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集体教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4篇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4篇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4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4篇(初一历史北师大版),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教材内容概述本教案包括了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全册内容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要点。

初一历史上册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发展等内容,通过研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3. 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和信息获取能力。

教学安排第一节:《起源部落与母系氏族》-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理解母系氏族制的特点;- 教学内容:人类社会的起源,母系氏族制;-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小组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母系氏族制的特点。

第二节:《奴隶社会的兴起》- 教学目标:掌握奴隶社会的兴起和奴隶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奴隶社会的兴起,奴隶制度;- 教学方法:讲解、图表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重点:理解奴隶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目标:了解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封建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封建社会的形成,封建制度;-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重点:理解封建制度的特点。

第四节:《中华文明的发展》-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 教学内容: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 教学方法:讲解、图表分析、小组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过程。

第五节:《古代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标:掌握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农业、手工业等的发展;- 教学内容:古代经济的繁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小组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过程。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安排,学生将能够系统地学习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为他们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信息获取能力。

把握好教学要领,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优秀8篇)

初一历史的教案篇一《三国鼎立》[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七年级初一历史教案5篇

七年级初一历史教案5篇

七年级初一历史教案5篇七年级初一历史教案5篇历史是一本永不完结的故事书,记录了人类自古至今的成就、失败、战争和和平。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初一历史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七年级初一历史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列表归纳本课基本知识,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基本知识。

(2)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

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成方法,探究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一、文字的演变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4.西周晚期出现了大篆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1.天文:日食、月食、彗星的记录2.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3.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1.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2.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法)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初一年级历史教案(专业18篇)

初一年级历史教案(专业18篇)

初一年级历史教案(专业18篇)教案的撰写还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反思和调整,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改进。

以下是一些一年级语文教案的范文,供教师们在备课时参考和借鉴。

七年级历史教案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却不是暮气沉沉的。

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渐行渐远,全新的教学理念因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尊重而诞生,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成为每位教师的理想。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避“教”和“学”的简单相加,努力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尝试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引导者、促进者与欣赏者的角色。

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会随之改变。

我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将教材的定位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载体转变为有效学习的辅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须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方能体现。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第三课,既对两宋社会风貌进行了总体描述,又从中体现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题。

从内容与目标看:(知识与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并通过辨别宋代社会衣食住行各方面变化,尝试从图片、诗词等资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领略宋代的社会风貌,从而使自己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到锻炼,并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认识到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的讨论中,学生将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

(过程与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尽可能拉近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创设情境、让全班同学带领卡通人物“游览”东京,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力争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融入愉快的学习。

初中历史七年级历史教案(全套)

初中历史七年级历史教案(全套)

初中历史七年级历史教案(全套)一、教材分析本套教案适用于初中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参考教材为《初中历史七年级》。

该教材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的,内容由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点组成,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

2. 掌握古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教学内容:-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理环境。

- 古代华夏族的发展和特点。

- 古代文化的遗产和代表作品。

第二课:夏商周的兴衰教学目标:了解夏商周三代的兴衰和特点。

教学内容:- 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 人物:大禹、商纣王、周武王等。

- 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艺术成就。

第三课:春秋战国时期教学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和发展。

教学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 人物:孔子、墨子、荀子等。

- 思想文化变革和学派兴起。

第四课:秦汉时期教学目标:理解秦汉时期的统一和文化发展。

教学内容:-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影响。

-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 文化成就:长城、汉服、汉画等。

第五课:志存高远的长安城教学目标:了解唐朝的繁荣和文化成就。

教学内容:- 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

- 大唐帝国的疆域和贸易活动。

- 文化成就:诗词、科举、唐画等。

第六课:五代十国的割据教学目标: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

教学内容:- 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格局。

- 各国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 社会经济的变革和文化的传承。

第七课:宋朝的辉煌教学目标:理解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

教学内容:- 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 化学、机械、造纸术等科技发明。

- 文化成就:宋词、茶艺、南宋画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图片展示法:运用图片、地图等多媒体工具,直观展示历史事实和地理环境。

2024最新-七年级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1篇)

2024最新-七年级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1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分享的11篇七年级历史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

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

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

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第一课时:学科与科普:历史学的意义(1课时)
教学目标
- 了解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
- 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 掌握历史学的定义;
- 理解历史学的意义。

教学准备
- PowerPoint 简介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
- 教材和教辅书。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
- 历史学是研究过去事件、人物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学科,通过研究了解人类的过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 历史学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成长、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3. 讨论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 历史学家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文献、考古证据、口述资料等多种信息来源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 重视对多种史料的比对和核实,避免主观臆断。

4. 小结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并进行简要的问题回答。

教学反思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来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科学地研究历史事件。

这一课时为后续的历史学习奠定了基础。

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

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

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横向联系指导学生编制表格,归纳本课知识;纵向联系,归类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解释课题:课题“时代特点”的涵义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还居于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时,发展已停滞下来,逐渐地落伍了。

2、过渡讲解,置疑:这时仍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这时我国科技发展已停滞下来?学了本课就会知晓。

二、新课教学(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学生阅读121-122页导入框,本目课文,插图,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进行小组活动,思考回答:1、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建筑?(放多媒体北京紫禁城),学生作答。

它是明成祖营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强调紫禁城又被称为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

2、长城,指导学生在122页地图上标出明长城的东西两端。

(嘉峪关、鸭绿江)3、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A:建筑材料--秦朝以土筑为主,明朝的东段用砖、石。

七年级历史集体备课组计划

七年级历史集体备课组计划

七年级历史集体备课组计划七班级历史集体备课组计划1一、指导思想:继续推动和贯彻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以转变学习方式为目的,以同学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探究问题引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机制。

紧紧围绕教材、《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全面落实学校和教研室各种计划,着重环节,扎实落实,积极探究。

二、教学目标:1、通过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逐步形成同学全员参加,积极探究的良好氛围。

2、加强对同学学习习惯的培育,努力提高学习效率.3、狠抓“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培育。

“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单纯的死记硬背,我们更应当引导同学去理解记忆。

4、重视“情感、立场与价值观”,对同学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同学做人,做有爱心的人,有科学意识的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三、教学措施:1、加强教学研讨,实时总结阅历,深刻反思。

引导同学自主学习,合作沟通,培育同学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

采纳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究和制造,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进行教育总结,对课堂上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实时深刻反思,积极撰写教育论文、教学案例。

2、鼓舞同学通过独立思索和沟通合作学习历史,培育发觉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着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仔细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育各种技能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要考虑到初一同学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同学的认知水平出发,鼓舞同学积极地参加历史教学活动3、课堂教学要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纳探究式、启发式和争论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同学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帮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对学习技能较强的同学,要在教高的水平层次上培育同学的思维品质,援助他们总结胜利的学习阅历,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同学的学习爱好,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应当有针对性的采用补救措施,还可以实际一些比较简单的活动使同学从中体验胜利的喜悦。

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科目设计教案5篇

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科目设计教案5篇

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科目设计教案5篇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科目设计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

匈奴是中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

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

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的兴起对中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

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

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

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

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

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

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

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二、教法建议1.教师可以先引出昭君墓图片,生动形象地描述昭君墓和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提出“匈奴是怎样崛起的?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是怎么回事?”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借鉴经验、创新发展: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的集体备课与反思

借鉴经验、创新发展: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的集体备课与反思

借鉴经验、创新发展: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的集体备课与反思历史教学一直是中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而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便成为一个摆在每位历史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集体备课以及反思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结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的集体备课与反思,谈谈借鉴经验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一、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教师们在课前,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工作方式。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的集体备课,我们采用的是分层教学的方式进行的。

教师分别将上堂课的内容分为导入、讲解、思维拓展三个环节,由负责教案的老师主持,其他教师发表意见和建议,对教案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改和补充。

在初一上册的历史教案集体备课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备课中都侧重于教案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而忽略了教案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我们每次集体备课后,都会邀请一位其他学科的老师给我们提供一些反馈和建议,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出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案。

另一方面,我们还会邀请一些退休教师来我们学校进行教学指导。

通过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师的指导,我们也得到了不少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这让我们的教学理念更加成熟,更加系统。

二、集体备课的反思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之处。

集体备课结束后,我们会安排专人进行反思。

我们会将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思路是否严密、学生评价等所有有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都纳入观察范围,判断教学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同时,我们还会对教师课堂掌控能力、教学技巧、语言措辞等因素进行评估。

在反思中,我们还会分析一些不足之处的原因,并积极探寻解决方法,从而达到课堂上能够更加灵活应变、更加有耐心,同时也能够创造出更加好的课堂氛围的目的。

三、借鉴经验,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在集体备课与反思中,我们发现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每个教学环节都有自己的独到方法,而将这些都融合起来,不断总结经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

初一历史教案-全年人教版

初一历史教案-全年人教版

初一历史教案-全年人教版第一单元:文明古国的萌芽
第一课时: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了解文明古国的概念和特点;
- 熟悉苏美尔文明的成因、基本特点和贡献;
- 理解苏美尔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和分析苏美尔文明。

- 情感目标:通过对苏美尔文明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珍惜、自豪和感恩之情。

教学内容:
1. 课文阅读:《文明古国的萌芽》;
2. 重点词语解释:文明古国、苏美尔、萌芽;
3. 形成性评价:课堂讨论、小组活动、个人思考。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苏美尔文明的成因、基本特点和贡献;
- 教学难点:苏美尔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教学过程:
1. 热身导入:播放相关视频,引出文明古国的概念和特点;
2. 阅读课文《文明古国的萌芽》,分析苏美尔文明的成因、基本特点和贡献;
3. 讲解重点词语,加深理解;
4. 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探讨文化价值、生活方式等;
5. 总结评价:个人思考、课堂讨论。

教学反思:
此次教学覆盖面较广,但重点突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得到了提高,但需要更多的教学实践来巩固知识。

初中初一历史教案

初中初一历史教案

教案名称:《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科:历史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了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的表现,认识这一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概括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 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

2. 隋唐时期的开放表现。

教学难点:1.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原因。

2. 学生对历史史料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展示隋唐时期的一些图片,如唐朝长安城、敦煌莫高窟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的表现。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等。

2. 教师讲解隋唐时期的开放表现,如对外交流、民族融合、宗教发展等。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原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的表现。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隋唐时期的历史。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历史素养。

构建历史脉络:初一历史教案整体设计

构建历史脉络:初一历史教案整体设计

构建历史脉络:初一历史教案整体设计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历史教育也逐渐向多元化、多样性转型,初中历史教学也应当在此背景下全面升级。

而历史脉络,正是初中历史教育的基础。

本文将围绕着初一历史教案整体设计,探讨如何构建历史脉络,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有更全面、深入的历史认知。

一、初一历史课程标准我们需要了解初一历史教育课程标准,对初一历史课程的内容、目标和要求等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初一历史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和历史文化素养,其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主要包括比较、分析和归纳等。

初一历史课程的内容是以中国古代史为主,包括先秦时代、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阶段。

二、构建历史脉络的学习方式构建历史脉络需要采取积极、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培养对历史事件的敏感度和感知性。

我们需要将每个阶段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时代背景等内容列出来,形成图表或大纲。

需要结合教材、多媒体资源、地图等教具,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载体更加直观、深入地观察和感受历史的发展脉络。

需要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研讨等方式,在教师引导下,自由发挥,感受历史事件的发展、人物的作用及其对历史事件的影响等等,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初一历史教案整体设计初一历史教案整体设计是构建历史脉络的核心。

初一历史教案主要分为五个模块,即中国古代时期、先秦时代、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六个章节。

每个章节都对应着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框架,以“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为主线,有效统筹控制教学整个过程。

具体的教学步骤,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安排。

初一历史教学详细步骤:1.目的阶段:通过简单的问答、活动以及和学生的讨论,了解他们的现有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并且明确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和学习目标。

2.内容阶段:介绍每个章节的历史内容,并对每个事件和人物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描述,从而让学生对人物和事件有更加贴近生活、全面的认识。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理解历史的相关概念以及历史事件的定义和分类。

3.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工具。

4.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历史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以及历史的相关概念和分类。

同时,介绍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重点1.历史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历史的相关概念和分类。

3.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工具。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利用精心设计的导入活动引起学生兴趣,例如通过一张地图让学生猜测相关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

步骤二:概念讲解1.介绍历史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

2.介绍历史的相关概念,如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基本要素。

步骤三:历史分类1.介绍历史的分类方法,如按时间划分的历史分类和按地理范围划分的历史分类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分类方式。

步骤四:历史研究方法和工具1.介绍历史研究的方法,如文献研究、考古发掘、史料整理等,让学生了解历史研究的具体方法。

2.介绍历史研究的工具,如历史地图、古代文物等,让学生了解历史研究中常用的工具。

步骤五:活动设计1.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研究,选取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步骤六:总结和展望1.通过讲解和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回顾,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

2.展望下一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历史书籍和资料,扩展历史知识面。

2.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实地考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活动和汇报,评价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通过课堂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历史研究方法和工具的掌握情况。

3.通过学生的参观活动报告和阅读书评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并能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4.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单元一: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1.历史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学的定义和历史学家的工作内容,明确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2.历史的时间划分:介绍常见的历史时间划分方法,如公元纪年法、年代粗分法等,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3.历史研究的方法:讲解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流程,包括资料收集、资料鉴别和历史事件解读。

单元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1.人类社会起源:介绍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包括狩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和早期城市文明等。

2.古代社会的兴起:讲解古代社会的兴起和发展,包括古代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和古罗马等。

3.中世纪社会的演变:介绍中世纪社会的演变和封建制度的形成,包括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封建领主制度的运作。

4.近代社会的变革:讲解近代社会的变革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包括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和民主运动的发展。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和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法:运用多媒体教具、图表、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解历史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4.实践活动:组织实地考察、资料调查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活跃度和问题解决能力等表现进行评价。

2.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3.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教材:初中历史教材,包括教科书和相关辅助教材。

2.多媒体教具:投影仪、电脑、PPT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3.图书资料:历史类图书、资料手册等。

初中初一历史教案

初中初一历史教案

初中初一历史教案
教学内容: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组织
教学目标:
1. 了解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组织,掌握时代的基本时间和地域;
2. 能够描述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 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
2. 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

教学难点:
1. 能够分析旧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能够理解旧石器时代社会组织形式的演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图片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等。

教学流程:
1. 开场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正课教学:介绍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 活动设计:让学生分组探讨旧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展示成果;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旧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影响;
5. 总结归纳:梳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组织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反馈:
1. 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和指导。

教学资源:
1. 世界史教材;
2. 图书、影音资料等。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书面作业,检查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改进: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地区的开发(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南朝;士族;江南经济的发展。

2.要求学生认识:①南朝时,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南迁的北方劳动人民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②士族是一群腐朽的社会寄生虫。

它的所作所为,为它的衰落和灭亡埋下了伏笔;凡阻碍社会历史发展的剥削阶级或阶层,必将被社会历史发展所淘汰。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二)教学准备:投影仪、挂图(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何在?(苻坚伐晋,上下反对,军心不齐,恃强骄傲,临阵胆怯,指挥失当。

东晋军队作战勇敢,指挥得当。

)淝水之战的影响如何?(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东晋乘机收复了黄河以南许多失地。

) 2.导入新课淝水之战为东晋恢复中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但东晋统治者并没有乘胜逐北、收复中原的大志。

他们满足于偏安局面,热衷于内部斗争,结果使得淝水之战后收复的失地先后丢失。

此后,政治更加腐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愈演愈烈,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东晋政权的灭亡已指日可待了。

3.讲授新课1.刘裕建宋,南朝开始(板书)420年,东晋大将刘裕代晋称帝,建国号宋。

东晋灭亡,南朝开始。

2.宋齐梁陈的更替(板书)自420年刘裕建宋到589年隋灭陈的170年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历史上总称南朝。

同学们看课本第148页上的《南朝表》,讲出南朝开始和结束的年代、开国皇帝、国号和都城。

(420年至589年。

宋朝刘裕;齐朝萧道成;梁朝萧衍;陈朝陈霸先。

各朝都城皆在建康,今南京。

)现在再请同学们看“宋齐梁陈更替”一节,找出南朝政治经济的特点。

如果仔细看书,就可发现,这四个朝代有不少相同之处。

①宋齐梁陈都在建康建都,是都是偏安的朝(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廷。

②宋齐梁陈的更替都是由军事将领夺取政权来完成的。

③各朝存在的时间都很短。

最长的宋朝59年,最短的齐朝23年。

④疆土越缩越小,到陈时缩至最小,力量也很弱小,终至灭亡。

看到这些相同处后,请同学们说,南朝政治上的特点是什么?(政治是动荡的。

)很对,南朝的政治特点是动荡,但南朝的社会经济确有所发展,特别是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还是比较快的。

豪门贵族的势力在南朝时仍然很大。

豪门贵族自魏晋以来叫士族。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士族的由来、演变和特点。

3.江南经济的开发(板书)三国孙吴时,江南经济已得到开发。

孙吴地区富庶,大批北方劳动农民逃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

吴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山越,和汉族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

现在请同学们看“江南经济的开发”一节,对比孙吴时江南经济的开发,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如下:①无论是孙吴或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都是在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时发生的。

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两次江南经济的开发,都是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可见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可使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推广,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

③两次开发江南时,由于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学习,结果是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

④两次都是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

江南多水,如孙吴时就发展造船业,促进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

东晋南朝时,发展水稻生产,发明水磨,推广小麦种植,在此基础上发展冶铸、缫丝、制瓷、造纸业等等。

⑤不同之处是:孙吴时,江南的开发仅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

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挂出小黑板,上有《南朝经济发展简表》)。

请一位同学上来讲解后,教师再作讲解。

4.复习巩固先由教师简述本课主要内容,再请三位同学简述下面三个问题。

(1).齐梁陈更替的概况。

(2).南经济开发的原因以及开发简况。

科举制的创立【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

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重点难点】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难点:科举制的影响【教具】小黑板(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教学过程】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P132、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P10导入新课: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

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请看P15,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

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一、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老师简介)1、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

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2、进士科主要考核内容的变化:时事策论/隋炀帝、加试经史/唐太宗、加试杂文/唐高宗、诗赋/唐玄宗思考下列古文的含义:1、“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2、“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思考P16“动脑筋”:(有,填空题。

)思考P18“活动与探究1”:如何看待李德裕的观点?(不妥,熟悉朝廷礼仪只是有利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但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二、科举制的影响: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径,政治上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唐诗的繁荣。

)思考P19“活动与探究2”:中国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

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科举制与当今的考试制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

能结合科举制度的历史提出建议的成长记录袋加1-2分。

【结合板书小结】【板书设计】一.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二、科举制的影响:【作业布置】《新学案》的练习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五代开始的时间、五代的名称和统治地区;后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北宋的建立;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结果。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五代十国时期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2.王安石变法尽管最后失败了,但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后周世宗与王安石变法)。

重点和难点(一)本课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王安石变法。

(二)本课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1.制作幻灯片《五代十国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禁军人数激增》。

2.制作表格:《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

教学思路和学法指导(一)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事先制作幻灯片和表格,通过课堂演示幻灯片,引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二)对现行教材合理加工和重新组合。

设置问题情境时,由浅入深,启发诱导,审时度势,把教材内容转变成为学生最易吸收的知识结构。

通过讲授,化未知为已知,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简明,从而使学生把知识结构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言精练而富有感染力,使学生从精神上得到升华,把知识学习和思想教育融一体,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

(三)把“讨论法”引人课堂,实行合作教学。

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达到共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四)指导学生用“列表法”进行课堂练习。

事先预制表格,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抽几名同学完成。

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在填完表格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知识比较,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注意整理知识框架,强调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结构。

最后给学生提供进一步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时期。

但到了后期,经过一系列动荡之后,唐政权千疮百孔,名存实亡,终于907年灭亡,中国封建社会又进入了一个民族进一步融合、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

那么,唐朝灭亡后,中国的政治局面如何?在政治舞台上又发生了哪些大的事件?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9课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

(二)导学新课板书:第9课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一、二自然段。

1.“五代”和“十国”有哪些含义?它从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历史局面?2.后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如何?板书:五代(907)十国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评。

演示幻灯片《五代十国形势图》。

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历史上称为后梁(讲明加“后”的原因)。

此后的五十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

那时候,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