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结】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含出处)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以下是高中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通假字汇总:
1.“说”通“悦”,表示高兴,如“秦王必说见臣”。
2.“振”通“震”,表示震慑,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3.“傧”通“宾”,表示迎宾赞礼的人,如“设九宾”。
4.“见”通“现”,表示出现,如“图穷而匕首见”。
5.“还”通“环”,表示绕,如“秦王还柱而走”。
6.“奉”通“捧”,表示两手托着,如“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请注意,这些只是一部分例子,文言文中还有很多其他的通假字。
通假字的存在是因为古代汉语在书写和演变过程中,一些字的写法或者读音发生了变化,而古人为了保持书写的习惯或者韵律的需要,仍然使用原来的字来表示新的意思。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了解这些通假字是非常必要的。
近五年高考古文中,你必须知道的85个文言文通假字(赶紧收藏)

近五年高考古文中,你必须知道的85个文言文通假字(赶紧收藏)1.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罢:通“疲”;疲劳。
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3.颁:通“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5.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6.辟:通“避”;躲避。
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7.弊:通“敝”;困顿,失败。
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8.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9.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10.裁:通“才”;刚刚。
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11.采:同“彩”;彩色,颜色。
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12.藏:同“脏”;脏腑。
名词。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13.唱:通“倡”;倡导。
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14.钞:同“抄”;抄写。
动词。
“道中手自钞录。
”15.绌:通“黜”;罢免官职。
动词。
“屈平既绌。
”16.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17.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
“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18.厝:同“措”;放置。
动词。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19.错:同“措”;放。
动词。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0.党:通“倘”;倘若,偶然。
副词。
“风雨之不时,怪星之21.道:同“导”;引导。
动词。
“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22.得:通“德”;恩惠。
名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钦?”23.队:通“坠”;坠落。
动词。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24.堕:通“隳”;毁弃。
动词。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25.而:通“尔”;你的。
代词。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26.蕃:通“繁”;多。
形容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高中常见通假字总结

高中常见通假字1“诎”同“屈”,弯曲。
例:“诎右臂支船。
”2. “要”同“邀”,邀请。
例:①“便要还家。
”②“张良出,要项伯。
3. “还”同“旋”,回转。
例:“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4. “见”同“现”,①表现。
例:“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露出,显露。
例:①“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欲隐勿见。
”5. “徧”同“遍”,普遍。
例:“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6. “反”同“返”,①回到。
例:“及反,市罢。
”②往返。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归来。
例:“出不入兮往不反。
”7. “惠”同“慧”,聪明。
例:“甚矣,汝之不惠。
”8. “亡”同“无”,没有。
例:“河曲智叟亡以应。
”9. “厝”同“措”,放置。
例:“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10. “陇”同“垄”,垄断,山岗高地。
例:“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 “齐”同“剂”,药剂。
例:“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12. “坐”同“座”,座客。
例:“满坐寂然。
”13. “说”同“悦”,高兴。
例:“秦王不说。
”14. “错”同“措”,放。
例:“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15. “与”同“欤”,吗。
例:“轻寡人与?”16. “尔”同“耳”,罢了。
例:“无他,但手熟尔。
”17. “苍”同“仓”,例:“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18. “具”同“俱”,①都,全。
例:“百废具兴。
”②详细地。
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9. “属”同“嘱”,嘱托。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20. “曾”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
”21. “衡”同“横”,阻塞,梗塞。
例:“困于心,衡于虑。
”22. “拂”同“弼”,辅弼。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
”23. “女”同“汝”,你,你们。
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24. “卒”同“猝”,仓促,立即。
例:“五万兵难卒合。
”25. “不”同“否”,表示发问。
例:“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可与不?”26. “干”同“岸”,岸边。
高中文言文常用通假字汇总

高中文言文常用通假字汇总高中文言文常用通假字举例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XXX。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XXX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XXX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XXX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XXX使XXX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XXX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度过,超出。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而:通“尔”;你。
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
动词。
“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
动词。
”XXX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
名词。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文娱。
”拂:同“弼”;辅弼。
动词。
“入则没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名词。
"长乐王回深父,XXX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甚么。
疑问代词。
“蹈死掉臂,亦易故哉?”XXX: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XXX: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
名词。
“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
形容词。
“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
形容词。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火:同“伙”;现代部队的构造,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通假字大全表高中

高中通假字大全《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荆轲刺秦王》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 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诗经两首》34.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
(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38.岁亦莫止。
(莫,通“暮”)39.彼尔维何。
(尔,通“”,花盛开的样子。
2023年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2023年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高中文言文通假字篇1卒通猝,表示突然,如: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由通犹,表示比况,相当于“就像”,如: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施通迤,逶迤斜行的样子,如:施从良人之所之。
无通勿,不要,或通惑,想不通,如:无或乎王之不智。
为通谓,认为,如:为是其智弗若也。
罢通疲,疲惫,如: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
趣通趋,向前走,如:趣舍异路。
徇通殉,献身,如: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诎通屈,屈曲,如:其次诎体受辱。
枪通抢,触,如: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摩通磨,灭,如: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见通现,表露,如: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责通债,债务,下狱受腐刑,如: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不通否,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奉通捧,捧着,如:臣愿奉璧往使。
庭通廷,朝堂上,如:拜送书于庭。
案通按,察看,如:召有司案图。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篇2肇锡余以嘉名(同“赐”)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共其乏困(同“供”,供给)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可予不(同“否”)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召有司案图(同“按”)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设九宾于廷(同“傧”)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请奏盆缻秦王(同“缶”)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要项伯(同“邀”,邀请)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泾流之大(同“径”,直)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高中文言文通假字】高中文言文通假字篇3常见通假字类型①音同或音近的字替用本字。
高中阶段文言文通假字总结

一、通假字下面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通假字进行归纳。
为方便同学们复习,归纳是按册进行的。
第一册: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烛之武退秦师》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同“率”《勾践灭吴》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同“娶”《勾践灭吴》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免”同“娩”《勾践灭吴》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政”同“征”,征税《勾践灭吴》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其”同“岂”《勾践灭吴》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同“又”《勾践灭吴》徐公来,孰视之。
“孰”同“熟”,仔细《邹忌讽齐王纳谏》必勿使反。
“反”同“返”《触龙说赵太后》日三四里,少益耆食。
“耆”同“嗜”,喜爱(同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无”同“毋”《寡人之于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颁”同“斑”《寡人之于国》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寡人之于国》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同“性”《劝学》此小大之辩也。
“辩”同“辨”,区别《逍遥游》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同“耐”《逍遥游》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过秦论》倔起阡陌之中。
“倔”同“崛”《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同“影”,名作状《过秦论》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鸿门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同“纳”,接纳《鸿门宴》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倍”通“背”《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鸿门宴》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趣”同“趋”,取《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同“犹”《兰亭集序》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景”同“影”,日光《归去来兮辞》第二册: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同“震”,威吓《谏太宗十思疏》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同“消”《滕王阁序》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机同“几”,预兆《滕王阁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师说》暴霜露,斩荆棘暴同“曝”,暴露《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厌同“餍”,满足《六国论》北音清越,南音函胡函胡通“含糊”《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莫通“暮”,晚《石钟山记》敛赀财以送其行赀通“资”,钱财《五人墓碑记》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曷通“何”《五人墓碑记》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暴通“曝”,显露《五人墓碑记》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采通“彩”《登泰山记》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圜通“圆”《登泰山记》第三册: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陈情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零丁通“伶仃”《陈情表》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蓐通“褥”,草席《陈情表》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品《祭十二郎文》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通“逝”《祭十二郎文》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敛通“殓”《祭十二郎文》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曷通“何”《祭十二郎文》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通“嘱”《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赤壁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列通“裂”,分裂《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念奴娇•赤壁怀古》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离骚》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离骚》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离骚》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同“娶”《孔雀东南飞》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帘通“奁”《孔雀东南飞》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纫通“韧”《孔雀东南飞》第四册:倾城阖户,连臂而至阖通“合”《虎丘记》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直通“值”《促织》手裁举,则又超而跃裁通“才”《促织》翼日进宰翼通“翌”《促织》飨德怀恩,词不悉心飨通“享”,受《柳毅传》从此已去,勿复如是已通“以”《柳毅传》第五册: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蜀道难》径须沽取对君酌沽通“酤”,买《将进酒》耶娘妻子走相送耶通“爷”《兵车行》禾生陇亩无东西陇通“垄”《兵车行》岁暮阴阳催短景景通“影”,日光《阁夜》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齐桓晋文之事》王说,曰:“诗云……”说通“悦”《齐桓晋文之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样《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与与通“欤”《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齐桓晋文之事》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齐桓晋文之事》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田通“畋”,打猎《庄暴见孟子》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卒通“猝”《孟子见梁襄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由通“犹”《孟子见梁襄王》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齐人有一妻一妾》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通“早”《齐人有一妻一妾》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齐人有一妻一妾》为是其智若与为通“谓”,认为《弈秋》初中课文:例句通假字解释篇目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通“按”《廉颇蔺相如列传》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板通“版”《活板》对镜帖花黄帖通“贴”《木兰辞》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火通“伙”《木兰辞》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鱼我所欲也》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砉然向然,奏刀騞然向通“响”《庖丁解牛》善哉!技盖至此乎盖通“盍”《庖丁解牛》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还通“旋”《扁鹊见蔡桓公》发闾左適戌渔阳九百人適通“谪”《陈涉世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文属通“嘱”《岳阳楼记》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已通“以”《隆中对》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三峡》。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汇总及练习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汇总及练习高考文言文通假字汇总及练习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s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13、暴秦之欲无厌。
(同“餍”,满足)14、当与秦相较。
(同“倘”,如果)15、万几宸翰之宝。
(同“机”)16、肇锡余以嘉名(同“赐”)17、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18、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19、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20、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2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22、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23、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24、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25、共其乏困(同“供”,供给)26、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27、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28、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29、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30、可予不(同“否”)31、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32、召有司案图(同“按”)33、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34、设九宾于廷(同“傧”)3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3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37、请奏盆缻秦王(同“缶”)38、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39、要项伯(同“邀”,邀请)4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4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42、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43、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44、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45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46、泾流之大(同“径”,直)47、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48、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49、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通“记”,记述)50、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通“倡”,倡导)51、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52、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有此一说)53、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54、青雀黄龙之轴(“轴”通“舳”,船)55、忽奔腾而砰湃(“砰湃”通“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56、夙遭闵凶(通“悯”,怜悯)57、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58、常在床蓐(通“褥”,草席)59、四十有四(通“又”)60、五尺之僮(通“童”,童仆)指出通假字并解释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总结】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含出处) 1.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
3.颁:通“斑”。
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4.板:通“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
5.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6.被:
①通“披”,穿着,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②通“披”,披散,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
7.辟:通“避”,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崤之战》)
8.弊:通“敝”,困乏,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出师表》)
9.不:通“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10.材:通“才”,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11.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
12.采:通“彩”,色彩,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
13.雠:通“仇”,仇敌,仇人,名词。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伶官传序》)
14.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 15.从:通“纵”,与“横”相对,名词。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
16.当:通“挡”,遮挡,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
17.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18.而:通“尔”,你的,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19.反:通“返”,往返,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20.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
21.衡:
①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论积贮疏》)
②通“横”,梗塞,不顺,动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2.还:通“环”,绕,动词。
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刺秦王》)
23.惠:通“慧”,聪明,形容词。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4.疾:通“嫉”,嫉妒,憎恨,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25.见:
①通“现”,暴露,露出来,动词。
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
②通“现”,呈现,露出来,动词。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6.具:
①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②通“俱”,全,皆,副词。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27.距:通“拒”,把守,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鸿门宴》)
28.离:通“罹”,遭遇,动词。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
29.列:通“裂”,分裂,动词。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梦游天姥吟留别》)
30.没:通“殁”,死,动词。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过秦论》)
31.莫:
①通“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②通“暮”,日落时,引申为“晚”,名词。
莫春者,春服既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2.内:通“纳”,接纳,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鸿门宴》)
33.女:通“汝”,人称代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
34.畔:通“叛”,背叛,离开,动词。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赤壁之战》)
36.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37.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38.识:通“志”,记住,动词。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论语·述而》)
39.食:通“饲”,喂,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40.受:通“授”,传授,动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41.孰:通“熟”,仔细,形容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42.说:通“悦”,高兴,愉快,形容词。
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 43.汤:通“烫”,用热水焐,动词。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 44.帖:通“贴”,黏附,动词。
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45.亡:通“无”,没有,副词。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46.文:通“纹”,纹路,纹理,名词。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活板》)
47.无:通“毋”,不要,副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冯谖客孟尝君》) 48.销:通“消”,消散,动词。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滕王阁序》)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伐檀》)
50.邪:通“耶”,吗,疑问语气词。
其真无马邪?(《马说》)
51.要:通“邀”,邀请,动词。
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
52.有:
①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②通“又”,再,副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劝学》) 53.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词。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54.振:
①通“震”,威吓,动词。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②通“赈”,救济,动词。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论积贮疏》)
55.知:通“智”,智慧,名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56.直:
①通“值”,价钱,代价,名词。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②通“值”,价值,动词。
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
57.属:通“嘱”,嘱托,托付,动词。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58.卒:通“猝”,仓猝,形容词。
五万兵难卒合。
(《赤壁之战》)
59.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60.坐:通“座”,座位,名词。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