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复习资料
华师《国学典籍》期末复习资料之佛教(最全资料)
佛教:一、常识:1、佛法的基本内容:苦(人生本质)、集(苦的原因)、灭(灭苦的方法)、道(涅槃)。
2、缘起论:诸法因缘而起,缘一般指关系和条件。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法“缘起性空”。
色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指物质。
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功用,但其中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的“诸法实相”。
4、三宝:佛宝(佛陀),法宝(佛法),僧宝(僧伽),即“佛法僧”。
5、三藏:经律论。
6、佛教分类: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二、佛教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其中国化可分为三个阶段:1、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
此阶段佛学主要依附于传统思想,并在与其交融中逐步发展。
具体说,汉代佛学主要依附于神仙方术,魏晋则依附于玄学。
2、隋唐阶段,佛教鼎盛时期。
此阶段佛学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呈现出鼎盛兴旺的局面。
中国化佛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佛学中国化的基本完成。
3、宋元明清阶段,佛教由盛转衰。
三、《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
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
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
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
国学重点复习资料
国学重点复习资料一、国学概述国学,又称中国学问,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传承体系。
其核心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涵盖了中国人的道德伦理、思想哲学、艺术审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内容。
国学强调的是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弘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结和体现。
二、五经五经分别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和《春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以其独特的文体和丰富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1.《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它由305篇诗组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是古代最早的民间歌曲,雅是贵族宴会上演唱的歌曲,颂则是祭祀节日时用来歌颂帝王功绩的歌曲。
《诗经》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时代风貌。
2.《书经》《书经》是我国古代史书的总称,包括《尚书》、《书经》等。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编年史书,记载了自夏朝至周朝的历史事件;《书经》则是记录了周朝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和统治哲学等内容。
《书经》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3.《礼经》《礼经》是我国古代礼制的重要典籍,包括《仪礼》、《礼记》等。
《仪礼》详细介绍了古代的礼仪制度和礼节规范,是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记》则是对古代礼制的理论研究和阐述,对我国的礼制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4.《易经》《易经》是我国最早的六艺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对变化的观察与分析,提出了一套丰富的道家哲学思想,并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春秋》《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它记录了周朝的历史事件和各国的政治关系,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是国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
这些经典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对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学经典导读康清莲复习资料
国学经典导读康清莲复习资料第一章《《孟子》选读一、原文选读1.谨庠(xiáng)序①之教,魏②之以孝悌之义,颁赠③白者无愧于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存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注释】①庠序:古代的学校。
②魏:反反复复劝说。
③颁赠:通在“斑”。
【大意】深入细致地开办学校,反反复复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劝说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能在路上重物奔跑了。
老年人存有丝绵衣服穿,存有肉喝,通常老百姓吃得饱,穿着得冷,这样还无法并使天下归服,就是从来没过的。
2.域①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②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注解】①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②畔:同“叛”。
【大意】限制人民不必用国家的疆界,保护国家不必靠山川的险阻,威行天下不必凭兵器的锐利。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
3.人之存有道也,受寒、冷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似于禽兽。
圣人存有忧之,并使契(xiè)①为司徒,教导以人伦--父子存有和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存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注释】①契:人名,据说就是殷的祖先,姓子,尧帝时任司徒。
【大意】人之所以为人,挨饿了,穿暖了,居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
圣人又为此而忧虑,派遣契搞司徒主管教育,用人与人之间理应的伦常关系和行为准则去教育百姓--父子之间存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存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存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存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存有诚信之德。
4.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x)①,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巨屦小屦②同贾(gǔ),人岂为之哉?(《孟子滕文公上》)【注解】①倍蓰:倍,一倍;蓰,五倍。
国学知识题库及答案详解
国学知识题库及答案详解一、单选题1.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A2. 下列哪部作品是《诗经》中的篇章?A. 《关雎》B. 《逍遥游》C. 《滕王阁序》D. 《将进酒》答案:A3.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出自哪部古籍?A. 《论语》B. 《孟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A二、多选题4.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的“四书”?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孟子》E. 《尚书》答案:A, B, C, D5.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的“五经”?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周易》E. 《春秋》答案:A, B, C, D, E三、判断题6. 《左传》是《春秋》的注解之一,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
()答案:正确7. “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德经》中的名句,其作者是老子。
()答案:正确8.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易经》,其意在鼓励人们不断自我提升。
()答案:错误(出自《易经》是正确的,但原文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四、填空题9. 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____》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答案:论语10. “________”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总称,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答案:诗经五、简答题11. 简述《易经》的基本思想。
答案:《易经》的基本思想是阐述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强调阴阳变化和五行相生相克,提倡顺应自然规律,通过变易来达到和谐。
12. 什么是“仁”?并简述孔子对“仁”的理解。
答案: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包括爱人、宽容、尊重等。
孔子认为仁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主张以爱人为本,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仁的理想。
六、论述题13. 论述《孟子》中关于“性善论”的观点,并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答案:《孟子》中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但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发展和完善。
国学复习题带答案版
国学复习题带答案版一、填空题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记录了_________的言论。
答案:孔子2. 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指的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和_________。
答案:《水浒传》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易经》的_________卦。
答案:乾4.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中的名句,出自《诗经·郑风》的_________。
答案:《子衿》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其中“婵娟”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月亮二、选择题1. 下列哪位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A. 韩愈B. 柳宗元C. 杜甫D. 苏轼答案:C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王维C. 杜甫D. 孟浩然答案:D3.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出自哪位诗人的《将进酒》?A. 王之涣B. 王勃C. 李白D. 高适答案:C4.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诗经》中的哪一篇?A. 《关雎》B. 《桃夭》C. 《蒹葭》D. 《采薇》答案:A5.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哪位诗人的诗句?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孟浩然答案:A三、简答题1. 简述《左传》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案:《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主要记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它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五霸的事迹,对后世史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2. 请简述《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哲学思想。
答案:《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老子所著。
书中主要阐述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它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强调顺应自然,主张内心的清静和简约的生活。
四、论述题1. 论述《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答案: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他性格多情而又超脱,既热爱生活,又对世俗的虚伪和腐朽深感厌恶。
国学复习
第一单元复习一、成语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不舍昼夜: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舍:放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白驹过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是能赶得上的。
后多用作鼓励之辞。
往者:过去的事;谏:规劝;来者:未来的事;犹:还;追:赶上。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
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二、通假字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
2、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辟通“避”,躲避。
3、曾歔欷余郁邑兮。
曾通“层”,多次。
4、飘风屯其相离兮。
离通“罹”,遭受。
5、帅云霓而来御。
御通“迓”,欢迎。
三、常识1、三更: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
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其对应如下: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2、《晋书》: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
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
3、四史:就是前四史,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属于二十四正史中的前四部,是中国历史上的史学巨著。
4、《楚辞》: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骚体类文章的总集。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指导参考答案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指导一、复习范围根据教学大纲,本课程复习考试范围是第一章至第九章。
二、考试形式、答题时限考试形式是闭卷考试,答题时限为90分钟三、期末考试题型期末考试题型包括填空、名词简释、简答题和问答题四种。
填空题主要在常识中产生,个别内容在名词中产生。
四、期末复习题(一)常识1.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
2.进入民国,经书成为普通的古文献。
作为历史学的资料,章学诚所谓的“六经皆史”得到了全面的体认。
3 .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经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
4. 在五经之中,《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
5. 《诗经》的价值,一在于文学价值,一在于文化价值。
6. 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尚书”。
7.《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8.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
9. 《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0.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11. 司马光主持编篡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12. 司马迁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其建立史学体系的追求。
13. 阅读《三国志》不仅要注意其正文,更要注意阅读裴松之的注文。
14. 在先秦,墨学和儒学是并称的两大显学。
15. 先秦名家“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
16. 战国晚期的苏秦和张仪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17. 秦汉以后的中国子学,可按五个历史阶段来区分,即两汉子学、魏晋玄学、隋唐子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子学。
18. 玄学的逻辑基础是汉魏之际清议之风所带来的名实之辩。
19. 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多是文章、诗赋的汇编。
20. 研究《楚辞》的代表性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
这三本书是对《楚辞》进行研读的基本书目。
国学经典复习题(二)
国学经典复习题(二)国学经典复习题(二)一、判断题1、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 )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X)3、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 )4、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
(√ )5、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 )6、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
(√ )7、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
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
(√ )8、《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
(√ )9、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X)10、《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X)11、“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X )1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X)13、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 )14、君子是因为从乐中得到了道而感到欢乐。
(√ )15、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16、、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 )17、《论语》是“四书”之一。
(√ )18、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X )19、至圣是孔子,亚圣是孟子,他们合称孔孟。
(√ )20、孟子以“人性恶”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来阐述了教育的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
(X )21、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 )22、《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国学概论 复习笔记.doc
国学概论小学·训诂学一、训诂和训诂学: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
训诂,简单的说,就是解释文字,词语的意思。
●训,就是说明顺释的意思;诂本意是古言的意思。
训诂的传统意义就是用通行的语音解释不易为人所懂的古字古义。
●训诂学则是关于训诂的学问,是研究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学问,是我国传统学科领域中小学的一个部类,是一门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独创性特点的学问。
二、训诂学重要著作属于义书的有:《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说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有:《广韵》、《集韵》1、《尔雅》十三经之一。
《尔雅》成书于汉代,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解释词义为主的词典。
“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
《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是解释古籍中一般实词和虚词的,后十六篇专释各种专用名词。
它基本上是辑录先秦时代的训诂资料而成。
《尔雅》的价值是: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基础;保存了上古词义和名物资料。
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缺陷是:分类不够科学;释义上使用多义词,使意义不够明确。
古人为《尔雅》作注疏的很多,如郭璞、邢昺、邵晋涵《尔雅正义》等,最著名的是清人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
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19篇。
●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
例:●如、适、之、嫁、徂(cú)、逝,往也。
(释诂)●克,能也。
(释言);明明,斤斤,察也。
(释训)●《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
必备经典国学知识(1)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 @高途课堂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旁,也应抢着去做。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国学知识试题_12篇
国学知识试题_1国学知识试题_1精选2篇(一)1. 中国古代的国学是指什么?国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经典文献、历史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知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所在。
2. 《论语》是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言论集?《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言论集,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3. 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就能够实现完善的道德品质。
4.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哪位君主收集整理的?《诗经》是中国古代的周朝君主——周宣王和周穆王的文学作品集,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5. 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哪些书籍?古代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它们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
6.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代表作?《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它是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一,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
7. 中国古代的国学教育形式有哪些?中国古代的国学教育形式主要有私塾教育和儒学院教育两种。
私塾教育是由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人在家中教授学生,儒学院教育则是在设立的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机构进行。
8. 中国古代的国学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什么品质有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的国学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品德和礼仪观念有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经典文献和古代典籍,学生能够受到正确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9.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君子”是指什么样的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君子是指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人。
君子应该具备诚实守信、忠诚孝顺、正直宽容、勇于担当等优秀品质。
10. 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包括哪些内容?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主要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周易》、《尚书》、《礼记》、《春秋》、《诗经》、《周礼》等,涵盖了哲学、历史、政治、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11.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主张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儒家思想主张建立有序和谐的社会秩序。
国学专题讲座复习题
国学专题讲座复习题李白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千舟已过万重山。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
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
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
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折杨》《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
《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达亦不足贵,究亦不足悲。
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
国学概论复习题
国学概论复习题第一章:概论1.国学的本意:答:国学最初指国立的学校,主要是指小学和大学。
在古代,国学主要指以太学为代表的国立学校。
2.国学的大体演进:答:总体来说分为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秦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
具体来说分为:先秦有诸子百家,记载为九流十家。
战国后期至秦汉,形成黄老和儒家两大学派。
汉魏之际,玄学产生。
中唐以前,道教佛教盛行。
中唐以后灭佛,宋儒吸收佛教及思孟学派一些思想产生了宋明理学。
清朝以修书为主,清末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3.近代学者对国学的各种认识:答:章太炎,钱玄同,刘师培,黄侃,胡适都以“国故”指代国学。
其中章太炎指出国故分为语言学,文字学和诸子学三种。
他们都以“旧”学问为故,都认为传统的东西需要保存,需要整理。
除胡适外,其他人都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抛弃,还要一一研究。
邓实,黄节,梅光迪,吴宓,等人则以“国粹”指代国学。
他们所谓国粹,大体与“中体西用”之说一脉相承,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中学可以兼容西学。
虽然过分强调了中学的作用,但也反映了他们担心中学固有精神消失的学术救亡观念。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人们普遍以国学指代中国的传统学术,其中汪震,王正己,胡朴安以西学东渐以前的学术传统定义国学,蔡尚思则以中国固有文化定义国学。
第二章:1.六经或儒家经典的形成:答:先秦时期,经书作为通行的基本典籍被广为流传,其中六经构成了学术的基础。
经由孔子等修编传授直至两汉时期,《乐经》亡佚,剩余五经。
至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成为官学,最终形成。
2.孔子和六经的关系:答:在秦汉时期六经典籍的传授和整理中,孔子的作用最大。
孔子整理六经使其成为儒家学说的基础,同时使其完整和流传。
他不仅把它们作为教材,而且还整理《春秋》,喜读《易》。
经由孔子的整理和传授,这些学说更加接近儒家的价值体系,成为儒家思想的注解,这些经典被作为儒家的思想资源,儒家学说是以六经为基础阐发的。
国学复习提纲
国学复习提纲
一、背诵。
1、《弟子规》总序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人;有余力,则学文。
2、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3、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4、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5、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6、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二、理解。
1、对于尊长,能否直呼其名?称呼长辈不能直呼其名。
2、“百善孝为先”是为了提倡人们敬孝行善。
3、“父母呼应勿缓”中的“缓”是指缓慢的意思。
4、在路上遇见长辈,我们应该怎么做?路遇长辈,应上前问好,让长辈先行。
5、“父母命,行勿懒”告诉我们应如何对待父母的要求?
父母交待事情,要立即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6、如果父母有过失,我们要“谏使更”。
7、“长者立,幼勿坐”是指长辈站立时晚辈不可以坐下。
8、“晨则省,昏则定”中“省”在本句中的字意是看望、
问候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复习资料《通志》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元至治元年(1321)摹印元大德本。
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本有全本,中华书局有《通知二十略》单行本。
第五章二十五史1、二十五史:二十五史是中国历代的二十五部正史的总称。
它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2、司马迁写《史记》的动机有三个:一是家世因素奠定了作史的基础。
二是史学意识形成了作史的动力。
三是遭宫刑之祸促成了他作史的风格。
3、《后汉书》:《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从王莽立国起至汉献帝禅让共195年的东汉史实。
全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但他并没有完成创作10志的计划。
于是南朝梁刘昭从晋司马彪《续汉书》中抽出8志30卷与之合刊,成今本《后汉书》。
《后汉书》从体例上看,一是不再固守一帝一纪的模式,二十采用附记,将享国较短的帝王附在前代帝王之后;二是根据皇后临朝称制、东汉外戚干政的史实,设立皇后本纪;三是新增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种列传,更加重视特定社会群体的作用;四是重视史评,在每篇末尾附“论”、“赞”,以评判是非,论辨得失;五是在司马彪的8志中舍《食货志》,而新创《百官志》以替代《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并立《舆服志》以记述东汉服章、乘舆制度。
现在通行的《后汉书》注本,其纪传为章怀太子李贤注,而志为南朝梁刘昭注。
另外,清惠栋作的《后汉书补注》、王先谦作的《后汉书集解》,都可资参考。
4、《晋书》:记载了从司马懿伐吴到刘裕建宋共156年的两晋史实,并用“载记”的形式叙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过程。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
《晋书》先后由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主修,其参撰者有20多人。
该书史料丰富,内容翔实。
不过,受唐初骈俪文风的影响,全书讲求词藻绮丽,多记异闻,有不少类似小说家的笔法。
全书由二十多人参撰,难免存在内容重复,前后记录有所抵牾。
清代周家禄作《晋书校勘记》、丁国钧作《晋书校文》、李慈铭作《晋书札记》等,万斯同等补充《晋书》表志18种,丁国钧、黄逢之《补晋书艺文志》,沈维贤补《晋五胡表》,对《晋书》作了校勘、补正、定误等工作。
而近人吴士鉴、刘承乾的《晋书斠注》,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对《晋书》加以辨异、证同、纠谬、补遗,很有参考价值。
5、《旧唐书》:后晋宰相刘昫撰。
该书记载了唐朝290年的历史,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
编撰《旧唐书》时离唐亡仅三十多年,还是能够看到很多国实、实录、笔记、行状、家传等,所以《旧唐书》保留了很多原始史料。
”。
《旧唐书》的纪传里,还大量收录了唐1朝君臣的诏令、手札、奏章等,唐朝与突厥、回纥、吐蕃、契丹等民族以及邻国日本、朝鲜、印度的交流史,也记载的非常详实可靠,它共记述了45个周边政权。
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旧唐书》就不再流传。
明嘉靖十七年,余姚、闻人铨等重刻《旧唐书》,并以新旧区分两“唐书”。
清人罗士琳等撰《旧唐书校勘记》,张道著《旧唐书疑义》,岑建功编《旧唐书逸文》,可供参看。
目前较好的版本是百衲本《旧唐书》,它是用南宋绍兴刊本残存的67卷,配以明代闻人铨本影印而成的。
6、《新唐书》:由北宋宋祁、欧阳修主持,刘羲叟﹑梅尧臣、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等参撰而完成的。
帝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共225卷。
前后费时十七年﹐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全书完成,由曾公亮进呈。
编撰《新唐书》的原因是宋仁宗认为《旧唐书》过于浅陋。
《新唐书》最早刻于北宋仁宗时﹐现存八卷;另有北宋十六行本,现存一百二十四卷;南宋刊十行本,现存两卷。
涵芬楼百衲本《新唐书》即据上述诸书影印。
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刊本流行较广。
1975年中华书局印行的校点本是以百衲本《新唐书》为底本,并参考其它刊本整理而成,其中地理志部分校勘最好,校点本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其研究著作有吴缜的《新唐书纠谬》、汪应辰的《唐书列传辨证》、王若虚的《新唐书辨》、陈黄中的《新唐书刊误》、钱大昕的《新唐书纠谬校补》以及罗振常的《南监本新唐书斠义》。
7、新旧唐书的区别:《新唐书》在编撰之初,就试图超越《旧唐书》,而自成格局。
《新唐书》的变化如下:一是简略叙述,省净文字。
二是体例完善、笔法严谨、风格统一。
三是新增的列传取材丰富,不仅用本人奏章、后人追述,而且还用碑志、石刻、杂史、笔记、小说以为资证。
四是增补诸志,《食货志》由原来的两卷增至五卷,新增写《兵志》﹑《选举志》和《仪卫志》,为《宋史》以后诸史所沿袭;恢复了《史记》、《汉书》设表的传统,立宰相﹑方镇﹑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四表,共十五表。
这种简略化的处理,方便了阅读,却失去了很多史料,而且很多采用谱牒、笔记、小说等资料,存在着不少谬误。
由于排佛的偏见,《新唐书》将玄奘、一行等事迹一概删除。
所以新旧唐书各有所长。
《旧唐书》的是唐实录、唐国史等原始资料,而《新唐书》多用宋人所见的历史资料。
第六章先秦诸子1、先秦子学兴起的原因:一是官吏流散。
二是士阶层形成。
三是官学解休。
四是人才需求强烈。
2、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将先秦诸子分成六类: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德家。
刘向和刘歆在校《诸子略》时将之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九流十家。
3、老子的影响:一是言不尽意的倾向。
二是反对世俗的价值。
三是启发了重自我的一派。
4、论述题:怎样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答: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状态,道德特征是无始无终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混沌状态。
道无形无状,是孕育并存在于万物之中的一个形态。
这个形态,后代的哲学家有的理解为元气,有的理解为太极,但老子只说是个道,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形状、声音和气味,它是万物的本源。
天地万物都是从这个道中派生出来的,最后又归于这个道。
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话,那么它就是平常的“道”但如此章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名”如果要用语言来表述的话,那就是平常的“名”但是如此章所说“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名”也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这里有些人会误解说明一下,意思也就是说:“道”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但是本章所表述的并非普通的“道”)“无名”的“无”本章所表述的是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有名”的“有”本章所表述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所以,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就是告诉大家以后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下面的句子更好“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说此两者来源于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得上玄妙、深远。
但是它并非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深远。
是宇宙万物天地之奥妙的总门。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这句话可以从二方面解释。
一是从修仙方面解释;二是解释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理。
修仙方面相对简单:第一个“道”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据修炼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
“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意思“道”是变化的是因人而异的。
“名可名”前一“名”是事物宝器法器或修炼方法的名称,是可以命名定义出来的,“非恒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意思你见到的事物和方法并不是前人见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会变化这层意思外,还有每个人的经历和角度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时刻看到事物也会盲人摸象,只见到其中的一面。
老子是道教的祖宗,按修炼方法解释是最常见不过的,只是现代人不修真了。
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运行法则。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
《左传》:“天道远,人道迩。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孙子:“兵者,诡道也。
”等。
又如老子说“道常无为”、“道常无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观念。
“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有人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实际上是错的,事实上每一个一都是万一,都是不一样的,不能混同。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
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础,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
5、《吕氏春秋》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诸说、弃封建。
第二,隆君主、明时变。
第三,蹈清静、尚实用。
第七章历代子学1、秦汉以后的中国子学可以分为五个历史阶段:两汉子学、魏晋玄学、隋唐子学、宋明理学、清代子学。
2、两汉子学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以学术的融合为倾向,这从先秦时期就在逐步加强。
二是子学为儒学所笼罩,这是在武帝以后出现的新趋势。
3、《淮南子》可以看作是汉初黄老学说的一个理论总结。
4、《淮南子》充分总结了汉初黄老思想的特征,我们可以把其宗旨概括为:旨近老子,出入经道;淡泊无为,蹈虚守静。
具体来说:第一,以元气阴阳为宇宙论。
第二,以因势利导释无为说。
第三,引性善仁义论教化治民。
第四,以与时变化言法度制令。
5、《白虎通》属于经学,对汉代整个哲学的影响巨大。
6、玄学的命题:玄学的命题之一是名教自然。
玄学的命题之二是言意之辨,就是讨论言和意的关系。
7、玄学的演进:第一时期是正始玄学。
其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他们主张“名教出于自然”,即认为名分和礼教要合乎人的自然本性。
第二个时期是竹林玄学。
代表人物是阮籍和嵇康。
嵇康自然真挚,任性放诞,不拘礼法,是一个典型的性情中人。
他在《释私论》中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
第三个时期是元康玄学。
元康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这是西晋相对稳定的时期。
元康玄学的代表人物是郭象和向秀。
他们的观点大同小异,都认为名教就是自然,以调和名教和自然的关系。
向秀早逝,郭象又吸收并发展了他的《庄子注》,认为万物独化于玄冥。
各安其氛,各适其性。
元康玄学中,还有著名的崇有论,以裴頠的《崇有论》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