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 第7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及其利用复习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通过一个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手机充电的过程,并提问:“手机充电时发生了什么?化学能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这个问题将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关系,从而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化学能与能量的转化。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了解。通过这个导入,学生能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设想一:提供不同难度的习题和实验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任务。
-设想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5.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设想一:引入化学史和科学家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设想二: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废电池回收,让他们体会化学知识在环保中的价值。
2.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对化学能与能量转化的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需要通过实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深入理解。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能力,需要教师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化学学科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需要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化学史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布置以下任务:
1.判断不同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并解释原因。
2.根据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绘制相应的示意图,并标注能量转化过程。
3.计算化学反应的速率,并分析温度、浓度等因素对速率的影响。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单元的复分为六步。
首先,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初步系统化;其次,透视知识点,掌握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考点;第三步,精选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典型例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第四步,纠正同学常出现的知识误区;第五步,巩固训练查漏补缺,全面掌握并提高能力;第六步,通过单元知识测试,使知识科学化、系统化,让同学对本单元有完整、深刻的认识,灵活掌握,并且能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和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2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配有大量的实验来解决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
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学情分析: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
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于本单元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通过复和前面所学的知识相融合加深理解,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使之科学化、系统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系统的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通过对典型题例的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本单元分为三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燃烧的条件。
本单元从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之后介绍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
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和灭火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2.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的一般方法。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多媒体、镊子、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玻璃杯、火柴、木条、烧杯、薄铜片等一、导入新课师:1.我们对物质的燃烧现象并不陌生(如图1),那么什么叫燃烧?物质的燃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2.同学们见过“火三角”吗(如下图2)?你知道它的意思吗?3.同学们还能设计出其他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吗?二、推进新课燃烧的条件师: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猜想(1):要有可燃物。
猜想(2):要有氧气,氧气越多燃烧越旺。
猜想(3):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师:你能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证实你的猜想吗?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7-1)实验步骤: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用硬纸圈圈住的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未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优秀教学案例
3.突出环保:本节课不仅注重燃料性质、燃烧原理等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燃料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燃料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方式。
4.多元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关注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应用,还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及教师的总结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
5.教学策略灵活: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时,注重教学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效果。
2.掌握燃烧的原理,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了解燃料的综合利用方法,掌握化石燃料的开采、加工和利用过程;
4.了解燃料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掌握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方法和技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燃料性质、燃烧原理的探究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燃料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思考能力;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共识;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关注燃料利用与环境的关系。
(四)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初中阶段对于燃烧及燃烧条件的认识。
提升学生对燃烧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激励学生升入高中阶段继续学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归纳现象、得出结论、养成正确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对燃烧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形成勇于质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意识。
3、认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通常所说的燃烧,对通常所说的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激励学生能努力升入高中阶段继续学习,了解继续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燃烧进行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用一系列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养成勇于质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探究精神。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对燃烧有一个新的认识,认识继续求学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再议燃烧
要求学生回顾对燃烧和燃烧条件的认识。
多媒体播放相关的知识点,。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复习课:第七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盐现象,如柠檬汁的酸味、肥皂泡的碱性等,引发学生对酸碱盐性质的思考;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金属腐蚀的实例,提出问题:“为什么金属会发生腐蚀?如何防止腐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策略: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阅读拓展:
-阅读有关酸碱盐、氧化还原反应或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科普文章,拓宽知识面;
-观看与化学相关的科普视频,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4.小组合作: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并完成一份关于本节课知识点的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体系;
-小组合作,针对课堂讨论的酸碱盐、氧化还原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小组共识。
5.合作学习,提高课堂互动: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分享、总结,促进共同成长;
-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倾听习惯。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旨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责任感。
1.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认识到化学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反思与总结:
-写一篇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学习本节课内容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演示]:点燃酒精灯[设问]:这是什么现象?[设问]: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它有什么特征?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放热。
引出燃烧的定义:一、燃烧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投影)[设问]:是不是只要发光发热的变化就是燃烧呢?比如电灯发光、发热是不是燃烧?[展示]:一片木板[设问]:木板能燃烧吗?[演示]: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板[设疑]:木板为什么点不燃呢?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二、燃烧的条件:(投影)[过渡]: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1]:在两个蒸发皿中分别倒入酒精和水,用火柴点燃。
[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结论]:酒精能燃烧,水不能燃烧。
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2]:白磷、红磷的燃烧对比实验[设问1]:小烧杯中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引出着火点的概念:[解说]:原来物质要燃烧,它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就是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投影)[投影]:几种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设问]:小烧杯中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结论]: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
[设疑]:如果水中的白磷接触到氧气那又会怎样?[实验3]:让水中白磷接触氧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本单元分为三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燃烧的条件。
本单元从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之后介绍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
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和灭火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2.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的一般方法。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多媒体、镊子、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玻璃杯、火柴、木条、烧杯、薄铜片等一、导入新课师:1.我们对物质的燃烧现象并不陌生(如图1),那么什么叫燃烧?物质的燃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2.同学们见过“火三角”吗(如下图2)?你知道它的意思吗?3.同学们还能设计出其他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吗?二、推进新课燃烧的条件师: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猜想(1):要有可燃物。
猜想(2):要有氧气,氧气越多燃烧越旺。
猜想(3):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师:你能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证实你的猜想吗?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7-1)实验步骤: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用硬纸圈圈住的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未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
初中化学7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7单元教案1. 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及相关原理;2.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3.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特点;2.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
【教学难点】1.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方法;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7》;2. 教学媒体:投影仪、电脑;3.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试管夹、试剂等。
【教学方法】1. 探究法: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化学反应的特点和规律;2. 讲授法: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3. 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直观展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学习(30分钟)1. 讲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及特点;2. 探讨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三、练习(15分钟)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特点展开,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及其利用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操作步骤是否合理、实验结果是否准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提出“为什么药剂需要配制在特定的溶剂中?”等问题,引发学生对溶液应用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溶液知识的兴趣。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例如,针对溶液的制备与纯化,提出“如何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例如,在实验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操作技能、实验态度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我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饮料作为例子,让学生观察并分析饮料的组成,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我会提问学生:“你们喝过的饮料中,有哪些是溶液?它们是什么物质溶解在什么物质中?”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溶液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对溶液知识的学习兴趣。
3.注重小组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例如,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2.设计针对性的评价题目,检验学生对溶液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溶液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评估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一、内容与分析(一)内容: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
(二)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识别、药品取用规则、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的方法。
指的是认识仪器名称、用途和注意事项;了解药品的取用规则;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洗涤方法,其核心是药品的取用和物质的加热,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实验室规则、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了解药品取用规则。
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等基本操作训练,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做好规范操作的示范、分析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后果。
二、目标及分析(一)目标:1、能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2、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3、学会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4、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
(二)分析:1、“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是指看到仪器图形能写出仪器名称,同时能说出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2、“知道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就是能记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3、“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就是指习惯的形成及独立操作能力的形成,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独立进行物质的取用、药品的加热及仪器的洗涤等操作。
三、问题诊断分析学习本课题时,同学可能会出现两种态度:一是对实验基本操作无所谓——动手做,不如用脑记;二是有恐惧心理——不敢动手,怕危险。
以上两种态度均不利于学习,教学时要注意纠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讲到药品的取用时,为了给学生做好示范,借助信息技术播放“粉末固体取用”、“块状固体取用”和“液体取用”三个视频。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化学实验室简介→仪器识别→药品取用规则→托盘天平的使用→连接仪器装置→固体药品取用→液体药品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给物质加热→仪器洗涤。
九年级化学第7单元教案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通过实验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50页,并分组进行实验活动,然后完成下列填空:实验一:分别将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的现象是__蘸有酒精的棉花球燃烧,蘸有水的棉花球不燃烧__。
实验二:(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__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燃烧__,说明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__可燃物__;(2)将一小片(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到的现象是__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__。
实验三: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观察到的现象是__用烧杯罩住的蜡烛很快熄灭,另一支蜡烛正常燃烧__。
经过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得到燃烧的条件有:实验一:__燃烧需要可燃物__;实验二:__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__;实验三:燃烧需要__氧气(或空气)__。
物质燃烧需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合作探究】1.实验一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答:如果加热时间够长,蘸有水的棉花球也会燃烧。
原因是:棉花球中的水受热蒸发掉了,棉花也是可燃物,在酒精灯上加热时会燃烧。
2.如果将实验二步骤(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答:现象: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复习课:第七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布置以下作业:
1.复习课本第七单元内容,梳理溶液、酸碱盐及化学方程式的相关知识点,做好课后笔记。
2.完成课后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溶液、酸碱盐的概念、性质及用途,设计5道选择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2)填空题:涉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设计5道填空题,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分类。
(2)酸、碱、盐的性质、用途及相互转化。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1)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及相互关系。
(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
(3)将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酸碱盐在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事项;
-酸碱盐相互转化的实例分析。
2.教师引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2.学生解答: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
3.培养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4.增强环保意识,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关注化学与环境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化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对溶液、酸碱盐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仍存在以下问题:对溶液的分类、组成及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能力较弱;缺乏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一是巩固基础知识,强化概念理解;二是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能力;三是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挑选,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推敲,精心设计而肯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浏览,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1一、素养教育目标1. 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知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分;并能运用概念会判定一些易辨论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视察、描写实验的能力,启示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运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现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爱好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分)及其运用。
难点:如何判定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分。
解决办法:(1)通过视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分。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分。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分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点、相伴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分;从变化产生进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觅它们的联系。
2. 学会视察化学实验。
第一要视察变化前物质的色彩、状态;再注意视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色彩、状态、气味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七单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七单元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与灭火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展示:各类图片体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展示:各类火灾的照片体现火灾带给人们的灾害2、讲授新课一、燃烧(板书)设问: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探究:燃烧的条件思考1: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现象,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回答: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
C,因此,烧杯上的白磷能被大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着火点的温度;而红磷的着火点在200 。
C以上;仅靠热水的温度很难达到的。
通过对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的温度思考2: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回答:热水可以使白磷达到着火点温度,但水中的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存在。
思考3:如果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那又会怎样?回答: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了思考4:原来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小结: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通过以上实验总结: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可燃物缺一2、条件氧气(或空气)不可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讨论:古人从闪电过后的火灾中取火进山洞后发现:一旦火不小心被熄灭后,要再等一次火灾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由此带来诸多的不便。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燃烧、氧化、还原的概念,了解常见物质的燃烧和氧化反应。
2. 掌握氧化状态的计算和应用方法。
3. 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 了解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燃烧、氧化和还原的概念。
2. 燃烧和氧化反应的特征和机理。
3. 氧化状态的计算和应用。
4.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5. 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燃烧、氧化和还原的概念和区别。
2. 氧化状态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氧化状态的计算和应用。
2. 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探究教学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燃烧和氧化反应特征。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思维,加深对电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出燃烧、氧化和还原的概念。
2. 理论讲解:介绍燃烧、氧化和还原的特点、机理和应用。
讲解氧化状态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3.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和氧化反应,并讨论实验现象和反应机理。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以及其应用。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讨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电化学反应在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并展开讨论。
7. 总结复习:对本单元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复习巩固。
教学评价方法: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价其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2. 以小组讨论和互动环节为依据,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设计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准备: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 案例分析材料。
3. 电化学反应的实例和应用资料。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早上刚坐下,泡了杯咖啡,打开电脑就开始构思这个方案。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主要是关于溶液的知识,这个单元对学生来说既有趣又充满挑战。
好吧,那就开始吧,一点一点梳理出这个方案。
一、教学目标得明确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组成、分类、浓度计算,还有溶液的制备和性质。
对了,还有溶液的导电性和酸碱性,这些都是重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溶液的定义、组成、分类、浓度计算,掌握溶液的制备和性质,了解溶液的导电性和酸碱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溶液的定义和组成:这一部分要从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让学生理解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溶液的分类:溶液可以分为真溶液、胶体和悬浊液,这部分要结合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溶液。
3.溶液的浓度计算:这是重点,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4.溶液的制备和性质:这一部分要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溶液的制备过程和性质。
5.溶液的导电性和酸碱性:这部分要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导电性及其与酸碱性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食盐水的制备、饮料中的溶液等,让学生对溶液有直观的认识。
2.知识讲解:讲解溶液的定义、组成、分类、浓度计算等基本概念。
3.实验演示:进行溶液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液的变化。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溶液的导电性和酸碱性,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2.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如操作规范、观察细致等。
3.作业完成: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溶液知识的掌握程度。
4.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价学生对溶液知识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策略】
1.组织学生探讨并举例说明火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2.根据课本“活动与探究”实验,总结出燃烧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着火点说明:
①燃烧一般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
②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能随意改变。
3.根据生活常识,列举一些火灾的事例和灭火的方法,结合课本[实验7-1]和[实验7-2],总结出灭火原理。
4.展示一些常用的消防器材,选择灭火的影视素材播放,引导学生找出灭火的方法和消防知识,理解课本中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的含义。
到实验室或一些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方实地调查后,设置虚拟火灾现场,组织消防演习方案评比,强化消防安全意识。
5. 课本习题可以安排在课堂上讨论完成。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学习目标】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
本课题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内容通俗易读,建议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主学习,同时可利用科教资料或影视素材介绍化石燃料是经过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演变而形成的,强调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
1. 通过简单计算,完成课本中化石燃料开采年限图。
2.利用一些图片等形式展示煤和石油的成分、用途。
3.在做甲烷可燃性实验的同时介绍可燃物组成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鉴定方法——根据燃烧后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关于组成中是否含有氧元素的问题,此处不宜增加。
4.对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从开发新能源和节约能源的角度引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对燃料的选用来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内容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讨论:在氢气、甲烷(天然气、沼气)、、煤气、石油液化气、
用心爱心专心 1
酒精、汽油、柴油和煤等燃料中,你认为最理想的燃料;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
新课程标准提出可选情景素材有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西气东输”工程等。
确定选用人教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作情景素材,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学生在前两个课题已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本课题内容主要分两大点:一是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二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学生在前两个课题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探究煤燃料时产生的二氧化硫等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时产生的尾气的探究,归纳出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对空气的污染的主要原因。
然后再探究乙醇和氢气的燃烧反应、制取等内容,讨论燃料的选用。
最后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结束时总结归纳本课题应该知道的知识是:
1、一些燃料燃烧对环境有不良影响,应选择使用不污染环境或对环境污染小的燃料;
2、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3、应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燃料,综合利用资源和开发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
【难点】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
【媒体与器材】电脑、小烧杯,稀硫酸、植物叶子或果皮,金属粒或条(如铁、铝等),小石头粒【教学模式】引导探究
1、探究煤的燃烧形成的酸雨。
从煤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推测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引导复习煤的知识引入酸雨的形成。
【实验探究】
分组进行有关酸雨的探究实验,并开展讨论P140的“讨论”。
指导实验,组织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发言。
探究酸雨的危害。
【引导探究】
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分析尾气中污染物。
引导复习石油的知识引入燃烧产物的探究。
探究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引导探究】
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改良和充分燃烧的角度推测减少污染的方法。
引导从燃烧的反应开展探究。
探究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总结】
归纳总结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污染的原因。
引导从燃烧的反应总结归纳。
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引导探究】
从酒的酿制推出乙醇的可再生,从燃烧的反应推出其优点。
引导从酒精的制备、性质来探究酒精。
探究乙醇。
【引导探究】
说出应用的例子及优点。
引导从乙醇燃烧的优点探究其使用。
探究乙醇作燃料的情况。
【引导探究】
回忆氢气的性质推出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
从制备考虑其应用前景。
引导从氢气的性质制备来探究。
探究氢气。
讨论:
从掌握的知识分组讨论P143的“讨论”
组织开展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发言。
确定选择使用的燃料。
【引导探究】
2
用心爱心专心
从掌握的知识描述,引导描述新能源。
认识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的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检查对知识的学习情况。
【作业】完成P146的习题3、4;
选做习题1、2、5、6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行P145的“调查与研究”作为继续深入的学习。
用心爱心专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