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先生的讲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风采,中庸力量
——记易中天演讲“中庸的原则”
仓楠冷静雯丁妍乔
在万千学子的翘首期盼下,“2012东南大学新生文化季”之“名家高层演讲活动”迎来了“重头戏”——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学者、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易中天先生的精彩演讲。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易老师畅谈“中国智慧”,并从历史与现实、古典文化与当今世态等独特视角,为同学们详解“中庸的原则”。易老师的演讲深入浅出,既有学术高度又兼顾趣味,他时而讲故事,时而又用方言说话,颇有表现能力,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讲座接近尾声的提问环节,教授与同学形成良好的互动,更是将整个演讲推向了高潮。下面,让我们来回味易老师精彩绝伦的演讲!
万里赴东大,只为“缘”字
演讲在东南大学校歌声中开始,演讲会场上回荡着东南大学校歌,东大学子秉承着这一传统,用最真诚、最激昂的歌声热烈欢迎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名家、学者。在全场同学热烈的掌声中,易中天老师走上演讲台,并亲切地与主持人握手。这一尊重同学的细节令在场同学在欣羡之余,也十分感动。在易老师心中,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首先是学生的”他这样说,也在细微之处践行着这一原则。听说有的同学为了排队领票很早就要来起来排队,易老师当即决定将自己亲笔签名的书籍赠送给前十名的同学。听闻这一决定,现场又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易老师平易近人的处世态度,让我们觉得他不是高高在上学者,而是一位关心同学的睿智的良师益友。
“我和东大有十几年的缘分”谈到为何来东大,易老师动情地说,“我们是老朋友了。”谈到东大,他总是有很多话要说。在演讲现场,易老师畅谈了他对东大的印象和东大的故事,以及他与我校陆老师的友谊。言辞诚朴动人,更加拉
近了易老师与同学们的距离。并且,易老师也向东南大学110年校庆献上了诚挚的祝贺。
易老师的演讲向来是言辞犀利与机智幽默兼备。借排队领票这一话题,易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他演讲的一次经历,并深刻剖析出事件背后的官僚做派、官员特权及座位安排等内幕。并抨击了当今社会一些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言辞幽默又不乏深度,令人深省。
慷慨论“中庸”,再展风采
自开讲以来,易老师用深厚语言功底和强烈的个人魅力,将会场气氛调节得轻松愉快。见同学们听故事意犹未尽,易老师又为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童年“少校的故事”。“我小时候玩游戏是有军衔的。”他依旧不改那平白如话的言辞。接着,他用自己小时候对军衔的选择这一心理过程,巧妙地引出了演讲的主题“中国的智慧之中庸之道”。
“中庸是一种方法论”易老师开门见山,高度概括,思路清晰易懂。易老师站在历史与现实,中方与西方的交汇点上看“中庸”,视角独特。他不一味罗列死板的历史知识,而是联系当社会今实际进行具体解读。譬如,谈及世界的矛盾性,易老师列举了儒、道、法三家关于矛盾的不同观点,并举出例子加以说明。由古及今,谈到了“文革”期间被放大的“平法批儒”的热潮,还为当下热门的时事——“方韩之战”进行生动的阐释。“中国的现状是讲道理没人听,站队很积极。这个时代的悲哀就是说话没人听。”易老师精辟的论断引起了现场同学的共鸣,大家纷纷鼓掌表示赞同。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解读,老师告诫我们,“自由的前提是负责”。一方面,我们要拥有意志的自由;另一方面,我们自由地做出选择时,要对选择所带来的好的或坏的结果负责。我们相信这一句震耳发聩的醒世之言,一定会让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受到启发,并将这一信条真正付诸实践,真正做一个懂的承担责任的人。
“中,是不走极端;庸,是不唱高调。”易老师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概括了“世界是矛盾的”这一现状的解决办法,高屋建瓴,耐人寻味。用“文质彬彬,方为
君子”引出儒家“矛盾对立双方的和谐”的观点。谈到这里,他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上海、武汉两地签字售书的故事,并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当时个别读者的表现,生动再现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处世的“过”与“不及”。现场的同学们被老师的幽默所折服的同时,也陷入了对当今国民心态与行为的思考。易老师还列举了台湾向民众发布《公民道德准则》的例子,他认为其中对国民行为举止的细致及可操作的规定值得我们借鉴,而且这远比“学雷锋”、“建设城市精神”之类的空喊口号来的实际。通过二者对比,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的智慧就在我们身边,中庸的原则是当今社会国民不可或缺的处事原则。我们更深深体会到了传承中国智慧,发扬中庸原则,任重而道远。
最后易老师不忘将“中庸之道”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极致不等于极端,不唱高调不等于不要理想。”易老师强调,“一件事要做好,要成功,一定要做到极致,但一定不可以极端。” 通过易老师的解读,我们从“中庸之道”中感受到了追求理想与实现成功的理论支撑。谈到大学教育,易老师说他的老校长的观念是“大学需要的应是理想主义教育!”而这也是他本人的观念。即便社会与我们想象的不同,即便怀揣理想的我们,进入社会后会“碰钉子”,可是我们不能放弃理想,我们要用大学生独有的朝气与锐气,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我们,也会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的得到历练,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最适宜的位置,这也体现了“中庸原则”指导下的人生定位。相信同学们都能从中国智慧中汲取到前进的动力,让“中庸的原则”指导我们找寻最准确的人生方向。
品大师智慧,迷津指航
最后,到了同学们期待已久的提问环节,主持人话音未落,现场同学们已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易老师依旧不忘本着公平原则体谅同学,要求将提问机会先给站在会场两侧和后面的同学。提问的同学们很感激易老师体谅,也很珍惜宝贵的提问机会,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向老师提出了自己在学术上或者生活上的一些困惑。
有的同学对中庸颇有误解,认为它过于暮气,易老师耐心讲解了“中庸”的精髓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并告诉同学:“中庸与暮气无关,你可以朝气蓬勃地中庸。”还有同学对忙碌却又不知有何收获的大学生活充满迷茫,易老师告诫他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大学生是熏出来的,要多听讲座,受熏陶,多体验,用知识等让自己的的大学生活丰富起来。同学们争相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演讲达到高潮,易老师精妙的回答搏得同学们阵阵热烈的掌声。相信通过易老师的回答,许多同学都能从中得到一些感悟,并充实信心与动力,继续大学这段美好而短暂的旅程。
在提问环节里,易老师一直强调着教学相长。特别是东大同学提出的在法制建设中和在艺术创作中是否也需要中庸的对立面--极端的存在的时候,他的眼睛仿佛突然的发出光芒。之后,他一面巧妙的回答着这看似与他观点矛盾的问题,一面又得出“学问是问出来”的哲理。在闪亮耀眼的灯光下,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导师,更是一位可以让你推心置腹的朋友。他坐在那里,以一种谦和的态度始终默默地倾听,浅浅地微笑,再缓缓地道出他的谆谆教导和殷殷期望。他觉着这个世界上没有他回答不了的问题,即使不知道他只会谦卑的回答不知道,而不是故作深沉的说不能回答。他不懂得矫揉造作,他也不想获得所有人的认可和赞同,即使有人说他是戏谑而非幽默,他也毫不在意。他说,如果你不支持我或者不喜欢我,你完全可以自由地去选择不听,没有人会强迫你。我想,他的这种超然与大度,正是他受着众人爱戴的原因,也是需要我们去借鉴和学习的。
两个半小时的演讲就这么在一阵又一阵的欢笑声中落下了帷幕。仿佛一切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门外还站着等候两个多小时的同学,每个人都怀着最朴实的梦想想要见这位大师一面。可是,他却要匆匆离开会场,这时候无论是站着的,坐着的,还是等着的,都不约而同地注视着他,目送他离开。他穿着很普通的白色长袖衬衫,身材略微有些发福,不断的向大家挥手,其实大师看起来也是如此的平凡和普通,但我们分明感到他眼睛里有着被时间淘洗磨练出来的睿智和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