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古诗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
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6 古诗词阅读(讲)高考语文大纲对古诗词阅读的考查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级。
考点一:鉴赏古诗词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诗歌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实物载体。
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包括三类: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形象的鉴赏,侧重于把握形象的特点,感悟形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考点。
而每一种形象的鉴赏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诗歌的形象,主要从三个方面鉴赏: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包含两方面内容: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王昌龄《闺怨》春日登楼赏景“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形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一个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满心凄苦愁楚的天涯游子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
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
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十种形象:①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潇洒、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讲析(附练习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讲析(附练习及答案解析)1.熟知诗歌鉴赏选择题“4大设误角度”“3大解题步骤”[诗歌鉴赏选择题“4大设误角度”]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解答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典例剖析][例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赴洛道中作陆机①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②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①陆机:西晋文学家。
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
②案辔:案,同“按”。
按辔,扣紧驭马的缰绳,使马慢步行走。
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历经了艰辛的跋涉。
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
C.“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采用互文手法,写出了朝夕均不能排遣的孤独和忧伤。
D.“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
E.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岩、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
【解题流程】设误角度:情感分析不当、技巧确认不准分析:B项,情感分析不当(无中生有)。
诗人风尘仆仆,行于高山莽原之中,并没有“释然”之情,只有孤独和忧愁。
C项,技巧确认不准。
“互文”错误,应是“朝”“夕”对比,两相呼应。
【答案】BC[例2]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练习题汇编一、有标志型1.“......者,......也”: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判断或解说。
翻译时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例: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2.“......者......”: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不用“也”。
例: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也”:在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在句末只用“也”收尾,表示判断。
主语的后面,或有停顿(逗号标点),或无停顿(不加标点)。
例: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2.“......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
例: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
5.“......为......”:用动词“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译为“是”。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6.“......是......”:用动词“是”表示判断。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7.“乃、必、本、亦、即、诚、皆、则”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例:①死生亦大矣。
(《兰亭集序》)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二、无标志型即没有任何判断词或语气词来标示判断,主要通过上下文的语意直接进行判断。
2016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答案解析和解析]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答案及解析)目录1.【2016全国卷 1】曾公亮 (1)2.【2016全国卷2】陈登云 (3)3.【2016全国卷3 】傅珪 (6)4.【2016北京卷】桓公问于管子 (7)5.【2016浙江卷】琅嬛福地记 (10)6.【2016天津卷】李台州传 (12)7.【2016江苏卷】张汝霖 (14)8.【2016上海卷】羊祜 (16)9.【2016上海卷】勿斋记 (17)10.【2016山东卷】景公问晏子 (19)1.【2016全国卷 1】曾公亮(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盍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纵人渔界河,..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高考必备近三年全国高考古诗文阅读真题附答案
高考必备近三年全国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真题训练附答案一、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高考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16. ①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③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二、王安石《读史》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II卷高考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赠赵伯鱼(节选)韩驹①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
1.【2016年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羽《从军行》)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元吉《送陆务观提仓》)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分)【答案】(1)A(2)B(3)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
②《游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此题从选项设置来看,分别是从词语、诗句、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判断。
例如诗歌中的关键词“往岁”“记今夕”已经表明了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往昔的回忆。
所以选A。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语文高考试卷第十六题答案解析
一、题目回顾第十六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通过讲述作者在乡村生活的经历,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乡村人民的善良。
B. 文章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城市与乡村、作者与村民等,突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村民的淳朴。
C.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D. 文章结尾部分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3)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答案解析(1)正确答案:B解析:选项A、C、D都是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正确表述。
选项B中提到“城市与乡村、作者与村民等”,实际上文章中并没有明显对比城市与乡村,而是通过对比作者与村民的相处,来展现乡村生活的美好。
因此,选项B表述不正确。
(2)答案解析:表现手法:1. 比喻:如“那群孩子就像一群小狼”,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形象。
2. 对比:如“他们(村民)的热情与我的冷漠”,通过对比,突出了村民的淳朴和作者的冷漠。
3. 象征:如“那棵老槐树”,象征着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古朴。
作用:1. 比喻手法:通过比喻,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对孩子们形象的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2.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村民的淳朴,使读者对乡村生活产生共鸣。
3. 象征手法:通过象征,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3)答案解析:文章主要内容:本文讲述了作者在乡村生活的经历,通过描写乡村的景色、人物和事件,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乡村人民的善良。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结尾部分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总结:第十六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表现手法和作用,以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2016高考真题古诗文赏析解析
三、【答案】
• (1)“望”字更好,承上启下,照应标题中的 “登”,同时引起下文所见之景。(答“空”字 说明理由也可给分) • (2)借景抒情,借幽静之景抒发闲适之情,动静 结合,前句动静、后句静景,构成一幅动静结合 的画面。映衬,落日、鸟和人相互映衬,表达现 实之情。 • (3)“闲”既是环境的的“宁静”之境,又是一 种“闲适”之情,“人外”应是“世外”之意, “闲”勾勒出“小台”的“宁静”景物特征,有 表达了诗人远离世间的喧嚣的“闲适”之情。
四、答案
• (1)①拟人。把风雪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物的特征。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 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写风与 雪斗争,又写诗人与风雪斗争,充满了一种动感,这正是作者自身胸怀之昭 示。 ②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一来它表现出了 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充满豪迈之情,别具一种 雄豪的阳刚之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小令开篇两句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入夜洞庭湖畔,灯火青 荧,衬托出了作者内心的冷寂孤独。“朔风吹老梅花片”,诗人在封闭的船 舱中听到朔风的劲烈,于是 “推开篷”细看究竟,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 新发现,惊喜顿生,诗兴大发。“一笑琅然”,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心情无比畅快豪爽。 (或)作者由孤寂悲凉到意外惊喜,最后写出了作者的豪迈之情。 诗的前两句,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朔风劲烈,写出了诗人的孤 独冷寂悲凉。推篷一句,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 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最后“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 悲冷一扫而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2016 新课标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 成8~9题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50题)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50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宋]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②还叹学齐优③。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注释]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多指处于困境而不忘故国的人。
②迁流:迁徙、流放,诗人此时被远遣到巴蜀任职。
③齐优:曲意承欢、讨好人的齐国优伶。
1.颌联________以喻写悲愁之多,以________暗写时光流逝。
2.本诗尾联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化用同一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答案】1.江声不尽草木秋2.(1)同:都借孙权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2)异:①辛词以“无觅孙仲谋处”表达遗憾和失落之情;②陆诗以“何须似仲谋”表达激愤之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大江奔流,流不尽英雄的遗恨;天意无私,寒秋草木依旧枯黄。
“江水不尽”用流水的奔流不息,来写“英雄遗恨”之多之绵长;“草木秋”写秋天到来,草木零落,表现时光的流逝。
由此可以概括出答案。
注意填空时,第一处填写“不尽”“江声”或整句均不得分;第二处填写“秋”或整句均不得分。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尾联“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请看当年三国鏖战的赤壁,如今早已成为陈迹;男儿不再能建功立业,何必再学习孙权的榜样。
赤壁尚在,但英雄不可再世,古战场已成旧址,万事尽付东流,世事成败不足道,因而作者认为“生子不须似仲谋”了。
此联中诗人借赤壁陈迹感叹朝廷偏安半壁,强敌入侵,思无英雄与敌抗衡,自己虽似仲谋,志在恢复失地,驱逐强敌,但又得不到不思振作小朝廷的重用,还放外任万里之外的蜀地。
此联表达的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平之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表现了一种物是人非的遗憾。
2021年各地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古诗词鉴赏一、【2021·全国乙卷·T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
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
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赏析能力。
D项,“听觉”是错误的。
本词词末中“听”是任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故选D。
15.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
②语言诙谐风趣,活动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
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话中称鹭鸶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去捕食,要有鸿鹄之志。
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营造出了轻松亲切的氛围。
本词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剩有”“来”等,这些口语的运用,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的直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二、【2021·全国甲卷·T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美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哲理类(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刘朝英进斋杨万里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
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灯火三更雨”写做学问辛苦,接着用“古琴”做伴来写读书之雅趣。
B.颔联设喻,将艰苦学习过程比作通向圣门之路,流露出作者担忧之情。
C.尾联诗人希望刘朝英即便耗尽半生心血也要积极争取科举仕进的成功。
D.这首诗通俗易懂又饱含真知灼见,体现出诗人对后辈谆谆告诫的真情。
4.这首诗颈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鹅湖①和教授兄韵陆九渊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②岑③。
易简工夫④终久大,支离事业⑤竟浮沈。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
[注]①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
主要为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哲学辩论。
②泰华:指泰山和华山。
③岑:高山。
④易简工夫:简单质朴的学说。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 古诗文阅读题 含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古诗文阅读题汇编1.(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8分)月圆⑴【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⑵未缺⑶空山静,高悬列宿⑷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⑴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⑵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⑶未缺:指月圆.⑷列宿:众星.⑴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答:答案:孤月当空,清回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⑵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答: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2.(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⑴—⑷题.醉翁操【1】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⑴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B “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C “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D 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答案:C(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所以选项C说是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⑵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C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D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答案:B(A 用龙吟虎啸的声音和万籁百泉的秋音来写觱篥声;C 是蜂和蝉来写琴声;D 用白玉和黄莺写琴声)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答案: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⑶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①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写曾写道:“,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2分)②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唯醉翁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寄情山水的名句.答案:①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⑷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答案:《醉翁操》的上阕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的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下阙写鸣泉虽不复存,但鸣泉之美妙乐曲却仍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诗歌解析:词的上片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琅然,乃玉声.《楚辞·九歌》曰:“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此用以状流泉之声响.清圆两字,这里是用来说泉声的清越圆转.在这十分幽静的山谷中,是谁弹奏起这一绝妙的乐曲?如此以来,动静之趣立现.“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是对上面设问的回答:这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绝妙乐曲.这一绝妙的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欧阳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此句依然是写流泉声响之无限美妙.“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在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孙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磬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下片写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醉翁啸咏,声和流泉.”二句照应上片之只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写欧阳修曾作醉翁亭于滁州,在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还,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说时光流转,山川变换,琅琊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童颠,指山无草木.而水,同样也不是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往前流动的.这句的意思是,琅琊幽谷之鸣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来.“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此处用“飞仙”之典,谓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美妙,也就再也无人聆赏了.结句“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说,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在人间.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在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旨.这首词句式及字声配搭非常奇特.开头四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只有一个仄声字(“响”),其余都是平声.接着二句亦然.这样的安排,与此曲所属宫调有关.同时,上下两结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故郑文焯曰:“读此词,髯苏之深于律可知.”(《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3.(福建)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眀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⑴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答: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⑵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答: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4.(广东)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早过大通驿①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⑴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答案:“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⑵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答案:“过”即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江风拂面,云朵飘过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5.(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⑴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答案: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⑵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6.(湖南)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为墟①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鄴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鄴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虚:废墟.⑴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2分)答案:春江花月夜⑵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6分)答:答案: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⑴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冶的原因.(4分)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解析:“开颜”的原因,是诗中一定提到的,只要发现和加以概括便可,这就要善于捕捉信息了.题目中有“新居”,说明朋友刚刚乔迁新居;前三联写了新居周围的景色,要加以概括,不可一一俱到——新居周围景色迷人;前三联都是写景,景有衬心的作用——作者很是悠闲愉悦;最后一联是直写友人的,说房中堆满了书,无立足之地,但从中能看出友人来,说明友人是爱书的,是情调高雅的;诗人能对友人如此高的评价,心情又是如此的“开颜”,说明其二人是志同道合、心灵相通、爱好相同的.⑵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解析:写景艺术,直话为“用了哪些方法来写景,有什么样的效果”;多样景物的叠合,便可称之为铺陈——这是一个难点,估计不少考生未能答出此艺术来.⑶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解析: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意味深长之“意”,是要好好体悟的,诗就像一块玉,需要仔细认真用心地把玩,方可领受其中的意味.8.(山东)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卜算子张元千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⑴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解析:解答本题,可先解释词语“湿”和“迷”的本义,再根据诗句的意思解释它们在句中的意思.⑵“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答案:作者借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反衬出自己的收复失地的豪壮之志的落空,唯有借酒消愁,借“潮落秋江冷”这样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解析:此诗写于作者退居故里游览山水之时,上篇写景,描述一副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谧的画面语言轻柔高远.下篇深沉、壮烈.思古抚今,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解答本题,应在读懂全诗大意的基础上,以题中两句为主,再结合考虑注释中“爱国诗人”一语进行分析.9.(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⑴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答案:“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⑵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品格的追求. 10.(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雨过至城中苏家宋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⑴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答案: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⑵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答案: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⑶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答案: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11.(新课标I)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⑴—⑵题.(11分)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阅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⑴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解析:这道题问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我们学过的写景的角度一共是两种:一是直接、二是间接.《白》的景物描写是十分直接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与之相比,《发》的景物描写则是间接的,并没有直接说环境多么寒冷和恶劣,而是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⑵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以国事为重,竭力完成王命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了国事,即使思念家乡、亲人想和亲人团聚也只能梦中悄悄思念,把思乡放在了次要位置的复杂感情.诗歌尾联说“勤王”即使指尽力王事,也就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写出了作者不因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报效祖国的决心,而“私向梦中归”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的情感,但在国事面前,诗人把轻重分的很清楚,表达了诗人即使思念家乡和亲人,但也会以国事为重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全诗的感情抒发在内容情感上起了点染和升华的作用,全面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在结构上点明了诗歌主旨,升华了主题,言简义丰,言有尽意无穷.解析:虽然问的是最后一句的情感,其实就是结合最后一句谈谈全诗的情感.那么结合题目、作者还有最后一句可以看出岑参把爱国、完成王命和同家人团聚孰轻孰重分的非常清楚,虽然思乡思人,但依旧以国家大事为重,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12.(新课标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⑴~⑵题.(11分)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代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⑴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解析: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抓住“巧”字进行分析.⑵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13.(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⑴—⑵题.(7分)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⑴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⑴⑵答案: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⑵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14.(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好事近清黄之隽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⑴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答案: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解析:前两句勾勒出作者“高卧”船头而“仰看”映入江中的山色时的画卷,不难看出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情.后一问为炼字题,“插”为动词,有尖锐之感,诗中是山峰映在水中的意思,这更突显了山峰的尖峭、挺拔.⑵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4分)答案:“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由前句“仔细乱篙撑处”可以看出诗人在观看竹篙插入江水时的景象,“悬崖”“崩坼”的意义均与山峰有关,“崩”为“崩塌”,水中的“悬崖”倒映在水中陡峭的山景,“坼”为裂开,指倒映在水中的山影因江水的涟漪而变得散乱.。
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分)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一、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残春旅舍韩偓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
(5分)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二、8.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
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语文高考试卷第十六题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以下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名句,请将对应作者的诗句填写在横线上。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4)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
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
寺临兰溪水,溪水濯青衣。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寻吴越事如飞。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寺临兰溪水,溪水濯青衣”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溪水以人的情感,表现了溪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B.“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句写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山色的喜爱。
C.“欲寻吴越事如飞”一句,诗人抒发了自己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之情。
D.“山色空蒙雨亦奇”与“欲寻吴越事如飞”两句,都运用了比喻手法。
②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
答案:
①D
②这首诗的写景特色有:
(1)虚实结合。
上片写眼前景物,为实写;下片写历史遗迹,为虚写。
(2)远近结合。
上片写寺外溪水,为远景;下片写寺内景象,为近景。
(3)动静结合。
上片写溪水流动,为动景;下片写山色空蒙,为静景。
(4)视听结合。
上片写溪水流动,为听觉;下片写山色空蒙,为视觉。
(5)以动衬静。
上片写溪水流动,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幽静。
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古代诗词阅读
古代诗词阅读【2022年】一、(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14.A15.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说法错误。
欧诗托物言志,描写了画眉鸟在林间山中千啼百啭、高低飞舞的姿态,直接描写出画眉鸟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借此表达出自己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
但文诗中只对画眉鸟的鸣叫声进行了侧面描写,重点表现的是诗人对鸣声的听觉感受,借以烘托诗人悠然闲适的心理状态。
因此,文诗并没有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也并不是咏物诗。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
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试卷分类古诗文阅读题汇编1.(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
(8分)月圆⑴【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⑵未缺⑶空山静,高悬列宿⑷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⑴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766)秋天杜甫所作。
⑵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
⑶未缺:指月圆。
⑷列宿:众星。
⑴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4分)答:答案:孤月当空,清回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⑵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4分)答: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
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
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2.(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⑴—⑷题。
醉翁操【1】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2】蒉:草筐。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4】徽: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⑴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 “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 “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 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答案:C(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
所以选项C说是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⑵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5分)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C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韦庄《听赵秀才弹琴》)D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
(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答案:B(A 用龙吟虎啸的声音和万籁百泉的秋音来写觱篥声;C 是蜂和蝉来写琴声;D 用白玉和黄莺写琴声)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2分)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答案: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⑶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4分)①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写曾写道:“,。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2分)②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
词中“唯醉翁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寄情山水的名句。
答案:①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⑷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
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答案:《醉翁操》的上阕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的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
下阙写鸣泉虽不复存,但鸣泉之美妙乐曲却仍留人间。
《醉翁亭记》则是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诗歌解析:词的上片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
琅然,乃玉声。
《楚辞·九歌》曰:“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此用以状流泉之声响。
清圆两字,这里是用来说泉声的清越圆转。
在这十分幽静的山谷中,是谁弹奏起这一绝妙的乐曲?如此以来,动静之趣立现。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是对上面设问的回答:这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绝妙乐曲。
这一绝妙的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欧阳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
此句依然是写流泉声响之无限美妙。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在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
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孙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磬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
下片写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二句照应上片之只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
写欧阳修曾作醉翁亭于滁州,在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还,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
“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
”说时光流转,山川变换,琅琊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
童颠,指山无草木。
而水,同样也不是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往前流动的。
这句的意思是,琅琊幽谷之鸣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来。
“思翁无岁,翁今为飞仙。
”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
此处用“飞仙”之典,谓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美妙,也就再也无人聆赏了。
结句“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说,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在人间。
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在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旨。
这首词句式及字声配搭非常奇特。
开头四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只有一个仄声字(“响”),其余都是平声。
接着二句亦然。
这样的安排,与此曲所属宫调有关。
同时,上下两结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
故郑文焯曰:“读此词,髯苏之深于律可知。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3.(福建)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眀河:银河。
②太清:指天空。
③散关: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⑴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3分)答: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⑵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分)答: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4.(广东)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早过大通驿①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⑴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3分)答案:“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
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⑵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答案:“过”即指经过,路过。
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
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
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
颈联江风拂面,云朵飘过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
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
5.(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
⑴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4分)答案: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
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
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
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⑵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4分)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6.(湖南)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8分)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
城郭为墟①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
鄴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鄴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虚:废墟。
⑴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
(2分)答案:春江花月夜⑵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6分)答:答案: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
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⑴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冶的原因。
(4分)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