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与农业政策反思
中国农业耕地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中国农业耕地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摘要: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多地少,土地压力十分巨大。
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粮食必然要保障自给,耕地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但耕地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逐年降低,致使我们国家的耕地面临很大的危险。
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
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耕地问题,耕地闲置,耕地荒废,耕地占用,耕地面积,趋势。
一、中国农业耕地现状1.中国耕地的现状想要更好的解决耕地问题,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耕地的现状。
我们就简单的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看一下我国耕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
中国耕地资源数量由1997 年的13024. 9 万公顷减少为2006 年的12177. 59万公顷,年均减少94. 15万公顷,人均耕地数量不足0. 095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 /3,全国有2 0%以上的县区人均耕地低于FAO确定的0. 053公顷的警戒线。
日前,新华社发布消息,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近日审议《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时透露,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用地和企业用地不断扩张,耕地一再受到侵蚀,目前中国耕地面积仅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18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绿色的可耕地面积和10年前相比,减少了1亿亩。
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对策分析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粮食安全备受关注,这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和科技进步,我国农业发展尤其是粮食生产成就斐然。
但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国粮食发展依然面临如下突出问题:一·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1.1粮农低收,粮企亏损,粮食生产发展后劲不足我国人口众多,粮食供给压力大,经济实力弱,粮食自给率高,长期以来粮食供给安全主要依赖于以农民为核心的粮食生产系统和以国有粮食收储营销企业为核心的粮食流通系统。
可是目前两个系统都都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和问题:在粮食生产系统,一是近年来粮价一路下跌,加之生产技术含量水平低,增产主要依赖于物质生产资料的投入,生产成本上升很快,导致粮农收益减少,种粮积极性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卖粮难”、“打白条”与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始终共生共存,“种”还是“不种”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粮农。
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兴起,我国农业资源的负荷日益加重有限的资源不可阻挡地向工业和城市转移,加之而来的工业污染、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破坏是粮食生产受到了自然环境和环境的英约束。
三是我国农业普片推行家庭承包制,经营规模小,难获得规模效率之利;在粮食流通领域,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粮食收储和营销企业冗员过多,包袱过重。
二是国有粮食企业承担着保证粮食供给的责任,必须无条件执行国家的粮食政策,然而政策在设计时重心往往是社会公众效益,很难顾及企业的局部利益,政策性亏损在所难免。
国家要求国有粮食企业按保护价无条件收购农民余粮,并且要顺价销售,这虽然能强行刺激农民产粮的积极性,对公众有益,但对国有粮食企业而言,压资金、挤占库容还要与市场低价粮源要直接竞争,其困难及亏损危机不言而喻。
粮农减收和粮企亏损,带来的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发展的后劲不足,粮食供给的保证程度降低。
1.2农业生产结构大调整,粮食生产资源和生产要素过多过快流失和转移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长期短缺转向大体平衡,丰年有余,中国的农产品供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一、概述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发展中大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但粮食供求矛盾依然突出,粮价波动频繁,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粮食供求现状、粮价波动的原因及其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粮食安全问题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我国粮食供求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包括粮食生产、消费、进出口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将分析粮价波动的原因,包括国际市场影响、国内政策调整、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粮价波动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包括物价水平、居民消费、农业生产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针对粮食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完善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粮食流通结构等,以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益参考。
1. 简述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粮食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宏观经济稳定、社会和谐以及国家安全。
粮食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粮食生产又是农业的核心。
粮食的稳定供应是确保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
粮食的充足供应可以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粮食的自给自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粮食的供应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只有确保粮食的充足供应,才能避免外部因素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冲击,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再者,粮食产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
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一、发展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粮食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粮食生产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同时,种植结构发生改变,从传统的粮食为主转变为多种农作物、农特产品并举的种植模式。
此外,科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遗传工程、无人机等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
二、问题然而,中国粮食现代化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1. 耕地资源减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了耕地的减少。
由于城市扩张和工业用地的占用,大量的耕地被转化为非农用地。
这导致实际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生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2.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规模效益不高。
农民普遍缺乏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农业产业链不完善。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影响了粮食生产现代化的进程。
3. 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干旱、洪涝、风灾等极端天气事件在中国常见。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水资源浪费加剧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
这些灾害对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构成了威胁。
4. 农业环境问题: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大量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导致农业环境污染。
土壤和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对粮食质量和人民健康产生了潜在威胁。
三、对策为了推动中国粮食现代化,应采取以下对策:1. 优化土地利用和管理:加强土地整合,减少城市扩张对耕地的占用。
加强农地统筹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大面积连片耕地。
此外,推动土地托管和农民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加强对大数据、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
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粮食供需呈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局面。
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使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供给成为历史上最丰富的时期。
但自1999年后,我国粮食连续减产,2003年回落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
目前粮食库存比较充足,供求是平衡的,但如果减产趋势持续或恢复缓慢,必将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一旦粮食供求形势逆转,不仅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将动摇国民经济基础。
因此,要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因素从长期看,我国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需求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
按照我国城乡居民目前的食物结构和发展趋势,预计未来3年,我国粮食的需求量将达到5000亿公斤以上,年均增长65亿公斤,年均增长1.3%。
我国粮食供给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表现在:(1)耕地锐减。
由1996年的19.51亿亩降至2003年的18.51亿亩,7年减少了1亿亩,每年平均减少1428万亩。
在减少的1亿亩耕地中,生态退耕占62%,农业结构调整占18%,建设用地占14%,灾害损毁占6%。
同时,新增耕地质量差,占用的多是好地、熟地,补充的多是边缘地、劣地、生地,耕地的实际生产能力在下降,东部减少一亩地的产量,西部新开两亩地也补不回来。
目前,全国人均耕地仅1.44亩,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5%。
全国已有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1/3的省区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耕地的占用还会继续增加。
(2)粮食增产的技术支撑能力不强。
我国目前缺少像矮化水稻、矮化小麦和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那样的带有革命性的增产品种,缺少增产效果显著的成熟配套技术。
农业科研缺乏集中优势兵力进行重大课题攻关的平台,也缺乏有效配置各种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资源分散、研究重复、形不成合力。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滞后,满足不了农民的科技需求。
12 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2 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首先,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
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
其次,要重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今后,各大中城市都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通盘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加大市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对郊区和所属县乡的投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同时组织城市有关单位和企业帮扶农村,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三,要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同时,国家财政要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
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关于农村综合改革问题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走到今天这一步很不容易,但巩固成果的任务更为艰巨。
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既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紧迫任务,又是解决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所在。
千万不要以为农业税取消后,农民负担问题就从此解决了。
这与取消农业税本身相比,任务更艰巨,意义更深远。
我着重讲一下乡镇机构改革问题。
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行政效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乡镇机构该履行的职能、该提供的服务,不仅不能削弱,还要逐步加强。
乡镇机构改革要按照“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坚定不移、有序推进,积极稳妥、试点先行”的总体要求,做到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作者:黄卉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7期摘要: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质。
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波动。
从政策、农民、科技、生产条件等四个方面分析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通过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农业组织创新、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与水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粮食生产科技等措施来提高粮食产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65-03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物品,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治国安邦的必要条件,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
我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尤其是近几年政府出台了不少加强粮食地位的政策。
2008年11月13日,国家公布了我国第一个中长期粮食安全规划《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这对我国粮食生产、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改革统购统销的体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减少定购数量,使粮食生产实现高速增长。
笔者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相关数据,绘制了1978—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见图1)。
从图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得到快速发展,我国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0 477万吨增长至2009年的 53 082 万吨。
同时,我们从图1得知,我国粮食产量总体呈曲线增长趋势,波动比较频繁,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4年。
1980—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增产,由1980年的32 056万吨增加到1984年的40 731万吨,平均增长率为5.4%,增长幅度较大。
其原因主要有: 改革开放初期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业生产和经营体制的变革,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成为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迅速发展的制度保障;1979—1982年国家连续3年大幅度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农民从粮食生产中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1980—1984年国家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积累,为体制改革后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安康市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次禹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我国是世界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益增长,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及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因此,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立足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问题。
1983年4月,国际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
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都能买得到又能买起人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享受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
从上可见,粮食安全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由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由国家粮食安全到家庭粮食安全,由营养安全深化到可持续安全。
20余年以来,这个概念一定处于调整之中,但是最基本的内容仍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利得到起码的营养。
这种解释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是时候都能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
包括要作到确保可供、获得、利用和稳定等方面都没有风险”。
(一)粮食安全含义它包括三个含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
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出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充足的粮食。
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思考.概要
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思考引言*“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党和政府已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也是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重点和难点,如何看待“三农”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不少相互冲突和矛盾的观点。
有的认为“三农”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有的认为“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农民的权利问题,有的主张加快城市化进程来解决,有人进行新时代的乡村建设试验。
目前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农村要素市场的研究,包括土地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金融、农业科技等方面,着重分析要素市场是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地位,尤其产权制度改革备受关注,其中土地制度被有些专家认为是“三农”新政的核心之变。
(2)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研究,强调农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保证,关注粮食部门比其他农业部门相对较多,提出除了农业本身的产业化外,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在于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
(3)关于农民的收入问题,有的主张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人口流动性等,有的认为农民负担问题不是一个纯“经济问题”,而是农民在制度变迁中的谈判力量问题,涉及到更为广泛的利益分配。
(4)对农民的社会保障考虑更主要集中在两类人口:失地农民、农民工。
(5)有的研究从宏观层次把握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有的从加入WTO对区域农业经济、农业部门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研究。
(6)结合税费改革对公共产品供给(农村道路、电网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等)、农村公共财政问题及乡镇债务危机等问题的研究。
(7)关于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问题,涉及农产品价格保护、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产品拍卖市场中的技术经济问题、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等。
(8)学者对重塑农村经济主体提出了建议,尤其强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以解决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1. 引言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补贴制度成为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政策工具。
农业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增强农民信心,激发其生产积极性。
农业补贴可以引导农业生产朝着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提升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农业补贴也有助于缓解农村贫困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实现城乡统筹。
农业补贴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坚持市场化和规范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繁荣。
1.2 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背景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由于长期受到封闭政策的束缚,农业生产方式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农业面临着许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开始进行农业改革,推行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补贴制度应运而生,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之后需要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约定。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各成员国需要逐步减少农业补贴,保护农业市场开放,促进自由贸易。
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背景也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有关。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农业劳动力流失严重,农业生产方式需要进行结构调整。
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政府需要通过补贴政策来支持农业发展,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以上就是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发展背景的主要内容。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补贴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2. 正文2.1 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改革历程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78-1990年)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农业补贴制度还处于萌芽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将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历程,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生活水平低,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其中包括对农业提供补贴支持。
19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粮食补贴制度”,对农业生产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还实行了小农户生产补贴政策,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二、农业补贴制度的深化和完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业补贴制度也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1990年代以后,我国进一步深化了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实施了农业生产补贴和直接补贴相结合的政策,包括对农机具购置、种植业生产、设施农业等方面给予财政支持。
特别是2004年《农业补贴法》的颁布,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明确了农业补贴的范围和标准,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农业补贴制度的效果及问题经过多年的实施,农业补贴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在粮食生产和农业技术水平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使我国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农民收入也得到了稳步增长。
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补贴资金下沉不到位、补贴标准不够科学、补贴资金管理不规范等,导致部分地区和农民受益较少,难以有效发挥补贴的效果。
四、未来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方向和挑战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化和农村改革的推进,农业补贴制度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要。
未来,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对粮食生产和关键农产品生产的支持。
应优先支持粮食生产和关键农产品生产,加大对种植业、养殖业的补贴力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一直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农业生产、种植结构、农民收入等方面的补贴,我国农业补贴制度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出发,回顾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并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业面临着严重的生产力不足和农民收入低下的问题。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我国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试行了小农户生产责任制改革,引入了农业生产奖励计划,对农民的种粮补贴等逐步发展起来。
1990年,我国农业补贴制度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成为国家对农业的有力支持。
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农业生产资金、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设施等方面的补贴。
对农业生产资金的补贴主要包括贷款贴息、补助农民购买农机具、购种补贴等;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补贴主要包括提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信息技术支持等;对农业生产设施的补贴主要包括提供农业用地政策支持、提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
通过这些补贴政策,我国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农业补贴制度发展的成效在农业生产资金方面,贷款贴息政策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
政府的农机具补贴政策也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政府通过建立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和提供农业信息技术支持,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更高效的支持。
在农业生产设施方面,政府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农田灌溉和排水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通过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我国农业得到了大力支持,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农业生产得到提升,农民收入得到增加,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虽然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与农业政策反思
1 8日, 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 这个会议通过 了《 中共 中央
关于加快 农业发展若干问题 的决定 》 ,人们把这次会 议看成是 农村改革拉开序幕 的标 志。实际上 , 农民兄弟 比十一届三 中全 会行动得更早 , 国家博物馆 中有一个编号为 G 5 53的纪念 在 B 46
物, 它是安徽省凤 阳县小岗村 1 位长年累月在土里刨 食却得不 8
理论 上说 明了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是在党 的领导下 中国农民 的伟 大创 造 , 是马克思主 义农 业合 作化理论在我 国实践 中的新 发展 ” 9 4 《 。1 8 年 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 的通知》 调要继续 强 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 , 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 1 规 5年以 上, 生产 周期长 的和开发性的项 目, 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1 8 95
【 摘要 】 改革 开放 3 年来 , O 中国农村 从分 田到 户到 实行
家庭 联 产 承 包责任 制 . 决 了 中 国人 的 吃 饭 问题 , “ 来 养 活 解 但 谁
中 国” 个 话 题 的 提 出又 重新 给我 们 以 警 醒 。在 全球 粮 食 危 机 这 日益 加 剧 的 情 况 下 . 该 重 新 认 识 中 国 的 涉农 政 策 , 续 加 大 应 继 对农 业 的扶 持 力度 。 极 推 动 农 业 集 约 化 生 产 , 取 措 施 , 面 积 采 全 预 防 、 时粮 食 危 机 , 应 确保 我 国粮 食 安 全 和食 品 安全 。
。18 年《 正式颁布 , 从 【 关键词】 分田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粮食安全 农 成部分 ” 9 3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 问题》
业 政 策
一
、
农村改革的破题 : 从冲破 禁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农业产业政策研究
境 ,促进 了农村非农 产业 的发展 ,农产 品市场 的供给状况 。 改革 开放 以来到 2 0世 纪 末 的农业 政 策 特点 可概 括如
下 :一是 目标 虽 然 明确 ,但 手 段 缺 乏 ;二 是 主 要依 靠 农 业 、农 村 、农 民解 决农业 、农村 、农 民的问题 ,以工 补农 实 际上是农 村 自救 ,而 自救 的根 本 目标 则是保证 粮食 及其 他农 产 品的供应 ,实际 上是 以工 补粮 。显然 ,这是把 本应
加农 民收入 为 中心 ,以推动农业 和农村 经济 结构 战略性调 整 为主线 ,以改革 开放 和科技进 步为 动力 ,以确保 国家粮 食 和食物 安全 为前 提 ,进 一步 巩 固 和加强 农 业 基础 地 位 , 保 持农业 和农村经 济持续 、稳定 、健康 发展 。而农 民增 收 和粮食 与食 物 安全 则 是 “ 五 ” 期 间 两 件关 系 国民 经济 十
制 度 建 设
中国市场 2 1 0 1年第1 3期 ( 总第64期) 2
改 革 开 放 以来 的我 国农 业产 业 政 策研 究
张 世 功
( 汉理 工 大 学 ,湖北 武 汉 4 0 7 ) 武 30 0
[ 摘 要 ]改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农业 的发展取 得 了举 世瞩 目的成就 ,这些 成就 的取得 与政 府 所 实行 的相 关农 业产 业
针 ,加大强 农惠农 力度 ,夯 实农 业农村 发展基 础 ,提 高农 业现 代化水 平和农 民生 活水平 ,建设农 民幸 福生活 的美好 家 园。至此 ,三农 问题将作 为产 业发展 问题得 到全 面的重
该 由全社 会共 同承担 的义务 刚性 地压 到 了农业 、农村 ,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一、改革开放政策的背景改革开放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产量的显著增长从粮食产量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经历了稳步增长的过程,这一变化与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在:1. 种植结构的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种植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减少,而经济作物、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有所增加,这对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科技进步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一系列新的高产优质品种不断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3. 农业规模化经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规模化越来越普遍,农业生产要素不断优化配置,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大型农业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生产能力的增强,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国际地位的提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我国的粮食生产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我国已经不再是粮食净进口国,而是粮食净出口国,贡献了大量的粮食资源给世界各国。
四、农民收入的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农民的农业政策,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农产品的价格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五、生态环境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福了生态环境。
政府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农业生产,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推广了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种植模式,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了土壤资源和水资源,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科学技术进步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该文简述了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的途径,结合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农业经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技术;现代农业;粮食安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明、科技创新、科技扩散等环节,把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粮食的安全已成为科技界的共识。
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人口猛增、土地锐减、水资源缺乏、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粮食安全,该文借鉴国外农业发展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持续发展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进行综合论述。
1 国外利用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在各个国家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一个农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农业为其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分析其农业发展历程发现,科学技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农业机械化的大面积推广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品质;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都促进了美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法国有1/2以上的面积是农田和草地,在当地广泛推广农业科技,最有代表性的是品种改良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从20世纪70年代起,由农产品进口国变成出口国。
日本是岛国,人均耕地不足0.04 hm2,战后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农业由个体经营转变为规模经营,着重改良土壤,推广良种,农业增产科技贡献率在80%以上。
印度是人口众多、农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强化农业教育和科技成果应用,推行“绿色革命”(Green Rlutionary),大力实施农田灌溉,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广良种和防治病虫害等措施。
因而粮食产量迅速提高,不仅解决了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农产品还有少量出口。
2 我国农业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增加了投入,依靠科技进步,粮食生产得到了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中使农业获得大发展的政策
改革开放中使农业获得大发展的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一成就离不开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其中包括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等方面的政策。
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1. 实施家庭联产责任制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普遍实行的是集体经济体制。
1980年代起,国家逐渐推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度,使得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土地,并且有了更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农民从过去的“吃大锅饭”到了“各护山”,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2. 推动农业现代化为了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国家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
在技术上,通过引进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在管理上,也逐步推广了农业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使得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向现代化迈进,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1. 农田水利建设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产量,国家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通过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和小型灌溉设施,解决了农田灌溉和排水的问题,有效改善了农田的生产环境,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2. 农村电力建设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在改革开放中加大了对农村电力建设的支持。
通过普及电力设施,加强了农村电气化,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三、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1. 提高农产品价格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国家逐步提高了对农产品的收购价和政府补贴,保障了农民的合理收益。
这一政策的实施,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热情,也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2. 发展农村产业为了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国家鼓励农民发展乡村产业,推动了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发展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
发展粮食生产的心得体会
发展粮食生产的心得体会粮食生产是指农业领域中的粮食生产活动,是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粮食生产,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参与和见证了这一过程中,我有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科技创新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种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粮食需求的增长。
而现代化的农业科技能够有效地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
例如,全程机械化生产流水线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人力投入和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此外,通过应用遗传改良技术和高效的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工具,可以提高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增加产量。
因此,科技创新是实现粮食生产现代化、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其次,合理的农业政策对于粮食生产的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在制定农业政策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例如,制定土地承包政策,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增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强农业保险的建设,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制定农业补贴政策,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合理的农业政策能够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稳定农业生产。
再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
农村基础设施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发展。
例如,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只有保证了良好的灌溉和排水条件,才能提高粮食产量。
此外,道路交通、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对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对于发展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要注重粮食生产的生态环境保护。
农产品的生产离不开环境的支撑,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因此,为了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采取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例如,可以采用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和水质量。
同时,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管控,避免农业投入物对环境的污染。
正确认识粮食安全和农业劳动力成本问题
正确认识粮食安全和农业劳动力成本问题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背景与国内经济社会转型交织的新时代背景下,粮食安全与农业劳动力成本问题作为农业经济领域的重要议题,其内在关联与相互影响日益凸显。
本篇文章旨在深度剖析这一双重现象,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农业从业者以及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认识框架。
文章首先从理论与实证角度梳理粮食安全的核心内涵与多维度考量标准,明确其在保障国家食物供给稳定性、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以及维护民众福祉方面的关键地位。
针对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象,本文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包括人口结构变迁、城镇化进程加速、非农产业吸引力增强、教育与技能培训提升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的重塑。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成本数据的梳理与趋势分析,揭示其增长轨迹及其对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价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粮食安全与农业劳动力成本的互动关系方面,文章着重探讨劳动力成本上升如何通过改变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技术进步路径、土地利用模式以及农业经营规模等方式,间接或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品质及供应稳定性。
同时,也关注其对粮食进口依赖度、农业政策调整、农民收入结构乃至农村社会经济转型的深远意义。
为应对这一复杂局面,本文还将审视现有政策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适应性策略建议,旨在平衡粮食安全目标与农业劳动力成本合理化之间的关系,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保障国家粮食自主可控能力,同时兼顾农民生计改善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样的探讨,本文期望为构建更为科学、精细的粮食安全政策体系,以及引导农业劳动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
二、全球及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在全球范围内,粮食安全状况面临着复杂且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一系列重大事件对全球粮食供应体系造成了深远影响。
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粮食生产的长期因素,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霜冻等频繁发生,导致农作物减产,破坏农业生产周期,加剧了全球粮食供需的不稳定性。
粮食价格分析及政策建议
HONGGUANJINGJIGUANLI○刘刚周锦秀许海曦粮食价格分析及政策建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靠政策和科技投入,成功地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保持了粮价的基本稳定。
但由于农业基础薄弱,科技含量低,抗灾能力弱,耕地资源减少、水资源短缺的压力不断加大,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高,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特别是随着加工业的发展,粮食需求逐年攀升,保障粮食供求平衡、保持小麦、大豆等粮价稳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粮食生产与供求的基本现状随着我国补贴、税收等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和完善,支农投入的持续增加,农业结构的合理优化,粮食市场发展成效显著。
粮食种植面积稳步扩大,2006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110万公顷,达到1.054亿公顷,与世界粮食产量下降1.6%形成鲜明对比;粮食品种质量逐步提高,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率已分别达到69.1%、55.2%、42%、65.7%,综合优质率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粮食产量持续增加,2006年达到9949亿斤,是继2004年9389亿斤、2005年9680亿斤之后又一丰收年,也打破了1985年以来粮食生产“两丰一歉”的常规;粮食供求关系进一步改善,总体基本平衡,2006年国内需求大约5.05亿吨,净进口2365万吨,产需缺口在1611万吨,供给略大于需求;2006年粮食库存初步统计为4015亿斤,比上年增加301亿斤,总库存基本稳定。
粮食价格也保持合理水平,2006年,粮食价格稳中有升,居民消费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2.7%;主产区国有、非国有粮食企业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加权平均收购价为每百斤70.73元,比上年略涨0.77%。
我国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在增加,虽然人口持续增长,消费总量也持续增长,但国内小麦人均消费水平呈下降趋势,进出口量又相对很少,小麦市场总体供略大于求。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07年4月份估计,2006年,小麦播种面积为234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89%;小麦产量为1.038亿吨,比上年增长6.5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与农业政策反思【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村从分田到户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但“谁来养活中国”这个话题的提出又重新给我们以警醒。
在全球粮食危机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应该重新认识中国的涉农政策,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农业集约化生产,采取措施,全面预防、应对粮食危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关键词】分田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安全农业政策一、农村改革的破题:从冲破禁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田到户:一场饥饿引发的深刻变革认识中国农村的现实,是农村改革的基础。
今年是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改革源于“生存”——农民要种田,种田是要吃饱饭,这是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
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却还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重大政治问题。
在1978年12月18日,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人们把这次会议看成是农村改革拉开序幕的标志。
实际上,农民兄弟比十一届三中全会行动得更早,在国家博物馆中有一个编号为GB54563的纪念物,它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长年累月在土里刨食却得不到温饱的庄稼汉,甘冒坐牢杀头的危险,于1978年11月24日所立下的惊天动地的保证书。
保证书共计77个字,还有3个别字,在保证书上有18个名字签名,并都按有鲜红的指印。
正是这份已成为历史文物的保证书,承载着新时期农村改革的风云变幻,为中国的农村改革破了题。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粮食生产与农业政策的变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发明、一大创造,被邓小平称之为“农民的伟大创举”。
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中国农村和粮食生产带来了历史性的转机。
(1)1978—1988年:中国农业生产的黄金十年。
有种观点认为:“农村改革带来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更多,但农村改革解决了中国几千年的一个最大问题——吃饭问题。
”为了稳定当时的农村和农业政策,从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每年搞一个战略性文件”(胡耀邦),即5个1号文件。
1982年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
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1983年《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1984年《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1985年《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
1986年《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
(2)1988—2002年:农村改革曲折、缓慢发展,出现了“三农发展要素缺乏症”,农村改革的步子明显放慢。
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扩张大规模地占用农村土地;劳动力大量流出农村,工业化得以雇佣廉价劳动力;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每年各种金融机构抽走农村大量资金;农业生产要素加快向城镇转移,为城镇化作出巨大贡献。
从1990年农业获得第二个特大丰收之后,1991年就开始减产,1992年、1993年略增。
自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各地经济建设掀起了新高潮,各地大搞开发区,农民工大量进城,城市居住人口增加,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增加,粮食和农产品市场价格从1993年秋后开始猛涨,有的省区已经取消了粮票的又开始重用,迫不得已从1994年又大规模进口粮食,同时又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1995年增产粮食430亿斤。
1996年取得农业的第三个特大丰收,当年粮食总产50454万吨,突破1万亿斤。
但从1996年以后,至今已经12年了,除了1998、1999、2007年三年超过1万亿斤以外,每年都在9000亿到9800亿斤徘徊,2003、2004年两年还减到9400亿斤以下。
可以说,1996年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96年特大丰收以后,中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我们的认识、我们的政策却没有与这个新阶段、新形势相适应的改变,以致现在的农业、农村、农民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3)2002至今:在农村税费改革背景下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历史跨跃时期。
从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到2008年10月召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这6年是新一届中央领导对解决“三农”问题重视程度最高、改革力度最大、投入资金最多、效果最明显的一个“黄金时期”。
二、粮食的伪命题:谁来养活中国与中国威胁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成功解决了挨打、挨饿问题,现在却面临挨骂问题。
学界共知,早在1994年美国的学者莱斯特·布朗博士就出了一本书《谁来养活中国》而震动中国和世界,今年6月22日,他在北京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谁来养活中国”仍是问题。
他断言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是西方世界的“中国粮食威胁论”。
布朗说,在2008年,中国将消费掉4900万吨大豆,其中进口大豆3400万吨,占大豆总消费量的70%。
在10到12年前,中国的大豆是可以自给自足的,现在中国却变成了全世界第二位的大豆进口大国。
虽然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但由于中国在国际大豆的期货市场中缺少话语权,国内的大豆价格始终要伴随着国际价格的变化而变化,而在今年国际豆价屡创新高的同时,国内的大豆产量却大幅锐减。
不仅大豆市场被外国控制,就连国内的大豆加工企业也几乎被外资所控制,资料表明中国的大豆加工企业,外资和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已经占到了80%以上。
中国大豆是中国农业的一个沉重教训,粮食市场决不能重蹈覆辙,决不能被外国控制。
另外,布朗在报告中提到,中国在未来的20年内将出现2.07亿吨至3.69亿吨的谷物缺口,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谷物总出口量(2亿吨)的1至2倍,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进口国。
而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解决世界人民吃饭问题!”事实证明“中国粮食威胁论”是一个伪命题,也是一个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命题。
在一段时间内,布朗的观点成了“中国威胁论”的一部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布朗在报告中提出的关于中国水资源短缺、农田减少、环境恶化等问题变得越来越现实,布朗的这些观点被我们逐渐接受。
实际上,布朗向全世界提出的不仅是“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还是“一个养活不了自己的中国将如何危害世界”的问题。
一分为二地说,布朗的观点当然也有过激、不切实际的地方,但辩证地看,布朗的观点却也给了我们警醒。
与粮食需求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耕地在不断减少。
《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清晰指出,全国耕地面积已经从2001年的19.14亿亩锐减至2007年的18.26亿亩,接近“18亿亩耕地红线”。
比土地更稀缺的是淡水,抽取地下水的速度已经超过水源补给的速度,这样下去地下水总有一天会抽完,到那时就只能减少灌溉用水了。
但是有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布朗还没有注意到,那就是中国的人均谷物使用量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长。
当然,要保证中国13亿人口的粮食自给自足,还必须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减少人口数量;实行保护耕地的国家战略,大力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在全国大力推广节水计划等。
尤其是如何调整粮食价格,如何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农业的难题:警防来自粮食安全与粮食武器的威胁2007年以来,全球粮价上涨已牵动中国人的心,这不仅关系到普通老百姓的饭桌,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农业发展战略。
我国虽然没有遭遇粮食危机,但隐患不少。
尤其在去年,由于粮食价格大涨,一些粮库无视有关法规的规定,擅自出售储备粮以赚取差价,原本想高价出售,等价格下跌再“补仓”,但没有想到粮价一路上涨,使得一些粮库甚至发生了售空储备粮的情况。
还有的粮库干脆就虚报储备粮,以骗取国家每吨74元的粮食保管费。
因此,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指出:“有人向我反映,国家粮库存在虚报现象,至少有两个地方粮库是空的。
下面到底存了多少粮食,建议国家好好查一查!”媒体调查的结果印证了袁隆平院士的担忧,有的粮库“去年秋天就已清仓了,没有一粒粮食”。
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粮食,很早就渗入了政治因素和军事因素。
在战争年代,粮食也是武器的一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美国等西方盟国随即对中国实行包括粮食在内的全面封锁和商品禁运,妄图将新生的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美国对中国的禁运一直延续到70年代初期。
美国和西方一些国家利用粮食做武器,对其他国家进行干涉,有以下典型事件。
如1965—1967年间,美国总统约翰逊曾对印度采取限制出口粮食的政策,从而最终迫使印度改变其反对美国入侵越南的外交政策。
1970年,当“马克思主义者”萨尔瓦多·阿连德当选为智利总统后,尽管阿连德领导下的大众联合政府是致力于农业改革和公平分配的,但美国立即停止对智利的粮食援助,而在阿连德下台后,美国的粮食援助很快又恢复了。
粮食援助是尼克松政府反对阿连德所采取的秘密武器的一部分。
1973年,美国由于国内食品价格史无前例的上涨,对大豆、棉籽及其制品实行禁运。
日本97%的大豆依靠进口,其中92%来自美国,因此受害最大。
1980—1981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对其实行谷物禁运。
但当80年代末苏联沿着美国指引的方向进行改革时,一位西方议员阿德·梅尔科特则立即指出苏联需要多少粮食就提供多少粮食,结果苏联解体。
最近一次明显的以粮食作为武器来干预他国内政的事件,要算是美国对朝鲜的粮食援助政策了。
1994年以来,朝鲜连续几年歉收,国内粮食供应严重短缺。
美国联合日本、韩国对朝鲜提供粮食援助,其条件是朝鲜必须放弃核计划,并在缓和朝鲜半岛局势方面与西方合作。
粮食援助的另一侧面则不仅仅限于这样的短期事件,而是打击、改变、控制受援国的农业生产体系,进而让这些国家形成对美国等援助国的经济依赖与政治依赖。
这也就是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沦为美国附属国的奥秘。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求,在食物体系上仰人鼻息的,自然是那些无力维持本地化食品体系的发展中国家。
粮食供求一旦出现变数,受害的自然也是这些国家的居民。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最大的粮食消费国,一旦缺粮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