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章~第8章【圣才出品】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 (第4章 人的毕生发展)【圣才出品】

第4章人的毕生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统考2011研)A.法律和秩序的取向B.社会契约的取向C.工具性的相对主义D.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答案】D2.横断研究最突出的优点是()。
A.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和阶段性的资料B.时间短、取样大C.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D.对儿童各个方面作细致的、整体的考查【答案】B3.心理缓慢发展变化阶段是()。
A.婴幼儿期B.童年期C.青春发育期D.成人期4.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二因素论D.相互作用论【答案】A5.他是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发展心理学中受到普遍重视,他的地位和影响至今仍然难以替代。
这位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B.艾里克森C.维果斯基D.班杜拉【答案】A6.普莱尔在三年里每天三次对其子进行长期观察,并辅之简单实验,完成其心理发展报告,从研究设计上看,属于()。
A.横断研究设计B.纵向研究设计C.聚合交叉设计【答案】B【解析】普莱尔的研究设计,实质上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这属于纵向研究设计,也叫做追踪研究。
7.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于1925年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
A.黄翼B.肖孝嵘C.孙国华D.陈鹤琴【答案】D【解析】《儿童心理之研究》由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学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著。
8.造成儿童撒谎的原因,很大程度来自于()。
A.父母亲B.教师C.校内同伴D.校外同伴【答案】A【解析】家庭环境中有种种因素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但最重要的是家长(父母)的素质。
在婴幼儿的几年中,父母是其社会化的主要动因,他们充当儿童行为的示范者,对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表示认可和赞赏,而对不能接受的行为则加以惩罚。
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来看,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其他环境条件所无法比拟的。
9.“狼孩”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 (第2章 心理的生物基础)【圣才出品】

第2章心理的生物基础一、概念题1.神经系统答:神经系统是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有组织的神经细胞(神经元)的集合体。
调节人和动物体内各种器官活动以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全部神经装置的总称。
人体神经系统包含约1011~1012个神经元以及为数更多的神经胶质细胞。
庞大的神经细胞数量以及神经细胞之间的复杂组织联系使神经系统具有复杂的功能。
它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组成,其中,躯体神经系统又可分为脑神经和脊神经,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可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通过分布于身体各部分的许多感受器和感觉神经,获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2.中枢神经系统答: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简称CNS)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包括脑和脊髓,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并能调节学习记忆、注意和思维等高级心理功能及一切重要的生命活动,支配与控制人的全部行为。
中枢神经系统在动物进化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人类身上高度发达。
3.周围神经系统答:周围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周围神经系统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担负着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络工作,起传入和传出信息的作用。
根据其发出部位和分布不同,通常包括三部分:①脊神经,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②脑神经,主要分布于头部;③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4.神经元答:神经元(neuron)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可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细胞体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其中典型的细胞体,直径一般小于100微米,其结构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
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是细胞质的线状延伸物。
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节内,通过细胞突起,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官相接触。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 (第7章 知 觉)【圣才出品】

6.小张去车站接一位陌生客人,他的预期会影响对这位客人的辨认。这种知觉的加工 方式主要是( )。(统考 2008 研)
A.“全或无”加工
2 / 25
圣才电子书
B.颉颃加工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C.自上而下的加工
D.自下而上的加工
【答案】C
7.在知觉实验中,常用动景盘来研究( )。(统考 2007 研) A.真动知觉 B.诱导运动 C.自主运动 D.似动现象 【答案】D
4 / 2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1.专业棋手和业余棋手对同一棋局产生很大差异的知觉特性是( )。 A.理解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整体性 【答案】A 【解析】知觉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 释,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与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
3 / 2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9.公园里看见一朵红花的心理活动属于( )。 A.感觉 B.知觉 C.直觉 D.遗觉象 【答案】B 【解析】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 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是人将感觉信息整合为有意义的事物并加以解释和理 解的过程。
10.俗话说“物以类聚”,即人倾向于会把大小、形状、颜色、亮度、形式等事物的物 理属性相同,或类似刺激组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知觉组织原则是( )。
A.接近原则 B.相似原则 C.连续原则 D.闭合原则 【答案】B 【解析】①接近原则是指视野中的接近,即空间位置相近的客体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②相似原则是指物理属性相似的客体,例如形状、大小、颜色和亮度等方面的相似容易被人 知觉为一个整体。③连续原则是指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等特点的客体,容易被知觉为 同一整体。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8章 学习策略【圣才出品】

第8章学习策略一、选择题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A.复杂方案B.学习计划C.可行方案D.思维程序【答案】A2.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思维策略D.学习方法【答案】B3.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B.学习自觉性C.元认知策略D.自我意识【答案】C4.调整阅读速度、复查、使用应试技巧等应归类于()。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答案】B5.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课的某部分时就会退回去重读困难段落,放慢速度,这属于元认知策略中的()。
A.计划策略B.监视策略C.调节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答案】C6.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学习策略是()。
A.谐音法B.抄写法C.过度学习D.概括【答案】D7.学前儿童在遇到“8+5=”这样的问题时,他记住8然后伸出5个手指,自8以后数起,即从9数到13,从而解决了问题。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看,该儿童的行为是()。
A.需要耗费心理资源的行为B.不需要耗费心理资源的行为C.非策略行为D.策略行为【答案】D8.在儿童的学习策略训练中,使策略与动机激励相结合的最有效方法是()。
A.使儿童能陈述策略学习的重要性B.开展学习竞赛C.使得儿童知道策略应用的适当条件D.使得儿童亲身体验到应用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答案】B二、概念题1.学习策略答:(1)国外关于学习策略的定义:①学习策略是信息加工的具体方法或技能。
②学习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的调控技能。
③学习策略是信息加工与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统一体。
(2)国内关于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办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应从以下三点理解学习策略的含义:①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学习策略范畴。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9章~第12章【圣才出品】

A.经典条件反射
十万种考研
D.社会学习
【答案】D
【解析】巴甫洛夫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作用说;操作条件反射作用说的代表人物有桑代
A.托尔曼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华生
C.斯金纳
D.桑代克
【答案】C
【解析】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其中一个应用就是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是
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
13.从榜样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再现是观察学习的( )。 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复制(再造)过程 D.动机过程 【答案】C 【解析】观察学习有四个子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动 作再现过程也称复制过程,即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16.一般情况下,学校或单位里都会评出一些“先进分子”,开个表彰大会,并给予奖 励。主要可以用( )的理论来解释。 A.皮亚杰 B.斯金纳 C.韦纳 D.班杜拉 【答案】D 【解析】本题应用的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替代强化,它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
6 / 114
圣才电子书
圣才电子书
第9章 学 习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一、单项选择题 1.语法知识的学习促进了语言的表达。这种迁移现象是( )。(统考 2011 研) A.陈述性知识对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B.陈述性知识对程序性知识的迁移 C.程序性知识对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D.程序性知识对程序性知识的迁移 【答案】B
强化而间接地受到强化。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7.当学生安静下来时就允许他离开禁闭室,这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答案】B 【解析】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个体喜爱的剌激增强其反应的概率。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 或中止不愉快的条件或剌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允许学生离开禁闭室是消除或中止不愉快的条 件或刺激,是为了增加学生安静的行为概率,因而是负强化。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第11章思维11.1复习笔记一、概述(一)什么是思维思维(thinking)是指在超出现实的情境下分析有关条件以求得问题解决的高级认知过程。
思维是大脑在解决问题时的高级认知过程。
思维是很复杂的认知过程,包含着广泛的心理活动。
(二)思维的种类思维有多种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思维进行分类。
1.命题思维、心象思维和动作思维(1)命题思维是指由概念组成命题的思维形式;(2)心象思维是照顾用心象,特别是视觉心象来思维的形式;(3)动作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进行的思维。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2)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把思维区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常规思维(normative thinking)就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2)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是产生新的并有社会价值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
(三)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1.极其复杂的思维活动是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整体性活动的结果(1)神经病理学的研究表明,左侧半球颞上回后部是司词句记忆的,这一部位的损伤会导致言语听觉记忆障碍,病人记不住用口语表达的问题,因而连很简单的口头算题都很难解决。
(2)左侧顶—枕区系统的损伤会引起同时性(空间的)综合的严重破坏。
这既表现在直接的、直观的行为中,也表现在运用符号方面。
病人虽然能记住算题并主动尝试解题的方法,但由于不能理解逻辑—语法结构,因而仍不能解答算题。
(3)额叶损伤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十二校《心理学基础(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教学心理【圣才出品】

第9章学习心理1.学习含义是什么?有何特点?答:(1)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类与动物的学习,狭义的学习则专指学生的学习。
具体来讲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
(2)学习具有以下特点①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了某种稳定的变化。
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就是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可以是知识、技能、能力的获得,也可以是兴趣、信仰、价值观的形成,还可以是情感、态度、人格的养成。
②学习是学习者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
人只有通过学习产生积极的心理变化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实现与环境的动态平衡。
③人类的学习不同于动物的学习。
人类的学习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学习的分类有哪些观点?答:关于学习分类的主要观点有(1)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即学生的学习结果,应该包括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三大领域。
认知学习由低到高分为六级:①知识。
指学习具体的知识,能记住先前学过的知识。
②领会。
指对所学习的内容的最低水平的理解。
③应用。
指在特殊和实际情况下应用概念和原理,应用反映了较高水平的理解。
④分析。
指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进行区别,并能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⑤综合。
指能把已有经验中的各部分或各要素组合成新的整体。
⑥评价。
指对所学的材料能根据内在标准和外部证据作出判断。
(2)我国学者一般根据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将学习分为: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策略的学习;④道德品质的学习。
(3)奥苏伯尔认为,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①接受学习。
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现成地获得结论、概念、原理等。
②发现学习。
指学生独立地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又可将学习分为:①机械学习。
指学习者没有理解材料的意义,只是死记硬背。
②意义学习。
是通过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进而掌握学习的内容。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 (第2章 心理的生物基础)【圣才出品】

第2章心理的生物基础一、单项选择题1.除嗅觉外,感觉信息传入大脑皮层最后一个中转站是()。
(统考2011研)A.丘脑B.下丘脑C.海马D.桥脑【答案】A2.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部位依次是()。
(统考2011研)A.顶叶,额叶,颞叶,枕叶,B.顶叶,枕叶,颞叶,额叶C.枕叶,额叶,顶叶,颞叶D.枕叶,颞叶,顶叶,额叶【答案】D3.右图为大脑半球分区结构图,其中①②③④四个区域分别代表的是()。
(统考2010研)A.额叶顶叶枕叶颞叶B.枕叶额叶颞叶顶叶C.顶叶颞叶枕叶额叶D.颞叶顶叶额叶枕叶【答案】A4.神经元结构中具有信息整合功能的部位是()。
(统考2009研)A.树突B.胞体C.突触D.轴突【答案】B5.人体的躯体感觉中枢位于()。
(统考2009研)A.额叶B.颞叶C.枕叶D.顶叶【答案】D6.通过裂脑人研究来揭示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的科学家是()。
(统考2008研)A.布洛卡(P.Broca)B.拉什利(K.S.Lashley)C.斯佩里(R.Sperry)D.威尔尼克(C.Wernicke)【答案】C7.向胼胝体切断患者左视野快速呈现一个蓝色的圆圈,同时向右视野呈现一个红色的方块。
根据Roger Sperry的研究结果,你预测患者会报告()。
(中山大学2008研)A.“我看到一个蓝色圆圈。
”B.“我没有看见任何东西。
”C.“我看到一个蓝色圆圈和一个红色方块。
”D.“我看到一个红色方块。
”【答案】D8.Lin因车祸而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他现在仍然需要医学仪器来维持生命,因为在没有这些仪器的帮助时他尚不能呼吸和也没有心跳。
据此,你推测他可能伤到了下述哪个部位?()(中山大学2007研)A.延髓(Medulla)B.下丘脑(Hypothalamus)C.小脑(Cerebellum)D.中脑(Midbrain)【答案】A9.下面哪种功能与左脑的联系最少?()(中山大学2007研)A.口语B.音乐识别C.阅读D.书写单词【答案】B10.可卡因是一种兴奋性药物,它的作用机理是阻止神经系统中多巴胺的吸收,这就是说多巴胺在突触中停留的时间会延长并继续刺激突触后神经元。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 (第6章 感 觉)【圣才出品】

第6章感觉一、概念题1.感觉答:感觉(sensation)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
感觉使个体觉知到刺激的存在,分辨出刺激的个别属性。
在正常成人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存在纯粹的感觉的,感觉总是与个体的过去经验联系在一起。
感觉是一种最初级的经验,但是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感觉,人们才能分辨事物的个别属性,了解自身的运动、姿势以及内部器官的工作情况。
感觉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是人们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如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2.感觉阈限答: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是指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感觉阈限是感受性衡量指标,感觉器官感知范围的临界点的刺激强度。
包括感官能感知的刺激强度和两个刺激间的最小差异,即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相应的感觉变化。
在感觉范围内,感官对差异的辨别能力也有一个极限,即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称差别阈限。
基本测定方法有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
阈限值的大小,表明感觉器官感受性的高低。
3.绝对阈限答: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物理刺激量。
绝对阈限越小则绝对感受性越大,其越大则绝对感受性越小。
它分上绝对阈限和下绝对阈限:在控制无关刺激而单独测量某一刺激的变化引起被试反应的情形时,能有效引起被试反应的最低刺激强度为下绝对阈限;能有效引起被试反应的最高刺激强度为上绝对阈限。
而绝对阈限通常指前者。
其操作定义是,有50%的次数被试能够感觉到,另有50%的次数被试感觉不到的刺激强度,其大小会因机体内外条件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绝对阈限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刺激值,而是一个统计学上的概念。
4.差别阈限答:差别阈限亦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异量,是感受性特征指标。
黄希庭《心理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选题与取样)【圣才出品】

第2章选题与取样1.下面列出了一系列的选题,用本章所介绍的选题原则对它们进行评价。
(1)父母教养态度与儿童在2~4岁期间的问题行为(2)同性教师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3)大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健康(4)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5)不同注意条件下大数与小数的加工差异答:选题原则的四个基本特征主要有:课题是可行的;课题是清楚的;课题是有价值的;课题是符合道德的。
因此,可以判断:(1)选题的课题表述不清,儿童的问题行为该如何理解和定义没有表述清楚;(2)选题的课题针对性不强,对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不大,即研究价值意义不大;(3)课题的研究是可行、有价值、清楚地,对于揭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4)课题体现不出选题原则中课题是清楚的,即研究者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没有表述清晰;(5)选题未能体现选题原则中的课题应是有价值的原则,此外,其针对性也不强。
2.根据选题的原则,请从日常观察、实际需要、理论等方面至少提出5个心理学的研究问题。
答:选题原则的四个基本特征主要有:课题是可行的;课题是清楚的;课题是有价值的;课题是符合道德的。
因此,从日常生活、实际需要、理论等,我们可以选择研究的课题主要有:(1)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分析;(2)企业文化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3)大学生求职焦虑研究;(4)高中生考试焦虑的研究;(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家庭积极教养方式研究。
3.从《心理学报》或《心理科学》中选择3篇研究报告,分析并评价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抽样方法。
答:(略)4.假设某研究者想调查全市中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状况,该市共有400所中学,共320000名学生,这些中学分布在9个区县中,其中重点中学有40所,一般中学有320所,较差的中学有40所。
现在要求从全市的中学生中抽取16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的学习心理健康状况。
请设计一种取样方案。
答:根据题干信息,中学分为重点、一般和较差三类,为保证抽样质量具有代表性,因而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即按照总体特征,将总体分成三个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层或一个子总体),然后在每一个层或子总体中进行简单随机取样。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 (第12章 语 言)【圣才出品】

第12章语言一、概念题1.语言答:语言(1anguage)是人类用各种有组织的方式将词汇组合起来以便于沟通的符号系统。
也是人类进行思维、抒发情感、传递知识的工具。
语言这种符号系统,包括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现在世界上使用的语言有六千多种,如汉语、英语、俄语、法语、土耳其语等。
从表面上看,各种语言差异甚大,它们的发音不同,似乎还有不同的语法规则。
尽管各种语言之间有很多不同,但它们都有可沟通性、任意符号指代、有规则建构、结构多样性、能产性、动态性和社会性等属性。
2.外部语言答:外部语言(external language)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①口头语言是指人凭借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语音,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
口头语言大体可分为会话语言和独自语言两种形式。
会话语言是指人们在聊天、座谈、辩论、质疑等情境下的语言活动。
个体在作报告、讲演、讲课时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叫做独白语言。
独白语言是在同听众的接触中进行的,是在对话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②书面语言是一个人用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
书面语言的产生晚于口头语言。
书面语言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它具有独白语言的性质,但也不同于独白语言。
3.内部语言答:内部语言(internal language)是产生于大脑内部的未经发声器官发出声音的语言。
内部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语言发音的隐蔽性。
默默思考时,语言器官的动觉冲动执行着和出声说话时相同的信号功能,不断向大脑皮质发送信息。
内部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片断性和压缩性。
内部语言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又是相互转化的。
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的转化叫内化。
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化叫外化。
产生内部语言时,思想对于他本人来说是明白的,但他不一定能清楚地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思想。
这是因为内部语言是片断的、压缩的,而外部语言则是展开的、文法和逻辑结构较严谨。
4.单侧化答:单侧化(1ateralization)是指两侧半球功能特定化的现象。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5-8章)】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5-8章)】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第5章行为学习理论一、选择题1.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A.准备律B.刺激律C.失败一成功律D.成功一成功律【答案】A2.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正惩罚D.负惩罚【答案】B3.体现“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A.社会学习理论B.操作条件反射理论C.认知学习理论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答案】A4.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5.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D.英国医生【答案】C6.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桑代克D.班杜拉【答案】A7.“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
A.消退B.刺激比较C.刺激泛化D.刺激分化【答案】C8.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
A.中性刺激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D.无条件反应【答案】C9.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消退10.提出“我们一切的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的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巴甫洛夫D.托尔曼【答案】C11.经典条件反射是指()。
A.将不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相匹配,致使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B.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C.个体的自发反应与某一刺激间建立了联系D.某种刺激与某种情境之间建立了联系【答案】A二、概念题1.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答: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所有行为都可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黄希庭《心理学研究方法》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6~10章)【圣才出品】

第6章准实验设计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四种方法中,最适合对罕见的心理现象研究的是()。
A.观察法B.调查法C.访谈法D.个案法【答案】D【解析】个案法是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罕见的心理现象,在社会上一定存在得很少,只适合做深入的个案研究。
2.最基本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谈话法C.个案法D.分析法【答案】A【解析】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
从中可以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因此是最原始的、应用最广的科学研究方法。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访谈法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直接接触和相互作用B.访谈法不需要做准备工作C.访谈法对于不适于书面语言的对象更容易接受D.访谈法具有较好的灵活性【答案】B【解析】访谈法的优点是研究者可以直接控制访谈进程,以不同的方式考查被调查者对问题回答的真实程度,根据被调查者的反应即时提出临时应变的问题等等。
但是访谈法较费时间,调查的数量有限。
为了达到访谈的目的,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4.下列说法中不属于访问前准备工作内容的是()。
A.一切可用的记录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纸笔等B.知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C.交通工具D.被访问者的合作【答案】C【解析】为了达到访谈的目的,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包括准备好一切可用的记录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纸笔等;知识和心理相关方面问题的准备;被访问者的合作。
二、多项选择题1.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A.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B.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C.研究者无法参与被研究者的活动D.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答案】ABD【解析】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一是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二是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三是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包括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练习题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和。
2.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如写字、看电视等,称为;另一类是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等。
3.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三个基本特征上。
4.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
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三大类。
二、选择题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A.选题和提出假说B.设计研究方案C.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 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2.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描述心理事件B.揭示心理规律C.探明心理结构D.确定心理机能3.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
A.自然观察法B.调查法C.个案法D.实验法4.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
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B.中介变量C.反应变量D.机体变量5.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A.变量的因果关系B.负相关C.相关的强度D.正相关三、名词解释1.认知过程2.意志过程3.心理状态4.心理特征5.心理结构四、简答题1. 什么是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2. 什么是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的原则?3. 什么是刺激变量,它有哪些形式?4. 什么是机体变量,它有哪些特征?5. 什么是实验法?五、分析题1. 采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心理学问题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2.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方式,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3. 分析相关与因果之间的关系。
4. 在心理学中,相关研究与实验法在试图建立变量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有什么不同?5. 分析实验法的优缺点。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 (第10章 记 忆)【圣才出品】

第10章记忆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了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个体对初次识记的无意义材料进行复习的时间应在识记后()。
(统考2011研)A.1小时内B.2-12小时C.13-24小时D.24小时后【答案】D2.根据米勒(G.Miller)的研究,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统考2010研)A.3±2组块B.5±2组块C.7±2组块D.9±2组块【答案】C3.学生在考试时,回答选择题的记忆活动主要是()。
(统考2010研)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答案】C4.贾维克(Jarvik)和艾斯曼(Essman)的小白鼠跳台实验所支持的记忆学说是()。
(统考2009研)A.脑机能定位说B.突触生长说C.反响回路说D.记忆分子说【答案】C5.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是()。
(统考2008研)A.视觉编码B.听觉编码C.语义编码D.形象编码【答案】C6.在对系列呈现的学习材料进行自由回忆时,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少。
这种现象称为()。
(统考2008研)A.首因效应B.启动效应C.词优效应D.近因效应【答案】D7.小王正在向他的室友演示一个新的计算机程序。
当他告诉他的室友怎样启动软件和创建文档时,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
(中山大学2007研)A.程序性记忆B.语义记忆C.情景记忆D.陈述性记忆【答案】A8.在下列选项中,既是记忆的重要标志,也是再认和回忆的重要条件的是()。
A.识记B.保持C.再认D.再现【答案】B【解析】①识记既是记忆过程的开端,又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
②保持是记忆过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巩固和储存,即已经识记了的信息在头脑中得以巩固的过程。
它既是记忆的重要标志,也是再认或回忆的重要条件。
③再现是从头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使之能够被利用的过程,是记忆和保持的结果和经验,包括回忆和再认两种主要形式。
9.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再现的心理过程是()。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 (第1章 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心理学派与其代表人物,正确匹配的是()。
(统考2010研)A.机能主义——冯特B.格式塔——铁钦纳C.人本主义——罗杰斯D.构造主义——詹姆斯【答案】C2.某次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越多,他们的学习成绩越差。
该研究属于()。
(统考2009研)A.因果研究B.相关研究C.个案研究D.纵向研究【答案】B3.强调心理学不应该以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是()。
(统考2008研)A.构造主义B.机能主义C.人本主义D.行为主义【答案】D4.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是哲学和()。
(统考2008研)A.生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物理学【答案】A5.小虹被她的哥哥打哭了。
她妈妈询问她哥哥打她前她做了什么?她妈妈试图搞清楚她女儿的行为和她儿子的反应之间的联系。
小虹妈妈正采用下述哪类心理学家常用的方法?()(中山大学2008研)A.行为主义心理学家B.机能主义心理学家C.构造主义心理学家D.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答案】A6.持构造主义观点(stracturalism)的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个体意识的最佳途径是全面了解构成意识经验的成份。
这种观点与下述哪种理论最为一致?()(中山大学2008研)A.关于知觉的自上而下加工模型B.关于知觉的折衷模型C.关于知觉的自下而上加工模型D.关于知觉的颉颃加工模型【答案】C7.Wilhelm Wundt 相信心理学应该重点()。
(中山大学2007研)A.探求存在的本质特点B.研究刺激和反应的关系C.确定人类行为的无意识动机D.检查人们对瞬间经验的觉察情况【答案】D8.Freud的观点与1900年代早期的主流观点不一样,他认为()。
(中山大学2007研)A.变态行为具有生物学基础B.人们不完全能意识到其行为的原因C.人具有自由意识(free will)D.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答案】B9.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位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的是()。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7章知觉)【圣才出品】

黄希庭《⼼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7章知觉)【圣才出品】第7章知觉⼀、概念题1.知觉答: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把来⾃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理过程。
在正常⼈的⽇常⽣活中,纯粹的感觉是不存在的,感觉信息⼀经感觉系统传达到脑,知觉便随之产⽣。
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感受器的信息进⾏组织和解释的过程:①知觉是个体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印象。
这种组织功能主要依靠于⼈们的过去经验。
②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
在知觉⼀个客体时,⼈们总是根据⾃⼰的经验把它归为某⼀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
⼈们对感觉信息的解释,通常采取假设检验的⽅式,即从提出假设到检验假设的过程。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知觉属于⾼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
2.不可能图形答:不可能图形是指能引起不可能知觉经验的图形。
它是⼀个客观上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图形。
这种图的内部存在着⽭盾,观察者总想通过推理活动使它得到理解,但这种努⼒总归要失败,从⽽引起观察者的“不可能”知觉经验。
这表明知觉是⼈们在感官所获信息的基础上,对事物主动寻求解释的过程,同时也表明原有的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
3.可逆图形答:可逆图形是⼀种特殊知觉刺激,是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觉组织之间“⾃发”切换的刺激模式。
在观察某个可逆图形时,个体会看到两个图形在不断地交替转换。
两个图形间的边界⾮常清晰,知觉到的不同对象也⾮常稳定,意义⾮常明确。
因此,可逆图形也可称为两可图或双关图。
在⼀般情况下交替转换的速度与图形的特殊性质有关。
注视可逆图形的时间越长,交替变换的速度越快。
在⼀定程度上,可逆图形的转换可以由知觉者有意识地控制。
4.知觉恒常性答:知觉恒常性指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在⼀定范围内发⽣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相应的变化,⽽是维持恒定的知觉特性。
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很普遍,主要表现为下列⼏种:①⼤⼩恒常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需要、动机与价值观
一、单项选择题
1.“音乐家必须去创造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一个人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就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
”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这段话体现了人具有()。
(统考2008研)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答案】C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所反映的动机冲突是()。
(统考2008研)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A
3.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成长性需要的是()。
(统考2009研)
A.安全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答案】D
4.针对任务成绩的最优唤醒水平()。
(中山大学2007研)
A.各任务之间差不多持平
B.随任务复杂程度增加而增加
C.随任务复杂程度增加而下降
D.与个人性格关联更大,而与任务本身关系不大
【答案】C
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是()。
A.需要
B.诱因
C.业绩
D.效率
【答案】A
【解析】动机的产生必须具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共同作用,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6.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
A.需要
B.业绩
C.效率
D.诱因
【答案】D
【解析】动机的产生必须具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共同作用,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7.将动机分为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的依据是()。
A.动机的性质
B.动机的社会价值
C.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
D.与动机有关的需要的来源
【答案】D
【解析】根据与动机相关联的需要的起源,把动机分为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把动机分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起作用的大小,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8.在下列选项中,有关需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需要是个体生理或心理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B.需要是个体行为活动积极性源泉
C.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一样,都具有主观能动性
D.需要是个体心理过程的内部动力
【答案】C
【解析】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具有社会的性质;人的需要的内容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9.现在有很多人会去购买保险,这种引发购买保险的动机的内部条件是()。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答案】B
【解析】安全需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10.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婴儿期行为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需要是()。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安全需要
C.生理需要
D.自尊需要
【答案】C
【解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在婴儿期,生理需要在其行动活动中占主导优势;
在青少年和青年期,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需要开始占优势;青年中、晚期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占主导地位。
11.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青少年期行为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需要是()。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安全需要
C.生理需要
D.自尊需要
【答案】D
【解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婴儿时期主要是生理需要,后来才产生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青少年时才产生尊重需要,等等。
12.个体感到缺乏朋友、爱人,渴望与人建立一种充满感情的关系,以及在群体和家庭中拥有地位的需要是()。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安全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自尊需要
【答案】A
【解析】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13.马斯洛说,音乐家必须去创作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
如果他最终想达到自我和谐的状态,他就必须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这段话所体现的个体的需要是()。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自我实现需要
C.安全需要
D.自尊需要
【答案】B
【解析】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14.心理学把激活人的行为并引导其朝向目标的心理状态是()。
A.需要
B.动机
C.驱力
D.诱因
【答案】B
【解析】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要求的反映,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
诱因是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1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男性性驱力的是()。
;女性性驱力的是()。
A.睾丸激素;睾丸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