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效果

合集下载

中医药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药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情选用。
常用中成药
如保和丸、六味安消胶囊、健胃消 食片等,可改善食积、脘腹胀满等 症状。
使用方法
遵医嘱,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 合适的药物,一般中成药为口服, 可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进行使用。
中药针灸
针灸作用
针灸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穴位
如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 可改善胃肠功能紊乱、脘腹胀满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强 调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根据 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药和治疗方 法。同时,医生需要密切关 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强 调合理用药,尽量使用天然 、安全、有效的中药,避免 使用副作用较大的西药。医 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 质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种 类、剂量和给药途径。
中药汤剂
汤剂作用
中药汤剂可根据患者病情 进行个体化辨证施治,组 方灵活,起效快,作用强 。
常用汤剂
如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 汤、健脾丸等,可改善脾 胃虚弱、脘腹胀满等症状 。
使用方法
遵医嘱,根据患者的具体 病情进行煎服或温服。
中成药
作用及优点
中成药具有使用方便、携带方便 、易储存等优点,可随时根据病
总结词
中药汤剂是一种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具有个体化的特点,能够根据患者的 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 方案。
VS
详细描述
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中药汤剂能 够通过调理脾胃功能、疏肝理气、祛湿化 痰等多种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症状。例如, 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医生会开具益气健 脾的汤剂,如四君子汤等;对于肝气郁结 的患者,医生会开具疏肝解郁的汤剂,如 柴胡疏肝散等。
诊断与治疗现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应用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应用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应用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2008-2011年间收治的12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观察组64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56例,有效5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4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观察组治疗后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好,中药调整脾胃整体机能,西药改善胃运动功能兼对症处理,配合精神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1]。

该病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病无胃肠道黏膜组织器质性病变,却具有消化不良症状,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临床治疗尚无统一方案。

临床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多采用口服促胃动力药物、抗酸分泌以及保护胃黏膜药物为主,但疗效并不理想,且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中医疗法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2],我院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6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经电子胃镜检查,排除消化道器质性病变,均符合fd诊断标准。

其中观察组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32.8±3.5岁,病程1-15年,平均5.1±1.7年。

儿科小儿腹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儿科小儿腹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小儿腹泻小儿腹泻又称消化不良、小儿肠炎,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症。

多见于婴幼儿,好发在夏秋季节。

中医认为外感暑湿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不健,饮食不能化为精微而成湿滞,阻于中焦,使之清浊升降失常,清气不升,而致腹泻。

病重者,津液大耗,容易伤阴伤阳,转危变险,必须警惕。

【诊断】1.以腹泻蛋花水样大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以上为主症,或伴呕吐、发热。

2.注意大便的性状、次数、气味、颜色以及排便时的表情,以区别腹泻的虚实寒热,并和痢疾作鉴别(本病无腹痛、脓血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3.注意全身状况,有无烦躁或极度委靡、口渴、皮肤干瘪等症状,及有无伤阴、伤阳的转变。

4.若有腹胀、呼吸深长、脉微、惊厥等症状,提示脱水、电解质亲乱,有并发症存在。

5.消化不良性腹泻,大便镜检有未消化食物及脂肪滴,乳酸试验阳性;感染性腹泻,大便培养有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弯曲菌等生长,也可分离出肠道病毒。

【治疗】小儿腹泻的治法很多,有采用辨证论治的内服药疗法;有应用推拿和针灸疗法;近年来外治疗法发展很快,温灸治疗有效,可免小儿服药难,深得家长们喜爱。

分别介绍于下。

一、辨证论治根据腹泻次数和寒热虚实的性质,可分为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三证,若利下津液大耗,伤及正气,又可出现伤阴伤阳等变证。

治疗方法,分别给予消导、清肠、化湿、健脾;出现变证,给予救阴扶阳,随证处理。

1.伤食泻脱腹胀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色黄褐泥烂或呈水样,有不消化残渣,酸臭如败卵,精神尚好,苔脉无异常。

此乃伤食积滞引起,病程短暂,性质较轻。

治法:消食助运。

方药举例:保和丸加减。

焦山楂、莱腋子、苍术、连翘各IOg,半夏6g,陈皮5g。

加减:暧饱明显,加麦芽10g。

水煎服。

腹痛苔白,病程稍长,加炮姜、广木香等份研粉服,每次1g,每日3次。

并有外感风寒,发热、流涕、咳嗽,加葛根、荆芥、防风各6g,枯梗5g。

2.湿热泻大便次数增多在10次以上,蛋花水样便,黄赤而臭,肠鸣腹胀,甚则呕吐,或伴发热、口渴、精神烦躁,小便黄赤,苔薄黄腻或薄白而干。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法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很多肠胃不好的人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是一种排除器质性疾病出现的典型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综合征。

目前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研究并无统一定论,医学界普遍认为其与患者自身胃肠运动功能、内脏敏感性以及自身心理因素等有关。

临床上可选择西医或者中医治疗方法,其中西医主要通过抗酸、促进胃动力、抗抑郁等药物进行治疗,这样的治疗方式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且存在疾病复发的情况。

中医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有着长久的研究,且中医治疗方法体现出较高的安全性,不仅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同时还能够根治疾病,降低疾病复发率。

本文将具体介绍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为临床疾病治疗与研究提供参考。

1.病因病机经过文献查阅与研究可知,当前医学界普遍认可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与患者自身精神状态、心理状态、感染情况以及胃肠道功能等因素有关,同时还受到环境与遗传因素等的影响,总的来说,该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诱发因素较多,这也是疾病研究与治疗的难点。

从中医药角度来看,功能性消化不良并不属于中医药的研究称谓,相关症状对应的应为“胃胀”“痞满”等范畴。

国内中医学研究人员提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与以上症状之间的联系,受到日常饮食与自身情绪的影响而出现肠胃气滞,湿热内蕴的症状,对此,中医治疗应从肝、脾、胃三个部位入手。

还有的学者深入研究了患者情志失调与肝脏病变的关系,认为不良情绪会对肝脏功能造成影响,所谓疏泄失常,导致肝气横逆犯胃,进而诱发消化系统疾病。

还有学者就外界刺激与脾胃损伤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情志失调、药物刺激等导致患者脾胃功能损伤,最终体现在消化系统症状上。

结合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变化以及生活习惯变化,不健康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势必会对人们的肠胃功能造成影响,再加上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更是增加了情志不畅的概率,成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诱因。

总结来看,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医学中的病因病机包括情志不畅、饮食失调、肝失疏泄、脾胃受损、药邪伤胃等,其中脾胃受损是发病的基础,肝郁则是诱发的因素,胃滞成为发病的主要原因。

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

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

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杜凯,王艳,孟超,余爽(新津县中医医院儿科,四川 成都)摘要:目的分析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消化不良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2例小儿消化不良患儿为研究对象,按双盲法分为A、B组,各41例。

B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A组在其基础上联合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 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P<0.05)。

结论在小儿消化不良中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应用。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小儿消化不良;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41.127本文引用格式:杜凯,王艳,孟超,等.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1):200,208.0 引言小儿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患。

现阶段,儿科医师对小儿消化不良缺乏一定认知,导致其无法在早期直接有效地进行诊断和治疗,进而延误时机,影响患儿身心健康。

为此,早诊断和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1]。

既往临床针对小儿消化不良的治疗多以促动力药、抑酸和抗酸药为主,但长期实践发现,传统西医治疗虽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其局限性较大,对患儿的预后改善有着较大的影响。

而近期,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将中药半夏泻心汤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治疗中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还能增加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为此,本次研究特选取82例小儿消化不良患儿,分析中药半夏泻心汤加减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诊且经临床病理确诊,根据双盲法对患儿进行分组。

其中,A组41例,男女比例为23:18,年龄4个月至4岁,平均(2.04±0.42)岁,病程3~17d,平均(11.02±0.18)d;B组41例,男女比例为25:16,年龄6个月至4岁,平均(2.11±0.37)岁,病程3~19d,平均(11.12±0.24)d,两组基线资料对比(P>0.05)。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发病年龄多<2岁,<1歲约50%。

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

但是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很关键,很多患儿因治疗手段单一,忽视中医药的治疗,腹泻时间较长,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控制,病情加重或影响预后。

小儿腹泻分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前者称小儿肠炎,后者称消化不良或单纯腹泻。

①感染性腹泻: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通过食入污染的水、食物或通过污染的手传播而进入消化道。

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袭并产生毒力时可引起腹泻。

细菌感染所致腹泻包括肠毒性肠炎、侵袭性肠炎。

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不产生肠毒素及侵袭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②慢性腹泻: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以人工喂养的患儿为主。

当摄入食物的量、质突然改变超过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时,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积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及水电解质紊乱。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指连续病程<2周者;腹泻为病程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病程>2个月为慢性腹泻。

小儿腹泻按病情程度可分为轻型和重型。

①急性腹泻轻型:起病可急可缓,多由饮食原因、肠道外感染或肠道内病毒引起。

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每天数次大便,一般为<10次,量少,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有酸味,常可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皂块)和泡沫,可混有少量黏液。

患儿一般无发热症状,可有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尚可,可数日自愈。

②重型腹泻:多由肠道细菌感染引起,胃肠道症状腹泻频繁,一般>10次/日,水分多而粪质少,或混有黏液的稀水便多,同时可伴有腹胀和呕吐。

脱水症状明显,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大多是因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发展而来。

中医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效果分析

中医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效果分析

中医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中医治疗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3 年2 月—2015 年3 月间接收的100 例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照组常规治疗,研究组加用参苓白术颗粒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0% 显著高于对照组7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应用中医参苓白术颗粒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有助于患儿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中医治疗;参苓白术颗粒;疗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196-01 小儿腹泻作为影响婴幼儿健康的常见疾病,主要与患儿脾胃娇嫩、消化不畅等因素有关,多数婴幼儿腹泻的发生是由于饮食不调、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导致,患者易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大便失常等情况,严重影响婴幼儿健康[1]。

中医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效果好,已有诸多报道证实,为进一步探究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中医治疗效果,选取社区医院接收患儿100 例为对象进行研究,报道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以社区医院2013 年2 月—2015 年3 月间接收的100 例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患儿均符合以下标准:白细胞检查结果显示计数<10×109/L 个;以腹痛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多次腹泻等症状为主要表现,排除营养不良、细菌、克罗恩病等引起的腹泻[2]。

100 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50 例男25 例女25 例,年龄5 个月-7 岁,平均(4.1±1.4)岁,治疗组50 例男27 例女23 例,年龄5 个月-7 岁,平均(4.3±1.2)岁,两组患儿临床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中医辨证论治小儿腹泻

中医辨证论治小儿腹泻
食物调理:砂仁肚条粥
用料配方:砂仁10克,猪肚子1000克,花椒、胡椒末、葱白、生姜各适量
操 作:将猪肚洗净,用沸水烫一下,刮去内膜,放入砂锅中加水加花椒、生姜、葱白煮熟后,捞起猪肚晾冷切条,再将原汁烧开下肚条、砂仁、胡椒末、味精等,文火炖煮20分钟即成。
小儿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证。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2岁以下的婴儿更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南方冬季亦可发生,且往往引起流行。
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功 效:发表散寒,温中通阳
用 法:趁热服食,每日2次
3)湿热型
表 现: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每日数次或数十次,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黏液,腹部时有疼痛,食欲不振,肛门灼热,伴湿热之象,小便短赤,发热口渴。舌苔黄腻。
治 法:疏风散热
取 穴:开天门30次;推坎宫30次;揉太阳30次;揉耳后高骨30次;揉外劳宫30次
参考方剂:藿香正气散
功效:解表和中 理气化湿
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透,蕴热不退,午后热重等
用料配方:栗子仁与白糖适量
操 作:将栗子仁磨成粉,煮成稀糊,加白糖调匀服食
功 效:养胃健脾
用 法:每日1~2次,连食数日
注:(1)将《正红草止泻软膏》涂抹于患者腹部,顺时针摩腹待药物吸收,然后用红外线灯照射治疗5分钟
(2)将糖液倒入涂有植物油的搪瓷盘内摊平,稍冷,即用刀划成条,再划成小块即成。
功 效:健脾止泻。 适应久泻、久痢等症。

推拿疗法联合王氏保赤丸敷脐治疗小儿秋季湿热泻的临床疗效

推拿疗法联合王氏保赤丸敷脐治疗小儿秋季湿热泻的临床疗效

推拿疗法联合王氏保赤丸敷脐治疗小儿秋季湿热泻的临床疗效小儿秋季湿热泻是指在秋季,由湿热邪气侵袭小儿脾胃所致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病因主要是受食物不洁或饮食不节,脾胃功能虚弱,加之气候湿热,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表现为腹泻、食欲不振、口渴、舌苔厚腻等症状。

这种疾病对小儿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也给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传统中医治疗小儿秋季湿热泻一向以推拿疗法和中药治疗为主,其中王氏保赤丸敷脐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推拿疗法联合王氏保赤丸敷脐治疗小儿秋季湿热泻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

一、推拿疗法的原理及作用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它通过手法、按摩和拨叩等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经络和组织器官,调整气血,疏通经络,激发机体自愈能力,达到保健治病目的。

在治疗小儿秋季湿热泻时,推拿可以促进小儿脾胃功能的恢复,调整肠道功能,加速湿热邪气的排出,达到祛湿热、止泻的目的。

二、王氏保赤丸敷脐的原理及作用王氏保赤丸是由中医药泰州王氏宗老中医手抄方调制而成,具有保赤润燥、补益脾肾、清热祛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小儿脾虚湿困型的腹泻。

将王氏保赤丸研磨成细末敷于小儿肚脐上,其药性可通过脐部渗透吸收,直达脾胃经络,发挥调理脾胃、祛湿热的作用,达到治疗小儿秋季湿热泻的效果。

三、推拿疗法联合王氏保赤丸敷脐治疗小儿秋季湿热泻的临床疗效1. 临床资料本次观察对象为小儿秋季湿热泻患者,共选取患者60例,男女比例1:1,年龄在1-5岁之间,均在当地医院确诊为小儿秋季湿热泻。

在治疗前,患者均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口渴、舌苔厚腻等症状。

2. 治疗方法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治疗组采用推拿疗法联合王氏保赤丸敷脐治疗,每天进行推拿按摩15分钟,每隔3天更换一次王氏保赤丸。

对照组仅采用口服中药治疗,每日3次,每次10克。

治疗周期为14天。

3. 治疗结果经过14天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治疗组中,46例患者治愈,4例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对照组中,31例患者治愈,9例症状得到缓解。

推拿疗法联合王氏保赤丸敷脐治疗小儿秋季湿热泻的临床疗效

推拿疗法联合王氏保赤丸敷脐治疗小儿秋季湿热泻的临床疗效

推拿疗法联合王氏保赤丸敷脐治疗小儿秋季湿热泻的临床疗效【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推拿疗法联合王氏保赤丸敷脐治疗小儿秋季湿热泻的临床疗效。

推拿疗法通过调节气血运行,促进疏通经络,增强体内自愈能力。

王氏保赤丸具有清热解毒、止泻固肠的作用。

小儿秋季湿热泻表现为腹泻、厌食等症状。

推拿疗法联合王氏保赤丸敷脐可调理脏腑功能,促进肠道恢复正常菌群。

临床观察显示,该联合治疗方案能显著缩短病程、减轻症状、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推拿疗法联合王氏保赤丸敷脐治疗具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加强长期疗效观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推拿疗法、王氏保赤丸、小儿秋季湿热泻、敷脐治疗、临床疗效、机制、优势、疗效评价、展望、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儿秋季湿热泻是指小儿在秋季由于天气潮湿、气温变化大等因素引起的腹泻症状。

这种疾病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容易引起孩子的身体虚弱和体质下降,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危及生命。

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物和中药疗法,但是有些孩子对药物反应不佳或者治疗效果不佳。

本文旨在探讨推拿疗法联合王氏保赤丸敷脐治疗小儿秋季湿热泻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更多的孩子尽快康复。

通过临床观察和疗效评价,探讨该联合治疗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推拿疗法联合王氏保赤丸敷脐治疗小儿秋季湿热泻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进一步验证该联合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小儿秋季湿热泻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医生在实际治疗中提供参考,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疾病的复发率。

通过对疗效的观察和评价,探讨推拿疗法与中药联合治疗在小儿疾病中的应用前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基础。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小儿秋季湿热泻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为小儿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2010年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也称小儿腹泻,其主症为大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或如水样,或夹有不消化的乳食,为小儿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尤以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更多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

主要是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等,其病变在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清浊相干,并走大肠,遂成腹泻。

腹泻病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诊断]1、临床表现1.1 病史:常有喂养不当,腹部受凉或呼吸道,泌尿系及皮肤感染等肠道外感染病史.1.2 症状:腹泻可轻可重,轻者一日数次,大便呈糊状或稀水样.重者一日十余次或几十次,大便呈蛋花汤样或稀水样.部分病例伴有腹痛,大便带粘液, 里急后重.严重病例伴频繁呕吐,厌食,烦躁,精神萎糜等中毒症状,且有不同程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1.3 分型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1.4 病程分类:2 周以内为急性,2 周至 2 月为迁延性,2 月以上为慢性.2、辅助检查2.1大便常规:镜检可见脂肪滴或红,白细胞.2.2病原学检查:有条件者可作大便培养和病毒学检查.2.3血生化检查:包括血清钠,钾,氯,钙和二氧化碳结合力等.2.4血常规检查 :细菌感染者白细胞增多.[治疗](一)中医治疗1、常证(1)伤食泻主证: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如败卵.嗳气酸馊或欲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微黄. 治法:消食化积. 方药:保和丸加减. 还可采用灸法,取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交界处,以艾条温和灸两侧穴位,各10~15分钟,每日灸2~3次。

此法亦适于其他证型腹泻。

亦可采用推拿法,揉外劳宫,清板门,清大肠,摩腹,揉足三里。

(2)风寒泻主证:泄泻清稀,中含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兼恶寒发热,舌苔白腻.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外治法选熨脐法,干姜、艾叶、小茴香各20克,川椒15克为末,鲜生姜30克捣烂,上药为末纳纱布袋中,敷脐,上臵热水袋,昼夜连续,5天为1个疗程。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

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致。

泄泻常年都可发生,夏秋两季较为多见,秋冬两季发生的泄泻易酿成流行。

婴幼儿发病率较高。

泄泻轻者预后良好,若起病急骤,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慢惊风。

本证包括西医学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诊断]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们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3.重者泄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及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

[鉴别诊断]应与痢疾鉴别。

痢疾初起大便稀,便次增多,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有粘冻,脓血。

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病因大便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多由伤乳伤食引起;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黄臭气不重,多由风寒引起;水样或蛋花样便,色黄褐,气秽臭多属湿热;大便稀薄或溏烂,色淡气味不臭多属脾虚;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阳虚。

2.辨轻重泄泻病程短暂,大便次数不多,精神尚好为轻证;泻下急暴,次多量多,神萎思睡,面色苍白或灰白为重证。

3.辨虚实泻下来势急骤,量多腹胀或腹痛者多为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喜按者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或急或缓,腹胀拒按者多为虚中夹实。

二、治疗原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

虚证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益气,健脾温肾。

虚中夹实宜扶正祛邪,;补中有消或消中有补,消补兼施。

有伤阴、伤阳证者,宜养阴温阳。

除内服药外,尚可结合针灸、推拿、外治等法治疗。

中西医结合防治小儿腹泻专家共识PPT课件

中西医结合防治小儿腹泻专家共识PPT课件
小儿腹泻需与细菌性痢疾、坏死性肠 炎、过敏性腹泻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
注意事项
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儿的精 神状态、脱水情况和伴随症状等,以 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同时,还 需向家长详细询问患儿的喂养史和过 敏史等,以协助诊断。
03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与策略
治疗原则及目标设定
总体原则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应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充分发 挥中西医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02
中西医对小儿腹泻认识与诊 断
中医对小儿腹泻认识
病因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 所致。
辨证分型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中医将小儿腹泻分为伤食泻、风寒泻、湿热 泻、脾虚泻和脾肾阳虚泻等类型。
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根据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 治法,如消食导滞、疏风散寒、清热利湿、健脾益气和温补脾肾等。
经验总结和未来展望
经验总结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是一种有效的 治疗方法,但在实践过程中应注重中医 辨证施治、合理选用药物、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等方面。同时,家长和医生的密 切配合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VS
未来展望
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实 践的积累,未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 将更加规范化、个性化。同时,随着新技 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中西医结合治疗 小儿腹泻的效果将进一步提高,为患儿带 来更好的健康保障。
背景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 ,严重影响儿童健康。中西医结 合治疗小儿腹泻具有独特优势, 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小儿腹泻现状及危害
现状
小儿腹泻发病率高,且易反复发作。 病因多样,包括感染、消化不良、过 敏等。

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

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

•90•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年3月第21卷第5期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彭方敏(河南省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濮阳457000)摘要:目的:分析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洽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日~2018年1月20日收洽的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20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抽签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洽疗,观察组给予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洽疗,对比两组患儿洽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腹泻症状缓解时间、腹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 V0.05);观察组洽疗总有效率为93.00%,优于对照&的8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V0.05)。

结论: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者应用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洽疗后,临床疗效显著,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关键词: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醒脾养儿颗粒;酪酸梭菌活菌散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识码:B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21.05.044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消化系统疾病,以排便次数增加、食欲不振为常见表现,主要是由于脾肾虚弱、消化不良、消化功能紊乱而导致[1],采取好的药物治疗能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健康发展叫本研究对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疗效进行研究。

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日~2018年1月20日收治的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20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抽签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观察组男45例,女55例;平均年龄(5.8±1.6)岁。

对照组男46例,女54例;平均年龄(5.6±1.5)岁。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

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

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史方奇;方药中腹泻是儿科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包括范围极其广泛,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腹泻的发生,广泛言之,一切由于肠道蠕动增强;肠道吸收分解障碍;肠道炎性变化及各种机械性刺戟而致之腹泻症状,中医均列属小儿腹泻范围。

不过儿科临床上所谓腹泻,一般多仅指小儿排粪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泻而言,如泻出物中夹杂脓血者,中医称为“肠澼”、“滞下”或“痢疾”,一般不列入腹泻范围之中。

何梦瑶氏谓:“泄泻之症,水谷或化或不化,腹痛或不痛,并无努责,亦无脓血及里急后重,惟觉困倦耳,故与痢疾异。

”因此本文所述内容,亦仅限于小儿一般腹泻,不包括小儿痢疾在内。

一、关于病因关于小儿腹泻症状发生的原因,归纳中医文献中有关论述,一般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1.外感“邪气”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可以由于外感“邪气”所致,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小儿有解脱而风冷入肠胃,肠胃虚则泄利。

”又谓:“解脱换易衣裳及洗浴露儿身体,不避风冷,风冷因客肤腠…入于大肠则为利也。

”张景岳全书谓:“小儿吐泻…有因寒气自外而入,内犯脏气而然…”戴思恭证治要诀谓:“暑泻由冒感暑气。

”王纶明医杂著谓:“夏秋之间,湿热大行,暴注水泻。

”所谓:“风”、“寒”、“暑”、“湿”…等等,“外邪”侵犯小儿肠胃,即可在临床上发生腹泻症状。

2.饮食所伤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常系由于饮食失调所致。

素问太阴阳明篇谓:“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飱泄。

”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小儿先因饮食,有冷气在肠胃之间,而复为热气所伤,而肠胃宿虚,故受于热,冷热相交而变下利,乍黄乍白,或水或谷,此为冷热利也。

”王纶明医杂著谓:“泄本属湿热,多因饮食不节,致伤肠胃而作。

”景岳全书谓:“小儿吐泻…有因生冷不慎、致伤胃气而然者…”是小儿饮食过多或食用生冷不洁之物,均可损伤小儿肠胃而发生腹泻。

痛泻要方热奄包治疗脾虚湿困型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痛泻要方热奄包治疗脾虚湿困型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痛泻要方热奄包治疗脾虚湿困型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摘要】痛泻要方热奄包是一种治疗脾虚湿困型小儿腹泻的中医药方,通过痛泻要方的配方与功效和热奄包的作用机制可以有效缓解小儿腹泻的症状。

脾虚湿困型小儿腹泻具有明显的特点,临床应用经验表明痛泻要方热奄包在治疗该类型的小儿腹泻中具有显著效果。

通过效果评估可以看出,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结合实际治疗效果,总结痛泻要方热奄包对脾虚湿困型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进一步完善该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痛泻要方, 热奄包, 脾虚湿困型小儿腹泻, 临床效果, 中医治疗, 儿童腹泻, 草药治疗, 临床经验, 综合疗法, 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病症简介小儿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为频繁的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腹泻可由感染性病原体导致,也可能是由于饮食不洁、消化不良等原因引起。

在腹泻的治疗过程中,脾虚湿困型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辨证类型,主要表现为腹泻黏稠、腹胀不适、舌苔白厚等症状。

对于脾虚湿困型小儿腹泻,传统中医疗法认为痛泻要方与热奄包的结合可以有效治疗。

痛泻要方是一种具有理气健脾的药方,可以调理肠胃功能,缓解腹泻症状。

而热奄包则可以温暖脾胃,促进脾功能恢复,对脾虚湿困型小儿腹泻有良好的疗效。

探讨痛泻要方热奄包治疗脾虚湿困型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对于提高小儿腹泻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将结合配方与功效、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经验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1.2 治疗需求小儿腹泻是常见的小儿疾病,多数情况下是因消化不良、感染等引起的,病情轻重不一,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脱水和营养不良。

针对腹泻的治疗需求十分迫切,尤其是对于脾虚湿困型小儿腹泻,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需要寻求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了解痛泻要方热奄包治疗脾虚湿困型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对于满足治疗需求、提高病患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临床应用经验及效果评估,可以更好地总结该疗法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建议。

醒脾养儿颗粒和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效果

醒脾养儿颗粒和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效果

性 疾病 66例 疗效观 察 【J】.中华航 海 医学与 高气压 医学杂志 , 『71宋倩 ,王加 维.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 炎的临床 疗效观察『J].
2016,23(3):239—240.
中西 医结合 研 究 ,2016,8(3):146—147.
[3]袁琦 文 ,包歆 .中西 医结合治疗慢性 盆腔 炎 46例 临床观察fJ】. 【8]朱仕华 ,李玲 ,朱明莉 ,等.阿奇霉素联合妇康健合 剂治疗支原
此对照组采用醒脾养儿颗粒 ,<1岁 口服剂量为 2d次 ,2次/d;1~
2岁 ISl服剂量为 4g/次 ,2次/d;3-6岁 口服剂 量为 4g/次 ,3次/d;
超过 7岁 口服剂量 为 6—8g/次 ,2次/d。观察组基 于对 照组加用 3 讨 论
酪酸梭菌活菌散 ,1袋/次 ,2-3次/d,饭后温水送服 。两组疗程均
时间 ,并判定两组 临床疗效 :治疗后 腹泻次数减少 ,约 2次/d,大 0.5l% 。小儿腹泻的诱 因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 ,感染性 因素主
便性状与外观无异常 ,全身症状改善判定为显效 ;治疗后大便性 要为寄生虫 、病毒 、真 菌及细菌等肠道内感染 ,以病毒最为常见 ,
[1]李维,邹亮 ,龚云,等.妇科 千金 片对阿奇霉素在慢性盆腔 炎大 [5]陈海妙 ,叶明 ,张鸿 ,等.慢性盆腔 炎患者支原体 、衣原体 感染
表 2 两组症状 改善时间比较(;±s,d j
男 性 22例 ,女性 17例 ,年 龄 9个月 ~1O岁 ,平均 年龄 (4.3±1.9)
岁 。两组基线资料 比较无显著差异 (尸>0.05),具有均衡性 。
1.2治疗方 法 :两组均坚 持临床 治疗 原则 ,调整 饮食 ,将 酸碱失

小儿泄泻的中医调护PPT课件

小儿泄泻的中医调护PPT课件

均 可 致 泻 。 冬 春 多 为 风
感 风 、 寒 、 暑 、 湿 、 热
病机
为脾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并走大肠, 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9
分类
按病程分: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10
按病情分:
重 型
增白 高、 )体 。温
不 升 , 白 细 胞 计 数 明 显
23
我院儿科中医特色治疗
推拿治疗
①风寒泻 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清补大肠等,每日1次。
②湿热泻
清脾经,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三 里,摩腹,揉脐,揉天枢等,每日1次。
③伤食泻 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或顺运八 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利小便,顺揉长强,推上七 节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泻灵。
治法:温脾燥湿、渗湿止泻。
辩证施护
(1)可给予生姜糖茶饮服。 (2)中药宜热服。 (3)推拿疗法:补大肠,补脾经,
推三关,揉外劳宫,每日1 次。
推三关
16
5、脾虚泻
辨证论治
辩证施护
证候:大便稀薄,色淡不臭, 夹有不消化的乳食,多于 食后作泻,面色萎黄,神 倦乏力消瘦纳呆,舌质淡, 苔薄白,脉弱无力,病程 迁延,时轻时重。
28
谢谢
29
治法:疏风散寒, 化湿和中。
辩证施护
(1)病室应避风,患儿出现腹痛、 肠鸣时,腹部宜保暖。
(2)兼有恶寒发热者,可艾灸神 阙穴,每次10~15分钟;也可用 暖脐膏加丁香、胡椒粉各0.5g 敷于脐部,或用食盐60g,生姜、 大葱各9g炒热,布包后 熨肚脐,可散寒止痛。

中医综合治疗与西医抗病毒治疗在小儿秋季腹泻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中医综合治疗与西医抗病毒治疗在小儿秋季腹泻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中医综合治疗与西医抗病毒治疗在小儿秋季腹泻治疗中的疗效
比较
刘光武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年(卷),期】2016(8)13
【摘要】目的:对中医综合治疗与西医抗病毒治疗两种疗法在小儿秋季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

方法:选取126例小儿秋季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中医综合治疗;对照组予以西医抗病毒治疗。

治疗后就疗效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在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中,中医综合治疗的疗效显著优于西医抗病毒治疗,具有推广价值。

【总页数】2页(P106-107)
【关键词】中医综合治疗;西医抗病毒;小儿秋季腹泻;疗效;安全性
【作者】刘光武
【作者单位】玉林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2-2
【相关文献】
1.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疗效研究 [J], 燕丁丁;李新剑;郭忠寅
2.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研究 [J], 汤力
3.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30例疗效观察 [J], 王豫东
4.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 [J], 郑凯文
5.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 [J], 曾繁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效果田 燕(辽宁省本溪市中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摘要】 目的:分析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效果。

方法:选取102例秋季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

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观察组予以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指标变化、治疗后症状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症状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腹胀、腹痛、腹泻、大便性状积分变化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使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效疗效显著,可缩短腹泻时间和住院时间。

【关键词】 中医综合疗法;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doi: 10. 3969 / j. issn. 1672-0369. 2019. 02. 052中图分类号: R2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0369(2019)02-0113-02消化不良患儿常伴随腹泻,为由喂养方式、胃肠运动障碍等多因素造成。

临床表现为呕吐、发热、白色稀水或者蛋花样便,重度患者伴有水电解质紊乱。

现阶段治疗中主要使用微生态疗法,但因为病因复杂,使得治疗存在滞后性。

本文探究中医方剂、推拿、注射治疗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辽宁省本溪市中医院收治的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102例。

(1)纳入标准:①符合《小儿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1];②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①有心脑血管病、肝肾病、造血系统问题者;②操作中存在破损、创伤、淤血等。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

观察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6个月~5岁,平均(1.63±0.51)岁;病程1~3 d,平均(1.60±0.51)d。

对照组:男25例,女26例;年龄5个月~5岁,平均(1.64±0.52)岁;病程1~4 d,平均(1.70±0.60)d。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蒙脱石散[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690,3 g/袋],1岁以下3次/d,1袋/d;1~2岁,3次/d,1~2袋/d;2岁以上,3次/d,2袋/d。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1 g/袋,1袋/次,3次/d,治疗时间15 d。

1.2.2 观察组 中医综合治疗。

自制止泻方(太子参、茯苓、黄芩、葛根各9 g,苏叶、诃子各5 g,藿香、白术、黄连各4 g,甘草3 g),1剂/d,水煎服,取汁500 mL分2次服用;苔黄加连翘、金银花、柴胡各4 g;腹痛加延胡索、白芍各4 g;呕吐加陈皮、生姜、半夏各5 g。

推拿,使用推腹法:双手摊平,拇指垂直手掌,拇指从剑突穴向下推至腹部,约50~100次。

使用揉腹部法促进肠胃润滑,掌心朝向腹部,逆时针揉50~100次;推背法,双手展开同时四肢并拢,从拇指分开,把拇指紧贴于患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推动,直至脊柱两侧皮肤出现微红和发热为止。

25 min/次,3 d/次,治疗时间15 d。

鱼腥草注射液(焦作市康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1021744)以及双黄连针剂(哈药集团中药二厂,国药准字Z10940044),分别选取1 mL/kg 和60 mL/kg进行灌肠给药。

采用消毒导尿管插入10 cm,加热至37 ℃之后导入混合液,确保滞留时间为15 min方可确定灌肠成功,治疗时间为5 d。

1.3 观察指标 (1)疗效判断[2]。

痊愈:治疗1~2 d大便次数减少,大便性状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治疗2~3 d后大便次数减少,大便性状好转,水分减少明显,临床各症状消失;无效:腹泻次数无减少,大便性状无变化。

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2)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时间,其中主要包括: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

(3)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113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组别痊愈有效无效总有效对照组(n=51)24(47.05)17(33.33)10(19.60)41(80.39)观察组(n=51)29(58.86)19(37.25)3(5.88)48(94.12)χ2值 4.319P值0.0372.2 两组治疗前后指标变化比较 观察组患儿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指标比较(d,x—±s)组别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对照组(n=51) 2.11±0.77 5.45±1.11 3.78±1.02 5.23±1.23观察组(n=51) 1.02±0.51 3.22±1.12 2.54±0.87 3.74±1.02 t值8.42810.099 6.605 6.659P值0.0000.0000.0000.000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是儿科常见疾病,病理学分析为轮状病毒侵犯肠黏膜和小肠绒毛,使细胞结构遭到破坏,肠道内电解质失衡,患儿吸收功能出现障碍,因而产生腹泻。

患儿大便次数每天3次之上,大便呈水样、有黏液、脓血,同时伴有发热和呕吐等症状。

同时部分患儿由于长期频繁呕吐以及腹泻,使得体内水分大量缺失,电解质失衡。

常表现为眼窝深陷、哭无泪、尿少、皮肤干燥、体质量降低、烦躁和嗜睡等问题,在贫困地区较为常见。

因部分家长经验不足,易产生恐慌心理而错失最佳补水和预防时间。

治疗不及时会影响患儿身体健康,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探究高效治疗方式十分重要。

中医认为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属“泻病”范畴,因患儿“脾常不足”又感风寒所引起。

水反为湿、谷为滞,故出现腹泻。

在本方中,太子参补气生津,白术、苍术、茯苓健脾祛湿,黄芩、葛根、黄连有燥湿止泻、清热解毒的功效,苏叶芳香祛湿,诃子止泻涩肠,甘草调和众药。

本方有助运健脾、利湿止泻的功用。

现代药理分析认为,该药方可以降低cAMP活性,减少水钠分泌,降低含水量;激活肠道免疫系统,提升吞噬、补体功能,提高肠道sigA含量、肠道黏膜酶活性[3]。

双黄连粉剂内主要成分为连翘、金银花和黄芩,鱼腥草注射液内则含有鱼腥草素,在研究中主要采用灌肠的方式,促进药物吸收。

促进肠道黏膜细胞持续再生,抑制浆液分泌进而缓解平滑肌痉挛,同时也可减少肠胃蠕动,促进电解质吸收,达到止泻效果。

使用推拿治疗腹泻时以阴阳五行为指导,疏通脏腑经络为主,使用各种手法达到调节气血、疏通经络、驱邪扶正的目的。

推拿揉腹促进消化、补脾健胃、利小便实大便,最终达到止泻功效。

现代医学分析,推拿刺激大脑皮层神经活动,提升防御功能,推拿后所释放的化学物质,可改善血液循环,加速酸性代谢物和致炎物清除。

有研究指出,使用推拿可以修复损伤黏膜,提升炎性吸收[4]。

揉腹法可以促使大脑皮层神经活动改善,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强化造血功能,调节身体酶活力,改善小肠吸收功能。

本次研究表明,使用中医综合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39%;患儿大便恢复正常时间和次数、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有显著改善;腹胀、腹痛、腹泻、大便性状等积分变化显著。

研究结果和刘光武研究成果相一致[5],提示中医综合治疗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症状消失快,临床疗效显著。

两组治疗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分析认为中医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时,不良反应少,用药较安全。

综上所述,使用中医综合治疗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1] 燕丁丁,李新剑,郭忠寅.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疗效研究[J]. 世界中医药,2015,10(12):1880-1882.[2] 颜莉,陈炳利. 白苓健脾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2017,23(34):88-89.[3] 李小刚.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效果分析[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6):58-59.[4] 李剑. 醒脾养儿颗粒和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疗效的比较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2017,29(1):39-40.[5] 刘光武. 中医综合治疗与西医抗病毒治疗在小儿秋季腹泻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 中医临床研究,2016,8(13):106-107.编辑:苏威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