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道路规划理念与规划体系研究——以长三角为例.doc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区域一体化成为了重要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由于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一体化被视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构成,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一体化发展备受瞩目。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义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为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将有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促进区域内的资源共享,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发展。
一方面,长三角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连贯的交通体系,从而便于物流、人口流动和信息流动;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将促进政府间合作,加强政策的协调,形成更有利于企业和人民的政策环境。
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已经开始了,经过多年的推进,一些成果已经初见端倪。
例如,沪苏浙地区已经联合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如统一发放企业补贴,协调用能资源等。
另外,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浦江航道的疏浚和建设已经完成,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已经通车等等。
除此之外,长三角地区还规划了一系列跨界经济合作区,借助地理优势和产业互补性,建设了一批产业合作区和科创合作区,如杭州湾区、苏南产业园区等,以便实现全流程的产业链。
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未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未来充满着机遇和挑战,但这也是我们需要应对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和绿色经济的提出,长三角地区需要共同面对环保问题,尤其是水污染和河道治理等问题。
其次,要加强产业协调,促进彼此间的互补性,避免过多重复。
第三,要加强人才交流和培养,毕竟人才是推动长三角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智能+”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只有保持开发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未来,长三角地区将继续坚持共赢、互利、共同推进的理念,为民众谋福利,为经济科技发展注入持续的活力。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2021年7月·上海保险6月25日,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上海市保险学会等长三角区域的保险社会组织共同举办首次联席会议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工作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长三角合作框架协议》)及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
本次联席会议的召开和《长三角合作框架协议》《长三角车险合作备忘录》及《长三角宣传工作备忘录》的签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体现保险社会组织勇于担责、服务大局的意识。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纲要》提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劲内生动力。
”现代保险服务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主动作为、积极服务国家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姚飞中国保险学会25SHANGHAI INSURANCE MONTHLY ·JUL 2021战略,是保险业的天职。
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上海市保险学会率先发起,江苏、浙江、安徽保险行业协会及学会积极响应和参加,建立起有效的工作制度和合作机制,共同推进长三角保险市场一体化发展,积极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体现了行业协会、学会在保险业改革发展中的积极担当和重要价值。
二是体现了努力探索保险业高质量发展途径的追求。
2019年,中国银保监会下发《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未来五年银行保险机构转型升级和更好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进行了部署。
《指导意见》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平衡、不适应的矛盾日益凸显,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我们知道,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对经济健康运行至关重要。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基本策略。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一体化进程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概述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然后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其独特的发展特征,包括经济、产业、交通、科技、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揭示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等。
本文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引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以期为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经济协同性显著增强。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区域之一,其经济协同性日益显著。
区域内的产业分工日益明确,形成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
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其金融、科技、服务等高端产业引领区域发展,而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则依托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发展制造业、农业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
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区域内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实现了区域内外的快速通达。
同时,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如5G网络、数据中心等建设的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信息通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创新驱动成为核心动力。
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创新的重要源泉,区域内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得到了更加高效的配置,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长三角地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
2024公需科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若干思考
2024公需科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若干思考1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中,以()等地区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 单选题:5 分]A 江苏无锡B 上海临港C 浙江嘉兴D 安徽池州答案:B2()将“长三角一体化”的学术概念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决策。
[ 单选题:5 分]A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B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C 20大报告D 以上均不是答案:B3()年,国家批复了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
[ 单选题:5 分]A 2002B 2018C 2019D 2022答案:D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软基础设施投资的是()。
[ 单选题:5 分]A 环保B 教育C 国防基础设施D 服务业答案:B5《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25年,中心区人均GDP与全域人均GDP差距缩小到()。
[ 单选题:5 分]A 1.1:1B 1.2∶1C 2.1:1D 2.2:1答案:B6长三角一体化的规划总面积为()万平方公里。
[ 单选题:5 分]A 22.5B 33.6C 35.8D 47.5答案:C7()年5月习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单选题:5 分]A 2019B 2020C 2021D 2022答案:B8()年12月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 单选题:5 分]A 2008B 2012C 2015D 2019答案:D9《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25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 单选题:5 分]A 3%B 18%C 65%D 70%答案:B10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中,以()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国家战略与规划使命--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规划看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
■ 中图分类号:TU984 ■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049/j.urp.202004001■ 文章编号:2096-3025(2020) 04-0001-06作者信息徐毅松吴燕 邵一希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政策研究和科技发展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国土资源经济研究所(土地政策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徐毅松 吴燕 邵一希XU Yisong ;WU Yan ;SHAO YixiNational Strategy and Planning Mission: Territorial Space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Inspired by the Planning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Area国家战略与规划使命—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规划看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党中央、国务院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建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积极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抓住“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响应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操作性”要求,聚焦并解决都市圈边缘交叉区域城乡空间优化、生态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通过剖析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探索新时代国土空间跨区域规划和治理示范新模式。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绿色,高质量,空间治理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propose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gree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areas in Qingpu District in Shanghai, Wujiang District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Jiashan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outline of region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Delta. T 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ion, guided by "ecologicalpriority and green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and high quality" requirements,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territorial space of the demonstration area actively responds to the national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s requirement of "strategic, scientific, coordinated and operational", and focuses on urban and rural space optimization in the edge intersection areas of metropolitan area, ecological green production mode and life style,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ystem innovation. By analyzing the national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in the demonstrationarea,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a new model of cross-regional planning and governance.Yangtze River Delta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area,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ecological green, integration, high quality, spatial governance摘要关键词Abstract Keywords 2019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共同编制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精编】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年 6 月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3)第一节重大意义 (3)第二节发展基础 (4)第三节突出矛盾 (5)第四节重大机遇 (7)第二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8)第一节指导思想 (8)第二节基本原则 (8)第三节战略定位 (9)第四节发展目标 (10)第三章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格局 (12)第一节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的基底作用 (12)第二节推动人口区域平衡发展 (13)第三节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14)第四节打造一体化城乡体系 (17)第四章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17)第一节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 (18)第二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18)第三节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生态 (19)第五章健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20)第一节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20)第二节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 (23)第三节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25)第四节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27)第六章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28)第一节共守生态安全格局 (28)第二节推动环境联防联治 (30)第三节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33)第七章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34)第一节提升对外开放层次 (34)第二节建设高标准开放平台 (35)第三节加速集聚国际化人才 (36)第四节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36)第八章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37)第一节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 (37)第二节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 (38)第三节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40)第九章规划实施 (40)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41)第二节推动重点工作 (41)第三节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4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这对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走过了区域的布局合作和要素合作阶段,深化至体制机制的创新,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深层次阶段。
在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同时,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明晰,同质竞争仍较普遍,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现实与隐形的壁垒,城际交通互联互通和一体化管理仍有较大差距,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效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等。
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通过设立更高层级的协调发展机构,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协调发展机制。
通过开展长三角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研究,形成有序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
通过完善快速交通和同城化网络,构筑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通过设立环境监管治理制度和生态建设专项基金,构建长三角生态协同治理机制。
同时,要加强区域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联动实施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战略,协同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全球科创中心、自由贸易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
在此过程中,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员,需紧紧围绕顶层规划体系、产业分工协作、创新要素培育、区域交通一体、生态协同治理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主动对接和支持上海长三角龙头作用的发挥,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积极融入长三角顶层规划体系首先,瞄准长三角区域顶层规划设计。
注重立足需求,统筹全局,突出重点,有序实施,积极深化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呼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促进空间体系一体化发展。
其次,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无缝衔接。
在涉及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维护时,要重视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的无缝衔接,为融合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统一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蓝图。
长三角地区新型城市化的实践与探索
41
TOP_ l C 热点 题
新世纪 以来 , 苏州进入到以I 产业集群的形成 T 和信息化进程 大踏步推进为标 志的新型工业化 阶
段, 同时也开始了 以新型工业化 为物质基础和驱动
势和 国际经济技术梯度转 移的契机 获得了长足的
发展 ,以 占全国 11 .%的国 土面积 ,承载 了 63 .%
阶段,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取得了令人瞩 目的成 就 ,被学术界誉为 “ 苏南模式”和 “ I 苏卅 之路” ,目 前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朝着建设高水平小康社
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 目标奋进 。 与此同时 , 我 们也正在城市发展 、区域发展的实践 中积极地坚持
发展。 经历了工业化、 城镇化洗礼的苏州农村,长期 以来积贫积弱的状态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当时就被 ^ 、
区尤其是作为其核心腹地 的环太湖地区如何走出一
条新型城践 贵在 探 索
苏州地皮 长三角核心腹地 , 改革开放以来 , 经历
念 ,有着全新 的内涵和外延 。
认真学习国务院的 《 指导意见 》 ,正确理解和把
了“ 农转工 、 内转外 、 量转质”三个重大的战略转变
并成了6 个 ,已经发育成为 中等城市规模的 5 " 5 4 县 级市区和经过撤并的小城镇构成了新型网络城市形
区域的分工与合作是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个 重要课题。 随着实践的发 展和认识的升华 , 9 年 到 0
代后期 , 上海率先提出了长三 角区域经济—体化发 展的倡议并逐步成为各城市政府的共识 。 开始是提 区域协作 , 后来提区域联动 , 并由此而建立了长三 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议制度 , 由口号而逐步具体化为 实际的行动推进 , 在商 贸联动 、 旅游联动等少数领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几个问题
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总结词
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以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 展。
详细描述
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通过经济手段调节环境污染行为、促进环境保护的机制。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 ,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对环境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详细描述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地,其中上海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种不 平衡的发展格局不仅制约了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还导致了城市间的发展不协同、不均衡问题。因此,需要采 取积极措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各城市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城市间协同发展机制
总结词
长三角城市间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完全建 立,需要完善城市合作机制,加强城市 间的互动与合作。
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提 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材 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抢占未 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生产性服 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 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自主 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CHAPTER 04
生态环保与绿色发展
环境污染共治问题
要点一
总结词
环境污染共治问题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治理和管理。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长三角地区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空气、水 、土壤等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些环境问题不 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长三角更高质量 一体化发展。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环境污染 的治理和管理,包括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 高环境治理的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等。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度研究
政策8国策要论聚焦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下简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协调共进,着眼“一盘棋”整体谋划,着力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细化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优化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保障机制,形成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打造绿色发展底色,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抓好区域一体化发展共建美丽绿色长三角9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 48 No.20 2020*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重点项目“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规划跟踪评估研究”(GYZX200204);生态环境部预算项目“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研究”长三角区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群,是我国第一大经济区和世界第五大经济体[1]。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2—2019年,长三角区域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以下简称“三省一市”)GDP 逐年上升,区域GDP 年均增速为8.97%,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见图1)。
近几年来,长三角地区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优先示范区。
然而,长三角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之路。
2024年上海市公需科目继续教育考试题
2024年上海市公需科目继续教育考试题()年12月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A.2008B.2012C.2015D.2019答案:D《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描出,在()引领下我国深入推进供始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大湾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B.新时代理念C.新发展理念D.共享发展理念答案:C《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A.眼睛B.自己C.生命D.亲人答案:C《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25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A.3%B.18%C.65%D.70%答案:C闵采尔通常把贵族称为()。
A.“刽子手”B.“吸血鬼”C.“杀人魔”D.“强盗”答案:B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软基础设施投资的是()。
A.环保B.教育C.国防基础设施D.服务业答案:D以下陈述不属于“大变局”时代特质的是:()A.社会风险更加多样、复杂B.人化自然程度进—步加深C.社会治理政策更倾向效率D.人类普遍进入长寿时代答案:C长三角一体化的规划总面积为()万平方公里。
A.22.5B.33.6C.35.8D.47.5答案:C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中,以()等地区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A.江苏无锡B.上海临港C.浙江嘉兴D.安徽池州答案:B《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包括()。
A.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B.高质量发展样板区C.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D.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E.改革开放新高地答案:ABCDE除了上海大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还有几个都市圈,分别是()。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和建议
区域经济467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和建议陈 展 苏州工业园区国有资产控股发展有限公司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全球范围的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在逐步进行当中。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舆论点,将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一种发展的手段,对长三角的经济具有一定的意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产业结构、生态各方面都在不断推动中,虽然长江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快、规模大。
但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文章针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制进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4-0467-01前言长三角区域战略大体上可以分为经济区域规划、自发合作的开放和一体化的探索三个阶段,长三角地区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
区域经济一体化,它的根本动力是来源于市场的力量,它是一种在某种特定的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状态,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考虑整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来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经济一体化是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发展,这个发展的过程会对一体化组织产生重大影响和不同的效应,所以,经济一体化逐渐为世界经济产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经济一体化有助于生产要素在长三角地区自由的优化与配置,促进长三角地区市场的不断扩大与经济增长,有助于赐予世界多极化新的内容,促进经济全球化。
当前政府主导力量下,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不够有效和规范,这种现象直接对长三角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了影响,制约了区域内部的资源的有效利用。
1.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利用价值不高长三角区域的公路和铁路的建设有效的提高了区域可达性水平,但是长三角因为缺乏区域综合的规划,不同交通方式之间没有达到充分的协调,衔接程度不够,这些都对长三角的互联网水平的全面提升提出了考验。
2024上海市继续教育公需科目题库及答案
2024上海市继续教育公需科目题库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科研机构、高校要按照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制定以()为评价标准的科技创新人才收入分配激励办法。
A.论文数量B.工作年限C.实际贡献D.职务职级2.()是创新主体,是市场竞争主体,是产业发展支撑主体,是知识产权战略运用主体。
A.国家B.政府C.企业D.个人3.()“大数据“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我国对大数据产业顶层设计的开始A.2014年B.2015年C.2016年D.2017年4.()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
A.科技B.军事C.人才D.经济5.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A.均衡B.协调C.高速D.平稳6.根据《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项目(课题),不把()作为申报指南、立项评审、综合绩效评价、随机抽查等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A.技术路线B.经费预算C.项目成果D.论文7.关于知识产权的主要特性,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地域性B.时间性C.不可复制性D.无形性8.《中国制造2025》中指出,()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A.工业B.制造业C.农业D.服务业9.《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提出,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加快发展,()是关键。
A.人才B.教育C.科技D.经济10.要优化人才()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
A.表彰奖励B.负面清单C.奖惩结合D.黑名单11.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
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摘要:创新已经从工程和机械创新系统发展到生态和有机创新系统。
长三角地区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区域内资源更大程度优化配置,也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各产业协同创新!新颖互补,激发更多创意。
文章采用理论推演、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在厘清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战略布局。
三角洲地区,包括管理体制的“立体一体化”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五步走”。
本研究将为加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促进长三角地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长江、三角洲、路径、机制、生态一、简介创新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创新生态是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对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
长三角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门户。
创新生态圈的建设,可以实现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完备、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充满创新活力的目标,对国家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和社会。
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可以集聚国内外高端企业、创新要素、研发机构、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等资源,助力长三角地区打造自主创新高地,形成优化的发展体系。
创新生态。
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有利于长三角区域在政策、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等方面良性发展。
为此,本文提出了长三角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以促进长三角地区各类创新主体的耦合与互动、良性合作与发展。
特色产业集群。
该研究也进一步将国内外科技资源向长三角地区拓展。
集聚的主要方式和渠道,为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快科技资源集聚和转化,使长三角地区形成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示范区提供借鉴。
开放创新、转型升级等,为高层次创新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理论基础1.创新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
创新系统很早就受到关注。
国家创新体系于1987年首次提出,主要由政府部门、高校、中介机构、企业和科研机构组成。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宣州-高淳省际毗邻地区总体发展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研究
安徽建筑中图分类号:TU9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359(2024)3-0023-03DOI:10.16330/ki.1007-7359.2024.3.0081引言建设省际毗邻地区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战略之举。
研究探索宣州-高淳毗邻地区在产业协作、生态环保、民生共享、社会治理及交通互联等方面的合作模式及实施保障措施,把宣州-高淳省际毗邻地区建设成为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地区,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样板区和增长极。
2省际毗邻地区基础研判生态本底:山+湖+田+村+城等相同的生态要素,毗邻区域生态本底要素基本一致,具备一体化发展先决条件。
产业发展:宣州产业基础良好,用地条件优越,高淳产业发展及区域定位与宣州区互补。
毗邻区域产业发展优劣势互补,具备一体化发展可能性。
旅游发展:高淳经验丰富,但遭遇瓶颈;宣州资源丰厚,基础较好。
毗邻区域旅游资源基本类似,经验资源可共享,旅游发展具备一体化发展可能性。
3规划原则3.1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控制开发强度、厚植生态优势,彰显自然生态之美。
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产业绿色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互促双赢。
3.2坚持共建共享、一体推进探索一体化推进的共同行为准则,强化产业协作,共同发展,强化乡村联系,携手共同繁荣,兼顾好各方利益,充分激发各地积极性、创造性,推动板块优势互补、合作共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形成多主体、多层级、多领域集成推进的良好态势。
3.3坚持对标一流、高点突破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围绕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开放平台、城市设计、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加快落实各类改革试点举措,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3.4坚持各扬所长、彰显特色宣州-高淳省际毗邻地区自古以来山水相连、地缘相近,文化相融、人缘相亲,经贸合作、源远流长,是吴越文化与徽州文化交融的集中承载地,应在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上先行探索,融入现代元素,营造古今辉映的场所空间。
区域协调发展的案例
区域协调发展的案例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两个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案例: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核心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
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在政策、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积极推动合作和协调发展。
2024年,长三角地区共同签署《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旨在建设高效协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高度融合的发展模式。
长三角地区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体化交通规划,加强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提高地区内部和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通流动效率。
同时,长三角地区积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的衔接和整合,推动制造业向现代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此外,长三角地区还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人才在地区内部的流动和共享。
这些努力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质量。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的一个新兴经济区,包括广东、香港和澳门三个地区。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推进粤港澳合作和协同发展的示范区。
为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国中央政府提出了“一国两制、共同发展”的发展理念,加强了粤港澳之间的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致力于打造枢纽型经济,通过资源互补、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内产业链的衔接和合作。
大湾区还加强了交通运输的联通,提高了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推动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与此同时,大湾区加强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通过设立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推动了区域创新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
总结而言,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成功案例。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大人才引进与交流,这些地区成功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推进。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同发展
1.制定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引导不同区域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2.加强产业布局的统筹规划,形成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和协作体系。 3.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支持企业进行跨区域的产业合作。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推进人才流动
1.打破户籍、社保等制度障碍,促进人才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 2.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3.加强教育和培训,提升人才素质和技能,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智力支持。
▪ 跨境投资协同
1.跨境投资协同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式,需要促进 各国之间的投资合作。 2.跨境投资协同可以促进资本流动,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的投资 水平和效益。 3.跨境投资协同需要加强投资风险评估和管理,确保投资的安 全性和可持续性。
协同发展的机制:政策、市场与产业
▪ 基础设施协同
1.基础设施协同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保障,需要加强 各国之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2.基础设施协同可以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的物流效率和交通便利 性,促进经济发展。 3.基础设施协同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科 学性和可持续性。
一体化与协同发展的挑战与问题
人口流动与社会保障问题
1.人口流动导致社会保障问题难以解决。 2.各地区社会保障政策差异大,影响人口流动。 3.需要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协同,保障人口流动权益。
行政区划与一体化发展的矛盾
1.行政区划可能阻碍一体化发展进程。 2.地方政府间存在竞争关系,可能影响一体化发展。 3.需要创新行政区划和治理模式,推动一体化发展。
加强金融合作
1.推进金融市场的区域一体化,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2.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跨区域业务,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3.加强金融监管合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汇报材料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汇报材料一、发展背景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组成,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始终秉承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委联合发布《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更高水平的区域一体化、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区域一体化市场与产业体系等一系列重要措施。
为持续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各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断做大做强长三角经济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产业融合深度推进长三角地区在产业融合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不断探索新的增长点。
在上海浦东新区,传统的航空制造业和航空服务业已实现深度融合,形成了集设计、制造、维护、租赁等综合服务为一体的航空产业服务体系;江苏、浙江等地也在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实现了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升级。
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铁路、高速公路、水路等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大幅缩短了区域内物流时间和成本,提高了整体运输效率。
长三角城市群正在建设全球一流城市群,以更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为支撑,打通“最后一公里”问题,并推动“一小时经济圈”形成,实现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高效流动。
四、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全过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密围绕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高质量创新发展格局。
江苏、浙江等地致力于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绿色发展规划和政策,鼓励企业进行低碳、环保生产,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和物质循环利用。
长三角地区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积极推进湿地保护、水系保护、生态修复等工作,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提升了居民的生态福祉。
五、开放合作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构建区域间的开放合作体系。
上海自贸区、杭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南京江北新区等一系列开放平台的建设,有效促进了区域内外贸易便利化,鼓励加强产业合作与投资合作,形成更加活跃的国际合作共享平台。
长三角区域生态一体化的整体性治理研究
长三角区域生态一体化的整体性治理研究作者:李晓莉来源:《党政论坛》 2020年第12期李晓莉[摘要]生态一体化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维度。
当前长三角区域生态一体化治理中存在着生态价值理念冲突、跨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从整体性视角出发,应建立一种解决该问题的方式:纵向上中央与各层级地方政府之间明确长三角区域生态治理的权责;横向上长三角区域内地方政府之间整合资源,根据生态补偿协议或污染者付费原则处理区域环境治理难题;跨越公私边界,政府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长三角生态环境治理。
[关键词]生态一体化;整体性治理;长三角区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区域在经济社会方面的联系变得日益紧密。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进口博览会上提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上升为国家战略。
生态一体化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维度,但由于行政区管辖的制约,长三角区域生态一体化治理面临着一些问题。
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整体性治理的视角构建长三角区域生态一体化治理的框架与路径。
一、生态一体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1.生态一体化及相关概念所谓生态一体化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城市通过制度创新跨越行政边界形成生态治理的合力,能够对区域公共环境实现有效的治理,提高公共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服务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美的环境基础。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必然包含着生态一体化,可以说生态绿色是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底色。
长三角区域的生态一体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进行;二是鉴于长三角区域内有些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同质化竞争,产业转型从上海向四周迁移的特点,区域内太湖流域涉及苏南、浙北,太浦河流域贯穿江、浙、沪,联结太湖和黄浦江,所以必须从整体性视角统筹推进该区域生态一体化问题。
2.整体性治理理论及分析框架(1)整体性治理理论整体性治理的提出是针对新公共管理运动带来的公共服务碎片化、公共部门与功能分散化问题。
英国学者佩里·希克斯奠定了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罚法语言中的“责令”文化行政处罚在我国各领域都有自己的具由于过去二十年大规模基础建设后设施水平的提高,使得本世纪交通发展面临重大转变:由注重偿还历史欠帐转向适度超前,交通不仅为适应区域与城市发展的需要提供保障,而且要发挥交通的引导作用,积极促进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由注重数量转向质量与数量并重,不仅要满足人民基本交通需求,而且要提供高质量、高水准的交通服务;由注重建设转向"建管" 并举,不仅要加快交通建设,而且要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发挥交通设施效率;由注重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转向综合考虑区域交通发展,全局统筹、内外结合,重视市域交通对外辐射和衔接,既优化市域范围内的交通资源配置,又形成与周边交通融会贯通的格局。
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道路网络,其规划必须主动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规划的理论、方法、体系,成为道路建设的先导。
寻求区域空间发展与道路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途径,解决市区与市域、城市与城际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寻求能主动适应城市化和快速机动化发展的路网规划理伦,研究规划的功能以及对于规划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规划方法、解决规划核心技术问题;研究适合都市圈和都市区的路网规划方法,开拓规划思路,建立与这种区域发展新格局相适应的规划体系和规划原则。
1.区域发展的趋势与特征分析过去10-20年,由于城市扩展、城市化和郊区化、运输技术的进步等,城市和城市间区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城市与农村在比较发迗的地区已经难以找出明显的边界,规划中城区的概念逐渐被都市区取代。
尽管在商务、政府机构、文化等方面中心城市仍然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整个社会活动系统中,城市只是区域的一个组成、一种形式。
无论是区域经济发展还是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均必须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
城市与城市以外的地域不可分隔,并且呈现出强烈的一体化趋势。
区域发展趋势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经济和交通等因素作用下城市集聚、福射能力的增强,使城市间空间联系密切而形成联合体、形成网络化空间格局,是发迗区域空间形态的生长趋势『张京祥等,2 001』。
由于城市区位因素、人口规模、自然资源和经济实力的差异,形成了区域空间范围内城市的等级规模,并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带、城市群或都市圈。
在"1997〜1998年中国城市规划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我国大城市已经出现城市形态区域化、城镇体系走向网络化和建立城市联盟的趋势。
实际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超大型城市群和若干城镇密集区已经形成立『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2001』。
区域以一个或多级核心城市为主导、围绕核心城市进行产业调整和经济、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成为近期和未来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大趋势都市圈发展改变了城市间空间联系的模式,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对都市圈城市间的联系、经济交往和带动起到显著的作用,表现为沿快速交通走廊的城市间时空距离的缩短、交通量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趋同。
城市化与郊区化发展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信息时代带来的集中化和分散化的双重效应,已经造成了各式各样的城市和郊区的景象,由此对区域交通提出了严峻挑战。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伴生物,这一概念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已经提出。
城市化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以及大城市人口的集中『周干峙,2002』。
郊区化指人口、就业岗位和工商业等从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广义郊区化认为只要城市中心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就是郊区化,而狭义郊区化概念认为只中心区人口和功能外迁、并且导致中心区的停滞或衰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郊区化『吴国兵,200 0』。
城市化与郊区化发展产生的典型现象之一,是人口和岗位由传统中心区向郊区的迁移。
表1欧洲大都市人口和岗位的分散化趋势年份人口增长年份岗位增长中心城郊区中心城郊区安特维普197 0-1981-1974-1984-哥本哈根1970-1985-11970-1983-汉堡1970-1981- 1961-1983-利物浦1971- 1980—1978-1984—米兰1968-1980-1971-19 81-巴黎1968-1980-197 5-1982-鹿特丹1970-198 0-1975-1984-资料来源:G enevieveGuiliano,T ransportationSolut ionGroup,1998 尽管当前从宏观总体上看我国大多数城市仍处在以集聚为主的发展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许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没有离心增长和扩散现象。
城市经济和人口的集聚、扩散是相互依存同时存在的,城市发展在空间上的表现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这一对矛盾运动的结果,贯穿了城市、区域发展的始终。
随着郊区经济实力增强,可能成为城市各种功能新的集聚中心,形成郊区核甚至边缘城市(EdgeCity),使城市从单中心向多核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城镇空间结构。
我国大城市中心区与其周围城镇在功能上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中心城产业结构的升级,"退二进三"的实现和居住条件的改善无不依赖于周围小城镇地区宽阔的地域空间。
以上海市为例,乡镇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已由1984年的%上升为1997年的%、200 0年超过60°/。
中心城市和其周地区密切的商品、服务、资金、信息和通勤等双向联系以及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十分明显。
这种辐射必然通过地域邻近的特点或通过中心城对外交通干线得以实现,从而形成城镇活动走廊『潘海啸等,200 2』。
交通与技术进步的影响运输系统和运输技术改进使空间尺度概念大大扩展,劳动者日常活动半径显著增大。
交通、通讯等技术进步使原来建立在"城市一工业""乡村一农业”这种产业互补关系基础上的城乡相互作用演进为乡村非农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新型城乡关系,城乡间的联系方式日益多样。
技术进步使产业的区位选择越来越少地受到传统区位因子的约束。
由于交易费用降低和市场的拓展,出现产业的空间重新定位『Wheel er,Aoyama,Warf, 200 2』。
传统的制造业可能被迫分散出去,而新兴制造业的区位指向因子也出现多元化倾向。
其结果是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的产业结构同时产生互动转换,使城乡相互作用建立在基于不同技术水平和资源配置优势的产业关联之上。
快速、指向型交通系统推动了这种发展趋势,各种功能得以在空间上实现分隔和跨越。
北美郊区蔓延大部分的原因与交通无关『Guilia no, 1998』,有选择的地方道路和区域高速公路增加,对遏制这种无序蔓延反而是有益的。
区域发展特征空间结构的发展特征区域空间结构与形态具有以下特征『顾朝林等,2⑻0』『张京祥,2001』:整体性特征。
不同地域的城市空间组成不是点的简单集合,而是面的网络。
每个点的变化与运动都牵涉其它点的空间发展与变化;分化性特征。
各个体空间具有相对的独立形态和发展变化规律,有各自的发展需求;中心性特征。
区域内某一城市发展成控制中心,其它城镇依托交通体系成网络状与其发生关系;层次性特征。
以点为主、多层次和多类型是我国城市体系的特征之一。
随着城市化水平以及城市的开放程度提高,空间职能仅依赖于体系内而不作用于体系外的局面逐渐打破。
非"树形结构"、更为复杂的空间层次形态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动态性特征。
区域空间的整体形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空间的地位、作用、大小和整体形状都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空间体系结构的变化。
重点港口、交通线的建设,重点地区的投资与开发,将导致原来的城市网络体系发生大的变化。
尽管近年国外非常关注区域发展过程中"蔓延"及发展不经济问题『Otto,2000』『De en,2000』,但我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各类城市的发展基本上都处于以集聚为主的阶段,表现为大城市中心区向近郊区扩散和外来人口向近郊区集聚。
京、沪、津、穗、沈等特大型城市均已出现中心区的部分人口和产业向近郊区迁移扩散现象,大城市近郊区成为自内向外的扩散与自外向内的集聚相交汇、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交叉起作用的具有较大发展活力的地带。
此外,市场经济体制对居民就业和居住地选择的调节作用曰趋明显,住房市场化使得居住与工作地点的分离现象更为普遍,便利的交通网络和私人小汽车为通勤的普遍化创造了条件。
区域发展背景下的规划变革规划方法总体趋势具有从局部、分散向整体有机;从封闭终态向动态开放;从经济发展向生态环境;从单学科向多学科综合的发展取向。
相继产生了整体规划、滚动规划、连续性规划、应变规划、动态规划、生态规划等方法。
针对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问题和不同价值观,空间发展规划方法仍有多种不同的取向。
随着市场经济因素的加强,发展的不稳定性给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带来困难只能通过建立动态发展观念来解决,即用远景规划来控制长期发展的"合理性",用动态发展规划来进行"边缘调整"。
国外十分重视这一层次的规划,英国称之为结构规划,美国称为动态规划,澳大利亚称为战略规划,而新加坡称为概念规划,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由于市场化背景下城市间竞争的剧烈、区域发展协调机制的不健全;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等领域关系的变化;以及规划作用的变化,导致我国原有的总体规划体制和区域空间结构形态变化不相适应,更具宏观性、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应运而生『张兵,2002』『邹兵、XX』。
战略规划强调有选择地研究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强调规划的动态性和灵活性;更符合政府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和城市竞争的要求。
战略规划力争使规划干预由补救性干预转变为展望性干预。
根据对区域空间发展相关各系统的发展预测、空间发:规律和人们对未来的要求,提出发展目标、起到克服或减少未来发展过程中矛盾的作用。
战略规划不仅可以突破总体规划的时间规定,也可以克服行政地域的限制。
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包括区域地位与城市竞争力;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大型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若干方面『李晓江,XX』。
对应于区域战略规划、远景规划和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的变化,交通系统规划的任务也必须从单纯的设施布局和建设规划转向注重长期发展的战略性规划(St rategicTransportationPlan),从"适应性规划"转变为”引导性规划":在区域内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发展背景下,在更广阔的地域空间范围审视和评价运输系统的长远作用;着眼于区域、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健康发展,寻求运输系统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发展、追求系统内部的均衡与完善;从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交通基本属性入手,从区域城镇体系、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出发,提出交通设施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展望更远的发展期,探索城市化成熟期的基础设施合理水平,预留发展的空间与发展的可能;理解交通基础设施的导向型发展与控制发崑双重作用,充分发挥交通系统对区域空间结构的支持和引导作用;重视区域发展与城市发展中交通需求层次、结构的变化,正确把握设施设计从空间"量的扩张"向系统服务"质的提高"的转移;强调交通规划的整体协同观点、交通分流观点、优先服务观点、系统性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