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集体主义策略(讨论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集体主义教育专题教学策略(初稿)
一、策略构想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而人作为社会中的“一滴水”,也
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从学生时代的班集体、学校,到成年后的踏入社会,人与集
体始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从根本上说,让学生了解集体,对学生进行集体
主义教育,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恰当处理个人与集体及集体中个体之间的关系,帮
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走上社会奠定基
础。因此,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承担起对未成年人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责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标准”中关于集体教育的内容,专列了“我与学
校”这一专题,这部分内容根据学生年段的特点分列在三至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
教材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也在相应改变,它们呈“前
后衔接,螺旋上升” 的趋势。通过本专题的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公平公
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学习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初步理
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提高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培养主人翁意识,
学习做集体的主人。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校生活为依托,充分利用学校生活中
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去感受个体的人离不开集体,并从活动中去体验、领悟、内
化,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活动体验
式的教学过程。
二、教学策略
1.课前体验
学习目标:学生课前到集体中进行一系列的体验活动或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形成个体的体验与感受,初步对集体概念产生个性化的认
识。
操作要领:课前,教师根据集体主义专题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领
学生事先进行现场调查、活动体验、调查访问、资料搜集等活动,从而使学生获
1课前体验 2课中感悟 3课后践行
创设情境
感受集体 活动体验 走进集体 拓展深化 融入集体
得与集体主义专题有关的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带着收获和问题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课上活动及课中的深入体验做好准备。
2.课中感悟
(1)创设情境,感受集体
学习目标:创设一定的集体生活教学情境或交流课前学生收获,引入本课的教学,引发自身的体验,让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获得直观印象,对集体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
操作要领:教师应根据活动主题内容,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正在进行着的现实生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或激发兴趣,或设置悬念等,尽快将学生的学习情感集中到集体活动上来,让学生初步感受集体。
(2)活动体验,走进集体
学习目标:在课前体验的前提下,在课初进一步体验或交流的基础上,借助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体验集体生活,感悟道德,产生正确的集体主义认识。
操作要领: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将课前和课中的观察或体验对接起来,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将对集体的体验内化为自我感悟。使学生真正走进集体,感受到参与集体生活的快乐,学会与集体成员之间相处与合作,提高集体中的规则意识、现代民主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
(3)拓展深化,融入集体
学习目标:补充相关材料,打开学生视野,引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这个大集体,丰富学生已经获得的情感体验,强化道德认识,深化道德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认识内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操作要领:教师通过补充材料、总结提炼、评价反思等方式,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社会集体生活,深化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指导学生的集体主义道德行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现实的集体生活中。
3.课后践行
学习目标:通过课后实践引导学生参与现实中的集体生活,在集体中学习、在集体中成长,逐步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
操作要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初步形成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及时地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践行中内化集体主义道德感悟,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将形成的集体主义观念演变为集体主义行为。
三、策略解读
本教学策略适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集体主义教育专题内容的教学。
本教学策略共分三步,即课前体验、课中感悟、课后践行,其中课中感悟又分为三步:创设情境,感受集体;活动体验,走进集体;拓展深化,融入集体。
当前,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这种特定的家庭生活环境,使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交往、谦让、帮助和照料的体验,再加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单元楼房的居住环境使中小学生平时也缺少与其他的人、群体、同龄孩子间交往和合作的机会,“集体”、“他人”和“大家”的观念差,有的甚至造成个性、心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问题。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其学会关心他人,把集体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合作,适应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主义是一条“主要的道德原则”,“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对人们提出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要求”。集体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道德是生活的道德,把道德教育独立于生活之外,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课程标准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为“以生活为基础”,意旨鲜明,人性突出。真实的生活世界是儿童道德品质发展永不枯竭的理想沃土。该教学策略充分体现了本课程的“生活”特点,以“自主、体验、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体验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体验集体生活的规则,借助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集体主义道德认识,并将这种道德认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目标。
(一)课前体验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因此,课前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由于学生每天都生活在集体之中,班集体和学校都成为他们最真实的体验场所,在这种真实的集体环境中生发出来的集体主义情感是触动学生心灵的,所以在集体主义教育中,要充分重视课前的体验活动,借助有针对性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重新审视每天经历的集体生活,并对集体产生初步的、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为课中的感悟深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