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

合集下载

钱穆先生全集国学概论

钱穆先生全集国学概论

精彩摘录
“国学者,乃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钱穆先生在书中进一步阐述了他对国 学的理解,他指出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载 体。
精彩摘录
“国学之道,贵在持经达变。”钱穆先生在书中也提到了国学的方法论。他 强调了学习国学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变化。同时也要在实践中 运用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精彩摘录
“中国文化重道德不重权利。”在比较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时,钱穆先生指 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重视道德和伦理,而不是重视权利和利 益。他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价值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精彩摘录
“中国文化重传统不重变革。”钱穆先生也指出了中国文化中的保守元素。 他强调了中国文化对于传统的尊重和传承,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同时他也指出中国文化不太注重变革和创新,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局限之一。
《钱穆先生全集国学概论》是一本由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所著的书籍, 它从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 我深受启发,对中国的国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钱穆先生以深厚的学术功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 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他通过对中国传统 文化和思想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以及它对世界文化 的贡献。他也指出了中国文化的不足和缺陷,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流畅,读起来非常容易理解。虽然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深奥, 但是钱穆先生的文字非常简洁、清晰,让人能够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和思想。同 时,这本书的注释也非常详尽,对于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
阅读感受

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绪论国学之义,涵盖甚广,本非愚现下能力之所及,古语曰:“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即指师家不明之悟,所谓自救不了,为人祸生也。

佛家亦有“野狐禅”之喻。

然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且当今之世,若言西学,众皆趋之;如论国学,哗众取宠者有之,见利忘本者有之,更有甚者,以侮蔑先贤先圣为成名之途,此皆吾中华之罪人也。

故愚虽不敏,勉力为之,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或有绵薄传薪之功,幸之甚也。

国学之义,一般分经史子集四部,此目源自《隋书·经籍志》。

此种分目若依今日之学术眼光,似乎不妥。

譬如经部诸书,依今日学科分类,有文字学(尔雅),历史学(尚书,春秋),形而上学(易),文学(诗),如此等等。

其实,今日之学科分类并非天经地义,学科分类背后隐含的乃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意义关联,而此意义关联并非唯一,一个民族有何等天命历史,便有何等意义关联方式。

此问题与本课程关系不大,今姑不论,有兴趣者可参看海德格尔相关着作。

简言之,经史子集之分类实含有中国人独特眼光与意义世界,非今人可妄加菲薄。

故此课程前半期主要内容为四部分说,又以经学、诸子学为重。

并非因史部,集部不重要;本人才疏学浅,无法包容并蓄,一也;课时有限,而史部、集部浩若烟海,二也。

将来诸君若有志于此者,切不可忽视史集二部。

此课程后半期以思想史为主,间以经学史。

此讲义主要参考近人书目有:皮锡瑞鹿门《经学历史》,章炳麟太炎《国学概论》《国学略说》《国故论衡》,钱穆宾四《国学概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史导论》《近三百年思想史》《朱子学提纲》,梁启超任公《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清代学术概论》,朱自清佩弦《经典常谈》,马浮一浮多篇讲义,汤用彤锡予《魏晋玄学论稿》,冯友兰芝生《中国哲学史新编》,常乃悳《中国思想小史》,劳思光《中国哲学史》,陈来《宋明理学》,许道勛、徐洪兴《经学志》等书,内容于各家观点有所取舍。

此乃私人讲义,非学术着作,故以清晰扼要为的,非必要处,不特注明观点出处,有志者将来自可去阅读先贤原典,不必以此为限。

国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国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国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之一,其内容丰富而深刻,涵盖了礼义廉耻、仁爱孝悌、忠恕之道等多方面内容。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教育教育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儒家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承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另一主要思想流派,其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大处合天、小处合性。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自由、无为而治,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佛家思想佛家思想源自印度,经过东渐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哲学、道德及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家思想强调人生苦难、轮回转世,强调菩提悟道,提出了诸多关于生死、解脱等问题的思考。

四、传统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包括诗词、曲赋、小说、戏曲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

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学发展及其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不可忽视。

五、历史文化中国的古代历史非常悠久,诸多古代史书、文史资料、考古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

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对于今天的文化认同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国学大师中国国学的研究领域涉及众多学者,其中有不少国学大师,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古代儒道学者,还有王国维、钱穆、梁启超等现代国学大师。

这些国学大师的思想和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七、当代国学研究近年来,中国国学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当代国学研究不仅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包括了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和传承拓展了新的空间。

总之,中国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领域丰富多样,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传统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国学大师、当代国学研究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国学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也可以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主干课2-国学概论

主干课2-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复习大纲一、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和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方向)专业最基本的基础课程之一,为进一步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的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国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较全面地理解国学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学习国学的各种知识,了解我们传统文化的内核,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本课程要求学生正确的认识国学,理解国学的基本精神。

三、课程考核方式和题型设置:本课程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题型包括五种,即填空题、不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各种题型的分值为:填空题10分,包括10个小题;不定项选择题20分,包括20个小题;判断题10分,包括10个小题;名词解释题30分,包括5个小题;简答题30分,包括3个小题。

本课程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四、课程知识要点:绪言重点内容:(一)什么是国学国学的基本意思是指本国的传统学术。

我国的国学是指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

(二)“国学”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化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万世太平。

西方文化重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无休止的发展科技与经济。

中西文化是互补的。

(三)学习国学的目的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2、建设新的精神家园。

3、提升精神境界4、修复中华民族对自己未来的筹划、构想能力5、为输出文化,输出价值观做准备(四)国学的基本分类传统上分为四部:经、史、子、集,我了便于讲述,我们分为五类:小学、经、史、子、集。

(五)国学的学习方法建立国学的观念,由小学通经学,由经学通文史,然后出入诸子百家。

第一章小学第一节文字学重点内容:(一)什么是小学古代的小学生习六书,发展到今天我们称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学。

(二)文字学1.小学的内涵:“文”指象形字,“错画”而成;字是合体字,“孳乳”而成。

二者混言文字。

2.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一是汉字的原义;一是古今字形的变化。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

顾颉刚
顾颉刚 (1892—1980),江苏苏州人。 (1892—1980),江苏苏州人。
古史辨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1923年顾颉刚《与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1923年顾颉刚《 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后收入《古史辨》 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后收入《古史辨》第一 册)中提出:“ 册)中提出:“ 我很想做一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把传 说中的古史的经历详细一说。这有三个意思。第 一,可以说明“ 一,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 长”……第二,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中的 ……第二,可以说明“ 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我们在这上,即 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我们在这上,即 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 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
章太炎
用国粹激动种姓,增进爱国热肠(1906) 用国粹激动种姓,增进爱国热肠(1906) 经学以明条例求进步,史学以知比类求进 步,哲学以直观自得求进步,文学以发情 止义求进步。(1934) 止义求进步。(1934) 中国今后应永远保存之国粹,即是史书, 以民族主义所托在是。(1935) 以民族主义所托在是。(1935)
王国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 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 境界也。 境界也。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 新材料。由此种新材料, 新材料。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得据以补正纸上之 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 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 不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 不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 惟在今日始得行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 惟在今日始得行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 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 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 可以断言矣 。

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

第一章什么是国学1 国学本义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

2 国学的别称有:中学、国粹、国故、国故学、旧学、汉学3 国学的概念:它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第二章儒学与经学1 汉武帝时期,“经”成为儒学典籍的专称。

2汉人为经书作的注解称为“传”、“注”,后人再为注解作的注解一般叫做“疏”或“正义”。

3经的范围:(1)最开始是成于先秦时期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2)之后变为五经:去掉乐经(3)至宋代最终形成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孟子、尔雅、论语、孝经4 魏晋南北朝时期,郑玄结束今古文之争。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玄理化过程中:何晏注解《论语》、王弼注解《易》6 民国初年,儒经的疑古风潮与古史辨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顾颉刚。

7儒学的意义:1、思想倾向:(1)人本思想(2)王道思想(3)德治思想2、精神追求(1)经世致用的精神(2)政治批判的精神(3)积极开放的精神第三章十三经1 《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两部分。

2 《诗经》中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后三个为写作手法)注意运用3 诗经流传至今仅剩毛诗一家。

4 礼记是论述礼仪的论文汇编,分为:小戴礼记(编者戴圣)、大戴礼记(编者戴德)。

5 春秋三传的区别在于:《左传》以叙史事为主,《公羊》、《谷梁》以解释经义为主。

6 孟子的主要思想:民贵君轻、建立心性之学,主张人性善、与民同乐、反战、开拓功夫之义理途径7 《尔雅》是中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最早的训诂学著作。

第四章史部概论1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 《四库全书》将史书的分类: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政书、史评史论类著作、学术史3 史部的特点:(1)经史一体,正野分途(2)官修主导,私著丰富(3)学识兼备,尤重史德(4)叙述简略,考订详细4 《通典》《通志》《通考》三书被称为“三通”5 《通典》是一部典章制度史,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的史书。

大学课程国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大学课程国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国学概论总结一、导论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近现代文化和当代文化。

2.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正和谐3.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二.元典文化1.易①《周易》年代与作者年代:约在西周中后期作者:三圣:伏羲画八经卦、周文王重八卦为六十四经卦并加上卦爻辞、孔子创作了《易传》《易传》成书年代:战国中后期②《周易》结构与组成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易传》的构成《易传》包括《彖》、《象》、《系辞》、《说卦》、《序卦》、《杂卦》、《文言》。

由于《易经》分为上经、下经,《彖》、《象》、《系辞》也相应分为上下,这样共十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又称“十翼”。

1.《彖》:也称为《彖辞》,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从训诂或者卦象的角度解释卦名的意义,二是从八经卦的角度,三是从卦象、爻象、义理等角度解释。

2.《象》:也称为《象辞》,是解释卦象、爻象的,所以又分为《大象》、《小象》两部分。

《大象》是解释卦象的、《小象》是解释爻象、爻辞的3.《系辞》:《系辞》是通论《易经》的,是《易经》中内容最多、最重要的一部分,解释、发挥《易经》。

探讨了《易经》起源、作者、形成、成书年代等问题;说明卦象、彖、爻、卦爻辞的名义以及作用;阐述乾坤两卦的地位作用;解释一些卦辞,阐述道德修养、为人处世、安邦治国的道理;揭示了《易经》在认识事物规律预知未来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完整记载了起卦的方法----大衍筮法。

4.《说卦》:主要说明八卦创立的依据、过程、性质、功用、象征事物。

5.《序卦》:依据相因或者相反的原则,对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的因果关系、逻辑关系进行说明。

6.《杂卦》:打乱六十四卦顺序,将其分为三十二对,简要说明卦名之义。

7.《文言》:《文言》有两篇,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主要讲解和发挥乾、坤两卦卦爻辞所蕴含的阴阳之理、君臣之义、为人处世、安邦治国、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扩展深化了两卦卦爻辞所表现的思想。

论述你对国学概论课程的认识及意义500

论述你对国学概论课程的认识及意义500

论述你对国学概论课程的认识及意义500 国学对于我来说完全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国学概论》这门课在我看来是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思想的总结和升华,它从远古时代讲起直至现代,内容涉及的十分广泛不仅包括思想文化,还包括原子物理学,数学,化学,天体物理学等等多种学科。

因此,《国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有着十分浩瀚的体系,一学期的时间我仅仅学到了它的关于古代三本“神书”一小部分,那么就我所学内容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1、《黄帝内经》2、《易经》3、《道德经》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主要讲解了《皇帝内经》的部分内容,那么我就从《皇帝内经》开始谈起。

《黄帝内经》字典上的解释如下:《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就我从课上了解的《黄帝内经》的内容大多包含于其中。

《皇帝内经》离我非常遥远,约是战国时期的书籍。

但皇帝内经的内容竟如此博大精深,以至于至今仍有很多人在研究。

这一点是让我十分佩服我国古代先贤的智慧的。

《皇帝内经》有五个要点分别是:1、生命之学之道2、顺其天地自然之道3、和谐健康生存之道4、天人合一之道5、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这五个要点对于我来说是有很大的启发的,首先作为一个人要懂得生命之学之道,也就是要认知自我,顺应自然之道也就是要认知自然,从而达到和谐健康,天人合一。

从第一步到第五步,我认为是有一种潜在的顺序或者说是一种规则,要天人合一首先要从一做起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做下来才会有最终的天人合一,和谐与健康。

国学概论.pptx

国学概论.pptx

• 4、清代章学诚则谓经在古时并 非尊称,到了后儒,因尊崇圣人, 不敢冒犯,始以经为尊。
• 5、今文学家以六经
• 首先提出“六经”之说的是《庄子·天下》 篇:
(1)每一学科的发展过程; (2)每一朝代或阶段学者研究的成果。 (3)每一时代学术的风尚。 (4)每一学者的学术渊源
3、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
• (1)动植物知识 • (2)天文知识 • (3)避讳的知识
4、善用工具书
(1)书目 (2)索引 (3)字典与辞典:普通、专科、专书
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类书 (4)传记参考资料:年谱、族谱等。
2、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 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 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3、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5、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 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读国学的方法与资料
第二章 经部
第一节 概说
一、中国学术史上的“经”义
• 1、依照《说文解字》的解释,“经”是 “织纵丝也”,与解释成“织横丝也” 的“纬”字并称。
• 古时书籍,刻写于竹简,必须用“纵丝” 编连成册,因此,借“经”为书籍的名 称。
• 2、《说文解字》段玉裁注: “织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 然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 六艺,谓之天地常经。”
国学概论
主讲人:杨允
第一章 导论
一、“国学”释义
•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 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 “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 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 “中学”或“国学”。
纷纭说法
• (1)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 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 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 国也。”

章太炎《国学概论》读后感

章太炎《国学概论》读后感

《国学概论》读后感阅读章太炎先生的《国学概论》是一次充满启发和感悟的旅程。

这本书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到的见解,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对国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被章太炎先生的学术功底所震撼。

他以精湛的学术素养,全面梳理了传统经学、哲学、文学的演变,对各时期学术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著作等进行了精辟的评价。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国学的深入探究。

这让我明白了要深入研究一门学问,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广泛的知识储备。

其次,章太炎先生对国学的界定和探究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明确指出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对于我理解国学的范畴和概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他提出辨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人情变故、辩文学应用等研究国学的方法,让我明白了研究国学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态度。

这对我日后的学术探究和思考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章太炎先生的行文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语言辞古兼半,既有文言文的典雅,又有白话文的流畅。

这种独特的行文风格使得阅读过程变得既有挑战又有趣味。

尽管需要一定的文言文功底,但正是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让我更加深入地领略到了国学的魅力。

最后,阅读《国学概论》让我对国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章太炎先生的讲解深入浅出,让我对传统经学、哲学、文学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为古人深邃的思考和卓越的智慧所折服,也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自豪。

这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国学的热情,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国学,领略其中的奥妙和智慧。

总的来说,《国学概论》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学术价值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国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对自己的学术探究和思考方式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章太炎先生的学术功底、探究方法、行文风格以及对国学的热情都深深地影响了我。

我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我学术道路上的重要指引,激励我不断追求学术的真谛和国学的魅力。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经部概论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经部概论

经的范围
十三经:宋代学者重视《孟子》 十三经:宋代学者重视《孟子》,遂于唐 十二经加《孟子》 十二经加《孟子》而成十三经。 四书:朱熹祖述二程,尊崇《孟子》 四书:朱熹祖述二程,尊崇《孟子》和 《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 礼记》中的《大学》 中庸》 以与《论语》并列,作《大学章句》 以与《论语》并列,作《大学章句》、 《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 中庸章句》 论语集注》 注》,合称为《四书章句集注》,《四书》 ,合称为《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 之名由此而起。
经的范围
五经:六经除去《 五经:六经除去《乐》。汉武帝时置五经博士。 七经:见于《后汉书》注、《三国志蜀书 七经:见于《后汉书》注、《三国志蜀书秦宓 传》。具体所指不明,说法不一。一般以为汉代 “以孝治天下”,以《论语》、《孝经》为基础 以孝治天下”,以《论语》 孝经》 课程,故加《论语》 课程,故加《论语》、《孝经》为七经。 孝经》 九经:见于《旧唐书儒学传谷那律传》 九经:见于《旧唐书儒学传谷那律传》。具体所 指不明,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以三《 指不明,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以三《礼》、三 《传》和《易》、《书》、《诗》合而为九经。 十二经: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刻十二经于石。 十二经: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刻十二经于石。 即上所云九经,再加上《论语》 即上所云九经,再加上《论语》、《孝经》和 孝经》 《尔雅》。 尔雅》
经的范围
先秦之“六经” 先秦之“六经”:《诗》、《书》、《礼》、 《乐》、《易》、《春秋》。见于《庄子天运》。 春秋》。见于《庄子天运》 又称为“六艺”,见于《史记》 又称为“六艺”,见于《史记》。 六经次序:先秦诸子以至汉代今文学家的次序是 《诗》、《书》、《礼》、《乐》、《易》、 《春秋》,这大概是按照六经内容的深浅程度排 春秋》 列的。汉代古文学家的次序是《 列的。汉代古文学家的次序是《易》、《书》、 《诗》、《礼》、《乐》、《春秋》,这是按照 春秋》 古人所认为的六经产生时代早晚排列的。 六经与孔子的关系:六经中除《 六经与孔子的关系:六经中除《礼》与孔子关系 密切外,均非孔子所作。但是孔子确曾以六经为 教材指导学生。

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易》一、《易》有三种《周官·春官·太卜》云:“(太卜)掌三《易》之法。

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

”1.《连山》,夏之《易》,以艮卦为首。

2.《归藏》,商之《易》,以坤卦为首。

3.《周易》,周之《易》,以乾卦为首。

(马端临《文献通考》云:“《连山》、《归藏》,乃夏商之《易》,本在《周易》之前,然《归藏》,《汉志》无之,《连山》,《隋志》无之。

盖二书至晋隋间始出。

而《连山》出于刘炫之伪作,《北史》明言之。

度《归藏》之为书,亦此类耳。

”夏商之《易》早佚,其卦辞有散见于古籍者,今所传惟《周易》而已。

)二、《易》有三义郑玄《易赞》云:“《易》之为名也,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三、《易》之内容1.卦相传伏羲画八卦(见《易·系辞下传》第二章),至于重为六十四卦者,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序》云:“重卦之人.诸儒不同,凡有四说:王辅嗣以为伏羲画(重)卦,郑玄之徒以为神农重卦,孙盛以为夏禹重卦,史迁等以为文王重卦。

”2.爻--六十四卦,卦有六爻,计三百八十四爻。

3.卦辞.卦有卦辞,以解释一卦之意义。

4.爻辞爻有爻辞,以解释一爻之意义。

(孔颖达《周易正义·序》言郑玄主张卦辞、爻辞并为文王作。

又言马融主张卦辞为文王作,爻辞为周公作。

余先生《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则主张卦辞爻辞并为周之卜官所作,成于周成王时。

) 5.十翼《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班固《汉书。

艺文志》云:“孔氏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易纬·乾坤凿度下》云:“(仲尼)五十究《易》,作《十翼》。

”欧阳修撰《(易)童子问》,疑《系辞》、《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孔子所作。

(1)《彖传》。

判断一卦之意义。

依上下经分《彖上传》、《彖下传》。

(2)《象传》。

依上下经.其解释一卦之象者称“大象”象”传。

《国学概论》读后感范文(通用4篇)

《国学概论》读后感范文(通用4篇)

《国学概论》读后感范文(通用4篇)《国学概论》读后感章太炎先生,清末民初余杭人,思想家、教育家,著作等身,鲁迅的老师。

太炎并非其原名,也是个性使然,两次改名后,字太炎,后来大家就都尊称为太炎先生。

太炎先生作为在业界有影响力的学者、鸿儒,其学问在次,是其竭力践行学者的职责,给了他影响力,要不怎么被称为“太严”呢。

这本书用语言辞古今兼半,没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读起来就会吃力,也正是白话加古语的行文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即便读起来有点磕磕绊绊、却越咀嚼越有味,被诱导着读完了,而且收获颇丰。

国学,对于中国人来讲,上过学的都知道,最普及的唐诗宋词,《论语》《老子》《中庸》《大学》《四书五经》等等,但就国学范畴和概念,平时接触的不多,也没去探究。

太炎先生,也是因为作为学者,有责任义务就“国学”进行一个探究梳理,免得后人们误入歧途,也算是对自己有个交代。

书中对国学有个清晰的界定,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还对如何研究国学提出了方法,辨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人情变故、辩文学应用;对于国学的概论,除了太炎先生,还有其他的国学研究者著书,所以这本《国学概论》是否能够深刻、全面、细致给所有人一个满意的答案,我不敢妄断,但就我而言已经足矣,毕竟对于一般的非研究类的读者,能把太炎先生这本书读懂、读透已实属不易。

书中不仅涉及到国学概论,有一些古为今用、却有差异的词也进行了简要追溯考证,比如:小说,最初是一些小的、级别的地方官吏的师爷对上级的进言,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当今“小说”;经典的经,是指用一个线绳穿起来的记录文字的竹简,后来就将具有传世意义的书籍称之为经,比如诗经、圣经、金刚经等等,和尚念经,念得是经书;典是制度、规范;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仅仅满足了对国学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可以部分文字也有了新的解读。

国学分类相对好理解,但是后来的研学方法就值得探究了,作为学者,这些方法的确可以,我这里有个疑问,就是古为今用,这个“用”对我来说是重要的,至于《论语》中,是孔子讲的还是他的弟子讲的,是孔子跟着老子学的还是自创的,这个对于像个几千年的当今来说,实属意义不大;就像我们吃饭一样,只要饭菜质量安全、可口,大可不必去探究这食材的来源;因为有检验部门把关;由此看,国学的真伪、扬弃,我们就拜托给大师、学者作为我们读者的“精神食粮”的检验官即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有骨气、正气,有人问:您知道是的话,答曰:不知;我觉得我吃的是饭、饭菜好至于谁做的,我们跟关心的是饭菜的口感;国学,像是浩瀚的宇宙,仅仅唐诗宋词,即便是诗学家也未必个个精通记得住;即便是一本道德经,里面的内容也不是句句都是真理,弱其智、实其腹,就是愚民政策,近似于文革时期的读书无用论,批判学者为臭老九、关牛棚;那些能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经典名句值得颂扬,糟粕嘛就算了。

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
• 1、熟读基本要籍 • 四库所收图书共有3470部,7918卷;存
目部分有6819部,9434卷。 • 治国学先从经学开始。十三经包括:
《周易》、《尚书》、《诗经》、《周 礼》、《仪礼》、《礼记》、《左传》、 《公羊传》、《谷梁传》、《论语》、 《尔雅》、《孝经》、《孟子》。
2、明了学术发展路径
• 3、经是“常”的意思,经书就是记 述天道、人事常理的书。
• 班固《白虎通》云:“经,常也,有 五常之道,故曰五经,言不变之常经 也。”
• 刘熙《释名·典艺篇》云:“经,径 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 用也。”
•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经也
• 4、清代章学诚则谓经在古时并 非尊称,到了后儒,因尊崇圣人, 不敢冒犯,始以经为尊。
国学
• 概之,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 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 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 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 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 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 系。当然。国学主体是先秦诸子, 主要指儒学。
二、国学 的范畴及 典籍 。
(一)范畴
• 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 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 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第一章 导论
一、“国学”释义
•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 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 “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 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 “中学”或“国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纷纭说法
• (1)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 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 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 国也。”

国学概论复习题

国学概论复习题

国学概论复习题第一章:概论1.国学的本意:答:国学最初指国立的学校,主要是指小学和大学。

在古代,国学主要指以太学为代表的国立学校。

2.国学的大体演进:答:总体来说分为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秦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

具体来说分为:先秦有诸子百家,记载为九流十家。

战国后期至秦汉,形成黄老和儒家两大学派。

汉魏之际,玄学产生。

中唐以前,道教佛教盛行。

中唐以后灭佛,宋儒吸收佛教及思孟学派一些思想产生了宋明理学。

清朝以修书为主,清末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3.近代学者对国学的各种认识:答:章太炎,钱玄同,刘师培,黄侃,胡适都以“国故”指代国学。

其中章太炎指出国故分为语言学,文字学和诸子学三种。

他们都以“旧”学问为故,都认为传统的东西需要保存,需要整理。

除胡适外,其他人都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抛弃,还要一一研究。

邓实,黄节,梅光迪,吴宓,等人则以“国粹”指代国学。

他们所谓国粹,大体与“中体西用”之说一脉相承,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中学可以兼容西学。

虽然过分强调了中学的作用,但也反映了他们担心中学固有精神消失的学术救亡观念。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人们普遍以国学指代中国的传统学术,其中汪震,王正己,胡朴安以西学东渐以前的学术传统定义国学,蔡尚思则以中国固有文化定义国学。

第二章:1.六经或儒家经典的形成:答:先秦时期,经书作为通行的基本典籍被广为流传,其中六经构成了学术的基础。

经由孔子等修编传授直至两汉时期,《乐经》亡佚,剩余五经。

至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成为官学,最终形成。

2.孔子和六经的关系:答:在秦汉时期六经典籍的传授和整理中,孔子的作用最大。

孔子整理六经使其成为儒家学说的基础,同时使其完整和流传。

他不仅把它们作为教材,而且还整理《春秋》,喜读《易》。

经由孔子的整理和传授,这些学说更加接近儒家的价值体系,成为儒家思想的注解,这些经典被作为儒家的思想资源,儒家学说是以六经为基础阐发的。

大学国学概论课教案

大学国学概论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国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掌握国学的主要内容和经典著作,如《易经》、《论语》、《道德经》等。

(3)理解国学中的核心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评价国学经典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2)使学生认识到国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教学内容1. 国学概述(1)国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地位(2)国学的特点与价值2. 国学主要流派(1)儒家思想(2)道家思想(3)法家思想(4)墨家思想(5)其他学派3. 国学经典著作(1)《易经》(2)《论语》(3)《道德经》(4)《大学》、《中庸》(5)其他经典著作4. 国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道德修养(2)人际关系(3)治国理政(4)创新思维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国学的基本概念、流派、经典著作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进行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国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历史人物,体验国学经典中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国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国学主要流派和经典著作,引导学生了解国学的基本内容。

3. 讨论和分析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4. 分析国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使学生认识到国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国学概论》2. 辅助资料:国学经典著作、相关学术著作、网络资源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国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国学概论》读后感

《国学概论》读后感

《国学概论》读后感读完《国学概论》这本书,心里头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啊!说实话,一开始拿起这本书,我还挺忐忑的,毕竟“国学”这俩字听起来就挺高大上的,生怕自己啃不动。

但一读起来,嘿,还真是越读越有味儿,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这平时只知道埋头工作的脑袋瓜子,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书里头讲的东西可丰富了,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唐宋诗词的辉煌,再到明清小说的繁荣,简直就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我这人平时就喜欢听故事,这下可好,就像是掉进了个故事堆里,每天都看得津津有味,连老婆都说我最近怎么变得这么爱看书了,哈哈。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讲孔子的那段。

孔子啊,那可是咱们的老祖宗,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书上说,孔子讲究“仁爱”,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啊。

想想自己平时,有时候心情不好就对身边的人发脾气,这不就是典型的“己所欲,施于人”嘛!看来,我还得好好学学孔子的思想,修身养性,做个有涵养的人。

还有啊,那唐宋八大家的诗词,也是让我大开眼界。

以前只知道李白、杜甫的诗写得好,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这些人的文章也是一绝。

他们的诗词,有的豪放不羁,有的婉约细腻,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特别是苏轼的那首《江城子》,写得那叫一个深情,每次读起来都让我鼻子酸酸的,心里头那个难受劲儿,别提了。

说到明清小说,那更是不得了。

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书,简直就是咱们中国文化的瑰宝啊!小时候看过电视剧,但那时候年纪小,只图个热闹,根本不懂里面的深意。

现在读了原著,才发现,原来这些故事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理。

就拿《红楼梦》来说吧,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看得我是又心疼又惋惜,感叹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读完这本书,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一直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国学概论读后感

国学概论读后感

国学概论读后感国学,听起来就像是一个装满了古老智慧和神秘故事的大宝箱。

读完国学概论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这个大宝箱里畅游了一番,那叫一个收获满满又趣味横生。

以前我对国学的概念很模糊,就觉得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些文绉绉的东西,什么之乎者也的文言文,感觉离自己特别遥远。

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国学就像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宇宙。

它涵盖了从古代的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从历史典故到传统礼仪,简直就是一个超级丰富的文化大杂烩。

先说说国学里的哲学思想吧。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这些门派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各个武林门派一样,每个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和独特理念。

儒家整天念叨着“仁、义、礼、智、信”,就像一个老夫子在你耳边不停地叮嘱你要做个好人,要有道德。

道家呢,就比较洒脱了,什么“无为而治”,感觉就像是在告诉你,别太较劲,顺其自然就好。

我就在想啊,要是生活里能把儒家的积极进取和道家的洒脱随性结合起来,那岂不是能活得超级自在?墨家的兼爱非攻也很有趣,大家互相爱护,不要打仗,多美好的想法啊,感觉像个理想主义的童话世界。

法家就比较严厉了,感觉是拿着小皮鞭,让大家都按照规矩来,不过要是没有这种严格的规矩,社会可能也会乱套。

再说说国学里的文学艺术。

那些诗词歌赋,真的是美不胜收。

读唐诗就像在品尝一杯杯美酒,有的浓烈,有的淡雅。

李白的诗就像烈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气势,感觉他的想象力就像宇宙一样没有边界。

杜甫的诗呢,就像一杯浓茶,苦中带香,充满了对人间疾苦的同情。

还有那些文言文,虽然刚开始读的时候有点头疼,但是一旦读懂了,就会发现古人的表达真的很精妙。

一个字就能蕴含好多层意思,就像一个小小的密码箱,打开之后里面全是宝藏。

国学里的历史典故也特别好玩。

什么“负荆请罪”“完璧归赵”,这些故事就像一部部精彩的小电影。

而且从这些故事里还能学到好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比如“负荆请罪”,就告诉我们要勇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

要是现在的人都能像廉颇和蔺相如那样,有胸怀又有担当,那人际关系得多和谐啊。

国学概论 复习笔记

国学概论 复习笔记

国学概论小学·训诂学一、训诂和训诂学: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

训诂,简单的说,就是解释文字,词语的意思。

●训,就是说明顺释的意思;诂本意是古言的意思。

训诂的传统意义就是用通行的语音解释不易为人所懂的古字古义。

●训诂学则是关于训诂的学问,是研究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学问,是我国传统学科领域中小学的一个部类,是一门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独创性特点的学问。

二、训诂学重要著作属于义书的有:《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说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有:《广韵》、《集韵》1、《尔雅》十三经之一。

《尔雅》成书于汉代,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解释词义为主的词典.“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是解释古籍中一般实词和虚词的,后十六篇专释各种专用名词。

它基本上是辑录先秦时代的训诂资料而成。

《尔雅》的价值是: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基础;保存了上古词义和名物资料。

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缺陷是:分类不够科学;释义上使用多义词,使意义不够明确。

古人为《尔雅》作注疏的很多,如郭璞、邢昺、邵晋涵《尔雅正义》等,最著名的是清人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

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19篇。

●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

例: ●如、适、之、嫁、徂(cú)、逝,往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登高原文:年代:【唐】作者:【杜甫】体裁:【七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赏析】: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

下句写孤病之态。

“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

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

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

这一联分承五、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未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对首联的回应。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撰写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主题长联,既有其时代之特殊性,又有其政治之严肃性。

既容易空洞泛泛的概念化,又容易游离主题的一般化。

这样重大题材的长联创作,必须在立意谋篇上有非同寻常的构思,必须善于运用对联这种独特的语言艺术,调动对联创作中的语言特殊手段,恰到好处地把握提炼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使之典型化、艺术化。

杜绝标语口号。

笔者欣喜地赞叹梁石先生高屋建瓴地把时间跨度90年的党史尽收眼底,加以高度概括、剪裁、浓缩。

并且借助他多年从事诗词创作的文字功夫,巧妙地运用诗的语言、词的韵律,打造出一副朗朗上口、气韵和谐的诗词化了的长联。

仔细评析,梁石先生的这副长联有以下几个艺术特色:一、大手笔表现大题材,作品富有大气磅礴之感。

浙江嘉兴“南湖”,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特定的典型形象。

作者以“南湖一叶舟”开笔,让红船沿着他的思路也是党的历史轨迹走下去,令人读来,既符合党史实际,又富有艺术感染力。

如遵义会议、长征、抗日战争、三大战役、埋葬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这些中国革命历程的闪光点,在上联中都有艺术表现。

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应该是诸多闪亮点的最亮点。

作者浓墨重彩地写道:“最得意,伟人登上天安门,振臂高呼:站起来了!绝死存生者中华民族;”这当是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又一个联语版本。

下联如何写?如果仍沿着上联的党史历程继续写下去,一来容易语言重复,二来导致联义“合掌”。

作者避开了这一思路,从“赤县九州地”起笔,以“改革开放”这一中国经济建设的最亮点为依托,艺术再现“春天的故事”及深圳之光。

即“放眼春潮遍野、摇鹏城翠柳”,给几代领导核心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艺术色彩。

下联尾声选取“北京奥运会”这一凝聚全世界五大洲的视点作结,把中国人的尊严与东方奇迹艺术地告诉世界,告诉未来。

二、以艺术真实反映历史真实,增强艺术感染力。

中国共产党90年艰苦卓绝的历程,有辉煌、有光彩,也有崎岖、有坎坷,只有在长联中毫不回避地加以展示,才会更显党的英明伟大。

作者在上联中写道“谁倾左右?漫漫雄关,茫茫雾夜,一心追北斗。

回眸星火燎原,驱赣水寒秋,曙光照遵义,选定英明舵手。

”如果在这副长联中,作者笔下表现得只是阳光坦途、而未能正视党史中那段艰难的岁月,那么长联就不会有现在读到的份量和艺术魅力。

三、准确炼字、炼意,丰富长联的语言艺术。

梁石先生在撰写这副长联时,着力在语言锤炼上做到准确。

在语意锤炼上做到凝炼。

如上联中“谁倾左右?”表面上好像是说船在江波中左右摇晃,实际上作者是在讲党史中的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

“倾”字用在这里很准确,而且前面又用“谁”发问,更有语言穿透力。

紧接着“一心追北斗”中的“追”字用在此处就很精彩、很到位。

因为中国革命在困难时期极需要正确路线的方向指引,“北斗”喻指方向,如用“瞻望、仰望”,在当时都不准确,确切地说是在寻找、追寻。

可是用“寻”字与“心”又同韵,读起来不爽口。

“追”字既含“追寻”之意,又在意境上升华了一步。

同时,读者也许会注意到上联中的“南、北、西、东”方位字的嵌入,既自然又不落俗套。

下联对应处,作者用了“赤、鸿、绿、蓝”相对(“鸿”与“红”同音妙用)。

另外,在长联的字词平仄对仗上,稍有不慎,容易在语法结构上出问题,作者在这方向做得较为严谨。

如上联的“摧枯拉朽”和下联的“玉璧金瓯”是按自对处理,也见作者的几分机敏。

四、诗韵的妙用,让长联读出词的韵味。

对联,是不要求押韵的。

作者大胆地在这副长联中作押韵尝试,使得上下联抑扬顿挫,气韵生动,章节分明,互为映衬。

如同一首古词的上下阕。

这副长联句脚循规蹈矩地步着“马蹄格”行进,铿锵有致、不乱阵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