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

合集下载

注音论语

注音论语

答案: 颔联通过“吴宫花草”“晋代衣 冠”介绍了金陵古都衰败的情况。 颈联通过“三山”“一水”描绘了 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两句运用了 古今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人事 沧桑、自然永恒感慨。
(四)、语言风格
常见语言风格:
清新自然、深沉凝重、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多用口语、明白晓畅、 委婉含蓄、明白直露、雄浑豪放、 笔调婉约、悲壮慷慨、轻松明快、
• 6P55《诲人不倦》课文解读
• 第一问: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 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 整理、阐释和传授。孔子的政治 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 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 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
• 第二问评价:(1)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 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 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 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 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2)但另一方面,述又 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 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 非,不可能获得成功。(3)述不是对前人成果 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 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 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 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
答案: “数”是细数的意思。形象地写 了诗人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细数起 了流萤的情景。“数”字传神地描 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2、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旗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①。 【注】①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 设题: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此诗的颈 联有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你指出 这两个字并简要赏析。

(完整word版)大学语文课后练习题

(完整word版)大学语文课后练习题

练习题第一单元仁者爱人樊迟、仲弓箭问仁\答案原君\答案樊迟、仲弓问仁一、填空题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收集整理而成的。

2、孔子是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其思想的核心是, 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五经”指、、、、。

二、单项选择题1、《樊迟、仲弓问仁》一文中,孔子认为真正有智慧的人是( A、善于识别人的人 B、能够广交朋友的人C、默默无闻的人D、敢于行动的人2、下列不属于儒家所提倡的美德的集中表现的是() A、恭 B、敬 C、怨 D、忠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论语》的描述正确的是()A、今本《论语》由东汉郑玄厘定B、《论语》中所表述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C、《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D、《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E、善于论辩是《论语》的一大特色2、下列行为中属于实践“仁”的具体表现的有()A、出门如见大宾B、使民如承大祭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在邦无怨,在家无怨E、居处恭,执事敬重,与人忠3、下列代表儒家思想的著作是()A、《论语》 B、《左传》 C、《庄子》D、《孟子》 E、《韩非子》四、解释带点的字词1、使.民如承大祭祀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3、雍虽不敏.,请事.斯语4、举直错.........诸枉5、不仁者远.矣6、居处恭,执事敬五、简答题1、本文在文体上有什么样的特点?2、请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3、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原君一、填空题1、《原君》是一篇严谨的议论文。

2、《原君》一文从“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引出“”的为君之道,奠定了全篇论证的基础。

3、《》是《明夷待访录》一书的首篇。

4、后人将、、并称为“清初三大思想家”。

二、单项选择题1、《原君》中,对自己夺取的产业沾沾自喜的人是() A、明太祖 B、汉高帝 C、崇祯帝 D、商纣王2、《原君》中发出“若何为生我家!”的痛苦悲叹的人是()A、明太祖 B、汉高帝 C、崇祯帝 D、商纣王3、《原君》模仿韩愈《原道》、《原毁》等立题,是从探究人均的(入手的。

《论语》十二章课后练习题

《论语》十二章课后练习题

一、根据要求,完成第1题。

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注释:【1】处:处在、居处。

【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

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

《论语》八章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②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③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卫灵公》)④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张》)⑤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⑧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卫灵公》)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博学而笃志(2)即之也温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找出文中与“人不知而不愠”意思相近的一章,说明此章中君子具有怎样的品德?5.阅读⑦、⑧章,概括“君子”与“小人”有哪些不同?三、阅读(一)文言文阅读(甲)《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诗文阅读]《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5-8题。

(14分)《论语》十二章(节选)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6.翻译下列句子(4分)(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

(4分)8.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2分)答案:5.(1)通“悦”愉快(2)生气,发怒;(3)自我检查,反省(4)越过,超过6.(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2)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7.忠信习品德8.略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三课 待贾而沽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三课 待贾而沽 Word版含解析

第三课 待贾而沽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兹:这里 B .从者见.之 见:看见 C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 期月:满一月,整一月 D .求善贾而沽.诸 沽:买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子畏于.匡君子之至于.斯也 B.⎩⎨⎧ 吾未尝不得见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C.⎩⎨⎧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子之.往也,如之何 D.⎩⎨⎧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夫召我者,而.岂徒哉 3.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公山弗扰以费畔B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C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D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4.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A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B .岁不我与C .佛肸召,子欲往D .其愚不可及也5.名句填空。

(1)邦有道,____________,耻也;邦无道,____________,耻也。

(2)其知可及也,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之至于斯也,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曰坚乎,____________;不曰白乎,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塗。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6.从选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第五题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

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

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

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

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第一课:为政以德P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探究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探究三: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第二课:克己复礼P10探究一: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章;章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悌,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这样,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章,章;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探究二: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孔子在他处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话;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探究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句;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倒装句改变常规语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两句中,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用的远较书面语为多,论语中大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P21探究一: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参见课文有关注释;“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探究二: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为”的事情是否正义,如果是正义事业,能够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从事,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第五课:仁者爱人P2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为“仁者”;孔子为什么说管仲是一个仁者这表现了孔子怎样的仁爱观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奴役;表明孔子的仁有一个很高的标准,即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是讲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探讨二:同是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探究三:有人评论15·42章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如果去掉,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第六课:君子之风P30探究一: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形象地表述孔子的心境,可以章和章为例;章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过眼云烟;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3浮云至清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章“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传神;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第三个忘:忘老“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探究二:“鄙夫可与事君”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如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曰:“惮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无厌,故既得患失;”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陈述;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不合算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探究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六反;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见汉书·董仲舒传;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参考本课“相关链接”;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第八课:周而不比P40探究一:论语由于文辞简约,有时会给理解造成困难,往往需要联系有关章节及论语以外的材料加以判断;如5·17章,“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就有两说,一说指晏子,一说是指晏子所交之人;请联系4·26章及12·23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难以持久;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因此,把“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意愿;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原文中的“善”字就没有了着落;探究二: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此题意在使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探究三:选择论语中格言,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对这些格言的特点简要分析,并围绕“交友”或其他话题,每人拟五条思想火花,在壁报上交流;此题意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格言的特点,进而加深对论语内容的理解;格言,就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固定的语句;内容上,它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可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形式上,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一般较为精练,言简意赅;人们引用格言,目的主要在于对人提出规劝,以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正确地理解、运用格言,可以逐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P5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探究二:说说你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首先,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教育培养;探究三: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对“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1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2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3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第十二课高山仰止P60探究一: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孔子师生之间关系和你周边的情况,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为题,作2—3分钟的演讲;略探究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亢直”;从本书的有关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除本课有关章节外,课文中还有:二课章,三课章,章,四课章,五课章,十三课章,等等;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他可以当面顶撞孔子,对孔子的言行表示不满,可以在听到表扬以后毫不掩饰地面露喜色,可以在众多的学生中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子路的形象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在记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如:当面议论孔子“有是哉,子之迂也”,表现他的鲁莽直率;在听到孔子赞扬颜回时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表现他的争强好胜,等等;其中不少情节带有喜剧色彩,使读者增加了阅读趣味,也使子路的形象显得憨直可爱;探究三:论语中多叠句,如“觚哉,觚哉”、“使乎,使乎”、“归与,归与”、“天厌之,天厌之”等;说说这些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以及这种句子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特点之一;第十三课:沂水春风P65探究一: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2曾点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对曾点有肯定,意味着对三子的不满;探究二:曾点对暮春出游的描绘,色调明丽,情绪欢快,生趣盎然;试想像具体情景,说说自己感受;略探究三: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不同人物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1人物的神情风貌:①子路争强好胜、勇于任事:“率尔”“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②冉有的谦虚:“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与子路“且.知方也”比较;③公西华的谦退:“非曰能之,愿.学焉;”“愿.为小相焉;”与冉有“可.使足民”比较;④曾点的从容:“鼓瑟希”说明此前一直在鼓瑟,“铿尔,舍瑟而作”听到讯问后未立即站起来回答问题,首先声明“异乎三子者之撰”等;⑤孔子的长者风范和闲暇心情:逐一启发诱导,“夫子哂之”委婉而善意的批评;“何伤乎”鼓励曾点,“夫子喟然叹曰”真情互动;2师生的平等和谐:孔子聊天式的开场白,子路的“率尔而对”,曾点的鼓瑟;另外:本章还用了对比手法;“率尔”与“铿尔”相对,“哂之”与“喟然”相对,表现了孔子与曾点截然不同的性格,孔子对二人志向的不同态度;第十四课:中庸之道P68探究一:“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此题可参考本课“相关链接”;探究二: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除本课内容外,教材中“均无贫”、忠恕之道、文质关系、“周而不比”、“群而不党”、“以直报怨”、“事君数,斯辱矣”、“求也退,故进之”等内容,都可以认为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探究三: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建议引导学生结合建设和谐社会或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

《论语十则》课后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论语十则》课后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论语十则》课后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默写:⑴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⑵ ,可以为师矣。

⑶ 子曰:“ 则罔,则殆。

”⑷ 子曰:“见贤思齐焉,。

”⑸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⑹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

”2、《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宏大的、。

3、给以下加粗的字注音:⑴ 论语( )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⑶ 人不知而不愠( )⑷ 吾日三省( )吾身⑸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⑹ 诲( )女( )知之乎!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4、解释以下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 ) 说:( )⑵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⑶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忠:( ) 信:( )⑷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 为:( )⑸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 殆:( )⑹ 由,诲女知之乎!诲:( ) 女:( )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 ) 是:( )⑻ 士不行以不弘毅。

弘毅:( )⑼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善:( ) 之:( )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 ) 施:( )5、《论语》中有很多流传至今的成语,请解释以下成语并造句:⑴ 温故知新:。

造句:。

⑵ 任重道远:。

造句:。

⑶ 死而后已:。

造句:。

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造句:。

6、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A、学习按时间温习它,不是一件欢乐的事。

B、学习学问,然后按肯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令人开心的事吗?C、学习了时时预习它,不也兴奋吗?⑵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A、替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伴侣往来是不是老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B、替人办事是不是不忠心,跟伴侣交往而不守信誉,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

《论语》高考考点解读

《论语》高考考点解读

《论语》高考考点解读(含实战演练题与答案)一.《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 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 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如下表:着重是在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复习层次下工夫。

层次教学内容价值目标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传承文化、提升思想二.《〈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 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三、需要明确的两个问题:1、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无序的时代,是一个百姓承受苦难的时代,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产生的。

2、孔子是阶级社会的一员,他的政治理想包含了对于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他的“爱”是一种有着等级差别的爱。

四、分块解读1、《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得百姓信任;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均贫富: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相关练习】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后篇一起提高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是鲁孔丘与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C.丘不与易也D.使子路反见之项,“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B项,“辟”通“避”,躲避。

D项,“反”通“返”,返回。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仪封人请.见(请求) 是鲁孔丘之徒.与(弟子)B.孔子过.之(经过) 是知津.矣(渡口)C.何.德之衰(怎么) 往者不可谏.(劝谏,劝阻)D.来者犹可追.(追赶) 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项,谏:匡正,挽回。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明日..,子路行以告B.子路从而..后C.鸟兽不可..与同群D.遇丈人..,以杖荷蓧项,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

B项,从而,古义:两个词语,“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表承接的连词;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D项,丈人,古义: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

4.下列对文化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及其弟子编写,全书共20篇。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5.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子路宿于石门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B.子路行以告C.子曰:“隐者也。

”D.晨门曰:“奚自?”A项,介宾短语后置句。

B项,省略句。

C项,省略句,判断句。

D项,宾语前置句。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完整版)论语课后答案

(完整版)论语课后答案

《论语》课后练习精讲一、《为政以德》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2、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答: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这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依据《季氏将伐颛臾》(16.1)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无贫”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贫富”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实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二、《克己复礼》1.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目的(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1.2)(2.8)(17.21)2.宋儒说“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愿意有什么不同?答:(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自己的言行、欲望符合社会规范,不出格,以达到“仁”。

12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12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12《论语》十二章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下列选项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B.有朋/自远方来C.学而/不思则罔D.温故/而知新3.按要求用原文句子填空。

(1)《<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和“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感叹时光易逝的句子是“,”。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4)《<论语>十二章》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思考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

4.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共二十篇,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了孔子本人言行。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句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其中,懂得学习的人境界最高。

C.有客人远道而来,我们可以用《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句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

D.“三十而立,四十而知天命,五十而不惑”中的“而立”“知天命”“不惑”常用来代指年龄。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第5.1课《〈论语〉十二章》高二语文上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

第5.1课《〈论语〉十二章》高二语文上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5.1课《论语》十二章课后培优练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1.(2021·天津·静海一中高二阶段练习)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何莫学夫诗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学不可以已C.天下归仁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D.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汇一词多义的辨别能力。

A.都是代词,那、那个、那些;B.都是动词,停止;C.称赞;通馈、赠送;D.都是动词,反省。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富而好礼者也人而无信B.君子喻于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其皆出于此乎其“恕”乎D.不以其道得之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1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

1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论语》十二章习题练习(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横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思而不学则殆(殆:危险)B.逝者如斯夫(逝:流逝)C.博学而笃志(笃:忠实,坚守)D.吾日三省吾身(三:泛指多次)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学而时习之D.曲肱而枕之二、语言表达3.翻译下列句子。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以下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

”(《泰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注①识:记住。

②厌:满足。

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④及:赶上,追上。

⑤亡:不知道的东西。

5.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A.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D.是知也/日知其所亡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参考答案:1.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恼怒,不算得上有才德的人吗?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呢?3.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4.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浮云一样。

5.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平民百姓的志向不可改变。

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三、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参考答案:1.“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含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的人;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的人。

这里用第二种含义。

指有才德的人。

2.“忠”,指竭尽自己的心力,是与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君而言,也包括其他人。

“信”,指诚信,是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

3.“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

4.“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

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四、背诵全文。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论语十那么阅读题答案一课一练同步作业课后练习题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论语十那么阅读题答案一课一练同步作业课后练习题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论语十那么》阅读题答案一课一练同步作业课后练习题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论语十那么》阅读题答案一课一练同步作业课后练习题【同步训练】一、基础训练一、《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散文高作,要紧记录,它是家最重要的经典高作之一,与、、共称“四书”。

二、曾子以为,天天应该从哪些方面检讨自己?3、孔子以为对先进和掉队的两种态度是。

4、孔子赞扬音乐创作的高妙的句子是。

五、说明以下句子中的词语。

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⑵已的不欲,勿施于人(施:)⑶士不能够不弘毅(弘毅:)⑷君子成人之美(美:)⑸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斯:)六、翻译以下句子。

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⑵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⑶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⑷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7、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并说明其中一个。

二、同步解读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乏。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平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8.曾子以为天天应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自省?9.孔子以为作为终身遵守的准那么是什么?10.孔子对富与贵的态度是什么?11.孔子以为应该如何取得官?你同意孔子的观点吗?1二、孔子什么缘故赞同曾子的观点?13、你的理想是什么?学了《论语》十那么后,对你世界观的形成有什么帮忙吗?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论语十那么》阅读题答案一课一练同步作业课后练习题【同步训练】一、基础训练一、《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散文高作,要紧记录,它是家最重要的经典高作之一,与、、共称“四书”。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论语十二章练习含解析上册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论语十二章练习含解析上册

4 《论语》十二章课后篇一起巩固随堂演练一、夯实基础(20分)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知者不惑,仁者不忧B.文质彬彬,然后君子C.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D。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知”同“智"。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君子喻.于义喻:比喻。

B。

克.己复礼为仁克:约束。

C.文胜质则史.史:失实。

D。

可以群,可以怨.怨:怨恨。

项,喻:知晓,明白。

C项,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饰、浮夸的意思。

D项,怨:指讽刺时政。

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譬如平地..,虽覆一篑B。

小子..何莫学夫《诗》C.古之学者..必有师D.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项,古义:填平洼地。

今义:平坦的地方。

B项,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表示轻蔑的称呼.C项,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富而.好礼者也人而.无信B.君子喻于.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其.皆出于此乎其.“恕”乎D。

不以其道得之.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项,表并列关系;表假设关系,如果。

B项,介词,对于;介词,在。

C项,均为表测度语气的副词,可译为“大概”.D项,代词,代指“富与贵”;助词,的。

5。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A。

见贤.思齐焉B。

就有道而正.焉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项,形容词作名词,贤人.B项,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端正.D项,名词作动词,事:侍奉。

6。

在“世界读书日"里,某中学学生会为了提倡阅读国学经典,举办了“国学经典《论语》读书报告会",请你为报告会确定一个主题,然后为主持人写一则报告会开场白.要求:紧扣主题,表达得体,有文采,不必写称呼语、问候语;报告会主题10字以内,报告会开场白40~70字。

(5分)(1)主题:(2)开场白:1)品味经典,完善自我(或“品读《论语》,修身育德")(2)诵读经典,“学而时习之”,让我们的生命不再单薄,让我们的内心充满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和《论语》对话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传承文化.,根据此主题写出开场白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论语十则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

论语十则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

论语十则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一、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第一课:《为政以德》(P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探究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探究三: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第二课:《克己复礼》(P10)探究一: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

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章)。

章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悌,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

这样,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章,章);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探究二: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

孔子在他处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话。

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

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

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

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探究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句。

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

倒装句改变常规语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

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两句中,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

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用的远较书面语为多,《论语》中大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P21)探究一: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参见课文有关注释。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探究二: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为”的事情是否正义,如果是正义事业,能够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从事,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第五课:《仁者爱人》(P2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为“仁者”。

孔子为什么说管仲是一个仁者这表现了孔子怎样的仁爱观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奴役。

表明孔子的仁有一个很高的标准,即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是讲小谅小信。

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探讨二:同是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探究三:有人评论15·42章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

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

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如果去掉,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六课:《君子之风》(P30)探究一: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形象地表述孔子的心境,可以章和章为例。

章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

“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

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过眼云烟;(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3)浮云至清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章“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传神。

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

而第三个忘:忘老(“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

探究二:“鄙夫可与事君”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

如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曰:“惮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无厌,故既得患失。

”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陈述。

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

有的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不合算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

探究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六反》)。

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见《汉书·董仲舒传》)。

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参考本课“相关链接”。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

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

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

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第八课:《周而不比》(P40)探究一:《论语》由于文辞简约,有时会给理解造成困难,往往需要联系有关章节及《论语》以外的材料加以判断。

如5·17章,“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就有两说,一说指晏子,一说是指晏子所交之人。

请联系4·26章及12·23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

“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焉。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难以持久。

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

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

因此,把“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意愿。

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原文中的“善”字就没有了着落。

探究二: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

此题意在使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三:选择《论语》中格言,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对这些格言的特点简要分析,并围绕“交友”(或其他话题),每人拟五条思想火花,在壁报上交流。

此题意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格言的特点,进而加深对《论语》内容的理解。

格言,就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固定的语句。

内容上,它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可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形式上,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一般较为精练,言简意赅。

人们引用格言,目的主要在于对人提出规劝,以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正确地理解、运用格言,可以逐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P5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

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

探究二:说说你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首先,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教育培养。

探究三: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

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

对“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1)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

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

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2)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