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TF介绍
http标准
http标准HTTP标准。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一种用于传输超文本的应用层协议,它是互联网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协议之一。
HTTP协议的标准化对于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HTTP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HTTP协议的标准化由IETF(Internet EngineeringTask Force)负责。
IETF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致力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标准化工作。
HTTP协议的标准化工作由IETF的HTTP工作组负责,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RFC(Request for Comments)文档,其中包括HTTP/1.0、HTTP/1.1、HTTP/2.0等版本的协议标准。
这些标准文档详细规定了HTTP协议的各个方面,包括协议的结构、语法、语义、状态码、请求方法、响应头等内容。
其次,HTTP协议的标准化对于互联网应用的开发和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在互联网上,几乎所有的应用都是基于HTTP协议进行通信的,比如浏览器访问网页、手机App请求数据、物联网设备与服务器通信等。
如果HTTP协议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不同的应用和设备之间就很难进行有效的通信。
而通过HTTP协议的标准化,可以确保不同厂商、不同平台的设备和应用之间可以互相通信,保证了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操作性。
另外,HTTP协议的标准化也推动了互联网应用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网络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视频流媒体、实时通讯、大数据传输等。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HTTP协议的标准化工作也在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推出了HTTP/1.1、HTTP/2.0等新版本,以支持更高效的数据传输、更快速的页面加载、更稳定的连接等功能。
这些新特性的加入,为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稳定和高效的基础。
最后,HTTP协议的标准化工作也在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HTTP协议的性能和安全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rfc协议
rfc协议RFC (Request for Comments)协议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发布的一系列文件,它描述了互联网的各种协议、技术和标准。
RFC文档由IETF的成员和其他网络专业人士撰写,并经过同行审查后发布。
本文将对RFC协议进行简要介绍。
RFC协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9年,当时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刚刚建立,人们需要一个组织用于记录和交流互联网的相关协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RFC协议逐渐成为互联网标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RFC协议的目的是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合作和共享。
它提供了一种开放的、民主的方法,使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互联网协议的发展过程中来。
RFC协议的草案可以由任何人提交。
一旦提交,草案将经过同行审查,并由IETF进行讨论和投票,最终形成正式的RFC文档。
RFC协议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从网络协议到应用程序的各个方面。
其中一些最著名的RFC文档包括TCP/IP协议族、HTTP协议、SMTP协议等。
RFC文档的编写方式相对自由,作者可以使用他们认为合适的格式和语言进行描述。
但是,RFC文档必须包含一些必要的内容,如标题、摘要、问题陈述、解决方案、安全考虑等。
这些要求确保了RFC文档的一致性和可读性。
RFC协议的发布对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促进了网络标准的制定和统一,使得不同厂商的设备能够互相通信,从而实现了互联网的互联互通。
同时,RFC协议的开放性也鼓励了创新和技术发展,使互联网能够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总之,RFC协议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
它通过开放、民主的方式推动着互联网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使得互联网成为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共享资源。
在未来的发展中,RFC协议将继续发挥其作用,推动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IETF的延伸、发展与展望
2020.10中国教育网络35IETF 的延伸、发展与展望互联网研究任务组(Internet Research Task Force, IRTF)旨在通过建立长期聚焦的研究组来推动对互联网演变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的方面为互联网协议、应用、体系结构及技术,而与其平行的机构——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则是重点关注工程和标准制定方面的短期事务。
IRTF 由诸多具有长期稳定会员关系的研究小组组成,并由互联网研究指导组(Internet Research Steering Group,IRSG)进行管理。
所有的研究组需要定期进行汇报,并鼓励其举办研讨会(经常性与IETF 共同举办),此外将其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发表。
IRTF 现阶段研究组有10个(截至2017年底),分别为密码技术研究组、全球互联网接入研究组、人权协议研究组、互联网拥塞控制研究组、信息中心网络研究组、协议测量分析研究组、网络功能虚拟化研究组、网络管理研究组、网络编码研究组以及物联网研究组。
另外,已经终结的研究组有27个。
互联网拥塞控制研究组(Internet Congestion Control Research Group,ICCRG)首要目标在于寻求互联网拥塞控制体系下的长期可行的解决方案,兼顾合适的收益与开销折衷;次要目标为提升传输协议的评价方法,并开发一套仿真测试套件。
ICCRG 将提出RFC,描述未来拥塞控制体系结构必须面对的新兴问题的本质,最终向IETF 提供适用于互联网规模的方案推荐。
信息中心网络研究组(Information实现技术等层面;人权协议研究组(Human Rights Protocol Considerations Research Group, HRPC)探索人权与网络协议间的关系,及协议对自由表达和自由联合的影响,对未来协议的设计开发提供指导;协议测量分析研究组(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for Protocols Research Group, MAPRG)对协议实际效果进行评估,为协议工程指导标准环境下的开发和指导IETF 对协议的定义都提供支持;网络管理研究组(Network Management Research Group, NMRG)研究对互联网管理方面的新技术,致力于解决IETF 中尚未完全考虑清楚的工程问题;网络编码研究组(Network Coding Research Group, NWCRG)为解决网络编码中开放性问题,开发网络编码应用以提升网络通信性能,另外汇总网络编码实现方案,推进基于网络编码通信的标准化过程。
IPv6基础介绍
IPv6基础介绍文档摘要:IPv6协议,IPv6优点,IPv6基本功能关键字:IPv6,ICMPv6,DHCPv6,PPPoEv6一、IPv6协议介绍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其中Internet Protocol译为“互联网协议”。
IPv6是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Force)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
目前IP协议的版本号是4(简称为IPv4),它的下一个版本就是IPv6。
1、IPv4设计的不足(a)IPv4地址空间不足IPv4地址采用32比特标识,理论上能够提供的地址数量是43亿。
但由于地址分配的原因,实际可使用的数量不到43亿。
另外,IPv4地址的分配也很不均衡:美国占全球地址空间的一半左右,而欧洲则相对匮乏;亚太地区则更加匮乏。
与此同时,移动IP和宽带技术的发展需要更多的IP地址。
IPv4地址资源紧张直接限制了IP技术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IPv4的地址短缺问题,也曾先后出现过几种解决方案。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和NAT(IP Network AddressTranslator)。
但是CIDR和NAT都有各自的弊端和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此推动了IPv6的发展。
(b)骨干路由器维护的路由表表项过于庞大由于IPv4发展初期的分配规划问题,造成许多IPv4地址分配不连续,不能有效聚合路由。
日益庞大的路由表耗用较多内存,对设备成本和转发效率产生影响,这一问题促使设备制造商不断升级其路由器产品,以提高路由寻址和转发性能。
(c)不易进行自动配置和重新编制由于IPv4地址只有32比特,并且地址分配不均衡,导致在网络扩容或重新部署时,经常需要重新分配IP地址。
因此需要能够进行自动配置和重新编址以减少维护工作量。
ietfrfc4571 格式
ietfrfc4571 格式IETF RFC 4571 介绍摘要本文档是关于 IETF RFC 4571 的介绍,旨在提供关于该标准的详细信息。
RFC 4571 是由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制定的一项标准,它描述了一种称为"传递通道属性协商"的协议扩展,用于在会话层协议间传递任意属性信息。
本文将对 RFC 4571 的目的、背景、协议细节以及应用场景进行探讨。
1. 引言RFC 4571,标题为 "传递通道属性协商",是 IETF 于2006年10月发布的一项标准。
该标准的目的是为会话层协议提供一种通用的属性协商机制,使得协议间可以共享会话相关的属性信息。
2. 背景在网络通信中,会话层协议通常需要在协商双方之间传递一些属性信息,例如传输协议版本、有效载荷类型、编码方式等。
在传统的会话层协议中,这些属性信息通常是通过协议的专用字段进行传递。
然而,当不同的协议需要进行互操作时,专用字段的定义和解析可能会带来一些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FC 4571 提出了一种称为"传递通道属性协商"的扩展协议。
该协议允许会话层协议间传递任意属性信息,而不受专用字段定义的限制。
通过使用传递通道属性协商协议,不同的协议可以更加灵活地共享属性信息,提升互操作性。
3. 协议细节RFC 4571 定义了一种基于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 (SDP)的传递通道属性协商机制。
SDP 是一种描述多媒体会话会话信息的协议,RFC 4566 中有详细的介绍。
RFC 4571 扩展了 SDP,使其能够传递任意的属性信息。
在传递通道属性协商中,添加了一个新的m行类型,称为"T"行。
T 行允许协商双方在SDP中传递属性信息。
协商过程包括了"请求-应答"的交互,通过T行中的属性字段进行属性信息的传递。
4. 应用场景传递通道属性协商在各种多媒体会话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我国信息安全技术标准体系与认证认可制度介绍》
第十期《我国信息安全技术标准体系与认证认可制度介绍》一. 什么是信息安全技术标准体系?为了规范信息系统建设、资源保护、管理、服务等信息安全各方面的建设,使信息安全在各个方面都有据可依,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显得十分重要,国际国内都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信息安全标准体系是由信息安全领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有机整体,是编制信息安全标准编制、修订计划的重要依据,是促进信息安全领域内的标准组成趋向科学合理化的手段.信息安全技术领域有国际标准体系、国家标准体系、行业标准体系和地方标准体系等,而且通常高层次的标准体系对下有约束力。
事实上,在这些特定领域标准的执行还要看各个国家的管理法规和制度。
国际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主要由信息系统安全的一般要求、开发安全技术和机制、开发安全指南和安全管理支撑性文件和标准等几部分组成。
二。
国内外信息安全标准化组织有哪些?国际上与信息安全标准化有关的组织主要有以下四个.1.ISO/IEC JTC1(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所属SC27(安全技术分委员会)的前身是SC20(数据加密技术分委员会),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安全的一般方法和技术的标准化工作。
ISO/TC68负责银行业务应用范围内有关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主要制定行业应用标准,与SC27有着密切的联系。
ISO/IEC JTC1负责制定的标准主要是开放系统互连、密钥管理、数字签名、安全评估等方面。
2。
lEC在信息安全标准化方面除了与ISO联合成立了JTC1下的分委员会外,还在电信、信息技术和电磁兼容等方面成立了技术委员会,如TC56可靠性、TC74 IT设备安全和功效、TC77电磁兼容、TC108音频/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电子设备的安全等,并且制定相关国际标准。
3.ITU SG17组负责研究网络安全标准,包括通信安全项目、安全架构和框架、计算安全、安全管理、用于安全的生物测定、安全通信服务等.4。
IETF(Internet工程任务组)制定标准的具体工作由各个工作组承担。
ietfrfc4571 格式
ietfrfc4571 格式
RFC 4571是一项Internet标准,用于定义以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SDP) 描述会话初始化协议(SIP)会话的语法和语义。
该RFC的目的是为了确保SIP会话的顺利初始化,考虑到SDP的作用和功能。
SDP被用于在会话发起阶段传递会话和媒体信息。
在RFC 4571中,SDP的语法和规则进行了详细说明,确保了会话描述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RFC 4571中还包括了对SDP格式的定义和使用的示例。
这些示例涵盖了会话描述的各个方面,如会话起始、媒体流的描述、会话属性等。
此外,RFC 4571还介绍了与SDP相关的其他标准和规范,以便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使用SDP。
值得注意的是,RFC 4571旨在提供技术指导和建议,以促进SIP 会话的交互。
它并非标准要求,而是为实施者和开发者提供一个统一的规范和参考。
因此,对于SIP会话实现者和开发者来说,理解和遵循RFC 4571对于确保会话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通过遵循RFC 4571的规定,SIP会话的交互能够更加稳定和一致,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
在开发和实施SIP会话时,我们应该参考这一规范,并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必要的自定义和扩展。
tr069协议
tr069协议TR-069协议介绍TR-069(Technical Report 069)是由全球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制定的一项用于远程管理和配置设备的协议。
它的全称是“CPE WAN Management Protocol(CWP)”,也被称为“Auto Configuration Server(ACS)”协议。
TR-069协议为设备提供了一种标准的远程管理和配置机制,可以使设备厂商和服务提供商远程管理和更新客户的设备,并为设备提供实时监控和故障排除的功能。
该协议适用于智能电视、路由器、网络摄像头、光猫、电信终端等各种家庭和企业网络设备。
TR-069协议的核心组件是ACS(Auto Configuration Server),它是负责接收和处理设备发送的请求的服务器。
ACS可以对设备进行诊断、配置、软件升级、故障处理等一系列操作。
设备通过ACS和网络进行通信,ACS通过配置文件和命令来管理设备。
TR-069协议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TR-069协议提供了一种标准的远程管理和配置机制,可以避免不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通过统一的协议,设备厂商和服务提供商可以远程管理和更新不同类型的设备,提高设备管理的效率。
其次,TR-069协议支持实时的设备监控和故障排除。
通过TR-069协议,设备可以定期上报状态信息到ACS,ACS可以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及时做出响应。
当设备出现故障时,ACS可以根据设备上报的信息进行故障排查和诊断。
再次,TR-069协议支持远程配置和软件升级。
通过ACS可以对设备的各种参数进行配置,并可以安全地进行软件升级。
这样,设备厂商可以通过远程方式对设备进行配置和维护,减少了现场维护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最后,TR-069协议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扩展性。
通过设备和ACS之间的双向认证和安全机制,可以确保通信的安全性。
ietf语言标签中文表示法
ietf语言标签中文表示法1.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是为了引导读者进入文章的主题和背景,需要简要介绍关于IETF语言标签及其中文表示法的概述。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概述部分内容:在全球化的时代,语言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在互联网上准确地表达不同语言和地区的内容,国际标准化组织(IETF)开发了一种称为IETF语言标签的标准。
这些标签允许我们标识和区分不同的语言,从而实现更好的语言互通。
然而,目前IETF语言标签主要基于英文表示法,这对于非英语为母语的用户来说可能并不友好。
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需求,有人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想法,即在IETF语言标签中引入中文表示法。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更好地满足非英语用户的需求,还能促进全球互联网上的多语言交流。
本文将深入探讨IETF语言标签的中文表示法,旨在介绍其定义、优势以及使用上的注意事项。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新兴领域,并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IETF语言标签。
1.2 文章结构本文旨在介绍和讨论IETF语言标签中文表示法。
文章结构如下: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的内容和目的。
首先,我们将介绍IETF语言标签的定义及其在语言标记中的作用。
接着,我们将详细讨论IETF语言标签的英文表示法,包括其语法和规则。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首先,我们将深入研究IETF语言标签的定义。
通过详细解释标签的构成和含义,读者将更加全面地理解IETF 语言标签的用途和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介绍IETF语言标签的英文表示法,其中包括标签的格式、语法规则以及如何使用标签来表示不同的语言和地区。
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并提供IETF语言标签中文表示法的优势与注意事项。
我们将详细讨论IETF语言标签中文表示法相比英文表示法的优点,以及使用该表示法时需要考虑的注意事项。
通过这一结论部分,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IETF语言标签中文表示法。
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关于IETF语言标签中文表示法的全面介绍和讨论。
IPv6基础介绍
IPv6基础介绍⼀、IPv6基础介绍1、IPv6是Internet⼯程任务组(IETF)设计的⼀套规范,它是⽹络层协议的第⼆代标准协议,也是IPv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的升级版本。
2、IPv6与IPv4的最显著区别:IPv4地址采⽤32⽐特标识,⽽IPv6地址采⽤128⽐特标识。
128⽐特的IPv6地址可以划分更多地址层级、拥有更⼴阔的地址分配空间,并⽀持地址⾃动配置;近乎⽆限的地址空间是近乎⽆限的地址空间是IPv6的最⼤优势。
3、IPv6基本报头:(1)IPv6报⽂由IPv6基本报头、IPv6扩展报头以及上层协议数据单元三部分组成。
(2)IPv6的基本报头在IPv4报头的基础上,增加了流标签域,去除了⼀些冗余字段,使报⽂头的处理更为简单、⾼效。
(3)关键字段:Traffic Class:流类别,长度为8bit,它等同于IPv4报头中的TOS字段,表⽰IPv6数据报⽂的类或优先级,主要应⽤于流可以理解为特定应⽤或进程的来⾃某⼀源地它⽤于区分实时流量。
流可以理解为特定应⽤或进程的来⾃某⼀源地QoS。
Flow Label:流标签,长度为流标签,长度为20bit,它⽤于区分实时流量址发往⼀个或多个⽬的地址的连续单播、组播或任播报⽂。
IPv6中的流标签字段、源地址字段和⽬的地址字段⼀起为特定数据流指定了⽹络中的转发路径。
这样,报⽂在IP⽹络中传输时会保持原有的顺序,提⾼了处理效率。
随着三⽹合⼀的发展趋势,IP⽹络不仅要求能够传输传统的数据报⽂,还需要能够传输语⾳、视频等报⽂。
这种情况下,流标签字段的作⽤就显得更加重要。
跳数限制(Hop Limit):长度为8bit,该字段类似于IPv4报头中的Time to Live字段,它定义了IP数据报⽂所能经过的最⼤跳数。
每经过⼀个路由器,该数值减去1;当该字段的值为0时,数据报⽂将被丢弃。
(4)IPv6为了更好⽀持各种选项处理,提出了扩展头的概念。
IPV6原理及应用
IPV6原理及应用1. 简介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是因特网协议的第6个版本,是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于1998年制定的下一代网络协议。
相比于IPv4,IPv6具有更大的地址空间,更好的路由选择、更强的安全性以及更好的性能等优势。
本文将介绍IPv6的原理和应用。
2. IPV6原理2.1 地址长度IPv6的地址长度为128位,相比IPv4的32位地址长度要大得多。
IPv6的地址可以被表示为8组16进制数字,每组数字之间用冒号分隔。
例如,一个IPv6地址可以是2001:0db8:85a3:0000:0000:8a2e:0370:7334。
IPv6地址的长度优势使得因特网可以支持更多的终端设备和更多的网络。
2.2 地址类型IPv6地址分为三种类型:单播地址、组播地址和任播地址。
其中单播地址用于点对点通信,组播地址用于一对多的通信,任播地址用于将数据发送到一个组中的任何一台设备。
2.3 自动地址配置IPv6引入了自动地址配置(Autoconfiguration)的概念,使得主机能够自动获取IPv6地址。
其中最常用的自动地址配置方式是通过使用无状态地址配置(Stateless 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SLAAC)协议来获取全局唯一的IPv6地址。
2.4 寻址与路由IPv6使用前缀和子网标识来进行寻址,并且支持更多的子网数量。
IPv6的路由表也有了一些变化,增加了路由聚合功能,减少了路由表的规模,提高了网络的路由效率。
3. IPV6应用3.1 互联网接入随着IPv4地址的耗尽,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转向IPv6。
IPv6的广泛应用使得用户能够更方便地接入互联网,并获得更好的网络性能。
3.2 云计算由于IPv6拥有更大的地址空间和更好的路由选择功能,使得云计算应用能够更好地支持大规模的设备连接和数据传输。
IPv6的广泛应用为云计算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设施。
Internet(IETF) 工程任务组
Internet(IETF)工程任务组Internet(IETF)工程任务组2009-03-20作者:字体选择:【大】【中】【小】最新推荐CERNET:做互联网的先行者和创新者12-10 CERNET 为“三通两平台”提供网... 12-04高校科研信息化暨专利信息服务... 11-15 教育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 11-07 1、概述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简称IETF)是一个公开性质的大型民间国际团体,史创于1986年,其主要任务是负责互联网相关技术规范的研发和制定,已经致力于互联网相关技术标准的研发和制定将近20年,汇集了与互联网架构和互联网顺利运作相关的网络设计者、运营者、投资人和研究人员。
目前,IETF已成为全球互联网界最具权威的大型技术研究组织。
IETF将工作组分类为不同的领域,每个领域由几个Area Director负责管理(AD)。
国际互联网工程指导委员会(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Steering Group,简称IESG)是IETF的上层机构,它由一些专家和AD组成,设一个主席职位。
国际互联网架构理事会(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简称IAB)负责互联网社会的总体技术建议,并任命IETF主席和IESG成员。
IAB 和IETF是互联网社会(Internet Society,简称ISOC)的成员。
IETF体系结构分为三类,一个是互联网架构委员会(IAB),第二个是互联网工程指导委员会(IESG),第三个是在八个领域里面的工作组(Working Group)。
标准制定工作具体由工作组承担,工作组分成八个领域,分别是Internet路由、传输、应用领域等等。
IAB成员由IETF参会人员选出,主要是监管各个工作组的工作状况,它必须非常认真的考虑Internet是什么,它正在发生什么变化以及我们需要它做些什么等问题。
基于IETF的文献检索方法初探(芦霞 杨颖 廖佳佳)
2011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二届知识产权论坛-论坛征文(专利代理与专利审查业务交流主题)基于IETF的文献检索方法初探(A Preliminary Study for IETF Literature Search)芦霞杨颖廖佳佳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摘要:本文介绍了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的组织结构、工作方式、发布的文献类型和撰写方式,对IETF的主要关注领域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在通信领域专利审查过程中,何种情况下应考虑对IETF发布的文献进行检索,并结合案例提供了一种基于IETF文献的检索方法。
关键词:IETF RFC I-D协议检索1、前言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是全球互联网领域最具影响力和权威的技术组织。
IETF组织、制定、监督和开发的互联网协议,例如TCP、UDP、IP、HTTP、SMTP、POP3、IPv6、SIP等等,是互联网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
“没有IETF就没有互联网”是对IETF地位的最精辟阐述。
对于飞速发展的通信领域而言,通过涉及协议的专利预埋,有利于形成一定程度的技术和市场垄断,获得高效、高额利润。
因而,通信领域涉及互联网协议及其改进的申请非常多。
对于这样的申请,在专利审批过程中,检索IETF发布的技术资料,往往可以获得影响申请专利性的文献,对于提高专利审查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关注和学习IETF文献,对于通信领域审查员把握计算机网络领域技术发展脉络,加强通信领域的技术储备,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IETF发布的文献数量巨大,目前作为正式工作文件的RFC文档已经超过6000篇,并且以每年400篇左右的速度增长,另外还有大量正在征求意见的互联网草案。
所有这些文档涉及的内容也十分繁杂,除了详细讨论计算机网络的方方面面,还包括会议纪要,意见,各种观点,有的甚至只是提供某种信息。
因而,当需要对IETF文献进行检索时,常常没有明确的思路,无从下手。
IP路由OSPF技术介绍-第2章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最短路径优先)是 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组织开发的一个基于链路状态的内部网关协议。
目前针对 IPv4 协议使用的是 OSPF Version 2。
OSPF技术介绍第2章OSPF技术介绍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最短路径优先)是 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组织开发的一个基于链路状态的内部网关协议。
目前针对 IPv4 协议使用的是 OSPF Version 2。
OSPF 区域与路由聚合1. 区域划分随着网络规模日益扩大,当一个大型网络中的路由器都运行 OSPF 路由协议时,路由器数量的增多会导致 LSDB 非常庞大,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并使得运行 SPF算法的复杂度增加,导致 CPU 负担很重。
在网络规模增大之后,拓扑结构发生变化的概率也增大,网络会经常处于“振荡”之中,造成网络中会有大量的 OSPF 协议报文在传递,降低了网络的带宽利用率。
更为严重的是,每一次变化都会导致网络中所有的路由器重新进行路由计算。
OSPF 协议通过将自治系统划分成不同的区域(Area)来解决上述问题。
区域是从逻辑上将路由器划分为不同的组,每个组用区域号(Area ID)来标识。
区域的边界是路由器,而不是链路。
一个网段(链路)只能属于一个区域,或者说每个运行OSPF 的接口必须指明属于哪一个区域。
如图 1所示。
Area 4Area 1Area 0Area 2Area 3图1 OSPF 区域划分划分区域后,可以在区域边界路由器上进行路由聚合,以减少通告到其他区域的LSA 数量,还可以将网络拓扑变化带来的影响最小化。
2. 路由器的类型OSPF 路由器根据在 AS 中的不同位置,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 区域内路由器(Internal Router)该类路由器的所有接口都属于同一个 OSPF 区域。
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介绍
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介绍起源因特网(Internet)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开始研究一种能够在分散的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和信息的方式。
这个项目称为ARPANET,是第一个计算机网络,它于1969年建立,并在美国西岸、西南部和东岸各地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建立了节点。
1969年10月29日,第一份通过ARPANET发送的信息(一个单词“login”)成功传达到了网络上的另一个计算机。
这个事件标志着因特网的诞生。
发展1971年,因特网传输协议(Internet Protocol,简称IP)被发明。
IP是因特网的核心协议,它定义了在因特网上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式。
1972年,第一个电子邮件程序出现了,这样用户可以通过因特网发送邮件和文件。
1973年,由ARPA开发的“包交换协议”(Packet Switching Protocol)首次在ARPANET上运行,将数据分成小包并经过多个节点进行传输,从而大大提高了因特网的传输速度。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因特网开始向其他国家扩展,逐渐形成全球性的网络。
1983年,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简称IETF)成立。
该团队主要负责规定和开发因特网上使用的协议和标准。
1991年,国际万维网协会(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简称W3C)成立,旨在推广在因特网上使用的万维网技术。
这是因特网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商业化的互联网服务开始出现,人们可以购买并使用因特网服务。
此外,因特网的速度和可靠性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随着因特网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它不再只是一个用于传输电子邮件和文件的网络,而是变成了全球性的信息交流平台。
人们可以使用因特网来搜索全球信息、购物、进行社交、娱乐等等。
现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0亿人口使用互联网,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第74次会议回顾
( 文译自 I F J u a;作者为 I F 主席) 本 E or l T n E 前 T
络 独 立 的环 境 中部 署 I v P 6。 同时 运 行 种商业需求了 。 Iv P 4和 I v 将 比运行 它们 当 中任何 一种 协议实现和成熟度 P6
成 本更 高 。
一
前面的路
如前文所述 ,作者相信 Iv P 6的部署有
毫无 疑问 ,在部署过程 中会产生各种
旦 Iv 被广泛部署 ,而且 Iv P6 P 6已经 问题 , 就像在 Iv 网络上部署服务 一样 。 P4 最 助于解决 因特 网正 在开始面临且几年后会
性 带 来 的 收 益 是 与 协 议 无 关 的 。 因此
自IT 第7 次会议( EF 3 明尼阿波利斯 ) 问题 ,讨 论 了基 于端 口扩 展的 Iv P 4地址 举行 以来 , 产生 了一个新 的工作组 , 闭 方 案 。 关
Iv P 6的长期赢 利预 期更 大 。
六个 工作 组 。 8 个新 的R C 有 6 F 被发布 , 其
高 9 位是 固定 的。 6 SI 和 N T P 有一个 问题:它们都是 I T A ~T 让一个 小 的 I v P 6孤 岛运行在 一个 一般 的
互联 网工程任务 组 (E F I T )第 7 次会议 回顾 4
Iv P4网络 中的 ,而且它们在更普遍 的部 署 中不具备 可扩展性 。所 以I T E F目前 的工作
么一个 没有 部署 I v P 6的公 司将 因此失 去 那些新 兴 的市 场 。G f H s n和 其它 一 o ut o 些并 不 主 张大 规模 I v P 6部 署 的人 认 为 ,
IP地址分配与管理机构简介
IP地址分配与管理机构简介IP地址是互联网中用于标识和定位设备的数字标识,它为设备之间的通信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为了确保IP地址的有效分配和管理,国际上设立了一些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项工作。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IP 地址分配与管理机构。
1.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简称IETF)是一个全球性的组织,负责制定和推进报文格式标准以及互联网协议(TCP/IP)的发展。
作为一个开放、自愿和技术导向的组织,IETF通过合作与共识的方式推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IP地址分配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指导。
2. 互联网编号分配机构(IANA)互联网编号分配机构(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简称IANA)是负责全球互联网协议参数、IP地址空间以及根域名系统的分配管理机构。
IANA根据国际互联网社区共识,分配全球IP地址资源给五个区域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RIR)。
3. 区域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RIR)区域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Regional Internet Registry,简称RIR)是IANA委派的五个地区性组织,负责管理与分配特定区域范围的IP 地址资源。
这五个RIR分别是:亚太网络信息中心(APNIC)、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网络信息中心(LACNIC)、非洲网络信息中心(AFRINIC)、欧洲网络信息中心(RIPE NCC)以及北美网络信息中心(ARIN)。
4. 国家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NIR)国家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National Internet Registry,简称NIR)是在全球RIR框架下,为特定国家或地区提供IP地址分配和管理的机构。
NIR通过国内的组织和政府部门来管理IP地址的分配,目前有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NIR。
5.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简称ISP)是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企业或组织。
IP地址分配与管理的国际标准化组织
IP地址分配与管理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P地址分配与管理是现代互联网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为了确保互联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国际间的统一规范,国际上成立了多个组织来负责IP地址的分配与管理。
本文将介绍这些组织及其主要职责,分析它们对全球互联网的重要性。
一、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简称IETF)是负责互联网协议标准制定的国际组织。
IETF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制定RFC(Request For Comments)文档,对互联网技术进行标准化和协调。
在IP地址分配与管理方面,IETF负责制定地址分配协议、地址分类及分配方案等标准,以确保全球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简称ICANN)是负责全球IP地址和域名管理的非营利组织。
ICANN的使命是确保全球互联网的稳定运行和安全发展。
在IP地址分配与管理方面,ICANN承担着向区域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RIRs)分配IPv4和IPv6地址资源的责任,并协调各个RIRs之间的工作。
通过ICANN的管理,全球IP地址得到了合理分配,保证了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
三、区域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RIRs)区域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Regional Internet Registries,简称RIRs)是负责特定地区IP地址资源管理的机构。
全球共有五个RIRs,分别是亚洲太平洋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APNIC)、美国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ARIN)、欧洲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RIPE NCC)、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LACNIC)以及非洲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AFRINIC)。
RIRs负责从ICANN获得IP地址资源后,按照各自地区的需求和政策进行分配和管理,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ETFIETF是Internet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的简写。
IETF又叫互联网工程任务组,成立于1985年底,是全球互联网最具权威的技术标准化组织,主要任务是负责互联网相关技术规范的研发和制定,当前绝大多数国际互联网技术标准出自IETF。
1.IETF概述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是松散的、自律的、志愿的民间学术组织。
IETF是一个由为互联网技术发展做出贡献的专家自发参与和管理的国际民间机构。
它汇集了与互联网架构演化和互联网稳定运作等业务相关的网络设计者、运营者和研究人员,并向所有对该行业感兴趣的人士开放。
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参加IETF的会议。
IETF大会每年举行三次,规模均在千人以上。
2.IETF体系结构IETF体系结构分为三类,一个是互联网架构委员会(IAB),第二个是互联网工程指导委员会(IESG),第三个是在八个领域里面的工作组(Working Group)。
标准制定工作具体由工作组承担,工作组分成八个领域,分别是Internet路由、传输、应用领域等等。
IAB成员由IETF参会人员选出,主要是监管各个工作组的工作状况,它必须非常认真的考虑Internet是什么,它正在发生什么变化以及我们需要它做些什么等问题。
互联网工程指导委员会(IESG)主要的职责是接收各个工作组的报告,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审查,然后对他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标准、各种各样的建议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甚至从工作的方向上、质量上和程序上给予一定的指导。
IETF基本上不太涉及应用领域,但仍设立了一个应用领域。
另外凡是没有归到以上那些领域的研究课题,都把它归至此类。
IETF实际上有上百个工作组,这里是真正完成工作的地方。
IETF大量的技术性工作均由其内部的各类工作组协作完成。
这些工作组按不同类别,如路由、传输、安全等专项课题而分别组建。
IETF的交流工作主要是在各个工作组所设立的邮件组中进行,这也是IETF的主要工作方式。
Internet Draft任何人都可以提交,没有任何特殊限制,而且其他的成员也可以对它采取一个无所谓的态度,而IETF的一些很多重要的文件都是从这个Draft开始。
需要说明的是,仅仅为成为Internet Draft毫无意义。
Internet Draft实际上有几个用途,有一些提交上来变成RFC,有些提出来讨论,有一些拿出来就想发表一些文章。
RFC更为正式,而且它历史上都是存档的,它的存在一般来讲,被批准出台以后,它的内容不做改变。
RFC也有好多种,第一个就是它是一种标准,第二个它是一种试验性的,RFC无非是说人们在一起想做这样一件事情,尝试一下,还一个就是文献历史性的,这个是记录了人们曾经做过一件事情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工作的。
再有一种就是叫做介绍性信息。
3.IETF使命目前,IETF已成为全球互联网界最具权威的大型技术研究组织。
但是它有别于像国际电联(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这样的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制定组织。
IETF 的参与者都是志愿人员,他们大多是通过IETF每年召开的三次会议来完成该组织的如下使命:1.鉴定互联网的运行和技术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2.详细说明互联网协议的发展或用途,解决相应问题;3.向IESG提出针对互联网协议标准及用途的建议;4.促进互联网研究任务组(IRTF)的技术研究成果向互联网社区推广;5.为包括互联网用户、研究人员、行销商、制造商及管理者等提供信息交流的论坛。
4.IETF相关组织机构1)互联网协会互联网协会(ISOC -Internet Society)ISOC是一个国际的,非盈利性的会员制组织,其作用是促进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应用。
实现方式之一便是对各类互联网组织提供财政和法律支持,特别是对IAB管理下的IETF提供资助。
2)互联网架构委员会互联网架构委员会(IAB-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IAB是ISOC的技术咨询团体,承担ISCO技术顾问组的角色;IAB负责定义整个互联网的架构和长期发展规划,通过IESG向IETF提供指导并协调各个IETF工作组的活动,在新的IETF工作组设立之前IAB负责审查此工作组的章程,从而保证其设置的合理性,因此可以认为IAB是IETF的最高技术决策机构。
另外,IAB还是IRTF的组织和管理者,负责召集特别工作组对互联网结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3)互联网工程指导组互联网工程指导组(IESG-Internet Engineering Steering Group)IETF的工作组被分为8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每个研究领域均有1-3名领域管理者(Ads—Area Directors),这些领域管理者ADs均是IESG的成员。
IESG负责IETF活动和标准制定程序的技术管理工作,核准或纠正IETF各工作组的研究成果,有对工作组的设立终结权,确保非工作组草案在成为请求注解文件(RFC)时的准确性。
作为ISOC(Internet协会)的一部分,它依据ISOC理事会认可的条例规程进行管理。
可以认为IESG是IETF的实施决策机构。
IESG的成员也由任命委员会(Nomcom-Nominations Committee)选举产生,任期两年。
4)互联网编号分配机构互联网编号分配机构(IANA-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IANA在ICANN的管理下负责分配与互联网协议有关的参数(IP地址、端口号、域名以及其它协议参数等)。
IAB指定IANA在某互联网协议发布后对其另增条款进行说明协议参数的分配与使用情况。
IANA的活动由ICANN资助。
IANA与IAB是合作的关系。
5)RFC编辑者RFC编辑者(RFC Editors)主要职责是与IESG协同工作,编辑、排版和发表RFC。
RFC一旦发表就不能更改。
如果标准在叙述上有变,则必须重新发表新的RFC并替换掉原先版本。
该机构的组成和实施的政策由IAB掌控。
6)IETF秘书处IETF秘书处(RFC Secretariat)在IETF中进行有偿服务的工作人员很少。
IETF秘书处负责会务及一些特殊邮件组的维护,并负责更新和规整官方互联网草案目录,维护IETF网站,辅助IESG的日常工作。
7)互联网研究任务组互联网研究任务组(IRTF-The Internet Research Task Force)IRTF由众多专业研究小组构成,研究互联网协议、应用、架构和技术。
其中多数是长期运作的小组,也存在少量临时的短期研究小组。
各成员均为个人代表,并不代表任何组织的利益。
5.IETF标准的种类IETF产生两种文件,一个叫做Internet Draft,即“互联网草案”,第二个是叫RFC,它的名字来源是历史原因的,原来是叫意见征求书或请求注解文件,现在它的名字实际上和它的内容并不一致。
互联网草案任何人都可以提交,没有任何特殊限制,而且其他的成员也可以对它采取一个无所谓的态度,而IETF的一些很多重要的文件都是从这个互联网草案开始。
RFC更为正式,而且它历史上都是存档的,它的存在一般来讲,被批准出台以后,它的内容不做改变。
RFC也有好多种:第一个就是它是一种标准;第二个它是一种试验性的,RFC无非是说我们在一起想做这样一件事情,尝试一下;还一个就是文献历史性的,这个是记录了我们曾经做过一件事情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工作的;再有一种就是叫做介绍性信息,其实里边什么内容都有。
作为标准的RFC又分为几种:第一种是提议性的,就是说建议采用这个作为一个方案而列出。
还有一种就是完全被认可的标准,这种是大家都在用,而且是不应该改变的。
还有一种就是现在的最佳实践法,它相当于一种介绍。
这些文件产生的过程是一种从下往上的过程,而不是从上往下,也就是说不是一个由主席,或者由工作组负责人的给一个指令,说是要做什么,要做什么,而是有下边自发的提出,然后在工作组里边讨论,讨论了以后再交给刚才说的工程指导委员会进行审查。
但是工程指导委员会只做审查不做修改,修改还是要打回到工作组来做。
IETF工作组文件的产生就是任何人都可以来参加会议,任何人都可以提议,然后他和别人进行讨论,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就可以产出这样的文件。
6.IETF的研究领域1)领域架构IETF的实际工作大部分是在其工作组(Working Group)中完成的。
这些工作组又根据主题的不同划分到若干个领域(Area),如路由、传输和网络安全等。
每个领域由一到两名主管(Area Directors)负责管理,所有的领域主管组成了互联网工程组指导组(Internet Engineering Steering Group - IESG)。
IETF工作组的许多工作是通过邮件列表(Mailing List)进行的。
IETF每年召开三次会议。
2)领域组成目前,IETF共包括八个研究领域,132个处于活动状态的工作组。
a)应用研究领域(app— Applications Area),含20个工作组(Work Group)b)通用研究领域(gen—General Area),含5个工作组c)网际互联研究领域(int—Internet Area),含21个工作组d)操作与管理研究领域(ops—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Area),含24个工作组e)路由研究领域(rtg—Routing Area),含14个工作组f)安全研究领域(sec—Security Area),含21个工作组g)传输研究领域(tsv—Transport Area),含1个工作组h)临时研究领域(sub—Sub-IP Area),含27个工作组))3)研究领域详解a)应用研究领域(app— Applications Area)虽然IETF的研究范围划定为“Above the wire, Below the application”,即IETF并不关注于应用领域的研究,但是对于与互联网的运营密切相关的应用还是受到了重视,并成立的专门的工作组。
目前应用研究领域共包括20个处于活动状态的工作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个研究领域的工作组数目还要增长。
b)通用研究领域(gen—General Area)在IETF中,不能放在其它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就放置在通用研究领域中,因此这个领域的研究内容的内在联系性并不强。
目前在这个研究领域共包括0个处于活动状态的工作组。
c)网际互联研究领域(int—Internet Area)网际互联研究领域主要研究IP包如何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进行传输,同时也涉及DNS 信息的传递方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