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合集下载

第五章 区域竞争与合作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五章  区域竞争与合作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可以降低该国的价格水平;如果两国初始市场开放度 都很高,那么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引起的工业区位调整将很大。 • 需要注意的是,贸易保护引发的降价效应的存在是有前提条件的。首先 ,我们没有讨论过工业企业转移时的区位调整成本,其实现实中区位调 整成本是很大的。其次,我们没有考虑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国家的市场 规模。再有,本部分也没有讨论比较优势.
二、区际贸易基本理论
(四)新贸易理论
• 意义与不足: 第一,新贸易理论作为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使国际贸易的
理论解释更接近于现实,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第二,新贸易理论为解释 20世纪 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新趋
势——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以Biblioteka 大规模的产业内贸易,提供了 理论依据;
单边贸易
双边贸易
多边贸易
一、区际贸易与工业化
(二)单边贸易保护与工业化
1.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
• 本国贸易壁垒的提高将对本国国内工业品的市场消费价格或者说对本 国的商品价格指数产生影响。
• 如果单边贸易保护导致的降低本国商品价格指数的区位效应大于贸易 保护引起的提高价格指数的直接效应,那么单边贸易保护可以降低本 国价格总水平。
• 降价效应存在的条件是区位效应足够大。
贸易保护的区位效应
贸易保护的直接效应
• 贸易壁垒阻碍进口 • 本国产业扩大和外国产业
向本国转移
• 贸易壁垒提高进口品价格 • 提高国内产品要素价格,
进而提高国内商品价格
一、区际贸易与工业化
(二)单边贸易保护与工业化
2.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的降价效应 • 在资本流动情况下,实行单边贸易保护政策的国家将提高其工业份额,
分 分工能够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和国民 工 收入增加

第五章 固态扩散

第五章  固态扩散

• • • • • • • • •
自扩散:在纯金属或均匀合金中的扩散,不改变浓度分布; 互扩散:在成分不均匀的合金中的扩散,使浓度分布趋于均匀; 体扩散:原子在晶格内扩散; 晶界扩散:原子沿晶粒边界扩散; 表面扩散:原子沿外表面扩散; 短路扩散 单相扩散:在晶体结构相同的区域(单相固溶体)中的扩散; 多相扩散:在晶体结构不同的区域(多相区)中的扩散; 顺扩散:使浓度分布趋于均匀的扩散; 逆扩散:使浓度分布更加不均匀的扩散;
dc J = −D dx
浓度梯度
扩散系数 单位:扩散通量,J,atoms/(m2·s)或kg/(m2·s) 扩散系数,D,m2/s;
dc 浓度梯度, ,atoms/(m3·m)或kg/(m3·m) dx
“-”号表示扩散方向为浓度梯度 的反方向,即扩散由高浓度向 低浓度区进行。
对于菲克第一定律的讨论: 对于菲克第一定律的讨论:
不稳定扩散
• 不稳定扩散是指扩散物质在扩散介质中浓 度随时间发生变化。扩散通量与位置有关。
不稳定扩散(dc/dt ≠0, D =常数)
• 非稳态扩散方程的解,只能根据所讨论的初始条 非稳态扩散方程的解, 件和边界条件而定, 件和边界条件而定,过程的条件不同方程的解也 不同,下面分几种情况加以讨论: 不同,下面分几种情况加以讨论: 一维无穷长物体中的扩散; 1、一维无穷长物体中的扩散; 2、在整个扩散过程中扩散质点在晶体表面的浓度 保持不变(即所谓的恒定源扩散); Cs保持不变(即所谓的恒定源扩散); 一定量的扩散相Q由晶体表面向内部的扩散。 3、一定量的扩散相Q由晶体表面向内部的扩散。
扩散激活能克服势垒所需的额外能量统称为扩散激活能一般以qhm表示经验公式推填机制如果较大的原子进入间隙位置它可能的运动方式是原间隙原子占据了格点位置将原格点原子推入了间隙位置

第五章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第五章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第五章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重点提示:前面有关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在资源闲置的条件下,总供给可以适应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且不论社会总需求如何变动,只会引起产量、收入变动,不会引起价格的变动。

这样也就没有考虑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及价格水平决定的影响。

然而长期中,价格是可以灵活调整以使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均衡的。

本章在IS-LM模型中放宽价格水平不变的假设,引进劳动力市场,把总需求分析和总供给分析结合起来,发展成为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并利用此模型来分析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及价格水平的决定问题。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一、总需求与总需求函数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 简称AD)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每一物价水平下,对物品和劳务的需求总和。

通常以总支出这一统计指标表示。

包括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求和净出口四个组成部分。

可表示为:AD=C+I+G+(X-M) (5.1)其中,C代表消费需求,指国内居民对产品的需求;I代表投资需求,指企业对资本品的需求;G代表政府需求,指政府采购产品的需求。

(X-M)代表净出口。

因此,总需求这一概念描述了经济消费方的行为,它是总支出,也是GDP。

总需求反映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实质上它揭示的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物价水平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这种函数关系我们称之为总需求函数。

以表示使得经济处于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P表示价格水平,则总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Y=AD(P)。

描述总需求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如图5.1。

把对应于每一物价水平的所有产出总量描绘在以物价水平为纵轴,产出总量(国民收入)为横轴的坐标图上就得到总需求曲线。

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其经济含义是:其它条件相同时,物价水平下降,导致总需求上升,反之,总需求下降。

骆驼祥子的第五章内容讲解

骆驼祥子的第五章内容讲解

《祥子》是中国作家鲁迅创作的小说,全名为《祥子•晓红》。

以下是小说中的第五章内容讲解:
第五章主要描写了祥子在城市中的苦闷和对现状的不满。

他对于自己贫困的生活感到极度的痛苦和愤怒,同时对社会的不公和生活的压迫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祥子骑着他的破三轮车,生活在一个拥挤、贫穷而又拥有着无尽诱惑的城市。

在这个城市中,祥子感到自己如同一个被抛弃的孤儿,四处碰壁,一无所获。

他的三轮车是他生活的全部,然而,这辆车却时常故障,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无奈。

与此同时,祥子对于社会的不公感到深深地不满。

他看到了富人们的奢华和挥金如土,而他却只能默默地忍受贫困和艰辛。

这种不平等的现状让祥子心生愤怒,他渴望摆脱贫困,改变自己的命运。

尽管祥子身处逆境,但他内心仍然充满了坚韧和斗志。

他并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努力寻找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

在这一章节中,祥子的内心矛盾和对社会的反思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心路历程。

总的来说,第五章通过对祥子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在城市底层苦苦挣扎的小人物的生活艰辛,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深刻认知。

这一章节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通过祥子的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阶级固化和贫富差距。

第五章因素分析法

第五章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常见的因素分析法有连环替代法和 差异分析法两种。 差异分析法两种。 连环替代法、 连环替代法、差额分析法是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形 式,它是将财务指标按其构成和不同的分析目标, 它是将财务指标按其构成和不同的分析目标, 将各个因素标准值连锁地用分析值来替代, 将各个因素标准值连锁地用分析值来替代,计算 出各因素变动对整个财务指标影响程度的方法。 出各因素变动对整个财务指标影响程度的方法。
例题
• 某公司本期生产甲产品200件,实际耗用人工 8000小时,实际工资总额80000元,平均每小 时工资10元。假设标准工资率9元,单位产品 10 9 的工时消耗标准为28小时,请分析人工成本差 异。
例题
• 某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计算采用标准成本计算系统, 假设A产品有关的成本资料如下表: • 该企业本月生产A产品2450件,消耗原材料25500kg,实 际单价2. 95元/kg。实际耗用工时9750小时,人工工资 40000元。试分析A产品的成本差异。 标准价格 标准数 量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单位产品标 准成本 3元/kg 4元/h 4h/件 标准成本 (元/件) 16 46
10kg/件 30
• 解:(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数量差异+价格差异 • =(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实 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 =(25500-2450×10)×3+25500(2.95-3) • =3000-1275=1725元 •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工时差异+工资率差异 • =(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实 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 =(9750-2450*4)*4+9750(40000/9750-4) • =-200+1000=800元 • (3)总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25500*2.95+40000)-46*2450 • =2525=(1725+800)元 • 即:A产品总成本差异为2525元,直接材料产生的成本 差异为1725元,直接人工产生的成本差异为800元。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哎呀呀,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的知识点那可真是丰富又重要呢!首先,咱们来说说农业区位因素。

嘿,这可是基础中的基础呀!气候条件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像是温度、降水、光照等等,都能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分布。

比如在温暖湿润的地区,适合种植水稻这样需要大量水分和热量的作物;而在干旱少雨的地方,可能就更适合种植耐旱的作物,像小麦、棉花之类的。

土壤条件也不能忽视呢,肥沃的土壤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保证它们茁壮成长。

地形因素也很关键呀,平原地区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而山地、丘陵地区可能就更适合发展林业或者果业。

再来瞧瞧农业地域类型。

哇,这里面的种类可不少!水稻种植业,这在亚洲地区可是相当普遍。

它有着精耕细作的特点,劳动力投入多,不过单位面积产量也高。

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等地。

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为市场提供大量商品粮的重要方式。

还有混合农业,像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就是典型代表。

它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既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降低市场风险。

接下来谈谈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哎呀呀,这可不能小看!过度开垦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可能引发土地盐碱化;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土壤污染和水污染。

所以,咱们得采取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保护好咱们的土地和环境呢。

然后是工业区位因素。

交通、市场、劳动力、技术、政策等等,都对工业的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说,一些需要大量原材料的工业,就会靠近原料产地;而那些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者需要及时满足市场需求的工业,就会靠近市场布局。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也是第五章的重点之一。

传统工业区,像德国鲁尔区,曾经辉煌一时,但后来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又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新兴工业区,比如意大利的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以中小企业为主,具有灵活多变的生产方式和创新能力。

第五章危险化学品防火防爆(防火防爆技术)

第五章危险化学品防火防爆(防火防爆技术)

乙炔 乙炔又称电石气,在常温常压下为具有麻醉性 的无色可燃气体。纯净乙炔气体无气味,比空 气轻。微溶于水,溶于酒精、丙酮、苯、乙醚 等。 乙炔是一种火灾爆炸危险性很大的可燃气体, 比氢气的危险度还要高一个等级。乙炔分解爆 炸所需的能量很小,爆炸威力却很大。压力愈 高,分解爆炸愈容易发生。乙炔能与空气形成 极易燃烧和爆炸的混合物。
4.爆炸压力和威力指数 爆炸压力。可燃性混合物爆炸时产生的压力为 爆炸压力,它是度量可燃性混合物将爆炸时产 生的热量用于作功的能力。发生爆炸时,如果 爆炸压力大于容器的极限强度,容器便发生破 裂。 可燃气体或蒸气的爆炸压力及其增长速度 是 非常快的,P124
爆炸威力指数。气体爆炸的破坏性还可以用 爆炸威力指数来表示。爆炸威力指数是反映 爆炸对容器或建筑物冲击度的一个量,它与 爆炸形成的最大压力有关,同时还与爆炸压 力的上升速度有关。 典型气体和蒸气的爆炸威力指数,P125
爆炸性混合气处于爆炸下限浓度或爆炸上限 浓度时自燃点最高,处于完全反应浓度时的 自燃点最低。在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完全 反应浓度时的自燃点作为标准自燃点。例如, 硫化氢在爆炸上限时的自燃点为373℃ ,在 爆炸下限时的自燃点为304℃,在完全反应浓 度时的自燃点是216℃ ,故取用216℃作为硫 化氢的标准自燃点。
第七节
危险化学品防火防爆
第一节 可燃气体
可燃气体:凡是遇 到火、受热或与氧 化剂接触能着火或 爆炸的气体,统称 为可燃气体。
常见的易燃易爆气体可分为如下三类: (1)可燃气体。在常温常压下以气态存在的可燃气 体,如氢气、甲烷、甲醚、乙烷、乙炔、乙烯、 丙烷、一氧化碳等。这些气体具有较小的点火 能.火灾危险性很大。 (2)可燃液化气。在常温常压的自然状态下为气体 状态,但经常通过加压、急冷等处理成为液态, 并在液态下储存、运输和使用,如液化石油气、 液化天然气等。该类物质如果泄漏到大气中,会 由于减压而变成气体。 (3)可燃液体蒸气。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液体 表面会蒸发,使一定量的蒸气进入空气中,蒸气 的多少与液体的蒸气压有关。可燃液体的蒸气可 以作为可燃性气体处理。汽油、酒精、甲醚、乙 醚、苯等可燃液体都容易生成蒸气。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艰苦斗争。

该章节分为三个部分: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创建华北抗日根据地,以及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首先,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响应国共合作的号召,在国民党政府被迫退却的时刻,党员们勇敢地留在战区,并组织起民兵,开展游击战争。

党的领导下,广大军民团结一心,坚决抵抗日军的入侵。

其次,创建华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华北地区建立的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抗日根据地。

在这个根据地中,党开展了土地改革、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军队建设等工作。

根据地的建立为开展后续的抗日斗争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后,抗日战争的新局面,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建立后,对抗日战争形势的全面分析和对策的提出。

党认识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内战、不良指挥等问题,提出了坚持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坚决纠正消极退却倾向、发展人民军队等具体措施。

党的正确指导为接下来的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体来说,《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主要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艰苦斗争,展示了党员们坚定的信念和为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精神。

第五章机械性窒息

第五章机械性窒息

2、呼吸道通气障碍 3、代谢障碍 四、体位性窒息的法医学鉴定 (1)有明显的体表及内部器官的窒息征象。 (2)有长时间固定在某一特定体位的事实。 (3)排除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致死。 (4)排除中毒。 体位性窒息死多为过失意外死亡,故意杀人或自杀罕见。
第十节
性 窒 息
性窒息(sexual asphyxia)是由性心理变态者, 以奇特的方式,造成一定的缺氧状态,刺激其性欲,由 于实施过程中的措施失误或过度,意外地导致窒息死亡。
五、缢绳的物证意义 六、缢死的鉴定 (一)生前缢死或死后悬尸 1、窒息征象:生前缢死的尸体具有窒息死亡的主要 征象:①全身血液呈暗红色流动性; ②内脏淤血; ③眼结膜、粘膜、浆膜下淤点性出血。 2、颜面部改变 3、缢沟的生活反应 (二)自缢 (三)他缢 (四)意外性缢死 七、缢颈后非即时性死亡
第四节
缢沟
(2)颈部浅、深淋巴结出血: (3)颈动脉损伤 (4)舌骨大角及喉头软骨骨折 (二)缢死的其他改变 1、颜面部 (1)面色:取决于绳套压迫颈部的位置和动、静脉的压闭程度。 (2)鼻、口腔涕涎流注 (3)舌尖微露 2、体表及手足损伤 3、尸斑和尸僵 4、内部器官改变 四、缢死的机理 (一)呼吸道阻闭 (二)颈部血管受压致脑部血供障碍 (三)颈部神经受压引起反射性心跳停止 (四)脊椎和脊髓的损伤
三、扼死机理 1、呼吸道受压 2、颈部血管受压 3、颈部神经受压 四、扼死的法医学鉴定 (一)扼死的鉴定 1、扼痕的鉴定 2、抵抗伤的鉴定 3、其他损伤的鉴定 (二)伪造现场的鉴定 1、伪装缢死 2、伪装溺死 3、伪装服毒自杀 (三)其它征象的鉴定 (四)扼死与勒死的鉴别
第六节
捂 死
捂死(smothering)是以手或其他柔软物体同时压 闭口、鼻孔阻碍呼吸运动,影响气体交换,导致被害人 窒息死亡。 施捂物除手掌外,常见的有毛巾、手帕、衣服、被 褥、枕头、面团、烂泥、塑料袋。 一、捂的方式 1、用手压捂口、鼻孔 2、用软质的物体压捂口、鼻孔 3、用塑料袋套住头颈部 4、面朝下,将口鼻压在软的物体上 5、其他:熟睡成人肢体压在婴儿口鼻部;哺乳时将婴 儿紧压在乳房上。

第五章审美意识(新)要点

第五章审美意识(新)要点

第五章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指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射和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

美感就其内涵来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

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即指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因素的复杂心理现象。

审美感受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

第一节: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审美意识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随着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思维能力、客观事物的美,尤其是艺术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变化、发展、丰富和完善。

它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制约。

审美意识根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就其内容来说,它是审美对象的能动的反映,直接决定于审美对象和社会存在的一定发展状况和水平。

就其反映形式来说,它是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

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它已为大量的原始艺术的材料所证明。

原始艺术史提供的材料充分证明了人类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为生产实践所决定和制约。

例如,原始狩猎民族在花草极为繁盛的地方却偏偏以动物为其艺术题材,不去理睬这些美丽的植物;他们的审美意识所以具有这样一种特点,便正是由于他们的“生产力状态、他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则使他恰好有这些而非别的美的趣味和概念”。

最初的审美意识还没有同实用和生理快感分开,只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的审美意识才逐渐得到提高和不断丰富,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

动物作为当时人们的欣赏对象,也与它的社会功利价值有密切联系。

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不能认为,野兽的皮、爪和牙齿最初之为红种人所喜欢,单单是由于这些东西所特有的色彩和线条的组合,这些东西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带的。

只是到了后来,也正是由于它们是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所以开始引起审美的感觉。

第五章 醌类化合物

第五章 醌类化合物

第五章醌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quinonoid)是一类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的重要天然药物化学成分,该类化合物分子中有不饱和环几二酮的结构,或潜在的不饱和环己二酮。

醌类化合物一般分为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四种类别,四种类别中以蒽醌及其衍生物最为多见。

蒽醌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多与糖结合以苷的形式存在,少数游离以苷元存在。

蒽醌结构上最常见的取代基是羟基,其次是羧基、羟甲基、甲基、甲氧基等。

醌类化合物在植物中的分布非常广泛,如高等植物的蓼科、茜草科、鼠李科、唇形科、豆科等,低等植物地衣和菌类中也有醌类化合物的存在。

该类化合物是大黄、虎杖、番泻叶、丹参、芦荟、紫草等药材的有效成分。

醌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是乙酸-丙二酸途径。

醌类化合物有导泻、抗菌、利尿、止血、抗癌、抗病毒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尤其是导泄作用和抗菌作用显著。

如番泻叶、大黄药材中的导泻成分均为二蒽酮类衍生物。

大黄药材中的游离蒽醌类成分是抗菌的有效成分,其中大黄酸在体外低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茜草药材的止血成分是多种羟基蒽醌类物质。

有些蒽醌类化合物对小鼠黑色素瘤、大鼠乳癌及艾氏腹水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某些蒽醌类成分还具有抗真菌活性等等。

第一节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一、苯醌类(200字)苯醌化合物(benzoquinones)分为邻苯醌和对苯醌。

邻苯醌因结构中两个羰基间斥力大而不稳定,所以天然存在的多为对苯醌的衍生物。

O OO对苯醌 邻苯醌天然存在的苯醌类物质多为黄色或橙色的结晶。

如中草药凤眼草果实中的2,6-二甲氧基苯醌是黄色结晶,有抗菌活性。

白花酸藤果和木桂花果实中信筒子醌有驱绦虫的活性,是橙红色块状结晶。

OOMe MeO O OH O H (C H 2)10CH 3 O O MeO MeO MeH []102,6-二甲氧基苯醌 信筒子醌 辅酶Q10泛醌类物质广泛存在于生物界。

对苯醌在碱性条件下可以被还原为对氢醌,后者不稳定很容易被重新氧化成对苯醌。

第五章 直线与立体表面的交点、两立体表面的交线

第五章 直线与立体表面的交点、两立体表面的交线

E:\proe-course\8-2.prt.2
§5.2 平面立体与曲面立体表面的交线 两立体相交称为相贯,两立体表面的交线称为相贯线。 两立体相交称为相贯,两立体表面的交线称为相贯线。 1、相贯线的性质:①相贯线一般是封闭的空间曲线或折线;②相贯线是两形体表 、相贯线的性质: 相贯线一般是封闭的空间曲线或折线; 面的共有线,相贯线上的点一定是两形体表面的共有点。 面的共有线,相贯线上的点一定是两形体表面的共有点。 2、求相贯线投影的方法:①利用有积聚性的投影求相贯线;②作投影面平行的辅 、求相贯线投影的方法: 利用有积聚性的投影求相贯线; 助平面求相贯线; 用辅助球面法求相贯线。 助平面求相贯线;③用辅助球面法求相贯线。
相贯线为圆
E:\proe-course\p8-13.prt.1
(3)画法 ) 辅助球面法还是根据三面共点的 原理来作图。 原理来作图。 ①先确定辅助球面的最大与最小 半径: 半径: 在一般情况下, 在一般情况下,球心到两回转面 轮廓交线(相贯线) 轮廓交线(相贯线)较远的一个 点的距离,就是最大球面半径; 点的距离,就是最大球面半径; 最小球面半径一般为内切于较大 回转面的球面半径。 回转面的球面半径。 ②在最大与最小球面范围内作若 干辅助球面球求一系列交点。 干辅助球面球求一系列交点。 判断可见性,连点。 ③判断可见性,连点。
[例]求直线与立体的交点 并将被立体遮住的线段画成虚线。
利用有积聚性投影求交点
E:\proe-course\8-1-1-b.prt.2
[例]求直线与立体的交点 并将被立体遮住的线段画成虚线。
用辅助平面法求交点
E:\proe-course\8-1-2-b.prt.1
[例]用换面法求直线
与圆球的交点。

第五章分析力学

第五章分析力学
代人(3)式得
2P cos
Q cos
Q cos
sin sin
0
是独立的
P Q ctgtg 1
2
四、广义力
1、广义力
主动力的虚功
W
Fi
ri
而其中ri
i
一般不是独立的。
下面将用广义坐标来描述主动力的虚功,来表示
虚功原理。
则:
ri
ri (q1,
q2
qs ,t)
(i 1,2,n)
第五章 分析力学
理论力学牛 分顿 析力矢学量力学
一、分析力学的产生和发展
1. 产生背景 十八、九世纪工业革命,手工业生产发展为机器生产,
在工程技术上,从大机器(连杆机构、轮系联动机构等)中 提出了许多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是属于质点系
(或刚体系)的约束运动问题。机构越复杂 设质点数为 n , 约束越多设受k个约束,方程数目越多方程数为3n k,用牛顿
Q 0
α=1、2、……s
上式即为受理想完整约束的力学体系在广义坐标中 的平衡方程
3、广义力的物理意义
Q
n i 1
Fi
ri q
n i 1
Fix
xi q
Fiy
yi q
Fiz
zi q
是力学体系诸主动力在广义坐标轴qα上的投影之和。
举例:质点作直线运动
y
取x、y为一般坐标,r为广义坐标。
Fc Qj rC yC j
Q
由,W
n
Fi
ri
0,得
y
i1
Pi (xBi yB j ) Qj yC j
x
A
W Fi ri Px B QyC 0

第五章传播主体品德(德性[32页]

第五章传播主体品德(德性[32页]

记者的动机冲突主要表现
(1)记者也是普通人,每个人都有多种欲望,因而便 有多种目的。在多种欲望不能都满足、多种目的不 能都达到时,便会发生目的的选择、冲突。
(2)同一目的又可以通过不同手段实现,于是又会 发生手段的选择、冲突。进而一个人的道德意志主 要便表现在对动机冲突的解决、行为的选择上。
(四)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之关系
• 第二,大众传播伦理同普遍意义上的道德体系一样,往往会随着社 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体现出不同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不同的道德价值 追求。
其次,大众传播伦理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一)品德与财富分配

生理


安全

求 金

字 塔
自尊
自我实现
人的道德需要欲望取决于人的物质需要、生理需要的相对 满足是否充分。
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知”(认识)、“情”(感情)、 “意”(意志)三种成分构成。品德是一种心理活动,因而 也由知、情、意三者构成。品德的“知”即其道德认识, 品德的“情”即其道德感情,品德的“意”即其道德意志。
一、传播主体品德结构
(一)传播主体的道德认识
•这是社会主义大众传播从业 者的根本宗旨 •“人民”这个概念是一个历 史的范畴
道德行为由道德行为目的与道德行为手段构成, 而后者又引发于前者。所以,引发道德行为的 感情,说到底,也就是引发道德行为目的的感 情。
道德感情便是道德行为的唯一动力。道德感情 也是道德行为和品德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三)大众传播伦理意志
首先引发如何行为以 满足欲望的思想,也 就是指行为动机
然后再有实现行为之 思想,亦就是实现行 为动机而使之转化为 行为效果。
人们的物质需要能否满足首先取决于人们所生活于其中的 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

政治经济学第五章资本主义生产 ppt课件

政治经济学第五章资本主义生产 ppt课件
(1)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动; (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14
(三)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1.价值形成过程
指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过程。 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生产资料转移旧价值的过程。 另一方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15
2.价值增殖过程
(1)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 程中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量,资本家购 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差额。由于 工人劳动力的使用权属于资本家,因此, 资本家不仅要求工人在一定劳动的必要劳 动时间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要 求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在剩余劳动时 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5
2.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在于说 明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1)剩余价值的产生不在流通中。等价交 换不可能产生价值增值;不等价交换中,一方 之所得,正是另一方之所失,也不可能产生价 值增值。
(2)剩余价值产生又离不开流通。离开流 通,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发生关系, 劳动产品是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用来交 换,资本也就无从实现价值增殖。
第二,价值增殖过程是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 实现的,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了。
第三,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是既在流通 中又不在流通中进行的,是在流通领域和生产 领域中完成的。
18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资本的实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 价值。 2、不变资本【C】:以生产资料形式存 在的资本,其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 价值量 。
1.资本总公式:G—W—G’。 2.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 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当货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时,它才转化为资本。 3.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三)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经过两次交换后 资本价值发生了增值,这与价值规律要求的 等价交换原则在形式上是矛盾的。

第五章物流运输供需

第五章物流运输供需

5.3.3 运输供给弹性
运输供给价格弹性是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与运价相对变化的比 值,用公式表示如下:
Es Q / Q P / P
(5.6)
式中:ES——运输供给的价格弹性系数 Q——原运输供给量 △Q——运输供给量的变化值 P——原运价 △P——运价的变化值。
5.4 运输需求与供给均衡
1、运输供需互动关系 2、运输市场的供需均衡分析 (1)绝对均衡 运输供给与运输需求的“绝对均衡”即 供给与需求之间始终均衡发展,运输供给与 运输需求正好相一致,运输供给能力与经济 发展所产生的运输需求正好相适应。 这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状态,是做不到的。
思考:货运需求的价格弹性与哪些因素有
关?
货运需求的价格弹性与多种因素有关: 与货物本身的价值有关。低值货价格弹性大;高值货 价格弹性小。
同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不宜久存的鲜活易腐货物,
价格弹性小;相反,可较长时间储存、不急于上市的散货、 杂货等,相对于鲜活易腐货物则价格弹性大。 与货物的集中、分散程度及批量大小有关。运量一经形成, 对运价反应程度弱,运价弹性小。而批量较少而又分散的
Ed—运输需求弹性,Q—运输需求量,Z—影响运输 需求量的特定因素。
1、价格弹性
价格弹性指的是运输需求量对运输价格的反应 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E p Q / Q P / P
(5.2)
式中:Ep——运输需求函数 Q——运输需求量 △Q——运输需求量的变化量 P——运价 △P——运价的变化量
判断价格弹性大小: 在运力紧张的运输方式中,在繁忙的运输线路和方向上,运 输市场处于卖方市场状态时,运价弹性大小? 在运力富裕的运输方式、运输线路和方向,运输市场处于买 方市场状态的情况下又是如何?

红星照耀中国 第五章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 第五章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概括
摘要:
一、前言
二、长征的背景与原因
三、长征的经过
1.撤离瑞金
2.突破乌江
3.遵义会议
4.四渡赤水
5.巧渡金沙江
6.强渡大渡河
7.飞夺泸定桥
8.翻越高黎贡山
9.长征胜利会师
四、长征的意义
正文:
《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五章主要讲述了长征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一、前言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同时也是为了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进行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战略转移。

二、长征的背景与原因
在第五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一方面,国民党军队对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严密的封锁和围剿;另一方面,共产党内部也存在着路线斗争,这都促使了长征的发生。

三、长征的经过
这一部分是第五章的重点,作者详细描绘了长征的经过。

从撤离瑞金,到突破乌江,再到遵义会议的召开,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高黎贡山,长征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四、长征的意义
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极大地锻炼了红军的意志和战斗力。

长征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意志力量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应该确定每一行的第一个非零元 在三元组中的位臵。
1 1 2 3 3 2 14 5 -5 2 -7 1 36 4 28
col
Num[pos] Cpot[col]
1 1 1
2 2 2
3 0 4
4 1 4
5 1 5
cpot[1] = 1; for (col=2; col<=M.nu; ++col) cpot[col] = cpot[col-1] + num[col-1];
如何求转臵矩阵?
0 14 0 0 5 0 7 0 0 0 36 0 0 28 0
0 0 36 14 7 0 0 0 0 0 0 28 5 0 0
用常规的二维数组表示时的算法
for (col=1; col<=nu; ++col)
则构造相应的数组A,并 返回OK。
DestroyArray(&A) 操作结果:销毁数组A。
Value(A, &e, index1, ..., indexn) 初始条件:A是n维数组,e为元素变量, 随后是n 个下标值。 操作结果:若各下标不超界,则e赋值为
所指定的A 的元素值,并返 回OK。
Assign(&A, e, index1, ..., indexn) 初始条件:A是n维数组,e为元素变量, 随后是n 个下标值。 操作结果:若下标不超界,则将e的值赋 给所指定的A的元素,并返回 OK。
非零元在矩阵中随机出现
随机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方法:
一、三元组顺序表 二、行逻辑联接的顺序表
三、 十字链表
一、三元组顺序表
#define MAXSIZE 12500 typedef struct { int i, j; //该非零元的行下标和列下标 ElemType e; // 该非零元的值 } Triple; // 三元组类型 typedef union { Triple data[MAXSIZE + 1]; int mu, nu, tu; } TSMatrix; // 稀疏矩阵类型
第五章 数组和广义表
5.1 数组的类型定义 5.2 数组的顺序表示和实现
5.3 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 5.4 广义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型定义
5.5 广义表的表示方法 5.6 广义表操作的递归函数
5.1 数组的类型定义
ADT Array { 数据对象: D={aj ,j , ...,,j , ...,j | ji =0,...,bi -1, i=1,2,..,n } 数据关系: R={R1, R2, ..., Rn} Ri={<aj ,... j ,... j , aj , ...j +1, ...j > | 0 jk bk -1, 1 k n 且k i, 0 ji bi -2, i=2,...,n }
解决问题的原则:
1) 尽可能少存或不存零值元素;
2) 尽可能减少没有实际意义的运算; 3) 操作方便。 即: 能尽可能快地找到与 下标值(i,j)对应的元素, 能尽可能快地找到同 一行或同一列的非零值元。
有两类稀疏矩阵:
1) 特殊矩阵
非零元在矩阵中的分布有一定规则
例如: 三角矩阵 对角矩阵
2) 随机稀疏矩阵
ctemp[] = 0; // 当前行各元素累加器清零 Q.rpos[arow] = Q.tu+1; for (p=M.rpos[arow]; p<M.rpos[arow+1];++p) { //对当前行中每一个非零元 处 brow=M.data[p].j; 理 if (brow < N.nu ) t = N.rpos[brow+1]; M else { t = N.tu+1 } 的 for (q=N.rpos[brow]; q< t; ++q) { ccol = N.data[q].j; // 乘积元素在Q中列号 每 ctemp[ccol] += M.data[p].e * N.data[q].e; 一 } // for q 行 } // 求得Q中第crow( =arow)行的非零元 for (ccol=1; ccol<=Q.nu; ++ccol) if (ctemp[ccol]) { if (++Q.tu > MAXSIZE) return ERROR; Q.data[Q.tu] = {arow, ccol, ctemp[ccol]}; } // if
三元组顺序表又称有序的双下标 法,它的特点是,非零元在表中按行
序有序存储,因此便于进行依行顺序
处理的矩阵运算。然而,若需随机存
取某一行中的非零元,则需从头开始
进行查找。
修改前述的稀疏矩阵的结构定义, 增加一个数据成员rpos,其值在稀疏矩 阵的初始化函数中确定。
#define MAXMN 500 typedef struct { Triple data[MAXSIZE + 1]; int rpos[MAXMN + 1]; int mu, nu, tu; } RLSMatrix; // 行逻辑链接顺序表类型
1 2 i n 1 i n 1 i n
基本操作: } ADT Array
二维数组的定义: 数据对象:
D = {aij | 0≤i≤b1-1, 0 ≤j≤b2-1}
数据关系:
R = { ROW, COL } ROW = {<ai,j,ai+1,j>| 0≤i≤b1-2, 0≤j≤b2-1} COL = {<ai,j,ai,j+1>| 0≤i≤b1-1, 0≤ j≤b2-2}
a0,0 a0,1 a0,2 a1,0 a1,1 a1,2
L
二维数组A中任一元素ai,j 的存储位臵 LOC(i,j) = LOC(0,0) + (b2×i+j)×L
称为基地址或基址。
推广到一般情况,可得到 n 维数组数据元 素存储位臵的映象关系
LOC(j1, j2, ..., jn ) = LOC(0,0,...,0) + ∑ ci ji i =1 其中 cn = L,ci-1 = bi ×ci , 1 < i n。 称为 n 维数组的映象函数。数组元素
Status MultSMatrix (RLSMatrix M, RLSMatrix N, RLSMatrix &Q) {
if (M.nu != N.mu) return ERROR; Q.mu = M.mu; Q.nu = N.nu; Q.tu = 0; if (M.tu*N.tu != 0) { // Q是非零矩阵 for (arow=1; arow<=M.mu; ++arow) { // 处理M的每一行 } // for arow } // if return OK; } // MultSMatrix
Status FastTransposeSMatrix(TSMatrix M, TSMatrix &T){
T.mu = M.nu; T.nu = M.mu; T.tu = M.tu; if (T.tu) { for (col=1; col<=M.nu; ++col) num[col] = 0; for (t=1; t<=M.tu; ++t) ++num[M.data[t].j]; cpot[1] = 1; for (col=2; col<=M.nu; ++col) cpot[col] = cpot[col-1] + num[col-1]; for (p=1; p<=M.tu; ++p) { 转臵矩阵元素 } } // if return OK; } // FastTransposeSMatrix
for (col=1; col<=M.nu; ++col) … … for (t=1; t<=M.tu; ++t) … … for (col=2; col<=M.nu; ++col) … … for (p=1; p<=M.tu; ++p) … …
时间复杂度为: O(M.nu+M.tu)
二、行逻辑联接的顺序表
n
的存储位臵是其下标的线性函数。
5.3 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
何谓稀疏矩阵?
假设 m 行 n 列的矩阵含 t 个非零元素,
则称
mt n
为稀疏因子。 通常认为 0.05 的矩阵为稀疏矩阵。
以常规方法,即以二维数组表示
高阶的稀疏矩阵时产生的问题:
1) 零值元素占了很大空间; 2) 计算中进行了很多和零值的运算, 遇除法,还需判别除数是否为零。
三、 十字链表
M.chead
^
M.rhead
1 13
1 45
^^
2 2 -1
^^
312
^^
3 0 0 5 0 -1 0 0 2 0 0 0
Typedef struct OLNode{ int i,j; ElemType e; struct OLNode *right,*down; }OLNode,*OLink;
基本操作:
InitArray(&A, n, bound1, ..., boundn)
DestroyArray(&A) Value(A, &e, index1, ..., indexn) Assign(&A, e, index1, ..., indexn)
InitArray(&A, n, bound1, ..., boundn) 操作结果:若维数 n 和各维长度合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