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意境鉴赏第二节课用
诗歌意象意境鉴赏学习教案
一、语言语调
1.讲解时要清晰、准确,语速适中,确保学生能够听懂;
2.在阐述意象与意境的美时,适当提高语调,以传达诗歌的情感;
3.鼓励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二、时间分配
1.确保新课内容、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时间分配合理,避免前松后紧;
2.在讲解难点和重点时,适当增加时间,确保学生充分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难点应集中在意象与意境关系的理解上,重点则应放在意象的分类和意境的赏析方法上。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把握重点。
四、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
实践情景的引入要贴近学生实际,如通过画作、音乐、自然景观等,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进入诗歌的世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意象和意境的感知力。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需要增加更多实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2.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需要调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拓展性,学生完成情况如何;
5.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如何避免课堂进度过快或过慢;
6.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及时、准确,如何更好地鼓励学生;
2.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诗歌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2.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3.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4.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
5.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衔接;
6.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
7.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
8.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a.意象概念:通过具体诗歌实例,让学生理解意象的含义;
诗歌意象意境鉴赏学习教案
诗歌意象意境鉴赏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诗歌鉴赏》第四章“诗歌意象与意境”,详细内容涉及意象的概念、分类及意境的营造,重点分析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和意境创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意象、意境的概念及分类。
2. 学会分析诗歌中意象的运用及其对意境营造的作用。
3.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意境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意象的分类及意境的营造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诗歌鉴赏》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自然景物的诗句,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意象,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诗歌意象与意境鉴赏。
2. 新课内容:讲解意象的概念、分类及意境的营造,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a. 意象概念:以物寓情,借物抒怀。
b. 意象分类:自然意象、社会意象、心理意象。
c. 意境营造:运用意象、色彩、动静、虚实等手法。
3. 例题讲解:分析《静夜思》中的意象运用及意境营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登鹳雀楼》中的意象和意境,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诗歌意象与意境鉴赏2. 板书内容:a. 意象概念b. 意象分类c. 意境营造d. 《静夜思》意象分析e. 《登鹳雀楼》意境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江雪》中的意象运用和意境营造。
2. 答案要点:a. 意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b. 意境:营造了一种宁静、孤独、清冷的氛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意象、意境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分析能力的培养。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诗歌作品,进行意象与意境的鉴赏练习,提高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创作诗歌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意象的分类及意境的营造方法。
2. 例题讲解中《静夜思》的意象运用及意境营造分析。
鉴赏诗歌意境教案
典例2 读下面的诗歌,回答诗后问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01
参考答案: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时此刻也该和我望着同这天上的明月吧!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表达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2、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3、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作者通过描写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恬静幽美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课外练习3 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借哪些意象抒发怎样的情感?
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课内练习2 读杜甫的诗,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安史之乱开始,他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 。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分析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分析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诗歌单元,主要针对教材中第四章“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进行深入学习。
详细内容包括:意象的识别与解析、意境的领悟与体会,以及如何运用意象与意境进行诗歌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学会识别和解析诗歌中的意象。
2. 培养学生领悟和体会诗歌意境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丰富意象和意境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意境的领悟与体会。
重点:意象的识别与解析,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自然风景的画作,引导学生关注画面中的元素,从而引出意象的概念。
2. 新课内容:讲解意象的识别与解析,结合教材中的诗歌实例进行分析。
a. 识别意象: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加以解释。
b. 解析意象: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表达情感。
3. 意境领悟: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意境,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的方式,提高意境领悟能力。
4. 诗歌鉴赏:运用所学知识,对一首未知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其中的意象与意境。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有关意象与意境分析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分析2. 内容:a. 意象:识别、解析b. 意境:领悟、体会c. 诗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a. 意象:夕阳、落叶、孤舟b. 意境:萧瑟、孤寂、凄美c. 鉴赏短文:此诗描绘了一幅萧瑟凄美的秋日景象,夕阳映照着落叶,孤舟漂泊在江面上。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内心孤独、无助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意象与意境的掌握程度,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一些具有丰富意象与意境的诗歌,让学生课后阅读,提高鉴赏水平。
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诗歌意象意境鉴赏学习教案
诗歌意象意境鉴赏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诗歌鉴赏》第四章“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内容包括意象的概念、作用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意境的营造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分析意象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意象的概念、作用,能够识别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2. 学习并运用诗歌意境的营造方法,提升对诗歌的整体理解和感悟。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意象与意境的深入理解及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重点:掌握意象的分类、作用和意境的营造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诗歌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进而引出“意象”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意象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2)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意象,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钱塘湖春行》中的意象,解读诗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的。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析《登高》一诗中的意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意境。
5.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心得,互相学习、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意象:概念、分类、作用2. 意境:营造方法、案例分析3.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夜雨寄北》中的意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意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诗歌,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提高文学素养。
附录:《夜雨寄北》意象分析答案:本诗中的意象有“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等。
诗人通过描绘巴山夜雨的景象,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情感,营造出了一种凄美的意境。
诗歌鉴赏答题思路与技巧之分析意境型教案
一、诗歌鉴赏答题思路与技巧之-分析意境型教案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并解答诗歌意境相关问题。
3. 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教学内容:1. 诗歌意境的定义与重要性。
2. 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抓住意象、理解情感、品味语言、想象与联想。
3. 练习题:分析给定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优美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歌意境的定义与重要性。
3. 讲解分析方法:讲解并示范如何抓住意象、理解情感、品味语言、想象与联想等方法。
4. 练习: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给定诗歌的意境。
5. 解答与讲解:针对学生的练习答案,进行解答和讲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正确分析并解答诗歌意境相关问题。
3. 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能够感受诗歌的魅力。
六、教学延伸:1. 诗歌意境的分类:自然意境、人物意境、哲理意境等。
2. 不同类型意境的特点与鉴赏方法。
3. 举例分析不同类型意境的诗歌,加深理解。
七、巩固练习:1. 提供几首不同类型的诗歌,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
2.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讨论分析的思路与技巧。
3.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与指导。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与技巧。
2. 强调诗歌意境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阅读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九、作业布置:1.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
2. 要求报告中包括诗歌的意境类型、分析思路与技巧等内容。
十、课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等。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高考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分析课件
详细描述:通过答案解析和反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 诗歌鉴赏方面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和 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水平。
06
总结与展望
高考诗歌鉴赏的学习建议
重视基础知识积累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技巧和术 语,了解不同诗歌流派和风格的特点 。
03
意境分析
意境的定义与特点
意境的定义
意境是指诗歌中通过意象所传 达出来的情感和氛围,是诗人 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融
合。
情景交融
意境中既有景物的描绘,也有 情感的抒发,情景相互融合, 形成独特的艺术境界。
虚实相生
意境中的意象既有实景的描绘 ,也有虚境的创造,虚实相生 ,拓展了诗歌的艺术空间。
将诗歌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如历史、 哲学、艺术等,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加强对诗歌语言、意象、意境等方面的深 入分析,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加强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和传承,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逐步探索更加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方 式,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水 平。
THANKS
感谢观看
考生应认真审题,明确题 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答题思路
考生应形成清晰的答题思 路,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 顺序组织答案。
规范表达
考生应使用规范的语言表 达方式,注意答案的条理 性和层次性。
05
高考诗歌鉴赏真题解析
真题示例及分析
总结词:分析透彻 总结词:对比分析 总结词:实战演练
详细描述:通过对近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的深入分析, 从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全面 剖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点。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分析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分析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诗歌鉴赏》第二章“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具体内容包括:意象的概念与分类、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意境的构建与解析、意象与意境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意象的概念,掌握意象的分类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2.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境,感受意境的美感。
3. 掌握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的构建与解析。
重点:意象的分类及作用,诗歌意境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自然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进而引出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2. 新课内容:(1)讲解意象的概念、分类及作用。
(2)分析诗歌中的意境,举例说明意境的构建与解析。
(3)探讨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意象的概念、分类与作用2. 意境的构建与解析3.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并阐述你的感受。
2.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语言通顺,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诗歌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运用意象与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意象的分类及作用2. 意境的构建与解析3.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一、意象的分类及作用意象是诗歌中表达情感、营造氛围的重要元素。
分类如下:1. 自然意象:如山水、草木、花鸟等,用以描绘自然景观,表达诗人的情感。
2. 人物意象:如英雄、美人、隐士等,通过人物形象寄托诗人的理想和愿望。
中国现代诗《再别康桥》(徐志摩)鉴赏
中国现代诗《再别康桥》(徐志摩)鉴赏《再别康桥》鉴赏一、诵读提示这首诗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跌宕起伏和轻柔舒缓的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节旋律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到第六节舒缓而悠扬,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起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又有情感的升华,令人回味无穷。
二、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
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
”(《我所知道的康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
有时候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
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感情学习重点:体味感情学习过程:一、导入:《琵琶行》这一首长诗的结构有些特殊,它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里还套着一个故事。
板书:哪位同学给大家概括一下全诗内容?明确:全诗讲了一个诗人夜遇琵琶女的故事,故事里的琵琶女对诗人讲了她身世漂零的故事。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诗人是怎样表达这两个故事的。
二、关于琵琶女(一)学生活动:速读小序,找出与琵琶女有关的文字。
在诗中找有关琵琶女身世的诗句。
将这两部分文字对照,让学生体会二者之不同。
明确:一略一详。
(二)重点研读第三段,请一位学生背:1、琵琶女的身世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前后对比,同学们说说是什么对比。
从前:“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这些细节都出自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件,表现的是琵琶女少年时的艺高、貌美、生活豪华,红极-时。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的细节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个青年女乐伎在逢场作戏中得意一时的情状。
作为一个被污辱与被损害者,在她的灵魂还没有战栗和觉醒时,击碎银篦,酒泼罗裙的一系列任性戏谑,正如一出蕴含悲剧意味的闹剧,令人深思。
现在: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两相对比,世态炎凉,昔盛今衰。
琵琶女独守空船,夜深忽梦少年时欢乐事,于是起来弹琵琶,以解忧愁。
教师点拨:这真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梦回过去,醒后倍觉伤心。
她多么想回到过去的锦绣时代呀,年少风流,狂歌醉舞,万人捧场,豪奢张扬。
然而,当真的有人被她的琵琶声吸引,郑重邀请的时候,她怎样表现呢?明确: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重点分析此处琵琶女的心理。
教师:除了这一处动作描写,诗中还有两处动作描写也非常符合琵琶女此时的年龄与心理。
请同学们找一找。
明确:“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部编版新教材《短歌行》课件
部编版新教材《短歌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新教材《短歌行》。
具体内容为教材第二章《诗歌欣赏》的第二节《短歌行》。
《短歌行》是曹操所作,以豪放的笔触,抒发了诗人胸怀大志、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我们将详细分析诗歌的背景、意境、表达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短歌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以及如何运用诗歌的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短歌行》课件、诗歌背景资料、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三国时期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曹操及其创作《短歌行》的背景。
3. 诗歌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分析:a. 分析诗歌的意象,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等。
b. 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如对偶、夸张等。
5. 例题讲解:以“对偶”为例,讲解其在《短歌行》中的应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其他表达手法。
六、板书设计1. 《短歌行》2. 内容:a. 背景介绍b. 诗歌意境c. 表达手法d. 例题讲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分析《短歌行》中的意象,并举例说明。
b. 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短歌行》中的其他表达手法。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a. 推荐学生阅读曹操的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其诗歌特点。
b. 组织诗歌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的分析。
2. 表达手法的讲解与应用。
3.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详尽性。
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践性。
《诗歌鉴赏[意境》课件
结论和总结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诗歌鉴赏[意境,您将能够更好地欣赏、理解和分享诗歌的ysis
Compare the poem with other works of literature to gain deeper insights.
例子/实践演示
Read and Reflect
Select a poem, read it aloud, and reflect on its meaning and emotions it evokes.
《诗歌鉴赏[意境》PPT课 件
欢迎来到《诗歌鉴赏[意境》PPT课件!本课程将带您深入了解诗歌的美妙之 处,探索其中的意境之美。
主题介绍
What is Poetry Appreciation?
Discover the art of interpret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beauty and depth of poetry.
Attend a Poetry Workshop
Participate in a workshop to engage in discussions and activities that enhance your understanding of poetry.
Perform a Poetry Recital
诗歌鉴赏的方法
Close Reading
Analyze the poem line by line, paying attention to every word and its significance.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诗鉴赏三技之二鉴赏意象课件 新
[演练体悟] 2.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 它们在诗歌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 (1)从上面5个意象中任取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 答案 (示例)雁:乡思(信使) 柳:别情(送别) 菊:淡泊(清高、纯洁等) 竹:虚心(高风亮节、正直等) 莲:怜爱(洁身自好、清纯、君子等)(任 选其三)
解析 答案
答案
(2)从上面5个意象中任取1个,结合古代诗歌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 和作用。 答案 (示例)柳。《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 雪霏霏”之句。“柳”谐音“留”,因此总以柳表达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柳的特点是缠绵飘动,它垂下的枝条如离人挥别的手。作用:《诗经》 中,借对昔日别离之时杨柳依依的情景描绘,抒发作者的不舍与依恋; 借柳写离情,不仅使表达更为含蓄,而且使离情因景物的衬托更显含蓄, 更显哀婉真挚。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答案 “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 洁的品格和节操。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意象的含义,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该题考查的 是意象的特定内涵。“兰”“蕙”“菊”都是美好的花草,自古以来美 好的花草便寄寓了古人对美好品德、节操的追求。如《爱莲说》中周敦 颐就以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自己纯洁高尚的节操。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古诗鉴赏三技之二 鉴赏意象
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 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即作者的情思。诗歌意 象因物象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 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古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 “梅”一般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 “蝉”则是“惜时光”“伤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古诗词鉴赏意境优质课件
真挚感人
抒情言志诗以诗人内心情 感为抒发对象,情感真挚 ,感人至深,引起读者共 鸣。
个性鲜明
抒情言志诗往往展现出诗 人的鲜明个性,体现出不 同诗人的独特风格和气质 。
诗意深远
抒情言志诗语言简练,诗 意深远,给人留下深刻印 象和思考空间。
04
古诗词名句的意境深度解 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境解析
通过比较阅读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
不同诗人作品比较
选取同一主题或意象的不同诗人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他们表达方式 的异同,拓宽鉴赏视野。
不同时期风格比较
比较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或不同历史时期的古诗词,探究风 格演变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诗词与散文比较
将古诗词与古代散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诗词在抒情、叙事等方面的 独特魅力。
边塞征战诗的意境鉴赏
雄浑豪放
边塞征战诗以边塞风光和战争场 面为描写对象,气势雄浑,风格 豪放,展现出一种边塞特有的粗
犷之美。
忠勇爱国
诗中歌颂边关将士的英勇善战和 忠勇爱国精神,激发人们对国家
的热爱和对英雄的敬仰。
悲凉慷慨
边塞征战诗往往弥漫着战争带来 的悲凉气氛,诗人通过对战争的
描写,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构成
意境由意象和情感两个基本要素构成,意象是具体的、感性 的艺术形象,情感则是意象所、沉郁顿挫、萧瑟凄凉、淡泊静谧等。
特点
不同类型的意境有着不同的特点,如清丽优美意境清新明媚,给人以美的享受 ;雄浑豪放意境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沉郁顿挫意境深沉凝重,富有历史沧桑 感。
。
自然之趣
03
欣赏山水之美,体验自然之趣,正是诗人追求的精神寄托和人
生境界。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意境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 题 步 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表达式
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 营造了……的氛围/特点(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 表达了……得感情。
(绘景——析境——悟情)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 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1、了解了诗歌的形象含义及分类 2、掌握人物形象鉴赏题规范答题的技巧
答题三步骤: (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性格+身份); (2)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或作者的情感)。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2)
——意境解析题解题指导
意境: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是这两者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耐人 寻味的艺术境界。
(绘景——析境——悟情)
比一比(黄冈模拟卷)
双调· 清江引
张司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 芭蕉雨声秋梦里。 问:作者抓住那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 “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
这首诗取西 风、雁、红叶、 (1)找出诗中的意象 黄花、芭蕉和秋 雨等一系列富有 (2)展开想像,用优美语言 再现画面(不能脱离原诗) 季节特征的景物;
(09琼宁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下题。(5分)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①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 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回归课文
有关“意境”的表述 词
宏阔: 雄浑 辽阔 壮阔 苍莽 苍凉 高远 深远
凄迷 幽静 幽美 宁谧 婉转 缠绵 朦胧 细腻: 繁复: 明净 绚丽 热烈 繁华 淳朴 喧闹 活泼 清冷: 暗淡 渺茫 荒凉 萧条 寥落 孤寂 低沉
模式化答题类型二: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
(3)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 渲染出一种浓深 的秋意;
(4)意象的作用,即表达了 抒发了游子身处 异地,思念家乡 诗人怎样的感情
的愁情。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问:诗歌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怎样的景物特点? (请描绘前两句中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 参考:1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 潺,板桥简朴; 2这些都写出了山村景物幽静与和谐优美的特点; 3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的山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这首诗的首句用了“月黄昏”三个字, 请问,借“月黄昏”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 容简要赏析。
答案: 首句中描写了 客船、“无灯”野(小) 店、“半死”枫树这些意象,这一切都笼 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 (步骤一) 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步骤二) 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步骤三)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景与情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诗中某几句写了哪几个事物,请分析其情
景交融的意境。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
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 像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提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 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 这首诗。
春行即兴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茂密的草、涧水、芳树、花、鸟。(步骤一)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现出了山的宁静。 (步骤二)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步骤三)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 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 阳光普照,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 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 什么情感?请简要叙述。(5分)
答案: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 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 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 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 在那儿栖息。 (景)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 春意盎然的景象。(境)
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生活,以及解 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的情感。(情)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 适的心境。 (步骤三)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 题 步 骤
①找出意象,描绘诗中展现 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表达式
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 营造了……的氛围/特点(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 表达了……得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