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材解析 新人教版.doc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新人教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方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向大家做具体阐述。

教材分析:想要上好一节课,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熟悉教材,了解所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在整个学习阶段中所起的作用。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仔细研究一下本单元就可以察觉,本课是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继续。

本单元主要有两部分的内容,即: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第11课是民族团结,第12、13课讲述的就是祖国统一的内容。

与第12课不同的是,本课更加具有现实性,更加贴近时政。

因为台湾问题依然是我们当今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所以,其实本课更加具有教育意义,更加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本课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

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大概是十五六岁的样子。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该阶段是孩子处于人格发展的第五个阶段,即“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时期。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如果没有处理好自我同一性,孩子很有可能会导致角色混乱。

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是人格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和关键的时期。

教师应该好好的对之加以引导。

该阶段的孩子在学习方面已经具有接受较为系统的知识、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他们看问题还不够全面深刻,还具有儿童求新鲜、求趣味的特点。

针对此,教师应该利用其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尽量做到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

教学目标:那么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等的能力。

初中历史_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1.教材分析: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海峡两岸的交往》是八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

台湾问题依然是我们当今所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焦点问题,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也更加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及海峡两岸交往的重要史实。

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丰富的史料,探究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认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性。

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启发学生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激发学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以及对祖国实现统一大业的信心和历史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学生处于八年级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学生在之前的第12课已经学习过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对于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已经有了一定认识。

但是在历史课堂中,学生容易出现疲惫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

所以,本课注意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党和政府不同时期对台政策。

2.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1.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多媒体教学、合作学习等综合教学法。

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2.总体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3.阅读课文、史料,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播放诗朗诵《乡愁》,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自主探究,感悟历史: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学习,梳理知识点。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材解析 新人教版精编版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材解析 新人教版精编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一、知识梳理1.对台政策的制定:(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定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2)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海峡两岸的交往:(1)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的隔绝被打破;(2)20世纪90年代初期,台湾和大陆分别成立了海基会和海协会;(3)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4)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5)经过海内外人士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二、重点难点分析本课共两目: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向前发展的史实,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概况。

本课的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随着时代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又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从此,以这一方针为指导解决台湾问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的提出等,都是这一大政方针的具体产物。

在解决这一重点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补充较为典型的历史材料,作为其发展变化的“论据”,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这种发展变化。

本课的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

台湾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台湾的党、政、军系统,都由台湾管理等。

教学设计4: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设计4: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学生:
(1)祖国大陆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台湾方面调整“三不”政策。
(3)海协会海基会成立。
(4):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学生自主学习小字内容,了解两岸日益密切交往的表现。
学生: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
展示:海峡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往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还有那些?
作为了重点,历史线索明确,学生易于理解。通过本课教学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补充的内容稍长,学生太小,并不像老师想象的那样对台湾那么的熟悉。
说明:此环节要求学生在回顾全课内容的基础上,对本课知识形成整体认识,提炼出所学精髓。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教师:1以质疑的方式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1)我国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方针是什么?
学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教师:我国利用这个方针成功的解决了哪些问题?
学生:香港和澳门问题。
教师: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到台湾,同新中国实行军事对峙,人为地使得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成为祖国统一的主要问题。
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教师:同学阅读课本65--68页的内容。并归纳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演变。
出示预习题目:(自主学习,时间10分钟)
1、新中国成立后,队台湾明确提出要。
教师 : 同学们,你们去过台儿庄吗?哪里有一个展厅,专门展览了台儿庄战役的英雄场面.2010年,连战和宋楚瑜专门来到台儿庄参观,他们一行和台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来说说.
学生:连战是国民党主席,国民党军队曾经在台儿庄大战中,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
教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板书)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缓和海峡两岸的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过程与方法利用地图、视频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培养识记历史的基本能力。

通过探讨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的问题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海峡两岸的交往,关系的缓和,使得中国人民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推进祖国的统一。

【教学重点】对台湾的政策的实施【教学难点】海峡两岸的割据状态的原因【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教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渴望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渴望祖国的和平统一。

二、新课学习(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教师: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面积约36000平方公里(2300万人口),是我国最大的岛屿,是我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

多媒体展示宝岛台湾的美丽图片想一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结合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一下?学生: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学生:隋唐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学生: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学生:清朝初年(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学生:清康熙年间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学生:清末(1895年)《马关条约》中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学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教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通过我们学过的历史知识可以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教师:通过史实证明说台湾自古是我国领土,可是,是什么原因使得台湾与大陆割据的呢?学生:1949年,蒋介石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3)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3)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关系的变化;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过程与方法:. 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教学重点: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教学方法:疑、探、展、评、用教具:教学过程;一、设疑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分分合合,最后造成台湾与祖国分离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导入新课。

学生快熟阅读教材,梳理重点知识以问题形式提出来,师生归纳整理,形成紫檀自探提纲。

教师预设问题:1、建国后党和政府不同时期对台方针政策分别是什么?2 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巨变的表现有哪些?3 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原因及表现?4 阻碍台湾回归的因素有哪些?你对海峡两岸的前景有什么看法二、探究(一)学生自探自探提示:回答以上4 题(一)小组合探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维解决的问题。

2、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三、展示学生展示(板书、口述或随机展示)四、评价(一)学生评价(二)教师评价、点拨或精讲五、运用(一)质疑再探教师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九二共识”的内容是什么?分别代表两岸达成此共识的两个民间团体名称是什么?(二)教师精选题(当堂训练题)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字母填入题前的括号中)()1.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是指A.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B.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C.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 D.“汪辜会谈”()2.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是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B.“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的协议C.江泽民提出的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D.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的共识()3.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泽民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其中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A.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B.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C.双方领导人以适当的身份互访D.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019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新人教版【课标要求】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状况。

【学习目标】1、简述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了解“汪辜会谈”、“九二共识”的内容。

2、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原因、重大意义。

3、运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对祖国统一充满信心,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感。

【学习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学习难点】一国两制【学习方法】分析资料、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形成了“”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1. 20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海峡两岸在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蓬勃发展。

海峡两岸经济上、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合作探究】说出“一国两制”的含义,思考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思维比拼】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

【课堂小结】简述你本节课学过的知识【当堂检测】1.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目前指导我国解决这一“乡愁”的基本方针是()A.战争解决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D.“三不政策”2.邓小平说:“统一后,台湾仍然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这一观点表明()A.“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B.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C.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D.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原则3.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是在()A.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后 B.“九二共识”后C.“汪辜会谈”后 D.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后4.当前阻碍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是()A.民间交往 B.两岸“三通” C.台湾分裂势力 D.日本对台湾的支持5、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于1992年达成的重要共识是()A.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两会会谈协议D.两岸实现直接“三通”6、“一国两制”中的两种制度是指()A.两种军事制度 B.社会制度 C.两种法律制度D.两种管理制度7、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题
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的表述:
1、通过歌谣朗读,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通过合作探究,会说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政策以及两岸密切交往的史实,认识到两岸人民血浓于水,分裂不得民心。
3、通过诗歌欣赏,激情创作活动,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设置的依据:
(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台湾回归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你认为祖国统一的前景怎样?
让学生看题后回答,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这几个问题学生学习后都能很准确的说出来。
达成目标1
达成目标2
达成目标3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当堂识记,加深印象。
对教材的整合,激发兴趣,便于识记。
大量的图片和材料,丰富课堂内容。
对《乡愁》最后一句设计让学生接,一起朗读,感受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
作业/拓展
当堂测试:
1.确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形成于( )
A.改革开放时期B.新中国成立时C.提出“一国两制”思想时D.20世纪50年代
三、拓展升华:“母亲,我要回家”
活动四:请同学们进行激情创作──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来表达对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祝愿。
设计抢答活动,检查自学情况
歌谣朗读,归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能够从材料和图片中提炼相关信息
提出自学要求,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出示图片和材料
观看视频和图片
欣赏《乡愁》
1、设计抢答活动,检查自学情况
2、歌谣朗读,归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观看图片,阅读材料,从中提炼信息,党和政府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两岸人民如何打破僵局?讨论归纳:目前统一台湾的障碍是什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_2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_2

《海峡两岸的交往》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八年级3.课时:一课时4.课题: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二、教材分析《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教学内容,教学一课时。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主要讲述“民族团结”、“香港与澳门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三个内容。

本课主要从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肩负起自觉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行为的历史责任感,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因此,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情,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情景体验、问题探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和有效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结合相关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实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1.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2.祖国大陆与台湾日益密切交往的史实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学情分析: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具备了一定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而本课是一个热门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江泽民的八项主张;“汪辜会谈”以及“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到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香港和澳门是我国主权问题,分别于哪一年回到祖国怀抱?(1997、7、1、/1999、12、20)采取的是什么政策?(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还有一个地方是中国的政权问题,这个地区就是台湾。

打开课本,这节课我们一同学习《海峡两岸的交往》。

2、组织学生交流古代的两岸关系、近代的台湾历史变迁。

学生回忆七年级所学知识,试着说明台湾地区的称谓、人员往来、行政管辖等情况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通过台湾在历史上所遭受的侵略及收复台湾的史实,证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

由此引出台湾问题的由来。

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把台湾作为国民党“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阻止祖国大陆解放台湾,美国政府插手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的长期紧张对峙局势。

20世纪80年代至今,台湾分裂势力利用国际反华势力蓄意制造分裂,鼓吹“一中一台”,企图分裂国家,使得两岸统一的进程困难重重。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4单元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课件新人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4单元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课件新人
的是什么呢? 诗中反映了海峡两岸“现在”处于一
种怎么样的状况呢?
1、追根溯源
请你从地理、人文、历史、 等方面来说明台湾自古以 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
三国 隋 元 明 夷洲 流求 琉球 台湾
1662 1684
郑成功收 清设立 复台湾 台湾府
1895
1945
日占 台湾
1949
分离 至今
海峡两岸中国人民同根同源,有着为反对外国侵占台湾 进行斗争的优良传统。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 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95年清政府被迫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缘 婚丧嫁娶之礼等,与大陆也
毫无二致.台湾和福建等省许 多居民都共同尊奉妈祖.
国际社会公认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一日,中、美、英三国 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三国之宗旨, 在剥夺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 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 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同根源


自本清成元隋卫 古是置功设通温
皆同台收巡流赴

中根湾台检求夷
华源府湾司岛洲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 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在远 古时代,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
地 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
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 接。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结 的部分陆地沉为海峡,台湾遂成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 西州西东大学杨力宇教授时说:“问题的核心 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 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 我。”“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 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统一后, 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 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 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 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 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 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新人教版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板书),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说说我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本课为《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3课,是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继续。

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让学生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过渡】: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①知道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②说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九二共识”、“汪辜会谈”的内容③了解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⑵能力目标①通过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活动,培养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了解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③通过海峡两岸交往密切这一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多媒体展现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通过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树立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通过学生自己编排、表演短剧,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激发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重点: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大陆方面的政策与台湾方面的反应;两岸的密切交往。

难点: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必要性;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

说明:依据《课程标准》与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历史分析问题与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一课内容又是中国的国殇乃至国际社会的热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材解析
新人教版
一、知识梳理
1.对台政策的制定:(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定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2)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海峡两岸的交往:(1)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的隔绝被打破;(2)20世纪90年代初期,台湾和大陆分别成立了海基会和海协会;(3)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4)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5)经过海内外人士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共两目: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向前发展的史实,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概况。

本课的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随着时代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又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从此,以这一方针为指导解决台湾问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的提出等,都是这一大政方针的具体产物。

在解决这一重点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补充较为典型的历史材料,作为其发展变化的“论据”,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这种发展变化。

本课的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

台湾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台湾的党、政、军系统,都由台湾管理等。

首先,在讲述时,可以举“一国两制”之史:如唐朝时西北地区与中原内地的“一国两制”、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与国统区的“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后的“一国两制”等,来证明“一国两制”是可行的。

其次,进行比较,说明通过“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之后的祖国,必然较之于古代的唐朝、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国、以及现今港澳回归后的状况有所区别,这样就可以说明:祖国的统一,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统一,都会不一样。

最后,通过学生广泛讨论、建设性想象,勾画出祖国大统一完成的美好情景,从而使学生坚信:台湾问题一定可以解决,祖国的最后统一,一定可以实现。

在这样一个学生广泛讨论、建设性想象的过程中,本课难点的突破也就完成了。

三、课标学法点津
1.学习“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从了解台湾问题的历史入手,采取列表法把握我国政府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如下表),结合课文小字部分了解我国对台措施的变化,把握台湾当局态度的转变,通过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认识两岸关系的发展,理解记忆江泽民的对台八项主张,结合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访问大陆、马英九就职演说中的对大陆的政策、两岸包机等时事,明确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坚决反对分裂活动。

(列表记忆法:海峡两岸关系)
2.学习“日益密切的交往”,从党的方针、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民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情况理解把握,体会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骨肉团聚的情缘。

3.思维误区警示
误区:台湾特别行政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警示:港、澳、台三个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际事务属中央人民政策管理外、享有高度自治权、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不同的是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例: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政策在台湾的执行与香港、澳门的差别。

问题很清楚,香港、澳门是从殖民者手中收回的,自然应派出自己的军队来行使主权,而台湾只是祖国统一问题,自然也就可以保留军队了。

本题无论是从记忆角度还是从理解角度都可以解答,只要区别出它们的异同就可以了。

因此正确答案为D。

四、中考命题分析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实现祖国大陆和台湾的统一作为神圣使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教材讲述了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两岸关系的缓和与人员往来,江泽民的对台八项主张,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等领域日益密切的交往等内容。

台湾问题是能否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热点问题,因此与台湾有关的祖国统一问题是中考的热点。

中考常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海峡两岸的交往及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分析能力方面考查为主。

考查的题型一般为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综合探究题等。

五、时事热点链接
(1)应中共中央和胡锦涛的邀请,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中国国民党访问团于5月26日至31日来南京、北京、上海访问。

吴伯雄已将此行定位为“工作会谈”,一方面要为未来马英九就任后的两岸关系开路,一方面也要前往南京中山陵拜祭。

(2)马英九2008年5月20日正式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开始履行台湾地区领导人一职。

马英九将于上任后将随即签署第一份公文,即“行政院长”刘兆玄、“总统府秘书长”詹春柏与“国安会秘书长”苏起的人事令,三人将在马英九监誓下宣誓就任。

(3)新华社上海6月3日电(记者贾远琨)6月3日10时30分许,台湾华航AE7201航班顺利抵达上海浦东机场,标志着2008年两岸端午包机上海航点正式启动。

11时10分许,华航AE7202航班满载150多名旅客由上海浦东机场飞往台北。

六、中考试题分析
例:[2014年湖北黄石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材料三:图片
请回答:
(1)“一国两制”的构想是谁首先提出的?
(2)这种政治构想在我国已有什么成功的实践范例?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台湾问题至今仍未解决的主要的因素有哪些?
(4)联系材料二、材料三你有何认识?
解析:第(1)、(2)、(3)问考查基础知识,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可得;第(4)问从台湾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心愿,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等方面分析,得出;实现统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答案:(1)邓小平。

(2)香港、澳门的回归。

(3)“台独”势力、美国等外部势力的阻挠。

(4)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

[领悟整合]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以伟大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作者简介:薄会娜,女,河北省怀来县新保安第二中学历史教师,史地政教研组组长,参加工作一来一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历史教学,所教的文科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2006年被评为怀来县优秀教师,论文和教学文章在《少年智力开发报》《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报·历史周刊》等多家报纸上发表,2007年被山西《新课程》报社聘为特约编辑,并参与了《红烛3+2》《优化设计》等图书的编写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