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之间-读后感
虚实之间读后感
《虚实之间》读后感《虚实之间》信息量大,观点新锐全面,语言幽默风趣,既有芮成钢十年记者生涯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洞悉,又有其与陆克文、基辛格、奥巴马、小布什等政要零距离接触的幕后故事。
如果你像他一样热爱生活,像他一样有梦想并为之努力的人,那么这本书值得你拥有并阅读。
他把世界的事情用中文讲给中国人听,把中国的事情用英文讲给世界听。
他是勇于代表自己、代表中国、代表亚洲的尖锐提问者,也是有理想、有行动、有深度、有进退的四有青年。
把外面那个真实的世界带给我们,把新时代中国健康发展,积极进取的身影告诉外国人,把误解和隔阂消除。
《虚实之间》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真实的经济,告诫我们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国与国之间的斗争不会是简单的枪炮外交,而是泡沫在上面,下面却暗流涌动。
告诉我们很多经济现象,把故事剖析的淋漓精致。
让我们心知天下,行之更远。
把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真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也终于明白钻石的真实价值,而且它为什么会这么贵,资本主义的垄断让无数的年轻人进入误区。
中国现在正在进行经济转型,所以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会有各个行业、不同领域的阵痛。
变革会带来疼痛,可是不变革失去的却是整个国家的未来,失去了我们民族重新焕发新颜的机会。
改变中求未来,革新中谋发展。
我们不能以为国家的未来、经济的变革跟我们没有关系,一个国家就像一部机器,作为其中的每一个零件我们都要运转正常,忍着变革带来的疼痛。
为未来、为明天而努力。
《虚实之间》书中虽然寥寥数句,却道出芮成钢走到今天个人一路走来的努力和拼搏。
2001年,被“世界经济论坛”授予“全球明日精英”称号、 2002年,当选首批24名“美中杰出青年”、 2002年,被评为“中欧杰出青年”、 2005年,美国耶鲁大学校长亲自提名,成为耶鲁历史上最年轻的“耶鲁世界学者”。
有梦想的并为之努力的身影是最美的,人前的诸多光鲜必有人后更多的艰辛。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读后感虚伪与真实的较量
读后感虚伪与真实的较量虚伪与真实一直是人们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对虚伪和真实之间的较量,无论是在人际交往、社会关系还是媒体报道中。
而当我们阅读一部作品之后,也常常会产生关于虚伪与真实的不同感受和思考。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我最近阅读的一本书后对虚伪与真实的较量的个人感悟。
这本书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小镇上,讲述了人们表面上的生活和内心的真实想法之间的差距。
主人公是一个看似善良忠诚的人,但他心里却隐藏着无数的秘密和谎言。
通过一系列事件的发展,故事揭示了每个人都有两面性的现实。
在这个小镇上,人们似乎习惯于用虚假的面孔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
他们在社交场合上展示出的笑脸和友善只是为了讨好对方,而不是真实的情感。
这种表面上的虚伪带给人们一种“人际关系”的幻觉,让人感到被欺骗和抓不住真实的感觉。
然而,在故事的进展中,作者逐渐展示了角色们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情感。
他们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不再隐藏真实的情感和欲望,展示出了自我和真实的一面。
这种内心真实与外在虚假的差距让人不禁思考,虚伪与真实之间到底该如何平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虚伪与真实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较量,更是我们与世界之间的距离。
作为现代社会人,我们难免要面对各种社交场合和复杂关系,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利益,我们不得不学会隐藏和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
然而,这种虚伪的需求又何时能够停止呢?或许,找到虚伪与真实的平衡点就是解决之道。
我们可以在社交场合中保持必要的虚伪,但同时也要保持真实的内心。
不要追求别人的认同而忽略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只有在真实的表达中,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满足感。
此外,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作家们也常常面临虚伪与真实的较量。
他们通过笔端创作出一个个虚构的世界,却又力图表达真实的情感和人生。
他们可能会为了销量和读者的口味而妥协,但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渴望创作出真实的作品。
我们作为读者,也要警惕作品中潜在的虚伪和真实之间的差距,要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力。
用自己的脑袋独立行走——读《虚实之间》有感
用自己的头脑独立行走——读《虚实之间》有感一种事物之所以受人喜爱,肯定是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一本书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肯定是有令人震撼的触点。
芮成钢的《虚实之间》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教会人最简单最平凡同时又是最深刻生活道理的一本经典之作。
芮成钢用平实的感受和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东西方的不同,没有愤激也没有俗媚,但又有一股激励的力量,他的沉静与智慧让与他同为一个时代的人感觉他是一个智者,在虚实之间学会取舍。
《虚实之间》其实是由芮成钢发表的微博汇成的一本比较零散的片段作品。
翻开书的目录,你会发现整本书就有三十多篇小文章,咬咬牙,一个下午就能全部读完。
书中的内容非常的丰富:中西方教育、经济、科学、亲情……看了之后很令人增长见识。
包括的内容多了,自然书中所蕴含的道理却不能那么快的汲取。
书中的道理似乎很浅显但又觉得很深,因为感觉就是这种,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时又似乎不能那么顺畅的表达出来。
慢慢的嚼、慢慢的想、调动大脑的左右脑,用辩证的眼光来看清事情最真实的一面,学会和看清虚实之间真正的意义。
本书的开篇,图文并茂的了点出了本书的精髓:“生命的节奏仿佛钟摆,在真实之间、虚实之间,摇摆往复。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假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虚实之间,往往一念之差。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囊括了生命的本质——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辩证存在的,也就是虚假掺杂,如何去伪存真,便要我们自己经常主动的给自己的大脑洗洗澡,用自己的大脑习惯性的独自的去思考事情的真实性,那么这个世界瞬间就变得清净多了许多。
古人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无论在报纸、媒体、新闻、微博、手机报……各种五花八门的信息来源充斥着我们的耳目。
当我们听说一个消息,首先要去求证,事件是真实的吗?它的来源是哪里?其次要去分析,这个消息的用意何在?符合消息的主题人的身份和立场吗?事件发生是否符合逻辑?然后才做出相应的评价。
如果不加任何分析思考就进行传播,那么这就变成了是谣言。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读后感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读后感《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艺术,特别是绘画和诗歌中的“虚”与“实”的运用。
读完之后,我对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文章中提到,中国艺术中的“虚”并非空洞,而是通过直觉所感受到的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实存在的境界。
这种“虚”在诗歌中表现为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以及已逝之景之境。
而在绘画中,这种“虚”则体现在意境和神态的塑造上。
例如,八大山人的画作只描绘了一条鱼,却让人感觉满幅都是水,这种以少胜多、以虚代实的表现手法,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与之相对的“实”,则是指具体可感的物象和情境。
在中国艺术中,“实”并非简单的描摹,而是要表达出物象内在的生命力和精神气质。
这种表达需要艺术家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技艺,能够深入挖掘物象的本质特征,并将其生动地呈现出来。
文章还提到,中国艺术中的“虚”与“实”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映照的。
只有将“虚”与“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绘画、书法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是中国艺术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经典语句解读:“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解读:这句话揭示了中国艺术中“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在绘画中,“虚”与“实”相互依存、相互映照,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统一体。
通过恰到好处的虚与实的结合,让无画处也成为了妙境,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种表现手法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更让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以虚写实,以实带虚,虚实相生,幻化无尽。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虚”与“实”在艺术创作中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通过“以虚写实,以实带虚”的方式,达到“虚实相生”,使得作品所呈现出的形象既真实又空灵,给人一种无尽的变化感和动态感。
这种表现手法突破了现实的限制,让艺术创作更加自由、更加生动。
“言不尽意,意不尽形,形不尽神,神不尽道。
孙子兵法虚实篇读后感
孙子兵法虚实篇读后感《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中的璀璨瑰宝,博大精深,思想精邃。
作者为春秋时吴国将军孙武。
下面是的几篇孙子兵法虚实篇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虚实篇一虚实,从效果看,就是真假。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杀机隐藏,生死一线。
为将者,当明辨真假,善用虚实。
战场之上,避实而击虚。
主动求变者为实,被动应付者为虚;局部优势者为实,反之为虚;明确进攻为实,佯攻为虚;真实目的为实,表面目的为虚。
虚实之间掌控全局,化己方被动为主动、变对方优势为劣势,因地制宜、因敌定策,方可取得最终胜利。
孙子说,战场上先占领有利位置的一劳永逸,后到战场的一方则疲惫被动。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牢牢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最重要的。
主动权并不是总光顾己方,那么我们应当设法使安逸的对手变得忙乱,粮草充足的敌人变得食不果腹,让安营扎寨的被迫换个场地休息,将对方的优势化为劣势。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这是避实就虚。
我们可以得出此处的“虚实”是劣势和优势的含义。
选择敌人防守薄弱之处可以日行千里而不疲劳;进攻取胜者是因为攻击对方的薄弱之处;防守成功者是因为防守在不可攻破的位置。
善于进攻的部队,对手不知道他的防守布置在何处;善于防守的军队,敌人不清楚他的进攻瞄准何方。
“至于无形”、“至于无声”,虚实相间“故能为敌之司命”。
当进攻处于下风时,“冲其虚也”;撤退时不能被对方追击,是因为“速而不可及也”。
所以,我方希望作战,敌人就是躲入城中也不得不与我方作战,因为“攻其所必救之”。
我不希望作战,“画地而守之”,诱使对方改变攻击目标则高枕无忧。
到这里,我们能分析出“虚实”二字又含有“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只有己方的主动迫使对方的被动,才能控制好整个局面。
那“虚实”是否还有其他含义呢?有。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我方集中力量,而对手则分散布局,在局部形成了以众击寡的局面。
众则为实,寡则为虚。
如果我方的作战地点敌人不能知晓,则会采用逐一防守的策略,即分散兵力布防。
虚实之间矛盾的启示
虚实之间矛盾的启示
《虚实之间》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在了解到上次的提问风波之后,我接触到了这本书,让我对xxx又有了客观的了解。
这本书由很多小文章组成,语音幽默风趣,包含了许多新锐的观点,如对奢侈品、特权等的见解让我印象深刻,除此之外,书中不乏有许多作者与著名政要零距离接触的幕后花絮,让我们了解到不为人知的内幕。
这些有趣的内容使整本书信息量巨大,涵盖各种方面,吸引了不少读者。
读完整本书,很多故事让我大跌眼镜,颠覆了我以前所了解的一些所谓的常识,尤其是那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相传。
类似我这种被广告词洗脑的人大概很难想象,钻石高昂的价格只是由于一家叫做戴比尔斯的公司垄断的结果,听说地下还有无尽的钻石矿未被开采,那些赋予钻石的美好意义显然也是该公司的杰作。
钻石不过是碳,是我们初中课本上的常识。
碳是自然界分布最广、储藏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遇到合适的温度和压力,便形成了钻石。
然而,在哪些虚荣心和权威的诱导下,我们的常识便被颠覆了。
保持理性独立的思考的确太不容易,很多事物,我们往往被表面所迷惑,心甘情愿买单,面对议论时,也往往人云亦云。
就像xxx在2010年G20首尔峰会上的那次争议性的提问,如果不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恐怕依旧人云亦云的认为他当时失礼了,至少现在,我有了更客观的看法,要将一个人盖棺定论,不听听本人的解释,而只是
随大流的认为,很难客观理性,在这方面,我做得还很差。
这本书从点滴中教会了我许多,不知不觉中增添的感悟,或许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作文:读《虚实之间》有感
浅论奢侈品——读《虚实之间》有感2014级3班张圆梦你如何看待奢侈品?欧洲人说:这是一个小众的市场,只有少数人买得起。
美国人说:需要的不是奢侈,而是实用。
英国人说:真正的奢侈品代表一种整体优雅的气质,它所能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文化。
中国人说:它是权利和身份的象征。
这就是奢侈品在不同人之间截然不同的态度,由于这一态度,致使中国奢侈品销费额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列于首位的日本。
相信看到这则消息的你第一反应应该是:中国人真是有钱啊!的确,2008年至今,全球金融系统从来没有消停过。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欧美人民都纷纷捂紧钱袋,而中国人民却尤显“富裕”,成了全世界奢侈品商家的救世主。
就在近几年,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民众意识中大为提升,国“财大”则民“气粗”,于是卡地亚、拉菲、路易〃威登、法拉利……种种过去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物件开始进入中国的寻常百姓家中,仿佛正从奢侈品走向“必需品”,装点着中国人最看重的“面子”。
在这个物质欲望极其膨胀的时代,大多数人选择相信没有奢侈品仿佛就没有幸福;相信手挎爱马仕、脚穿香奈儿、腕带江诗丹顿,家住曼德勒农场即可是幸福的。
但是这一切的奢侈品,它们只不过从表面上看过去很炫目,但一剖析到本质都难免让人失望。
就像钻石一样,外表光彩华丽,但它只不过是一颗经过了高温高压的碳而已。
而一家叫做戴比尔斯的公司花了20年的时间终于让中国女人相信:钻石的克拉数是爱情的象征。
这无疑是说明了钻石除了观念中的价值外,毫无用处,这纯粹是精神上的营销手段。
奢侈品能否与钻石相作比较呢,我认为是可以的,这完全是同一个概念。
一瓶拉菲的红酒可以卖到几千几万,但是它的本质就是由普通的酒所酿的,它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豪华、高档,你所买的只不过是包装、人情、面子以及精神鸦片,当你在准备买的那一刻又有没有一点痛心和无奈呢?当然,我是会有的,但我也认为我不会去购买这样一件对自己而言没有任何价值的物件,因为几乎没有一件奢侈品是根据中国人的身材比例、肤色面孔而设计的,所以对我而言也并不适用,我当然也就不会成为“人傻、钱多”的那一列中国人之中。
《虚实之间:世界因何潜而奇》读后感
《虚实之间:世界因何潜而奇》读后感在《虚实之间:世界因何潜而奇》这本书中,作者通过深入探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引发了我对世界的思考和对自身存在的意义的探索。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科技与现实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与未来发展的思考之作。
首先,书中对虚拟与现实的辨析让我重新审视了自身所处的世界。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展示的自我形象,虚拟社交中的互动,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让我们不禁思考,我们所经历的是真实的生活,还是虚拟世界的延伸。
书中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的介绍和分析,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意识到自身在这个时代所处的位置。
其次,书中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未来展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预测,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和未来的可能性。
书中提到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让我不禁思考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的挑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保持人类的尊严和价值。
最后,书中对于个体意识和社会关系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很多启发。
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个体意识的形成和社会关系的建构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
书中对于个体在虚拟世界中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个体意识的形成和社会关系的建构,以及如何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和和谐。
总的来说,《虚实之间:世界因何潜而奇》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对虚拟与现实的辨析、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未来展望、以及个体意识和社会关系的探讨,我重新审视了自身所处的世界,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挑战。
希望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虚实之间的关系,探索人类文明的未来,同时也保持对自身存在的思考和探索。
2019年《虚实之间》读后感的相关资料。
《虚实之间》读后感这几年,公众对财经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提起次贷危机、外汇储备、救市计划,每个人都能聊上几句,我也在这种大环境中关注到一位央视财经频道的主持人---芮成钢,2012年,他的半自传采访集《虚实之间》出版,也在第一时间收入囊中。
书中37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十几年职业生涯中的台前与幕后,有些话题我们常有耳闻,因为他采访的对象是奥巴马、陆克文这样真实存在的人,有些话题我们却少有涉猎,因为他揭露了钻石背后的营销手段、拉菲如何走向神坛……可能每个人都能从书中找到感兴趣的话题,因为这些看似高深虚幻的原理正以触手可及的实体存在于我们周围。
翻动着书页,一直在思考,我们能否在虚实之间去伪存真,回答好这几个问题: 真正需要什么?看过此书的人,大多会对“没有克拉就没有幸福”这篇文章印象深刻,芮成钢提到,钻石的本质是碳元素,本身并不稀缺,只是加工工艺造成的价格差异。
钻石王国----南非副总统莫特兰蒂一语道破:“钻石跟黄金不一样,钻石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虚荣心”。
全世界大多数钻石都被一家叫做戴比尔斯的公司垄断,通过广告和宣传赋予了钻石种种美好的象征,再通过控制发放量,造成人为的稀缺。
平时,仓库中大量货存,市场上仅流通很少一部分;当出现竞争者时,则增大流通,压低价格,打败竞争者,稳固其垄断地位。
至于钻石的象征性——永恒、爱情、珍贵等,无非是商家赋予的广告词罢了。
可是,大多数普通消费者也被卷入这场“全球大忽悠”,多少小伙子为了给女朋友买一枚心仪的钻戒,省吃俭用数月甚至数年,又有多少年轻姑娘把“克拉”当成人生最重要的追求之一。
可是,又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去思考,相比一颗相扶到老的真心,那粒经历了高温高压的碳是否真的那么重要?能为理想付出什么?芮成钢作为第一个登上《纽约时报》头版的中国人,同时也是耶鲁大学最年轻的“世界学者”、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明日精英”,36岁的他无疑是优秀的,书中对他的成长轨迹有所描述,他曾在初中时期用家里老式唱机一片一片的播放英文老唱片,跟着念,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也曾在G20伦敦峰会上第一个举手向奥巴马提问,并在被刻意忽视的情况下坚持到被奥巴马点名,理由是奥巴马认为他“一直很执着”;芮成钢后来说到“在大学里系统学习过外交礼仪,因工作关系,也在多种场合接触过世界各国的首脑,小至餐桌,大至官邸,小至语气助词的使用,大至全球直播场合的分寸,各种尺度拿捏我心中其实有数”。
《虚实之间》读后感
《虚实之间》读后感《虚实之间》读后感(一)“在我看来,生命总在“虚”与“实”之间摇摆往复。
实力与虚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真实的拥有与虚拟的光环……这一切就在我们面前,等待我们去洞察、甄别并抉择。
”—芮成钢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书,还有芮成钢身上光环及独有的魅力。
他作为一个35岁的中年人,芮成钢的经历无疑是精彩的:合肥市高考状元;11年亲历达沃斯;第一个登上《纽约时报》商业版头条的中国媒体人;西方主流媒体眼中的青年意见领袖;《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耶鲁大学最年轻的“世界学者”;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的好朋友;令福田康夫、布莱尔、丰田章男等人印象深刻的中国记者;两次在G20峰会上提问奥巴马并被全球直播……身为中央经济频道的当家主持,芮成钢采访过数百位国际政要、名流、和商界领袖。
他也常常穿行于世界各大经济论坛,或者主持人、或者发问者。
阅过很多人、看过很多事,在他的身上总有那么一种自信。
是呀,无论何时,芮成钢都反复强调要自信,不管你是出生在美国还是号称大国崛起的中国还是贫穷落后的卢旺达,都要自信。
当新浪的主持人问芮成钢是如何做到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很强的气场。
他很淡定地回答:“我坚信世界上的每个人,无论国别肤色性别年龄高矮等等,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如果你发自内心的坚信这一点,你会在任何地方任何场合任何人面前,不卑不亢。
但这一点,恰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中所缺失的。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大学时代,我们需要清晰的人生目标。
在每次机遇到来之时都能好好地把握,始终保持开放和进取的心态,从而能坦然越过每一个坎坷。
《虚实之间》读后感(二)轻轻合上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便是要换个角度看世界和世上的事。
这本书信息量巨大,观点新锐全面,语言幽默风趣,虽有许多我听不懂的词汇,但还是坚持读完了。
作者是一个对世界经济,时事都有敏锐见解的人,书中既有作者十年记者生涯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洞悉,又有其与欧克文、基辛格、奥巴马等政要的零距离接触的幕后故事,让读者想要一探究竟。
书评—虚实之间
探寻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读《虚实之间》为什么会选择这本书呢?有的人会以为是随大流,盲跟风吧。
的的确确,这本书前几个月还是各大购物网站的畅销书,但是我选择他的理由却不仅于此。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喜欢去探寻不同的生活,也就养成了阅读各种人物传记的嗜好,从秦始皇到苏轼,从张居正到白岩松,有这样一位年少有为的人,他的经历自然不会放过。
诚然,这本书也没有让我失望。
好吧,言归正传。
翻开扉页,就被正文的第一段话所吸引了“世界上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没有得到,另一种是得到了——王尔德”。
之前只是觉得这句话很有哲理,但是现在读完全书,开始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把这句话放在开篇呢?也许大家读完这本书都会羡慕于芮成钢优越的生活和丰富的阅历,所以,作者将这句话放在开始,以提醒我们,不要盲目的去羡慕作者的生活和他接触到的那些风云人物,其实在他们的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
言及此处,便想到了书中“当名人是一种遭遇”一文中,“对他们而言,惶恐无助是常态,寂寞孤独是常态,抑郁失眠也是常态”。
本书使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展示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当代明星们背后的故事。
他们表面可能看起来很光鲜,但是在私人的空间里面,他们也要经历我们普通人经历的一切,他们也会为了钱而烦恼,他们也会苦于家庭纷争。
所以,不要去盲目的羡慕所谓的名人生活,生活中寻求快乐的简单方法之一就是学会满足。
书中还有几篇文章批判现在的一些热点现象。
比如批判盲目消费国外奢侈品的“好一颗美丽的大金牙”,针对钻石代表真情的“没有克拉就没有幸福?”,还有诸如关于“金融热”、“特权现象”、“明星代言”和“阴谋论“等等。
针砭时弊,或许是这本随笔性质的书的主题吧,能够关注一些当下热点,并且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我钟爱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当然,十全十美的书是不存在的。
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的语言明显闲的比较苍白,思想也比较混乱,跳跃性太强等等,让我读起来不是那么地饶有兴致了。
最后,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把这本书取名为《虚实之间》呢?故作高深?营销策略?还是?写完此文顿时感觉,其实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啊,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虚实相间,才是我们每天所处的世界,也只有虚实相生的世界才有了我们这样美好的生活,不是吗?2012年12月9日。
读《虚实之间》心得感悟虚实之间在线阅读
读《虚实之间》心得感悟虚实之间在线阅读《虚实之间》其实整本书写得挺实在的。
下面是WTT读《虚实之间》心得感悟,欢迎大家阅读,多读书,读好书,书读好。
不得不承认,《虚实之间》这个书名有些玄乎了。
《虚实之间》其实整本书写得挺实在的。
部分章节清晰地指出了一直以来我们在与各个国家、各国友人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心态上的误区:有的人还未真正了解对方就妄下评断,有人又顶着外交无小事的名号对外国人过分纵容。
书中对于欧债危机的理解很独到,对中美关系的解读也很客观、理性。
部分语言中也透漏出作者幽默、坦诚的生活态度。
接下来谈谈作者。
芮成钢应该算是中国目前最红火也最饱受争议的主持人了,尤其是代表门事件后,被网上很多人大骂脑残,甚至某节课上教授还专门花20分钟批判了他一把。
只是大家批判的理由其实都不是那么站得住脚,网上很多质疑他的甚至没有完整的看完他的采访。
再退一步说,难道央视会给一个脑残记者那么多专访各国政要的机会吗?真是那样,各位大牌受访者也未必答应。
无论存在多少批判的声音,他总是值得我学习的。
且不论他向奥巴马提问方式是否嚣张,但他敢在那么多外媒面前自信地作为一个中国人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份气度就难能可贵。
现在中国人有钱了,但很多时候我们与外国人尤其是欧美人站在一起时,心中还是会有那么一丝丝微妙的自卑。
论及交流,很多人与外国人的对话都只停留在谈论浅显的文化差异层面上,能够像芮这样与他国前成为挚友的人实在不多。
有时候真没必要那么苛刻,或许我们应该感谢他,通过这本书,为我们了解外界增加了一种可能。
20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文学类:《虚实之间》【基本信息】作者: 芮成钢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 20-5【作者简介】芮成钢,央视继白岩松、崔永元之后,最具影响力的新锐主播;24岁至今,采访了数百名国际政商领袖;第一个登上《纽约时报》头版的中国人。
【内容简介】第一个登上《纽约时报》头版的中国人;西方主流媒体眼中的青年意见领袖;《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耶鲁大学最年轻的“世界学者”;澳大利亚前陆克文的好朋友;令福田康夫、布莱尔、丰田章男等人印象深刻的中国记者;两次在G20峰会上提问奥巴马并被全球直播这是一个34岁年轻人少有的经历。
读一本好书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读《虚实之间》后感“生命的节奏仿佛钟摆,在真假之间,虚实之间,摇摆往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假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虚实之间,往往一念之差。
”这段文字乍一读有点兵法的味道,细细品读,却耐人寻味,陷入沉思。
人是创造历史的生命体,无数生命启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生命、情感与利益的交织,混淆了真假,把假丑恶演绎得滴水不漏,在挥动着正义、谦和、中庸、内圣外王的大旗下,辩证法中和了封建愚忠、愚孝的天平,把历史推演得接近真实,真假之间立刻泾渭分明,当真善美占据历史的席位,缔造的是文明还是野蛮,历史清晰可见。
历史的大潮涌入改革开放,红酒于西方人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活方式,和武松打虎喝的苞谷酒在传统中相差无几,在寻常百姓家随处可见,多少酸男辣女把红酒视为爱情必需品,冬日里烛光下的红酒两人相视而坐,一曲想象中的浪漫爱情赞歌和生活真实相融,变革成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烂漫。
政客、富豪们手执红酒下的上层建筑聚会,把高雅赋予政治性、特色性、不可复制性,与其不争的事实是:实实在在的价格差异把市井小民隔开,红酒真实地闯入国人的生活,成为阶层之间商谈大小事务的润滑剂,令大西南纯正的“水酒”望尘莫及,即便是在乡村酒吧里一瓶不足10元的红酒。
这种视品酒为高雅的生活浪漫,滇西南小镇也被无情的渲染,在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缺少独立思考能力的大众不知如何甄别筛选,把酒精度在50°以上的烈酒充当红酒的高雅,事务商谈成功,彪悍、豪爽的滇西南汉子,举杯豪饮,当然,武松打虎喝的十八碗、红酒和下肚酒的烈度是无法比拟的,自然也高雅不起来,所有的记忆停留在了喝酒之前。
2011年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中写道:这纯属营销作祟,钻石除了观念中的价值外,毫无用处。
中国人被戴比尔斯说服以为钻石是女孩子最好的朋友,这其实毫无逻辑。
中国人比我们欧美人更把钻石不当宝贝。
”商业之间的蛊惑也罢、虚荣也罢,碳结晶体的钻石在国人眼里果真不会是宝贝么?盲目“崇洋”的心理暗示下,许多生活中的细节被炒作成为“高尚的生活方式”以及财富和身份的象征,钻石仿佛正向着“必需品”的角色转化,装点着中国人最看重的面子。
虚实人生感悟句子文案励志
虚实人生感悟句子文案励志
1. 在虚幻的世界里,我们往往迷失了真实的自我。
2. 人生如戏,我们是自己的导演,虚实之间取舍决定着剧情的走向。
3. 真实生活里的不如意,往往能在虚幻中找到寄托与满足。
4. 通过虚幻的人生,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真实的自己。
5. 虚与实的对比,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深度和意义。
6. 真实的人生需要用虚幻来装点,让它更加精彩而璀璨。
7. 虚实之间,让我们更好地平衡梦想与现实。
8. 直面虚实,是成长的必修课,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
9. 虚假的人生注定是浮华的,只有真实才会让我们获得真正的快乐。
10. 在虚实之间徘徊,是一种人生的修炼,也是在追寻内心自由的过程。
11. 虚幻中的成功是一时的,真实中的成就才是持久的。
12. 只有经历过虚与实的对比,才能真正珍惜和感悟真实生活的美好。
13. 用虚幻的眼光去看待人生,勇敢面对现实的挑战,才能更好地奋斗和成长。
以碫投卵者 虚实是也读后感
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读后感《以投卵者实是也》是一部阐述“虚实是也”思想的文学著作,以虚实之间的奇妙而唤醒人们对虚实之间的探索精神。
作者以事物的虚和实,画出一幅关于人性的虚实实一图,告诉读者,一切都会消失,而真正的实体会被永恒地铭于心中。
作者用自己细腻的笔触,把实体作为我们延续传承真实的手段,把真实投射到每一个虚空之中,把前人们的文字留在心中,把一切虚无一并投射到心中以获得真实。
主人公以投卵者来表达虚实的概念,他用投射的方式向人们传达思想,把真实投射进每个人的心里,以实现虚实的实现。
以投卵者在文学中扮演着传承和象征真实的重要角色,他总是受到灵魂的启发,并希望能够把真实传达给每个人。
他是一个尊重事物实质、反对虚无的人,他认为事物只有在实质中才能获得真实,他也认为实质是真实,而虚无只是一种不实的东西。
以投卵者虚实是也的思想既有立论性又有实践性,这部书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实践中发现真实,投射虚实之间的奇妙,去经历真实同时走向实践,使我们从文学中获得知识,使我们有力量去探索生活。
通过以投卵者的思想,我们认识到虚实是也的实质,知道实践能获得真实,知道只有实质能获得真实,从而进步我们的生活方式,走上正确的道路。
在今天的社会,虚实是也的思想在很多方面得到了体现。
在商业界,企业都会把真实物质投射到空旷的营销概念中,让客户认识到产品的实质;而在文学领域,作者总会把丰富的情感投射到字里行间,让读者有机会认识到他们的文字真实性;在教育领域,老师们总会把知识的虚无投射到学生的头脑中,让他们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以投卵者实是也》这本书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思想观点,让我们认识到虚实是也这一概念,即真实是有实质的,而虚无只是一种不实的东西,在生活中只有实践才能获得真实。
读了这本书,使我们在探索真实时有一定的指引,让我们能够从实践中找到答案,让我们在努力之中更加接近真实。
孙子兵法虚实篇读后感
孙子兵法虚实篇读后感《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典籍,大家都熟识其中的“兵者,谋之事也”这句话。
虚实篇主要讲述的是兵士的心理准备以及利用谋略来取胜的策略。
作为一位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我通过阅读《孙子兵法虚实篇》,从古典文献中汲取深刻的启示,获得了深刻的见解,并对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孙子兵法虚实篇》简要而精巧地总结了军事战斗中必不可少的“虚实”两个因素。
虚者,即“空当”,是指在战斗中施加威慑,利用“撒谎”等手段来制造距离,控制对手,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实者,即“占实”,是指在确定了谋略路线时,采取行动,运用自身的实力,努力发挥最大的优势来获得胜利。
孙子兵法虚实篇的内容,让我们明白,军事战斗中,兵士要能够从客观经验中深刻理解“虚实”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虚实”结合,才能够在没有背景知识和熟练技能的情况下取胜。
同时,《孙子兵法虚实篇》对我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虚实”是一种古老的理念,它给出了一种可能性,以要求“先虚而后实”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并且期望人们能够在具体实践中发挥充分的创造性,以便在把握技巧的同时,不断发展自身的斗争能力。
这是当代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们要知道,只有采取“先虚而后实”的应对策略,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最后,数千年来,中国思想家和军事家们致力于探讨“虚实”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建构起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
阅读《孙子兵法虚实篇》,既能了解更多古代军事策略,又能深刻学习“虚实”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将其运用至适当的场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执行力。
只要把握好虚实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避免很多失误。
综上所述,《孙子兵法虚实篇》的阅读,让我对古典文献的“虚实”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明确其在当代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就我而言,我深信因懂得“虚实”的处理之道,才能赢得真正的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实之间读后感
《虚实之间》是芮成钢的一部全新作品。
作为“杰出对话者”的芮成钢,将十几年职业生涯中不同凡响的交往与访谈、台前与幕后、公众话题与私人情谊一一生动叙述。
作为“尖锐提问者”的芮成钢,坦诚倾诉了“委屈”,还原了“真相”。
最佩服他的是英语太好啦,他作为“英语比大多数美国人还好”的芮成钢,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英语“通关秘诀”,以及与人交往、交流的成功心得、成长路途中的关键选择等等。
南非前总统姆贝基曾说:“芮成钢是一位并非每个国家都拥有的世界级的记者和主持人。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对芮成钢这样评价:“我为亚洲能有他这样优秀的媒体人感到自豪和骄傲,我对他的经历和思想都非常感兴趣。
”
部分章节清晰地指出了一直以来我们在与各个国家、各国友人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心态上的误区:有的人还未真正了解对方就妄下评断,有人又顶着外交无小事的名号对外国人过分纵容。
书中对于欧债危机的理解很独到,对中美关系的解读也很客观、理性。
部分语言中也透漏出作者幽默、坦诚的生活态度。
通过这本书,为我们了解外界增加了一种可能。
作者阐述自己10多年的记者工作经历,认识了很多我们平时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政界、商界领袖人物,如:奥巴马、小布什、施瓦辛格、菅直人、拉加德、克林顿等等,讲述了很多关于他们不为人知的事情,其实这个倒是很能理解,在屏幕前和在生活中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普通老百姓似乎更关心名人生活中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一个词:
好奇害死猫。
总之呢,芮成钢的记者生涯很精彩,他思想见解独到,语言犀利却也不失幽默,睿智之中不缺憨厚可爱,是一个讨人喜爱的主持人。
通过他的书,能感觉到他精神层面上的、超脱物质的东西,但是却又让人看不透,深不可测。
其实也没必要看透,就好比他在书中所说的“生命的节奏仿佛钟摆,在真假之间,虚实之间,摇摆往复。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真假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虚实之间往往一念之差”,但书中阐述亲情的部分,却真真切切,我深能体会这种感觉。
这也正是书中所说的“世界其实并不大,人们的喜怒哀乐共性多于个性”。
人,总是好奇的嘛,好奇虽然可能害死猫,却也可以增加你的视野,改变你的思维,教会你很多不能用言语表达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