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苑贡茶

合集下载

善者建茶 舌本留香

善者建茶 舌本留香

善者建茶舌本留香建茶因产于福建建溪流域而得名。

历史上所属福建建州。

建茶以宋代福建建州建安县(今建瓯)的北苑凤凰山一带为主体的产茶区。

其代表的北苑贡茶闻名于世,是中国御贡史最长的茶。

北苑贡茶在中国茶叶御贡史上鳌占了458年的绝代风骚。

建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

据有关文字记载和当代茶学专家陈椽考证,在南北朝时(约479-502)建州就有人工种茶和从事茶叶加工生产。

至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建州境内已盛产茶叶,且茶叶制作已从草茶向蒸青茶过渡。

据《建宁府志》记唐贞元年间(785-804)常衮任福建观察使兼建州刺史,是他教会当地茶农制作蒸青团茶,“始蒸焙而研之,谓之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画墁录》述:常衮任福建观察使兼建州剌史,在建州主持改革茶的制作工艺,把蒸青茶叶研末和膏,压成茶饼,创制了研膏茶,俗称片茶,尽管如此,早期团茶产品,数量与质量上都极有限,且未成为贡茶,所以未为世人所知。

至后唐时,建溪流域尤其是建州北苑凤凰山一带,以盛产茶叶而成为江南著名的茶叶产区,所产茶品小有名气,且被地方官列为为每年上贡之品。

建茶开始进入上层社会为南唐五代十国时期。

据明嘉靖《建宁府志》所记,五代“(闽国)龙启年间,有里人张(廷)晖,以所居北苑地宜茶,悉谕之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

”由张廷晖把在北苑凤凰山一带方圆数十里茶山悉数献给闽国,成为闽国的御苑,从而奠定了北苑茶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成为闽王的御用赐品,渐为更多的世人所知。

靠着朝廷的支持,建茶即北苑茶不仅在制作工艺上得到很大提高。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在北苑设御焙,制作龙凤团茶上贡。

壑源等私焙的茶经“斗茶”后也选作贡品。

龙凤茶品种不断创新,先后有大小龙凤、密云龙、龙园胜雪等几十种,被誉为“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改贡芽茶。

至此,北苑龙凤团茶的上贡时间历经五代(闽国、南唐)、宋、元、明四个朝代共458年。

此后,团饼茶向散形茶转变,建安县制作芽茶,继续上贡到清代。

初中高茶艺师公共理论知识三茶文化基本知识

初中高茶艺师公共理论知识三茶文化基本知识

茶文化基本知识1、最早记载茶叶药用的书籍茶的应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药用、食用和饮用。

传说早在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就有“得茶而解毒”之说。

因而最早记载饮茶的是本草一类的“药书”,例如《神农本草》《食论》《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

2、擂茶在宋代的名称擂茶是一种将擂茶脚子用沸水冲泡的,也有生料捣烂后再煮烧一下的,有的就成了粥状,故宋代有“茗粥”之称。

3、宋代“豆子茶”的成分宋代的“豆子茶”,取适量的茶叶和炒香的黄豆、芝麻、姜、盐放入茶碗中,直接用开水沏泡即成。

4、明代主要饮用茶类的名称明代以后,制茶工艺革新,团茶、饼茶被散茶代替,用沸水冲泡散茶的饮茶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5、六大茶类齐全的朝代清代时,无论是茶叶、茶具的冲泡方法大多已和现代相似,六大茶类齐全。

6、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的书名唐代陆羽写的《茶经》。

7、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的作者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是陆羽。

8、唐代饮茶风盛的原因唐代,是我国社会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所以经济发达可谓当时世界之最!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至天子,下迄黎民,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专门采造宫廷用茶的贡焙也是在这一时期设立的,大大推动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随着唐帝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和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国的茶香、茶艺也远播海外。

唐朝之所以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深厚的饮茶风气,还与陆羽等人的大力提倡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陆羽写成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第一次较全面地总结了唐代以前有关茶叶诸方面的经验,大力提倡饮茶,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学的发展。

9、唐代煎茶法用茶制作的工序唐代煎茶法用的茶是饼茶。

饼茶需经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

10、唐代茶叶的种类唐代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

11、宋代北苑贡茶的产地宋代制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北苑贡茶的产地是当时的福建建安,现福建建瓯,出产的龙凤茶名冠天下。

(宋)赵汝砺《北苑别录》

(宋)赵汝砺《北苑别录》

北苑别录(宋)赵汝砺著序言建安之东三十里,有山曰凤凰。

其下直北苑,帝联诸焙。

厥土赤壤,厥茶惟上上。

太平兴国中,初为御焙,岁模龙凤,以羞贡篚,盖表珍异。

庆历中,漕台益重其事,品数日增,制模目精。

厥今茶自北苑上者,独冠天下,非人间所可得也。

方春虫震蛰,千夫雷动,一时之盛,诚为伟观。

故建人谓至建安而不诣北苑,与不至者同。

仆因摄事,遂得研究其始末。

姑摭共大概,条为十余类,日《北苑别录》云。

御园九窠十二陇麦窠壤园龙游窠小苦竹苦竹里鸡薮窠苦竹鼯鼠窠教练陇凤凰山苦竹园大小焊横坑猢游陇张坑带园焙东中历东际西际官平石碎窠上下官坑虎膝窠楼陇蕉窠新园大楼基阮坑曾坑黄际马鞍山林园和尚园黄淡窠吴彦山罗汉山水桑窠铜场师姑园灵滋苑马园高[余田]大窠头小山右四十六所,广袤三十余里。

自官平而上为内园,官坑而下为外园。

方春灵芽莩坼,常先民焙十余日。

如九窠十二陇、龙游窠、小苦竹、长坑、西际,又为禁园之先也。

开焙惊蛰节万物始萌,每岁常以前三日开焙。

遇闰则反之,以其气候少迟故也。

采茶采茶之法,须是侵晨,不可见日。

侵晨则露未[日希],茶芽肥润。

见日则为阳气所薄,使芽之膏腴内耗,至受水而不鲜明。

故每日常以五更挝鼓,集群夫于凤凰山(山有打鼓亭)。

监采官人给一牌,入山,至辰刻复鸣锣以聚之,恐其逾时贪多务得也。

大抵采茶亦须习熟,募夫之际,必择土著及谙晓之人。

非特识茶发早晚所在,而于采摘各知其指要。

盖以指而不以甲,则多温而易损;以甲而不以指,则速断而不柔(从旧说也)。

故采夫欲其熟习,正为是是耳(采夫日役二百二十五人)。

拣茶茶有小芽,有中芽,有紫芽,有白合,有乌[艹带],此不可不辨。

小芽者,其小如鹰爪,初造龙团胜雪、白茶,以其芽先次蒸熟,置水盆中,剔取其精英,仅如针小,谓之水芽。

是小芽中之最精者也。

中芽,古谓之一枪一旗是也。

紫芽,叶之紫者是也。

白合,乃小芽有两叶抱而生者是也。

乌[艹带],茶之[艹带]头是也。

凡茶以水芽为上,小芽次之,中芽又次之,紫芽、白合、乌[艹带],皆所在不取。

宋代点茶与建盏

宋代点茶与建盏

宋代点茶与建盏 建盏,宋代⼋⼤名瓷之⼀,因产于建州建安县⽽名。

建窑以烧⿊瓷⽽闻名遐迩,创烧于晚唐五代,盛于宋,⽽衰于元。

最初以烧制青瓷为主,因宋代⽃茶之风的盛⾏,建盏随之应运⽽出,因其胎⾻厚重、釉⾯花纹变幻莫测以及对茶汤的持温性好,⼀时成为皇族、⼠⼤夫、⽂⼈墨客追捧的点茶珍品。

建窑遗址分布于今福建省建阳市⽔吉镇的池中、后井村、武夷⼭遇林亭⼀带。

经多次调查和考古发掘,基本探明其窑址主要分布在池中、后井⼆村的芦花坪、⽜⽪仑、⼤路后⼭、营长乾和源头坑和和武夷⼭遇林亭等处,总⾯积约达⼗⼆万平⽅⽶左右。

建窑⿊釉属于古代结晶釉的范畴,含铁量较⾼,建盏的魅⼒在于未知难测,釉⾯纹理的烧制⾮⼈⼒之所为,是⼟与⽕的艺术。

上品建盏精光内蕴,光⽽不耀,釉⾯纹理恍若宇宙星空之璀璨神秘,暗合天地⼈。

黄庭坚的“兔褐⾦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写的便是建盏中的兔毫,兔毫是建窑最典型且产量最⼤的产品,以致⼈们常常习惯以“兔毫盏”作为建盏的代名词,兔毫盏有⾦兔毫、银兔毫、蓝兔毫,因其釉⾯纹理丝丝柔长如兔毫⽽得名。

陶瓷界⽬前把建盏的釉⾯花纹种类⼤致分为六类:乌⾦(绀⿊)、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及杂⾊釉。

宋朝早期建盏多为乌⾦,兔毫占⼤多数,油滴和曜变皆为⽇本泊来语,中国古代⽂献未见记载。

油滴是仅限于曜变的建盏珍品,烧制难度极⼤,⽽曜变斑建盏烧成的偶然性居多,千万分之⼀的概率,⽬前仅存的三件曜变斑建盏分别珍藏在⽇本静嘉堂⽂库、藤⽥美术馆和龙光院,被⽇本视为国宝。

建盏的传统⼿⼯制作技艺流程,要经过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序。

建盏的制作⼯艺难度关键在于“烧”,不同于景德镇青花是画者的艺术,烧制建盏,实实在在是对温度的掌控,在⼟与⽕的交融过程中,变化随时都在发⽣,稍不留意则全军覆没,从如今建窑遗址碎⽚成⼭中可见⼀斑。

“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

茶作⽩红之⾊。

邢州瓷⽩,茶⾊红;寿州瓷黄,茶⾊紫;洪州瓷褐,茶⾊⿊,悉不宜茶。

古代茶文化典籍之宣和北苑贡茶录-宋-熊蕃

古代茶文化典籍之宣和北苑贡茶录-宋-熊蕃
玉清庆云(银圈银模)方一寸八分
无疆寿龙(银模直长一寸,银圈径二寸五分)
长寿玉圭(银模)直长三寸
瑞云翔龙(银模银圈)径一寸五分
玉叶长春(竹圈)直长一寸六分
兴国岩[钅夸](竹圈)方一寸二分
香口焙[钅夸](竹圈)同上
上品拣芽(银模银圈)同上
新收拣芽(银模银圈)同上
贡薪[钅夸](竹圈银模)方一寸三分
试新[钅夸](竹圈银模)同上
龙团胜雪(竹圈银模)同上
白茶(银圈银模)径一寸五分
御苑玉芽(银圈银模)径一寸五分
万寿龙芽(银圈银模)同上
上林第一方一寸五分
乙准备清供(竹圈)同上
承平雅玩(竹圈)同上
龙凤英华同上
玉除清赏同上
启沃承恩(竹圈)同上
雪英(银圈银模)横长一寸五分
云叶(银圈银模)同上
蜀葵(银圈银模)径一寸五分
金钱(银圈银模)同上
玉华(银模)横长一寸五分
寸金(竹圈)方一寸二分
无比寿芽(银圈竹模)同上
万春银叶(银圈银模)两尖径二寸二分
宜年宝玉(银圈银模)直长三寸
太平嘉瑞(银圈)径一寸五分
龙苑报春(银模银圈)径一寸七分
南山应瑞(银模银圈)方一寸八分
兴国岩拣芽(银模)径三寸
小龙(银模银圈)
小凤(银模银圈)同上
大龙(银圈)
大凤(银模银圈)同上
先大人作《茶录》,当贡品极盛之时,凡有四十余色。绍兴戊寅岁,克摄事北苑,阅近所贡皆仍旧,其先后之序亦同。惟跻龙团胜雪于白茶之上,及无兴国岩、小龙、小凤。盖建炎南渡,有旨罢贡三之一而省去之也。先人但著其名号,克今更写其形制,庶鉴之者无遗恨焉。先是壬子春漕司再葺茶睡,越十三载,乃复旧额。且用政和故事,补种茶两万株(政和间曾种三万侏)。比年益虔贡职,遂有创增之目。仍改京铤为大龙团。由是大龙之多于大凤之数凡此皆近事,或者有未之知也。三月初吉,男克北苑寓舍书。

《茶艺中级习题集》基础篇 判断题

《茶艺中级习题集》基础篇 判断题

《茶艺中级习题集》基础篇判断题1.开展道德评价时,自我批评对提高道德品质修养最重要。

()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2.茶艺师与宾客对话时,应坐着并始终控制感情。

()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3.巴基斯坦人饮茶普遍爱好柠檬红茶。

()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4.日本人和韩国人讲究饮茶,注重饮茶礼法,因此接待时要让他们在严谨的沏泡技巧中感受到中国茶艺的风雅。

() [单选题] *A.正确(正确答案)B.错误5.茶艺服务中的文明用语通过语气、表情,声调等与客人交流时要语气平和,态度和蔼,热情友好。

() [单选题] *A.正确(正确答案)B.错误6.茶叶的植物学特征,应是芽和嫩叶背面有灰色茸毛,叶齿疏浅,嫩茎成扁形,叶片侧脉离叶缘2/3处向上弯,连接上一条侧脉。

()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7.宋代北苑贡茶的产地是当时的福建漳泉。

()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8.红茶类属不发酵茶类,其茶叶颜色朱红,茶汤呈橙红色。

()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9.新茶与陈茶的区别主要看色泽即可。

()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10.在为VIP宾客提供服务时,茶艺师应根据VIP宾客是新客或者是常客和茶艺馆的规定配备茶品。

()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11.泡饮普洱茶宜用“一沸”的水冲泡。

()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12.品茶只要从茶的色,香来欣赏。

()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13.按照标准的管理权限,《屯炒青绿茶》标准属于行业标准。

() [单选题] *A.正确(正确答案)B.错误14.把茶叶放在食指和拇指之间能捏成粉末的茶叶含水量都在6%以上,保鲜性能好。

()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15.根据不同茶具的质地和性能,冲泡碧螺春宜选配玻璃茶具。

范仲淹《斗茶歌》赏析(上)

范仲淹《斗茶歌》赏析(上)

范仲淹《斗茶歌》赏析(上)作者:南山如济来源:《海峡茶道》2015年第12期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荬。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全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范文正公这首诗全名《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简称《斗茶歌》,堪称有宋一代茶诗的奇制,远承卢仝《七碗茶诗》,后开杨诚斋《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黄山谷《煎茶赋》,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全诗共六韵二十一联,一气呵成,首尾相应,读来畅陕淋漓。

前七联两联一转韵,从建溪茶产地、种植、采摘、制作,到北苑民间斗茶,一路写来,如春日行山阴道中,自是风光无限。

诗歌开篇即说建溪茶得来不易,是“武夷仙人”移栽过来的,因此称作“奇茗”。

建溪茶产于宋代建安,即今福建建瓯壑源、凤凰山一带,因临近建溪口,因而称作建溪茶,又称壑源茶。

唐末五代时北苑为南唐宫苑,主要用来为宫廷监制贡茶。

入宋之后北苑、壑源、凤凰山一带均称北苑,成为宋代御用贡茶园,所产茶总称北苑茶,又称建溪茶。

宋代设福建路转运使,负责贡焙之事。

丁谓、蔡襄、宋子安、贾青、郑可简等先后漕闽,专修贡焙,北苑茶从此成为茶中绝品,有大小龙团、密云龙、龙团胜雪等名号。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载说:“建安北苑茶,始于太宗朝,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遣使造之,取像于龙凤,以别庶饮,由此入贡。

[茶风俗] 中国茶业大事简记

[茶风俗] 中国茶业大事简记

[茶风俗]中国茶业大事简记神农时代中国已发现和利用茶。

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前1066年《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国境内“园有芳篛香茗”。

此系文献中最早的人工栽培茶树的记述。

前308〜前206年饮茶和茶的有关知识,开始由巴蜀向外传播。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前201年西汉高祖六年,置“荼陵”县。

据(茶陵图经》称,因陵谷产茶而得名,后改为“茶陵”。

前168~前160年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中有“捐一筍”简文、木牌随葬(出土后经考证“梢”系“檟”异体字,箱内实物经有关单位鉴定,类似茶)。

前59年西汉时茶已成为商品进入市场,蜀郡资中(今四川资阳)王褒的《僮约》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载,系茶作为商品交易的最早记载。

前206〜24年据《名山县志》及其他有关文献记载,相传西汉时即有人(吴理真)在四川蒙山植茶。

220〜265年三国魏时中国已出现饼茶采制工艺。

张揖《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饼成以米膏出之”。

265〜317年西晋时茶已见于诗歌,左思、孙楚和张载诗中均有茶事。

420〜589年南北朝时中国始有制茶作坊,将鲜叶经蒸煮压制成饼茶。

593年隋开皇十三年,即日本圣德太子时代,中国茶文化随佛教始传日本。

618〜907年唐代制茶技术进一步完善,创造了蒸青团茶。

641年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藏王松赞干布,以茶作随嫁礼品。

茶始入西藏。

731年(新唐书》载,藏人于本年要求“交马于赤岭(今青海西宁)互市于甘松岭(今四川松潘)”,始辟茶马交易先河。

742〜755年唐天宝年间,《杜佑通典》载:“夷陵郡贡茶芽二百五十斤,灵溪郡贡茶芽二百斤”,是为唐代贡茶的最早记载。

750~780年中唐时期,已用“茶”字。

此前古代指茶的字有荼、茗、掼、荈、疫、様、苦榇等多种。

760年〜780陆羽编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业专著《茶经》问世,全书共三卷十章,是系统阐述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的综合性古茶书,流传于世的约有33个版本。

北苑贡茶的始末之繁荣与消亡

北苑贡茶的始末之繁荣与消亡

北苑贡茶的始末之繁荣与消亡本文由中国茶叶网()整理编辑繁荣篇宋代北苑官焙茶园规模的初步建立开始于北宋太宗初年,据北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龙茶》曰:《谈苑》曰,"龙凤石乳茶,本朝大宗皇帝令造。

江左乃有研膏茶供御,即龙茶之品也。

"《北苑茶录》曰:"太宗兴国二年(977),遣使造之,规取像类,以别庶饮也。

"太宗钦定的新款贡茶,很快就进入了皇恩浩荡的赐物行列,而且因为赐予的范围日渐扩大,龙凤茶逐渐不敷赐用,到太宗末年的至道初,又下诏北苑制造号为"石乳"、"的乳"、"白乳"、"京铤"的四种新款贡茶,与龙凤茶一起分赐不同级别的皇亲国戚、官僚士大夫、将帅饮用:龙茶以供乘舆,及赐执政、亲王、长主j余皇族、学士、将帅皆得凤茶,舍人、近臣赐京铤、的乳,而白乳赐馆阁,惟腊面不在赐品。

宋太宗的标新立异与贡茶消费数量的日益扩大,极度刺激了福建路历任地方官对制造、改进贡茶品质、样式的热情,所谓"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使得北苑贡茶的品种、款式、贡数逐年增加。

至道年间(995-997),丁谓任福建路转运使;他一仍太宗旧制制造龙凤贡茶,并将北苑制造贡茶的始未记录在他的《北苑茶录》一书中,致使不少不审者误以为龙凤茶由丁谓创制,如上文所引苏轼诗在"前丁后蔡相笼加"句下有自注云"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而成于蔡君谟",便是一例。

蔡襄字君谟,官至端明殿学士,多次在福建地方任职,曾两知福州,知知泉州,一任福建路转运使。

他于庆历七年(1047)十一月自知福州徙福建路转运使,在太宗诏制的龙凤等茶外,又添创了小龙团茶口关于蔡襄添制小龙团的由头,传说是一个极富人情味的故事:仁宗久无子嗣,晚年经常有大臣劝其立太子,仁宗感到很失落,郁郁寡欢。

"蔡君谟始作小团茶入贡,意以仁宗嗣未立,而悦上心也。

北苑贡茶诗词

北苑贡茶诗词

北苑贡茶诗词北苑贡茶诗词:一壶佳茗,千载风华一、晨露微光,唤醒古韵嘿,你尝过那晨曦中采摘的北苑贡茶吗?就像老巷口阿婆轻摇的蒲扇,带着一夜好梦的温柔,和第一缕阳光的问候。

每一叶都沾着夜露的清新,仿佛能带你穿越回宋代,与文人墨客共饮,谈笑间,诗兴大发。

例子:想象一下,苏东坡手持折扇,轻啜一口北苑贡茶,吟道:“茶烟袅袅绕书斋,清梦初回日已斜。

”那场景,是不是让人心驰神往?二、茶香四溢,情谊绵长朋友相聚,怎能少了这北苑贡茶?它不只是饮品,更是情感的纽带。

一杯热茶递到手,暖的不仅是胃,更是心。

就像久别重逢的老友,无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

例子:“来,尝尝这今年的新茶,看是不是比去年更多了几分醇厚?”老李边说边递过茶杯,两人相视一笑,那份默契,比茶还浓。

三、诗词为伴,茶韵悠长说到北苑贡茶,怎能不提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它们像是茶的灵魂,让每一口茶都充满了故事。

读着“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仿佛能闻到那穿越时空的茶香。

例子:小丽轻吟着这句诗,眼神中闪烁着对古文化的向往,手中的茶杯似乎也因此多了几分韵味。

四、山川之间,茶魂所系北苑之地,山川秀美,云雾缭绕,正是这得天独厚的环境孕育了如此绝妙的贡茶。

每一株茶树都吸收了大自然的精华,化作杯中的甘露,滋养着世人的心田。

例子:踏上北苑的茶山,仿佛步入了一幅流动的画卷,每一口呼吸都是清新的茶香,让人心旷神怡,忘却尘嚣。

五、匠心独运,传承千年制作北苑贡茶,是门艺术,也是种传承。

从采摘到烘焙,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他们用最古老的方法,保留住茶最纯粹的味道,让这份古老的文化得以延续。

例子:老张是村里的制茶大师,他常说:“这茶啊,就像咱们的孩子,得用心呵护,才能长出好味道。

”六、茶中有道,品出人生品北苑贡茶,品的不仅是茶的味道,更是人生的哲理。

每一泡茶,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变化,正如人生路上的酸甜苦辣,需要细细品味,方能领悟其中真谛。

例子:小李初尝贡茶时,只觉苦涩难当;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再品此茶,竟能品出丝丝甘甜,不禁感慨万千。

蔡襄夸北苑贡茶的诗句

蔡襄夸北苑贡茶的诗句

蔡襄夸北苑贡茶的诗句嘿呀!说起蔡襄夸北苑贡茶的诗句,那可真是让人陶醉其中呢!蔡襄这位大文人,对北苑贡茶那是赞不绝口呀!他的诗句里,满满都是对这贡茶的喜爱和夸赞。

“北苑灵芽天下精,要须寒过入春生。

”哎呀呀,瞧瞧这一句,直接就点出了北苑贡茶的精妙绝伦,说它是天下的精品呢!这得经过寒冬的洗礼,才能在春天焕发出独特的生机。

为啥这么说呢?哇,想想那寒冷的冬天,茶树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积蓄力量,等到春天一来,就绽放出最优质的芽叶,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过程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哇塞!蔡襄把这北苑贡茶说成是溪边的奇茗,而且还冠绝天下!这得是多么高的评价呀?还说这是武夷仙人从古时候就栽种下来的,仿佛这茶都带着神秘的仙气呢!“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哎呀呀,这描述得多生动形象呀!黄金碾旁绿色的茶末飞扬,紫玉瓯里雪涛般的茶汤涌起。

这画面感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啦?仿佛能看到那制作茶叶的精细过程,还有冲泡时那美妙的景象。

“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

”嘿,这里提到的兔毫紫瓯和蟹眼青泉,是不是让你感觉到了一种精致和高雅?新的紫瓯,煮茶的青泉,这一切都为北苑贡茶增添了更多的魅力呀!蔡襄为啥这么夸赞北苑贡茶呢?哎呀,首先呀,这北苑贡茶的品质那真是没得说!茶叶的外形秀美,色泽翠绿,香气清幽。

喝上一口,那滋味醇厚,回甘悠长。

而且呀,北苑贡茶的制作工艺那也是相当的精湛呢!从采摘到加工,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力求做到完美。

再想想当时的社会背景,北苑贡茶可是作为贡茶献给皇室的哟!能得到皇室的青睐,那品质能不好吗?蔡襄作为一个文人雅士,对这样的好茶自然是爱不释手,忍不住要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啦!哇哦!蔡襄的这些诗句,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了北苑贡茶的美妙,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诗句流传至今,让我们后人也能领略到北苑贡茶的魅力呢!哎呀呀,总之呀,蔡襄夸北苑贡茶的诗句,真是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和想象呀!让我们也能在这诗句中,仿佛品味到那一杯杯清香四溢的北苑贡茶,陶醉在那美妙的茶香之中呢!。

蔡襄,一缕茶香中销魂

蔡襄,一缕茶香中销魂

茶话宋朝之前,先说说宋朝的包子吧。

南宋孟元老追忆北宋京都一汴京的名著《东京梦华录》里记载了一则关于包子的小故事。

一名曾在宰相蔡京府里做过包子的厨师,逃到南宋新都一临安之后,开了一家包子店,味道极美,门庭若市,不久就开了许多分店,很快发了。

他的包子出名了,人也就出名了,于是有好事者追问当年在蔡京府里做包子的事情,该老板总是笑而不答,顾左右而言他。

直到被问急了,才道出真相:蔡京府上的大厨有几十位,每一位大厨,只负责一两样菜品,而他,也不是做包子的大厨师,只是为做包子的大厨师打下手的三十几个下人之一,他的活儿,只是拣葱。

他如今的包子,若说和蔡府的包子有什么血统关系,其实就只有一样一葱。

说了宋朝的包子,该说宋朝的茶了。

可宋朝的茶,绝不只是吃了包子之后用来消化包子的一种饮料。

茶兴于唐,可茶在唐朝,还只是一种简单的日常生活物品,远没有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一种艺术,故此,陆羽先生著《茶经》的时候,可以感觉他的孤独愤懑之气。

茶那么好的东西,竟然没人好好写过。

所以他才去写,一开始就是“南方有嘉木”,可这种嘉木,在生活里开出繁盛的艺术之花,则要等到宋朝,他这位被后人尊为“茶圣”的先行者,是看不到了。

宋朝的茶,终于开出了艳丽的艺术之花。

这朵花,可复杂了。

宋人把生活里的一切,玩成艺术,几个包子,尚且如此,何况是茶?在宋朝,茶这朵艳丽的艺术之花呈现多种功能,它可以玩赏,可以品饮,可以相斗,可以发财,可以升官,但它的最高境界,则很朴素,那就是可以爱,值得爱。

好了,绕了好大一个圈子,终于说到蔡襄先生了。

为什么说他,因为在宋朝,最爱茶之人,当首推这位先生。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专家,前面提到过的那位北宋宰相蔡京先生的从兄。

那位蔡京先生,历史上被称为“奸相”,是和高俅先生齐名的著名奸臣。

他被后人戴上“奸相”这顶帽子,其中的罪状之一便是前面提到过的包子。

不过,中国历史不可轻信,若说蔡京先生有包子的问题,那北宋著名宰相,也就是后人公认的著名“贤相”寇准先生(后面“茶话宋朝”的系列文章里还会提到他),也有类似的问题,那就是蜡烛问题。

苏东坡赞美茶的诗句

苏东坡赞美茶的诗句

苏东坡赞美茶的诗句01苏轼在试院监试的一段时间里,工作比较单调,也相对清闲。

公务之余,他会煎茶品茗,还写下了《试院煎茶》一诗,记录煎茶的过程。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这首诗饶有兴致地描述了煎汤、点茶的美妙感受,还介绍了掌握火候,选用器具的一些知识。

末尾一句借用卢仝的诗句“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表示无须有满腹的学问,只愿经常有一瓯好茶,能吃饱睡足。

02好友曹辅从建州北苑(今福建南平一带),寄来了当年新出的北苑贡茶(壑源茶)。

主政杭州的苏东坡非常高兴,写下一首《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表达欣喜和谢意。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前三联讲了三件事:第一,茶山云雾洗涤和滋润了嫩嫩的茶芽;第二,好友向我投来了明月般的团茶,如同清风拂面,将春意送来了杭州;第三,盛赞此茶冰清玉洁、内质高雅,不加任何油膏。

末尾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将独具魅力的茶拟人化,体现了苏轼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感受,成为后人品评佳茗的最好注解,使这首诗得以位列“最美茶诗”之列。

03江苏无锡的惠山泉,被唐代“茶圣”陆羽评为泉水中的“天下第二”,吸引了苏轼的注意。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八月,苏轼任杭州通判,前往镇江的途中,他迫不及待地带着御赐贡茶“龙凤团茶”到惠山试泉,写下《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又称《惠山烹小龙团》),对泉水与山景都称赞有加。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

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书法家蔡襄的茶缘

书法家蔡襄的茶缘

书法家蔡襄的茶缘作者:杨多杰来源:《月读》2021年第09期北苑灵芽天下精,要须寒过入春生。

故人偏爱云腴白,佳句遥传玉律清。

衰病万缘皆绝虑,甘香一味未忘情。

封题原是山家宝,尽日虚堂试品程。

——〔宋〕蔡襄《和诗送茶寄孙之翰》宋代的书法,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与蔡襄四人造诣最高。

这四人既是书法家,也是文学家,同时又都是爱茶之人。

现如今,宋四家皆有涉茶的书法流传于世,其中苏轼有《啜茶帖》《一夜帖》,黄庭坚有《茶宴》《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米芾有《道林帖》《苕溪诗卷》,蔡襄有《茶录》《北苑十咏》。

这四位的书法,谁写得最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致的答案。

但要说他们的茶学造诣,则首推蔡襄了。

他既做过与茶相关的官职,也写过茶学领域的专著,更创制了精美绝伦的名茶。

此外,蔡襄一生还作涉茶之诗二十五首,《和诗送茶寄孙之翰》就是其中之一。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仅十八岁的蔡襄进士及第,正式步入仕途。

他初为西京留守推官,庆历三年(1043)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

次年,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直到皇祐五年(1052)才奉诏回朝。

后来,蔡襄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与包拯任过同样的职务。

宋英宗即位后,蔡襄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

治平四年(1067),因病而卒,享年五十六岁。

身为福建人,蔡襄對茶本就不陌生。

他后来出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更是有机会深入研究茶事。

作为一名学者型官员,蔡襄在福建转运使任上,不仅保质保量地督造生产,还写出了一部茶学专著——《茶录》。

关于写作这部茶书的动机,他自己在序言中说道:“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

臣辄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录》。

”补前人之不足,论本朝之茶事,蔡襄的《茶录》确实成为后人研究宋代茶文化的必读书。

说起蔡襄《茶录》的写作,还有一段插曲。

2023年山东省茶艺师资格考试初级模考(包含答案)

2023年山东省茶艺师资格考试初级模考(包含答案)

2023年山东省茶艺师资格考试初级模考(包含答案)一、判断题(30题)1.青花瓷是白瓷在上缀以青色文饰、清丽恬静,既典雅又丰富。

A.正确B.错误2.茶具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王褒《僮约》中“武阳买茶,烹茶尽具”。

A.正确B.错误3.潮汕工夫茶主要冲泡器具中,品杯多选薄胎黑瓷小杯,只有乒乓球一半大。

A.正确B.错误4.毛茶标准样是茶叶对样加工,使产品规格化的实物依据。

A.正确B.错误5.在茶艺馆的服务中仅要求服务人员有良好的文化素质、丰富的茶叶知识、以及专业的泡茶技巧,长相、身材也很重要。

A.正确B.错误6.软水泡茶,对钙、镁离子限量为在每千克水中钙、镁离子含量高于8毫克。

A.正确B.错误7.洞庭碧螺春的外形条索粗壮,卷曲如螺。

A.正确B.错误8.唐代煎用饼茶需经过蒸、煮、滤。

A.正确B.错误9.泡饮乌龙茶宜用“一沸”的水冲泡。

A.正确B.错误10.茶叶销售包装时,要注意做到选用透气度大的纸包装。

A.正确B.错误11.当宾客入座后,服务员将茶单双手交与宾客,并适时地为宾客介绍茶叶,由宾客自己选定。

A.正确B.错误12.按照标准的管理权限,《茉莉花茶》标准属于行业标准。

A.正确B.错误13.茶艺馆迎宾员的职责就是站在门口礼貌迎送出入茶馆的宾客。

A.正确B.错误14.冲泡各种花茶、绿茶,必须用100℃的滚沸开水冲泡。

A.正确B.错误15.茶艺的三种形态是品茗、营业、表演。

A.正确B.错误16.茶艺师在导购推销时,有效争取顾客,要做到观察顾客的反应,揣摩其心理活动。

A.正确B.错误17.茶艺馆一般设迎宾员、服务员等。

A.正确B.错误18.茶艺师与顾客行握手礼时,不得轻易以自己的左手与他人相握。

A.正确B.错误19.陆羽《茶经》指出:其水,用矿泉水上,溪水中,井水下,其溪水,拣乳泉石池急流者上。

A.正确B.错误20.pH值是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A.正确B.错误21.茶艺师导购中推介商品和服务时,可通过让顾客品尝,以强化其感官印象。

北苑贡茶诗句

北苑贡茶诗句

《北苑贡茶诗句》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讲讲北苑贡茶的诗句。

你们知道吗,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北苑贡茶的诗呢。

比如说蔡襄的“北苑灵芽天下精,要须寒过入春生”,这句诗写出了北苑贡茶的品质特别好,是天下精品,而且得经过寒冬才能在春天焕发生机。

再比如范仲淹的“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这诗让我们好像能看到春天从东南方慢慢走来,建溪的冰开始微微融化,溪边的贡茶是天下最奇特、最好的,就像是仙人从古时候就栽种下来的。

还有宋徽宗赵佶写的“龙团凤饼,名冠天下”,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把北苑贡茶的名气说得特别大。

为什么这些诗人都这么喜欢写北苑贡茶呢?因为北苑贡茶真的太好喝啦!想象一下,一杯香气扑鼻的北苑贡茶摆在你面前,那清新的茶香,是不是让你觉得特别陶醉?同学们,这些诗句是不是很有意思?《北苑贡茶诗句》同学们,咱们接着聊聊北苑贡茶的诗句。

先来说说丁谓写的“北苑龙茶者,甘鲜的是珍”,这里说北苑贡茶味道甘甜鲜美,真是珍贵的宝贝呀。

有个小故事,以前有个官员特别喜欢北苑贡茶,有一天他得到了一点,泡好后闻着那茶香,开心得不得了。

他小心翼翼地喝了一口,那美妙的滋味让他一整天都心情超好。

还有梅尧臣的“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

比来唯建溪,团片敌金饼”,意思是陆羽的茶经里重视蒙顶茶,但现在建溪的北苑贡茶,那团片状的茶饼比金子做的饼还珍贵。

这些诗句都在告诉我们北苑贡茶有多么特别,多么让人喜欢。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想尝尝这北苑贡茶呢?《北苑贡茶诗句》同学们,今天咱们再深入讲讲北苑贡茶的诗句。

“瑞云堆里晓飞神,道骨仙风第一人。

绿发方瞳真寿相,琼浆玉液更奇珍。

”这诗句把北苑贡茶说得像神仙喝的东西一样珍贵。

有一次,一个诗人喝了北苑贡茶后,诗兴大发,马上就写下了好多赞美它的诗句。

他说那茶的味道留在嘴里,久久都不会散去,就像美妙的音乐一直在耳边回响。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这句写出了北苑贡茶在春天的独特魅力。

北苑御焙名冠天下r——《建瓯茶志》总述选萃

北苑御焙名冠天下r——《建瓯茶志》总述选萃

北苑御焙名冠天下r——《建瓯茶志》总述选萃赖少波【期刊名称】《中国茶叶》【年(卷),期】2017(039)012【总页数】3页(P37-39)【作者】赖少波【作者单位】福建省建瓯市方志委,353100【正文语种】中文《嘉靖建宁府志》载,南朝萧齐年间,建州已广泛人工种茶,而且还从事茶叶的生产加工。

建瓯茶叶真正兴盛并登上辉煌的巅峰是从唐末开始的。

五代闽龙启元年(933),建州人张廷晖将凤凰山方圆30里茶山悉数献给闽王王延钧,闽王将其列为皇家御茶园,因地处闽国北部,故称“北苑”。

从此建茶由贡茶升为御茶,从五代至明代,北苑茶深受六朝(五代的闽和南唐、北宋、南宋、元、明)42位皇帝的青睐,历时458年。

北苑御焙名倾天下458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依时而变,与时俱进,经久不衰,其制胜法宝便是“早、精、尊、贵、真、妙、弘、绝”这八字要诀。

“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

汴京(开封)距离建安1750公里,却能在三月就尝到新茶,这新茶就是社前茶。

在古代,将春茶分为“社前茶”“火前茶”“雨前茶”3种。

社前茶就是在社日前采制的茶,古代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称之为社日,一般在“立春”后的41~50天之间,大约在“春分”时节(3月20日左右)。

“火前茶”即“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

雨前茶则是谷雨前采制的茶,一般在4月5日以后至4月20日前采制。

建茶求早,“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春分时节,在这乍暖还寒的早春,在万物复苏前夕,北苑茶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先声夺人,以稀取胜,在众多茶品中独占头魁。

熊蕃在《宣和北苑贡茶录》中称“右岁分十余纲,惟白茶与胜雪,自惊蛰前兴役,浃日乃成,飞骑急驰,不出仲春,已至京师,号为头纲”。

如果说雨前茶为茶中上品,明前茶为茶中珍品,那社前茶当称茶中极品了。

丁谓称“才吐微茫绿,初沾少许春……顾渚惭投木,宜都愧积薪。

”北苑茶早,早得令人震撼,早得令人望尘莫及!“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苑贡茶:四百五十八年的辉煌茶事
Source: 新华网福建频道发布时间: 2010-08-14 11:39 66 Views Size: 16px 14px 12px
建安北苑贡茶的历史,在明帝朱元璋手上终结。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因为北苑采制贡茶,官
府压榨愈重,引起地方反抗愈烈,北苑贡茶陷入多事之秋,于是朱元璋下令罢造贡茶。

清人在《记十二观》中描述道:元时武夷兴而北苑渐废。

至此,建安北苑御茶从五代闽国龙启元年(993年)设御焙,共历经四个朝代,29位皇帝,历时458年。

建安北苑贡茶的历史,在明帝朱元璋手上终结。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因为北苑采制贡茶,官府压榨愈重,引起地方反抗愈烈,北苑贡茶陷入多事之秋,于是朱元璋下令罢造贡茶。

清人在《记十二观》中描述道:元时武夷兴而北苑渐废。

至此,建安北苑御茶从五代闽国龙启元年(993年)设御焙,共历经四个朝代,29位皇帝,历时458年。

这个令人心仪的“茶事圣地”——建安北苑茶的产地范围何在?
根据考证,在北宋庆历年中,在北苑有32官焙(一个茶叶作坊为一焙),它们以今天建瓯东峰镇裴桥村焙前自然村为中心,分布在建溪流域的建瓯、建阳、武夷山、政和、延平各地,其中以建瓯东峰镇的北苑为主产区,因此这些贡茶又称北苑茶。

在裴桥村周围的村落,许多地名仍留下了官焙的痕迹,焙前、后焙、东焙、西焙等这些地名,足以说明当年东峰镇一带茶业作坊的兴盛气象。

在这一段影响了中国茶业史的458年历史中,历史记录了什么?又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值得闽北人思索。

一块找到日本茶道起源的石刻
1987年4月,建瓯市东峰镇裴桥村焙前自然村,一处宋庆历戊子年的茶事石刻,为证实焙前自然村是宋代北苑御焙遗址的中心区域翻开浓墨重彩的一页。

在这块“凿字岩”的正面,刻有80个字的柯适
所作的题记一篇,记载了北苑的地理位置、御焙年代、官焙名称、贡茶生产管理官署等珍贵历史文献。

1995年省考古队两次入住该村考证出北苑“御泉井”等50多个遗址单位和2万平方米的宋元时期的文化层,证实焙前自然村是宋代北苑御焙遗址的中心区域。

2006年,此遗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次长林屋晴三考证确认,由北苑茶诱发的斗茶文化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发源地,激动不已的林屋晴三出资修建了保护这块石刻保护亭。

宋代北苑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产区和贡茶生产中心后,每年新茶制成后当地的茶农、茶客以及官焙的官员,竞相比试各自新制的茶叶,形成了一件每年的盛事。

而比试新茶的各种程序、技巧最终形成一种文化,风靡全国上下,在南宋末又传入日本,发展演绎成了日本茶道。

一段不断出新的茶品盛世
北苑贡茶精奢无比,精美绝伦,这其中蕴涵着400多年不断出新的工艺与包装的变革。

从唐末的建州膏研茶、腊面茶的乳建州大团,到宋代的龙凤茶团、小龙凤茶团,到密云龙、龙团胜雪,再到细色五纲和粗色七纲,一次次飞跃,名品代出不绝。

因为历任的监制贡茶的漕运使为取悦龙颜,以邀上宠,更是穷极心绪,在饼式、装饰图样、包装形式上不断翻新。

到宣和年间,根据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共有细色粗色两大类多达40多个品种。

在这其中以龙团凤饼、密云龙、团龙胜雪为传世名品。

根据《福建通志》记载,北苑龙凤茶是一种属于饼状的茶团,为皇家专供的产品,分为大龙团、大凤团、大龙团、小凤团四类。

北宋的龙凤茶是把茶膏压在定型的模具上制造出来,制式有龙凤者用银铜模具,无龙凤者图案则用竹圈制作茶饼。

后来,在蔡襄手中又发展出更为精细的“小龙团”,制作上乘,产量稀少,每年仅产10斤。

而从小龙团中精选制成的“密云龙”,更是上佳珍品。

根据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中记载:熙宁年间,贾青为福建路转运使,又取小团之精者为密云龙,为皇家专用,只是每年在祭祀天地的大礼中,才由皇帝赏赐给中书省和枢密院各四位大臣,共享一饼。

一饼才一两六钱,分做八份,其量之少可想而知,赏茶如称金。

一套精益求精的采制工序
北苑贡茶的采制有一套完整规范,从“采叶”到“制茶”,可以概括为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惧为茶病。

宋代赵汝砺在《北苑别录》中记录了七道工序,即:采茶、蒸茶、濯芽、榨茶、研茶、造茶、过黄。

从“采茶”过程看,细致的规定几近繁琐。

采茶多选在惊蛰前开园,在太阳出来之前,当时认为早上的露水未干,茶芽正是肥润之时。

宋代赵汝砺在《北苑别录》中记载:每日常以五更过鼓,集群夫与凤凰山下,山有打鼓亭。

监茶官给每人一牌入山,至辰刻复鸣锣聚之,恐其愈时贪多得也。

采茶规定只能用指甲断茶,而不可以用手指,因为手指多温,茶芽容易受到手指上的汗气熏染而不鲜洁。

为了避免茶芽
受到热气和汗水而受损,还有一个预防措施,就是随身自带新汲取的清泉水罐,茶芽摘下后,马上就放入水中浸泡。

过黄是焙茶的一个流程,即把茶饼用火烘干。

开始用较大的火烘焙,然后用沸水浴之,再用列火烘焙,这样反复三次后,让茶饼烘烤一夜。

第二天再用温火烘,叫烟焙。

烟焙火不可太猛,也不能有烟,烟焙的时间一般依据茶饼的厚薄而定,最多在15天,最少也要7天。

茶饼足干后,用热水在表面上涮一下,之后放入密室用扇子扇,使它产生色泽,称之为“出色”。

一曲内涵丰厚的茶文化乐章
从历代文人、茶学研究者的专著、散文、诗词中可以看到一幅丰富多彩的北苑茶文化画卷。

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应当是赵徽宗所著《大观论茶》一书,书中以北苑的壑源为基点,论述了北苑茶的产地、采制、饮品等内容,描述生动,内容翔实。

皇帝都御笔亲书北苑茶。

宋代茶学专著与北苑有关联的就有19部。

虽然多数已经佚散,但是今天可以看到完整版本的还有: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赵徽宗的《大观论茶》、黄儒的《品茶要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共6部著作。

建安(今建瓯)人黄儒写的《品茶要录》,辨析了北苑茶的弊病,全书分为十目,详细研究了茶叶品质与气候、鲜叶质量与制作工艺的关系等专题,是研究宋代茶史与茶文化的珍贵资料。

文人们的诗词也将北苑茶作为盛赞的对象。

根据统计,243位宋、元、明的诗、词名家为北苑贡茶写下了535首诗词,当中不乏欧阳修、沈括、王安石、黄庭坚、米芾、陆游、杨万里、朱熹、李清照等大家。

陆游赞道:建溪官茶绝天下;黄庭坚赞道:北苑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

诗与茶交相辉映,茶助诗兴,诗传茶名,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传为佳话。

经过明代以来的衰败后,北苑沉寂了数百年。

20世纪初,北苑人又培植出新品种“金圃”,在巴拿马获得国际金奖。

1980年以来,新一批北苑当地的茶人在成长。

矮脚乌龙,已成为风行市场的新品种。

我们期待北苑茶在新时代里“复活”。

祭茶仪式
龙凤茶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