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易中天《闲话中国人》)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方送礼习俗的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方送礼习俗的差异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各个领域都进行着广泛的跨文化交际,在国际交往中,无论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往来,免不了要馈赠或接受礼品,这种活动传递着人们的情感或诚意,使合作得到加强,使友谊得到发展。
但由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各国人民价值观念的诸多不同,所以导致各国对礼仪的理解也不尽相同,1 集体观念与个体观念1.1中国人的集体观念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集体主义的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甚至高于一切。
荀子说:“人生不能无群”,即人只有团结友好的组成群体,将个人融入群体,在群体中体现自己的生存价值,才能克服困难,战胜自然,活得有意义。
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中的君臣关系及家族内部的父子、兄弟关系具体体现出了群体中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这种群体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了世代中国人,时至今日,中国人一般把个人从属于群体,大都有着强烈的家庭群体观、家族群体观、同事群体观、重视亲情友情,喜欢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为了维护群体间的密切关系,加深朋友间深厚的友情,中国人都会牺牲自己利益,顾全群体利益,讲究哥们义气,逢年过节,都会送上礼物,以示关系友好密切,送的礼物也偏向于送重礼。
1.2西方人的个体观念西方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推崇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西方人认为自己的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独立于集体的,因此并不注重建立太密切的集体关系,继而也不承担过多的义务。
在送礼方面交随意,不会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挑选很贵重的礼品。
2 等级观念和平等观念2.1 中国人的等级观念《左传》中有记载:“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第敬、夫和、妻柔、姑慈、父听,礼也。
”这里说及的礼就是长幼、父子、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等级观念把人分成为三六九等。
如今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人们,不同的职业、职位决定了不同阶层的人生观,价值观。
因为重视等级,所以看待社会不同职业及职位的人,人们会带着等级观念,对家庭而言,也有长幼尊卑,在言谈举止中得注重一定的礼节。
怎样才算有面子

31新视点·风云杂谈在中国人的字典里,面子这个东西很重要,每个人都想有面子。
那么,怎样才算有面子?据易中天先生分析,争面子需要本钱。
“一般说来,但凡别人没有而只有自己才有,或虽然别人也有,却不如自己多、好,或不如自己先有,都可以视为本钱。
”举个简单例子,在社会普遍贫穷的年代,谁家里要是有台电视机,则显得特别有面子,而放到现在就不算了,因为现在电视机几乎已经普及到每个家庭。
当然,光是自己有别人没有还不足以争来面子。
易中天先生进一步分析说,自己有的,还要别人认为有价值才行。
比如孔乙己懂得“茴”字的几种写法,别人不懂,照理说也应该算是本钱的,可惜别人不买账,也就不算。
观察一下便知,面子虽因人而异,但大致和财富、功业、地位等有关,所谓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想要有面子或者让别人给面子,就要有这些东西作保障。
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可他思念家乡,急于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认为,既然取得了一番功业,就要让家乡父老知道,这叫光宗耀祖,显得特别有面子。
拥有财富,自然也是有面子的事,衣锦还乡的深意便在于此。
现在,有些人不管婚丧嫁娶,都喜欢大操大办,很多时候也是个面子问题;有些官员为了政绩搞的形象工程,也称为面子工程。
既然每个人都要面就要照顾别人的面子的人为了照顾客人的面子,会上好酒好菜,还客气地说是“粗茶淡饭不成敬意”;客人为了照顾主人的面子,即使口味不适,也会说味道不错。
中国人还常说,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
即使要指出别人的缺点,也要尽量私下说,这也是为了照顾别人的面子。
美国传教士明恩傅曾对中国人有深入观察,他发现,在中国农村,如果出现小争议,“和事老们”会调停,但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客观公正,而是照顾各方的面子。
当然,“和事老们”肯定要有实力,这样各方才会给面子。
别人给你面子,而你不买账,那两个人就会剑拔弩张起来。
面子这东西,很难用好坏来判定。
有的时候,要面子也是要自尊,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就是互相照顾对方的面子。
易中天品读中国系列(套装共6册)

魏晋的风度
禅宗的境界
周易的启示
金字塔和昆仑山 《易经》与《易传》 周与易 《周易》的方法 《周易》的系统 《周易》与忧患意识 《周易》与理性态度 《周易》与变革精神 《周易》与中庸原则
中庸的原则
中庸不是什么 什么是“中” 什么是“庸” 关于“中庸”的三个结论 中庸与权宜 权宜之法 中庸与和谐 再说几句
1
城市与人
2
北京城
3
上海滩
4
广州市
5
厦门岛
成都府
武汉三镇
城市与人
中国的城市 城市的魅力 男性的和女性的 我们到底要读什么
北京城
北京的门 城与市 有容乃大 霸气与和气 平民与市民 两种世故 北京人与上海人 官气与痞气 我爱北京
上海滩
外地人与上海人 上海人与上海滩 上海滩与北京城 “城市部落人”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上海的男人和女人 新上海人
1
第一章饮食
2
第二章服饰
3
第三章面子
4
第四章人情
5
第五章单位
第六章家庭 第七章婚恋
第八章友谊 第九章闲话
第一章饮食
一民以食为天 二生命与血缘 三请客吃饭之谜 四烟、酒、茶
第二章服饰
一文明与野蛮 二道德与礼仪 三非凡意义 四时尚问题
第三章面子
一命之所系 二面子丢失之后 三吃得开与玩得转 四面具、角色、戏剧性
死去活来
德律风与BBS 上海口头禅 北京流行语 从头到尾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新与旧
张冠李戴
隔儿屁着凉大海棠 禁忌种种 说一不二 倒霉的蛋 蜜与屉 口彩
指桑骂槐
麻烦与趣味 吃不了兜着走 捣糨糊,还是倒江湖 活法与说法 雅与俗 再说雅俗
论中国的面子文化

论商业文化中的面子文化摘要中西方学者对面子的概念都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探讨。
面子是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重要概念,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当前的商品化时代,自古以来形成的面子文化对于人们的商业活动渗透的更加深刻。
面子文化形成原因是复杂的,而了解面子文化在商业文化中占据的位置,对我们理解当前种种商业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有利于促进自身正确的生活和消费规范。
关键词:面子问题;面子文化;商业文化一、“面子”文化概论(一)“面子”文化的产生根源“面”由字面上看,是指人脸、头的前部,它原来只是一种生理上的指标,后来演化为心理及社会意义的价值象征。
据胡先缙考证,早在公元前4 世纪, “面”就具有了指涉个人与关系的象征性意义。
爱面子其实是一种世界各国人民都具有的心理因素。
但是形成的面子文化却是中华民族独有现象。
中国“面子文化”的形成由来已久,最原始的“面子”就是“脸面”,古人外出活动前都要洗脸打扮,在镜子面前照上一照,梳洗完毕才能做正式的工作——上朝的上朝、下地的下地、经商的经商。
中国人以“四大美人”为傲,以黄皮肤为荣,正是看重这样的有形脸面才形成了无形的面子文化。
(二)“面子”文化的内涵“面子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
西方世界最早研究中国人“面子文化”的著述当属1894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所著的《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
明恩溥认为,“保全面子”是中国人的第一性格1。
鲁迅先生曾经专门撰写过分析国人“面子”的文章,他说外国人往往认为所谓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而其实“面子”之有无,情况相当复杂,并且富于变化2。
而中国文豪林1[美]明恩溥.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M].舒扬等译,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3;1.2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6.语堂认为,“面子触及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3。
他提出“面子”、“命运”、“恩惠”是统治中国的三个女神,而“面子”是最重要的一个。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部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新概括,其内容规定了六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这些规定皆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和要求,是当今社会的教师应该切实执行和遵守的。
比如“爱国守法”强调“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说明当今社会逐步进入法制社会,必须依法执教;又如,“关爱学生”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体现出时代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要求;又如,“教书育人”要求“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客观必然;再如“终身学习”提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正是当代学习型社会的本质,也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但是,与中国古代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相比较,会发现,这些要求都是一脉相承的,其贯穿始终的基本上就是“关爱学生,为人师表”。
所以,师德规范的永恒主题是什么?我认为,虽然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师德的要求和表述都因时代要求而有所差异,但是,作为教师职业,师德规范的永恒主题应该是“关爱学生,为人师表”。
古今成为教育家者,莫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为人师表”要求教师的师德要在身教中体现。
教师榜样像一面旗帜,树立在学生面前。
教师要对学生一生负责,必须正视自己的言行。
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
教师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率先垂范,才能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佩,形成制约力。
如果教师说话不负责任,说一套做一套,就很难使学生信服,也就丧失了改正不足、提高自己的驱动力。
“关爱学生”要求教师要有爱心、要会爱学生。
下面,用案例式的具体描述说明这个问题。
李镇西的“后进生”转化手记《我和万同的故事》,就像一篇中篇小说,曲折生动,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初中语文 文摘(社会)易中天:“我本来就是流寇一个”

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 可编辑1 / 1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易中天:“我本来就是流寇一个”5月22日,十六卷本《易中天文集》在北京隆重首发。
首发大事办完,易中天抽出时间来到广州,关起门来,就他的“历史问题”,向记者一五一十地做了三天的“口头交代”。
干过大多数农活“我本来就是流寇一个。
我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弄得‘身份不明,面目不清’,让贴惯了标签的人完全无从下手。
”接受采访时,易中天开口便这样说。
四次转型。
第一站,是。
易中天1965年高中毕业被分到农八师的“共青团农场”,那一年他18岁。
在兵团农场,易中天干过大多数农活。
其中最累的是“和泥巴”。
干活的人得站在土坑里,用铁锹像揉面一样和泥,再一锹一锹扔到地面。
“一天下来,感觉肠子都要断了。
” 同学脸都吓白了易中天是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那年,以同等学力考进武汉大学,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的。
这是他转型的第二站。
易中天觉得武大那时的学风非常好。
毕业论文答辩会时,从哲学系请来的答辩刘纲纪,与导师吴林伯的某些观点不同。
易中天就跟刘纲纪当面争起来,针锋相对,“旁边的同学脸都吓白了”。
没想到,最后刘纲纪给他的成绩是“优”。
毕业时,易中天按规定必须回。
导师胡国瑞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主张留校。
那时,是全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
他通过教育部长蒋南翔,找到自治区委第一书记王恩茂,把易中天留在了武大。
易中天的课叫“文艺审美心理学”,也不“循序渐进”,一上来就是弗洛伊德、格式塔,口碑传开,郑州、长沙等高校的教师也赶来听,窗户上、走廊里挤满了人。
“土匪”变“流寇”1988年被免职后,继任的校长搞两个“凡是”:“凡是拥护的我反对,凡是反对的我拥护。
”武大风气的转变让易中天感到压抑。
有人推荐他去厦门大学,他没有片刻犹豫就举家迁往厦门特区,时在1992年。
面子的三层次

第三 ,作 为 资信 的 面子 。早 几年 ,葛 优在 冯 小刚 的电影 《 夜宴 》中饰演皇帝 ,有一句 台词引发 笑场 ,那句 台词是—— 我泱 泱大国 ,诚信 为本。其
实 ,信 守 契 约 本 是 中 国 的传 统美 德 ,所谓 “ 一诺 千
金 ” 、 “ 子 一 言 ,驷 马难 追 ” ,虽 然 随 着社 会 商 君 业 化 发展 ,让某 些 人觉 得 老 实人 吃 亏 。
但 是 ,一 个 社 会 没 有 规 矩 是 无 法 想 象 的 ,只会
加速社会 的瓦解与灭亡 。但是 ,不遵守法律规章 ,
并 不 意 味 着 不 讲 江 湖 规 矩 ,所 谓 鸡 有 鸡 道 ,蛇 有 蛇
路 。就像经济学家罗纳德 ・ 科斯所说 ,交 易费用决
定人 们 对一 种 制 度 的选 择 。 于 是 ,便 有 了 人 情 大 于 法 、面 子 大 于 规 章 制 度
认 定你的面子 ,便总是 自觉或不 自觉地愿意与你交 往 ,并把更大的信任 、更多 的机会给你 ,从而形成 面子 “ 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 “ 马太效应”。
但 最 终 ,面 子 不 是 一 尘不 变 的 ,而 是 处 在 不 断
“ 在江湖 ,身不 由已”,这句话里 的江 湖 , 人 既指官场 ,也指商场 ;既指名利场 ,也指感情场 。 其外 延包 括 了所有 人赖 以生存 的社会 环境 。在这
瓷 》,《 红袖 》 男有著作
《 非常 媒 ・ 》 、 《 戒 活动 创造价 缱: 活动运营产操 手 册》 ( 合著 ) 等; “ 青红皂
白”系硎第j本 《 皂香》将
无明鲜的分野 ,两 者的边界 已经模糊 化 ,白道 、黑
道 、灰道 ,乃 至整 个社 会 ,统统 予 以囊 括 。
说面子

说面子中国人爱面子是天下闻名的,然而“面子”究竟为何物,为什么要爱它,以及它有哪些好处等等,我们却不胜了了。
哲学家说:“人们追求的每每是自己并未理解的。
”换言之,如果我们理解了它,才能贤明地决定我们是否仍然需要它。
“面子”的本义是指人的脸皮。
脸是人体形象至关重要的部位,是人们观察评判相貌的中心环节,理应引起重视。
因此脸是每天必定要洗的,洗过之后再照镜子,调查研究一番;有人还要化妆整容,其认真的程度不下于各地修造标志性建筑。
大概由于脸皮处于脸的表层,在美学上尤为重要,所以就造出“面子”这个词语,特别地指示出来吧。
清代的吴修龄在《围炉诗话》中记载了一件事情,说是苏州有个叫“王阿奶”的老太太死了,出殡时的队伍前面举着“铭旌”,上头赫然书写着的是:“皇明少师文渊阁大学士申公间壁王阿奶之灵柩。
”所谓“少师”就是副宰相,官居一品,“文渊阁大学士”是文职最高的荣誉头衔,“少师”而至于“文渊阁大学士”,申公之显赫自不待言。
王阿奶其人,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市井小民,但既然有幸住在申公间壁,那个“面子”就放大了八千倍,这个葬礼的风光和荣耀就绝非寻常人等所能比的了。
爱面子通常要分两步走,一是自己“要面子”,二是人家“给面子”。
比如上述王阿奶(准确地说是王阿奶的亲属),首先是把隔壁的面子拿来,戴在自家脸上,然后就看申公给不给这个面子了。
王阿奶有福啊,人家这个面子还是给了的,假如碰到特吝啬的家伙,不仅不肯给面子,还要发起侵犯名誉权的诉讼,请求法院判令其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结果面子丢尽不说,喧嚣一时的葬礼上收取的礼金大概还不够赔偿的吧。
爱面子似乎是为了好看,是追求公众形象的美观。
于是,有人就把面子等同于自尊心,甚至虚荣心了。
然而这只是浅显的理解,往深里看,面子是可以给人带来实际利益的。
《水浒传》里边的宋江,在江湖上总是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其奥妙就在于宋江的面子特别大,人们(尤其是哪些要杀他砍他的人们)一听到他的名字,立马就换了一副嘴脸,化敌为友,往往还“纳头便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面具与角色 , 5,戏剧性种种 ,
“欲知详情,请自借书分解。” --《闲话中国人》
没面子→“没脸见人” 无法在社会和群体中生 没面子 “没脸见人”→无法在社会和群体中生 命之所系” 活→ “命之所系”
2,赔偿与补偿
“伤面”
被伤者要求偿还 伤害者自动赔偿或者被伤害者设法得到 赔偿
1)伤害不大 2)对方面子很大 3)面子存在于关系中
2,赔偿与补偿
补偿:
自补 他补
面子之争
“解决面子争端”→“讲和”(圆场) “和事老”↓
1,命之所系
5)“群体意识 →(理论)相“对” 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
事实:“不对”常生 --“对不起!” 对不起! 对不起 --“没关系。” 没关系。 没关系 对不起 前提→“对得起” “没面子” →无法“面对” →“看不起” →“对不 对、起不起” “得脸面” →给别人“看” 锦衣夜行” 衣锦还乡” “锦衣夜行”、“衣锦还乡”
且扯且谈《闲话中国人》--易中天)
@香草山的羊
面子小论:
1,命与之所系 2,赔偿与补偿 3,实力与实惠 4,面具与角色 5,戏剧性种种
1,命之所系
面子是中国人的宝贝 1)关乎面子:“体面” 服饰之道:
①重人前而轻人后 ②重外衣而内衣 ③重礼服而轻便服
1,命之所系
1)有面子;2)使得双方“有面子”。 宋江
3,实力与实惠
1)“争面子需要本钱” ) 争面子需要本钱”
爵位(社会地位)、年龄、德行 社会地位:富贵? 权、血统
屈原:“帝高阳之苗裔” 刘备: “中山靖王之后” 杜甫: “大将军杜预之后”
3,实力与实惠
2)面子靠里子支撑 )
“体面”→“务实之人” →不看重“虚面” 有实力→有面子→实惠 面子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的“通行证”。 “懂面子,用面子” 面子生面子:
2)“没脸见人” “吃不开” “掉脑袋”
3)“中国人死要面子”
子路“结缨而死” 伯夷、叔齐“饿死不食周粟”
“为面子让别人去死”
“子公弑灵公”
1,命之所系
4)“中国人为什么死要面子?” ) 中国人为什么死要面子? 文化思想内涵→“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
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师生…… 面对他人→要有面子→没面子,×面对→不是人 →“死要面子” “要面子” →面对他人 若“没面子”、“伤面子” →×面对→错过→不 对→“错过、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