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导读:本文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一):我眼看中国张逸群导演焦波说,杓峪村是中国农村的代表,能够代表中国农村最真实的现状。
谁都知道这话言过其实。
但是,它撕开了一个口子,在浮华躁动的镜头下,偷偷放上了一些真实、朴素、自然的生态:咒骂是一种抒情,沉默是一种表达,愤怒是一种妥协……在十一学校教书两年,陪小二班学生成长两年,偶尔也期望其中能有一二人能够指点江山,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
但转念一想,还是最希望她们能过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每天健康、开心、快乐。
至于那一两个要改变中国的人,也应该先去了解中国吧。
推荐记录片:乡村里的中国,推荐学生张逸群观后感作品。
《乡村里的中国》以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作为拍摄地点,导演带领一群年轻人与村民同吃同住一年,从立春到立春,以24节气为时间线,直观鲜活地呈现了中国农民不同个体的喜怒哀乐、家庭关系和民俗民风。
才人:杜深忠曾经在鲁迅文学院培训班学习,写得一手好书法,喜爱乐器颇有文化的农民杜深忠是村子里的"异类".他说和人要吃饭一样,自己的精神也需要给养。
他会在铺着阳光的地板上蘸着水练毛笔字,会舍得花大价钱买一把心心念的琵琶还不敢告诉妻子真实的价格。
村书记张自恩说他"是个才人,就是果树管的少",在村民眼中杜深忠就是一个不务正业异想天开的人。
而他的妻子张兆珍是非常典型的农家妇女,能干、唠叨,两口子总是为芝麻大点的小事争吵,其中一大雷区便是张兆珍不理解杜深忠的这份"文艺情怀"."你妈妈她不认识我是谁,到现在她不知道我是谁,她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你妈妈她自己呢,也不知道她要做什么。
这就是我最大的一种痛苦。
"张兆珍也说出了真实想法,"越有文化,我越和你吵。
实际上我从内心也很敬佩你爸爸,我再不和他吵,我在这个家里就一点地位都没有。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是一道命题纪录片,总导演焦波经过各方面的考量,最终把镜头对准了山东淄博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
该片以一个小村庄为切入点,通过对杜深忠、杜滨才等多个家庭生活的纪录,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环境保护、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等诸多社会现实话题,既生动有趣,又深刻感人。
按理说,这样一个乡村纪录片不论是从题材、片名还是其他方面,可能都难以吸引到足够多的受众。
但出乎意料的是,当这部纪录片第一次试映时,许多观众从各地专程赶来,整个放映厅座无虚席,观众们跟着片子里的主人公们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无奈、一起愤怒,直至影片结束都难以从那样的激动情绪中走出来。
究竟是怎样的因素使得这部纪录片拥有如此大的魅力呢?这部片子的主创人员由著名摄影师、纪录片导演导演焦波和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0岁左右的年轻人构成,他们在杓峪村里呆了整整373天,和当地村民一起吃、一起住,成为了一家人。
后期阶段,村民们连吵架打架都已经不避讳镜头,可见摄制组和村民们的之亲近。
因此虽然片子里的很多镜头可能操作上并不能达到行业内的要求,但却胜在真实地还原了生活,记录下了中国乡村最真实质朴的生活原貌,戳中观众的心。
片中杜深忠和妻子金句频出。
杜深忠是一个类似古代穷秀才的形象,穷乡僻壤的现实环境阻挡不了他对精神方面的迫切需求,尽管一年卖苹果只能赚到个几千,他却心甘情愿花上好几百去买一个自己并不会弹奏的乐器琵琶。
“都说农民对土地有感情,实际上我对这个土地就没有一点感情。
咱就是没有办法,无奈……。
”杜深忠如是说。
杜深忠的妻子则是最真实简单的乡村妇人形象,她嘴里总能时不时蹦出许多乡下俗语、顺口溜,引得观众一边捧腹大笑一边深深赞同,话糙理不糙。
她嘴上埋怨杜深忠无用,心里却又深深崇拜着他的满腹才华,这样一种看似矛盾的行为,甚是可爱。
除此之外,还有村里书记张自恩吃力不讨好的无奈、杜滨才和父母之前含蓄内敛的亲情等等,也都可以从小处窥见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人生百态。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乡村是中国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拥有着深厚而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近年来,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再次将乡村带入公众的视野中。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乡村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也引发了我对中国乡村发展现状和未来的思考。
纪录片带领我走进了中国各地的乡村,展现了这些地方的风貌、人文和社会变迁。
从北方的农耕文明到南方的水乡风情,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纪录片通过镜头展示了中国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农民勤劳智慧的一面。
首先,纪录片展示了中国乡村的美丽自然环境。
中国乡村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有大山、大海、湖泊和河流等。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北方的辽阔平原、南方的青山绿水,以及中国西南地区的壮丽山川。
这些美景令人陶醉,也激发了人们对于保护环境的意识。
其次,纪录片揭示了中国乡村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
中国乡村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孕育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
在纪录片中,我了解到了中国乡村的传统习俗、农耕文明和传统手艺。
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国乡村的精神财富,它们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展示了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勤劳。
然而,纪录片也揭示了中国乡村面临的许多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乡村,选择到城市打工。
这导致了乡村的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
乡村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困难,许多农民生活条件依然艰苦。
同时,农村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
这些问题使得中国乡村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纪录片也展示了中国乡村正在迈向现代化的积极努力。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很多乡村的创新实践和努力奋斗。
一些乡村通过拓宽农民的收入来源,发展乡村旅游、农业创意产品等,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另外一些乡村通过电商和互联网技术,加强了乡村与外界的联系,并改善了乡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这些积极的变化让我对于中国乡村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观看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乡村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读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读后感《乡村里的中国》读后感一上课,老师就说这两节课让我们欣赏一部影片,非常的感人。
看到影片的名字《乡村里的中国》,我以为又是描写乡村空巢老人或者留守儿童的故事。
这些故事固然很感人但是看多了听多了,也会失去初始的那些震撼与感动。
但是影片开始后几分钟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原本拿在手上的手机也没了吸引力。
这部影片记录山东省淄博市构峪村一年的生活,描写了这个村子的村民一年的酸甜苦辣,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基层干部工作的艰辛,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
其中主人公杜深忠给人的印象最深,开头他用毛笔沾了水在阳光下写字,动作流利,字体优美,显然是一位有文化的人。
他为了圆自己的琵琶梦,骗自己的妻子琵琶花了四百,实则花了六百。
就这个钱他不知道存了多久(一年辛苦,卖掉苹果除去成本后就剩七八千),在琴行拿到琵琶爱不释手的样子,让人为之动容。
正如他说:“不仅人需要粮食,需要营养,人的精神而需要营养。
”其次让我动容的是杜深忠夫妇之间的相处之道,在片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人经常互损,但不知为何就是羡慕他们这样的感情,在斗嘴中又相互包容对方,这是现在很多夫妻都不能做到的。
另一个让人心疼的人物是村书记张自恩,很多人都羡慕村官的工作,但是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一个憋屈的基层干部,好事轮不上自己,麻烦事却不断找上门。
因为一棵树,被张光地上报怀疑做假账,账本查了一次又一次;张光学和张自爱家的矛盾,来回奔波一个多月,两边都不讨好,但又不得不解决;年底工资少之又少,还不够付油费;为了让自己的村民提高收入,到处联系,放低姿态,合作搞旅游搞开发。
这是一个真心为民谋福利的基层干部,为他感到憋屈的同时又感到非常的心疼。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又不靠这点工资吃饭,何必要这样自讨苦吃。
而我们社会中缺少的又真正需要的就是张自恩这样的村官,他们的存在让更多人生活的更好,也希望构峪村的村民能都珍惜这样的书记。
影片中最矛盾的人也许就是磊磊(杜滨才)了,一直到结尾之前,他都表现的非常讨厌回家,回家就代表着无限的烦恼。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想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想《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这次在上电视作品选讲课的时候,我们集体观摩了焦波导演的《乡村里的中国》。
第一次接触到焦波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室友从网上找来他的作品《俺爹俺娘》和我一起分享。
最后室友说:“拍得真好。
”当时我们都忙着备战,所以我也只是仅仅慨叹了一番便没了下文,不曾想上了大学竟也能和焦波的其他有接触。
整个《乡村里的中国》记录了农村人在一年的生活,由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全片主线线索穿插在内,讲述了以农民杜深忠和他身边的邻里乡亲为主角的故事。
这个摄制团队除了焦波导演以外,全部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正是这么一帮人,为我们展现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画卷。
其实要论镜头和拍摄手法,这部片子的拍摄技术没有那么高超。
但它采取了全程跟拍的模式,镜头前的村民不掩饰,不做作,即使面对镜头也还像平时一样生活着。
正因如此,它的真实、朴素才能打动屏幕前的观众。
在影片中,主角杜深忠无疑是整部片子里引人注目的焦点。
他和其他的农民有着明显的不同,他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
有很多专家在看了这部片子之后都有评价说,杜深忠说的话,任哪个编剧也写不出这么好的台词,哪个演员也演不出这样的神态。
他喜欢写毛笔字却买不起宣纸,喜欢弹琵琶却不得不花费将近半年的收入。
他对儿子说,“这二亩的贫瘠土地养不了人”。
我们从中能感受到,一个平凡农民对外界的向往和希望儿子能有一个好归宿的期盼。
尽管这部片子的主题是乡村人一年的生活,但为了拍好这部片子,焦波和他的团队在农村,与这些农民共同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农民们的生活也能反映出我国农村现存的许多问题。
比如,城市里经常在农村里砍树搬过去搞绿化,用杜深忠的话说,“剜大腿上的肉往脸上贴”。
我们都只注重城市的面子工程,却忽视了农村的资源问题,这话从农民嘴里说出来,让人感觉更加深刻了不少。
总之,《乡村里的中国》为我们展现出了近距离的农民们的生活,并且从各个角度都揭示了一些我们容易忽视的问题。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影评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影评《乡村里的中国》是焦波拍摄的一部乡村题材的纪录片。
该片以山东沂蒙山区一普通乡村一年的日常生活为拍摄对象,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串联乡村政治生活、乡村文化生活、乡村情感生活三条基础线索,通过多景别拍摄、结构式剪辑等多种拍摄手法与技巧,对“真实电影”进行回应,同时展现了乡村开发、文化生活、基础治理等多层次的社会现象。
留守和外出务工问题是在杜深忠的文化线里面展示的。
针对务工的看法,杜深忠有两个片段的直接阐述。
第一个片段是在寒露的片段。
围绕着苹果难买的现状,杜深忠及妻子探讨外出打工。
杜深忠表达出对外出打工的看法,他认为:“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无奈是咱对外面的世界的无奈,一出去就啥都不知道,实际上你出去打工,卖力气也就算了,人是在卖性命。
”第二个片段是在霜降的片段。
杓峪村外出务工的张自军在贵州打工从架子上摔下来去世。
杜深忠围绕这个事件表现来对务工及土地的看法。
杜深忠认为:“咱这些山里孩子出去打工是个要命的事情。
实际上农民共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逼着出去的,出去是一把辛酸泪,简直是拿人肉换猪肉吃。
”杜深忠在整部影片是以文化人的形象存在。
通过这两个片段的展现,也让观者能够深入的思考农民工的生存问题。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大多属于城市中的“边缘群体”。
这部分群体虽然居住城市,但并未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也经常受到不公平的排斥。
进城务工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行为,同样也是一种在经济压力和社会竞争中的无奈之举。
随着农村生产生活的变迁,农村家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代际关系也呈现了现代化的变迁。
两代人之间的隔阂经过区隔——冲突——对抗——自省的过程达成和解。
子女回归到传统的“孝”中理解父辈,实现代际和解。
在影片中代际关系是主体围绕着杜滨才的情感线索展开。
杜滨才在影片中多次表达对家及父亲的反感。
“我一回家就心烦,烦死了。
不回来还好,一回来就烦。
”全片通过杜滨才父亲照顾的生活琐事展现了父亲身兼母亲角色的形象。
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及影评介绍
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及影评介绍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及影评介绍 杜深忠固执的说道:“我对土地没有一点情感...那个土地不养人...”我不由一颤,不由一叹,不由无奈、无助、思绪乱做一团,就像幸福的幻象被丢在了泥溷中...前几日看了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很偶然的开始,很暗淡的终止。
看完全片后躺在床上思绪久久不能平息,顺手在电话上百度了那个纪录片,随意搜索,取得的结论却让人惊叹,没有想到该片在豆瓣上竟然有9.4 的高分,更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有无数的年轻人讨论着如此一部纪录片,如此一部完全描述农村题材、展现农村现实问题的纪录片。
不免感叹,原先当下人们那一半魔鬼的面庞都留在“抖音”里,而天使的一半一样保留了下来,化为了仁慈、理性、正直,而后留在了如此一部纪录片的讨论区。
纪录片描述了山东淄博一个叫沂源的小农村,听说是导演焦波的故乡。
全篇依照中国传统季节——惊蛰、大暑、秋分、寒露、冬至等时令展开了叙事,镜头记录着那个小村落一年里发生的故事。
开篇邓丽君小姐甜美的歌声从乡村大喇叭里传了出来,杜深忠在家里的水泥地上练书法,当晨光温暖的阳光装裱在杜深忠写满字的地面上时,脑海中竟然显现了“空谷幽兰”般的感觉。
杜深忠——一个背负着理想,与命运抗争了一生都没有出头,一直想离开土地但却从未如愿的地道农人,还有他那位比他还地道的农人妻子。
杜深忠想学二胡,被他的妻子数落为“五音不识”。
但是戏剧化的一幕那么是他那满身乡土味的面相、表情、服装下竟然隐藏了一颗充满诗意的内心,每每回忆起这一点,我便有着无穷的感动,被杜深忠的理想而感动,被他坚韧的毅力,诗一样飘摇的性格而感动。
于是他得逞了,假话以后他终于花了一笔巨款买了一个琵琶,而他成了一个“奇葩”。
满身乡土、不修边幅,充满污垢的手里捧着的是一个琵琶,他乃至全然可不能弹奏,也从来没有触碰过那个乐器,但现在他的妄图实现了,那个“美人”已经躺在了他的掌心。
再后来我听出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一种认命般的抱怨,他对自己的儿子讲:“这辈子,你妈妈她从来不熟悉我,他全然不明白我是谁,不明白我想做什么,而她也不明白她自己想要什么,这是我一生最大的痛楚...”字里行间充满着怒愤,似乎在抱怨他的妻子是一个俗人,永久不懂他,不懂他对生活的追求。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通用9篇)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篇1焦波导演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较为忠实地记录了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的几个人物和家庭一年的生活轨迹。
看完这部100分钟的记录片,我忍不住马上又看了一遍。
看罢,内心五味杂陈,不觉已泪流满面。
出生在农村,打拼在城市,一头是魂牵梦萦的家乡父老,一头是让人越来越迷离的市井百态。
这部片子里我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有以下几句:杜深忠(村里的文化人)对他的儿子说:"实际上一开始我就对土地没有一点感情,咱就是没办法、无奈,咱就是指望自己打拼,指望自己努力,这个土地不养人,咱这里的二亩贫瘠土地不养人。
不成功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还说明问题。
"同时,当看到村里的大树被卖到城里搞绿化,他又对妻子说:"这叫剜大腿上的肉贴到脸上,再下去子孙后代我看他哼哼,就完蛋了。
"他还说:"咱这些老百姓,咱这些山里孩子出去打工,真是一个要命的事,实际上农民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都是逼着出去的,出去是一把辛酸泪,打工的情况我知道——简直就是拿着人肉换猪肉吃。
"张光爱挨打调解未成后,怨骂:"早晚等着出了人命才是理,不出人命的时候没有理,我是看透了法律。
"除了这些有声的台词,还有一些无声的对白,也让人唏嘘不已。
杜海龙在家中的沉默,与在村里春节联欢会上的舞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杜滨才对着家中墙壁的思索,对父亲的抱怨,与在联欢会上演唱《父亲》来表达自己对父亲深深的爱意也让人看到一个朴实的农民子弟的内心世界。
这部片子里反映出当前农村存在的以下几个问题:(1)村干部工作状态堪忧。
在现行体制下,村干部特别是村主干作为乡镇和农民之间连接的纽带,往往受制于长期一段时间农民对政府官员的刻板印象而很难开展工作。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
《乡村里的中国》看了《乡村里的中国》,那感觉就像一下子被拉进了乡村的生活里。
影片里的乡村景色,真是美啊。
那一片片的田野,绿的黄的,就像一幅天然的画卷。
风吹过的时候,麦浪翻滚,就像大海里的波涛一样。
还有那些小院子,石头墙、木头门,透着一种质朴的味道。
院子里的鸡鸭鹅,跑来跑去,嘎嘎叫着,可热闹啦。
感觉每一个画面都能闻到乡村那泥土的芬芳,这种美不是城市里那种精致的美,是一种带着野性和自由的美。
再说说村里的人。
那一个个都鲜活极了。
有勤劳朴实的农民,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在土地里摸爬滚打。
他们对土地那感情,深着呢。
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伺候着每一寸土地,盼着庄稼能有个好收成。
还有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在村里的小路上跑来跑去,玩着最简单的游戏,脸上的笑容那叫一个纯真。
他们没有城市孩子那么多玩具,但他们有大自然这个大游乐场,树上的鸟窝、河里的小鱼,都是他们的宝贝。
村里的事儿也特别有意思。
有邻里之间的争吵,就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吵得脸红脖子粗的。
可没过几天,又像啥都没发生一样,互相帮起忙来。
这就是乡村的人际关系,简单又复杂。
他们会因为一点小事闹别扭,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又团结得像一家人。
比如说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全村人都来帮忙,那场面,热热闹闹的,人情味十足。
还有村里的文化活动。
那过年的时候,扭秧歌、放鞭炮,可把整个村子都闹翻了天。
老人们坐在一旁,看着年轻人们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些文化活动就像一根绳子,把村里的人都紧紧地拴在一起,传承着乡村的记忆。
大家都在这些活动里找到了归属感,找到了自己在这个村子里的位置。
不过,乡村里也有困难。
像收成不好的时候,农民们脸上那愁容,真让人心疼。
还有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村子好像一下子没了活力。
那些空荡荡的房子,让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
这是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乡村的身上。
影片里展现的乡村生活有欢笑有泪水,有美好有无奈。
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真实的样子。
关于乡村里的中国的感想
关于乡村里的中国的感想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乡村的国家,其中每个乡村都有着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近年来,乡村旅游风靡全国,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关注乡村旅游,深入挖掘中国乡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那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关于乡村里的中国的感想。
首先,乡村的自然风光是无法比拟的。
相比于城市的高楼大厦、人工污染和嘈杂声音,乡村的自然风光恰恰是它最美的地方。
在农村里,你可以看到广阔的田野、青山绿水以及天空中悠闲地飞翔的鸟儿。
每当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落在乡村,整个村庄都被染上了金黄色。
这一幕,令人感受到平静与宁静。
其次,乡村里的人们是很友好的。
在乡村里,人们往往比较淳朴,对来访的客人更是热情友好。
他们喜欢聊天、谈天说地,甚至会和游客一同工作、一同钓鱼、一同游山玩水。
他们往往会与游客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感悟,甚至还会把游客在村里的生活当做自己的家人一样照顾。
这种友好和热情,令人倍感温暖。
再次,乡村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中国的乡村里,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份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着多种文化元素,如乡土风俗、历史典故、传统饮食、古建筑、民间艺术等等。
每一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使它们都有着不同的魅力。
最后,乡村里的风土人情令人感到温馨。
在城市里,人们往往匆忙而过,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与别人交流。
而在乡村里,你可以停下脚步,与乡亲们一起做饭、煮茶、聊天、唱歌、跳舞。
这些亲切而贴心的举动,令人感到由衷的满足和感动。
总之,乡村里的中国让人感到惊叹和魅力无穷。
在乡村里,你可以逃离城市的喧嚣和繁华,感受到真正的自然和人情。
在探索中国乡村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其自然的美丽,还可以了解到其传统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的背景。
这一切,都让人感到深厚的情感和珍贵的经验。
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及影评介绍
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及影评介绍《乡村里的中国》是电影《Motherland》的续集,记录了电影《Wild China》的历史记录的中国的变化。
故事主要发生在乡村:棚户社会的发展历程,家庭对家乡的思念,以及乡旅之情的追寻。
它试图在记录中揭示着中国乡村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和社会改变,这也是中国最近几十年来社会经济的变化的一部分。
由知名的BBC《Wild China》的制作人Mark Williams执导,他和他的团队花了三年时间,从全中国九个省最古老的乡村走访到最发达的城市,以及拍摄所有转变中的精彩片段。
全片以中国农民在本土生活及其改变的脚步走向成长为核心,画面犹如无声的油画,着墨龍鳳舞躍。
从渔船在湖中荡漾,到老人在晒稻,再到倒伏的年轻一代如何独自承担起该有的责任,一一透视和表达着大地上的多元中国人。
观影过程中,画面越发美好,是一种流连忘返的永恒体验。
本片呈现了中国乡村演化的时期,细节清晰,翔实入眼。
拍摄上面,编剧组精心设计每一幕、每一刻都贴近祖国乡村生活,拍摄中色彩,景色,节拍和细节,无一不经过精心设计,给观众以地道的中国乡村气息,为的就是让观众一睹白色的乡野,一同感受其美丽与优美的内涵。
同时,本片也把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而又细致的乡村,充满了家庭暖意与劳作的忙碌,而且节奏又流畅温暖人心。
每分每秒告诉观众,是祖国乡野的那种安详,是责任者的重担,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变革不息的张力。
《乡村里的中国》给了观众一个完整全面的中国乡村新景象,当一切真实而又温馨的画面在视频前缓缓消失时,让观众似乎明白了什么。
一个令人羡慕和激动的中国乡村在映屏上动人至深,经过寻访询问,电影带给人们的心灵鸡汤,也让人们感受到中国的繁荣、和谐和创新。
中国的一抹侧影——评《乡村里的中国》
中国的一抹侧影--评《乡村里的中国》在这片厚土上,有着老一辈人对其的深深眷恋,也有着年轻一代想要逃脱的奋力挣扎,有着人情的温暖与真挚,也有不加修饰的仇恨与暴力。
导演焦波将镜头对准了山东一个小村庄里,通过真实生活的记录与拍摄,展现了时代变迁下农村的发展,实现了纪录片一次伟大创新突破的同时,也将其主题中国社会变迁下农村发展问题展现了出来。
首先,表面上,导演所选择的人物其均为农民,但深层看,他们的身份有着巨大差异,杜深忠在外貌衣着上看,和普通农民并无两样,但在它朴素的外表下,藏着一颗诗意的心,脚踩土地,同时而又仰望星空,他追求精神上的丰腴的执着,让我们看到了农民不一样的一面,通过导演对其话里行间的真实捕捉与记录,更引发了对现今农民生活的好奇与思考,将影片主题首先在人物思想上展现出来。
其次是杜宾才和张自恩两个身份有些对立的人物选择一个是将一生扎根在这片厚土任劳任怨的村书记,另一个是想要奋力逃离农村的大学生,两人价值与生活观念的不同,向我们展示了在中国社会巨大变迁下农民精神追求的变化同时,说明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失的严重问题。
其次,影片主题通过曲叙事结构得以展现。
纪录片以24节气作为标志,时间点推动时间的前进与脉络的发展,三条主线所齐头并进,交叉进行,而又最终融汇贯通,通过对三条线索间的矛盾冲突展开情节,而这冲突的根源便是农村的盲与穷,在时代巨大变迁下,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日益撕裂,导致城乡差距拉大,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与农民文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等待解决。
导演又通过多个平拍镜头拍摄画面,增强了画面中人物的交流感,更能引发对当代社会背景下,对农村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最后,该纪录片主题通过事件的选择得以展现。
导演选择拍摄了土地耕作,婚丧嫁娶,苹果买卖等一系列事件,真实地展现了农民普通却又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现今农业市场逐渐廉价化与子女外出打工安全问题等,激发了对农村发展问题的关注,深刻展示了主题。
整部纪录片如涓涓流水,没有一波三折荡气回肠的故事,却又时刻不弥漫着农村所特有的巨大张力,并将随着现今中国巨大社会变迁下农村发展问题展现了出来。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示例如下:在中国,乡村地区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和工业化的发展,许多乡村地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环境破坏、人口流失、贫困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乡村地区经历了惊人的经济发展。
乡村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许多农民通过种植、养殖和加工等途径实现了致富。
同时,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如道路、电力、通信等。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导致乡村地区的劳动力供给不足。
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经济结构单一,缺乏现代化的产业和金融机构,难以支撑经济的发展。
乡村地区的社会变迁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改革开放之前,乡村地区的主要人口是农民和农业劳动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和农民工。
乡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得到了缓解,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一方面,乡村地区社会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体系,许多农民选择了返回乡村。
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人口压力和资源压力,乡村地区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推行节能减排、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保护区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改善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当前,中国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以推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促进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承的国家,其乡村地区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对乡村的关注度似乎有所下降。
然而,最近我有幸能够亲身体验到乡村里的中国,这令我深感震撼和敬畏,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乡村风光乡村里的中国充满了美丽的自然风光。
每个村庄都被翠绿的山脉环绕,碧波荡漾的湖泊映衬着村庄的美景。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生机,让我远离了城市喧嚣和压力。
在早晨,我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日出和清新的空气,这种体验是在城市无法获得的。
乡村人民乡村里的中国的人民是善良和友好的。
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但对客人非常热情。
无论是和他们交谈,还是尝试他们制作的传统美食,都能感受到他们对待客人的热情和真诚。
他们对家庭和友情的重视使我对这里的文化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传统文化活动乡村里的中国仍然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
我有幸参与了一些传统的庆典活动,如舞狮和舞龙。
这些活动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还使我更加了解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这些活动不仅提供了娱乐和交流的机会,还可以加强社区的凝聚力。
乡村发展尽管乡村的生活和经济状况相对较为落后,但我注意到许多村庄正在积极努力发展。
他们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并且通过开设农家乐、乡村旅游以及农产品销售等方式来增加收入。
这些努力不仅为乡村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更深入了解中国乡村文化的机会。
政府支持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政府也意识到了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措施。
例如,政府已经发布了一项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
这些政策为乡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创业,并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游体验。
政府的支持无疑将进一步推动乡村发展,并促使更多人重新关注和参与到乡村的发展中来。
结论乡村里的中国是一个充满了美丽风景、友好人民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我通过这次旅行对乡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意识到乡村的重要性和潜力。
《乡村中国》观后感
《乡村中国》观后感《乡村中国》观后感1中国正在以一种较快的速度发展着,不光是要建立城镇化,更重要的是要搞活我国的农村经济!美好的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
在这部纪录片中中国有5集,每一集讲述农村的一个新变化,看得人热血澎湃。
从招商引资到自主创新,从贫穷落后到小康生活,这里有产业、有人才、有文化、有生态,还有好的干部和群众,在历史的见证下,我国的农村真的成为了人人向往的天堂!中国原先是一个农业国,拥有着众多的农村人口,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对新农村进行建设十分有必要!从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地区都可以使了招商引资,引入产业,无论是传统的种植业或者畜牧业,还是新兴产业,勤劳智慧的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中,进行着新农村的`建设!现在的农村真的是不一样了,水泥路、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各种产业活力迸发。
农民也不再是从前那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了,机械化的生产,集约化的经营,让你可以笑眯眯地看机器忙碌!生活好起来了,文化活动自然少不了!大家在一起唱歌儿跳舞、看电影,组织各种节日比赛等等,好不热闹!农村真的活起来了!还吸引着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来体验这种生活!我们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奋斗,相信在以后,生活会越来越好,我国的农村发展也会越来越好!《乡村中国》观后感2礼制不同于法律,亦有别于道德。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是主动的,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相比之下,法律是强行限制人的行为的,而道德是整个社会所支持、默认的。
做了不道德的事,即使有些还没有严重到会受法律的制裁,却必定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即我们俗话说的良心的谴责。
费孝通先生认为,薄弱的基础决定了农业社会不能建立起强大的权力帝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也构建不出西方式的民主社会,乡村中国“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在乡村中国,亦有一种发生在长幼之间的很强的“教化权力”,该种权力保证文化传统的延续。
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
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乡村里的中国》是中央新影集团20xx年出品、科影节目中心组织制作、着名摄影家焦波导演的一部现实题材纪录电影,片长99分钟。
该片将镜头锁定中国北方极其普通的一座山村――山东淄博沂源县杓峪村,从龙年立春到蛇年春节,真实记录了一个村庄的生活轨迹和其中以杜深忠一家为主要人物的村民的生活细节,展现了当今中国农村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农民的喜怒哀乐,以及在变革的时代中国农民面临的生活与梦想、理想与现实的交织碰撞,并从这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影片镜头朴实无华、情感真挚、立场客观,是一部真诚的现实主义作品。
摄制组一行6人从龙年春节开始,历时373天,驻扎在杓峪村进行拍摄。
他们租住在村里的一户农家院落,自己种菜养鸡,烧火做饭,同村民一道出入作息,成为这个有着186户人家的村庄的第187户,取得了村民的理解和信任,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昨天,应博友焦波老师邀请,观看了由他导演的一部影片――《乡村里的中国》。
这是一部还未公开上映的电影,在北京就是好啊,近水楼台先得月。
这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展现中国农村现状的记录片。
看着一幕幕不加修饰的场景,听着一口地道的乡音,俺也仿佛走进了农家小院。
这里的喜怒哀乐,没有表演的痕迹,演员就是村民、邻里乡亲、村主任,不要化妆,没有台词,全是真实的表现。
杜深忠与妻子的多段对话非常精彩,他手里摆弄着二胡,心里却想着琵琶。
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竟然有这样的追求,说这是他多年的心愿。
妻子不理解:“那琵琶是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裳穿呢?”“你不懂,人需要吃饭,人的精神也得喂饱!”“俺不知道精神,俺就知道不吃饭就没精神!”这就是生活中的语言、表现。
后来,他还是背着妻子花680元买回了琵琶,并且虚报价格,说是480元。
乡村里的中国影评
《乡村里的中国》影评
在焦波先生导演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里,影片最后一幕,镜头由村里的春节联欢节目舞台逐渐拉远到整个山村,年节的热闹声音响彻在山间。
人们年复一年的辛勤耕作与收获仍在继续,生活的苦难与欢乐也仍在接踵而至,但在一年的最开始,每个人都竭力地用最崭新的面貌、最欢喜的心情、最灿烂的笑脸去迎接未来。
中华大地,有多少与影片中的乡村一样的地方,而正是这样的无数个乡村与部落衍变与构成了如今的中国图景。
突然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变得好爱那一块又一块土地上的农民们,他们是那样真实与坚忍,那样辛勤与乐观。
禁不住和自己的生活作对比,只能说自己过的太安逸,太骄奢,太荒芜。
为什么用到荒芜这个词呢,是因为实在觉得自己不如那位名叫杜深忠的农民大叔,影片中给了他很多镜头,我想这也是导演刻意而为,大概想给观众传递一些与常识不太一样的信息。
作为我来讲,的确是被这位大叔所打动了。
无论是对于人生乐趣之一的琵琶的执着,还是虽为农民但依旧认真地用双眼去观察事物,用心灵在感受生活,还有对自己儿子所说的那番关于农民与土地的话,都饱含个人浓烈的感情和独立的见解,这些在一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都被土地捆绑着的农民身上,显得多么熠熠生辉啊。
就连他那成天嘟囔抱怨的妻子说起心里话,也能真真切切地听出来她对他的敬佩和尊敬。
要评价整部纪录片
的话,虽然里面有些镜头的的真实性值得考究,但我还是打心眼里觉得这是一部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纪录片,不仅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村里的普遍问题,也丰富和更新了长久以来固化于大众心目中的农民形象,而对于我来说,这部作品最重要的意义是让我愿意主动地把目光投向广阔的中国农村大地上,好好再看看这乡村里的中国。
【原创】魏语涵:繁华中疗愈,发展中守望——观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有感
【原创】魏语涵:繁华中疗愈,发展中守望——观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有感原创作者:魏语涵|阿左旗高级中学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繁华中疗愈,发展中守望》——观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有感辽阔无边的沂蒙荒野,破旧苍凉的杓峪乡村,辛苦无奈的农村人民,当现实的生活撕开中国背后的荒夷与贫瘠,赤裸裸的展现在观众的视线里,《乡村里的中国》以大时代发展的中国为背景,寻找一个小的乡村为基点,去诉说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纪录片采用线性叙事结构,将每一个故事引线穿珠到二十四节气之中,利用成熟的剪辑技巧,在镜头的转化交错间,自然的把目光投向一个又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民百姓,在娓娓道来中讲述他们对人生的感悟,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正如杜深忠对自己精神生活的感悟中所说:“人需要吃饭,可精神也需要哺养。
”面对生活的残酷,面对妻子的争吵,面对家庭的压力,他不得不舍弃订阅自己最爱的报纸,可他没有放弃对自己精神生活的追求,偷偷的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琵琶,尽管遭到了妻子的不满,可他依旧去坚持,只为了滋养自己精神世界的那一方土地,简简单单的句话,透露出深深的道理,不仅令观众去寻味其中的价值,更令观众思考自己对生活的追求。
如果说电影是无声光影流转的艺术,那纪录片的本质便是在真实中发现世故。
这部纪录片更是多元化的展现了农民生活中邻里之间的“爱恨情仇”,使观众在作品的一吸一呼之间感受其中所蕴藏的感情,正是这一个小小的村庄中包含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丝丝关怀,包含了一位书记对乡村建设的尽心竭力,包含了一位农民对生活的叹息。
一切都是那样鲜活,那样真切的,情感的流露在光影的交错间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一瞬目光的关切,湿润了漂泊游子的眼眶,那一次紧皱的眉头,换来了美好生活的希望,那一声叹息,道尽了千千万万农民的心声。
就如杜深忠给儿子所说的一席话:“ 一些人说对土地有感情,实际上我一开始对土地就没有一点感情,咱这里的这二亩贫瘠土地不养人,所以说我都能盼着你成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乡村里的中国》是中央新影集团2013年出品、科影节目中心组织制作、着名摄影家焦波导演的一部现实题材纪录电影,片长99分钟。
该片将镜头锁定中国北方极其普通的一座山村——山东淄博沂源县杓峪村,从龙年立春到蛇年春节,真实记录了一个村庄的生活轨迹和其中以杜深忠一家为主要人物的村民的生活细节,展现了当今中国农村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农民的喜怒哀乐,以及在变革的时代中国农民面临的生活与梦想、理想与现实的交织碰撞,并从这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影片镜头朴实无华、情感真挚、立场客观,是一部真诚的现实主义作品。
摄制组一行6人从龙年春节开始,历时373天,驻扎在杓峪村进行拍摄。
他们租住在村里的一户农家院落,自己种菜养鸡,烧火做饭,同村民一道出入作息,成为这个有着186户人家的村庄的第187户,取得了村民的理解和信任,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昨天,应博友焦波老师邀请,观看了由他导演的一部影片——《乡村里的中国》。
这是一部还未公开上映的电影,在北京就是好啊,近水楼台先得月。
这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展现中国农村现状的记录片。
看着一幕幕不加修饰的场景,听着一口地道的乡音,俺也仿佛走进了农家小院。
这里的喜怒哀乐,没有表演的痕迹,演员就是村民、邻里乡亲、村主任,不要化妆,没有台词,全是真实的表现。
杜深忠与妻子的多段对话非常精彩,他手里摆弄着二胡,心里却想着琵琶。
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竟然有这样的追求,说这是他多年的心愿。
妻子不理解:“那琵琶是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裳穿呢?”“你不懂,人需要吃饭,人的精神也得喂饱!”“俺不知道精神,俺就知道不吃饭就没精神!”这就是生活中的语言、表现。
后来,他还是背着妻子花680元买回了琵琶,并且虚报价格,说是480元。
妻子不免心疼:“500块钱能买多少东西啊?家里油盐酱醋那一样不用钱呢?儿子上学还得交学费呢!”抱怨归抱怨,杜深忠依然我行我素。
最后,他终于抱着琵琶出现在村里的联欢会上,并且别人都谢幕下台了,他还坐着那里不动,直到别人催他快走。
还有村民之间发生纠纷,面红耳赤,剑拔弩张,甚至动了手,惊动了派出所,其实就是现场抓拍。
整个影片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没有加工的原生态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个创新。
这样的作品,老百姓喜欢,爱看。
尤其是农村出来的人,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喜欢真实,淳朴。
真实才能体现美。
影片中的悲喜感染着每一个观众,大家随着他们悲伤,随着他们高兴。
看着那家徒四壁的屋子,烟熏的变成黑色的墙壁,还有外出打工丢了性命的中年男人的丧事,让人觉得心酸。
农村人真的很不易啊!他们是社会的最底层,是被改革浪潮拍上沙滩的小石子。
杜深忠语出惊人:“我是农民,但我从来就不爱土地,是无奈!”这话还是第一次听说。
是啊,谁不想住高楼、坐小车呢?谁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劳作不完的黄土地呢?他们每天忙忙碌碌,从春忙到秋,就拿果树来说,从开春的剪枝,到开花后的人工授粉,再到出了果实的纸袋保护,都得爬上高高的树枝操作,他们已是5、60岁的人了。
年轻人不是上学就是打工去了,可是好不容易到秋天采摘下来红红的苹果,却为推销不出去发愁。
在地里搭个棚子,日夜守候,家里人给送饭,直到买家上门,再三砍价,不得不很不情愿的低价出售。
辛苦一年的收入顶不上出去打工两个月的工资。
()再说玉米地,辛苦大半年的玉米棒子让獾子吃了不少,杜深忠的妻子非常心疼,他对也在旁边掰玉米的丈夫说,“你看多可惜呀,下点药把獾子药死吧!”丈夫说“那可不行,獾子是国家保护动物。
”“国家保护动物?咋不保护人嘞?······”真让人忍俊不禁。
看着这一幕幕场景,俺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虽然劳作形式不同,但生活水平相当。
悲伤和笑声过后,发人深思。
话说回来,敢于把这样的现状、这样的语言搬上银屏的有几人呢?非焦波莫属!他是那片土地的儿子,他心中装着那里的父老乡亲,也愿意为自己追求的事业奋斗不止。
他的善良、执着、敬业、奉献精神让俺钦佩,俺愿做他的粉丝,他的支持者。
同时还要谢谢他,感谢他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精神大餐。
这场电影,比美国大片和故事片留下的印象要深刻的多。
每场电影完毕,观众都沉浸其中,不愿离去。
焦波老师赶到现场,与观众交流,探讨。
他谦逊的
倾听观众的意见,和大家畅谈他的创作体会,直到下一场放映的时间到了,大家还边往外走边一直围着说个不停。
俺也不能错过这个机会,除了问题,还必须留个合影。
这是俺与名人的唯一一次合影。
期待这部记录现状的佳作早日公开发行上映,让国内甚至国际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