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一、接受的含义1.文学接受与文学欣赏
•(1)从语义上看,“欣赏”,顾名思义,指的也是一种愉悦状态下的赏玩心理,“接受”所意味的是主体把对象作为自己的对象的行为或反应,它往往指示主体和对象之间的那一关系域。

•(2)从逻辑上看,欣赏一般指对优秀作品在欣然愉悦中单纯的赏鉴,接受则泛指对一切作品的审美的和非审美的一切方面的接纳、占有、消化或拒绝、摈弃等反应。

接受包含了欣赏,欣赏则不能包含接受。

(3)从方法论上看,接受如果可以看作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整体的话,那么企图以欣赏或鉴赏笼而统之就不但缺乏必要的前提条件,而且也隐匿了重大的研究弊端。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一、接受的含义
• 2.“文学接受”诸种理论界定
•[美]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接受可以指明更广大的研究范围,也就是说,它可以指明这些作品和它们的环境、氛围、作者、读者、评论者、出版者及其周围情况的种种关系。

因此,文学‘接受’的研究指向了文学的社会学和文学的心理学的范畴。


•[美]查尔斯·R·库柏:
•1.对我们来说,“反应”一词意味着从解码到推论的阅读过程以及虚构性文学要求的具有独特审美性而又普遍情境化的阅读这一特殊需要的全部复杂性。

•2.“反应”一词在未必转换阅读过程中的文本中心地位的同时,意味着对读者的作用、读者的文化,阅读的经验、偏爱与心理倾向,以及现时状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反应”一词拓展了人们有关阅读过程的观念,这一阅读过程不仅包括阅读时对作品的动情与评价,还兼及阅读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反应……
•[法]伊夫·谢弗莱尔:“一部作品被接受的方式,即被阅读、解释、领受或拒绝的方式。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一、接受的含义
•3、文学接受与文学批评
•[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批评的目的(如王尔德后来所说的那样)是记录作品接受者心灵上所引起的各种过程。


•[法]托绎罗夫认为文学批评就是:
•(1)投射阅读,即一种以作者、社会和批评家感兴趣的其它对象为方向穿越文本的阅读方式,某些心理学批评或社会学批评正属于这一种阅读;
•(2)评论阅读,这一种阅读恰好和投射阅读构成互补,因为它不像后者那样试图穿透并且超越文本,而是始终坚持在其中,把意释文本作为自身的旨归,意释的极端又往往近于文本本身的重复,典型的例子当推英美新批评派的那种苦读细品;
•(3)理论阅读,它所寻求的是体现在特定作品中的一般原则,因而其阅读兴趣最终并不落实在特定作品的具体事例上,而总是趋向于结论性的东西。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一、接受的含义
•3、文学接受与文学批评
•批评和接受的差异:
•第一,在语用特点上看,“批评”一词在长期的沿用中已几乎和文学理论等义;
•第二,批评和接受活动的参与者的态度往往也是相异的,批评者常常取一种专门的、理智的甚至是职业化的角色态度,而接受者则更倾向于浏览的、感性的和自律的投入姿态;
•第三,接受的过程和结果都只与反应有关(或审美的或非审美的,或愉悦的或非愉悦的,等等)。

但是批评正如R·韦勒克所指出的那样,其“终极目的”“必然是有关文学的系统知识,是文学理论”。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一、接受的含义
•4、文学接受与文学消费
•文学消费的界定:
•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活动。

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传统文艺学,将其表述为“文学欣赏”。

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近代以来,随着大机器工业的发展,文学作品成为一种可以大量机械复制的消费品,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

商品经济和技术社会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观念和审美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高雅文学(或称纯文学) 和大众文学(或称俗文学) 的分化与互渗现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显著。

新的大众文艺传播媒介如广播、电影、电视以及电子网络的出现也使文学消费呈现出新的特色。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一、接受的含义
•4、文学接受与文学消费
•一般地说,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作为文学理论术语,大体是在20世纪兴起并流传的:
•“文学消费”一词虽然早在马克思那里就已出现过,但作为文学理论术语被文学理论界广泛使用则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学消费进行深入研究以后。

•“文学接受”一词则是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的兴起而广泛流传的。

文学接受被认为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或抛弃。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一、接受的含义
•4、文学接受与文学消费
•消费和接受的差异:
•第一,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
•第二,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
•第三,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第四,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一、接受的含义
•4、文学接受与文学消费
•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欣赏的关系
•文学消费是初级状态的或者说低层次的文学接受,而文学接受则是高级状态的或者说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二者共同指向的核心均为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个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二、接受的特征
•1、接受的过程性
•首先,正如列宁在哲学意义上所强调的那样,“思想和客体的一致是一个过程”,同此,接受主体和具体作品的关系,也化解为一种“过程”。

接受,不仅在空间上发生和发展,而且也有时间上的前进和变化。

因而,过程是接受活动的必然呈示与展开。

•这一过程并不是一种闭合式的接受主体和特定作品的时空重合。

一方面,接受主体即使是竭尽全力地去运用自己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和审美感受能力等,也不可能凭个人的力量无条件地把对象转化为自己的心理事实;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作为现实的接受者个人的对象,是不可能瞬间地、一次性地、完全地被具体化的。

•接受的过程性是指接受的意义不但不是体现在复原性的结果上,而是恰恰体现于接受主体和特定作品趋于一致(而非达到一致)的迷人过程之中。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二、接受的特征
•1、接受的过程性
•第二,在具体化方面,接受也是接受者和特定作品互相促进和互相渗入的复杂活动。

一方面,恰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同一个对象在不同个体身上具有各种不同的反映并把自己的不同方面变成同样多不同的精神性质……”,而另一方面,主体又能够“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对象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对象化在开放性的接受过程中已非普通意义上的“物质交换”,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吸引和耦合的心理能量的蓄积与发展。

即使是同一个体对同一作品的接受,也不可能总是得到同样的体验,每一次接受都意味着一次新的体验。

因而,接受者和文学作品的“同一”
永远只能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设定。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二、接受的特征
•2、接受的自律性
•接受的自律性是指接受主体对特定文学作品所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应该自始至终是由衷的出乎内心的,并在这种心境中充分地投入到作品的意义世界之中。

•正因为艺术接受需要自律地展开,接受主体也就有可能在自由心境的基础上得到多样性的感受,这与任何形态的认识活动都不相同:一般的认识(如科学认识)总是由概念、推理、结论以及推测等构成的,有时还不能缺少与认识目的相对应的控制条件;艺术不但唤起主体自然而然的、种种不同的心理反应,而且还使接受主体的表层意识和深层的无意识(这两者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获得一种奇妙的沟通或交融,只有如此,接受反应才会变得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二、接受的特征
•2、接受的自律性
•接受反应始终是由作为一个整体的艺术作品所引发的。

这不仅仅是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如歌德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不可替代、不能分割的整体,而且还由于在审美化的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似乎能够忘却作品以外的外在世界的存在甚至自我的杂念,完全地投入对作品的虚拟世界的感受。

•在接受的过程中,只有当文学作品真正成了接受主体由衷地发乎内心的凝神观照的独立对象,接受主体充分激活其内在的情感时,接受本身才有可能成为使接受主体得到高度愉悦和自由的审美活动。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二、接受的特征
•3、接受的自主性
•正因为接受主体拥有对作品的自主态度,所以他不仅能够维持审美注意,而且可能依据自己的内在素质获得对作品的极为深层的体认。

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接受的自主性。

•黑格尔:“同样一句格言,在完全理解它的青年人口中,总没有在阅世很深的成年人的精神中那样的作用和范围,要在这种成年人的阅历中,那句格言里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才会表达出来”。

•接受的自主性也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

它既取决于接受对象的内容深度,也与主体的内在素质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三、接受的作用
•3、接受的自主性
•接受自主性的理想情形:
•接受主体积极地要求特定文学作品的审美信息在一定程度一致于(或稍高于)自身的审美经验。

一方面,艺术作品引导接受主体的投入能力,另一方面,接受主体也能在愉悦的审美中不断深入地体认和探究作品的存在形态和意义。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四、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1、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
•(1)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活动
•文学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形态,其最基本属性是审美的价值属性,文学的审美价值是文学显著地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征之所在。

因此,文学接受首先表现为审美活动。

文学作品的
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

•(2)文学接受审美价值属性的三层次
•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属性分为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等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三个层次。

它们分别指接受者对作品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包括艺术通感)及其所引起的感性快适、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审美体验及其带来的情感和想象的愉悦,以及对作品中关于宇宙、历史和人生的深邃思想意蕴的领悟及其所带来的超越感、升华感和自由感。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四、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2、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
•(1)文学接受是一种认识活动
•文学接受不仅表现为审美活动,同时也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即具有审美特性的审美认识活动。

这是因为,文学在一定意义上起源于人类模仿和求知的本能。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自我人性的丰富本质,因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真相的价值属性。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四、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2、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
•(2)文学接受的认识价值方面
•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其认识价值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叙事性文学作品往往通过讲故事即叙述主人公的活动事件、描写人物命运或人物性格变化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

写实类作品还要通过塑造出文学典型,来体现其深厚的认识价值。

•抒情性文学作品则往往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和情感抒发,反映某一社会、某一时代或某一民族的情感精神风貌。

•此外不同层次和形态的文学作品,认识价值的高低也往往不同。

相对来说,严肃高雅的文学作品具有醒世的功能,其认识价值要高于流行的大众文学作品。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四、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3、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
•(1)文学接受是一种文化价值阐释
•文学接受具有一种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化价值阐释、品味或品评兴趣的属性。

文学的文化阐释价值是文学属性中最为古老又最为现代、最为深厚也最为广泛的文化属性。

文学接受因而表现为文化价值的阐释活动。

•文化价值是包括审美属性、认识属性在内的总体化的价值属性,因而它大于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文学作品中“认识”、“审美”等属性之外还包含其他文化价值阐释属性,如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民俗学价值、历史学价值、宗教学价值、哲学价值等属性。

•文学的价值阐释属性来源于文学作品深刻的人文关怀。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四、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3、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
•(2)文学接受的文化价值阐释的诸方面
•文学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是通过解读一部文学作品,阐释其中所反映的某个时代、地区、民族的民风民俗。

•文学作品中所包括的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价值等内涵,也是文学常见的文化阐释价值,这些文化价值在纪实性(而非虚构性)的各类文学作品中最为丰富。

•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宗教价值,是文学的文化价值中较为重要也较为深层的阐释价值。

•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最为重要也最为深刻的是其中所蕴含的哲学价值,并且,文学作品中哲学价值有时与其宗教价值交织在一起。

•读者作为作品的文化价值的接受主体,即所谓文化的阐释者。

如果说审美者主要是一位情感的体验者,认识者主要是一位理智的觉察者,那么,阐释者则主要是一位文化内涵、文化意义、文化意向的理解者、解释者、评价者和对话者。

阐释的要义是,阐释主体站在自己的文化视野上,去与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意向进行对话与交流。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四、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4、文学接受作为交流活动
•(1)文学接受是一种交流活动
•活动文学产品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化话语作品,具有增进人们的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属性。

因此,文学消费和接受也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即审美的交流活动。

•文学接受作为文学交流活动,类似于日常交流中的理想状态即亲朋好友之间的交往——真诚、忠实、平等、理解、亲密、自由。

文学接受活动中的读者与作者、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甚至是读者与读者之间,都类似于精神、气质、情感上彼此投缘和亲近的朋友式的关系,属于理想的人际交流状态。

当然,这种朋友式的文学交流往往并非现实地发生,因为这些朋友是缺席或不在场的,他们仅仅是虚构的或异时异地的朋友,并未真正出现在读者生活与阅读的现场,而需要通过审美话语的方式组织进行。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四、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4、文学接受作为交流活动
•(2)文学接受的交流活动表现诸方面
•文学接受作为审美交流活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读者与作品中人物角色的交流,读者与其他读者的交流,以及读者与作品所描写的整个自然、社会以及全人类的交流。

•应当指出的是,文学接受作为特殊的交流活动,有着不容忽视的复杂性。

例如,文学交往对文学语言具有依赖性。

此外,某些先锋文学创作的语言和技巧过于独特、新奇、晦涩或个性化,也会阻碍文学交流的顺利发生。

又如,文学交流虽然主要作用于人们的情感,却并非无须理性的参与。

文学交流中出现多种不同声音的喧哗也是可能的。

即是说,文学交流不仅是亲密无间的恋人式的絮语,也可能是冲突话语之间的争吵。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基本概念:
•文学接受
•文学欣赏
•文学消费
•文学批评
•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
•文学接受的认识属性
•文学接受的价值阐释属性
•文学接受的交流属性
•文学接受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文学消费
•“高雅文学”是一种典雅、正统、经典、精致、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

高雅文学主要服务于社会上文化修养较高的阶层。

特点有:内容和题材充实、深广;主题或意蕴富于深度;艺术形式上具有探索性和独创性;鲜明的个性风格;诉诸读者以严肃的思考、体验和想象,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高雅文学有时又称“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或“精英文学”。

当然,文学的高雅与通俗是相对,甚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大众文学”是与高雅文学相对而言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流行的文学类型。

其特点是:思想内容的浅易,艺术形式的简明,富于消遣娱乐功能。

在商业社会,大众文学又称“消费文学”,往往具有明显的盈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文学接受论(二)
•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文学接受的发生,虽然集中体现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但这种发生,又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在特定接受心境的影响下展开的(接受者事先拥有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读过作品的经验、知识,对不同形式、技巧的掌握程度,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

•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1、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层次
•(1)文体期待
•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

•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
•1、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层次
•(2)形象期待
•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3)意蕴期待
•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此外,诸如作家的姓名,作品的篇名、题记、开本以及装帧设计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读者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
•2、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
•首先,是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等。

所有这些,都会影响读者期待视野的形成。

•其次,是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等等。

•第三,是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所有这些,也会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
•3、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类型
•文学阅读活动中的期待视野,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又可分为个人性期待视野与集体性期待视野两类。

•前者是指一般读者在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期待视野;后者则主要是指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特殊读者所拥有的期待视野。

•相比而言,个人性期待视野往往是简略窄狭的,集体性期待视野是宏阔深广的;个人性期待视野中往往不无个人性的偏爱与兴趣,而集体性期待视野则是有着某种广泛的社会共通性的。

•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
•3、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类型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接受动机
•1、审美动机:即通常所说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是读者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心情畅快并使人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

•2、求知动机: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

•3、受教动机: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

•4、批评动机:专业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获得审美享受之外,会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

•5、借鉴动机:为了模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

•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接受心境
•1、接受心境的形成原因
•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现实生活的情绪状态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

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从基本特征来看,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抑郁与虚静三种情况。

•心境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与社会生活状况及个人境遇有关;其次,与读者的身体状况有关;第三,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接受心境
•2、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当读者处于欣悦的情绪状态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激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作品,也有可能因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味到其中的奥妙;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创作的“虚静”说与文学接受也是大有关系的。

•即使面对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

•在实际阅读过程中,由于作品本身的情感作用,读者的接受心境也会随阅读过程的展开而得以改变。

•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