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A细胞与L_02永生化肝细胞低温保存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比较_李安全
油田污水中硫酸盐还原菌杀菌剂的研究
第50卷第2期当代化工V〇1.50, No.2 2021 年 2 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ntemporary Chemical Industr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ebruary, 2021油田污水中硫酸盐还原菌杀菌剂的研究徐安国,陈缘博,王超群,党海锋(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油W化学事业部,(河065201 )摘要:硫酸盐还原菌(SRB)是石油生产过程中常见的有害菌,其主要危害是引起生物腐蚀和注水水质 沿程恶化油田常用的杀菌方法为操作简单、杀菌效果明显的化学杀菌法,其技术关键是高效杀菌剂的开发及 杀菌条件的优化设计:研究了 3种杀菌剂CA-SJ01 ,CA-SJ02和CA-SJ03在不同条件下对南海Z油田采出污水 中SRB的抑制作用通过单因素法,得到了单一菌剂的最低杀菌温度、最低使用质量浓度、最短杀菌时间在 此基础匕通过杀菌时间、杀菌温度、杀菌剂质量浓度3因素3水平L (33)正交实验,考察了不同杀菌剂的 最佳使用条件。
结果表明:CA-S川I的最佳使用条件为温度35尤、质量浓度10 m g l1、处理时间30 min;CA-S_I02的最佳使用条件为温度35丈、质量浓度Smg'L—'、处理时间6h;CA-SJ03的最佳使用条件为温度25 t、质量浓度50 、处理时间1h最后结合海t平台高效开发时效性,优选CA-SJ01作为硫酸盐细菌杀菌剂关键词:硫酸盐还原菌(SKB);杀菌剂;油田污水;抑制性中图分类号:TQ45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460(2021)02-0366-04Study on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Three Kinds of Bactericideson 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 in Oilfield WastewaterX U A n-guo,WANG Chao-qun,CHEN Yuan-bo,DANG Hai-feng(China Oilfield Chemicals Services Limited, Sanhe 065201, China)Abstract: 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 (SRB) is a common harmful bacterium in the process of oil production, whichmainly caused biological corrosion and water quality deterioration. Chemical sterilization method with thecharacteristics of simple and effective is considered as the commonly sterilization method. The key of the technologyi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effective bactericide and the optimal design of sterilization conditions. In the paper,inhibition effect of three kings of bactericides (CA-SJ01, CA-SJ02 and CA-SJ03) on SRB in Nanhai Z oilfieldwastewater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was studied. The minimum bactericidal temperature, the lowest massconcentration and the shortest sterilization time were obtained by the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On the basis of singlefactor experiment, the best conditions for the use of different fungicides were investigated by L9(33) orthogonalexperiment, including sterilization time, sterilization temperature and mass concentration of bactericides . The resultsshowed that the opti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CA-SJ01 was as follows: temperature 35 °C,mass concentration10 mg-L 1, treating time 30 min; the opti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CA-SJ02 was as follows: temperature 35 °C, massconcentration 5 mg-L treating time 6 h; the opti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CA-SJ03 was as follows: temperature25 °C, mass concentration 50 mg-L treating time 1h. Combined with the high efficiency development demand ofoffshore platfonn, CA-SJ01 was selected as the bactericide.Key words: 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 (SRB); Fungicide; Oil field wastewater; Inhibition我国大多油田已进人注水开发或三次采油阶段,污水排放或污水回注量日益增大。
肝细胞癌铜死亡标志物SLC31A1、DBT的鉴定及化合物筛选
山东科学SHANDONGSCIENCE第37卷第1期2024年2月出版Vol.37No.1Feb.2024收稿日期:2023 ̄05 ̄05基金项目:贵州中医药大学新苗项目(贵科合学术新苗[2023] ̄28号)ꎻ贵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YCXKYB2023001)作者简介:张楠楠(1989 )ꎬ女ꎬ博士ꎬ讲师ꎬ研究方向为肿瘤的中医药防治ꎮE ̄mail:doczn@sina.com∗通信作者ꎬ李军(1986 )ꎬ男ꎬ博士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为肿瘤的中医药防治ꎮE ̄mail:971339248@qq.com肝细胞癌铜死亡标志物SLC31A1、DBT的鉴定及化合物筛选张楠楠aꎬ周伊帆aꎬ朱燚bꎬ安明宇aꎬ邓颖aꎬ李军a∗(贵州中医药大学a.基础医学院ꎻb.药学院ꎬ贵州贵阳550025)摘要:探究铜死亡相关基因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ꎬHCC)的影响ꎬ并挖掘治疗HCC的活性成分ꎮ通过GEO数据库下载GSE84402数据集ꎬ获取肝癌差异表达基因ꎬ通过文献检索铜死亡相关基因ꎬ两者取交集获得肝癌相关铜死亡基因ꎮ进一步分析交集基因ꎬ使用UALCAN分析其差异表达ꎬR语言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的相关性ꎬKaplan ̄MeierPlortter分析其预后价值ꎬHCMDB分析其与肝癌转移的关系ꎬ并使用THPA分析其与肝癌的病理关系ꎮ最后进行化合物预测与分子对接ꎮ结果表明ꎬ与正常组相比ꎬ铜死亡关键基因SLC31A1㊁DBT在肿瘤中表达水平下调ꎬ病理分析显示其蛋白在HCC组织中表达增加ꎬ且与临床相关性变量性别㊁肿瘤分期㊁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ꎬ其高表达与肝癌预后良好相关ꎬ其中SLC31A1低表达与肝癌向肾上腺㊁肺部转移显著相关ꎮ最后筛选出可能与SLC31A1㊁DBT结合的活性化合物ꎬ其中白藜芦醇㊁叶酸对接分数高ꎮ研究认为铜死亡相关基因SLC31A1㊁DBT在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ꎬ为HCC的诊断及治疗药物研究提供了新思路ꎮ关键词:肝细胞癌ꎻ铜死亡ꎻSLC31A1ꎻDBT中图分类号:R965.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2 ̄4026(2024)01 ̄0039 ̄1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志码(OSID):Identificationandcompoundscreeningofcopper ̄inducedcelldeath ̄relatedgenesSLC31A1andDBTinhepatocellularcarcinomaZHANGNannanaꎬZHOUYifanaꎬZHUYibꎬANMingyuaꎬDENGYingaꎬLIJuna∗(a.ShoolofBasicMedicineꎻb.ShoolofPharmacyꎬGuizhou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ꎬGuiyang550025ꎬChina)AbstractʒThisstudyaimedtoinvestigatetheeffectofcopper ̄inducedcelldeath ̄relatedgeneson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andtoexploreactivecomponentsfortreatingHCC.TheGSE84402datasetwasdownloadedfromtheGeneExpressionOmnibus(GEO)databasetoobtainthedifferentiallyexpressedgenesassociatedwithHCCꎬandcopper ̄inducedcelldeath ̄relatedgeneswereretrievedfrompastliteratureꎻthecommonalitiesbetweenthetwowereconsideredtoobtainHCC ̄relatedcopper ̄inducedcelldeathgenes.ThegenesincommonwerefurtheranalyzedfordifferentialexpressionusingtheUALCAN(UniversityofAlabamaatBirminghamCancerDataAnalysis)portalꎬthecorrelationbetweentheirexpressionlevelsandclinicallevelswasanalyzedusingtheRlanguageꎬprognosticvaluewasdeterminedusingtheKaplan ̄MeierplotterꎬtheirrelationshipwithHCCmetastasiswasexaminedusingtheHumanCancerMetastasisDatabase(HCMDB)ꎬandtheirpathologicalrelationshipwithHCCwasexploredusingtheTreponemapallidumhemagglutinationtest.Lastlyꎬcompoundpredictionandmoleculardockingwereperformed.Theresultsshowedthatcomparedwiththenormalgroupꎬexpressionlevelsofthekeycopper ̄inducedcelldeathgenesSLC31A1andDBTweredownregulatedintumorsꎬandpathologicalanalysisshowedthattheirproteinswereincreasedinHCCtissues.Inadditionꎬthesegenesweresignificantlycorrelatedwiththeclinicalcorrelationvariablesofsexꎬtumorstageꎬandlymphnodemetastasis.TheirhighexpressionwascorrelatedwithagoodHCCprognosisꎬwhereaslowexpressionofSLC31A1wassignificantlycorrelatedwiththemetastasisofHCCtotheadrenalglandsandlungs.FinallyꎬtheactivecompoundsthatmaybindtoSLC31A1andDBTwerescreenedꎬofwhichresveratrolandfolicacidexhibitedhighdockingscores.Henceꎬitcouldbeconcludedthatcopper ̄inducedcelldeath ̄relatedgenesSLC31A1andDBTplayanimportantroleinthedevelopmentofHCCꎬandthisstudyprovidesnewtheoriesforthediagnosisofHCCandtherapeuticdrugresearch.KeywordsʒhepatocellularcarcinomaꎻcuproptosisꎻSLC31A1ꎻDBT㊀㊀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ꎬ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ꎬ我国新发HCC病例约占全球50%以上[1]ꎮ目前ꎬHCC以其18%的5年生存率成为仅次于胰腺癌的第二大致死癌症[2]ꎮHCC具有异质性强㊁易转移复发㊁预后差等特点ꎬ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㊁抗转移复发㊁精准施治是改善患者生存率的关键ꎮ铜死亡是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ꎬ由蛋白质脂酰化介导且与线粒体代谢高度相关[3]ꎮ铜通过单独或与配体结合促进血管生成ꎬ而铜螯合则抑制这一过程ꎬ这是肿瘤进展和转移必不可少的因素[4 ̄6]ꎮ铜直接与三羧酸循环(TCA)的脂酰化成分结合ꎬ导致毒性蛋白质应激ꎬ最终导致细胞死亡[7]ꎮ细胞死亡是肿瘤研究的热点领域ꎬ是癌症起源和发展的基础ꎮ本研究通过联合癌症基因组图谱(thecancergenomeatlasꎬTCGA)数据库中的转录组数据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expressionomnibusꎬGEO)中HCC的基因芯片数据ꎬ筛选HCC组织与周围正常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expressedgenesꎬDEGs)ꎬ对关键基因的差异表达㊁临床相关性㊁生存分析及肿瘤转移分析以及免疫组化等进行综合验证ꎬ从而对HCC的治疗及预后寻找潜在靶标ꎬ并进一步发掘治疗HCC的化合物活性成分并进行分子对接ꎮ本研究旨在为HCC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ꎬ为抗癌新药及其靶点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数据来源从文献中收集获得铜死亡基因ꎮ通过下载GEO数据库(htpp://www.ncbi.nlm.nih.gov/geo/)和TCGA数据库(https://portal.gdc.cancer.gov/)中来自于分析平台GPL570ꎬ样本数为28个的基因表达谱芯片GSE84402数据和HCC的转录组数据及其相应患者的临床信息[8 ̄9]ꎮ使用UCSCXena网站(https://xena.ucsc.edu/)下载TCGA数据库其余的32种肿瘤转录组数据ꎬ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㊁临床相关性分析㊁肿瘤转移分析及生存分析ꎮ1.2㊀分析差异基因使用R语言(3.6.3版本)limma包中的izeBetweenArrays函数ꎬ对从GEO数据库中下载的GSE84402数据集进行数据均一化处理ꎬ绘制箱式图ꎮ以p<0.05ꎬfoldchange(|log2FC|)>1作为筛选条件ꎮ利用limma包对正常组和癌症组进行差异分析ꎬ所获得的DEGs使用ggplot2包和ComplexHeatmap包分别绘制火山图和聚类热图ꎮ运用Venny2.1.0在线工具(http://bioinformatics.psb.ugent.be/webtools/venn/)ꎬ获得并保留与铜死亡相关的交集基因ꎬ并将其定为关键基因做进一步分析ꎮ1.3㊀关键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以TCGA数据库为来源ꎬ使用UALCAN在线工具(http://ualcan.path.uab.edu/)分析关键基因表达量在HCC组织与非癌组织中的差异并探究其临床研究意义[10]ꎮ筛选条件:(1)TCGA分析ꎻ(2)检索基因DBT㊁SLC31A1ꎻ(3)TCGA数据集HCCꎻ(4)分析索引为表达分析ꎻ(5)统计学意义p<0.05ꎮ1.4㊀ROC(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分析以TCGA数据库为来源ꎬ通过R语言(3.6.3版本)中pROC包进行数据分析ꎬggplot2包绘图ꎬROC曲线下的面积值在0.5~1.0之间ꎬ在模型评估指标areaunderthecurve(SAUC)>0.5的情况下ꎬSAUC值越接近1ꎬ说明诊断效果越好ꎬ通过ROC曲线分析以评估SLC31A1㊁DBT在HCC诊断上的可行性ꎮ1.5㊀关键基因与临床相关性分析在TCGA数据库中下载格式为HTSeq ̄FPKM的HCC(肝细胞HCC)RNAseq数据和患者的临床信息数据ꎬ将其转化为TPM格式进行以2为底的对数转化后ꎬ使用R语言(3.6.3版本)中ggplot2包对关键基因在HCC中的表达量进行临床相关性可视化和统计分析ꎮp<0.05则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ꎮ1.6㊀生存分析使用Kaplan ̄MeierPlortter在线工具(https://kmplot.com/)进行Kaplan ̄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ꎬ探索其表达量与HCC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8]ꎮp<0.05ꎬ风险率RH>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ꎮ1.7㊀肿瘤转移分析使用HCMDB数据库(http://hcmdb.i ̄sanger.com/)对关键基因在HCC转移中的沉积量进行分析ꎬ探索关键基因沉积量在肿瘤转移中的变化[11]ꎮ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ꎮ1.8㊀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通过THPA数据库(https://www.proteinatlas.org/)获取含有关键基因的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图谱ꎬ分析对比正常组织与癌症组织的差异[12]ꎮ1.9㊀活性化合物筛选通过内置于CTD数据库(http://ctdbase.org/)的PTS网络服务器ꎬ分析与靶基因相互作用的分子结构ꎬ并进一步检索与关键基因相互作用的活性化合物[9]ꎮ1.10㊀分子对接根据CTD数据库获得关键基因的活性化合物成分ꎬ通过PDB数据库(https://www.pdbus.org/)查找获得人源蛋白的3D结构ꎬ联合TCMSP数据库(https://old.tcmsp ̄e.com/tcmsp.ph)和PubChem数据库(https://pubchem.ncbi.nlm.nih.gov/)获取关键基因相对应活性化合物的分子3D结构[13]ꎬ将蛋白及化合物的结构导入BIOVIADiscoveryStudio(DS)201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ꎬ检验蛋白与活性成分的亲和性ꎮ1.11㊀细胞培养人肝癌细胞(HepG2ꎬ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ꎬ编号SCSP ̄510)ꎬ在含有10%FBS和1%青霉素-链霉素混合物的低糖DMEM培养液(gibicoꎬ批号8123299)中培养ꎬ37ħ㊁5%CO2培养箱中培养ꎬ待细胞融合至80%~90%时ꎬ分别以0㊁50㊁100㊁200μmol/L的叶酸(MedChemExpressꎬ货号HY ̄6637)处理细胞24h后ꎬ每孔加入60μL含PMSF和磷酸酶抑制剂的RIPA裂解液(Solarbioꎬ货号R000)提取细胞中的蛋白ꎮ1.12㊀蛋白免疫印迹提取HepG2细胞中的蛋白进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ꎬWB)分析ꎮ使用BCA蛋白检测试剂盒(Solarbioꎬ货号PC0020ꎬ规格500微孔)定量后ꎬ用SDS ̄PAGE凝胶(Solarbioꎬ货号P1200 ̄1/P1200 ̄2)分离出等量的蛋白质ꎬ转移至PVDF膜上ꎬ5%脱脂牛奶阻断膜2hꎬDBT抗体(Bioswampꎬ#PAB48456)和Anti ̄betaActinRabbitmAb(PTMBIOꎬ#PTM ̄5436)孵育过夜ꎬ再用山羊抗兔IgG(H&L) ̄HRP(Bioworldꎬ#bs13278)孵育2hꎬ而后使用ECL试剂盒(Milliporeꎬ批号2201215)进行显影ꎬ最后通过ImageLab软件分析WB条带的灰度值ꎬ将目标蛋白与β ̄actin的灰度值比对进行蛋白的定性及半定量分析ꎮ1.13㊀统计分析数据来自3次重复实验ꎬ数据分析和图片制作通过SPSS25.0和GraphPadPrism9.0软件进行ꎮ数据以xʃs表示ꎬ多组间比较当满足正态及方差齐性时ꎬ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ꎬ两两比较采用LSDꎻ两组间比较当满足正态时ꎬ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2㊀结果2.1㊀HCC相关铜死亡差异基因筛选通过limma包的数据处理分析结果显示ꎬ26个样本数据的中位数基本处于一条直线上ꎬ表明数据集质量可靠㊁样本归一化程度好ꎬ如图1(a)所示ꎬ可对HCC组和相应的非癌组中的DEGs进行下一步分析ꎮ将GSE84402芯片中的14例HCC组设为实验组ꎬ14例非癌组织设为对照组ꎬ对其数据进行分析ꎮ以阈值为|log2FC|>1和p<0.05作为初步筛选条件ꎬ通过火山图可直观地观察到总体差异基因的分布情况ꎬ其中红色小点代表上调基因ꎬ蓝色小点代表下调基因(图1(b))ꎻ再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图1(d))ꎻ图中蓝色小块代表下调基因ꎬ红色小块代表上调基因ꎬ方块颜色越深表示差异表达的倍数越高ꎮ运用Venny2.1.0在线工具(http://bioinformatics.psb.ugent.be/webtools/venn/)ꎬ获得2个交集基因(图1(c))ꎬ分别为SLC31A1㊁DBTꎮ图1㊀DEGs筛选Fig.1㊀ScreeningofDEGs2.2㊀关键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使用UALCAN在线工具以交集基因SLC31A1和DBT为关键基因ꎬ进行差异表达分析ꎮ其结果见图2ꎬ与正常组相比ꎬ关键基因SLC31A1和DBT在HCC肿瘤中均显著下调ꎮ注:∗p<0.05ꎬ∗∗p<0.01ꎬ∗∗∗p<0.001ꎮ图2㊀差异表达分析Fig.2㊀Differentialexpressionanalysis2.3㊀ROC分析使用TCGA数据库ꎬ用R语言中的pROC包进行ROC分析ꎬROC曲线下的面积值在0.5~1.0之间ꎬ在SAUC>0.5的情况下ꎬSAUC越接近于1ꎬ说明诊断效果越好ꎮSAUC在0.5~0.7时有较低准确性ꎬSAUC在0.7~0.9时有一定准确性ꎬSAUC在0.9以上时有较高准确性ꎮSAUC=0.5时ꎬ说明诊断方法无诊断价值ꎮ根据图3可知ꎬSLC31A1对应的SAUC=0.685ꎬDBT对应的SAUC=0.694ꎬSAUC值均高于0.5ꎬ说明SLC31A1㊁DBT对HCC的诊断价值有准确性ꎮ图3㊀ROC分析Fig.3㊀ROCanalysis2.4㊀临床相关性分析使用TCGA数据库探索SLC31A1㊁DBT在HCC患者不同亚型中的表达与性别㊁淋巴结转移状态和癌症分期间的关联ꎬ性别分析如图4(a)所示ꎬ与正常组相比ꎬSLC31A1和DBT在男性和女性患者肿瘤中表达均显著下调ꎻN分期是肿瘤-结节-转移(TNM)分期系统中的重点分期ꎬN分期系统有5个阶段ꎬ包括NX㊁N0㊁N1㊁N2和N3ꎮN的后缀代表淋巴结转移的程度ꎮNX表示不能评估区域淋巴结ꎻN0表示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ꎬN1~N3表示区域淋巴结受累程度逐渐递增ꎮ淋巴节转移分析如图4(b)所示ꎬSLC31A1和DBT与正常组相比ꎬN0组显著降低(p<0.001)ꎬN1组显著降低不明显ꎬ表明SLC31A1㊁DBT和局部淋巴结受累关系均不明显ꎮ肿瘤分期分析如图4(c)所示ꎬ与正常组相比ꎬSLC31A1和DBT在I㊁II㊁III期患者肿瘤中的表达均显著下调ꎮ注:∗p<0.05ꎬ∗∗p<0.01ꎬ∗∗∗p<0.001ꎮ图4㊀临床相关性分析Fig.4㊀Clinicalcorrelationanalysis2.5㊀预后分析将2个关键基因在TCGA数据库中进行5年生存预后分析ꎬ红色线条代表基因高表达的生存情况ꎬ黑色线条代表低表达的生存情况ꎬ纵坐标根据基因表达的高低ꎬ分为高㊁低表达组ꎬ数值代表随时间变化存活的患者例数ꎬ为风险数字表ꎬ横坐标代表生存时间ꎬOS表示总生存期ꎬPFS表示无进展生存期ꎬ其结果如图5所示ꎬ关键基因p值均小于0.05ꎬRH>0.05表示统计值具有意义ꎬSLC31A1㊁DBT高表达说明HCC预后良好ꎮFig.5㊀5 ̄yearsurvivalanalysis图5(续)2.6㊀肿瘤转移分析通过HCMDB数据库分析在HCC肿瘤转移中关键基因SLC31A1㊁DBT沉积量的表达ꎬ观察到SLC31A1的沉积量在肾上腺和肺部的转移中表达量均具有统计意义ꎬ见图6(a)ꎬ但DBT转录物在肾上腺㊁肺部㊁淋巴结转移中统计差异不显著ꎬ见图6(b)ꎮ图6㊀肿瘤转移分析Fig.6㊀Tumormetastasisanalysis2.7㊀病理分析通过Thehumanproteinatlasproject数据库比较人类正常组织和癌症组织之间不同蛋白质的表达ꎬ结果如图7所示ꎬ结果表明SLC31A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肝组织ꎮ但DBT未在正常肝组织中探测到ꎬ在肝癌组织中表达量低ꎮ图7㊀病理组织分析Fig.7㊀Pathohistologicalanalysis2.8㊀分子对接和活性化合物筛选根据CTD数据库获得SLC31A1㊁DBT相对应的活性化合物成分ꎬ所获化合物主要成分见表1ꎬ全表见OSID科学数据与内容附表1ꎮ联合TCMSP数据库和PubChem数据库筛选并获得SLC31A1㊁DBT相对应化合物的2D结构ꎬ并从PDB数据库中下载上述关键基因编码的蛋白结构ꎬ再使用BIOVIADiscoveryStudio(DS)2016进行分子对接ꎬSLC31A1与所筛选药物无法对接ꎬDBT与叶酸和白藜芦醇均能对接ꎬ结果见表2ꎬ其中对接效果最好的小分子化合物为叶酸(对接分数134.542ꎬ图8)ꎮ表1㊀活性化合物筛选结果苯丙胺D0006611类黄酮D0054191DBT叶酸D0054921对苯二酚C0319271白藜芦醇D0000771851铜D0033001儿茶素C0456511SLC31A1红豆碱C4964921叶酸D0054921白藜芦醇D0000771851表2㊀分子对接结果DBT2II3叶酸D005492MOL0004331134.542白藜芦醇D000077185MOL012744179.6355图8㊀分子对接结果Fig.8㊀Moleculardockingresults2.9㊀WesternBlot采用WB检测蛋白表达情况ꎬ实验结果如图9所示ꎮ与未给药干预组相比ꎬHepG2细胞在50和100μmol/L叶酸的干预下ꎬDBT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ꎬ但在200μmol/L叶酸干预下ꎬDBT蛋白表达升高(p<0.005)ꎮ图9㊀蛋白表达结果Fig.9㊀Proteinexpressionresults3㊀讨论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估计ꎬ2018年HCC患者超过841080例[1]ꎮ患者的患病率与发病率密切相关ꎬ这反映其具有典型的晚期表现㊁有限的治疗选择㊁侵袭性和极差的总体生存率[14]ꎮ癌症治疗成本较高ꎬ治疗费用可能随着越来越多的病人接受肝移植而上升[14 ̄15]ꎮ因此ꎬ探索诊断HCC的肿瘤标志物与治疗HCC的药物靶标关重要ꎮ铜死亡取决于细胞中铜的积累ꎬ是一种独特的细胞死亡途径ꎮ研究表明[4 ̄6]ꎬ与正常组相比ꎬ许多恶性肿瘤中的铜含量更高ꎬ尤其在乳腺癌㊁肺癌㊁胃癌等不同癌症患者的血清和肿瘤中ꎬ都发现了铜水平的高表达ꎮ同时ꎬ铜的积累与增殖和生长㊁血管生成和转移有关[16]ꎮ铜离子载体(如Elesclomol)是铜离子的小分子转运蛋白ꎬ可以探索铜离子细胞毒性机制ꎮ铜水平的稳定在各生理过程中至关重要ꎬ细胞内铜的生物利用度失调可诱发氧化应激和细胞毒性[17]ꎮ因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对这种金属营养的要求更高ꎮ除此之外ꎬ铜除了作为活动性位点代谢辅助因子外ꎬ也是一种动态信号金属和金属变异体调节因子[18]ꎬ其在脂肪分解中依赖铜的磷酸二酯酶3B(PDE3B)ꎬ在细胞生长和增殖中依赖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1(MEK1)和MEK2以及在自噬中依赖激酶ULK1和ULK2ꎮ本研究首先通过GEO数据库获得HCC及周围正常组基因芯片数据集GSE84402ꎬ对非癌组织和HCC组织进行DEGs分析ꎮ将DEGs与已知的铜死亡基因取交集ꎬ获得两个重叠基因SLC31A1㊁DBTꎬ并将其锁定为进一步研究的关键基因ꎮ为了进一步明确SLC31A1㊁DBT在HCC中的临床意义ꎬ本研究对SLC31A1㊁DBT在HCC中的差异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㊁ROC㊁预后㊁肿瘤转移㊁免疫组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ꎬ并进一步挖掘SLC31A1㊁DBT相对应的活性化合物ꎮUALCAN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ꎬSLC31A1和DBT基因在HCC中显著低表达ꎬ这提示SLC31A1㊁DBT的低表达可能促进HCC的发展进程ꎮROC分析结果表明ꎬSLC31A1和DBT对HCC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准确性ꎮ为了进一步验证SLC31A1和DBT与HCC的相关性ꎬ进行了临床相关性分析ꎬ性别和癌症分期分析结果表明ꎬSLC31A1和DBT的表达下调可能是HCC发生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ꎻ淋巴结转移分析表明ꎬSLC31A1和DBT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不显著ꎮKaplan ̄MeierPlortter数据库mRNARNA ̄seq预后分析结果显示ꎬSLC31A1和DBT的扩增状态影响HCC的预后状态ꎮHCMDB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ꎬSLC31A1转录物在肝肿瘤转移至肾上腺㊁肺脏中存在差异表达ꎬ但DBT在肝肿瘤至肾上腺㊁肺部㊁淋巴结转移中表达量无显著差异ꎬ这提示在肿瘤转移过程中SLC31A1的差异表达有作为预测因子的潜在可能ꎮTHPA数据库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SLC31A1在HCC病理组织中低表达ꎬ提示其在HCC中的表达下调可能标志着HCC的发生ꎮ通过上述分析ꎬ验证铜死亡基因SLC31A1和DBT是影响肝癌进展的重要因子ꎬ进一步通过CTD数据㊁TCMSP数据库和PubChem挖掘SLC31A1和DBT相对应的活性化合物ꎬ其中分子对接最佳化合物为叶酸和白藜芦醇ꎬ对接分数分别为134.542和79.6355ꎮWB实验验证结果表明ꎬ200μmol/L叶酸干预下的HepG2细胞中DBT的蛋白表达量增加ꎬ其在HCC中表达的下调可能标志着HCC的发生ꎬ这提示DBT有作为HCC预测因子及治疗靶标的潜在可能ꎮ白藜芦醇是一种多酚有机化合物ꎬ不仅可抑制HEPG2细胞增殖ꎬ还通过抑制G1期和G2/M期的细胞周期从而抑制肝细胞生长进而导致细胞凋亡[19]ꎮ此外ꎬ白藜芦醇通过抑制活性氧的产生ꎬ并增加NOS的活性和NO生产来调节NO/NOS系统[18]ꎮ已有研究表明ꎬ白藜芦醇可以通过激活p53ꎬ而抑制PI3K/AKT信号传导途径ꎬ从而导致beclin1表达并抑制HCC细胞的增殖ꎬ侵袭和迁移[20]ꎮ白藜芦醇使有氧糖酵解的HCC细胞凋亡ꎬ糖酵解抑制剂可减轻这种效应[21]ꎮ白藜芦醇诱导线粒体凋亡与HCC细胞HK2表达的降低有关[21]ꎮ此外ꎬ白藜芦醇增强了索拉非尼诱导的有氧糖酵解HCC细胞生长抑制作用ꎮ这两种试剂联合治疗可抑制HCC小鼠的生长并促进其凋亡[21]ꎮ研究表明ꎬ叶酸在HCC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ꎬ叶酸修饰的TPGS ̄FA可作为NCet等药物的有效载体ꎬ并有望成为治疗HCC的一种有效㊁安全的药物[22 ̄23]ꎮ实验研究表明ꎬ将叶酸掺入HKUST ̄1可使铜离子缓慢释放ꎬ从而降低细胞毒性ꎬ增强细胞体外迁移[24]ꎮSLC31A1㊁DBT是与铜死亡相关的基因ꎬ研究发现铜可通过单独或与配体结合促进血管生成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㊁发展与转移[16]ꎮ铜参与多种细胞过程ꎬ包括线粒体呼吸㊁抗氧化剂防御㊁氧化还原信号㊁激酶信号㊁自噬和蛋白质质量控制[17]ꎮ铜过量易导致细胞毒性ꎬ在生理浓度下细胞对铜离子的敏感性更高ꎬ各种金属离子能以独立的凋亡方式引发细胞死亡ꎬ如磷脂过氧化引发的铁中毒[14ꎬ17]ꎮ铜可被溶质载体家族31号成员1基因跨膜铜转运蛋白SLC31A1吸收ꎬ再由超氧化物歧化酶(CCS)的铜伴侣传递给SOD1ꎬ发挥抗氧化作用[17ꎬ25]ꎮSLC31A1是主要的铜流入转运体ꎬ其表达的变化能够诱发细胞铜积累的改变ꎬ而降低SLC31A1的表达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26 ̄28]ꎮ因此ꎬSLC31A1是癌症诊断和治疗值得注意的基因ꎮDBT是哺乳动物激酶CKIε和CKIδ的同源激酶[29]ꎬ也是时钟基因之一ꎬ参与许多不同的功能ꎬ包括昼夜节律㊁平面细胞极性㊁程序性细胞死亡和生长等ꎮDBT通过阻滞G2/M期细胞并诱导细胞死亡来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30]ꎮ因此ꎬ叶酸与白藜芦醇可能通过促进DBT的表达ꎬ从而促进肝癌细胞的铜离子的释放ꎬ降低SLC31A1的表达抑制癌细胞的增殖ꎮ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铜死亡相关基因SLC31A1㊁DBT与HCC进程的相关性提供了初步依据ꎬ同时进行了与之对应的活性成分筛选ꎬ为HCC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ꎬ但其具体的生物学作用及机制还需进一步实验验证ꎮ参考文献:[1]BRAYFꎬFERLAYJꎬSOERJOMATARAMIꎬetal.Globalcancerstatistics2018:GLOBOCANestimatesofincidenceandmortalityworldwidefor36cancersin185countries[J].CA: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ꎬ2018ꎬ68(6):394 ̄424.DOI:10.3322/caac.21492.[2]杨超祺ꎬ刘松梅.DNA甲基化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ꎬ2021ꎬ33(5):646 ̄652.DOI:10.13376/j.cbls/2021068. [3]BIANZLꎬFANRꎬXIELM.Anovelcuproptosis ̄relatedprognosticgenesignatureandvalidationofdifferentialexpressioninclearcellrenalcellcarcinoma[J].Genesꎬ2022ꎬ13(5):851.DOI:10.3390/genes13050851.[4]宋厚盼ꎬ刘恒铭ꎬ仇婧玥ꎬ等.胃癌发病关键基因调控网络构建及其靶向治疗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研究[J].中草药ꎬ2021ꎬ52(22):6939 ̄6952.DOI:10.7501/j.issn.0253 ̄2670.2021.22.020.[5]DAVISSꎬMELTZERPS.GEOquery:abridgebetweenthegeneexpressionomnibus(GEO)andBioConductor[J].Bioinformaticsꎬ2007ꎬ23(14):1846 ̄1847.DOI:10.1093/bioinformatics/btm254.[6]GUZGꎬEILSRꎬSCHLESNERM.Complexheatmapsrevealpatternsandcorrelationsinmultidimensionalgenomicdata[J].Bioinformaticsꎬ2016ꎬ32(18):2847 ̄2849.DOI:10.1093/bioinformatics/btw313.[7]TSVETKOVPꎬCOYSꎬPETROVABꎬetal.CopperinducescelldeathbytargetinglipoylatedTCAcycleproteins[J].Scienceꎬ2022ꎬ375(6586):1254 ̄1261.DOI:10.1126/science.abf0529.[8]MITTEERDRꎬGREERBD.UsingGraphPadPrismᶄsheatmapsforefficientꎬfine ̄grainedanalysesofsingle ̄casedata[J/OL].BehaviorAnalysisinPracticeꎬ2022ꎬ15(2):505 ̄514.DOI:10.1007/s40617 ̄021 ̄00664 ̄7.[9]DAVISAPꎬWIEGERSTCꎬJOHNSONRJꎬetal.Comparativetoxicogenomicsdatabase(CTD):Update2023[J].NucleicAcidsResearchꎬ2023ꎬ51(D1):D1257 ̄D1262.DOI:10.1093/nar/gkac833.[10]ZHANGYJꎬWEIHYꎬFANLꎬetal.CLEC4saspotentialtherapeutictargetsinhepatocellularcarcinomamicroenvironment[J].FrontiersinCellandDevelopmentalBiologyꎬ2021ꎬ9:681372.DOI:10.3389/fcell.2021.681372.[11]ZHENGGTꎬMAYJꎬZOUYꎬetal.HCMDB:Thehumancancermetastasisdatabase[J].NucleicAcidsResearchꎬ2018ꎬ46(D1):D950 ̄D955.DOI:10.1093/nar/gkx1008.[12]UHLENMꎬZHANGCꎬLEESꎬetal.Apathologyatlasofthehumancancertranscriptome[J].Scienceꎬ2017ꎬ357(6352):eaan2507.DOI:10.1126/science.aan2507.[13]KIMSꎬCHENJꎬCHENGTJꎬetal.PubChemin2021:newdatacontentandimprovedwebinterfaces[J].NucleicAcidsResearchꎬ2021ꎬ49(D1):D1388 ̄D1395.DOI:10.1093/nar/gkaa971.[14]WALLACEMCꎬPREENDꎬJEFFREYGPꎬetal.Theevolvingepidemiology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Aglobalperspective[J].ExpertReviewof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ꎬ2015ꎬ9(6):765 ̄779.DOI:10.1586/17474124.2015.1028363. [15]ELKHOURYACꎬKLIMACKWKꎬWALLACECꎬetal.EconomicburdenofhepatitisC ̄associateddiseasesintheUnitedStates[J].JournalofViralHepatitisꎬ2012ꎬ19(3):153 ̄160.DOI:10.1111/j.1365 ̄2893.2011.01563.x.[16]OLIVERIV.Selectivetargetingofcancercellsbycopperionophores:anoverview[J].FrontiersinMolecularBiosciencesꎬ2022ꎬ9:841814.DOI:10.3389/fmolb.2022.841814.[17]GEEJꎬBUSHAIꎬCASINIAꎬetal.Connectingcopperandcancer:fromtransitionmetalsignallingtometalloplasia[J].NatureReviewsCancerꎬ2022ꎬ22(2):102 ̄113.DOI:10.1038/s41568 ̄021 ̄00417 ̄2.[18]NOTASGꎬNIFLIAPꎬKAMPAMꎬetal.ResveratrolexertsitsantiproliferativeeffectonHepG2hepatocellularcarcinomacellsꎬbyinducingcellcyclearrestꎬandNOSactivation[J].BiochimicaetBiophysicaActa(BBA) ̄GeneralSubjectsꎬ2006ꎬ1760(11):1657 ̄1666.DOI:10.1016/j.bbagen.2006.09.010.[19]PIOTROWSKAHꎬKUCINSKAMꎬMURIASM.Biologicalactivityofpiceatannol:leavingtheshadowofresveratrol[J].MutationResearch/ReviewsinMutationResearchꎬ2012ꎬ750(1):60 ̄82.DOI:10.1016/j.mrrev.2011.11.001.[20]ZHANGBCꎬYINXNꎬSUISG.Resveratrolinhibitedtheprogressionofhumanhepatocellularcarcinomabyinducingautophagyviaregulatingp53andthephosphoinositide3 ̄kinase/proteinkinaseBpathway[J].OncologyReportsꎬ2018ꎬ40(5):2758 ̄2765.DOI:10.3892/or.2018.6648.[21]DAIWQꎬWANGFꎬLUJꎬetal.Byreducinghexokinase2ꎬresveratrolinducesapoptosisinHCCcellsaddictedtoaerobicglycolysisandinhibitstumorgrowthinmice[J].Oncotargetꎬ2015ꎬ6(15):13703 ̄13717.DOI:10.18632/oncotarget.3800. [22]SHARMARꎬALITꎬNEGIIꎬetal.Dietarymodulationsoffolicacidaffectthedevelopmentofdiethylnitrosamineinducedhepatocellularcarcinomainaratmodel[J].JournalofMolecularHistologyꎬ2021ꎬ52(2):335 ̄350.DOI:10.1007/s10735 ̄020 ̄09955 ̄9.[23]LIDNꎬLIUSGꎬZHUJHꎬetal.FolicacidmodifiedTPGSasanovelnano ̄micellefordeliveryofnitidinechloridetoimproveapoptosisinductioninHuh7humanhepatocellularcarcinoma[J].BMCpharmacology&toxicologyꎬ2021ꎬ22(1):1. [24]XIAOJSꎬZHUYXꎬHUDDLESTONSꎬetal.Coppermetal ̄organicframeworknanoparticlesstabilizedwithfolicacidimprovewoundhealingindiabetes[J].ACSNanoꎬ2018ꎬ12(2):1023 ̄1032.DOI:10.1021/acsnano.7b01850.[25]FUJITAKꎬMOTOYAMASꎬSATOYꎬetal.EffectsofSLC31A1andATP7Bpolymorphismsonplatinumresistanceinpatientswithesophagealsquamouscellcarcinomareceivingneoadjuvantchemoradiotherapy[J].MedicalOncologyꎬ2021ꎬ38(1):1 ̄7.DOI:10.1007/s12032 ̄020 ̄01450 ̄1.[26]WACHSMANNJꎬPENGFY.Molecularimagingandtherapytargetingcoppermetabolisminhepatocellularcarcinoma[J].World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ꎬ2016ꎬ22(1):221 ̄231.DOI:10.3748/wjg.v22.i1.221.[27]SAFIRꎬNELSONERꎬCHITNENISKꎬetal.Coppersignalingaxisasatargetforprostatecancertherapeutics[J].CancerResearchꎬ2014ꎬ74(20):5819 ̄5831.DOI:10.1158/0008 ̄5472.CAN ̄13 ̄3527.[28]BARRESIVꎬTROVATO ̄SALINAROAꎬSPAMPINATOGꎬetal.TranscriptomeanalysisofcopperhomeostasisgenesrevealscoordinatedupregulationofSLC31A1ꎬSCO1ꎬandCOX11incolorectalcancer[J].FEBSOpenBioꎬ2016ꎬ6(8):794 ̄806.DOI:10.1002/2211 ̄5463.12060.[29]WANGJLꎬFANJYꎬZHAOZWꎬetal.DBTaffectssleepinbothcircadianandnon ̄circadianneurons[J].PLoSGeneticsꎬ2022ꎬ18(2):e1010035.DOI:10.1371/journal.pgen.1010035.[30]SHABANNZꎬYEHIASAꎬAWADDꎬetal.Atitanium(IV) ̄dithiophenolatecomplexanditschitosannanocomposite:theirrolestowardsratliverinjuriesinvivoandagainsthumanlivercancercelllin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MolecularSciencesꎬ2021ꎬ22(20):11219.DOI:10.3390/ijms222011219.。
C3A细胞与L-02永生化肝细胞低温保存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C3A细胞与L-02永生化肝细胞低温保存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比较李安全;李庆勇;张清华;蒋知新;沙杭;高德禄;高毅【摘要】背景:获得大量功能良好的肝细胞是生物人工肝的核心.探索出一种可靠的肝细胞低温保存方法进而构建一个肝细胞库是目前生物人工肝研究的热点.目的:比较用UW液在4 ℃条件下保存已经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C3A细胞与国内构建的永生化肝细胞株L-02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贴壁培养C3A与L-02细胞,胰酶消化,制备成细胞悬液,UW液保存.4 ℃低温保存0,24,48及72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细胞存活率与凋亡率,测定谷草转氨酶与乳酸脱氢酶释放、尿素合成功能及白蛋白分泌功能.结果与结论:随低温保存时间延长,C3A与L-02细胞存活率呈下降的趋势,但C3A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高于L-02细胞(P < 0.01);细胞凋亡率呈上升趋势,但48 h后C3A细胞同L-02细胞无差异(P > 0.05).谷草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释放呈现上升的趋势,但C3A细胞明显低于L-02细胞(P < 0.01).白蛋白分泌功能呈下降的趋势,但C3A细胞明显优于L-02细胞(P < 0.01).尿素合成功能呈下降的趋势,但是L-02细胞明显优于C3A细胞(P < 0.01).结果提示,UW液4 ℃保存C3A细胞与L-02细胞时间不易超过48 h.以C3A细胞为材料的人工肝可能更适用于肝功能衰竭合并低白蛋白血症,以L-02细胞为材料的人工肝更适用于肝功能衰竭合并肝性脑病.%BACKGROUND: A large number of functional liver cells is the core of bioartificial liver. It is the existing research focus of bioartificial liver to explore a reliable method of cryopreservation of liver cells and to construct liver cell bank.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3A hepatocytes that has entered clinical Ⅲ stage test and L-02 immortalized hepatocytes stored in UW solution at4 ℃ .METHODS: The C3A hepatocytes and L-02 hepatocytes were adherent cultured, digested by 0.25% trypsinization, prepared into cell suspension, and stored in UW solution. At 0, 24, 48, 72 hours of hypothermic storage (4 ℃), the cell viability rate and cell apoptosis rate were measured using flow cytometry. Lactate dehydrogenase an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release, the ability of hepatocytes to synthesize urea and secrete albumin were also determined.RESULTS : The cell viability of C3A hepatocytes and L-02 hepatocytes was degraded following the time, but the cell viability of C3A hepatocytes was higher than L-02 hepatocytes (P < 0.01). Cell apoptosis was increased, bu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C3A hepatocytes and L-02 hepatocytes after 48 hours (P > 0.05). The lactate dehydrogenase an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release were ascended, but the release of C3A hepatocytes was lower than L-02 hepatocytes (P <0.01). The ability of hepatocytes to secrete albumin was decreased, but the ability of C3A hepatocytes was better than L-02 hepatocytes (P < 0.01). The ability of hepatocytes to synthesize urea was also decreased, however, the ability of L-02 hepatocytes was better than C3A hepatocytes (P < 0.01).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time of the C3A hepatocytes and L-02 hepatocytes which are hypothermicaly stored (4 ℃ ) in UW solution should not exceed 48 hours. The artificial liver prepared by C3A hepatocytes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liver function failure combined low albuminaemia, and artificial liver prepared by L-02 hepatocytes fits the liver function failure combined hepatic encephalopathy.【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1(015)003【总页数】5页(P473-477)【关键词】生物人工肝;低温保存;永生化肝细胞;C3A细胞;L-02细胞【作者】李安全;李庆勇;张清华;蒋知新;沙杭;高德禄;高毅【作者单位】解放军第三○五医院,北京市,100017;解放军第三○五医院,北京市,100017;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广东省广州市,501515;解放军第三○五医院,北京市,100017;解放军第三○五医院,北京市,100017;解放军第三○五医院,北京市,100017;解放军第三○五医院,北京市,100017;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二科,广东省广州市,5102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 引言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BALSS)为肝功能衰竭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1]。
《原发性肝癌三级预防共识(2022年版)》解读胡
㊃共识解读㊃[收稿日期]2023-02-24[作者简介]胡洋洋(1995-),女,四川成都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医师,医学硕士研究生,从事感染肝病临床与基础研究㊂*通信作者㊂E -m a i l :w a n g y a d o n g@h e b m u .e d u .c n ‘原发性肝癌三级预防共识(2022年版)“解读胡洋洋,肖 滢,罗 越,王亚东*(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河北石家庄050051) [摘要]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及主要肿瘤致死病因之一,其中肝细胞癌(h e pa t o c e l l u l a r c a r c i n o m a ,H C C )占75%~85%㊂早期预防㊁规范监测㊁及时诊断㊁科学治疗㊁预防复发是改善患者预后生存的关键㊂针对H C C 的预防措施包括一级㊁二级和三级预防㊂其中三级预防是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H C C 患者肿瘤复发㊁转移,降低病死率和改善生存状况的措施㊂本文从临床角度结合国内外H C C 相关最新循证学证据对2022年版‘原发性肝癌三级预防共识“进行解读,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关H C C 根治性治疗后复发的监测㊁诊断㊁预防的合理建议和决策参考㊂[关键词] 肝肿瘤;三级预防;监测 d o i :10.3969/j.i s s n .1007-3205.2023.11.001 [中图分类号] R 735.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3205(2023)11-1241-07原发性肝癌(p r i m a r yl i v e r c a n c e r ,P L C )根据病理学类型被划分为肝细胞癌(h e pa t o c e l l u l a r c a r c i n o m a ,H C C )㊁肝内胆管癌(i n t r a h e pa t i c c h o l a n gi o c a r c i n o m a ,I C C )㊁H C C -I C C 混合型肝癌以及其他未分化型肝癌,其中H C C 占75%~85%[1]㊂H C C 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居我国恶性肿瘤第五位和第二位㊂目前针对H C C 有多种分期方案,国外如巴塞罗那标准(B a r c e l o n ac l i n i cl i v e rc a n c e r ,B C L C )㊁日本整体分期评分系统㊁意大利肝脏肿瘤评分等㊂国内更多依据患者体力状态㊁肝功能㊁肿瘤特点等制定的Ⅰ~Ⅳ期的中国肝癌分期方案(C h i n al i v e r c a n c e r s t a g i n g,C N L C ),其中Ⅰ~Ⅲ期每期又被细分为a 和b 两期㊂H C C 根治性治疗是指针对B C L C0~A 期或C N L C Ⅰa ~Ⅱa 期H C C 患者通过手术切除㊁局部消融㊁肝移植等方法完全消除H C C 肿瘤病灶,以达到肝切缘病理学检查无癌细胞与癌组织残余,无血管和胆管侵犯,无淋巴结或肝外远处转移的证据,并且在治疗后2个月无肿瘤局部影像学或血清学特征性表现㊂根治后复发则是指根治性治疗后H C C 再次发生,包括肝内复发(i n t r a h e p a t i c r e c u r r e n c e ,I H R )㊁肝外转移(e x t r a h e p a t i cm e t a s t a s i s ,E HM )以及肝内复发伴肝外转移㊂H C C 三级预防是指对已发生H C C 的患者行根治性治疗后,进一步根据复发风险分层进行监测㊁控制H C C 基础疾病及抗肿瘤复发治疗,以减少H C C 复发㊁降低病死率和提高生存率㊂‘原发性肝癌三级预防共识(2022年版)“(下简称共识)是于2022年8月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依据H C C 复发的危险因素㊁病理机制㊁预防措施㊁监测及诊断技术㊁相关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制定[2]㊂笔者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从H C C 根治性治疗后复发流行病学,危险因素㊁监测评估㊁预防处理等方面进行解读,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共识的认知和理解㊂1 H C C 根治性治疗后复发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1.1 流行病学 H C C 患者根治后复发受多种因素影响,2年复发率30%~50%[3],5年复发率最高达70%[1],以I H R 为主,E HM 主要见于晚期复发,常发生在I H R 多次治疗后,肺是E H R 最常见器官,约占42.6%㊂肝移植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10年复发率仅为10%~15%,其中位复发时间为20.5个月[4]㊂地域分布分析显示H C C 患者移植后复发亦存在地域分布差异,其中以亚洲地区复发率最高,其次为北美㊁欧洲㊁非洲㊁南美㊂通过分析H C C 发生病因显示,以乙型肝炎病毒(h e pa t i t i s B v i r u s ,H B V )/丙型肝炎病毒(h e pa t i t i sCv i r u s ,H C V )重叠感染为基础的H C C 患者复发率最高,其次为H C V 或H B V 单独感染㊁非H B V ㊁H C V 感染者[5]㊂日本研究显示,H C V -H C C 患者根治性治疗后2年㊁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43.4%㊁50.8%㊂H B V/㊃1421㊃第44卷第11期2023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学报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V o l .44 N o .11 N o v . 2023H C V重叠感染的H C C患者肝切除后5年复发率为52.8%[6]㊂肝硬化是H B V㊁H C V感染后晚期阶段,多数H C C发生于肝硬化基础,数据显示,H B V 相关肝硬化基础的H C C患者肝切除术后1年㊁3年和5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16.7%㊁38.6%㊁53.7%, H C V相关肝硬化基础H C C患者1年㊁3年和5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20.8%㊁52.2%㊁71.6%,略高于H B V肝硬化患者㊂此外,H C C复发风险与H C C 分期相关,C N L CⅠa㊁Ⅰb㊁Ⅱa期H C C根治性治疗后5年复发率分别为46.0%㊁66.6%和81.2%,提示随H C C临床分期增加复发率升高[7]㊂因此,H C C 近期复发以I H R多见,复发风险受H C C基础病因及肝脏基础状态㊁根治性治疗方式等影响,且随临床分期进展㊁随访时间延长而增加㊂复发严重影响接受根治性治疗H C C患者预后,研究显示,肝切除术后1年内复发患者中位生存期仅20.1个月,显著低于无复发患者的75.0个月[8]㊂中国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根治性手术后H C C早期复发患者较晚期复发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显著缩短(13.5v s.36.6个月),复发性H C C再切除后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0.5%和29.7%,无病生存(d i s e a s e f r e e s u r v i v a l,D F S)率分别为39.4%和26.6%[9]㊂回顾性研究显示,根治后H C C复发导致患者5年生存率下降24%,中位生存期缩短54个月,尤其复发后未采取治疗措施,中位生存期将缩短至仅3个月㊂肝移植术后患者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0%和50%,肝移植术后复发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10.6~12.2个月[10],移植后复发导致的病死率约为8%~11%[1,4]㊂因此,H C C根治术后应密切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复发㊂1.2复发的危险因素 H C C根治性治疗后复发与H C C形态及病理学特征,甲胎蛋白(a l p h a-f e t o p r o t e i n,A F P)㊁A F P-L3及异常凝血酶原(d e s-γ-c a r b o x yp r o t h r o m b i n,D C P)等H C C生物标志物水平,根治性治疗方案,H C C病因,是否合并糖尿病㊁肥胖等代谢性因素,性别及H C C家族史等密切相关㊂共识指出慢性H B V和(或)H C V感染㊁肝硬化基础为H C C根治性治疗后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㊂1.2.1肝硬化与纤维化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㊁细胞修复及再生能力下降,影响H C C患者治疗结局和术后复发㊂日本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接受腹腔镜下肝切除术的C h i l d-P u g hB级肝硬化患者较C h i l d-P u g hA级患者更易复发,C h i l d-P u g hA级组㊁B级7分组㊁B级8/9分组复发率分别为49%㊁48%㊁63%[11]㊂国内学者研究也显示,肝功能C h i l d-P u g h A和B级,肿瘤直径ɤ3c m的单发肿瘤术后2年复发率26.8%,C h i l d-P u g hC患者则升至55.6%㊂相比肝脏硬度值(l i v e r s t i f f n e s s m e a s u r e m e n t, L S M)<12k P a的H C C患者,L S Mȡ12k P a患者远期复发风险升高一倍[12]㊂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显示,无复发㊁近期复发㊁远期复发患者中位L S M 值分别为11.8㊁12.4㊁18.2k P a,M E T A V I R病理分级F1~F4人群近期复发率呈递增趋势,且远期复发人群中F3和F4患者分别占14.8%和85.2%[13]㊂Z h a n g等[14]依据L a e n n e c评分系统将88例肝切除术后H C C患者分为无肝硬化/轻度肝硬化(F4A)㊁中度/重度肝硬化(F4B/4C)组,2组1年㊁3年㊁5年复发率分别为7.4%v s.14.3%㊁23.5%v s.42.9%㊁36.8%v s.60.2%㊂因此可以推测,伴随肝脏纤维化程度进展㊁肝硬化程度加重,H C C患者根治术后复发率呈逐渐升高趋势㊂1.2.2慢性H B V㊁H C V感染 H B V感染引发的慢性持续炎症,破坏机体抗肿瘤免疫,促进肿瘤转移和微血管侵犯,故此H B V感染不仅是H C C发生的重要始动因素,也参与H C C根治后复发,国内外诸多研究均已证实,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对于降低H C C 发生和复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诸多指南㊁共识均推荐在H C C治疗前后辅以抗病毒治疗㊂W a n g等[15]最新研究证实,H B VD N Aȡ2000U/m L的H B V-H C C患者发生微血管侵犯(m i c r o v a s c u l a r i n v a s i o n,MV I)风险为H B V D N A<2000U/m L 患者的1.399倍,且其联合补体C4㊁白细胞分化抗原4阳性㊁免疫球蛋白A可用于预测合并MV I的H C C患者肝切除术后1年复发风险㊂不仅如此,术前H B V D N A>2000U/m L也是H B V-H C C肝移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㊂除H B V D N A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 e p a t i t i s B s u r f a c e a n t i g e n, H B s A g)水平同样也被证实与H C C发生风险相关,韩国一项研究随访2520例H B s A g阳性的肝切除术后H C C患者,其中172例患者在3.6年中位随访期内发生H B s A g阴转,该人群远期H C C复发风险较H B s A g持续阳性患者显著降低(20.9%v s.36.4%)[16]㊂Q i等[17]纳入447例H B V D N A阳性H C C根治性治疗后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抗病毒治疗ȡ1年复发风险降低45%~66%,而且早期联合抗病毒治疗患者2年㊁8年无复发生存(r e c u r r e n c e f r e es u r v i v a l,R F S)显著优于晚期联合抗病毒治疗组㊁单药治疗组㊂不仅如此,根治性治疗前抗病毒治疗亦有助于降低术后MV I发生及H C C㊃2421㊃河北医科大学学报第44卷第11期复发风险㊂因此,对于H B V感染者早期抗病毒治疗,尤其在根治性治疗前有效的抗病毒应答对于预防术后复发具有重要价值,其中H B V D N A下降及H B s A g阴转成为抗病毒应答以及H C C复发的重要评价指标和预测因素㊂H C V感染亦是H C C发生㊁发展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且H C V-H C C年复发率较H B V-H C C增高2%~5%㊂H C V R N A阳性的早期H C C患者,根治性治疗后接受直接抗病毒药物(d i r e c t-a c t i n g a n t i v i r a l a g e n t s,D A A s)治疗2年㊁5年复发率均显著低于未抗病毒治疗患者(27.2%v s.42.9%㊁49.2%v s.75.5%)[18],尤其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 u s t a i n e dv i r o l o g i c a l r e s p o n s e,S V R)患者远期复发风险下降获益最大[19]㊂因此在2021年更新版‘H B V/H C 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中强调D A A s治疗后获得S V R可显著降低H C V-H C C发生风险,对于根治性治疗的H C V-H C C患者接受D A A s治疗可降低H C C复发风险,降低死亡风险,提高总体生存率㊂故推荐在H C V-H C C根治性治疗后4~6个月肿瘤无复发,即可开始D A A s治疗㊂1.2.3非感染性肝病随着乙型肝炎疫苗㊁抗H B V/H C V药物的逐渐推广应用,病毒性肝炎患者逐渐下降,而以酒精性肝病(a l c o h o l-r e l a t e dl i v e r d i s e a s e,A L D)㊁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 e t a b o l i c a s s o c i a t e d f a t t y l i v e rd i s e a s e,MA F L D)㊁自身免疫性肝病及遗传代谢性肝病等为代表的非感染性慢性肝病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基于此类疾病为基础的H C C发病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群㊂虽然此类疾病相关H C C在临床明确诊断时较H B V/H C V 相关H C C患者的肿瘤学分期更晚,但5年复发率显著低于H B V/H C V相关H C C患者,其5年R F S 分别为47%㊁41%㊁31%㊂Y u n等[21]将H B V-H C C 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分为MA F L D组和非MA F L D 组,随访发现MA F L D组1年㊁3年和5年H C C复发率显著高于非MA F L D组,并且3年和5年全因死亡率也显著升高,提示合并代谢性因素增加H C C 根治性治疗后复发风险㊂因此,对于原发肝病病因的控制对于预防H C C根治性治疗后复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㊂2关注H C C根治性治疗后复发监测2.1复发风险分层 H C C形态与病理学特征是根治性治疗后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㊂L i等[8]回顾性分析885例H C C患者接受肝切除术后临床资料显示,肿瘤直径>5c m㊁A F P>400μg/L㊁肿瘤数目多㊁合并MV I是根治后早期复发危险因素㊂日本学者对肿瘤直径分层分析证实,肿瘤直径3~5c m㊁>5c m患者肝切除后的早期I H R风险分别为直径<3c m患者的1.38和1.90倍,E HM风险为后者的2.86和4.72倍[22]㊂不仅肿瘤大小㊁肿瘤数目亦和肿瘤负荷相关,数目越多根治性治疗后复发风险越高㊂一项纳入3903例根治性切除术后H C C患者的国际多中心研究显示,多发性肿瘤(2~3个)复发率较单发肿瘤显著升高,并且肿瘤数目是术前和术后复发预测模型重要参数之一[23]㊂回顾性研究证实,低分化H C C患者肝移植后复发风险为中高分化患者3.3倍,5年复发率显著升高(39.3%v s.13.0%),同时生存率下降(49.9%v s.67.4%)㊂早期复发取决于原发肿瘤的生物侵袭性,尤其与发生MV I和卫星灶相关㊂MV I在H C C患者群体的发生率为34.6%~70.4%,其机制可能与肿瘤细胞脱离基底膜发生免疫逃逸有关㊂合并MV I的H C C 患者往往B C L C分期更晚㊁血清A F P更高,肿瘤直径更大,卫星结节更多,分化程度更差,当同时出现门静脉㊁肿瘤包膜静脉MV I,则需警惕早期复发和肝外转移㊂X i o n g等[24]将160例根治性肝切除术后H C C患者分为无MV I组和MV I组,MV I组2年复发率明显升高,且生存时间较无MV I组显著缩短㊂合并MV I的H C C患者肝切除术后1年复发率升高3.1倍,肝移植术后5年复发率升高3.9倍㊂H C C肿瘤周围卫星灶主要由肝内转移引起,被认为是合并MV I的H C C患者的疾病进展㊂直径> 3c m的单发肿瘤卫星灶发生率较ɤ3c m患者增加2.9倍,伴有卫星灶H C C患者较无卫星灶患者肝切除术后早期肝外转移风险增加73%[25]㊂关于肿瘤包膜形成对H C C术后复发影响的文献报道较少,国内研究显示,合并MV I的H C C患者同时出现肿瘤包膜侵犯,在R0切除后H C C早期复发风险为无包膜侵犯患者的2.06倍[26]㊂基于上述研究证据,共识强调H C C肿瘤直径>5c m㊁数目ȡ3个,以及病理学观察无完整包膜㊁肿瘤细胞低分化㊁伴MV I 及卫星灶为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根治性治疗后H C C患者应根据复发相关因素进行危险分层㊂基于上述肿瘤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等因素对H C C复发和预后的影响,结合H C C病因及临床分期,共识提出将H C C根治性治疗后人群分为4级: (1)低风险人群,即单发肿瘤直径ɤ3c m(B C L C0~ A/C N L CⅠa期),伴下列任何一项危险因素:①H B V-H C C低H B V D N A载量/获得病毒学应答;㊃3421㊃河北医科大学学报第44卷第11期②H C V-H C C获得S V R;③非肝炎病毒感染肝病相关H C C㊂(2)中风险人群,即单发肿瘤直径ɤ5c m(B C L C0~A/C N L CⅠa期),伴ȡ1项下列危险因素:①H B V-H C C或H C V-H C C,H B V D N A 或H C V R N A高载量;②进展期肝纤维化;③肝癌家族史;④糖尿病和(或)肥胖;⑤长期饮酒㊂(3)高风险人群,单发肿瘤直径>5c m或2~3个肿瘤结节,最大结节直径ɤ3c m(B C L C A/C N L CⅠb 期),伴下列任何一项危险因素:①肝硬化;②下列血清学变化ȡ1项:A F P200~400μg/L,A F P-L3 5%~10%,D C P100~400m A U/m L㊂(4)极高风险人群,具备下列三项中1项:①单发肿瘤直径> 5c m或2~3个肿瘤结节,最大结节直径ɤ3c m (B C L C A/C N L CⅠb期),伴ȡ1项下列血清学变化:A F Pȡ400μg/L;A F P-L3ȡ10%;D C Pȡ400m A U/m L;②2~3个肿瘤结节,最大结节直径>3c m(C N L CⅡa);③肝组织病理学具有下列肿瘤特征ȡ1项:MV I㊁卫星灶㊁肿瘤细胞低分化㊂2.2根治性治疗方案对复发的影响 H C C根治性治疗方法包括肝切除术㊁局部消融和肝移植术㊂肝切除术为肝脏储备功能良好的C N L CⅠa~Ⅱa期H C C患者首选方式㊂直径ɤ3c m的H C C患者,选择手术切除和射频消融虽然在疗效上无明显差异,但手术切除后肝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射频消融㊂手术方式与切除范围也是影响H C C根治性肝切除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㊂H i d a k a等[27]研究发现,合并门静脉MV I的H C C患者在肝切除术后49.9个月的中位随访期内,解剖性切除组和非解剖性切除组复发率分别为57.1%和59.6%,但解剖性切除组5年R F S优于非解剖性切除组(38.2%v s.36.6%)㊂而且,腹腔镜切除术较传统开腹肝切除术H C C复发风险更低㊂肝切除术切缘ȡ1c m复发率低于手术切缘<1c m的H C C患者㊂此外,肝切除术中挤压瘤体或肿瘤破裂造成瘤细胞播散㊁术中失血量> 1000m L㊁输血量ȡ800m L㊁术后并发肝衰竭及感染等因素均增加术后复发风险㊂一项纳入3286例H C C患者的全球多中心研究证实,肝切除术后患者5.6年中位随访期内复发率为54.4%,而肝移植术后患者6年中位随访期复发率仅为14.1%㊂日本研究显示,肿瘤数目<3个且直径<3c m的H C C患者,接受肝移植治疗的短期和长期预后均优于肝切除术[28]㊂C N L CⅠa期及部分Ⅰb期㊁肝功能C h i l d-P u g hA/B级H C C患者可选择局部消融作为根治性治疗手段,包括微波消融(m i c r o w a v e a b l a t i o n,MWA)㊁射频消融(r a d i o f r e q u e n c y a b l a t i o n,R F A)㊁无水乙醇注射及冷冻消融等㊂荟萃分析显示,MWA治疗后H C C肝内复发率高于肝切除术(16.7%v s.11.6%),复发风险比增加2.69倍㊂另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直径ɤ3c m的血管旁单发H C C患者肝切除术后和R F A治疗后肝外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肝切除术后5年和10年累积肝内复发率分别为31.0%和54.7%,低于R F A组的69.6%和92.1%[29]㊂荟萃分析显示R F A与MWA 治疗后肝内局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R F A 与冷冻消融在复发率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1年和3年局部复发率高于R F A㊂故此,共识提出肝移植后H C C复发风险低于肝切除术,肝切除术后局部复发风险低于消融治疗㊂这一结论对于临床医师为H C C患者制定合理的根治性治疗方式提供重要参考,即便同样是手术治疗也需要评估并注意手术方式㊁切除范围以及术中操作等可能影响术后复发因素的防控㊂2.3血清H C C标志物的预测价值A F P㊁A F P-L3㊁P I V K-Ⅱ/D C P等经典H C C血清标志物不仅是当前H C C诊断和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在H C C根治性治疗前上述指标水平及治疗后变化亦可反映肿瘤的侵袭性,预测复发风险㊂术前血清A F P水平>200μg/L患者肝切除术后复发风险增加3.16倍㊂肝移植术前A F Pȡ200μg/L的H C C 患者较A F P<200μg/L患者肿瘤组织病理学呈低分化的比例更高,MV I发生率更高㊂根据术前A F P 水平分层分析显示,A F P<20μg/L㊁20~400μg/L 和>400μg/L的H C C患者5年复发率依次升高(19.5%v s.25.0%v s.46.2%),伴随5年生存率依次下降(70.45%v s.61.42%v s.63.85%)[31]㊂H C C 患者肝移植时A F P>25.5μg/L较ɤ25.5μg/L人群移植术后10年复发风险增加3倍以上,在等待移植期间A F P动态升高超过20.8%增加复发风险[32]㊂W a n g等[33]随访583例H C C患者证实,与基线A F P阴性患者相比,基线A F P阳性患者局部消融术后复发风险增加24%,且复发时A F P阳性者死亡风险增加68%㊂由于A F P-L3与H C C早期血管浸润和肝内转移密切相关,A F P-L3>10%的H C C表型被认为更具有侵袭性㊂根治性治疗前㊁后A F P-L3ȡ10%的患者R F S明显低于A F P-L3< 10%患者,根治性治疗后1个月A F P-L3仍为阳性者早期复发率增高5倍[34]㊂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D C P升高与H C C低分化㊁MV I等肿瘤生物学行为相关,因此被亚太肝病学会推荐用于H C C筛查㊁诊断㊁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㊂一项纳入5647例接受㊃4421㊃河北医科大学学报第44卷第11期根治性射频消融治疗H C C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治疗前D C Pȡ100m A U/m L的H C C患者R F S明显缩短[35]㊂术前D C Pȡ400m A U/m L者较< 400m A U/m L者5年复发率升高约2倍,且前者的D F S较后者显著下降㊂尤其A F P和D C P可联合辅助判断H C C复发风险㊂术前A F P和D C P水平均异常升高㊁单项升高㊁均无升高的三组H C C患者肝切除术后平均D F S依次为(18.98ʃ6.17)个月v s.(36.63ʃ7.62)个月v s.(64.81ʃ7.47)个月㊂基于上述证据,本共识推荐根治性治疗前血清A F P㊁A F P-L3㊁D C P高水平为H C C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将上述血清H C C标志物水平作为高危和极高危人群识别的重要参考,以及H C C根治性治疗后人群复发风险分层的关键指标㊂2.4复发监测的方案国内㊁外指南/共识均推荐A F P联合影像学检查作为首选监测方法㊂2017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推荐H C C根治后2年内每3~6个月㊁2年后每6~12个月行A F P和影像学监测㊂2018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指南建议根治性肝切除术后第1年内每3~4个月监测A F P 和超声㊁C T㊁M R I等影像学检查㊂2018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指南“建议接受根治性治疗的H C C患者2年内每3个月㊁之后每半年增强C T或M R I监测㊂2020年‘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复发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提出对于复发高风险患者,术后2年内每2个月复查1次超声和A F P,每3个月复查1次增强C T或M R I㊁胸部平片或C T平扫,2年之后时间可适当延长;对于中㊁低风险患者,复查的时间间隔可适当延长,该监测方案主要强调加强术后2年内的监测强度[36]㊂基于此,本共识依据H C C根治性治疗后复发风险分层,制定常规监测与加强监测策略,为临床医师规范诊疗提供重要参考㊂共识提出,常规监测采用血清A F P或联合A F P-L3㊁D C P,及常规肝脏超声或多参数M R I㊁C T动态增强成像,3个月内每1~2个月监测一次;3个月~2年内每3个月监测一次,2年后每6个月监测一次㊂加强监测是指进行肝脏多参数M R I或多期动态增强C T检查,同步行肺部C T扫描,必要时联合P E T-C T和(或)骨扫描检查,监测间隔为低复发风险人群12个月;中复发风险人群6~12个月;高复发风险人群2年内3~6个月,2年后6~12个月;极高复发风险人群2年内3个月,2年后3~6个月㊂对于影像学检查难以确定性质的肝内新发结节,考虑诊断性肝穿刺活组织学检查㊂疑似骨骼㊁淋巴结及肝外器官转移患者可行P E T-C T和(或)骨扫描检查明确㊂这种基于复发风险制定的分层监测策略不仅有利于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同时在保证最大监测效能的同时节省医疗资源及患者经济负担㊂3H C C根治性治疗后复发的处理3.1高危因素的处理鉴于持续H B V㊁H C V感染可增加H C C根治性治疗后复发风险,慢性H B V㊁H C V感染相关H C C患者,无论病毒载量高低均应积极抗病毒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17]㊂荟萃分析显示,根治性治疗后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复发风险降低32%㊂一项纳入9项研究㊁5298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均有助于降低H B V-H C C患者根治性治疗后晚期复发风险,且替诺福韦治疗的死亡风险更低[37]㊂干扰素(i n t e r f e r o n,I F N)治疗同样可降低H B V/H C V-H C C根治性切除后的复发率和病死率,但由于不良反应,H C V-H C C患者根治术后接受I F N治疗的比例并不高,而H B V-H C C患者在无I F N应用禁忌的情况下酌情应用㊂D A A s问世为H C V感染人群抗病毒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日本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显示,B C L CA期H C V-H C C患者根治性治疗后1年内应用D A A s药物获得S V R的患者2年和5年复发率明显低于非D A A s治疗组,且D A A s治疗组的二次复发率也显著降低[18]㊂因此,共识推荐根治性治疗后H B V-H C C患者,应选择强效低耐药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无I F N禁忌者可考虑聚乙二醇I F N抗病毒治疗㊂H C V-H C C患者应接受D A A s治疗并获得S V R㊂除病毒性肝炎外,A L D㊁MA F L D等非病毒病因所致的H C C患者根治性治疗后也应积极去除原发损肝因素,如戒酒㊁改善生活方式㊁控制血糖㊁减重等,以降低肿瘤复发负荷㊂对于合并肝纤维化㊁肝硬化基础的H C C患者根治性治疗后应积极抗炎保肝㊁抗纤维化治疗,抑制肿瘤发生高危始动因素㊂3.2预防复发的治疗策略2017年‘亚太肝细胞癌管理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对中风险(单结节> 5c m㊁无MV I)和高风险(单结节>5c m伴MV I或多发结节)H C C复发人群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㊂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 r a n s c a t h e t e r a r t e r i a l c h e m o e m b o l i z a t i o n,T A C E)是目前H C C根治术后预防肿瘤复发的新辅助治疗手段㊂H C C患者肝切除术前半年内接受1次或多次T A C E者,可延长术后5年R F S㊂随机对照研究及荟萃分析均显示,根治术后辅助T A C E治疗可提高中㊁高危复发风险㊃5421㊃河北医科大学学报第44卷第11期H C C患者的R F S和长期生存率,T A C E还可发现传统成像手段在围手术期无法发现的微小肿瘤灶,便于制定合理的切除范围,减少残留卫星灶,降低H C C复发风险[38]㊂对于已发生MV I㊁直径>5c m 或多结节性肿瘤患者,肝切除术辅助T A C E可降低5年复发率[38]㊂肝动脉灌注化疗可增加肝内局部药物浓度,抗肿瘤作用强且全身不良反应少,H C C肝切除后辅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将延长无病生存期,肝内复发风险降低44%㊂此外,根治术后辅助分子靶向药物同样显著降低近期和远期复发率㊂免疫治疗㊁中医中药在抗肿瘤复发,改善长期预后方面均有一定作用,但尚需大规模临床研究确证㊂4结语综上所述,H C C作为全球第二大常见癌症相关死亡原因,根治性治疗无疑是提升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㊂由于诱发H C C根治性治疗后复发因素受宿主免疫功能㊁肝脏基础状态㊁H C C生物学特性,以及根治性治疗手段等多因素影响,因此对于此类患者需加强术后管理㊁规范监测,以便及时发现H C C复发并作出积极应对处理㊂虽然近年来H C C早期筛查和诊断方法更加精准全面,为H C C 患者争取到更多根治性治疗机会和生存时间,但H C C复发监测和预防体系仍有待完善㊂A F P㊁A F P-L3㊁D C P等作为经典H C C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检测技术和诊断阈值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相对成熟,且有证据显示其可作为H C C根治性治疗后复发监测指标,但作为预测H C C复发风险的阈值仍存在争议,有待未来大样本队列研究进一步确定其理想敏感度和特异度阈值㊂因此,本共识在汇总最新国际㊁国内权威研究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问题详细介绍了H C C根治性治疗后复发的高危因素,制定了重点人群监测方案以及对于复发高危因素的处理和预防措施,为临床医师规范H C C根治性治疗后监测及预防复发提供科学指导㊂尽管如此,H C C 生物学特性㊁表观遗传学㊁宿主基因多态性㊁病毒与宿主基因整合等与复发的关系尚待明确,如何应用高敏感度且特异度的血清学标志物监测和早期诊断H C C复发㊁制定预防H C C复发的个体化方案,寻找理想的生物标志物等尚有待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㊂临床医生在运用专家共识指导临床实践过程中,不能对共识内容生搬硬套㊁片面解读,应结合医生的个人技能㊁临床经验及患者意愿等多方因素综合考虑㊁医患共同决策制定最优化方案,以最终降低H C C患者根治性治疗后复发率,改善预后㊂[参考文献][1] L l o v e tJ M,K e l l e y R K,V i l l a n u e v a A,e ta l.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c a r c i n o m a[J].N a tR e vD i sP r i m e r s,2021,7(1):6.[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原发性肝癌三级预防共识(2022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8):832-845.[3] G i u f f rèM,Z u l i a n i E,V i s i n t i n A,e t a l.P r e d i c t o r s o f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c a r c i n o m ae a r l y r e c u r r e n c e i n p a t i e n t s t r e a t e dw i t h s u r g i c a l r e s e c t i o no ra b l a t i o nt r e a t m e n t:as i n g l e-c e n t e re x p e r i e n c e[J].D i a g n o s t i c s(B a s e l),2022,12(10):2517.[4] B z e i z iK I,A b d u l l a h M,V i d y a s a g a r K,e ta l.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c a r c i n o m a r e c u r r e n c e a nd m o r t a l i t y r a te p o s t l i v e r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m e t a-a n a l y s i sa n d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 o f r e a l-w o r l de v i d e n c e[J].C a n c e r s(B a s e l),2022,14(20):5114.[5]S i n g a l A G,K a n w a l F,L l o v e t J M.G l o b a l t r e n d s i n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 c a r c i n o m a e p i d e m i o l o g y: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s c r e e n i n g,p r e v e n t i o na n dt h e r a p y[J].N a tR e vC l i n O n c o l,2023,20(12):864-884.[6]J i aH D,L i a n g L,L iC,e t a l.L o n g-t e r ms u r g i c a l o u t c o m e so fl i v e r r e s e c t i o nf o r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c a r c i n o m a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H B Va n dH C Vc o-i n f e c t i o n:am u l t i c e n t e r o b s e r v a t i o n a l s t u d y[J].F r o n tO n c o l,2021,11:700228.[7]李长贤,张慧,吴晓峰,等.不同中国肝癌分期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21,59(2):134-143.[8] L iW F,Y e n Y H,L i u YW,e ta l.P r e o p e r a t i v e p r e d i c t o r so fe a r l y r e c u r r e n c eaf t e rr e s e c t i o nf o r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c a r c i n o m a[J].A mJ S u r g,2022,223(5):945-950.[9] Y i nX,H u aT,L i a n g C,e t a l.E f f i c a c y o f r e-r e s e c t i o nv e r s u sr a d i o f r e q u e n c y a b l a t i o nf o rr e c u r r e n tB a r c e l o n a C l i n i cL i v e rC a n c e rs t a g e0/A 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 c a r c i n o m a(H C C)a f t e rr e s e c t i o n f o r p r i m a r y H C C[J].T r a n s lC a n c e r R e s,2019,8(4):1035-1045.[10]刘召波,栗光明.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防治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2):267-271.[11] W a t a n a b e Y,A i k a w a M,K a t o T,e ta l.I n f l u e n c eo fC h i l d-P u g hB7a n dB8/9c i r r h o s i s o n l a p a r o s c o p i c l i v e r r e s e c t i o n f o r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c a r c i n o m a:a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c o h o r ts t u d y[J].S u r g E n d o s c,2023,37(2):1316-1333.[12]S i u-T i n g L a uR,I p P,L a i-H u n g W o n g G,e t a l.L i v e r s t i f f n e s sm e a s u r e m e n t p r e d i c t s s h o r t-t e r ma n d l o n g-t e r m o u t c o m e s i np a t i e n t s w i t h 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c a r c i n o m a a f t e rc u r a t i v el i v e rr e s e c t i o n[J].S u r g e o n,2022,20(2):78-84.[13] M a r a s c oG,C o l e c c h i a A,C o l l i A,e ta l.R o l eo fl i v e ra n ds p l e e n s t i f f n e s s i n p r e d i c t i n g t h er e c u r r e n c eo f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c a r c i n o m a a f t e r r e s e c t i o n[J].JH e p a t o l,2019,70(3):440-448.[14] Z h a n g E L,L iJ,L iJ,e ta l.S u b-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c i r r h o s i sa f f e c t s s u r g i c a lo u t c o m e sf o re a r l y 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c a r c i n o m ai n d e p e n d e n t o f p o r t a l h y p e r t e n s i o n[J].F r o n tO n c o l,2021,11:671313.[15] W a n g X,Z h a o Y,B a i T,e ta l.S e r u m i mm u n eb i o m a r k e rl e v e l s c o m b i n e dw i t hh e p a t i t i sBv i r u s i n f e c t i o n s t a t u s p r e d i c t㊃6421㊃河北医科大学学报第44卷第11期。
张旭论文全文
学校代码:10200 研究生学号:1246202665分类号:Q5 密级:无硕士学位论文托盘根水溶性多糖的结构研究Structure of the 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RCP)from roots ofRubus crataegiflolius Bge作者:张旭指导教师:房金波副教授学科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多糖生物化学学位类型:学历硕士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5年6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日期: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电话:通讯地址:邮编:摘要托盘( Rubus crataegiflolius Bge.) 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又名牛叠肚、马林果。
果和根入药,补肝肾,祛风湿[1]。
民间用其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肝炎、肺癌等。
国内一些学者对其中具有生物活性的一些小分子化合物进行了研究。
尚未见到对其多糖研究的报道。
根据多糖大都具有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的作用,本文选取托盘根多糖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结构特征和体外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活性,为托盘根抗癌作用的研究找到新的依据,为民间医药提供开发基础。
三种植物线粒体基因低温差异表达比较分析
三种植物线粒体基因低温差异表达比较分析作者:王赛赛李锦祝建波来源:《广西植物》2020年第08期摘要:線粒体作为植物细胞的能量代谢中心,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中有重要的作用。
该研究基于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三种不同低温耐受性植物的低温转录组。
通过blast比对和数据库检索筛选相关物种的线粒体基因,使用PlantCARE在线网站分析启动子,使用mega7软件对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
结果表明:通过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分别在雪莲、拟南芥、番茄中筛选出2、24、15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包括线粒体核糖体亚基和电子传递链各复合体亚基,其中部分基因的低温差异表达情况如NAD1和NAD5,可能与植物的低温适应性有关;通过表达模式的聚类分析,雪莲与拟南芥在基因的表达模式上相对于番茄更为相近,且不同类别的基因表达模式在不同物种间差异较大;雪莲与其他菊科植物的呼吸链相关基因的蛋白序列具有很大差异,与万年藓(Climacium dendroides)、牛舌藓(Anomodon minor)等高山植物的进化距离较近。
在整体上拟南芥、番茄和雪莲三种植物线粒体基因在低温响应上具有很大差异,表明线粒体基因及其表达调控与植物的低温耐受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关键词:低温耐受性,植物,线粒体基因,表达模式中图分类号:Q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142(2020)08-1140-11Abstract:As the energy metabolism center of plant cells, mitochondri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lant response to stress. To analyze difference in expression mode of mitochdria gene from the Arabidopsis thaliana,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and Saussurea involucrata, the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s (DEGs) was filtered in the three low temperature transcriptomes and comparis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DEGs from three plants. All the mitochondria genes were filtered through blast against the mitochondria genomes that was downloaded from the NCBI database. Promoter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hrough PlantCARE online website and the mega software was used to phylogenetic tree construction.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In total, there were 2, 24 and 15 DEGs were found in Saussurea involucrata, Arabidopsis thaliana and Lycopersicon esculentum,and these genes were mainly focused on mitochondrial ribosomal and electron transfer chain complex subunits; A few genes were seemed to relate to the cold adaptation that the expression level was positive to the ability of cold tolerance of the three plants, especially for the NAD1 and NAD5 gene; Through cluster analysis of expression patterns, Saussurea involucrata and Arabidopsis thaliana were more similar in genes expression mode than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and the expression mode of different genes had a quite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plants; Further analysis on the conserved motif sequence of these genes, the sequences of Saussurea involucrata showed mor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lpine plants such as Climacium dendroides and Anomodon minor than the other compositae plants. In general, the mitochondrial genes had a quite difference on the sequence of conserved motif and expression mode under the cold condition between the Arabidopsis thaliana,Lycopersicon esculentum and Saussurea involucrata.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mitochondria genes and its expressional regulation could be implicated in the cold adaptation of plants.Key words:low temperature tolerance, plants, mitochondrial gene, expression mode植物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能量,在光呼吸代谢、C4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景天酸代谢(Picault et al., 2004)等途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1年汕头市潮南区峡晖中学高三生物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汕头市潮南区峡晖中学高三生物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最新研究发现,在人类肿瘤细胞中含有大量如“甜甜圈”般的独立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ecDNA)。
在人类健康的细胞中几乎看不到ecDNA的痕迹,而在将近一半的人类癌细胞中可以观察到它,且其上普遍带有癌基因。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构成ecDNA的每个脱氧核糖,都与两个磷酸基团相连接B.ecDNA不与蛋白质结合而呈裸露状态,容易解旋复制和表达C.当癌细胞分裂时,ecDNA均等分配到子细胞中D.抑制ecDNA上癌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可成为治疗癌症新思路2.人体内不同种类的细胞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A.遗传物质不同B.基因重组C.染色体变异D.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就分裂繁殖一代。
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菌体)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理想条件下,t小时后,该种群的菌体总数是A. M·2tB. m·220C. 2t/20D. m·23t4.能说明生长素具有双重作用的是()A.无子果实B.枝条生根C.顶端优势D.以上都不是5.如图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给未感染过禽流感病毒的人注射灭活的H5N1禽流感病毒可以诱导M细胞迅速增殖分化B.E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C.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和初次免疫一样均来自B淋巴细胞D.图中具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M细胞6.如图表示真核生物细胞内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1、3和4过程产生的[H]都与氧结合产生水B.1过程是光反应,2过程是暗反应,3是无氧呼吸,4和5是有氧呼吸过程C.1和2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3、4和5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D.3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4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5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7.如图为某细胞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的①~④是细胞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图是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B. 此细胞不是原核细胞,也不可能是植物细胞C. 结构①不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D. 结构①和④都存在碱基A和T的互补配对8.艾滋病(AIDS)是由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病。
2020届南昌市第十三中学高三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0届南昌市第十三中学高三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图1是细胞中几种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图2是活细胞中元素含量的柱形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细胞代谢正常,则图1中的甲含量随生物种类不同有所差别B.若细胞代谢正常,则图1中的乙化合物是蛋白质C.若细胞代谢正常,则图2中的b元素是HD.若细胞完全脱水,则含量最多的元素不是图2中的a2. 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个池塘内所有生物构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 进化的原材料只能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C. 二倍体草莓与四倍体草莓存在生殖隔离D. 若种群中显隐性个体的数量保持不变,则没有发生进化3. 小明为了证明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均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分别选取若干只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白鼠(血糖浓度均为0.9g/L)均分三组,编号A、B、C,分别同时注射少量且等量的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 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由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维持B. 实验过程中,1h后A组上升,B组下降说明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是拮抗关系C. 实验过程中,1h内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效果比肾上腺素明显D. 仅进行A、B组实验相互对照即可证明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存在升高血糖的作用4. 下列有关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两次,染色体也复制两次B.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等行为C.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D.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但细胞质基因主要来自母方5. 科学家在不同时间测得细胞膜的某一区域的厚度约为7~10mm,单独测量磷脂双分子层厚度约3.5mm,膜蛋白的厚度约为5~10mm,下列选项与以上事实冲突的是()A. 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B. 有的蛋白质分子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C. 有的蛋白质分子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D. 膜上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6. 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
2020届库尔勒华山中学高三生物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库尔勒华山中学高三生物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果蝇的黑背对彩背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黑背纯合子致死;红腹对黑腹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一只彩背红腹雄蝇和一只黑背黑腹雌蝇杂交,所产生的子代中( )A.彩背红腹雄蝇占1/4B.黑背黑腹雌蝇占1/4C.雄蝇中红腹和黑腹各占1/2D.雌蝇中黑背和彩背各占1/22. 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叙述正确的是()A.草履虫可以看作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B.生物的生活环境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一部分C.一个蓝细菌和一个苹果所属的生命系统层次相同D.池塘中所有的动植物构成了生命系统的群落层次3. 如图甲表示细胞中ATP反应链,图中a、b、c代表酶,A、B、C代表化合物;图乙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的B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C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B.图乙中温度为m时比为n时酶活性低,此时更有利于酶的保存C.研究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时,可以选择H2O2和过氧化氢酶为实验材料D.神经细胞吸收K+时,a催化的反应加速,c催化的反应被抑制4. 神经元之间可以通过神经递质传递兴奋,以下关于神经递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B.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不消耗ATPC.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后只能与特异性受体结合D.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被清除以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5. 如图为内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间的关系,其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每种激素都能对其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起作用B.含有GC受体的有下丘脑、腺垂体、单核巨噬细胞等C.机体内GC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D.若GC可升高血糖,那么胰高血糖素与GC在血糖平衡调节方面是相抗衡的作用6. 在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过程中,一般需下列哪些条件()①消毒灭菌①一定浓度的植物激素①适宜的温度①充足的光照①充足的养料A.①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①7. 科研人员分别在不同时刻对合理密植的玉米田中不同高度处的CO2浓度进行测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生物人工肝用C3A与L-02肝细胞零下非结冰保存后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生物人工肝用C3A与L-02肝细胞零下非结冰保存后的生物学特性比较沙杭;李庆勇;张清华;蒋知新;李安全;林虎;高德禄;张鋆歆;高毅【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年(卷),期】2010(0)33【摘要】目的:比较UW液零下非结冰(-0.8℃)保存后C3A与L-02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探索其对生物人工肝的应用价值.方法:贴壁培养C3A与L-02细胞,0.25%胰酶消化,制备成细胞悬液,细胞浓度调至2×109/L,分装至2mL冻存管,UW液-0.8℃保存0、24、48及72h后,分别测定细胞存活率与凋亡率、AST与LDH释放、尿素合成功能及白蛋白分泌功能.结果:随着低温保存时间的延长,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但72hC3A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L-02细胞(86.49%±2.80%vs70.17%±2.82%,P<0.001);细胞凋亡率亦逐渐上升,但72hC3A 细胞凋亡率低于L-02细胞(1.26%±0.84%vs5.73%±1.68%,P<0.001);AST及LDH的释放量逐渐增加,但72hC3A细胞低于L-02细胞(4.61U/L±0.43U/Lvs6.22U/L±0.65U/L,P<0.001;86.10U/L±11.10U/Lvs113.88 U/L±5.64U/L,P<0.001).尿素合成功能呈下降的趋势,但72hL-02细胞明显优于C3A细胞(1.01mmol/L±0.14mmol/Lvs0.60mmol/L±0.06mmol/L,P<0.001).白蛋白分泌功能逐渐降低,但72hC3A细胞明显优于L-02细胞(2.060g/L±0.220g/Lvs9.04mg/L±0.53mg/L,P<0.001).结论:UW液-0.8℃保存C3A与L-02细胞72h仍然可以满足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需要.以L-02细胞为材料的人工肝可能更适用于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以C3A细胞为材料的人工肝可能更适用于肝衰竭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总页数】6页(P3559-3564)【关键词】生物人工肝;零下非结冰;细胞凋亡【作者】沙杭;李庆勇;张清华;蒋知新;李安全;林虎;高德禄;张鋆歆;高毅【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老年病中心;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3【相关文献】1.零下非结冰抑制线粒体途径相关的细胞凋亡成功保存生物人工肝用L02细胞 [J], 李庆勇;牛锁成;张清华;李运田;李安全;林虎;杜大勇;高毅2.零下非结冰UW液保存人工肝用C3A细胞 [J], 张清华;李庆勇;蒋知新;李安全;沙杭;林虎;高毅3.C3A细胞与L-02永生化肝细胞低温保存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J], 李安全;李庆勇;张清华;蒋知新;沙杭;高德禄;高毅4.生物人工肝用C3A细胞在零下非结冰时的保存 [J], 李庆勇;张清华;蒋知新;沙杭;林虎;李安全;龙炫辉;高毅5.UW液、Celsior液和HTK液零下非结冰保存生物人工肝用L-02细胞的效果比较 [J], 李运田;李庆勇;张清华;沙杭;杜大勇;马建新;柳杨;王芳;黄海;高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体细胞的低温保存与冷冻干燥
制冷节论 文之 二人体细胞的低温保存与冷冻干燥华泽钊(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200093)【摘 要】 本文阐述了细胞和组织的低温保存和冷冻干燥的意义、现状、以及所研究的技术科学问题。
包括低温损伤与溶液冻结相变的传热传质过程的关系;降温和复温过程的热分析和热控制;低温保存的玻璃化理论;水溶液的非晶态化特性的研究;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组织工程化细胞和组织的低温保存;活细胞的冷冻干燥。
【关键词】 低温生物医学技术;低温保存;冷冻干燥;水溶液的非晶态化;组织工程;微胶囊技术1 低温生物学、低温医学与低温医学技术在生物和医学中,“低温”所指的范围可以从稍低于正常体温(37℃)直至低于4K。
从目前实际研究内容和范畴出发,我们认为可以定义低温生物学(Cryobi ol ogy)为研究低温对生物体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应用的学科。
它包括动植物对寒冷环境的耐性、冻伤及其防治、低温酶学、极地生物学、动物冬眠等;动植物细胞、级织的低温保存和移植;食品、药品的冷藏保存和冷冻干燥;还包括电镜生物样品的低温制备技术等等。
而低温医学(Cryomedicine)可以被定义为研究温度降低对人类生命过程的影响,以及低温技术在人类同病斗争中的应用的学科。
它包括人的冻伤、低温麻醉、低温脑复苏等;人体重要细胞组织、器官的低温保存、移植及临床应用;低体温医疗;利用低温手术器械杀伤异常组织如肿瘤等。
由上述可见,低温生物学和低温医学所研究的内容有很多是共同的,因为人也是生物体。
当然,低温生物学除了研究人以外,还研究其他生物体,特别是有重要意义的动植物;而低温医学则更侧重于临床效果。
两者互相依赖、互相补充,故许多人将它们统一称为低温生物医学。
在低温生物医学中,目前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是细胞和组织的低温保存。
从本质上来说,低温生物学是由于温度这个物理量的变化而引起生物体的影响。
生物体的主要成份是水,被保存的细胞也常是被放置于一定的溶液中降温的。
温度的降低会引起细胞所处的溶液中产生冰晶生长、溶液浓度升高等变化,可能损伤细胞并使之死亡。
生物样本长期保存方法
<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08<标题>=生物样本长期保存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09<标题>=微米薄纸在线虫永久玻片制作中的应用<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10<标题>=尸体防腐剂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11<标题>=一种阿维菌素·丙溴磷乳油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12<标题>=一种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杀虫双微乳剂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13<标题>=一种马拉硫磷·三唑磷乳油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14<标题>=一种毒死蜱·辛硫磷乳油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15<标题>=一种毒死蝉·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16<标题>=一种阿维菌素·氟虫腈乳油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17<标题>=一种杀虫喷淋乳油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18<标题>=农药圆型水分散粒剂的造粒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19<标题>=丁烯氟虫腈水分散颗粒剂<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20<标题>=一种氟虫腈·杀虫单可溶性粉剂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21<标题>=一种氟虫腈微胶囊悬浮卫生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22<标题>=阿维菌素/类水滑石纳米杂化物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23<标题>=一种含多杀霉素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24<标题>=一种含杀虫环的杀虫剂组合物<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25<标题>=一种毒死蜱和吡蚜酮复配微胶囊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26<标题>=一种增效农药组合物<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27<标题>=一种含有阿维菌素和丙溴磷的高效杀虫剂组合物<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28<标题>=具有杀菌活性的双四氢呋喃类木脂素化合物的应用<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29<标题>=一种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轮纹病复配杀菌组合物<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30<标题>=一种高效杀菌复配农药<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31<标题>=一种含噻螨酮与丁醚脲的杀螨组合物<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32<标题>=含噻虫啉的农药组合物<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33<标题>=水不溶性季鏻盐型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34<标题>=一种高稳定性的二氧化氯水溶液消毒剂的制造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35<标题>=载银纳米抗菌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36<标题>=一种纳米银杀菌液的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标题>=一种纳米银杀菌凝胶的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38<标题>=一种由壳寡糖等组成的农用混剂<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5739<标题>=微孢子制剂及其生产工艺<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35<标题>=挤出可流动物质装置用喷嘴板条<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36<标题>=节能高压高温反应釜搅拌装置<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37<标题>=金刚石压机<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38<标题>=液固混合物进料系统<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39<标题>=从循环到淤浆聚合反应器的稀释剂中脱除重组分的方法和体系<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40<标题>=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内壁面的防磨结构<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41<标题>=一种界面聚合法制备的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其方法<公开号>=CN101306342<标题>=以火山岩为载体的除铁除锰改性滤料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43<标题>=利用凹凸棒石粘土制备水体除磷颗粒吸附剂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44<标题>=改性坡缕石固载β-环糊精复合吸附剂及其制备和应用<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45<标题>=一种浸渍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46<标题>=酸性桃红-草酸钙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47<标题>=用于吸附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处理茶的制备与再生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48<标题>=用于去除水的颜色、异味和胶体物的过滤介质及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49<标题>=间苯二胺与磺化间苯二胺共聚物用作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50<标题>=胸腺嘧啶作为特异性汞离子吸附剂的应用<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51<标题>=以单壁碳纳米管为涂层的固相微萃取萃取头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52<标题>=含有环氧基团的大粒径单分散高分子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53<标题>=一种肝素亲和柱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54<标题>=一种环糊精手性色谱固定相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55<标题>=直接溶解法制备大孔型纤维素复合扩张床基质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56<标题>=酸解制备生物质吸附剂<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57<标题>=二元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58<标题>=在铝基上制备二氧化钛纳米膜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59<标题>=可回收TiO<sub>2</sub>-SiO<sub>2</sub>复合气凝胶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60<标题>=一种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剂及低温燃烧合成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61<标题>=反相微乳液法制备六铝酸盐催化剂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62<标题>=α,β-不饱和羧酸制造用催化剂及其制造方法,以及α,β-不饱和羧酸的制造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63<标题>=一种硼氢化物直接氧化的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64<标题>=一种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65<标题>=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用复合阳极电催化剂<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66<标题>=碳载铂改进型氧化铈复合阳极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67<标题>=含硫化氢气体催化焚烧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68<标题>=丁炔二醇两步法加氢制丁二醇二段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69<标题>=合成甲醇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70<标题>=一种混合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在水蒸汽重整生物油制氢中的应用<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71<标题>=一种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72<标题>=生产丙烯腈的流化床催化剂<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73<标题>=生产丙烯腈的高负荷流化床催化剂<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74<标题>=一种加氢催化剂组合物、制备及其应用<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75<标题>=失活后的乙苯脱氢催化剂的再生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76<标题>=含碲的烷烃氨氧化反应催化剂<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77<标题>=燃料电池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括它的膜电极组件和燃料电池系统<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78<标题>=一种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79<标题>=制氢用的碳化硅纳米线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80<标题>=一种具有原位大-介-微复合孔及高水热稳定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标题>=甲醇转化制丙烯的ZSM-5分子筛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82<标题>=用于烷基芳烃异构化的催化剂<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83<标题>=杂多酸负载的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84<标题>=贵金属催化剂<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85<标题>=一种燃料电池用氧还原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86<标题>=用于液相偶联法合成草酸酯的钯催化剂及其应用<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87<标题>=铑配合物催化剂的稳定催化剂前体<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88<标题>=轴手性联萘骨架含膦配体的环钯催化剂、合成方法及其应用<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89<标题>=含尖晶石的层状复合载体<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90<标题>=保护摩托车净化反应器催化剂浸渍膜层的方法<公开号>=CN101306391<标题>=制备高耐磨强度分子筛流化床催化剂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392<标题>=烷基苯的脱氢催化剂在器再生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796<标题>=垃圾原料转化为高热值合成气的等离子体气化设备<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797<标题>=一种湿法氯化处理红土镍矿的盐酸再生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798<标题>=一种以煤为催化剂处理铝电解槽废槽衬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799<标题>=复合型生氧剂及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00<标题>=一种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01<标题>=一种从厌氧发酵沼气中回收硫化氢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02<标题>=一种硫化钙生产硫化氢和磷酸钙盐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03<标题>=一种用石膏生产硫酸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04<标题>=回转管窑焙烧钼精矿烟气制酸工艺<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05<标题>=一种利用工业生产次磷酸钠的含磷废渣制取磷烷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06<标题>=一种合成羟基磷灰石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07<标题>=一种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08<标题>=密度梯度法离心分离碳纳米管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09<标题>=制备填充金属Zn的碳纳米管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10<标题>=一类多氨基富勒烯衍生物及其固相合成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11<标题>=大尺寸各向同性热解炭的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12<标题>=城市污泥与农业废弃物共热解制备活性炭工艺<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13<标题>=可治理含镉废水的互花米草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14<标题>=一种污水净化处理材料的制备方法和装置<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15<标题>=以石油焦为原料制备高吸附性活性炭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16<标题>=一种β-SiC纳米线的合成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17<标题>=重掺硅中磷、砷、锑、硼的去除方法及其装置<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18<标题>=一种硅化镁的制备方法与装置<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19<标题>=一种从粉煤灰或炉渣中提取白炭黑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20<标题>=一种连续性生产氟硅酸钠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21<标题>=制备UFI沸石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22<标题>=钠硝矿制备NaNO<sub>3</sub>浸取液<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23<标题>=钠硝矿石制备NaNO<sub>3</sub>多级浸取液循环利用工艺<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24<标题>=钠硝石矿浸取液NaNO<sub>3</sub>冷析工艺<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25<标题>=钠硝石矿浸取NaNO<sub>3</sub>冷析初产品洗涤工艺<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26<标题>=一种从粉煤灰或炉渣中提取冶金级氧化铝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27<标题>=用污泥灼烧废渣制备聚合铝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28<标题>=一种制备稀土化合物均匀微粉的装置和工艺<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29<标题>=树枝状碱式碳酸钕和氧化钕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30<标题>=一种制备水溶性二氧化铈纳米晶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31<标题>=一种CuO棒状纳米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32<标题>=中空多级氧化铜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标题>=氢氧化镉纳米材料的微波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34<标题>=高隔热性纳米复合材料及其隔热制品的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35<标题>=SnO<sub>2</sub>复杂三维纳米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36<标题>=氧化锌诱导制备对乙醇有高气敏性氧化锡纳米棒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37<标题>=用于配制化纤消光用二氧化钛水性浆液的母料及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38<标题>=高稳定中性混晶纳米TiO<sub>2</sub>水溶胶的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39<标题>=一种制备二氧化钛纳米带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40<标题>=一种利用硬模板合成有序介孔氧化锰或氧化钴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41<标题>=超顺磁性粒子及其制造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42<标题>=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陶瓷阴极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公开号>=CN101306843<标题>=一种具有净化·抗菌抑菌·负离子功效的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和应用<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44<标题>=一种DMF精馏塔塔顶废水的脱胺装置<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45<标题>=太阳能海水淡化工艺及装置<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46<标题>=发动机尾气海水淡化装置<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47<标题>=自气浮法天然水体应急修复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48<标题>=焦化废水的处理工艺<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49<标题>=一种粉煤灰沸石的改性及用于造纸废水处理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50<标题>=复合高效硅藻土净水剂及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51<标题>=基于纳米光催化材料的光声电协同降解有机废水的方法及其装置<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52<标题>=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53<标题>=一种用于难生物降解废水治理的膜电耦合处理技术及装置<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54<标题>=水处理装置<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55<标题>=一种板式电除盐器<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56<标题>=一种用脉冲电场处理具有保湿作用的功能水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57<标题>=水处理方法中凝聚剂注入率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58<标题>=一种高效印染废水脱色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59<标题>=一种水产养殖池塘水质高效净化剂<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60<标题>=一种降低废水有机氯含量的二氧化氯漂白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61<标题>=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62<标题>=纳米级Fe<sup>0</sup>/Fe<sub>3</sub>O<sub>4</sub>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63<标题>=改性膨润土与零价铁水处理剂<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64<标题>=一种水体中环境雌激素类污染物的降解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65<标题>=一种染料废水脱色的有效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66<标题>=铁系触媒高级氧化系统<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67<标题>=生物酶高效净水剂<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68<标题>=垂直驳岸固定式自动升降生态浮床载体<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69<标题>=小区中水景观水改性沸石生物滤池处理方法及装置<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70<标题>=一种异养硝化好氧颗粒污泥及其培养方法和用途<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71<标题>=SBR工艺供氧节能优化控制方法及其装置<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72<标题>=活性污泥吸附和稳定过程模拟的退火元胞自动机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73<标题>=内循环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装置<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74<标题>=双循环厌氧反应器<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75<标题>=一种联合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76<标题>=一种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装置<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77<标题>=一种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78<标题>=CAST分段进水深度脱氮的过程控制装置及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79<标题>=三相流态化藻类光生物反应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系统<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80<标题>=水上套作栽培植物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81<标题>=包埋混合菌株固定化处理高盐度石油开采废水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标题>=筛选高效菌株处理高盐度石油开采废水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83<标题>=一种便携式提高水质的功能陶瓷制品及制做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84<标题>=一种含有藻类与泥沙的混合水体的净化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85<标题>=一种焦化含硫废水的资源化处理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86<标题>=废水处理系统及其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87<标题>=用于生活废水除渣净化的药剂配制及使用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88<标题>=一种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89<标题>=一种预氧化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90<标题>=一种化学处理饮用水污染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91<标题>=一种复合氧化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方法<公开号>=CN101306892<标题>=城市洗车用水循环利用系统<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93<标题>=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预处理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94<标题>=洗车废水处理方法及设备<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95<标题>=一种混凝-电凝聚-超滤法处理采油废水装置及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96<标题>=高氨氮废水处理方法及系统<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97<标题>=一种水果蔬菜罐头工业的中水回用工艺<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98<标题>=微波协同铁酸盐催化剂氧化降解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899<标题>=应用于分级气化炉的灰水处理工艺<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00<标题>=亚磷酸三甲酯生产废水处理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01<标题>=亚磷酸三乙酯生产废水处理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02<标题>=一种低浓度工业甲醛废水的治理及资源化回收工艺<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03<标题>=一种高氨氮浓度废水生化处理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04<标题>=铁内电解与生物耦合的一体化脱氮除磷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05<标题>=一种废水回用综合处理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06<标题>=一种微污染水的处理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07<标题>=一种造纸污泥除臭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08<标题>=一种造纸污泥除臭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09<标题>=一种污泥破碎给料机<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10<标题>=细粒级浆料脱水干堆及回水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11<标题>=带式型污泥脱水机<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12<标题>=泡沫玻璃用发泡粉体原料的生产方法及其生产装置<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13<标题>=泡沫玻璃发泡炉燃烧控制系统<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14<标题>=一种制瓶机的吹气装置<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15<标题>=蜂窝复合玻璃制品及制造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16<标题>=泡沫玻璃毛坯的退火工艺及退火设备<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17<标题>=一种硼镁钙粉E玻璃配方<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18<标题>=超白压花玻璃的生产工艺<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19<标题>=一种用含钛高炉渣制备泡沫玻璃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20<标题>=泡沫玻璃生产原料及其生产泡沫玻璃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21<标题>=低固含量的电子布用石蜡型浸润剂<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22<标题>=一种车辆用隔音夹层玻璃的制造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23<标题>=全自动轨道式封闭型自走灰粉生产线<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24<标题>=回转窑轻烧镁粉方法及装置<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25<标题>=一种无水洗煅烧制备改性磷石膏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26<标题>=一种从粉煤灰或炉渣中提取漂珠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27<标题>=PVC石塑基材及其应用<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28<标题>=一种粉煤灰或炉渣预脱硅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29<标题>=一种高掺量建筑垃圾蒸压砖及其生产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30<标题>=砂浆塑化剂<公开日>=2008.11.19<标题>=一种镁水泥制品混合浆料的膨胀剂和加入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32<标题>=一种具有高强韧性的公路用混凝土<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33<标题>=应用活化粉煤灰替代干混砂浆中有机聚合物的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34<标题>=陶粒加气混凝土砌块及其制造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35<标题>=利用尾矿生产预拌混凝土<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36<标题>=可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导电砂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37<标题>=一种建筑垃圾混凝土砖及其生产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38<标题>=憎水性外墙保温抗裂砂浆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39<标题>=硫铝酸盐水泥早强预拌混凝土<公开日>=2008.11.19<公开号>=CN101306940<标题>=一种陶制茶具的制作方法。
生物人工肝用肝细胞低温保存的现状与进展
生物人工肝用肝细胞低温保存的现状与进展蒋知新;沙杭;李庆勇;张清华;李安全;林虎;高毅【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年(卷),期】2010()17【摘要】大量功能好的肝细胞是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bio-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BLASS)的核心,是制约BLASS临床广泛应用的瓶颈.探索出一种实用的肝细胞低温保存方法,建立一个随时可用(ready to use)的肝细胞库是BALSS普遍推广的基础.目前肝细胞低温保存分为4℃或零下非结冰保存和-80℃或-196℃深低温冻存两大类,两大类保存方法各有优缺点.影响肝细胞低温保存的因素很多,如保存(冻存)液、(冻存)保护剂等.有关肝细胞在低温保存过程中死亡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大量研究发现细胞凋亡是除了坏死之外低温保存肝细胞死亡的另一个重要的途径.【总页数】7页(P1792-1798)【关键词】生物人工肝;低温保存;细胞凋亡【作者】蒋知新;沙杭;李庆勇;张清华;李安全;林虎;高毅【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5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3【相关文献】1.三种肝保存液低温保存生物人工肝用C3A细胞的效果比较 [J], 林虎;李庆勇;蒋知新;张鋆歆;彭凌;杜平;张清华;高毅2.UW液、Celsior液和HTK液低温保存生物人工肝用L-02细胞的效果比较 [J], 高德禄;李庆勇;张清华;蒋知新;沙杭;李安全;张世俊;洪波;高毅3.用于生物型人工肝的肝细胞来源及保存 [J], 周霖;薛毅珑4.海藻糖对生物人工肝用人永生化肝细胞系C3A细胞低温的保存 [J], 秦佳升;高毅;潘明新;汪艳;蒋泽生;麦燕兴5.生物人工肝用C3A与L-02肝细胞零下非结冰保存后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J], 沙杭;李庆勇;张清华;蒋知新;李安全;林虎;高德禄;张鋆歆;高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版新学案】最新高考一轮详细复习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考点透析+典例跟踪详解+实验导航大题
解析:图中a、b、c、d、e过程为细胞分化,分化过程涉 及基因选择表达,A正确。分化过程中的基因选择表达导致细 胞中的mRNA种类和数量不相同,B错误;苏丹Ⅲ可将脂肪染 成橘黄色并可用显微镜观察到,C正确;细胞代谢速率与水的 存在形式有关,自由水占比例低代谢缓慢,D正确。
答案: B
规律总结
有关细胞全能性的3个易错点
答案:D
实验13:实验材料的选取
在生物学实验中正确选择实验材料是实验成功的保证。我 们学习过的很多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如恩格尔曼实验、孟德尔实验、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等都巧妙地选择了实验材料。在教材中的学生 实验中,实验材料的选择一定要科学合理。在还原性糖、脂肪和 蛋白质的鉴定中选择的实验材料要注意两个方面:
是被动的,由于细胞正 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 引起的病理过程
实例
①女性月经期子宫内膜的脱落 ②成熟个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 ③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
①烫伤后的皮肤、黏膜 的脱落
②骨折时部分骨细胞死 亡
③吸烟者肺部细胞因尼 古丁作用而死亡
A.该过程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有关
B.cBid可能会引起细胞能量供应能力下降,加速细胞 的凋亡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细胞分化和细胞全能性的比较
原理
细胞分化 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
细胞的全能性
含有本物种全套遗传 物质
①持久性
②稳定性和不可逆性:一般说 特点 来,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
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③普遍性: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①高度分化的植物体 细胞具有全能性
②动物已分化的体细 胞全能性受限制,但 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
答案:D
细胞分裂、分化与细胞凋亡 1.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
An aged immune system drives senescence
02
提出问题
科学问题的提出
1.单一的衰老抑制剂不会杀死所有的衰老细胞。因此,哪种衰老细胞类型对衰老的推动作用 最大,这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治疗上最重要的靶点。 2.老年免疫系统对全身衰老的贡献(不依赖于感染和癌症的易感性)尚不清楚。
03
实验方案
Loss of immune cells
培育Vav-iCre +/-;Ercc1-/fl小鼠,在淋巴器官中敲除Ercc1,但在其他组织中未敲除。 与对照组相比,8-10月龄Vav-iCre +/-;Ercc1-/fl小鼠脾组织中γH2AX(遗传毒性应激的标志 物)和DNA氧化损伤(8-氧-鸟嘌呤)的表达水平均增加(图1)。 Vav-iCre +/-、Ercc1-/fl小鼠的脾脏和骨髓中氧化应激增加(图2),其脾组织中其他DNA氧化 损伤环嘌呤未增加(图3)。 Vav-iCre +/-、Ercc1-/fl小鼠出现进行性外周白细胞减少症(图4),在年轻小鼠中,白细胞计 数未受影响。 这表明存在退化而非发育过程。
图32
图33
04
结论
免疫细胞容易受到内源性DNA损伤,如果不修复,就会导致细胞死亡或衰老。与正常衰老一 样,免疫区室中的衰老会影响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特别是滤泡辅助性T细胞和自然杀伤 细胞的功能,并有力地推动实体器官的衰老和衰老相关的变化。实质损伤背后的机制似乎是 细胞自主(功能丧失)和细胞非自主(功能获得,例如SASP)的结合。
图29
图30
Cell autonomous mechanism
衰老的脾细胞可以通过获得功能机制驱动多种组织的细胞非自主衰老。将年轻野生型小鼠的 脾细胞移植到Ercc1−/∆小鼠中,并在移植一个月后测量衰老标志物的表达(图31)。年轻小鼠的 脾细胞减少了Ercc1−/∆受体小鼠组织中的p16和p21 mRNA,循环SASP因子和组织损伤标志 物(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或淀粉酶)的表达。 这些数据支持了衰老免疫细胞无法抑制衰老的功能丧失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 15 卷 第 3 期 2011–01–15 出版Vol.15, No.3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January 15, 2011C3A细胞与L-02永生化肝细胞低温保存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比较**李安全1,李庆勇1,2,张清华1,蒋知新1,沙 杭1,高德禄1,高 毅3Biological features of C3A hepatocytes versus L-02 immortalized hepatocytes under hypothermic stored conditionLi An-quan1, Li Qing-yong1,2, Zhang Qing-hua1, Jiang Zhi-xin1, Sha Hang1, Gao De-lu1, Gao Yi3AbstractBACKGROUND: A large number of functional liver cells is the core of bioartificial liver. It is the existing research focus of bioartificial liver to explore a reliable method of cryopreservation of liver cells and to construct liver cell bank.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3A hepatocytes that has entered clinical Ⅲ stage test and L-02 immortalized hepatocytes stored in UW solution at 4 ℃. METHODS: The C3A hepatocytes and L-02 hepatocytes were adherent cultured, digested by 0.25% trypsinization, prepared into cell suspension, and stored in UW solution. At 0, 24, 48, 72 hours of hypothermic storage (4 ℃), the cell viability rate and cell apoptosis rate were measured using flow cytometry. Lactate dehydrogenase an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release, the ability of hepatocytes to synthesize urea and secrete albumin were also determined. RESULTS: The cell viability of C3A hepatocytes and L-02 hepatocytes was degraded following the time, but the cell viability of C3A hepatocytes was higher than L-02 hepatocytes (P < 0.01). Cell apoptosis was increased, bu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C3A hepatocytes and L-02 hepatocytes after 48 hours (P > 0.05). The lactate dehydrogenase an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release were ascended, but the release of C3A hepatocytes was lower than L-02 hepatocytes (P < 0.01). The ability of hepatocytes to secrete albumin was decreased, but the ability of C3A hepatocytes was better than L-02 hepatocytes (P < 0.01). The ability of hepatocytes to synthesize urea was also decreased, however, the ability of L-02 hepatocytes was better than C3A hepatocytes (P < 0.01).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time of the C3A hepatocytes and L-02 hepatocytes which are hypothermicaly stored (4 ℃) in UW solution should not exceed 48 hours. The artificial liver prepared by C3A hepatocytes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liver function failure combined low albuminaemia, and artificial liver prepared by L-02 hepatocytes fits the liver function failure combined hepatic encephalopathy. Li AQ, Li QY, Zhang QH, Jiang ZX, Sha H, Gao DL, Gao Y. Biological features of C3A hepatocytes versus L-02 immortalized hepatocytes under hypothermic stored condition.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 2011;15(3):473-477. [ ]1The 305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Beijing 100017, China; 2 Postgraduate College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3 Second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Zhuji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53,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Li An-quan, Associate chief physician, the 305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Beijing 100017, China phdlqy@ Correspondence to: Zhang Qing-hua, Doctor, Professor, Doctoral supervisor, the 305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Beijing 100017, China mdlqy@yahoo.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863 Program), No.2006AA02A141*; the Special Fund of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for Military Medical Project, No. 08Z017* Received: 2010-10-25 Accepted: 2010-11-29摘要背景:获得大量功能良好的肝细胞是生物人工肝的核心。
探索出一种可靠的肝细胞低温保存方法进而构建一个肝细胞库是 目前生物人工肝研究的热点。
目的:比较用 UW 液在 4 ℃条件下保存已经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 C3A 细胞与国内构建的永生化肝细胞株 L-02 细胞的生物 学特性。
方法:贴壁培养 C3A 与 L-02 细胞,胰酶消化,制备成细胞悬液,UW 液保存。
4 ℃低温保存 0,24,48 及 72 h 后,采用 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细胞存活率与凋亡率,测定谷草转氨酶与乳酸脱氢酶释放、尿素合成功能及白蛋白分泌功能。
结果与结论:随低温保存时间延长,C3A 与 L-02 细胞存活率呈下降的趋势,但 C3A 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高于 L-02 细胞(P < 0.01);细胞凋亡率呈上升趋势,但 48 h 后 C3A 细胞同 L-02 细胞无差异(P > 0.05)。
谷草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释放呈现上 升的趋势, 但 C3A 细胞明显低于 L-02 细胞(P < 0.01)。
白蛋白分泌功能呈下降的趋势, 但 C3A 细胞明显优于 L-02 细胞(P < 0.01)。
尿素合成功能呈下降的趋势,但是 L-02 细胞明显优于 C3A 细胞(P < 0.01)。
结果提示,UW 液 4 ℃保存 C3A 细胞 与 L-02 细胞时间不易超过 48 h。
以 C3A 细胞为材料的人工肝可能更适用于肝功能衰竭合并低白蛋白血症,以 L-02 细胞为 材料的人工肝更适用于肝功能衰竭合并肝性脑病。
关键词:生物人工肝;低温保存;永生化肝细胞;C3A 细胞;L-02 细胞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3.023 李安全,李庆勇,张清华,蒋知新,沙杭,高德禄,高毅.C3A 细胞与 L-02 永生化肝细胞低温保存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比 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3):473-477. [ ]细胞库是BALSS普遍推广的基础[3]。
C3A细胞是 0 引言 生 物 人 工 肝 (bio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BALSS)为肝功能衰竭的治疗开辟了新 的途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