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045110学科教学(地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7全日制)
045101教育管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非全日制)

广州大学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培养方案(2017级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位类别、学制、学习方式专业学位类别代码:0451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教育硕士专业领域代码: 045101 专业领域名称:教育管理学制:3年学习方式:非全日制二、专业领域介绍:教育管理专业领域所依托的教育学学科1995年获得教育学原理硕士授权点,2005年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现拥有教授8人、副教授13人,讲师5人,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16人。
研究团队结构合理,实力雄厚,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
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38项;出版著作20余部、教材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多篇发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权威刊物上;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6项。
经过长期的累积,本专业点在教育管理、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经济与政策等方向形成了较稳定的研究特色,在境内外有较为广泛的学术联系,与一些中小学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合作关系,并多次受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人民政府等行政部门的委托,就教育管理、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等问题展开专项研究,在教育管理方面凝聚了较强的研究力量。
三、培养目标以能力本位、师德为先、质量为上为培养理念,为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高素质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具体要求为:1.有高尚的师德修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2.有广博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合理的素质结构和较高的教育管理专业水平;3.有较强的教育管理实践能力,包括判断、决策、应变能力,组织、协调、指挥能力等;4.有初步的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5.身心健康。
四、培养方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培养方式,学员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6个月。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广州大学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培养方案(2012年入学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位类别、学制、学习方式专业学位类别代码:0451专业学位类别名称:教育硕士专业领域代码: 045103专业领域名称:学科教学(语文)学制:三年学习方式:非全日制二、专业领域介绍广州大学作为一所多校合并的综合性大学,具有悠久的师资培养历史,培养师范教育专业人才一直是人文学院的主要专业方向。
多年来,语文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对象经历了从本科到教育硕士等多种语文教师培养体系,为广东地区基础教育培养了多层次语文教育教学人才和科研人员,学院把它作为体现我院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方面。
人文学院语文教师教育专业有专任教师多名,其中教授、副教授比例达到80%。
博士和在读博士占绝大多数。
学院高度重视教育硕士的办学质量,加大力度建设导师队伍,严格遴选硕士导师。
在教育硕士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聘请省市基础教育战线的知名专家作为兼职教育硕士导师,并在番禺区建立了人文学院教育硕士校外实践基地。
他们不仅对教育硕士进行了教学指导,还给学员们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近几年来在学校作报告,承担课程教学,参与论文指导答辩,提供学员参观实践,在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教学和科研上,我院坚持聘任优秀的师资为教育硕士授课,开设多层次多视角的课程,如语文教育史,文艺学与语文教学,语言学与语文教学,语文课程实践改革研究,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等。
针对教育硕士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论文写作、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增加了案例分析、观摩活动、学术讲座、网上交流、教学实践六大板块,构成立体交叉,多向互动,贯通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教育硕士培养体系。
使教育硕士成为兼具扎实教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科研方面,本专业组在近5年在各学报,各核心刊物如《中国教育学刊》、《外国教育研究》、《中小学管理》上发表论文多篇;在教育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各类教材和教辅用书多部;目承担省市级以上课题多项,如“如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等课题都为在研项目。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院系简介及联系方式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成立于2004年7月,现有教职工47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0人,博士学位教师20人,博导3人,硕导25人。
近5年已授予硕士学位57人,成为华南地区地理学和资源领域的重要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奖,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热带亚热带地区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为学校重点学科,地理科学为广州市品牌专业。
联系人:邱老师联系电话:39366891
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邮政编码:510006
拟招生人数:105
招生专业目录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2.具有较宽厚的文化基础,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及 学科教学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法则、技能技巧及管理知识并正确应用 于实践。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能写出有一定质量的学科教学研究与改革 的科研论文。 3.能借助字典较顺利地阅读外文文献和专业书籍。 4.身心健康。 四、培养方式 1.主要利用寒暑假期间进行授课和指导论文。第一、二学年以课程 学习为主,采用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 学生自学,组织咨询辅导;加强实践环节,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实践活 动在学员原单位进行,学员实践活动结束后,须提交两份教案及相关的 教学评价。 2.第二学年下学期除安排一定选修课外,还应开展学位论文工作, 作论文开题报告,第三学年上学期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答 辩在第三学年下学期进行,期终完成学位授予工作。 学员修满规定学分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选题以 研究中学教学中的重点实际问题为主,应具有开拓性。在撰写论文期 间,学员应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到校接受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 3.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 年。
设立教育硕士专项经费,支持对外学术交流、科学研究、教育改革等 工作。完善教育硕士专业图书资料建设,确保图书资料及时反映国内外 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 (五)提供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同等的奖学金支持 凡第一志愿报考我校众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被录取者,与学术型研 究生同等待遇,学校提供一等奖学金(包括免学费和提供生活补贴。) (六)设立以专业学位发展为对象的教育研究机构 学校设立专门研究机构,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健 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十、必读和选读书目 1.《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2.《论语文教学》,吕叔湘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 3.《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张志公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4.《价值评判与文本细读》,李卫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5.《论语文教育》,黎锦熙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6.《论语文教育》,朱自清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7.《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 8.《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9.《20世纪前期语文教育论著选》,李杏保等编,四川教育出版 社,1997年 10.《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陈必祥编著,云南教育出版 社,1987年 11.《语文教改的第三次浪潮》,王尚文著,广西师大出版社,1990年 12.《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13.《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孔庆东等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语文的阐释》,申小龙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15.《读解学引论》,蒋成瑀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16.《语文教学解释学》,曹明海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17.《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王荣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8.《文学理论研究导引》,汪正龙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许结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20.《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刘俊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 社,2006年 21.《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邱运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2.《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王荣生主编,上海 教育出版社2006年 23.《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王富仁等著,广东教育出 版社2006年 24.《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年 25.《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26.《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27.《作文思维风暴:最有效的高分原理》,陈根莲编著,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9年 28.《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 欧阳汝颖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江苏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教学(音乐)】

江苏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教学(音乐)】(专业代码:045111)培养单位:音乐学院;修订时间:2017年10月18日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先进教育理念、扎实理论素养、知能并举、教研兼长的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课程专任教师。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音乐学专业基础,了解音乐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掌握音乐课程改革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音乐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媒体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掌握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具备开展校本研究和撰写教研论文的基本能力。
(五)能运用一种外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初步具备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六)身心健康,具备适应社会和岗位环境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年限学制为2年,可延长2年。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等四类。
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1.外语(2学分)2.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2学分)3.教育原理(2学分)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5.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6.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1.音乐课程与教材研究(2学分)2.音乐教学设计与实施(2学分)3.音乐教育学理论与教学实践(4学分)4.声乐演唱技能与表演(1学分)5.钢琴演奏技能与表演(1学分)(三)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1.专业理论知识类课程(1)中国音乐史论(2 学分)(2)外国音乐史论(2 学分)(3)文献研究与科研方法论(2 学分)(4)音乐学概论(2 学分)(5)音乐史学研究(2 学分)(6)中外经典音乐作品分析与名家研究(2 学分)2.教学专业技能类课程(1)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Ⅰ(2 学分)(2)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Ⅱ(2 学分)(3)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Ⅲ(2 学分)(4)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Ⅳ(2 学分)(5)电脑音乐制作与剪辑(2 学分)(6)合唱指挥基础(2 学分)(7)钢琴伴奏基础(2 学分)(8)音乐听觉及复杂节奏训练(2 学分)3. 教育教学管理类课程(1)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1学分)(2)班级及课堂管理艺术(1学分)(四)实践教学(8学分)1. 校内实训(2学分):包括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课例分析、教育调查、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内容。
广州大学0705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6)

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6级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一级学科名称:地理学(代码:0705 )二级学科名称:自然地理学(代码:070501 )二级学科名称:人文地理学(代码:070502 )二级学科名称: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代码:070503 )学制:3年学习方式:全日制二、本学科情况介绍地理学是我校传统与重点发展的学科,也是广州市重点扶持学科。
学科带头人吴志峰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担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IALE-China)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广东省遥感与GIS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受聘为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核心期刊以上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励6项;已培养毕业博士生6人、硕士生16人,目前指导在读博士生4人(中科院)、硕士生3人,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等3项。
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下5个优势学科方向: 1.景观生态与景观地理学、2.土地利用与土地资源管理、3.全球变化与区域环境响应、4.新经济、产业与城市发展、5.遥感与GIS集成应用,各方向带头人分别为:吴志峰、陈健飞、千怀遂、吕拉昌、钱乐祥等5位教授。
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研究成果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38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2人,正高级职称14人,具有博士学位25人。
近5年来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省部级项目30余项;其他市、厅、局级及横向课题70多项,总科研经费1500多万元。
获得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GIS教学成果三等奖等多项奖励;出版著作、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近400篇,其中SCI、EI、ISTP近100篇。
学科建有资源环境与区域规划实验室、自然灾害与防治工程研究所、土地开发与城镇建设研究、虚拟GIS与数字天象馆、低碳与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实验室建筑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先进,总值达1500多万元,具备了承担重大、重点研究项目的能力和培养研究生等高级专门人才的硬件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2017级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位类别、学制、学习方式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 0451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教育硕士 专业领域代码: 045110 专业领域名称: 学科教学(地理) 学制:2年 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专业领域介绍 本专业是在2002年开始招生的 “课程与教学论” 硕士点地理学教育方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特色和优势是: 1、具有坚实的地理学科专业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基础 学院的 “地理科学”本科专业为广州市名牌专业,“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均为硕士点和重点学科。近年来,地理教育硕士导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和省、厅、市、校级等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编著及出版著作和教材等科研、教研成果一大批。获省、市和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并建设了省级重点课程、市级名牌专业和多门市级、校级精品课程及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取得显著成果。 2、导师队伍实力雄厚为地理教育服务成效卓著 本专业现有7位地理教育硕士导师(教授4人,副教授3人)。现聘有校外教育硕士导师14人,其中4人为地理特级教师。 近年来,我们积极参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成功申报并主编出版了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广东版)及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主审《广东地理》、《广州地理》等地方教材;与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密切合作,主持或参与新课程改革省、市教师培训工作,主编出版《初中地理校本培训指导手册》并参与历年广东省高考命题工作。已建立起一批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为培养地理教育硕士和提升在职教师素质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培养目标 为基础教育学校培养高素质的中学地理课程专任教师,具体要求为: 1.具有正确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理念,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师德修养与良好的文化素养,热爱教育事业和地理教学工作,勇于开拓创新、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2.通过系统地学习形成较高的教育科学和学科教学的素养。在地理教学方面视野开阔、知识面宽广,能够熟练运用教育科学、学科教育理论和地理科学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地理教育和教学中的问题; 3.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具备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论文的撰写能力。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把握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 4.身心健康,具有高尚的师德素养、良好的表达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四、培养方式 1.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地理)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两年,实行学分制。校内课程学习一年,校外见习、实践学习和学位论文一年。 2.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观摩、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实行“双导师”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校内课程学习结束后,由经过学校认定的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校内导师与来自实践单位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担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学习和学位论文。 4.在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要认真抓好专业引领,理论升华、交流经验,分享智慧、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科学评估,及时促改等各培养环节,特别要注重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刻苦钻研的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诚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谦虚诚挚的合作精神。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 五、课程设置与要求 课程应修学分不少于36学分。其中,基础学位课12学分;专业必修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至少6
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 实践教学要求1、校内实训(2学分):包括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课例分析等;2.校外实践(6学分):包括教育见习(1学分)、教育实习(4学分)、教育研习(1学分)等。 另外,须完成其他环节: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报告(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 总学分上限不超过40个学分。 未获学士学位(学历)考取的研究生及跨学科考取的研究生,或在招生考试时被认为在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方面有缺陷、需要在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二门),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方能申请参加论文答辩。补修课程填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登记成绩,不计学分。 具体参见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六、课程教学大纲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七、实践学习规划 专业实践是本专业教育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学年,其中校内实训在第一学年内完成;教育见习在第一学期完成,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在第二学年完成。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安排不少于一个学期的实践学习时间,实践地点主要在本院签约的校外实践基地,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占8学分。 实践教学在校内、校外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实践教学内容应包括中学地理教学实践、学科教学研究实践、课外活动组织与管理实践、班级管理工作实践、各种相关教学与管理环节实践以及社会调查。 实践学习应当在研究生按教学计划完成所有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学院和校外实践基地应共同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撰写一般分为收集资料、开题报告、调查或实验、论文写作、中期检查、论文评阅与答辩等环节。学位论文选题应与专业领域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来源于中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学位论文应符合研究规范并凸显应用价值,论文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专题研究论文、调查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报告和案例研究报告等。论文正文部分字数不少于2万字。
九、答辩与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进入答辩环节,须由3-5人组成答辩委员会。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基础教育学校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完成所有培养环节,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同意者,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十、校外实践基地情况 本专业建有相应的校外实践基地,研究生的指导实行“双导师”制。 现有广州市第一中学、广州市第五中学、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心、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广州市花都区实验中学等教育硕士实践基地。
十一、校外导师情况 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后,由经过学校认定的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校内导师与来自实践单位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担任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校外实践学习和学位论文。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3 地理教育硕士校外导师情况表 序号 姓名 学科领域 职称 职务 备注 1 周顺彬 地理 中教正高级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前地理教研员 已聘 2 许少星 地理 中教高级 特级教师,广州市教研室地理教研员 已聘 3 龚湘玲 地理 中教高级 特级教师,深圳市教研室地理教研员 已聘 4 周 立 地理 中教高级 特级教师,深圳罗湖外语学校教研主任 已聘 5 梁汉强 地理 中教正高级 特级教师,花都实验中学校长 已聘 6 潘玉贞 地理 中教高级 荔湾区教研室地理教研员 已聘 7 甘 露 地理 中教高级 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 已聘 8 刘锦环 地理 中教高级 番禺区教研室地理教研员 已聘 9 黄建伟 地理 中教高级 广东实验中学副校长 已聘 10 张铁牛 地理 中教高级 广东实验中学地理教师 已聘 11 张灿祥 地理 中教高级 海珠区教研室地理教研员 已聘 12 施美彬 地理 中教高级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地理教研员 已聘 13 周慧 地理 中教高级 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科研部部长 已聘 14 容梅 地理 中教高级 天河区教育发展中心科技部 已聘
十一、必读和选读书目 1.《地理教育学》,袁书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地理教学论》,胡良民等,科学出版社,2005年 3.《地理新课程教学论》,王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4.《中学地理素养教育》,袁孝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6.《地理学习论》,夏志芳,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7.《地理新课程研究性学习》,段玉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8.《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孙根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9. 《 解读教与学的意义》,余文森等,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年 10. 《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统整》,余文森等,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年 11. 《现代地理学思想》,[美]理查德·皮特著,商务印书馆,2007年 12. 《地理学思想史(第四版)》,[美]杰弗里·马丁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3.《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德]阿尔夫雷德·赫特纳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 14.《当代地理学要义——概念、思维与方法》,[英]莎拉·L.霍洛韦等编,商务印书馆,2008年 15.《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美国国家研究院地学、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球科学与资源局重新发现地理学委员会编,学苑出版社,2002年 16.《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英]G.L.克拉克等主编,商务印书馆,2005年 17.《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美]保罗·诺克斯、史蒂文·平奇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 18.《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美]R.基钦等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 19.《经济地理学读本》,[加]特雷弗·J.巴恩斯等著,商务印书馆,2007年 20.《哲学与人文地理学》,[英]R.J.约翰斯顿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 21. 《全球性转变——重塑21世纪的全球经济地图》,[英]彼得·迪肯著,商务印书馆,2007年 22.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原著第5版)》,[美] Kangtsung Chang著、陈健飞等译,科学出版社,2010年 23. 《现代自然地理(第二版)》,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科学出版社,2005年 24. 《资源与环境管理》,[加]布鲁斯·米切尔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