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概》读书报告
艺术概论读后感
艺术概论读后感《艺术概论》读后感。
《艺术概论》是一本关于艺术的经典著作,作者对艺术的定义、发展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艺术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重要意义,也对艺术的魅力和无穷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作者对艺术的定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和传达情感、思想和观念的方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不仅仅是美的表现,更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
这种对艺术的定义让我对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作者对艺术的发展和影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指出,艺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变化的,它受到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文化和历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是一种对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升。
这种对艺术的发展和影响的阐述让我对艺术的历史和现实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艺术的作用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作者对艺术的魅力和无穷魅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是一种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提升。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对人类生活的启迪和激励,是一种对人类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这种对艺术的魅力和无穷魅力的探讨让我对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艺术的魅力和无穷魅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阅读《艺术概论》,我对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深刻体会到了艺术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重要意义,也对艺术的魅力和无穷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关注艺术,更加珍惜艺术,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艺术。
因为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对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升,是一种对人类生活的启迪和激励。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艺术的魅力,感受艺术的无穷魅力,让艺术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生活的美好。
艺术概论读后感(通用3篇)
艺术概论读后感(通用3篇)艺术概论读后感(通用3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概论读后感(通用3篇),欢迎大家分享。
艺术概论读后感1 19世纪实证论批评家圣佩韦等人重视对作家的研究,发展到20世纪中叶结构主义、符号学重视对艺术作品本身进行研究,直到20十几下半叶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相继出现。
接受美学,诞生于60s末70s初的德国,迅速在世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接受美学主张:研究文学与文学史,必须侧重研究读者的接收过程。
主要理论: (1) 姚斯的“期待视野”: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在具体阅读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要求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应有一个适度的审美距离。
一方面作品应当使读者出乎意料之外,超出其原有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作品又不能过分超前,不能让读者的期待视野处于绝对陌生的状态,这样会使读者感到索然无味很难接受(先锋派艺术作品曲高和寡的原因)。
(2) 伊赛尔的“空白”:指文本中未写出来的部分,只是文本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
因此,任何文学文本本身都是一个“召唤结构”,召唤读者填补“空白”。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创作过程实际上是艺术家与欣赏者不断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英国学者科林伍德认为“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听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那种声音,其他的艺术也是如此”。
艺术概论读后感2 《艺术概论》是以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阐明其性质、特征及基本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具体地讲,它涉及艺术的发生发展、艺术家、艺术作品、创作过程、艺术风格、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市场等。
它是艺术理论家从一定的立场出发,在一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对诸如艺术本质、艺术现象、艺术创作、艺术批评等予以深入地分析、研究和理性的思考结晶。
《艺概》
一、《艺概》版本《艺概》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写成的,距今方百余年。
因此版本并不多,版本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少,经过查阅仅发现有两个版本:第一个是清同治古桐书屋六种本。
《古桐书屋六种》由《持志塾言》上下卷、《昨非集》四卷、《艺概》六卷、《四音定切》四卷、《说文双声》上下卷、《说文叠韵》四卷汇刻而成。
此版本比较通行,1978年由上海出版社出版了标点本,又于2002年收录进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
袁津琥的《艺概注稿》就是以此版本作为底本的。
第二个是清同治十二年古桐书屋六种本(1874)。
此版本与《续修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同治古桐书屋六种本《艺概》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应该不属于同一个版本,并且从异文情况看,显然同治十二年古桐书屋六种本更优。
①此后还有两个重要的刻本,一个是清光绪三年丁丑四月领南重刊本(1877),另一个是清光绪二十九年四川成都官书局印本(1903),可供参校。
二、重要注本1、1986年王气中《<艺概>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为《艺概》中的《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四部分作了比较详细的注释,并附录了《刘熙载行年小志》等资料,这也是首次对刘熙载的生平作细致具体的介绍。
2、1990年金学智《<书概>评注》,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3、1990年王大亨、欧阳恒《刘熙载<书概>签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1990年徐中玉、萧华荣校点的《刘熙载论艺六种》,巴蜀书社出版。
该书首次将刘熙载的《艺概》、《昨非集》、《游艺约言》、《制义书存》、《古桐书屋札记》和《持志塾言》合在一起标点出版。
5、1991年邓云《词曲概·经义概注译》,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6、1992年孙原平《刘熙载书法论注》,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7、1993年刘立人、陈文和点校《刘熙载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较《刘熙载论艺六种》中多收录了刘熙载的《四音定切》、《说文双声》、《说文叠韵》。
艺术概论读书笔记
艺术概论读书笔记【篇一:艺术概论有感】《艺术概论》有感我想就我自身而言,作为一个文科类的学生,先前对艺术的学习和理解总是很肤浅、欠缺的。
在这门课上,老师给我们欣赏了一些优秀的艺术创作,欣赏这样的艺术作品对于我这样的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难得的,同时给我的印象却是深刻的。
一方面我了解并学到一些基本的与艺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直观的欣赏,即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这种优秀的艺术作品所展现的魅力,让我对艺术有了一些好奇和喜欢。
她带来的不仅是美的享受,能狗培养一种艺术精神,能了解相关的艺术知识,更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水平。
有幸在《艺术概论》这门课上看了cctv-10的《人物》栏目:完美生活——李蔚然。
他穿着打扮并不如广告届的时尚先锋前卫另类,他不属于那种以非主流自称的大多数,他的特别在与他的思想,他的广告。
时尚并不只是外表的,脑子里的才叫真的时尚!他的广告能打动人,与其说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东西,不如说是在一些已经存在的旧的东西里,找到了一直存在,却总被我们忽视的一些内在联系。
广告也好,文学作品也好,毕竟都是拿给读者和观众欣赏的,我觉得只有那种确确实实存在于生活中的细节才是最动人的。
我超喜欢李蔚然的广告,简洁,有趣,动人。
不由得崇拜了起来。
我更欣赏的一部李蔚然的广告片是使他成为第一个拿了广告届最高奖oneshow的中国人的广告《别人的孩子篇》,这是一部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拍摄的公益广告。
在这部广告短片里我发现的重新界定角色带来的震撼魅力和感人效果,广告中将我们司空见惯了的场面中的次主角统一命名为“别人的孩子”,李蔚然后来用了七个镜头,全篇取黑白低色调为主题,用怀旧的风格烘托整个主题。
“别人的孩子,供给你一日三餐;别人的孩子,为你铺平道路;别人的孩子,会送你上班下班;别人的孩子,保护你远离危险;别人的孩子,救你于危难间;别人的孩子,甚至为你把生命贡献;他们只要一个机会,长大成人,就像你的孩子。
”这七句话分别用用七个分镜头委婉的表达出来,广告中配有非常轻缓的背景音乐。
艺术学概论读书笔记
《艺术学概论》读书笔记艺术总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名词解释客观精神说〃客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
柏拉图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柏拉图生于雅典的大贵族家庭,生活在古希腊文明由盛至衰的转折时代,青年时代就学于苏格拉底、曾在雅典开辟了一个学园,专门聚众讲学,著书立作,从事学术活动。
柏拉图一生密切关注政治,〃改造社会〃始终是他思考的重心。
他以〃理念论〃为中心,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
柏拉图一生完成著作40多部,大多以对话的方式讨论哲学、美学、伦理、逻辑、政治等问题。
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大希庇阿斯》《裴德若》等著作中。
黑格尔黑格尔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出生于斯图加特的一个高级官员家庭。
黑格尔在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思维和存在,本质与现象,相对与绝对是辩证统一的。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以其哲学为基础,集西方美学理论之大成才巴德国古典美学推向顶峰。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于《精神现象学》和《美学》等著作中,尤其是在三卷《美学》著作中,他创立了系统、完整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体系。
在《美学》第一卷中提到了他的美学理论的核心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艺术,或者〃美的艺术〃,因此美学这门科学的恰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浅议《艺概》所体现出的儒家思想
浅议《艺概》所体现出的儒家思想作者:和丽春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11期摘要:清朝刘熙载的《艺概》是我国古代文艺批评领域的一部杰作,他以语录体、随笔式的自由自在的独特写法传达了他博大精深的文艺美学理论,但也可明显看出,《艺概》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颇深,甚至可以说儒家思想是刘熙载写作《艺概》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刘熙载;《艺概》;《诗概》;儒家中图分类号:B222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2-0112-02刘熙载的一生,亲历了嘉、道、咸、同、光五朝政,无论是干预现实或评论文学,他始终以学者身份出现,作为一个学者,他持平公允的心态兼容并蓄,治经无汉宋门户之见,论学则主程朱兼取陆王,以慎度独主敬为宗。
在封建统治下之清代文坛,诗方面,一方面是神韵派、格调派和性灵派诸说争流并峙,相互雄长,另一方面是宗唐宗宋,相持不下,最后出现了翁方纲的肌理说,融合了各派,肌理说的出现,使诗的领域扩大,由才人之诗进而成为学人之诗,清中叶以来学风和文风的演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刘熙载的文艺理论思想,而在以义理、考据、辞章为纲的桐城文风占统治地位之际,刘氏却不好考据,只重视诗艺和诗美的精细探讨,他的文艺理论著作如《艺概》、《游艺约言》都成于其晚年。
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中有着深厚的儒家文化积淀,可以说儒家思想就是刘氏文艺批评的指导思想,这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关,也和他自身学养渊源颇深,虽然他自小“熟读周秦诸子书”,又通晓老庄和道佛两教,不过根本思想还是在于儒家,如他所说:余自始学以来,知圣贤之道不易明,欲以他道参验之。
至如阴阳、道、释之言,苟有明之者,必竭诚以问,不惮再三焉。
纵观《艺概》,我们看到他主要强调的儒家思想,还是封建社会乃至于今天看来都存在较为合理、进步的一方面,如正直的道德、人品、胸襟等,他着重赞美了那些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有利的人格品质,肯定了那些理应肯定的作品与文风[1]。
艺术概论总结(模版)
艺术概论总结(模版)第一篇:艺术概论总结(模版)艺术概论课结课总结学号:姓名:在学习《艺术概论》这门课以前,我对艺术并没有什么深入地了解与体会,这一学期选择了《艺术概论》这门选修课,除了同学推荐之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对艺术有更多的了解。
我希望自己的大学生活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能够接触到更多其它方面的知识,拓宽视野。
虽然我本人对艺术并没有很多天赋,但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我的确得到了许多提高,无论是在艺术鉴赏方面还是生活态度上。
这一学期通过选修这门课的确获益匪浅。
在课上欣赏了许多好的电影,《立春》、《十七岁的单车》、《美丽人生》等都给了我很多的感悟。
《立春》讲述了蒋雯丽扮演的王彩玲在小县城学校教授音乐,虽然貌不出众,但她却有一副好嗓音,对歌剧尤其着迷。
然而,闭塞小县城的普通百姓对歌剧并不感冒,志不得意的王彩玲一心想要调到北京,在那里一展歌喉发挥自己的天才。
事业知音难觅,生活中同样。
虽然她和小县城的几位男人都有过瓜葛,但是爱她的人她不爱,唯一一次付出的真情,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绝望的王彩玲甚至想到了以死了结。
我个人认为王彩玲活得勇敢、率真、精彩;胡老师活得痴迷、陶醉,但成了大家喉咙里的刺,为了拔掉那根他认为的虚无的刺,实实在在高高兴兴地把自己送进监狱;黄四宝最终从艺术归于平凡,过起了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周瑜最终坑蒙拐骗,外表光鲜,内心已破烂不堪。
这是几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是小县城的异类,他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怀着对艺术的追求,梦想着鲜花、掌声、光环。
梦做的太久了,分不清梦想与现实的区别。
当我们没有修炼到无上正等正觉,达到脱离轮回的涅槃境界时,其实人的一生无非活在自欺、欺人、被人欺中,王彩玲都遇到了。
无论是对事业还是爱情,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太大了,没有自欺欺人用什么来填补这巨大的落差,哪里来追求梦想的勇气?人太多了,出人头地太难了,因此理解她的疯狂,佩服她的勇敢,赞赏她的率真。
有什么了不起,出身不论贵贱,生长不论地域,没有人剥夺你做梦的权利。
艺术概论读后感
艺术概论读后感《艺术概论》是一本介绍艺术的著作,作者通过系统地解读艺术的定义、特征以及不同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让读者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阅读完《艺术概论》,我深深地被艺术所吸引,也对艺术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本书首先介绍了艺术的定义和特征,作者指出艺术是人类用表现形式来传达情感、思想和美感的一种方式。
艺术通过形式的美感、主题的表达以及艺术家的创意来引发观众的共鸣,从而产生美的享受。
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让我深受启发,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还是建筑,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艺术的发展历程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作者深入剖析了不同艺术形式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演变和变革,让我对艺术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比如在现代艺术中,艺术家开始追求更大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尝试不同的材料和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艺术的限制,进一步引领了艺术的潮流。
通过学习艺术的历史,我不仅对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艺术家们的努力和创新精神给予了更多的赞赏。
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主题。
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情感和美感,它还有着深远的社会和文化影响。
艺术可以反映社会现象和人类情感,提供对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理解。
同时,艺术也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探索,为人们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通过阅读本书,我明白了艺术的价值远远不止于画面、音乐或建筑作品本身,艺术可以为人们带来思考和感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我。
在读完《艺术概论》后,我开始更加关注艺术的发展和创作。
我开始参观画展、音乐会和戏剧演出,用心去感受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和努力。
我也开始自己尝试一些艺术形式,比如写诗、绘画和摄影,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艺术不仅仅是观看和欣赏,更是一种参与和创造的活动,我深信每个人都可以从艺术中得到启示和满足。
《艺术概论》是一本开阔了我对艺术的认识并且让我更加热爱艺术的书籍。
通过对艺术定义、发展历程和价值意义的深入解读,我对艺术的宽广和深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_艺概_浅说
北方论丛 1997年第2期(总第142期)《艺概》浅说田 忠 辉《艺概》一书是清代学者刘熙载晚年的著作,它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历史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
它用“概述”“概说”“概论”的表达方式,总括了诗、词、曲、赋、文、书法等艺术部门的审美特征、发展脉络与艺术规律,几乎包容了中国文艺发展史所应触及的全部主要问题。
《艺概》中具有统领全书意义的主要观点包括下述四个方面。
一、对艺术本质的阐说和对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关系的论述刘熙载认为艺术是体现“道”的,“艺者,道之形也”,“六经,文之范围也。
圣人之旨,于经观其大备”。
他所谓的“道”,正是指坚持正统的儒家思想,他主张以六经作为写作取材的范围,即用儒家的政治教化和伦理观念来指导文艺创作。
温柔敦厚,止乎礼仪,宣传封建纲常礼教,这是几千年封建时代对他的必然影响,在《艺概》中,这些思想随处可见。
《艺概》的艺术本质观不是将艺术的最终目的归结为审美创造主体对现实实践的关注,相反而是将其归于对儒学精神的阐发和实现,是唯心主义的艺术本质观。
对儒家名教的重视大于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关注,是中国传统文艺精神的一个特点。
尽管在漫长的文学中不乏忧患苍生黎民的伟大作品,但是作为封建士大夫阶层,其吟诗弄文的精神目的中自然存在着对于改造现实的乏力。
儒家精神是关注现实的,但是一旦涉及改造变革现实,它的内在矛盾就成了他的改造现实的这一目的的羁绊,儒学所钟情的自己的理想的规范限制了其自身的革命性变化。
由于儒家精神是决定刘熙载审视一切的根本标准,因而他相对忽略了艺术改造现实的巨大作用。
《艺概》对于艺术源于生活虽然重视,但是对于艺术揭示现实问题,其观点却依然没有脱离儒家规范。
二、对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风格和表现手法的论述刘熙载对于艺术风格是很重视的。
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论中对作家作品的点评式的方法,对中国文学史上的几乎所有有影响的作家都有评论,往往三言两语就将这一作家作品的特点揭示出来。
话虽少而意切,言虽简而精深,其中不乏前人所未发之处,如《诗概》中说:“太白诗言在口头,想出天外”,《词曲概》中说:“稼轩词,龙腾虎掷”,《文概》中说庄子:“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等皆不乏精致之见。
《艺概》
一、《艺概》版本《艺概》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写成的,距今方百余年。
因此版本并不多,版本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少,经过查阅仅发现有两个版本:第一个是清同治古桐书屋六种本。
《古桐书屋六种》由《持志塾言》上下卷、《昨非集》四卷、《艺概》六卷、《四音定切》四卷、《说文双声》上下卷、《说文叠韵》四卷汇刻而成。
此版本比较通行,1978年由上海出版社出版了标点本,又于2002年收录进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
袁津琥的《艺概注稿》就是以此版本作为底本的。
第二个是清同治十二年古桐书屋六种本(1874)。
此版本与《续修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同治古桐书屋六种本《艺概》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应该不属于同一个版本,并且从异文情况看,显然同治十二年古桐书屋六种本更优。
①此后还有两个重要的刻本,一个是清光绪三年丁丑四月领南重刊本(1877),另一个是清光绪二十九年四川成都官书局印本(1903),可供参校。
二、重要注本1、1986年王气中《<艺概>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为《艺概》中的《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四部分作了比较详细的注释,并附录了《刘熙载行年小志》等资料,这也是首次对刘熙载的生平作细致具体的介绍。
2、1990年金学智《<书概>评注》,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3、1990年王大亨、欧阳恒《刘熙载<书概>签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1990年徐中玉、萧华荣校点的《刘熙载论艺六种》,巴蜀书社出版。
该书首次将刘熙载的《艺概》、《昨非集》、《游艺约言》、《制义书存》、《古桐书屋札记》和《持志塾言》合在一起标点出版。
5、1991年邓云《词曲概·经义概注译》,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6、1992年孙原平《刘熙载书法论注》,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7、1993年刘立人、陈文和点校《刘熙载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较《刘熙载论艺六种》中多收录了刘熙载的《四音定切》、《说文双声》、《说文叠韵》。
学习艺术概论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艺术概论心得体会范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习艺术概论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学习艺术概论心得体会通过一学期“艺术概论”的学习,张老师对艺术学的课程内容以理论结合实际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全面介绍了艺术特征、艺术起源、艺术地位以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文化角度带领我们学员对五大艺术门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涉及中外古今许多著名艺术家与优秀艺术作品,内容丰富、例证详实,熔“知识性、理论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于一炉,有助于提高我们学员的审美水平、艺术修养,以及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通过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相信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1、掌握相关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学好艺术概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与艺术密切相关,掌握这些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互相沟通,相得益彰。
同时对加深对艺术理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广泛涉猎各种艺术门类,获取丰富的艺术实证资料,以避免艺术理论的枯燥无味。
艺术是一个十分繁复的领域,包括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塑、工艺、戏剧、影视等,甚至包括今天刚兴起的网络艺术、游戏艺术。
3、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艺术概论的根本法则。
理论来源于实践,其生命力在于对人的实践行为的概括和指导。
理论如果不联系实际,就是教条,不但无益甚至有害。
艺术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辟地理解专业课所讲授的内容,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艺术感悟力;反过来,较高的艺术感悟力对于提升我们的艺术理论水平,促进我们对艺术现象的理论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通过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我才真正对艺术有所了解。
我选修艺术概论这门课主要是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结合所学专业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学习艺术概论心得体会艺术概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艺术概论读后感
艺术概论读后感《艺术概论》是一本关于艺术的入门读物,通过对艺术的定义、类型、发展和意义等方面进行系统的介绍,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艺术的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首先,这本书对艺术的定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艺术是一种表达方式,是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的表达。
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艺术家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表达和诠释。
艺术是一种审美活动,是观众对作品的欣赏和体验。
这些定义使我对艺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其次,这本书对不同类型的艺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形式的艺术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通过对不同类型艺术的介绍,我对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方式。
这让我对艺术的世界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让我对不同类型艺术的欣赏和体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再次,这本书对艺术的发展和意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
艺术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传递。
艺术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表达,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通过对艺术的发展和意义的阐述,我对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艺术的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艺术概论》,我对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艺术的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艺术是一种表达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我对艺术的世界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让我对不同类型艺术的欣赏和体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让我对艺术的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也让我对艺术的追求和表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欣赏,我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体验艺术的魅力,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作,我能够更加深刻地表达和传递艺术的魅力。
艺术概论读后感
艺术概论读后感《艺术概论》是一本关于艺术的入门读物,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艺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让读者对艺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艺术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在书中,作者首先对艺术进行了定义,指出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可以表达情感、思想和观念,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审美规律。
通过对艺术的定义,我对艺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明白了艺术的本质和意义。
在书中,作者还介绍了艺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从古代的洞窟壁画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从巴洛克音乐到现代舞蹈,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艺术的发展轨迹和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我对艺术的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了解了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和风格,也对一些著名的艺术家和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书中,作者还对艺术的鉴赏和评价进行了介绍,指出艺术的鉴赏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评价都有所不同。
艺术的鉴赏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巧,需要观众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对艺术的鉴赏和评价的介绍,我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明白了艺术鉴赏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通过阅读《艺术概论》,我对艺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艺术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多地关注艺术,去欣赏和理解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让艺术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我也会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懂得欣赏艺术的人。
总之,《艺术概论》是一本很好的艺术入门读物,它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艺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让读者对艺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适合艺术爱好者阅读,也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匪浅。
《艺概
《艺概•书概》的基本理论浅析作者:陈开政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5期作者简介:陈开政,男,贵州省六盘水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书法教育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5--02综观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系统地从书法源流入手,涉及笔法、结构等技法技巧、理论经验,如孙过庭《书谱》、姜夔《续书谱》;一类是零散的、语录式的,于片言只语中反映出书法学习、欣赏等方面的本质,如晚清学者刘熙载所著的《艺概·书概》,就是这一类书法理论的代表,其中的观点至今仍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和借鉴。
刘熙载(1844-1881),字融斋,晚清文艺理论家,江苏兴化人,曾任官广东提学使,晚年在著名的上海龙门书院任主讲,著述颇丰。
《书概》为其《艺概》的一部分,前有《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经义概》等五部分。
他将全书名为《艺概》,原委如其在自叙中所说:“顾或谓艺之条绪綦繁,言艺者非至详不足以备道。
虽然,欲极其详,详有极乎?若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亦何必殚竭无余,始足以明指要乎?是故余平昔言艺,好言其概,今复于存者辑之,以名其名也。
庄子取‘概乎皆尝有闻’,太史公叹‘文辞不少概见’,闻、见皆以‘概’为言,非限于一曲也。
盖得其大意,则小缺为无伤,且触类引伸,安知显缺者非即隐备者哉?抑闻之《大戴记》曰:‘通道必简。
’‘概’之云者,知为‘简’而已矣。
”同时,作者还概括了其写作本书的主要特点,即“举此慨乎彼,举少概乎多”,即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描述出艺术的某些本质特征。
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对书法艺术的源流、笔法、结体以及真、行、草、篆、隶各体都分别进行了论述,有对前人理论观点的继承、阐述,还提出了许多前人所未能涉及到的新颖见解。
下面就其中的基本理论作简要评析。
自周至秦,籀文篆体盛行;两汉时期,隶体逐渐地替代了书写不便的篆文,并出现了方块字的雏形。
学习艺术概论有感
学习艺术概论有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是艺术,艺术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
之前,我只对艺术有一点了解,通过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我充分了解了艺术,它让我受益匪浅。
艺术概论也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她是以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阐明其性质、特征及基本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具体地讲,它涉及艺术的发生发展、艺术家、艺术作品、创作过程、艺术风格、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市场等。
它是艺术理论家从一定的立场出发,在一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对诸如艺术本质、艺术现象、艺术创作、艺术批评等予以深入地分析、研究和理性的思考结晶。
其目的是指导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和促进艺术的良性演进。
什么是艺术,恐怕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真理的答案。
我想艺术大底是“人类社会最复杂的精神创作之一”,“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具备了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社会意识形态这四大特征。
能够称为艺术的物品必须是高超技艺的人造物,能够真实深刻的反映社会生活,有较高的精神文化,特别是审美性质,它还必须参与社会生活。
而艺术概论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除了学习了解有关艺术的理论知识外,我想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高我们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提升我们对艺术的理解。
艺术概论是一门全面、系统、准确的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艺术观和方法论的课程,是对多种艺术门类的共同本质及普遍性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通过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我可以用理论知识为后盾,更好地欣赏分析艺术作品,提升艺术欣赏水平才会成为可能。
我们学习艺术概论,就是要建立科学的艺术观,指导我们的创作实践,指导我们的欣赏、评论实践,也可指导我们对其它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艺术来源于现实,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模仿了自然界,但它又超越了自然界本身所表现的。
以绘画为例,很多艺术创作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它有我们作为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这里边是包含着情感的,某一时间人们认为肥硕的马是最美的,这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实践的发展水平相关的。
秋《艺术学概论》个人学习总结
秋《艺术学概论》个人学习总结201*秋《艺术学概论》个人学习总结《艺术学概论》个人学习总结转眼间,进入电大学习已有一个学期了。
其实在师范的时候也学过艺术概论,但那都是在课堂上,学习形式单一、枯燥。
老师也只是照本宣科的上自己的课,学习的收获也不是很大。
但自从上了电大学习《艺术学概论》这门课程时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开放的教学模式给了我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总结这一学期来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轻松快乐又颇有收获之余,对内心的触动也是很大的。
相比之前来说,我的综合能力以及艺术鉴赏力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整体的兴趣倾向也发生了较大的偏移,这不能不说是这门课带给我的莫大改变。
下面我就将我对这门课程学习的感受做以下总结:首先,这门课突出表现在两个字:“素质”。
电大学习的特点决定了,我们所学的内容多半都是知识性的,很少涉及到社会实践或是修养的提高等方面。
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艺术素质等方面的水平已不需提高。
相反,随着全国上下加强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已是势在必行。
《艺术学概论》这门课程正是学校针对这一问题所开设的课程,旨在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
它不单单是教同学们一些艺术方面的知识,或是讲述一些艺术欣赏方面的注意事项,更重要的是通过课上课下的各种有益的活动,把同学们眼、耳、手、脑,口乃至全身调动起来,从而锻炼各个方面的能力。
当然,对艺术门类的认识和对艺术魅力的感知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从这一意义上讲,这门课已不单纯地局限在“艺术”的范畴内,而是“综合素质活动与创造”。
其次,由于电大学习时间安排的特殊性,电大学生们往往个人意识太强,而缺乏团体合作精神,这也是限制其能力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同学们在共同合作中加强交流,培育团体精神。
《艺术学概论》这门课在这个问题上也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老师的指挥下,同学们充分发挥了合作学习的精神,调动了高昂的学习热情。
精编关于艺术导论学习心得3篇(二)
关于艺术导论学习心得3篇关于艺术导论学习心得3篇有句话常挂在我们嘴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然而,何为美?即使细究起来,也似乎无从回答。
了解疫情,感恩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做好自己。
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关于艺术导论学习心得体会文章,提供参考学习,欢迎大家阅读。
心得体会一有句话常挂在我们嘴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然而,何为美?即使细究起来,也似乎无从回答。
要给大家介绍的书,书名是《艺术概论》。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概论二字,大概已没了兴趣,再加上艺术二字,估计已经给这本书判了死刑。
没错,与大家猜想的一样,这是本教科书,还是本有关艺术的教科书。
然而,这不是过去我们经历过的那些,阅读后对艺术茫然若知、倒尽胃口,使得你从此再也不想与艺术沾边的深奥苦涩的教科书,这是一本有趣的、容易阅读的、启发生命的书!作者蒋x先生,是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出版小说、散文、艺术史及美学著作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在蒋x先生看来,艺术,是比任何一种科目更需要人的自觉,更需要心灵的介入的领域。
这本《艺术概论》以清丽流畅的文笔,深入浅出介绍了艺术的源流、特征、类别、材料、内容、形式、创作、欣赏、批评等,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使读者阅后能够坦然看待艺术、从中获得无数喜悦与无限乐趣。
我们对美的信仰,会因此更加坚定而真实。
美,是一种拯救在人性众多的挫折阻碍之中、在生命众多的困惑迷惘之中,使人有反省、有思维、有渴望、有向往,有对伤痛的悲悯、也有对喜悦幸福的期待美,不再是困难的学习。
当带着美的信仰回到现实生活,我们会发现很多方面都与以前不太一样我们工作的地方基层人民法院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点,每一个到我们单位办事的人内心或有愤恨或有冤屈抑或其他,与当事人接触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易燃易爆之群体。
处理纠纷案件扎实的法律理论知识是基础,但我们可运用智慧、能创造的艺术远不止这些。
以处理离婚案件为例,为了维护家庭及社会的稳定,苦口婆心劝导男女双方,委婉提醒他们珍惜家庭、尊重体谅对方的工作我们做了太多,但这样的工作我们依然会继续做下去,当看到深深埋怨的两人终于表示愿意给对方一次机会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喜悦是难以道明的,艺术不但需有深刻的思想,也往往要有动人的情操,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挽救一个家庭,这样的事情难道不是一种美吗?最后,又回到最初的问题,何为美?谈到美,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或娇艳或清雅的花,花似乎是大自然中一种美的象征。
艺术概论心得体会
艺术概论心得体会艺术概论心得体会(6篇)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艺术概论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艺术概论心得体会1首先,通过艺术概论课,我了解了很多艺术方面的知识,音乐的,绘画的,建筑的,舞蹈的……知道了像外国音乐有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民族乐派、现代音乐等流派;中国画重写意,西方画重写实;希腊式建筑,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等风格上的不同……这些艺术常识。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博学的人,一个百科书式的人,这很难,所以才要更努力。
多了解些知识总是好的,虽然这并不会在物质上带给我多大利益,但会让我在精神上收获颇丰。
通过音乐,绘画,建筑,舞蹈都能看到一个人的小宇宙,看到芸芸众生的不同,或听或赏,便可在一个个艺术家的灵魂世界里徜徉。
音乐,绘画……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想来是真切的感动了太多人,这感动历久弥新,穿越国界,穿越种族,穿越时空,今时今日魅力依旧,并将被历史永远铭记。
有时你看到一幅画,会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有时你听到一首歌,会有命中注定的惊叹,这就是艺术带给我们的感动。
很难用言语去描述,你只是心里面无比清楚地知道就是它。
我享受如此奇妙的际遇,不知道下一刻那一首歌,哪一幅画会把你的.心击中,因为未知,才期待。
课堂上老师展示了很多作品的图片,我没有全部记住,但有实实在在地记住了几幅画,看到的第一眼会在心里感叹好美,就像雨后清晨的泥土芬芳,夜幕时分的灯火璀璨,这份美好千金不换。
除此之外,很喜欢视频的形式,将聆听音乐和观赏建筑、名画结合起来,趣味加倍,我想这样更能调动起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应该保护古建,爱护文物,去游览观光时,作为游客不要在景点乱写乱画。
把你的名字刻在建筑上,你也不会因为这样就能和它一起不朽。
也真的希望各省市都能保护好当地的文化古迹。
自然名胜,人文名胜都一样珍贵。
学习艺术概论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艺术概论心得体会范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习艺术概论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学习艺术概论心得体会通过一学期“艺术概论”的学习,张老师对艺术学的课程内容以理论结合实际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全面介绍了艺术特征、艺术起源、艺术地位以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文化角度带领我们学员对五大艺术门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涉及中外古今许多著名艺术家与优秀艺术作品,内容丰富、例证详实,熔“知识性、理论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于一炉,有助于提高我们学员的审美水平、艺术修养,以及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通过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相信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1、掌握相关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学好艺术概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与艺术密切相关,掌握这些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互相沟通,相得益彰。
同时对加深对艺术理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广泛涉猎各种艺术门类,获取丰富的艺术实证资料,以避免艺术理论的枯燥无味。
艺术是一个十分繁复的领域,包括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塑、工艺、戏剧、影视等,甚至包括今天刚兴起的网络艺术、游戏艺术。
3、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艺术概论的根本法则。
理论来源于实践,其生命力在于对人的实践行为的概括和指导。
理论如果不联系实际,就是教条,不但无益甚至有害。
艺术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辟地理解专业课所讲授的内容,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艺术感悟力;反过来,较高的艺术感悟力对于提升我们的艺术理论水平,促进我们对艺术现象的理论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通过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我才真正对艺术有所了解。
我选修艺术概论这门课主要是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结合所学专业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学习艺术概论心得体会艺术概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一无文——《艺概》辩证审美观初探云南大学中文系李浩指导老师:张国庆教授刘熙载的《艺概》是一部影响很大的美学著作,叶朗曾说过:“刘熙载的《艺概》,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性的形态。
”①刘熙载本人也因此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他被称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后一位思想家”。
②看过《艺概》人都知道,《艺概》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和经义概六个部分,具有鲜明的文体论色彩。
关于《艺概》的论述方法,刘熙载本人在他书中的自序里说到:“艺者,道之形也。
学者兼通六艺……即莫不根极于道。
顾或谓艺之条绪綦繁,言艺者非至详不足以备道。
虽然,欲极其详,详有极乎?若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亦何必殚竭无余,始足以明指要乎!是故余平生言艺,好言其概,……盖得其大意,则小缺为无伤,且触类引伸,安知显缺者非即隐备者哉!”③《艺概》一书在我国美学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然而,“刘熙载文艺批评的最重要特点,或者说最大的贡献,并不在于其中有多大的创见,而是他的辩证法精神。
”④如果说要从《艺概》里找出几个字来概括刘熙载的这种辩证精神的话,“物一无文”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刘熙载总结了古人的理论,他写道:“《气易·系传》:‘物相杂,故日文。
’《国语》:‘物一无文。
’徐锴《说文通论》:‘强弱相成,刚柔相形,故于文,“人乂为文”。
’《朱子语录》:‘两物相对待故有文,若相离去,更不成文矣。
’为文者,盍思文之所由生乎?”⑤刘熙载的这段话,出现在《文概》部分的后面,说完这段后他接着还说了两段:“《左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后人每不解何以谓之无文,不若仍用《外传》做注,曰:‘物一无文’。
”“《国语》①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
②同上,第548页。
③刘熙载:《艺概·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页。
④蒋凡:《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49页。
⑤王气中:《艺概笺注·文概》,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6页。
言‘物一无文’,后人更当知物无一则无文。
盖一乃文之真宰,必有一在其中,斯能用夫不一者也。
”①刘熙载在这里把“物一无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优秀的作品都不是赤裸裸的泛泛而谈,作品中包含着可以让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两两相对,相互融合,各自彰显,正是这些因素的广泛存在让作品独具魅力,从而流芳百世。
显然,“《国语》中提出的‘物一无文’,说明先秦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学艺术和文学艺术问题的一切方面都是由相对、相依的两种基本因素构成的。
我国传统的‘物一无文’的辩证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刘熙载对文学艺术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它使得刘熙载对文学艺术问题的一系列论述,都充满了辩证的观点。
”②那么,刘熙载在《艺概》里的有哪些辩证审美思想呢?关于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发现,刘熙载本人认为“词有阴阳。
阴者采而匿,阳者疏而亮.本此以等诸家之词,莫之能外。
”(《词曲概》),因而有学者认为,“《艺概》中论风格的根本范畴也只有两个:阴、阳。
”③该学者还找出了一系列和阴阳对称的词组,即:“隐与亮、柔与刚、圆与方、细与阔、沈与快、婉与直、隽与雄、密与疏、逸与雄、醉与肆、正与奇、是与异、含与露、皱与透、稳与超、徐与疾、俊致与狂逸、优柔与清深、醉厚与雄奇、迁徐与直捷、柔婉与硬直、沈著与飘逸、缠绵与超旷、幽淡与雄快、醉实与瑰奇、安恬与挥粗、凝重与流动、典雅与精神、婉而艳与劲而质、情韵婉与魄力雄、沉郁顿挫与坚明约束、迁徐委备与深厚雄博、优柔有余与昭晰无疑、平淡天真与豪荡感激”④这种简单明了的分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真正追问起来还是有问题的,因为在《艺概》中两两相对的范畴很多,并且刘熙载本人论述比较充分的部分远不仅如此,像“正与变、复古与从时、义与法、质与文、丑与美、结实与空灵、沈著(沉着)与飘逸、工与不工、疏与密、益与损、轻与重、实与虚、有尽与无尽、奇与不奇、极炼与不炼、出色与本色、衬与跌、点与染、僻与熟、隐与秀、似花与非花、妙与不妙、内与外、形与神、曲与直、断与续、深与浅、意与象、聚与散、言与旨、真与伪、弛与严”⑤等等,这些范畴在文中的论述是①王气中:《艺概笺注·文概》,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7页。
②孙蓉蓉:《“物一无文”与<艺概>》,《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第45页。
③邓军海:《<艺概>风格论的阴阳辩证精神》,《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第75页。
④同上。
比较完备的,叶朗先生在其著作《中国美学史大纲》里则把这些矛盾归结为:“咏物与咏怀、按实肖象与凭虚构象、真实与玄诞、结实与空灵、内容与形式、壮美与优美(阳刚与阴柔)、诗品与人品、用古与变古、肇于自然与造乎自然、一与多、齐与不齐、融贯与变化、幽深与浏亮、凝重与流动、打得通与跳得起、放得开与收得回、断与续、疏与密、提与按、谐与拗”①等等。
尽管各个学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我们都可以肯定的说《艺概》的辩证审美观是多方面的,限于篇幅,下面我们从“文与质”的关系来看看刘熙载是如何辩证地审美的。
在《艺概》一书里,“文”、“质”不同于孔子所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里面的“文”、“质”,孔子说的“文”、“质”是就一个人的内在品德及言谈举止来说的,“文”指外在表现,“质”指道德品质。
刘熙载在《艺概》里谈论的“文”、“质”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论有些作家作品时所用的“文”、“质”的概念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从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来谈的,“文”是形式,“质”是内容,两者相互依存,和谐一体。
他说:“萧颖士《与韦述书》②云:‘于《谷粱》师其简,于《公羊》得其核。
’二语意皆明白。
惟言‘于《左氏》取其文’,‘文’字要善认。
当知孤质非文,浮艳亦非文也。
”③这也就是说,“‘文’不能离开‘质’。
离开‘质’,‘文’就不成其为‘文’。
”④刘熙载对“文与质”的探讨还主要体现在他对“文与质”的失衡现象的批判上,在他看来,重“文”或重“质”都是不对的,一定要保持两者的平衡。
他首先批判了“文灭其质”的现象。
“汉、魏之间,文灭其质。
以武侯经世之言,而当时怪其‘文采不艳’。
然其艳者,如实用何?”⑤“西昆体所以未入杜陵之室者,由文灭其质也。
质文不可偏胜。
西江之矫西昆,浸而愈甚,宜乎复诒口实与!”⑥在这里,刘熙载批判了追求辞藻华丽、奢靡艳丽的汉魏文风和强调诗歌语义要深、词章艳丽、用典精巧、对偶工整的“西昆体”,因为这些文学样式普遍缺乏真情实感,有太多的无病呻吟,也就是说,“文”大大压过了“质”,灭了质。
其次,他还批判了创作中的“情不称文”现象。
“‘圣①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50——570页。
②在王气中的《艺概笺注》中无书名号,其他版本的有,我认为应加上。
——作者注。
③王气中:《艺概笺注·文概》,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④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57页。
⑤王气中:《艺概笺注·文概》,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9页。
人之情见乎辞’,为作《易》言也。
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易》教之神,神以此也。
使情不称文,岂惟人之难感,在已先‘不诚无物’矣。
”①也就是说,内容要通过形式表现出来,没有形式,内容也就不复存在,读者是通过文学的外在表象来理解体会它的内涵的,内容必须和形式相一致。
第三,刘熙载还从“辞与理”的关系来讨论“文与质”的关系,批判了“舍理而论文辞”的现象。
他说:“《孔从子》:‘宰我问:“君子尚辞乎”?’孔子曰:‘君子以理为尚。
’文中子曰:‘言文而不及理,是天下无文也。
’昌黎虽尝谓‘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而必曰:‘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
’陆士衡《文赋》曰:‘理扶质以立干。
’刘彦和《文心雕龙》曰:‘精理为文。
’然则舍理而论文辞者,奚取焉?”②“舍理而论文辞”导致的结果必然是“辞胜于理”,但是这种结果是不能让人接受的。
“论不可使辞胜于理。
辞胜理则以反人为实,以胜人为名,弊且不可胜言也。
《文心雕龙·论说》篇解‘论’字有‘伦理有无’及‘弥纶群言,研精一理’之说,得之矣。
③从“文与质”的关系来说,刘熙载希望它们到达的就是一种“中和”的境界了,因为“文与质”的中和是优秀作品的特质,李泽厚先生也说:“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中国古代美学所讲的‘和’极大地强调了对立面的均衡统一,而把均衡的破坏,对立面的互相‘斗争’,看作是应当竭力避免的灾难。
”④因而,我们在学习古人的时候应该“尚实”而不应该“尚华”,也就是我们要学习古人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气质而不是他们的表现形式和外在风采。
刘熙载说:“文尚华者日落,尚实者日茂。
其类在色老而衰,智老而多矣。
”⑤以上我们只是从“文与质”的关系来探讨刘熙载《艺概》中的辩证审美观,这样的方法无疑是管中窥豹,然而一叶可知秋,在我们阅读《艺概》的时候,我们是时刻都能感受到刘熙载的那种辩证精神的,有人批评《艺概》中没有多少见解是刘熙载本人的创见,书中也有一些虚妄之词,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就算是综述前人观点那也是一份艰辛的劳动,何况他还把这件工作做得如此完备。
“实在①王气中:《艺概笺注·文概》,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9页。
②同上,第108页。
③同上,第125页。
④李泽厚:《中国美学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7页。
的辩证运动乃是一个不断前进的演化,朝着更高、更好的存在形式迈进。
”①我们今天来谈论辩证审美观的时候,已经突破了刘熙载当年的局限,就“文与质”的关系发展来说,“孟、庄皆因引入气而超越了形式。
文是外在的形式,气是内在的东西,文外而不能内,气则内而能外。
文就是在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是内在的显现,气却一开始就是内在的东西,更主要的,它是宇宙最根本性的东西。
因此文气的代兴,对中国美学的中国特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②辩证的东西就得辩证地看,细读《文概》,多读《文概》,我们对《文概》的喜爱之情可能会加深的。
参考文献:[1]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 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 蒋凡:《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版。
[4] 王气中:《艺概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 孙蓉蓉:《“物一无文”与<艺概>》,《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6] 邓军海:《<艺概>风格论的阴阳辩证精神》,《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