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

合集下载

人才强校工程实施方案

人才强校工程实施方案

人才强校工程实施方案一、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才的角色更加重要。

因此,培养和吸引优秀的人才,成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的重大任务。

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项重大工程,人才强校工程旨在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推动学校的发展。

本文将就人才强校工程的实施方案进行探讨,以期为各个学校的实施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人才强校工程的基本思路1. 坚持人才优先的原则人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只有有了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学生群体,学校才能取得持续的发展。

因此,人才优先的原则是人才强校工程的基本思路。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要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必须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3. 促进人才流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融合能够促进人才的流动和创新。

因此,要加强学校和产业界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交流机会。

4. 加强人才培训通过加强师资和学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是人才强校工程的重要内容。

三、人才强校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1. 优化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学校的重要力量。

因此,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选拔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可以通过设立优秀教师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提高他们的学术影响力。

另外,可以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高管或者业界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导师资源。

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可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和交换项目;加强学科交叉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

3. 加强学术研究力量学术研究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

要加强学校的学术研究力量,提高学校的学术影响力。

可以加强学校的学术团队建设,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扩大学校的学术合作网络,提高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紧缺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紧缺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紧缺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紧缺人才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加快,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社会紧缺人才的供应远远滞后于需求。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社会紧缺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使学生能够在全方位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

传统的课堂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倡导学校开展创新教育,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大对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需求。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高校教育和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许多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专业不对口、技能不符合市场需求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建立高校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模式,提前与企业合作,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同时,高校可以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另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人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目前,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评价体系还相对不完善,导致一些创新人才缺乏应有的认可和激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注重创新思维和实际创新成果的评估,不仅注重学术上的发表和论文数量,更加注重项目研发和实践能力的体现。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大政府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力度,提供更多的奖励和支持,鼓励他们在创新领域发光发热。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作为社会紧缺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

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海外创新人才和引进境外先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拓宽创新人才的来源。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训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使他们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

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
他 们 是人 类 优 秀 文 化 遗 产 的继 承 者 , 新 科 学 成 果 的 创 造 者 和 传 播 者 , 最 未 诺贝 尔奖首次颁 出至今 , 世界 上每一 个发达 国家 , 有科学 家获此 奖项。 都 来 科 学 家 的培 育 者 ” 。 截 至 20 0 6年 , 国 的 获 奖 人 数 已经 达 到 30人 。 就 连 印 度 、 美 0 巴基 斯 坦 这 样
进 这 项 长期 而 复 杂 的 系统 X 程 , 须 正 确 处 理好 若 干 重要 关 系。 - 必
【 关键 词 】知 识 经 济
创新 型人 才 教授 评 价 制度
个性 自由
伴 随 着计 算 机 信 息 技 术 的 不 断 发展 和 趋 于 普 及 , 类 已 逐 步 进 入 知 识 能力等素质。但又 有很大 的差异 , 人 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其一 , 我国对 创 上 对 能 个 经 济 时代 。在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 济 增 长 最 主 要 的 动 力 不 再 是 资本 的 积 累 , 创 新 型人 才 的理 解 大 多局 限 于 “ 新 ” , 人 才 的知 识 结 构 、 力 结 构 、 经 而 是 知识 的创 新 。 知 识 创 新 的 推 动 最 终 要 依 靠 人 才 , 是 , 界 各 国 纷 纷 性品质 的全面关注不够 i 于 世 国外 则强调在 全面发 展的基 础上培 养创造 性、 创 从社 会 对 人 才 的 需 要 出 发 展 开 了 深 层 次 、 范 围 的 教 育 改 革 , 些 教 育 改 新意识 、 大 这 创新精神 、 创新能 力等素质 , 强调个 性 的自由发展 。其二 , 国对 我 革 的 目标 都 锁 定 于 培 养 适应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需 要 的 新 型 人 才 , 国 理 论 界 将 创新型人才 的理解差异很大 , 我 有的受领 导人讲 话或政 府文件 的影 响较 大 , 这 类新 型 人 才 称 为 创 新 型 人 才 。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基于此,下文将从基本思路和任务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基本思路:1.提倡全面素质培养。

培养人才要突破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通过开展创新性教学活动、社会实践、科研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探索建立注重实践教学的教育体系,其中包括实习实训、实践课程、科研项目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加强与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合作,促进学生与实际工作环境的接轨。

3.鼓励创新创业教育。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提供资源和支持,引导学生参与创业项目,培养创业精神。

4.引入评估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对高等教育机构和教师进行绩效评估,以激励高校注重培养质量和实效。

评估指标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状况、科研成果等,以及高校的师资水平、教学资源配置、教育质量保障等。

二、任务:1.课程体系。

调整课程设置,增加通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比重,推动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鼓励开设课程和项目,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2.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加强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鼓励高校开展优秀教师评选和教学改进活动,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教学实践,并加强与企业合作的机会,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建设齐全的实验室、创客空间等实践教学场所,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设备,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推进校企合作,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经验和技能。

4.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

通过创业培训、创新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扶持政策和资源,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6.06.13•【文号】教高[2016]2号•【施行日期】2016.06.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高[2016]2号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高等学校特别是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以下简称中央高校)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创造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国高校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但一些高校仍存在教育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机制不够完善、内容方法陈旧单一、实践教学比较薄弱等问题。

经商财政部,决定在“十三五”期间实施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继续推动和支持中央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基本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在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程中,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主要原则——因校制宜,自主实施。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本校教育教学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确定改革重点和领域,按规定自主安排资源和经费。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整体设计改革方案,注重改革的系统性、集成度,明确目标任务,聚焦重点难点,力争在关键领域尽快取得标志性成果。

——注重绩效,示范引领。

激发改革活力,建立自我评价机制,注重改革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

做好人才发展工作规划.doc

做好人才发展工作规划.doc

做好人才发展工作规划一、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任务目标1指导思想全面落实“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三大战略,以培养煤电化工、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现代服务四大产业人才资源为重点,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人才辈出的人才工作新机制,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基本思路把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作为强县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坚持优先发展理念。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切实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明确主要领导抓“第一资源”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统筹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发展,坚持协调统筹推进。

以工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社会管理人才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建设为重点。

整体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既要大力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又要千方百计盘活用好现有人才。

坚持跨越式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开发、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坚持政策机制创新。

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发展的观念、政策和机制障碍。

怎样能够培养、开发、引进、留住和用好人才,就实行什么样的人才政策,不断推进引才、育才、聚才、用才政策机制创新。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坚持改进管理模式。

改进人才管理方式。

努力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模式,引导用人单位落实人才政策,重视人才发展,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

3任务目标全县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不断壮大、结构趋于合理、素质全面提高、能够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精选7篇)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精选7篇)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精选7篇)一、方案的内容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所以不用落款,只有标题、成文时间和正文三部分内容。

1、标题方案的标题有两种写法:一个是“三要素”写法,即由发文机关、计划内容和文种三部分组成,如《北华大学五年发展规划总体方案》;一个是“两要素”写法,即省略发文机关,但这个发文机关必须在领头的“批示性通知”(文件头)的标题中体现出来,如《治理采掘工业危机,实现良性循环方案》。

成文时间,为郑重起见,方案的成文时间一般不省略,而且要注在标题下。

2、正文方案的正文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常规写法,即按“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及“要求”几个部分来写,这个较固定的程序适合于一般常规性单项工作;二是变项写法,即根据实际需要加项或减项的写法,适合于特殊性的单项工作。

但不管哪种写法,“主要目标”、“实施步骤”、“政策措施”这三项必不可少的,实际写作时的称呼可以不同,如把“主要目标”称为“目标和任务”或“目标和对策”等,把“政策措施”称为“实施办法”或“组织措施”等。

在“主要目标”一项中,一般还要分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实施步骤”一般还要分基本步骤或阶段和关键步骤,关键步骤里还有重点工作项目;“政策措施”的内容里一般还要分“政策保证”、“组织保证”和“具体措施”等。

方案也可以是下级或具体责任人为落实和实施某项具体工作而形成的文件,然后报上级或主管领导批准实施。

写法要求同上。

二、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精选7篇)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

由于一些具有某种职能的具体工作比较复杂,不作全面部署不足以说明问题,因而公文内容构成势必要繁琐一些,一般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方案1一、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党的领导,有自我学习能力,不断创新进取,同时对其他青年有榜样作用,激励作用的新世纪应用型人才。

做好人才发展工作规划

做好人才发展工作规划

做好人才发展工作规划做好人才发展工作规划综合计划做好人才发展工作规划规划工作发展人才做好一、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任务目标 1指导思想全面落实“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三大战略,以培养煤电化工、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现代服务四大产业人才资源为重点,统筹推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人才辈出的人才工作新机制,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基本思路把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作为强县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坚持优先发展理念。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切实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加强和改入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明确主要领导抓“第一资源”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统筹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发展,坚持协调统筹推进。

以工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社会管理人才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建设为重点。

整体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既要大力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又要千方百计盘活用好现有人才。

坚持跨越式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开发、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坚持政策机制创新。

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发展的观念、政策和机制障碍。

怎样能够培养、开发、引进、留住和用好人才,就实行什么样的人才政策,不断推进引才、育才、聚才、用才政策机制创新。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坚持改进管理模式。

改进人才管理方式。

努力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模式,引导用人单位落实人才政策,重视人才发展,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

军转公选——事业单位改革

军转公选——事业单位改革

军转公选——事业单位改革关键词:军转公选,张为臻,事业单位改革,行政级别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一、“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竹立家教授指出,行政级别,顾名思义是赋予政府机关的。

学校、科研机构、医院的行政级别,都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产物。

学校、科研机构、医院的行政级别,会造成这些服务机构、事业单位的官本位、权本位思想突出,行政级别成了从业者的追求,人浮于事,大大降低了这些机构的工作效率。

取消学校、科研机构、医院的行政级别之后,这些单位即打破了一把手、一言堂的管理方式,可以采取更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比如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以及法定代表人制度。

取消学校、科研机构、医院的行政级别,首先对这些机构回归知识本位、研究本位、发展本位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是重大的思想解放,使中国社会向更加合理化、知识化、人本化的方向推进。

其次,各个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将更加突出,提高公共服务部门的服务效率。

取消学校、科研机构、医院的行政级别,并不意味着将这些机构企业化,只是在决策性质上的转变,不会改变公立机构的事业单位性质,也不会改变教师、科研人员、医生的事业编制和保障。

二、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周光礼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由“管理”走向“治理”的新思路,一字之差,蕴涵着重大的理论创新。

如其所言,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政府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建立公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治理的精髓是多元参与。

因此,中国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的核心是再造教育行政逻辑。

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论文

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论文

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论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科技创新成为了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不可避免的问题。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支持。

因此,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策略和途径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一、科技创新的重要性1.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的核心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最核心因素之一。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实力,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每个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科技创新是产品竞争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技术创新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不断地将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带给消费者,才能不断锻造自己的品牌,长期占据市场的先机。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转型期,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来积极引领经济发展。

二、人才培养的现状1.高层次人才不足近年来,虽然高校培养了不少人才,但是,高水平技术人才和高端创新人才短缺,尤其在新兴领域和前沿领域中,高端人才的缺口比较明显。

2. 高校课程设置与产业实践不匹配高校的课程设置并不能完全满足新领域和新技术的需求,导致部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3.培养模式和方法不合理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方法,还有质量评价体系等缺乏与时俱进的改革,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实践中难以胜任。

三、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策略和途径1.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引导高校、企业、研究所等产学研三方面的深度合作,形成“校院企”联合培养模式。

加强人才储备机制的建设,通过青年才俊培养、人才导师制度、创新人才激励计划等政策措施,提高新兴领域和前沿领域的人才储备。

2.优化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在高校中,应该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创新实践环节、创新课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以体验和总结课程所学,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人才应当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包括专业技能、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同时还应当具备创新的思维方式、跨学科的知识能力和团队合作的协作能力。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应当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任务是:完善培养目标,重新定义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生培养目标。

高校应当根据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重新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明确学生培养目标。

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应当通过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课程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任务还包括: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高校应当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通过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创业实践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此外,高校还应当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开设相关科研课程,提供科研资源和指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任务还包括: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仅要注重学术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非学术方面的能力。

此外,高校还应当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合作,招生录取制度,引入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竞争力。

高校还应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总之,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优化培养目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措施,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机制和路径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机制和路径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机制和路径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这个时代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和个人投入到科技创新的研究和实践中,希望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自己的价值。

不管是从企业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密切关系都是毋庸置疑的。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创新离不开优秀的人才,而优秀的人才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来支持和推动自己的努力。

因此,要想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共同发展,必须抓住机制和路径这两个关键点。

一、机制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想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发展,首先要抓住机制这个关键点。

在这方面,现代企业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多种多样的机制支持。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管理。

这包括对员工的招聘、培训、晋升和离职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而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企业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来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

比如让员工参加各种技能培训、领导力培训、创新思维培训等等,培养员工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同时,还要建立严格而完整的评价机制来检验员工的培训成果,从而保证培训效果的可持续性和实效性。

其次,在科技创新方面,企业需要建立高效的研发机制和合理的论文评审制度来鼓励员工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这也包括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投入,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经费和实验设备等各种资源,为他们的研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同时,企业还应该积极主动的与各高校的研究团队、专家实体和各研究机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合作研发,共同推动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最后,在组织管理方面,企业需要采用适应性组织结构,充分发挥管理的激励作用,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这既包括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机制,以及对他们贡献给企业的激励、奖励等机制,也包括对员工参与组织学习和知识分享的鼓励和奖励机制等等。

二、路径是实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除了机制之外,路径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另一个关键点。

做好人才发展规划

做好人才发展规划

做好人才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任务目标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xx机制、高端xx、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围绕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科教兴县三大战略,将煤炭、电力化工、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现代服务四大产业人才资源培育为xx,统筹推进xx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努力形成能招到人才、用得其所、为全县经济社会造就大批人才的人才工作xx机制。

2个基本思想把培育、吸引、使用人才作为强县之本、竞争之本、转型之钥,坚持优先发展理念。

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要优先发展人力资源,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保障人力资源投入,打造xx人力资源体系。

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X管人才原则。

加强和改进人才引进工作。

明确xx要担当“第一资源”责任,形成X委统一xx、组织部牵头抓总经理、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统筹城乡、区域、行业、产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发展,坚持协调统筹。

以工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社会管理人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xx。

促进各类人才全面协调发展。

既要大力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又要千方百计用好现有人才。

要培育、发展、引进跨越式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坚持政策机制创造xx。

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发展的观念、政策、机制障碍。

如何培养、发展、引进、留住、用好人才,我们将实施什么样的人才政策,不断推进吸引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用人才创造xx的政策机制。

强化xx服务功能坚持改进管理模式。

改进人才管理方式。

努力形成xx宏观调控、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创业、人才自主创业的人才管理模式,引导用人单位落实人才政策,重视人才发展,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

3个任务目标全县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一支规模不断壮大、结构合理、素质能力全面提升、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管理制度。

本文将探讨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需求。

二、培养目标明确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制度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培养目标。

通过制度规定的学科设置、培养方案等,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培养成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

三、课程设置科学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学校应根据专业发展前景和社会需求,合理布置课程,构建完善的学分制度。

同时,课程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导师制度建设导师制度是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制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学校应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选拔优秀的教师作为导师,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通过导师制度,学生能够获得更加个性化的指导,提高培养质量。

五、实习实践环节增多创新人才的培养除了课堂学习外,还需要丰富的实习实践环节。

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竞赛、论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能力。

六、评价方式改革评价方式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学校应建立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

除了笔试和口试外,还可以引入项目评价、实践考核等方式,更好地衡量学生的能力。

七、学风建设加强优秀的学风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学校应加强对学风建设的引导和管理,鼓励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

同时,学校也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为学生学习科研提供便利。

八、交流与合作机制建立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不断的交流与合作。

学校应建立起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

通过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九、实施过程监管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必须有完善的监管机制。

学校应建立评估体系,定期对培养效果进行评估与调整。

同时,学校也应建立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渠道,及时了解问题并进行改进。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制定了以下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目标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全面而系统的方法,以培养学校内的创新人才。

通过该方案的实施,我们希望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学生。

实施步骤1. 创新导向的教学: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和内容,鼓励学生主动研究和思考。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提供实践机会。

2. 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各类创新活动,如创新设计大赛、科技论坛等。

这些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

3. 产学合作项目: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开设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设立创新实践基地等。

这些计划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培养路径和资源支持。

评估与调整为保证该实施方案的有效性,我们将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通过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更好地培养学校的创新人才。

结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与企业合作和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期待通过该方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

高校人才体系建设方案

高校人才体系建设方案

高校人才体系建设方案我国高校人才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促进创新创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战略之一。

高质量、创新型的人才是推动学校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基石。

一、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1. 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素质。

对教师的选拔、任用、晋升、评价等方面要引入市场化、竞争化机制,进一步突出业绩考评,逐步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使优秀教师的收入与贡献相匹配,并加大教育经费的支持,为高校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

2. 拓宽聘用渠道。

在教职工招聘中,深化招聘、评审、录用等工作市场化、透明化改革,优化评审机制,建立健全各类教职员工引进、聘任、人事管理、福利保障、容错机制等制度。

3. 打造失信黑名单制度。

对于存在过多连续不良教学考核记录,参与学术欺诈、学术造假等残忍行为的教师,将会被纳入失信黑名单,以此让学校事业发展只有搭配着个体的专业精神才得以实现。

二、打造高校人才培养体系1. 推进学科交叉。

引进跨学科领域人才,开设大类人才班、跨学科实验班、跨学科课程等,促进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术共享,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境复合型卓越人才。

2. 拓展教育资源。

通过合作办学、开展项目合作等方式,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将国外优秀教育机构、资源引入国内,为培养高质量、跨域创新型人才提供保障。

3. 实行全面人才培养模式。

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特别是实践教育,实习或实践训练将成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一部分,不仅有利于实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校企合作,助力推动社会发展。

三、促进高校研究创新1.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要严格规范教师科研行为,建立完善的学术道德体系和惩戒机制,早发现、早制止、早纠正学术不端行为,提升全社会对高校学术研究的认可和信任。

2.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高校需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明确合作方向与目标,落实产学研一体化战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举措,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3. 增强教师科研创新意识。

关于大学教育问题的论文范文

关于大学教育问题的论文范文

关于大学教育问题的论文范文随着高校扩招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大学教育管理中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显得极其重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教育的论文范文篇一:《试谈大学教育实践教学强化策略》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如何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结合我国实际,从大学生自身原因、当前教育体制、成长环境等多方面分析我国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如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等。

在高等院校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育体制;创新对比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相信大家都有这么一个共识:我国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较强,在国际性知识竞赛中我国学生夺冠的事例比比皆是,这方面与美国学生相比毫不逊色,但在实践动手方面显得较为差劲。

是我国学生天生手笨、美国学生天生就善于动手?当然不是,那么,导致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改变这种局面呢?笔者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多年实践教学的教师,结合我国大学生现状,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工科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用人单位最为关注的能力之一,如何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不论是教师还是行政人员[1]。

部分高校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社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没有对社会人才的需求方向进行科学的调研,依旧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办学[2],在教学计划中未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设置得不够合理,偏重传统理论知识的学习。

即使是设置了实践教学,其内容相对比较单一,其所包含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数量也比较少。

1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1)在理论和实践关系上,部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存度也越来越高。

而在这背后,人才和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影响着各行各业的进步。

因此,如果一个国家想要成为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就必须注重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人才的重要性,无需多言。

如今,人才已成为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因此,吸引和培养人才是国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就需要各国强调人才评价机制的公平和公正,提高人才评价机制的科学化程度。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拥有相当数量的人才储备,但是,人才储备和人才的素质之间,还存在一些差距和矛盾。

因此,如何更好地挖掘和培养人才、吸纳和留住人才、评价和激励人才,已成为时下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同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也是其它发展成果的基础。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各种创新需要在科技的支撑下实现,保证现有成果的持续创新和优化改进。

而科技创新也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必须与科技创新结合在一起,创新的科技可以帮助吸纳和培养人才,让人才在创造新成果时体现出自己的优越性。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打造顶尖人才,才能让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并肩而行。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说,都已经将人才和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创造了一大批科技和人才的创新平台、创新基地、创新示范区,推出了一批支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点项目。

其中一些项目是针对特定的行业或领域提出的,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培养人才,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举措,比如,大力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开展科研申报指南等。

为了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成效,各级政府部门以及高等院校等都在进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研究。

这些基础性工程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要想成为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必须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

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议

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议

建议正文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人才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一是全市高校和科研院所偏少,技术力量不强,高质量企业数量少,高层次科技人才不足。

二是传统产业占比大,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自主创新积极性不高,新兴产业规模小,利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三是科技、人才管理与服务能力薄弱,科技、人才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专项资金安排少且往往不能到位。

建议:
一、加强科技、人才创新队伍建设。

一是遴选科研人才,充实壮大科研队伍,打造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支点。

二、做好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根据本地科技、人才需求,结合现有科技、人才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把更多的时间留给科研人员,不断拓宽人才收入渠道,加大科技人才激励力度,落实科技、人才政策兑现,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杜玉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关系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关系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国梦实现。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随之进入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阶段。

近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三年多来,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启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开展了试点学院综合改革等,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有益经验。

但也必须看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不够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

集中表现在:高校根据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动性不强,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好办法不多,集聚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活力不够,特别是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还不完善等。

为此,必须下决心向机制开刀,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质量,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应当包括:第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基本前提。

只有以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适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化”同步发展新要求的人才。

要引导高校摒弃唯考试评价、唯分数论的观念,真正树立起纲要提出的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理念;摒弃拼规模、比数量的观念,真正树立起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

所有的政策设计都应把握这样的导向。

第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主要手段。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选拔录取到培养过程再到社会评价都需要改革,但对高校来说主要是培养过程的改革,而其中教育教学改革是核心。

具体说,要在“四个推动”上下功夫。

一是推动形成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层次结构;二是推动建立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材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三是推动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向不同的学生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四是推动教学团队发展机制创新,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三,创新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是迫切要求。

高校的人才培养类型是多样的,但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下大气力创新多层次的“三型”人才培养机制的任务极为迫切。

这就要求高校突破传统学术型基础型的培养模式,改变“三重三轻”的现状,做到“四个更加注重”:即,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在专业设置上更加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社会合作上更加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培养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面向地方、面向行业企业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提升实践能力是重要突破口。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中,实践能力培养是目前非常薄弱的环节。

我在学习《邓小平年谱》时看到,小平同志1985年评价云南边防前线作战部队时曾说过:“听过枪响和没有听过枪响的部队大不一样。

没有打过仗的经过训练可以打仗,打过仗的经过训练更能打仗。

”要下大力气落实好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动高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强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建立完善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制度。

归纳起来,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就是:在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引下,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高校人才培养的潜力和活力,特别是通过创新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机制,着力突破实践能力这个薄弱环节。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做的工作很多,我认为,目前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特别是主动适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新要求,针对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选准突破口,在与之密切相关的法学、新闻传播学、农林、医学等学科专业领域,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形成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良好局面。

在法学教育方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迫切需要大批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目前有631所普通本科高校设有法学类专业,在校本科生近31.25万人。

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不够深入,能在国际舞台上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领土、发展和安全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在新闻传播学教育方面,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迫切需要大批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目前新闻传播相关专业有专业布点1080个,在校本科生达到23万人。

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不够深入,对外宣传人才短缺,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在农林教育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农林人才。

目前,高校开设的农林类专业有27种,专业布点824个,在校本科生达24.4万人。

但基层人才培养能力不足,能够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应用型复合型农林人才相对短缺。

在医学教育方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目前有167所普通本科高校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37万人。

但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严重缺乏,面向乡村、服务基层的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因此,我们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要求,以实施“卓越计划”为抓手,着力创新高等法学、新闻传播学、农林、医学领域人才培养机制。

这些改革的思路可以归纳为“必须三个坚持”:一是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

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统领高等法学教育,增强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高等新闻传播教育,引导学生始终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秉持新闻职业操守,履行新闻工作社会责任。

要培养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服务群众的前沿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的农林、医学人才。

二是必须坚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要紧紧扭住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基本要求,推动高校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培养与需求的对接。

三是必须坚持制度建设重要保障。

要抓住培养标准制定、教师与从业人员互聘、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重要环节,建立系统完善的制度。

高校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协同机制、教师队伍协同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管理协同机制,实现协同育人、合作共赢。

2014年,要在这四个学科专业领域实实在在地干成几件事,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一是以推进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为重点,把高等法学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引向深入。

会同中央政法委等部门选聘法律实务部门专家到高校兼职或挂职任教,选聘高校法学专业骨干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兼职。

建设若干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涉外法律人才、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二是以推进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为重点,把高等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引向深入。

推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管理机构、精品课程、骨干团队、实践基地、研究智库。

建设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继续选聘优秀编辑记者到高校兼职或挂职任教,从相关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选派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兼职或挂职。

三是以召开全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为契机,把高等农林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引向深入。

会同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启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遴选一批高校开展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开展国家农林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设立“双师型”教师岗位,深化面向农林基层的教育教学改革。

四是以推进“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为重点,把高等医学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引向深入。

会同卫计委推进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重点推进“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合格医生培养制度。

深化面向基层的医学教育改革,培养能在乡镇卫生院从事全科医疗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

在做好以上四个学科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同时,还要围绕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这个核心,继续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耕细作已经启动实施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有关计划。

总结“拔尖计划”实施四年来的做法和经验,探索完善“一制三化”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

促进高校与中科院优势互补,继续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探索完善校所协同、教学与科研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

以推进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继续实施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依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开展与国际标准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

二是基本建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要按照基本建立适应大众化阶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目标要求,颁布实施“国标”,制定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颁布实施“行标”,推动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颁布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颁布实施“校标”,推动高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优化本科专业结构。

重点完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公共服务与管理网络平台,促进形成专业设置宏观监管和动态调整机制。

突出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导向,推动高校办好一批优势特色专业,加强社会紧缺的集成电路、服务外包等专业人才培养。

四是继续实施好“本科教学工程”。

改革项目管理方式,允许高校跨项目统筹使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经费,鼓励高校把钱用在支持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上,系统推进本科教学改革。

五是深入推进试点学院等改革试点项目。

引导高校把试点学院的“三改革一完善”也就是“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遴选、考核和评价制度、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的重点任务更加聚焦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上。

进一步完善试点转示范机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试点院校之间的交流研讨平台,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