举止、同学间的交往、校园文化、学校风气,,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良好的班集体、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周边环境、良好的校风都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施加着道德教育。
有利于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行为。
所以,,德育环境的建设不容忽视。
(一1)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
家长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大家不把老师高高的膜拜,也不应该踩在脚下,让“师尊”低到尘埃里去,我们需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家长和老师公平的合作关系。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合力,才可以成就成功的教育。
(二2)学校教育需要社会的支持
高考游行、警察暴力、老兵上访、患者伤医、医者无德、为师失范、为生不专、为民不为……,在当今社会人心浮躁,各种负能量充斥着朋友圈,社会给孩子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榜样?老师从幼儿园就教小朋友排队,长大后的中国人却被国际评为最不会排队的民族。
飞机上的“空闹”,到日本抢马桶盖、乱丢垃圾、不懂礼貌、没有社会公德心……,世界性的大笑话已枚不胜举,并让我们愧对祖先。
有人提出了要对学生进行公民素养教育。
当你为了逃避一元钱的公交车费教孩子弯腰,当你为了买到心仪的礼品推搡插队,当你为了倾泻心中怨恨口无遮拦,当你教唆孩子远离摔倒的老人,避免讹诈……,这些都让我们的学校教育毁于一旦,所有苦口婆心的说教,被社会的流氓习气炮轰的烟消云散。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应该为孩子做好怎样的榜样,净化社会环境,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健康的人生观,是每个公民责无旁贷的责任。
四、“立德树人”要真正渗透到教学中去。
2016年6月10日,在中央电视台寸秒寸金的新闻联播里,长时间且头条报道,“力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承,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有人说,再过几十年,如果教育还不改革,这批孩子长大后,一部分要进监狱,一部分要进精神病院。
这话有点偏激,但也不无他的道理。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出现,再加上家长和社会都重技能,轻德育,可想而知教育的后果。
他们不懂得尊重别人、尊重生命、狭隘自私、杀父辱师、毒害同门、自残自杀等恶性事件循环发生。
有人指出是“感恩教育”“生命教育”“仁慈”教育的缺失。
归根到底仍然是传统教育的缺失,做人要有一颗慈悲的心,怜悯幼小,帮残扶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那些教科书里优秀的人,和他们的传统故事,教会孩子的不应该只是生字生词、造句分段,更应升华到思想品德的教育上来,黄香九岁为父母温席、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让我们感动。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立德树人”要求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让孩子通过学习,明白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从而长大后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才是教育者的责任,教育的根本。
要把“立德树人”内化为学校办学理念,落实于具体办学实践,把传统文化传下去,让国学精髓活起来。
继承传统美德,和我们如何尊重个性、鼓励创新、质疑权威并不矛盾。
如何“立德树人”需要与时俱进。
不管历史的车轮如何滚滚向前,我认为尊师重教仍然代表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道德教育仍然是民族的灵魂,教师的风骨仍然是一个民族的“脊梁”,立德树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更是孩子们成才成功的真正人生含义!继承传统美德、传统文化,我们的祖国定会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来时、灾厉不起,礼仪之邦、威慑四方!
参考文献:
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
2、2016.6.10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