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六安市简介

六安位于安徽西部边陲,大别山北麓,淮河南bai岸,毗邻中原,通称“皖西”。是我省西部和大别山主区中心城市。辖五县四区。古诗曰:“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山环英霍千重秀,地处江淮四面雄。”

六安历史悠久。上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主要为偃姓族群聚居地。据《史记》等史书记载,夏商周(无年限可查)为“六”(主要城池为今六安郊区西北古城遗址),泛指“六”地这一方区域。“六”意即地势向阳高而平坦的地方。后因大禹封皋陶后裔(主要为偃姓人群等)于“六”,而名为六国。同时,缘于皋陶圣名(上古四圣之一),也称皋城。《史记·索隐》载:“六安国六安,咎后偃姓所封国”。说起皋城由来,则引出一段佳话。皋陶部落原居山东,由皋陶率领迁到六(今六安),从事农耕。皋陶是尧舜禹时期华夏联盟领导集团的重要人物,他制定了各种刑罚,被誉为中国司法鼻祖。她和禹共同辅佐舜政,又帮助禹治水成功,并积极宣扬禹的美德,要人们处处已禹为学习楷模,受到上下左右的称赞。由于皋陶有功于禹禹据其功劳和品行,征得各部落首领同意,举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授政于他进行实际煅炼,可惜皋陶先禹而逝未能继任。皋陶逝世后禹极为悲痛,为彪记其功德,禹便把“六”一带封给了皋陶的后裔子孙,于是六安便有了高城之称。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皋族封地六国析置为六县,治所任设今六安(城北遗址)。楚汉战争时期,项羽封六县(今刘安)人英布为九江王,也设都六(今刘安城北遗址)。后来英布叛楚归汉,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刘邦改封他为淮南王,仍设都于今六安。公元前196年英布举兵反汉,战败被杀后,刘邦将其长子刘长封为淮南王,都所从六迁至六安寿春,六复为刘县但仍为重要城池。公元前174年汉文帝认为刘长企图谋反将其流放,之后(164年)将淮南国医分为三,封刘长三子刘安、刘勃、刘赐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今六安北为淮南国,六安西南为衡山国,六安东南为庐江国,六安再为六县隶衡山国。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案发,二王自杀,汉武帝废淮南国、衡山国并于次年(公元前121年)即元狩元年改置“六”为“六安国”,封刘安之子刘庆为六安王。“六安”系武帝取原衡山国内六县、安丰等县首字而构成,意即“六地平安,永不反叛”,“六安”之名自此诞生而延续至今。三国两晋时,六安常常处于中国历史上最长封建割据时期的各路政权割据的战略对峙交界线上,是各家皆争的战略要地,战火不断,但某一政权攻下六安均未对六安之名作改变。南北朝时期,六安先属南朝,后属北朝。隋唐五代时期,隋文帝于公元588年派杨广(后来的隋炀帝)进驻六安的寿春镇,并以寿春为基地统一了中国。六安市首府六安古城所在地隋开皇元年置淠水县;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置六安县;重和元年(1118年)升县为六安军;元28年(1291年)升军为六安州;明、清仍置为六安州。明朝建立后,废行省设三司,六安分属风阳府和庐州府,六安州属庐州府隶领。清朝初期实行省府县三级管理体制,六安州属江南行省左布政使司领辖。1667年,清政府将江南行省一分为二成立江苏省和安徽省,六安州复为庐州府领辖,1724年六安州脱离庐州府成为直隶州。民国38年(1949年6月)六安改建专区;1978年5月改称六安专区为六安地区;1999年9月经国务院国函[1999]109号文件批准,同意撤销六安地区和县级六安市设立地级六安市,同时设立市辖金安区和裕安区,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金安区人民路;2000年2月正式撤地改市成立省辖六安市。

六安是安徽的西大门,位居省会跨越中原的结合部,势若咽喉,经济社会之战略地位显赫。六安地名和疆域设置由来已久,虽几经变化但核心治所基本上一直延续于六安老城左右,从上古“六”、“六国”到“六安国”、六安县,再到六安专区、六安地区和原县级六安市、今省辖六安市,五千年脉承不断,充分说明其区位的重要性,是不可小目虚的战略要地。也是安徽开发崛起皖西,重振安徽西大门雄风的主攻阵地。有待摆上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的

突出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