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方神话的幻灭
高二幻灭读后感800字
高二幻灭读后感800字
一个是兢兢业业心肠浑厚,埋头于科学发明创造的实业家大卫,
因敌不过阴险狡猾的资产阶级野心家而被迫舍弃发明专利,隐居乡间。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幻灭读后感800字,期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高二幻灭读后感800字1
《幻灭》的主人公吕西安不是英雄(当然也不是坏蛋),而是一个
中间人物。作者是把他作为思想性情有严重弱点,而又有相当天赋的一
类青年来刻画的。这是十九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的典型环境中的一种典
型性情。他聪明,有才华,但是自私、虚荣,野心很大而又意志薄弱,
总想抄近路一步登天,没有毅力在真学问上下工夫。所以他经不起浮华
世界的勾引,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腐化。对这样一个人物,作者的态度是
既有批评,也有同情。对于他的毛病和失败,作者既不完全归咎于社会,也不完全归咎于个人。社会环境的卑劣影响,正是通过吕西安自身的弱
点起作用的。
吕西安到巴黎以后,眼前清清楚楚摆着两条路。一是德·阿泰兹
和他的小团体的道路,这条路艰苦、漫长,然而清白可靠。要走这条路,吕西安缺的是坚强的意志和恒心。另一条就是斐诺已经获得成功、卢斯
托正尾随其后的道路,这条路邋遢、危险,然而表面看来是求名求利的
捷径。要走这条路,吕西安却又缺少作恶的魄力和本领。因此吕西安两
条路都走不通。
大卫·赛夏是与吕西安完全不同类型的一个青年。他正直宽厚、
浑厚仁慈。他没有什么向上爬的野心,但并非没有才能或抱负。他用全
副精力从事一项科学发明,想为他所爱的人挣起一份家业,他不乏恒心
与毅力,却仍遭到惨败,原因是他的心肠过于单纯,对现实缺少透彻的
知道,不像德·阿泰兹等人对人对事都有极冷静的分析。他在虎狼成群
“美国梦”的铸就到幻灭
摘要:美籍爱尔兰作家弗兰克.麦考特的三部自传体小说《安琪拉的灰烬》、《就是这儿》和《教书匠》完整地的描述了他的一生,一个外来移民的奋斗历程生动地跃然纸上。论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探讨“美国梦”从“筑梦”到“逐梦圆梦”再到“幻灭”的完整历程。
关键词:弗兰克.麦考特;美国梦;筑梦;逐梦;圆梦;幻灭
美籍爱尔兰作家弗兰克.麦考特在晚年时期撰写的三部自传小说《安琪拉的灰烬》、《就是这儿》和《教书匠》完整地的描述了他的一生,从他的悲惨童年到奋斗血泪史再到成功的事业生涯。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更让读者耳目一新,将读者带入了作者的自我世界中,让读者如身历其境般感受到了他童年的凄惨、奋斗的辛酸和成功的喜悦。乍眼一看,一个外来移民通过自己的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自己之前穷困潦倒的生活,这正是一个圆满“美国梦”的真实写照,仿佛是专为美国这个自由之地所作的代言。细细品读,作者在作品中的某些遣词造句却并不尽然彰显了实现了所谓的“美国梦”的喜悦。本文试从弗兰克的自传三部曲切入,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来探讨“美国梦”从“筑梦”到“逐梦圆梦”再到“幻灭”的历程。
一、“美国梦”概述
“美国梦”这一观点早在欧洲移民早期就被提出,其含义是只要在美国就可以通过自己勤劳的奋斗和努力的工作终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过上较为富裕的生活或者成为上流人士。美国于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中宣扬“人人生而平等”的真理,并标明每个人皆有“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自此,“人人生而平等”作为美国的立国原则,作为人们的理想和信念,开始吸引着众多外来者来到这片土地上,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以实现梦想。“美国梦”由此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自1776年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两百年来,美国梦”一直激励着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来到这片土地创造自己的价值,美国也因此成为全球成功人士的摇篮”[1]。
“美国梦”的幻灭与追寻
摘要:“美国梦”:是美国文学的独特情节,这个起源于移民、拓荒时代的“美国梦”情节深潜于美国人意识深处。然而踏入2 0 世纪“天真的时代”结束了。新世纪的美国作家们不再沉迷于美国成功的“神话”,转而开始对“美国梦”进行全面的反省和批判。尤其在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资本主义危机之后,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美国梦”的光彩一层层退去,最终消失。这一时期的大量文学作品紧扣这一主题开展创作。本文将其中的经典之作德莱塞的《嘉丽妹妹》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 美国梦;幻灭;追寻
引言
每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情结,对于美国文学来说这个情结就是“美国梦”。“美国梦”贯穿美国历史,最能体现美国生活方式和国民精神的理想,是对平等、自由、宽容、进取和成功的理想主义信念,是对机会均等、人人都有成功希望和创造奇迹可能性的乐观自信。当美国文学跨入2 0 世纪的门槛时,“美国梦”的幻灭感便日益成为引人注目的主题了。
一、《嘉丽妹妹》
(一)作者
最早从社会批判角度表现美国梦的失落和幻灭感的是德莱塞的小说。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2 0 世纪上半叶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出身贫困,饱尝物质和精神的贫困之苦。在工作中接触到下层社会的各种人物和阴暗面,为日后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决定了他创作中的悲剧思想和自然主义色彩。德莱塞创作伊始就无情地扯下了美国这片“净土”的伪装。在《嘉丽妹妹》中他以那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女主人公的奋斗史,揭穿了所谓“机会均等”的神话,从而使当时还沉迷于“美国梦”的舆论界为之大哗。
简析美国“迷惘的一代”形成的历史原因——对美国精神的执着和战后“美国梦”的破灭
起初 , 在政府 的欺骗 和社会价值取向的驱 年听信威尔逊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的宣传 ,怀着 美 国的历史与其它国家相 比是非 常短 的, 勋章。 但是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每一次发生的重 大的 使下,他对 自己的负伤充满了光荣 和 自 , 豪 “ 这 满腔 的爱 国热情走上前线 。可是他们在战争 中 历史事件都会给文 学领域 以极大的影响。以海 是为 一桩大事业而受伤。这场战争没有英雄人 只见到 了屠杀和死亡 ,巴黎和会只是~场分赃 发现他们只是被利用 了。在他们看来“ 所 明威 、菲茨杰拉德等为代表的 “ 惘的一代 ” 物 ,我们都愿意献 出我们的身躯 ……我 的身躯 大会 , 迷 , “ 实际上就是第 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 , 于这个 被选 中, 属 我觉得骄傲和高兴……”] 1 2 有 众神都不复存在了 , 所有 战争都是可耻的 , 所 流派 的大都是青年作家 , 他们对战争的厌恶 、 恐 在美 国精神 的支撑 下 ,迷惘的一代” “ 作家 有信念都 已涣散了。” 战争对知识分子造成 了 惧, 但又找不到思想 出路 , 因迷失了方向而成 为 在其作 品中也体现了美国人对 自由和幸福 的追 更 为深刻的影响。最具代表性 的就是造就了青 迷惘的一代 ” 作家 。这一代人之 ’ 迷惘的一代 ’ 战争带 给人们 的灾难是 巨大 求 。这集 中体现在对金钱财富的追求和对永恒 年一代厌战的“ 。… 的, 不仅仅是物质上 , 更重要的足 精神上 。本文 的青春和美 的追求 , 后者“ 即富于幻想 的美 国人 所 以迷惘是因为他 们的传统价值观念不再适合 力 图通过展 现美 国人对美 国精神的执着和 战后 对幸福 的追求 、 精神需求的追求 。 比如 ,了不 战后 的世界 , ” 《 而又没有找到新 的生活准则。 在战 “ 国梦” 美 的破灭来分析“ 迷惘的一代 ” 形成 的历 起 的盖茨 比》 中的盖茨 比是典型“ 国梦” 美 的追 后特殊的社会背景 之下 ,人们产生了一种渺小 精神上 的障碍 , 对前途的失望以及 史原因 , 进而解释为什么“ 美国梦” 的幻灭和“ 反 求者 , 他相信资本主义社会所谓 的机会均等 。 第 无力的感觉 , 次世界大战后 , 国大发 战争财 , 美 经济上有 了 由此产生的失落 和不安 ,成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战” 成为“ 惘的一代” 迷 作品的两大主题 。 1 不懈寻求希望的美国人——美国精神的 定 的发展 ,人们 的精神 面貌产生 了很大的变 和危机。精神上 出现 的危机感成 了社会 最突出 怀疑人的价值 、 人的尊严以及人的 传承 化 。盖茨 比在为了梦想奋斗 中所表现出的精神 的社会问题 。 我 们 有 必 要 通 过 探 讨 美 国 的 历 史 以及 由 就是他最“ 了不起 ” 的地方 , 他坚毅勇敢 , 为了爱 本 质 是 否像 过去 想 象 的 那 么 美 ? 哪里 是 灵魂 安 历史所决定 的美国人的特性来说 明 “ 迷惘的一 情 ,或 者 说 是理 想 中 的爱 情 ,牺 牲 了 自己 的 一 息 的 地 方 ? 到 哪里 去 寻 找 自 己真 正 的 家 园 ? 人 失 代 ” 成 的原 因 , 及他 们 对 美 国精 神 的继 承 。 切 。 形 以 在盖茨 比的心中 , 女主人公黛西 已经成为了 落 的年轻人努力 寻找答案 , 他们迷 惘、 失望 , 彷 美匡l 精神最初集中体现在美 国人对实现 “ 美国 理 想 的 化 身 ,象 征 美 国一 切 美 好 的 事物 ,他 花 徨 。 “ 梦” 的渴求 。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 , 那些离 了大量 的钱财 , 用尽毕生 的经历 , 去恢复 旧梦。 3迷 惘的一代” “ 作品的两大 主题 乡背井 的人都把美洲视为 天国,他们怀着宗教 他在脑子里虚构 了一个美丽的境界 ,这里描一 虽然每个 作家运用 的手法、 描写的具体 内 理想 , 乘坐着满 怀希望 的“ 五月花号” 到美 洲 下 , 来 那里添一笔, 把他能想到的优美色彩统统加 容 、和侧重反应的思想各有不同 , 但正是 由于 大陆 , 他们为 了自由而来 , 他们渴望在这 片土地 上去 , 自己的一切贡献给这个梦。”1 把 4 [ “ 迷惘 的一代 ” 成的特殊历史原 因 , 形 致使他们 上建立一个理想中“ 山颠 之城 ” 美国梦” 。“ 就始 2 美 国梦” “ 的破灭——第一次世 界大 战带 的作品都反 映了共 同的主题—— 反战 , “ 国 和 美 梦 ” 破灭 。 的 于这些早期移民对 自由信仰 、自由创造的渴望 给美 国人的精神创伤 和 梦想 。 海 明威、菲茨杰拉德等 “ 迷惘 的一代 ” 作 “ 迷惘的一代 ”作家 人生态度是有一个发 美 国早期 的岁月虽然充满 困难 , 但是却 充 家 , 都经历了一战和战后的“ 爵士时代 ”目睹了 展过程的, , 即由战前的乐观的理想 主义 , 到战后 满 希 望 , 们 对 未束 足 乐 观 的 。 初 的 移 民 到达 “ 人 最 经济大萧条时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 。 美国 的迷惘 、 失望 、 而逃 避到欧洲 巴黎 , 那里接 继 在 美洲大陆克服了种种 困难 , 经历千难万险。 西部 社会 还在宣扬高 尚人性和上帝的存 在 ,美 国人 受 新 思想 ,发 展 成 最后 的 用创 新 的手 法 在 他 们 边疆 的开发成功也使人们充满了希望 ,鼓励大 民 不但 有 理 想 , 希 望 , 且 还有 共 同遵 守 的行 的作 品中揭露战争和资本 主义 的虚伪造成人的 有 而 家艰苦奋斗。 美国独立 战争胜利后 , 美国人感到 为准则和社会秩序 ,人们 仍然坚信他们祖辈传 悲剧 , 并且鼓舞人们具有 “ 硬汉子 ” 的精神 , 号召 离他们的理想越来越近了 。美国人是 由一群不 下来 的拓荒精神和 “ 国梦” 美 国对 于大多数 世人觉醒 。 美 , 他们始终有一种使命感 , 他们苦苦寻 懈寻求希望 的人组成 。美国历史 上不存在封建 人来说依 旧是实现 自由梦想 的天堂 。第一次世 求 出路 , 写下 了不朽力作 , 自己也为美 国文学 为 直 97 制度 , 大多数美 国人都信仰 自由主义 。 正是对 自 界 大 战原 本 与美 国并 没 有 多 大关 系 , 到 1 1 赢 得 了世 界 声誉 。 由、 平等的梦想把欧洲人吸引到美 国来的。 他们 年 由于 德 国 展 开 了 无 限制 的潜 艇 战 才 加 入 到 战 “ 迷惘的一代”在他们 的作 品中抓住 了 自 是来寻求希 望的。自然环境带来 的困难没有打 争 中。战争双方都 造成 了极大 的损失 ,死伤无 己所处时代的历史特征 , 体现时代的悲剧 , 强调 垮美国人的精神 ,反而坚定 了他们寻求 自由的 数 。 而美 国在一战中的损失是较小 的, 参战仅一 了世界的荒诞性 和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的悲剧 决心。 年, 战火并没有燃烧 到美 国本土 。 如果单纯从物 性 。在其作 品中我们都可 以看出战争对 人类精 在第 一次世界 大战初期 ,迷 惘的一代” “ 作 质 方 面 衡 量 , 国在 战 争 中是 获 利 的 。 是 经 济 神的直接或间接 的冲击 。 美 但 这时代的悲剧在“ 迷悯 作品中 , 主要体现为两 大主题 , 一是 反 家继 承了美 国精神的精髓 ,对现实还是抱有幻 上暂时的繁荣 掩盖不住人们心理道德上极大恐 的一代 ” 想的、 头脑里还是充满了理想主义的。 这些二十 慌 ,美国对这场战争所付出的代价是在心灵上 映人在战后 的资本主义社会中“ 国梦 ” 美 的幻 灭 左右岁 的青年人怀着攻瑰 色的幻想 , 为了“ 捍卫 的 。 主题 ( 如菲茨杰拉德的作品 ) 二个主题就 是 。第 世界民主” 带着十字军东征 晴绪争先恐后 的 , 抛开美 国政府不谈 , 美国人 民是 向往 和平 反战主题 。 比如 , 帕索斯 的《 三个士兵》 和福克纳 加入 了战争 。比如 , 明威就和其他年轻、 海 幼稚 的 , 只想建 立他们理想 中的家园 。 一战的战火燃 的早期作 品《 士兵的报酬》 等。特别是海 明威 亲 的美 国青年一样 ,听信 了政府的诱导 ,在年仅 起后 , 美国人民为美 国远离战火而感到安慰 。 虽 历了战争 ,所 以在他的作品中我们 能真切 的感 1 9岁就加入 了救护 队任汽 车驾驶员 , 开赴 意大 然大多数美 国人 同情英 、 法一方 , 但这仅 仅是道 受到战争 给人类 的灾难。 永别了 , 如《 武器》 把揭 利前线 。有一次 ,奥地利军追击炮在她身边爆 义上的支持 , 要亲 自 参加战争又是另外 一回事 露 的 矛 头直 接 指 向帝 国 主 义 战争 。 炸, 身旁的两名士兵被炸死 , 明威身负重伤 。 了 。1 1 海 9 7年 , 尔逊 召集 国会 , 美 国的 参 战描 威 把 “ 迷惘的一代 ”在创 作手法上也是创新 的 意大利政府为表彰他 的英勇事迹 ,授予他 两枚 绘成一场保卫世界 民主的“ 圣战” 。许多美 国青 代 , 他们把 生活方式 与 ( 2 2页) 下转 9
论《飘》对美国“南方神话”的解构
论《飘》对美国“南方神话”的解构
《飘》是美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的一部历史小说。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南方少女斯嘉丽·奥
哈拉的故事,以及她在这段历史时期里的爱情、亲情、友情等人生经历。同时,这部小说也对当时的美国南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可以说,《飘》是对美国“南方神话”的一次深度解构。
一、《飘》对南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批判
在《飘》中,作者用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美国南方社会的各种问题。通过详细描写南北战争期间,一些南方资本家的利益驱动,士兵们的战争经历,以及各个社会阶层人物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南方社会的各种弊病。刻画了南方社会中缺少自由思想、科学与艺术精神,以及对奴隶制度的精神与文化上的支持等等。这个家族伦理、荣誉感是南方父辈们的一种传统,一种不可违抗的信仰,但其实也包含了许多陈腐的传统,恶俗,比如南方人
的乐天、浪漫豁达和自傲,这些都反映了一种价值观的转型与价值观的销声匿迹。
二、《飘》对美国“南方神话”的解构
美国“南方神话”是历史上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族神话。它是自19世纪初南方州在联邦制下独立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认为南方人具有某种独特的精神和品质,这个品质是在英国殖民制度、种植园主社会文化、奴隶制度等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的。《飘》通过塑造斯嘉丽等角色,批判性地揭露了美国南
方“神话”的种种虚伪与现实矛盾。
首先,小说展现了那个时期的美国南方,在多层次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偏见、歧视和排斥现象,这些现象无疑与“南方神话”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飘》也对南方社会中那种所谓的“人人平等”、“白人至上”的观念进行了批判。它指责了一个由人们信奉的传统文化目标是为了维护南方统治阶层的利益。从而使社会中贫富两极分化,种族隔离,对于奴隶制的支持也同时暴露出来。最重要的一点是,《飘》也反驳了南方所宣传的那种男性的“荣耀”标准。以斯嘉丽的情感生活作为例子,她友如、妒如、痴如,确实和一个具有男性荣誉感的南方女性相去甚远,她的坚强和一直以来的努力才是实实在在给女性赋权的方法。
幻象、幻殇、幻灭——《魂断威尼斯》的意象分析
第23卷第1期辽宁省交通咼等专科学校学报Vol.23No.1 2021年2月JOURNAL OF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Feb.2021
文章编号:1008-3812(2021)01-047-05
幻象、幻疡、幻灭---《魂断威尼斯》的意象分析
齐一蒙
(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004)
摘要《魂断威尼斯》是德国著名文学家托马斯•曼的中篇小说。作者以在威尼斯度假的见闻为原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情感注入浇筑形成大量生动的意象,并构成一幅亦真亦幻的油画。本文着眼于其中的三个主要意象—
—塔奇奥、亚斯胡和瘟疫病,探寻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虚幻因素和小说情节发展的宿命感,并由此分析作者通过这部作品提出的理性克制与感性真实在艺术创作和艺术境界中构成的矛盾。
关键词德语文学;托马斯曼小说;意象分析;感性与理性;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1516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魂断威尼斯》是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早期作品。文中讲述一位成就颇丰的作家阿申巴赫偶然去威尼斯度假。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俊美的少年并为之痴迷。他疯狂地观察甚至跟踪少年,但始终没有与少年进行言语交流。后来意大利瘟疫盛行,阿申巴赫却因不愿离开这位少年而选择停留,最终因病在海滩上长逝。
这是一部成功的小说,在当时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直到今天,许多学者都乐于将其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对这部作品中神话元素的运用进行深层次剖析,探索其中现代精神与古典美感的结合[1]o另外,也有学者对于作品内容中艺术与感性、理性两个极端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凌驾于理性与感性之上的艺术是危险的”[2]o这部小说在1971年被改编成艺术电影并搬上银幕。有学者就电影和原著所涉及的“跨媒介互文性”进行比较,阐述了作者托马斯•曼本人、改编该作品的导演鲁其诺•维斯康蒂和作品中阿申巴赫的原型一音乐家古斯塔夫•马勒[3]三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人物原型、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三者之间构成的互文性与同构性关系,道破作品中“死亡”和“欲望”的终极主题⑷。另外有论文引用托马斯•曼的话以及他的女儿在其过世后为其编辑书信集时的波兰来信来表明,《魂断威尼斯》中出现的形象一-慕尼黑北郊的旅行者、又黑又脏的汽艇、涂脂抹粉的老头儿、不诚实的平底船船夫、塔奇奥和他的家人、霍乱等等,都是真实存在的[5],而这部小说正是作者在威尼斯见闻的有机组合。
美国神话故事
美国神话故事
美国神话故事源远流长,融合了来自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传统神话元素,反映了美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这些神话故事不仅富有想象力和神秘色彩,还承载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历史文化内涵。
在美国神话故事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约翰尼·苹果种植者》。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男孩约翰尼·苹果种植者,他勇敢地踏上了探险之旅,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地种下了一片苹果园。这个故事代表了美国人民的拼搏精神和对未来的无限向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不断追求梦想,勇往直前。
另一个著名的美国神话故事是关于美国西部开拓者的传说。这些开拓者们在艰苦的旅途中,面临着野兽、自然灾害和原住民的抵抗,但他们依然坚定地向前,最终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这些故事反映了美国人民的勇气和毅力,展现了他们对自由和探索精神的追求,成为了美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此外,美国神话故事中还有许多关于自然界和动物的传说,如关于鹰的传说、关于熊的传说等。这些故事中的动物形象常常被赋予人类的智慧和品质,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和精神导师。这些故事反映了美国人民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传达了对和谐共生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美国神话故事以其丰富多彩的元素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美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些故事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人们心灵深处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和社会。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神话故事中汲取力量,启迪心灵,不断探索和创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论《干旱的九月》中的南方淑女神话
文
学
研
究 பைடு நூலகம்
重庆三峡 学院学报—— J Ⅵ A F H N QN H E O G SU I E S Y O LO O G I GT R EG R E NV R I C T 20 0 6 ̄. g g6甥 第 镜 卷— — 。.0 6V1 2 № 620 . . o2
论 《 干旱 的九月 》中的南方淑 女神话
说 ,小说涉及 “ 南方 旧时代的衰微、新 旧南方的对 比、社会 公正 、种族关系 、战争 、少年成长 、爱情 、荣 誉观念及 道德抉择等 问题 ,其广泛性远远超 出他 同时代的海 明威、菲茨杰拉 德等许 多作家 。 4 这 也充 ”【 】
分显示 出其大师 的才 能。 《 干旱 的九月》收于福 克纳 1 3 年的短篇小说集 《 91 这十三篇》( h s 3 ,深刻揭露 了南方种 族主义 T ee1 )
庞 旭
2 3 ) 109 0 ( 解放 军国际关 系学院,南京
摘 要:福克纳的短篇小说 ( 干旱的九月 描写了南方白人麦克莱顿对一位被米妮小姐诬陷 的黑人实施私刑。通过对南方淑女神话的剖析,表现出南方淑女神话对南方白人的影响,并且揭 示 出南方 淑女神话 只不过是 南方 同北方进行政治斗争的产 物,是服务 于南方传 统 的工具 .
他们不仅竭力论证南方的顿问大家谁想跟我一起去的时候其中一部分生活方式优于北方黑人沦为奴隶是上帝的旨意人很积极地同意跟他一起去剩下的人则是不安而且还虚构了一系列神话5鲫南方人虚构的地坐着不敢看彼此然后一个接着一个全都起身一系列神话中包含了价值文化遗产贵族荣誉加入麦克莱顿的阵营
南方神话的幻灭_解读_伤心咖啡馆之歌_
收稿日期:2008-09-16
基金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KYF101507037)。
作者简介:田颖(1977 ),女,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南方神话的幻灭
解读 伤心咖啡馆之歌!
田 颖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18)
摘要:作为∀南方文艺复兴#的第二代作家,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南方文学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她不仅秉承了自威廉∃福克纳以来美国南方文学的传统,而且更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先行者。在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南方文学后现代时期的嬗变已初见端倪,麦卡勒斯向∀南方神话#的宏大叙事开战,揭示了神话幻灭之后南方社会生活的巨变,反映了现代文明对人的精神和传统的侵蚀。
关 键 词:麦卡勒斯;南方神话;南方家庭罗曼司;南方文艺复兴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24(2008)12-0145-03
作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第二代作家,卡森∃麦卡
勒斯(Carson McCullers,1917-1967)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备受争议,一方面美国当代重要作家戈尔∃伐达尔称她为∀南方最伟大的,最孚众望的作家#[1];但另一方面,很多评论家们把麦卡勒斯置于第一代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的盛名阴影之下,∀不能确定她是一名主要作家还是次要作家,现代主义作家还是乡土作家#[2]。她的中篇小说 伤心咖啡馆之歌!(1943)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由于作家本人曾在剧作 美妙的平方根!的序言中写道:∀我的中心主题是精神隔绝主题(spi ritual isolation)。当然,我总是感到孤独。#[3]因此评论家们多把∀精神隔绝#作为这部小说评论的关键词,他们从作品的怪诞风格入手,把它归类于南方哥特式小说,探讨其中的孤独和异化主题。然而,正如麦卡勒斯本人所说,∀这样的标签%%太不合适了。#[4]给作品贴标签的结果就是把孤独和异化解读成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泛化了麦卡勒斯作品的主题,使得作家的创作范围显得狭小单一。在解读 伤心咖啡馆之歌!时,评论家们大都忽视了这样的事实:即麦卡勒斯作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第二代作家的身份。她的小说不仅秉承了自福克纳以来美国南方文学的传统,而且更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先行者,南方文学后现代时期的嬗变在这部作品中已初见端倪。∀南方神话#中的标志性画面是温馨的
_美国梦_的追寻与幻灭_了不起的盖茨比_象征艺术手法浅析
2008年第3期(总第128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 inghai Nor mal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13,2008
General No1128
“美国梦”的追寻与幻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象征艺术手法浅析
张冬梅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在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不仅采用全新的视角,独特的叙述技巧,而且运用大量的意象和象征主义手法来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统一结构。小说围绕“绿灯”、“宴会”、“灰烬山谷”等中心象征,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盖茨比对“美国梦”的追求,并揭示了“美国梦”的虚幻及其对人们灵魂的腐蚀。
[关键词]象征;“美国梦”;“迷惘的一代”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08)03-0097-03
美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弗朗西斯・斯格特・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20世纪的美国被称为“爵士乐”与“金元”的时代,一个人们纸醉金迷、纵酒享乐、行为轻浮草率的年代,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言人与“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主要反映年轻一代对于“美国梦”的幻灭———一种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的迷惘。出版于1925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揭露了“爵士乐时代”人们醉生梦死的生活,精神颓废的社会面貌,无情地抨击了“美国梦”的虚幻及其对人们灵魂的腐蚀。在文本中,作者不仅采用全新的视角,独特的叙述技巧,而且运用大量的意象和象征主义手法来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统一结构。他所用的象征涉及到事物象征、动作象征和人物象征,事物象征有宴会、颜色、衣服、地理名称、天气、广告牌上的图画等,动作象征有盖茨比凝视绿灯、游泳等,人物象征是指盖茨比、汤姆、黛西,分别象征不懈追求“美国梦”的纯朴青年、自私、残忍、奸诈的上层社会、腐朽堕落的“美国梦”的内在本质。本文拟重点探讨该文本的中心象征:绿灯,宴会,灰烬山谷。
美国文学中幻灭的美国梦
美国文学中幻灭的美国梦
作者:程娟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3期
摘要:“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中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资本主义危机之后,大量文学作品紧扣文学作品中对"美国梦"这一主题开展全面的反省和批判。本文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悲剧》的文本细读,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角度揭示了“美国梦”的腐朽和破灭。
关键词:美国梦;美国悲剧;幻灭
一、引言
研究美国文学,首先接触到的是美国梦---美国文学的主题问题。“美国梦”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的方面来讲,“美国梦”指的是作为“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家理想; 从狭义的方面来讲, 它指的是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美国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从17世纪第一批移民登上美洲大陆之日起,赤贫的欧洲农民到这里后无须奋斗便可拥有一块自己的土地。南北战争后,机会一个个接踵而至,掀起全国性的疯狂,美国成了一个‘牛奶加蜜糖’的国度,大批做着‘美国梦’的移民蜂拥而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美国梦形成的自然基础,《独立宣言》的颁布使美国梦有了思想基础。《独立宣言》规定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美国梦’的驱使下,美国迅速发展,特别是1848年加州的“淘金热”,引发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美国梦”得以进一步发展。正因为如此,在美国文学中,“美国梦”也就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美国梦的幻灭
斯格特•菲茨杰拉德(F•ScottFitzgcrald,1895~1940 )和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Dreiser,1871~1945 )都是伟大的美国作家。他们出生于美国不同的时期 ,身世背景截然不同 ,但是他们的代表作品都表现了一个相同的悲剧主题--- “美国梦”的腐朽和破灭。
浅论一则美国神话
浅论一则美国神话——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神话原型解读
论文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了不起”的美国小说之一,深刻的揭露了“美国梦”的实质。这部小说最引人人胜的地方在于其扑朔迷离的神话色彩,许多批评家和读者都称之为“美国神话”。但是大部分评论文章都简单的把美国神话等同于美国梦,对神话的概念没有进行分析和论证。本文拟从小说构成的三要素:情节、故事环境和人物三方面出发,运用神话原型批评对小说的神话元素加以分析,从理论上论证《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确是“美国神话”的范本。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认为是弗朗西斯·斯·菲茨杰拉德最优秀的作品,也是美国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描写了20年代贩酒暴发户盖茨比所追求的“美国梦”的幻灭,揭示了美国社会的悲剧。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T.S.艾略特称之为“美国小说自从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了不起的盖茨比》最吸引读者的是它的神话特性,阅读以后给人一种余音缭绕,画面生动的感觉。这当然归功于菲氏杰出的艺术技巧,但是还不仅如此,这本被美国人誉为“我们文学的永久的纪念碑,国家宝藏”的小说显然被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常耀信在《美国文学简史》中提到“菲茨杰拉德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本能的从个人经历中体现了美利坚民族,创造了源于美国生活的神话。”团查尔斯·施恩曾将说过菲茨杰拉德的罗曼蒂克精神深深感到一种迫切的需求,满足“美国人对于神话的渴望”。理查德·雷恩也评论到“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将他的主人公提升到了神话高度,将一个人的最深切的梦想代表了美国梦想本身。”文学批评家在评论这部作品时不约而同的使用了“美国神话”这一概念,然而美国神话不仅仅是美国梦的实现,同时还具备了神话的元素与高度,运用神话原型批评可以对神话构成的要素加以分析。
_美国梦_的追寻与幻灭_安德森的_鸡蛋_主题评析
一、简述“美国梦”
每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主题。对于美国文学来说,一个经久不息的主旋律就是“美国梦”(AmericanDream)。所谓“美国梦”,或曰“美国理想”,是资产阶级制造的神话,是对平等、自由、进取和成功的理想主义信念,是对机会均等、
人人都有成功希望和创造奇迹可能性的乐观自信。这种深潜于美国人意识深处的美丽梦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美国“迷惘的一代”(theLost
Generation)的代言人司各特・菲兹杰拉德在他的著名长篇小
说《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里说,当荷兰水手眺望着“那新世界一片清新碧绿的地方”时,“美国梦”便诞生了。人们幻想着在新世界重建伊甸园,创造新的黄金时代。从此,玫瑰色的“美国梦”便悄然飘入了神圣的文学殿堂,也飘进了千百万人的心中。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读着成功故事,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做着成功梦,笃信心中那颗美丽的种子必定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正如纳撒尼尔・韦斯特的小说《难圆发财梦》(1934)中的惠普尔(漫画式的柯立芝总统)所说:“美国是一片充满机遇的土地。这个国家特别袒护那些诚实、勤奋的人们,是绝不会让他们失败的。这不是看法问题,而是信念问题。如果有一天美国人失去了这种信念,这个国家也就不存在了”。直至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文学,特别是以惠特曼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及以霍雷肖・阿尔杰为代表的通俗文
“美国梦”的追寻与幻灭
———安德森的《鸡蛋》主题评析
朱亚兰
(阿坝师专外语系,四川
汶川623000)
【摘
要】“美国梦”的幻灭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主题。舍伍德・安德森最优秀的短篇小说《鸡蛋》就是深刻地表现这一
解构《玻璃山》中美国梦的神话
现代主义的杰 出作 家唐纳德 ・巴塞 尔姆用一百个编号排序的句子和段 落拼 贴而成的《 玻 璃山》 , 试 图揭 穿 美 国梦 的神 话 。荒诞 是 巴塞 尔姆 用 于揭 穿 美 国梦 的神 话 和颠 覆 《 玻 璃 山》 元 叙 事 的 有 效 武 器。他 巧妙 地运 用互 文性 、 碎 片式拼 贴等后 现 代 主义技 巧 来制造 荒诞 的 气氛 。 关键词: 《 玻璃 山上的公主》 ; 《 玻璃山》 ; 后现代主义; 美国梦; 现实 中图分类号: I 1 0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3 6 0 0 ( 2 0 1 5 ) O 1 —0 0 8 7— 0 4
二美国梦的神话法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罗兰巴特把神话定义为一个社会构造出来用以使自身存在合理化和合法化的种种神秘意象和信仰系统他眼中的神话是以大众文化形式表现出来的徒新教伦理的美国梦只是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文化的产物
第3 1 卷 第 1期 2 0 1 5 年 1 月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A N G Q I U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Vo 1 . 31 No. 1
J a n u a r y .2 0 1 5
解构《 玻 璃 山》 中美 国梦 的神 话
王 晓 俊
( 河南工程学 院 外语 学院 , 河南 郑州 4 5 1 1 9 1 )
主体神话·家园想象·幻灭——生态批评视域中的《美国牧歌》
Vo 1 . 1 1 N o . 1 0
Ma y 2 0 1 3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 3 3 3 X. 2 0 1 3 . 1 0 . 0 2 1
wk.baidu.com主 体 神 话 ・家 园 想 象 ・幻 灭
— —
生 态批 评视 域 中的《 美 国牧 歌 》
相 比于二 次 世 界 大战 之 前 , 二 战 后 美 国 社 会 文
化愈 发趋 于 多元 化 , 美 国 六 七 十 年 代 的 反 正 统 文 化
运 动 强 化 了人 本 主 义 和 自 由 主 义 精 神 , 朝 鲜 战 争 和
越南 战争 之后 , 美 国 的 主 流 核 心 价 值 观 进 一 步 受 到
质疑 , 宏 大 叙 事 在 多 元 文 化 和 自 由 思 想 中 被 悄 然 瓦
独 特 的文 艺思 潮 , 它 突 破 了 传 统 生 态 伦 理 批 评 的 物 质 疆域 , 致 力 于反 思 人 类 的 思 想 、 文化 、 生 产 和 生 活 方式 , 深度 挖 掘人类 社会 现 代性 危 机 的思想 根源 , 寻
曲” 之一, 它 们都 涉 及 “ 对 我 们 这 一 时 代 有 极 大 冲 击
程 海 萍
( 宁波大 红鹰学院 人文学院 , 浙 江 宁波 3 1 5 1 7 5 )
《八月之光》:美国南方的救赎与重生
《八月之光》:美国南方的救赎与重生
摘要:《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的作品中也最为难懂,也是经常被评论研究的一部小说。本文将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以及文本细读方法对克里斯默斯和莉娜?格罗夫这两个人物的身份和作用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克里斯默斯的“替罪羊”原型以及莉娜?格罗夫的“大地母亲”原型,探讨这两个人物背后所蕴含的作者对美国南方救赎和重生的思考,以及作者独特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克里斯默斯;替罪羊;莉娜;大地母亲
作者简介:施素素(1995.5-),女,汉族,江苏省泰州人,硕士,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专业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3
福克纳是20世纪以来美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人们认为是“美国的莎士比亚”。他以整个美国南方社会为蓝图创造了知名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八月之光》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自1932年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但也正如迈克尔?米格尔特所说:“《八月之光》尽管是福克纳作品中最常被评论、被用
作教材的作品之一……他仍然是最令人困惑的、最难纳入无论是理性的思辨还是美学的透视的小说之一。因此,它还是一部远未被读懂的小说。”[1]本文将借助于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克里斯默斯和莉娜这两个主要人物,以此来透视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美国南方社会的救赎与重生这一主旨。
一、克里斯默斯:美国南方社会的“替罪羊”
“替罪羊”这一原型出自《圣经?利未记》,赎罪日中有记载:“亚伦要把那拈阄归与耶和华的羊,献为赎罪祭;但那拈阄归与阿萨泻勒的羊,要活着安置在耶和华面前,用以赎罪,打发人送到旷野去,归与阿萨泻勒。”(《圣经?利未记》16:18,7-10)。献祭之羊将会在仪式上被杀死,而放逐之羊将承载着人们的罪孽被流放到荒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替罪羊”。除此之外,《新约》中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也是为了承担世人的罪过,是一种“替罪羊”形象的变形。这种“替罪羊”的象征尽管带有一种原始部落的野蛮神秘色彩,但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角度来看,却体现出了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的个体与社会的冲突,因此在现代也有其特殊意义的显现。可以在现代作品中找出这一机制的各种变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南方神话的幻灭
摘要:在美国南方有许许多多的神话,例如南方淑女、白人至上以及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些神话都是用来维护罪恶的奴隶制。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最优秀的代表,他的“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以美国南方神话为主体,高度浓缩了美国南方社会的兴衰史。本文以《押沙龙,押沙龙!》为例,阐述福克纳对南方神话的解构,揭示了南方失败的最终原因。
关键词:《押沙龙,押沙龙!》美国“南方神话”解构主义
一、前言
美国南方文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以美国南方为写作主体的作家。其中,威廉·福克纳是就美国南方文学最优秀的代表,对于生活在20世纪的南方人,他既深爱着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又憎恨内战前罪恶的各种制度。于是,带有魔力的“南方神话”作为新时代作家的归属应运而生。“南方神话”不过是这些制度的缩影。他对南方有着错综复杂的爱恨感情。正是这份感情给了福克纳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因此便有了福克纳是唯一拥有者的神话王国“约克纳帕塔法县”。《押沙龙,押沙龙!》便是其中之一。“约克纳帕塔法县”是福克纳虚构的一个地方,它折射了美国南方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南北战争之后一直到20世纪的南方社会图景。从美国历史来看,这是一个被解放了的南方,但是从南方一部分人,尤其是白人、奴隶主贵族和他们的后代的立场来看,这是一个被压抑的南方。
解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70年代。解构主义是一个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所创立的批评学派。解构主义作为反对结构主义的学派而存在,因此解构主义认为结构没有中心,结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解构哲学,“恐怕就是以那种最忠实、最内在的方式去思考哲学感念所具有的一定结构的那种谱系,同时也是从某种它无法定性、无法命名的外部着手,以求确定那些被其历史所遮蔽、所禁止的东西,而这种历史是通过对有利害关系的压抑而成就的”。[1]通过解构主义来阅读就是找到作品中的矛盾点,然后对这些矛盾点加以分析。本文将对《押沙龙,押沙龙!》中的神话进行解构主义分析。
二、南方女性神话的颠覆
在美国南方文学中,“南方淑女”象征着贞洁、美丽、高贵,而实际上,“南方淑女”不过是美国旧南方神话中的一种,是人们在对所谓美好事物的美化和升华。在《押沙龙,押沙龙!》中,福克纳有意颠覆了这个神话。小说中,作为叙述者的罗莎小姐是“南方淑女”的典型代表。在她不仅沦为穷人,更是沦为乞丐的同时,她依然保持着“南方淑女”的一贯做派,“拎着一把阳伞,一尊个人专用夜壶”,[2]孤傲地搬进了萨德本百里地。在战后,萨德本归来并用侮辱式的方式向她求婚时,她那惯有的在体面南方家庭中养成的“南方淑女”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这对她来说是无法忍耐的,因为贞洁是构成她荣誉和生命的重要因素。因此她离开萨德本家,回到父亲的故宅,像鬼魂一样度过了余生。但是,正如康普生先生
所说的:“多年前我们南方人使自己的女眷变成淑女。然后那场战争来临,是淑女变成鬼魂。”[2]福克纳通过塑造罗莎小姐这个形象,表明“南方淑女”不过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奴隶制种植园经济是其无法摒弃的经济基础;在种植园经济体系下,拥有大批黑奴的种植园主是旧南方的统治阶级。因此,以奴隶制种植园为基础建立的“南方淑女”是必将衰亡的。
三、贵族神话的否定
贵族神话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自然地美化贵族、神化贵族,即使是批判,也是建立在疗救的希望之上,目的是呼唤他理想中的“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3]在贵族身上回归。在这类神话中,有白人贵族、穷白人和黑人。黑人和穷白人对贵族保持着忠顺的态度,衬托着贵族的影响力。但在《押沙龙,押沙龙!》中,穷白人沃许和种植园贵族萨德本之间的关系却打破了这一神话。沃许依附于萨德本,二十多年来对萨德本唯命是从。表面上看,萨德本将沃许视做朋友,经常与沃许在花园里饮酒。南北战争期间,当萨德本离乡作战时,沃许仍然竭力照顾萨德本的家人。萨德本战后归来,但他的种植园已经荒芜,败落。尽管如此,沃许依然和以往一样,对萨德本,他心中的“英雄”,忠心耿耿。当萨德本为了继承人而勾引自己年幼的外孙女米利时,他坚信萨德本会像亲人一样照顾好自己的孙女。可是,当萨德本得知米利生下的是女儿时,他说:“哎,米利;太糟糕了,你不也是一匹母马。要不我就可以在马棚里拨给你一间蛮不错的厩房。”[2]听到
萨德本辱骂米利的话后,沃许感到非常悲伤与失望,他神话般的理想被彻底打破。他用从萨德本那里借来的镰刀杀死了他所尊重的白人贵族。萨德本的结局反映了南方贵族对穷白人的利用。从一方面,揭示了等级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也解释了南方失败的原因。
四、种族主义的呵斥
种族主义是南方文学的主题之一。不仅是黑人,就连血液中含有一点黑人血液的成分,都被归为黑人,就处于社会的底层。种族主义认为只有在白人的统治下,社会才能发展。但是福克纳却认为,种族主义是导致南方失败的重要原因。萨德本白手起家建造的“萨德本百里地”就是毁于萨德本对血统混杂的无法忍受。在小说的开始,福克纳就暗示了“克莱蒂以她皮肉的色素本身就代表了那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2]但是,那个一辈子在为萨德本家族服务的萨德本的混血女儿克莱蒂,却成了家庭真正的支撑力量。她虽是萨德本的女儿,却因为含有黑人成分被归属到了仆人的行列。她任劳任怨,在内战期间,黑奴都走了,她却留下来,不遗余力地照顾艾伦和朱迪思。后来她还只身前往新奥尔良,把查尔斯·邦的儿子带回家抚养。最后,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利益,她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由邦和克莱蒂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他们是黑白混血,但是他们的地位同黑人一样低下。而福克纳通过两个人的塑造,揭露了种族主义必然衰亡的事实,启示了只有黑人和白人真正平等结合才能产生真正有生命力的社会。
五、结语
正如约翰·维克雷所说的:“想靠神话来逃避历史终将是徒劳的。”[4]福克纳通过对美国南方神话的解构,揭露了奴隶制、等级制度和种族主义的弊端,解释了南方最终失败的原因。但同时,福克纳也为南方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参考文献
[1] 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张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 福克纳.押沙龙,押沙龙![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 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 约翰·维克雷.神话与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