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性省思

合集下载

浅析新时代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角度

浅析新时代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角度

student Parent society33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分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意识形态反映并推动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也随之发生重大转型。

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取得的成功,更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发挥指引和凝聚功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推动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价值根基,也是推动新时代继续前进的核心力量。

在强起来新的征程上,要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领作用,培育普遍社会认同,构筑推动新时代发展的精神力量。

1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新时代大学生对抗错误社会思潮的武器新时代背景下,“强起来”的中国面临着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环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更加多元化、更趋隐蔽化,稍有不慎就会犯颠覆性错误。

其中多样的社会思潮可能引发思想多元、价值观念多元,会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和认同功能的消解。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触多元文化、获取信息方式多元、自我意识强,但是对社会的实际认知和经验缺乏,内心缺乏足够坚定的信仰体系。

作为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新时代大学生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因此,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关系自身成长,还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更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精神武器来对抗错误的社会思潮。

以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为代表的错误社会思潮严重冲击了大学生的信仰坚守。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消解文化认同,瓦解理想信念,严重冲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信。

历史虚无主义歪曲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孤立片面的看待中国建国以后的历史,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对立,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成绩进行否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根基进行否定。

当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1

当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1

当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考摘要:当代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的希望,是价值观念中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的群体。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状况将决定社会未来的整体状况。

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信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新形势下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正文:“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

我们是革新者的党,而青年总是更乐于跟着革新者走的。

我们是跟旧的腐朽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而青年总是首先投身到忘我斗争中去的。

”这段脍炙人口的名言,充分的表达了马克思主义者对青年的信赖和期望。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需要青年的加入和努力;同样,青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确立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大学生历来都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其思想政治素质尤其信仰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否,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大学生的应有品质。

人是需要有信仰的,它体现了人类对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终极价值关怀。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迄今为止人类信仰史上最伟大的信仰,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无论对于国家,民族还是自己都是非常重要的。

1.马克思主义能够满足信仰者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为信仰对象的根本依据在于这种理论把人类所具有的生存和发展的本性与人类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般性的指导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有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终极价值和意义。

2.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

青年大学生一般思想敏锐,可塑性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的关键时期。

但是他们的认知结构还存在缺陷。

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深入系统的学习和熏陶;另一方面,他们还没有广泛的社会经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些都会干扰他们树立正确的信仰。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思考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思考

收稿日期:2018-04-20作者简介:季慧(1978-),女,湖北鄂州人,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党建等。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思考季慧(中共鄂州市委党校,湖北鄂州436099)摘要: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缅怀这位提出“共产主义”的伟大思想家、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人都在重温学习《共产党宣言》历久弥新的精髓所在。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的希望与建设者,是祖国繁荣昌盛的主要力量,肩负着完成中国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与历史担当。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新时代中,如何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为目前高校信仰教育上一个核心要素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04(2018)04-0025-02第25卷第4期Vol.25No.4鄂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Ezhou University2018年7月Jul.2018doi:10.16732/ki.jeu.2018.04.006信仰是人类灵魂的故乡,是精神力量的集合地,是把握我们心灵深处活开关。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高学历的群体,是社会各种知识文化的学习者,是正能量的传播者,也是社会发展中的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因此,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对个人成才与家庭教育成功具有决定性意义,更是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发展方向。

[1]每个大学生的信仰,小到是一件关系到家庭的事情,更是一件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大事。

很难相信,一个没有信仰的当代大学生,能在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脱颖而出,做出一番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最终极的信仰,永不过时,也是一直在催生出新生力量的源泉。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一)当代大学生内因的问题1.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内生动力不足当代大学生处于刚刚成年的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系统的认识,也缺乏系统的学习,始终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写在书中,镌刻在大理石上的理想,虚无缥缈,是不可能实现的。

读懂马克思,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高校思想道德教学测评体系研究”教学实践

读懂马克思,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高校思想道德教学测评体系研究”教学实践
■墨
“ 高校 思 想道 德教 学测评 体 系研 究 ” 学 实践 教
欧 阳 意
( 州 铁道 职业 技 术 学 院 , 西 柳 州 5 5 0 ) 柳 广 4 0 7 摘 要 : 克 思主 义 信 仰 是 当代 大 学 生 应 有 的 科 学的 理 马 想 信 念 , 调 查 显 示 , 学 生缺 少 马 克 思 主 义信 仰 , 此 教 师 但 大 为 应 通 过 教 学 实践 增 强 学 生 对 马 克 思 的 感性 认 识 ,从 而 坚定 马
克思主义信仰。

读 懂 马 克 思 ,坚 定 马 克 思 主 义 信 仰
前 , 中 间 穿 插 这 一 实 践 活 动 , 逻 辑 上 承 上 启 下 , 心 理 上 在 从 从 尽 量 减 少学 生对 该 主题 的反 感 和抵 触 情 绪 ,也 由 于采 取 先 人 为 主 的 心 理 策 略 , 能 增 强 学 生 的 印 象 。 因 时 间 有 限 安 排2 更 课
关键词 : 马克 恩
马 克 思 主 义 是我 党 也 是 我 国各 族 人 民 的指 导 思 想 .这 是 毋 庸 置 疑 的 事实 。但 本 课 题 组 以 “ 马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对 您 的 作 用” 为题 调 查 5 8 大 学 生 , 果 如 下 2名 结
A、 您 分 析 、 B 知 道 对 自已 有 用 、 您 解 决 生 活 、 D 为 处 C为 学 选项 理 问 题 提 供 科 学 感觉对 自 但 不知道 该怎 么用 习 、 业 中的问 题直 接 就 己没 有用 的立 场方法 提供具 体方 案
时 即 可 , 一 课 时 教师 讲 授 , 二课 时学 生 交 流 。 第 第
感 性 认识 教 学 实践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几点思考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几点思考

主义 的信 仰 , 中 国革 命 胜利 的一 种 精神 动力 。 [ 是 ” 1 Z 过 去 我们 在 非 常 困难 的情 况 下 ,能够 取 得革 命 克思 主 义 就 马 信 仰 仍然 是 我们 建 设有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的坚 强
关 键词 : 克 思主 义信 仰 ; 育 马 教 中图分 类号 : 6 1 G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9 0 ( 0 0 0 — 0 5 0 10 — 0 4 2 1 )3 0 5 — 3
信 仰 教 育作 为 思 想建 设 的 一 项 重 要 任 务 , 是 当前 我 国思 想政 治 工作 的核 心 ,它 关 系 到建 设有 中国特 色社会 主 义 的命 运 。在迈 向新 世 纪 的今天 ,
他 资 料综 合 加 以分 析 , 出 的结 论是 : 得 当前 高 校学
生 马 克思 主义 信 仰状 况 的 主 流是 好 的 、 积极 的 , 并
思想 , 我 国意识 形 态领 域 的旗 帜和 灵魂 。 中 国 是 在
不存 在 大 范 围 的信仰 危 机 ,但 同时 在部 分 学 生 中
精 神 支柱 。仍 然 是 我们 战胜 非科 学 信 仰包 括 各 种 封建 迷信 和盲 目崇拜 的强 大精 神 武器 。
二 、 当代 大 学 生 马克 思 主 义信 仰 的 现状 及 原 因分 析
中 国社科 院青 年 人文 社 科 中, 0 3 G2 0 年立 项 的 “ 青年 学 生 马克 思 主义 信仰 状 况 调研 ” 课题 已经结
仰教 育 , 于培 养合 格 的社 会 主 义事 业 接 班人 , 对 实
现共 产 主义远 大 理 想 ,具 有 重大 的理论 意 义 和现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的思考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的思考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的思考作者:杨琼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年第13期[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3年8月19日的讲话中指出“在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信仰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一些人那里,有的以批评和嘲讽马克思主义为‘时尚’、为‘噱头’。

”以上这些问题反映在我们的一些高等院校则表现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的教材不能很好地进入课堂,即使进入课堂其对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教育也不尽如人意。

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加强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增强他们对国家主流意识价值观的认同和认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1975年,玛格丽特·撒切尔女士当选为英国保守党主席,保守党内曾有人建言她走“中间道路”,避免左和右的极端,她却从包中拿出哈耶克的《自由宪章》说:“这本书,才是我们应该信仰的。

”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尚且都有其坚定的信仰,同样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高校大学生、研究生)保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培养我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解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一)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正确认知。

高校大学生、研究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其自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却没有完全形成。

此时对他们进行一些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在高校表现为开展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公共课程如:形式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部分大学生、研究生(包括学习该专业的学生)却表现出一种漠视的态度。

大学生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大学生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大学生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政治理论之一,对于引领社会发展和解决当今世界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学生作为祖国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应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全面深入地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将其贯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促进社会进步与个人成长。

一、坚定理论自信作为大学生,我们首先要在思想上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我们才能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来衡量社会现象和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面对和解决各种挑战。

坚定的信仰需要通过艰苦的学习来实现。

大学生要主动参与相关课程的学习,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的阅读,如《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同时,可以通过参与讨论、读书会等途径与同学们共同学习交流,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感悟。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信仰,更是一种指导实践的工具。

大学生作为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实际相结合,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在学习方面,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积极探索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工作方面,我们要关注社会问题,思考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尽可能地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在生活方面,我们要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理念,以人为本,关注他人的需求、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三、担当社会责任大学生应当积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

马克思主义教育要求我们自觉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角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国家发展的紧迫需求,紧密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经济建设实际,有针对性地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

在企业中努力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增值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我们要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之一,我们作为大学生应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困境的哲学思考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困境的哲学思考
庞 承智 ( 新余学院 学生工作处 江西 新余 3 3 8 0 0 0)
【 摘 要】 当 代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面临多 元化、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缺乏坚定的信念等 困 境, 要解决这些 困境 ,需要坚持理论联 系实践、提高 自身素养,塑造 良好环境、处理好共性与个性,坚持 因材施教等哲学方法来加以应对。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信仰; 教 育困 境; 理论联 系实践;因 材施教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困境的哲学分析2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不断地展现出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等上层建筑产生了冲击和思主义信仰教育困境的哲学思考
当代 中国 的政 治 、经济 、文 化等 诸 多领域 发 生 了全方 位 的深 刻变 化 , 了网络 游戏 、各种 信 息、 多元 价值 观 ,甚至 黄赌 毒等 有 害信 息 ,这 导致 有 出现 了各种 思 潮的激 荡 、文 化 的碰撞 和价 值 观 的冲突 ,并对 大学 生 的马克 部 分 大学 生迷 恋 网络游 戏 ,更 有甚 者整 天沉 溺于 网上 黄 色 、赌博 、 恐怖 暴 思 主义 政 治信 仰带 来 了一些 困境 。面 对 这种 情况 ,如 何将 马 克思 主义 内化 力 等 内容 ,传 播消 极 的非社会 主 义文化 ,给其健 康 发展 极大 的危 害 。 为 大 学生 的政 治信 仰 ,外化 为 自觉 参加 社会 主 义现代 化 建 设实践 ,使学 生 3解 决信 仰教 育 困境 的哲 学途径 分 析 树 立 马克 思主 义信 仰观 ,使 他 们 的政治 心理 、 政治 行为 与 党中央 保 持高 度 3 . 1坚持 理论 联系 实 践的原 则 致 ,成 了高 校思想 政 治教 育十 分重要 且 迫切 需要 解决 的 问题 。 马克 思说 : “ 人 的本质 … …在其 现 实性上 ,它 是一切 社会 关 系的 总和 。” 1 当代大 学生 马克 思主 义信 仰教 育面 临 的困境 恩格 斯也 说 : “ 人 们 ……归 根到 底总 是从 他 的阶级 地位 所依 据 的实 际关系 中 1 . 1马克 思 主义 信仰 的 主 导地位 面 临 多元 化 的挑 战 。在 当前 对 当代 大 从他 们进 行生 产和 交换 的经 济关 系 中,吸取 自己的道 德观念 。” 这 些 学 生进 行 的 马克 思主 义信仰 调 查 问卷 的统计 结 果来 看 ,有 一个 非常 鲜 明的 论 断揭示 了马克 思主 义信 仰 是通过 社会 实 践活 动形 成和 发 展起 来 的。离 开 特 点就 是 大学 生信 仰 的多 元化 趋势 ,也 就 是说 ,在 大学 生 价值观 领 域 中有 定的社 会 关系 ,离 开人 们 的实 践活 动 ,要想 牢 固形成 某 些道 德观 念和 某 多种信 仰 的存 在 ,马 克思 主义 信仰 仅仅 是其 中的一 个 。信 仰多 元化 的直 接 种道 德 品质 是不可 能 的。 后果 就是 马克 思主 义主 导信 仰被 弱化 。 3 . 2提 高 自身素 养 ,塑造 良好 环境 。 1 . 2 学 习 马克 思主 义理 论 的积 极 主动 性 不高 。当代 大 学生 主动 学 习马 外 因是 变化 的 条件 , 内因 是变化 的依 据 ,外 因通 过 内因起 作 用 。大学 克 思主义 理 论 的积 极性 普遍 不 容乐 观 ,主 要有 以下几 种 表现 :主要 被动 的 生 产生 信仰 困境 问题 的根本 原 因在 大学 生 自身素 养还 没有 完全 养 成 ,这 决 通过 大学 开 设 的思想 政 治理 论课 学 习 以及 有组 织 的政 治理 论学 习 来获 得马 定 着大 学 生对 马克 思主 义 的接 受和认 同程 度 ;而 外在 的 客观条 件 包括 政 治 克 思主义 理 论知 识 :思想 政 治理 论课 学 习实用 主 义色 彩浓 厚 ;马 克思 主义 氛 围 、经济 态势 、社会 环境 、 网络环 境 等 ,都对 信仰 起着 影 响 、推动 、 加 理论 文科 学 生 的学 习积 极性 要 比理科 学 生高 的多 ,呈 现 出 “ 文强 理弱 ” 的 速 或抑 制作 用 。 特征 。 方面 ,大 学 生 中许 多人 渴望 功成 名就 ,但 自身 又有 诸 多缺 点 ,如年 1 _ 3部 分 大学 生 对社会 主义 和共 产 主义 缺 乏坚 定 的信 念 。部分 大 学生 轻 气盛 容 易急 躁 冒进 ,实 际工 作 中缺乏 经验 等 。他们 比成年 人更 容 易受 环 对 社会 主义 前途 缺 乏 必要 的信 心 ;有些 大学 生认 为共 产 主义 过于 遥远 ;有 境 的影响 , 更 经不住 挫折 和诱 惑 。 对他 们 应加 强引 导 , 努 力提 高 自身 素养 , 的大学 生 为对 中 国共产 党缺 乏 信心 :一 些大 学 生加入 中国共 产党 的动 机 不 使其 内 因发 生变化 。另一 方面 ,也 要重 视外 因 ,我 们要 净化 网络 、社会 环 纯 ,例 如 ,入党 的 目的是 为 了找份 好 工作 、考研 和 考公 务员 。 境 ,弘扬 社会 正气 ,增强 大学 生 的网络 道德 意 识 ,培养 良好 的上 网习惯 , 2 当代大 学生 马克 思主 义信仰 教 育面 临 的困境 的哲 学分 析 做到 网上 网 下言 行一 致 ,形成 良好 的 网络道 德 行为 规范 ,体 现 大学 生 的高 2 1市 场 经济 的负 面影 响 素质 、高 格 调 ,积极 营造 健康 文 明的 网络文 化 环境 ,把 互联 网建设 成为 传 当前我 国的经 济基 础 是社 会主 义市 场经 济 ,市场 经 济在 大大 地促 进 了 播先 进文 化 的阵地 与和 谐家 园 。 我 国生 产 力发 展和 提 高经 济效 益 的同 时,它 的 负面 影 响不 断地展 现 出来 , 3 . 3 处理 好共 性与 个性 ,坚 持 因材施 教 。 也在 一定 程度 上 对人 们 的马 克思主 义信 仰 等上 层建 筑 产生 了冲 击和 影 响 , 在对 大 学生 开展 马 克思 主义 信仰 教育 的过 程 中 ,必须 处理 好共 性 与个 这在 大学 生 群体 中表 现尤 为突 出 。例 如 , “ 金 钱万 能 ” 、 “ 金 钱 至上 ”观 性 的关 系 ,既要 有集 中统 一 的、普遍 的马 克思 主义 信仰 教育 ,又 要有 个别 、 念极 端泛 滥 , 导致 拜 金主 义盛 行 ; “ 不 劳而 获 ” 、 “ 一 夜暴 富 ”观念 被 细 致 的 “ 因材施 教 ”教育 。 推崇 备 至 , 导致 了享 乐主 义泛 滥 ; “ 人 不 为 己,天 诛地 灭 ”观念 极端 流 我 国 的大学 生 马克 思主 义信 仰教 育效 果 差强 人意 ,一 个重 要 的原 因是 行 ,导致 了利 己主义 大行 其 道 。这些 都为 大学 生 的马 克 思主义 信仰 教育 提 因材施 教不 够 。 因此 ,要 因人施 教 ,把共 性 教育 和个 性教 育 结合起 来 。 既 出 了新挑 战 。 要 加大 共 同理想 和 共 同价值 观 的教育 ,又要 重视 个性 教育 作 用 。这样 ,才 2 . 2 社会 主义 初 级阶段 的带来 的挑 战 能 提高 马 克思主 义信 仰教 育针 对性 ,增 强有 效性 。 辩证 唯 物主 义认 为 : “ 世界 上 的任何 事物 都 是矛 盾 的统一 体 矛 盾分 参 考文 献 : 为 主要 矛盾 和 次要 矛盾 ,主 次矛 盾 又有 主要 方面 和 次要 方面 之分 。 ”在 社 Ⅲ 1 唐 森 树 构 建 高校 马 克 思主 义 信仰 教 育体 系 刍议 『 1 ] 湖 南科 技 学 院 会 主义 初级 阶段 我 国还 存在 许 多矛 盾 ,我 们 在解 决基 本 矛盾 时 ,人 民的 物 学报 , 2 0 0 8 , ( 1 ) 质 文化 需要 也在 不 断变化 。在 改革 开放 条件 下 ,一些 大学 生脱 离我 国 国情 , 『 2 ]朱桂 芳 ,焦颜 伟 当代 部 分 大学 生的 马克 思主 义信 仰 危机 及其 对 策 用 发达 国 家的 生活 水准 来衡 量我 国实 际,认 为 “ 共产 主 义太 渺茫 ” ,甚 至 研 究 l I _ 山西 高等 学校社 会科 学 学报 , 2 0 1 0 , ( 1 ) . 对 社会 主义 失去 信心 。 『 3 ]刘虹 .试论 新 形 势 下 大学 生马 克 思主 义信 仰 教 育 【 1 ] . 湖 南 文理 学 院 2 . 3 内因 和外 因的 挑战 学报 会 科 学版) , 2 0 0 9 , ( 4 ) 大 学 生正 处于 从青 少年 向成 人 转化 的重 要 时期 。这 一 时期 ,不仅 生 理 作 者 简介 : 上 发 生着 变化 ,世 界观 、人 生观和 价值 观还 处 于不 成熟 的 阶段 ,对 外部 世 庞承 智 , 男,1 9 8 4 1 2 ,安 徽 芜湖 ,江 西省新 余 学院 学生 工作 处, 助教 , 界 的 诱惑 和吸 引 力没 有较 强 的抵制 能 力 。而信 息 时代 的来 临 ,互联 网提 供 本科 ,高校 思政 管理 、文 化 生态 学、 文艺美 学.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南,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大学生的一项基本任务。

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大学生往往缺乏较好的“钢铁信仰”,使他们徘徊于思想自由与信仰信任之间,面对消极的现实和各种现实难题,更是越来越缺少信心。

因此,为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强化理性思考,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思想。

现代大学生喜欢用约而不定、使而不控、偏颇而深的“谈资”来陈述自己的言论,缺乏高层次的理性思考能力。

因此,要在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正向引导。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主义的理论分析和时代背景的综合阐释,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和本质,拥有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可以科学地解决问题。

第二,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

针对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活动。

通过观看电影、听讲座,读原著等形式,给予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外部条件,引导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中的鲁迅、马克思、刘一心等各类思想先驱,从而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同时,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帮助大学生树立较好的信仰。

第三,建立强有力的思想引导团队。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因此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思想引导团队。

大学应该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大学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引导,确保教育结果的切实可行。

同时,为了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招募经验丰富、教育思想开放的教职人员,按照学校“大师带徒”的理念,将他们分配到学生群体中,全面推进教学和实践。

第四,加大支持政策和经费的配套力度。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健全配套的支持政策以及资金支持,建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与实验基地,提供必要的教育物质和设备,为教育创新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非常重要,是大学教育优质化、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几点建议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几点建议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几点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以下是几点建议:一、加强课堂教育在新形势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注重课堂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教师应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掌握应对各种思想风险的方法和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及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通过案例分析和研讨等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拓宽教育渠道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还需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拓宽。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园进行交流和授课。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课程、微信公众号等,也是一种拓宽教育渠道的有效方式。

三、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将其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行动。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如社会调查与研究、社会实践实习等,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构建开放的教育环境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构建一个开放、自由的教育环境。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获取渠道和交流平台。

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思维方式,不以偏概全地评价和评判学生。

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地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理解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五、注重思想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的灌输,更需要注重思想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必然使命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必然使命

性飞跃 ,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在其 他国家 和地区, 许多共产党人也在按照 自己的方式和国情
作 者简 介 : 盟 (9 8一) 男 , 南益 阳人 , 士 , 南科技 职 业 学 院行 政 资产 处讲 师 。 肖 17 , 湖 硕 湖
14 1
肖 盟: 马克 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教育 的必然使命
文史教 育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教育 的必然使命
肖 盟
(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行政资产处 , 湖南 长沙 4 00 ) 10 4

要 : 论与 实践 充分证 明 , 理 马克 思主 义信 仰是 一种科 学的信仰 。我 国高等教 育 的性 质 和任
务决定 了在 高校 必须强化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 育 , 育 当代 大学生始终坚定对马克 思主义的信仰 。 高 教
物 质价 值 , 给人 类 以最 大 的物 质 利 益 , 且 具 有 带 而
2 马克 思主 义 的科 学性 来 自它的 实践 性 。人 . 类 的实践 在不 断发展 , 克思 主义也要 随之 不断 发 马
最崇尚的精神价值 , 鼓励人类进 入最高 的精 神境 界, 塑造完美高 尚的新人格 。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 是科学的, 而且是崇 高的, 正如邓小平所说 : 我坚 “ 信, 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 的人会多起来 , 因为马 克思 主义 是科学 。 ” 1 马克思主义的科 学性来 自它的理 论性。马 . 克思主义是完整、 严密的科学世界观育是我 国高 等教 育 性 质 马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宗教或某种主义的极度信
关 于 自然 、 会和 思维发 展 的一般规 律 的科 学 。 马 社
服和尊重并 以之为行动 的准则。“ 仰问题不解 信 决, 人类就失去了 目标和方向, 经济的繁荣 只导致 物欲的膨胀 ” u 。信仰教育不仅仅是 高校要解决

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意义【摘要】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有助于拓展思维视野,提升社会分析能力,使大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刻地认识社会现象和问题。

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引领大学生走向正确的社会发展方向,促使他们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也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其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坚定。

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应当在大学生中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普及。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拓展思维视野、社会分析能力、正确社会发展方向、社会责任感、人生观、团结协作、重要意义、普及。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批判现实的理论视角。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拓展思维视野,提升社会分析能力。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引导大学生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实际利益。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合作。

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大学生应当积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1.2 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意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主义的理想,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重视社会公平正义。

关于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视角

关于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视角

2016年第10期第32卷(总第430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No.10,2016Vol.32Total No.430关于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视角于瑞红,孟翯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吉林长春130061)摘要:受多元文化、社会消极因素、宗教渗透和思政教育实效性欠缺的影响,当前大学生信仰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信仰多元化及功利化的问题。

应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的引导作用,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关键词: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课doi:10.16083/ki.1671—1580.2016.10.005中图分类号:G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6)10—0027—03收稿日期:2016—04—05作者简介:于瑞红(1969—),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教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与教学研究。

孟翯巍(1978—),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博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与教学研究。

一、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现状及原因(一)大学生信仰出现的主要问题1.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通过对高校学生的调研表明,目前在我国大学生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还是主流,大多数同学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充满信心的,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问题,这值得我们去警惕和思考。

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认知里,马克思主义只是一门必修课而非一种信仰,之所以需要学习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获得学分。

还有部分学生渴望稳定积极的信仰却又处于寻之不得的状态,并为此感到空虚和迷茫。

客观实际表明,如果人没有坚定的信仰,那么在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中,非理性往往就会成为主要方面。

信仰的力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当代思考

信仰的力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当代思考
前仆 后继 、 团 会 存 在 。党 员 干部 的理 想信 念 , 不 是凭 空 产 生 的 。 为 了改 变半 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状况 ,
不惜 流 血牺 牲 , 靠 的就 是 一种 追求 民族独 作为一 种社 会意识 , 理 想信念 根植 于我们 对人类 社 结 战 斗 , 国家 富强 、 人 民幸福 的信仰 。尽管 他们知 道 , 自 会发展规律 的深刻认识 , 对 中国革命 、 建设 和改革开 立 、
放实 践 规律 的深刻 把 握 。作 为一 种 先进 的 社会 意 识, 理想信 念在 党员 干部 的头脑 中一经形 成并 不断 我们坚定不 移地积极追求 实干 , 对社会发 展 、 对工作 己追求 的理想并不会在 自己手 中实现 , 但 他们坚信 ,

代又一 代人持 续努 力牺牲 , 崇 高 的理想就 一定 能
党 的干部必 须坚定共产 主义远 大理想 , 真诚 信 言, 马克思主义就是我 们的信仰 , 是鼓励 一代又一代 强调 :
共 产党 人披荆斩 棘 、 勇往 直前 的力量 。这种 力量我 仰马 克思 主义 , 矢 志不渝 为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而奋
们会 在毛泽东 同志“ 革命高潮 即将 到来” 的预 言中读 斗 , 坚持党 的基 本理论 、 基本路 线 、 基本纲领 、 基本经
理想信 念的理论支撑
“ 对马克思 主义 的信仰 , 对社会 主义和共产 主义
对科 学理 论 的理性认 同 , 就是对 世界 历史潮 流 的明 鉴, 就是对我们一百多年探索成果 的尊重 。
的信念 , 是 共产党 人 的政治 灵魂 。 ” 马克思 主义理 论 理想信念 的铸就 体 系是 我们 党 的行动指 南 , 是全 国人 民 团结 奋斗 的 思想基础 。为什么 马克 思主义具有 如此魅力 ?因为 论体 系 。 马克 思主义 是科 学 的 。在 《 关 于 费尔 巴哈 的提

论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教育观的科学性

论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教育观的科学性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本文阐述思政课应该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真理魅力的基础上,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重在探索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传播与价值观教育一致性的途径。

目前,高校思政课堂重视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灌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忽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不顾政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学说不能展示其应有真理魅力,党的理论体系内在正确性不能体现,思政课变成了说教课、灌输课,殊不知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是价值观的基础。

这种课堂显然是本末倒置,颠倒主次,本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堂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变成了学生的休息场所、学英语的第二课堂。

一、单纯强调价值观教育。

思政课堂枯燥乏味。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秉承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目标,高校成为党和国家对青年学子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教师贯彻党中央精神,认为只要把党的精神传达给学生并说服学生认可、相信党,相信马克主义、社会主义就达成了教学目标。

于是思政课堂就成了对青年学子的说教课:要信仰马克思主义、要和党中央精神保持一致,至于为什么要信仰它,就是因为它是正确的,然后从现实的、过去的数据中来验证这种正确性。

这种枯燥乏味说教在资讯如此发达、状况这么复杂的当代社会,不要说对已经初步具备价值观的大学生,即便是对中学生也不能产生任何影响力,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在高校里很多学生不管是上《形势与政策》的课、还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一开始他们的基本态度都是:这种课不过就是来听老师们说教的!来不来上课都无所谓,来就是为拿学分,不来也没什么损失,反正课堂上讲的我都知道!学生带着这种对政治先天反感来上第一节思政课,如果老师们果然是按照学生们的设想来宣读中央文件、传达党中央精神,或照本宣科、或验证某种主义、某条路线的正确性,以后的思政课堂就可想而知,所以当前思政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睡觉、聊天、看专业书、学英语的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很多学生逃课。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思想教育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思想教育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思想教育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大学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和发展需要良好的思想教育,通过思想教育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信仰。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思想教育,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大学生中的地位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从哲学、经济学到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渗透在各个学科领域。

在大学课堂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必修课程,学生们通过学习这门学科,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此外,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也会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社会活动,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其理论的理解。

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信仰大学生阶段是人生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时期。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大学生们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思考,逐渐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信仰。

然而,实际情况表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信仰程度存在差异。

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态度或者缺乏信仰。

这些学生可能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产生疑虑,或者出于个人价值观的原因,对其思想进行质疑。

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抱有热爱和信仰。

他们通过对学科的深入学习,逐渐领悟到其思想的科学性和辩证性,从而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信仰。

三、大学生思想教育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促进作用思想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信仰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大学思想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授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思想教育,大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和方法论,进一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信仰。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几点思考首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通过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观来分析宗教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认为宗教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和反映。

尤其是在当代,宗教的存在和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文化认同、社会经济结构、政治权力等众多因素互为关联,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ening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来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关注和处理中国宗教事务。

其次,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宗教观教育活动。

中国地域辽阔,宗教信仰众多,并具有多元性。

因此,我们需要针对不同地域、信仰、教派等因素,制定不同的宗教观教育措施和方法。

例如,在西部地区,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信仰广泛,我们需要针对这些信仰,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了解宗教的基本概念、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人们正确理解、认识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

再次,我们需要推动宗教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有着丰富的宗教资源和文化积淀,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手段来传播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感受宗教文化的魅力。

例如,可以通过宗教文化节、宗教艺术展、宗教讲座等活动来推广宗教文化,让人们对宗教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并积极和教育部门、学术机构合作,推动宗教文化教育的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承,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宗教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最后,我们需要推进宗教观教育的全民化。

宗教观教育应该不仅仅是少数人的教育,而是全民的教育。

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参与宗教观教育,通过宣传、宣传、上讲座等形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宗教观教育中来,不断提高人们的宗教文化修养。

总之,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特别重要的任务,有利于促进中国宗教事务的和谐稳定和多元化发展。

我们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宗教观理论、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推广宗教文化、全民教育等多种措施,来推进中国宗教观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几点思考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表达形式,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宗教观念多样化、宗教信仰蔓延的趋势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围绕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进行几点思考。

做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普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解可能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知,这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历史渊源、实践应用等内容进行科普教育。

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宣传教育活动,例如举办宣讲会、讲座等形式,向广大群众普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知识和核心观点;还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网络平台等途径,推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

要加强对宗教教育的管理和引导。

在当前社会,宗教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各种宗教组织和活动层出不穷,对此就需要加强对宗教教育的管理和引导。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宗教政策、建立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等措施,对宗教组织和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引导其积极投身社会建设和文明进步。

在宗教教育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培养群众正确的宗教态度和观念,积极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理性对待宗教,不盲从、不盲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宗教观教育,还需要注重与时俱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宗教观教育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注重教育内容的更新与完善,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专题讲座、推出相关宣传品等形式,不断丰富和拓展宗教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使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做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普教育,加强对宗教教育的管理和引导,注重与时俱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性省思[摘要]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展开之中,也体现在该种教育思想的理论阐述之中。

而当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思想的模糊性、多元性和自发性,不仅昭示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上的冲突,也造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教学本质、教学范式、教学思维和教学路径等诸多实践层面的困境。

问题的根本消解需要回到教学原点,从理论体系、外部环境和思想观念三重维度入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以一种更加科学更加理性的态度和立场,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转换和提升。

[关键词]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023-04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长期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不断加强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绝大部分青年学子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然而,在大学生当中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信仰多元、信仰动摇、信仰缺失甚至信仰错误等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忽略信仰教育学科的独立性和科学性而盲目施教是其内在的原因。

因此,从学科的视角把握信仰教育的方法论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实践意义,它不仅关涉自身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且对年轻一代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对未来社会的制度建构、文化选择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多重困境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既是一个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系未来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实际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通过对当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的考察,我们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高校各种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各种实践教学活动搞得如火如荼,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信仰教育教学也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原因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学长期处于诸多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当中,而且这些矛盾和冲突一直隐存于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改革之深层。

正是这些深层的隐性的矛盾遮蔽了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认识和探究,并间接导致了许多问题。

(一)信仰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核心本质问题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又是信仰。

作为一门科学,它揭示了客观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认识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强大思想武器。

同时,作为一种信仰,它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服、敬仰和追求,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信仰性决定了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应该是科学教育和信仰教育双重统一,二者不可缺失。

其中科学教育是信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信仰教育是科学教育的目的和方向。

然而,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重科学教育轻信仰教育甚至去信仰教育的倾向。

其主要表现有三:其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念不清晰。

由于政策层面定位较模糊,当前绝大部分高校缺乏明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致使整个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仍然处于混沌、杂乱和自发的状态;其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学科理论基础薄弱。

高校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学科理论立论基础,不仅鲜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哲学元理论研究,甚至连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原理、核心概念等都极其模糊,个别思政教师甚至将信仰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教育或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在课程设置、能力培养、思维方式等方面,或者以其他学科为依托,或者进行学科混杂,致使本学科研究中心不突出,概念不规范,边界不明显。

许多研究者和思政教师缺乏本学科发展的自信心和独立性,简单地移植其他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其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体系不明朗。

根据最新的”05”教学方案,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体系被切割和划分到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这种切割和划分虽然有一定的逻辑依据,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的重要属性。

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受自身知识结构、教学水平、研究方向和所授课程甚至学生好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真正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核心目标并努力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的不多。

其最直接的后果是,由于四门课程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缺乏对这种被切割和划分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系统归纳,缺乏信仰层面的理论提升,大学生在接受了一系列不得不完成的“学分任务”后,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和认识始终模糊不清,个别大学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和厌烦情绪。

(二)显性教育还是隐性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学范式问题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高扬社会主旋律,通过直接的、有意识的和外显的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使其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并最终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客观地讲,这种教育范式目标明确、效率显著,被绝大多数研究者和思政教师所接受,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理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这种单纯的显性教育日益凸显其先天缺陷和固有弊端,学界在反思其过于强调灌输等局限性之后,提出了全新的“潜隐性、渗透性和非预设性”隐性教育理念。

希望通过教育范式由显性向隐性的转化,实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

应该说,这种教育范式的转化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找到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然而,当前理论界仍然缺乏关于隐性信仰教育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策略,也缺少对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隐性信仰教育思想发展也遇到一些实际问题。

比如,片面强调隐性教育理念如何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非预设性的信仰教育如何保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终极目标?隐性的信仰教育是否真的“隐性”,会不会被个别大学生反感和抵触?等等。

事实上,这些现实困境客观上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左右为难,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范式的混乱和迷茫。

(三)具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思维方式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是由一系列符合逻辑规则的概念、范畴和原理等组成的理论系统,有着极其严格的演绎关系,因而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是用纯理论与逻辑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来组织教学的,用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

然而,作为一种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其在大学生主体的精神结构中乃应属于非理性成分,通过“以理服人”的抽象思维教学难以达到“以情感人”的具象思维教学效果。

换言之,在信仰教育过程中,教师主体是用一种抽象思维方式解读理论的、崇高的、符号化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

而学生主体却是用一种具象思维方式构建具体的、世俗的、生活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

此二者根本不相容。

如果高等院校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只具备概念的解读能力,那么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理解和建构也只会停留在概念、语词和符号的初级阶段,其所获得的多是枯燥的语言符号和空洞的理论教条,很难构建起立体、丰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思维方式上应该走出“符号化”的误区,努力探求思维方式上与大学生的无缝对接。

(四)理论灌输还是实践生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学路径问题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的掌握为前提。

据笔者考察,大多数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要遵从两种路径:其一,“教育-督导”式理论灌输路径,即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督促和引导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二,“经验-习染”式实践生成路径,即大学生在不受任何强制指向的作用下,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社会大环境的综合作用下,自觉构建其信仰。

相对而言,后者不仅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而且更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情境性、系统性、建构性和科学性,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其内在的情感需求,使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和自我升华,因而为越来越多研究者和思政教师所认同。

然而,该种路径也并非完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同样面临诸多实际问题。

比如,片面追求直接经验而忽视间接经验的教学路径,对于已经具有一定经验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是否必须?简单地运用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的各种硬件和设施,举办各种热热闹闹的实践活动能否真正有助于大学生信仰体系的构建?如何保证这些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不至于流于形式?过多的实践体验会不会导致这种信仰教育同于简单的日常生活?耗时费力的实践教学会不会出现学时的严重不足现象?等等。

因此,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如何寻求超越理论灌输与实践生成的教学路径已成必然之趋,如何在价值与效率之间找到合适的契合点,保持二者之间的适度张力,解决既有效率又有价值的问题,将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策略选择(一)加强学科建设,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学理基础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出现了各种问题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学科理论研究的不足,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缺少应有的学科依托与支撑。

故当前理论界最迫切之需是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尤其是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元理论研究,借鉴信仰学、宗教学、哲学和传播学等学科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范式的关照下,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文化的特征,从理论体系的结构、理论观点的阐释等方面探讨本学科基本理论问题。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学的学科特点,遵循信仰教育的客观规律,驾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学科的发展趋势,以达到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之目的。

从内容上看,这种研究应着重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基本理论。

如,从历史的视角,研究信仰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发展历程,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发展、确立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从比较的视角,分析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等信仰形态的现实呈现与传播方式,并深入研究国家主流信仰的生成环境和影响因素;从现实的视角,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相互关系,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时代背景和生动案例,探索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论基点,等等。

第二,驱动模式和生成机制。

借鉴现代西方教育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教育思想,重视受教育者主动性和主体意识,着力探讨传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中的“教育”、“灌输”与大学生主动“学习”、“建构”对于信仰生成的区别,依据认知发展和信仰形成规律,探讨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理想信念对于信仰驱动与建构的机制和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