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通事》释词六则
探究《朴通事谚解》中的“去来”现象
l “ 来 ” 性 质 及 分 类 去 的
1 1 A 组 .
( ) 说 与我 那里 的景 致 么。 说 时济什 么事。 7你
咱 一 个 日头 随 喜 去 拳( 一 三 六 ( ) J 、 一
( ) 两个 去 来 买 了缎 子C 贴 些 铜 钱C … … 】咱 这们 时 我 与你做 伴儿C 二0 九至二一 o ( ) 二
() 6 那般 时。 咱 两 个去 来0 咱 商量 了放 下 定钱 。 他 不 曾开铺 的O 三 四0 ( ) 三
A 组 的“ 来 ” 能视 为 一个 实 义 动词 。按 《 去 都 汉 语 大词 典 》 第二个 义项 : 离去 而又归来 。那 么不必 再 拆 开来 分析 。 从语 境看 ,去来 ” “ 在每例 中都表 示施 事 者 往返 的 全过程 。 果将 它们 分开解 释 . 如 尤其 拆 成一 个 实词 和一 个 虚词 . 是不符合 事实的 。 先讨论 例 ( ) 1. 按 语 用学可 推 导性原 则来看 ,朴 》 是对话 体 , 言 《 文 在 谈 中, 说话 人发 出邀请 去吃茶 , 听话人 认 为说话 人 会
词 、 趋 向 动 词 和助 词 。 而在 现 代 汉 语 中 ,去 来 ” 法基 本 消 亡 , 在 方 言 中 还 继 续使 用 。 逆 “ 用 仪 关 键 词 : 来 ; 法 化 ; 趋 向动 词 去 语 逆
中 图分 类 号 : 4 HO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3 0 6 2 0 ) 3 0 6 —0 1 7 —2 0 ( 0 9 0 - 0 2 3
拜 读 奎章 阁丛书之 一的《 通 事谚解 》发 现“ 朴 . 去 来 ” 频 出现 , 频 便觉 得有 写点东 西 的必要 。 阅《 翻 汉语 趋 向 动 词 的语 法 化 》 书 , 一 注意 到 目前 学 术 界 对 于 “ 来 ” 有争议 , 去 颇 于是笔 者 基 于《 朴通 事 谚解 》 其 对
朴通事谚解
朴通事谚解朴通事諺解朴通事諺解上當今聖主,洪福齊天,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又逢著這春二三月好時節,休蹉過了好時光,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咱們幾箇好弟兄,去那有名的花園裏,做一箇賞花筵席,咱們消愁解悶如何,眾弟兄們商量了,咱們三十箇人,各人出一百箇銅錢,共通三千箇銅錢,勾使用了,著張三買羊去,買二十箇好肥羊,休買母的都要羯的,又買一隻好肥牛,買五十斤豬肉,著李四買果子拖爐隨食去,酒京城槽房雖然多,街市酒打將來怎麼喫,咱們問那光祿寺裏,討南方來的蜜林檎燒酒一桶,長春酒一桶,苦酒一桶,豆酒一桶,又內府管酒的官人們造的好酒,討十來瓶如何,可知道好,著誰去討,光祿寺裡著姓李的館夫討去,內府裡著姓崔的外郎討去,討酒的都迴來了,勘合有了不曾,討將來了,我到那衙門裡堂上官說了,便叫將當該的外郎來,寫勘合就使印信與我來,在那裏拿來我看,官人們文書分付管酒的署官根底,支與竹葉清酒十五瓶腦兒酒五桶,照依前例該與多少,如今怎麼少了,都是官人們剋減了,罷罷減不多,一邊擺卓兒,怎麼擺,外手一遭兒十六楪,菜蔬,第二遭十六楪,榛子,松子,乾葡萄,栗子,龍眼,核棰,荔子,第三遭十六楪,柑子,石榴,香水梨,櫻桃,杏子,蘋婆果,玉黃子,虎刺賓,當中間裡,放象生纏糖,或是獅仙糖,川炒豬肉,鴿子彈,熝爛旁蹄,蒸鮮魚,棚牛肉,炮炒豬肚前面一遭,燒鵝白煠,席面上,寶粧高頂插花,著張三去,叫教坊司十數箇樂工和做院本諸般雜技的來,那冰盤上放一塊冰,杏兒櫻桃諸般鮮果,浸在冰盤裏好生好看如今卻早有賣的拳杏麼,黃杏未有裏,大水呇半黃半生的有,官人們都來了,將些乾按酒來,就將那燒肉來,我們先喫兩巡酒後頭抬卓兒,彈的們動樂器,叫將唱的根前來看他唱,如今抬卓兒上湯著,捧湯的都來,第一道熝羊蒸捲,第二道金銀豆腐湯,第三道鮮燈籠湯,脆芙蓉湯,都著些細料物,第七道粉湯饅頭第四道三鮮湯,第五道五軟三下鍋,第六道,官人們待散也,疾快旋將酒來,把上馬盃兒,如今唱達達曲兒,吹笛兒著,今日箇日頭,咱弟兄們和順的上頭,皇帝的大福陰裏,酒也醉了茶飯也飽了,古人道,有酒有花以為眼前之樂,無子無孫盡是他人之物,咱如今不快活時,做甚麼。
谈《老乞大》和《朴通事》在朝鲜汉语教育史上权威地位的形成
谈《老乞大》和《朴通事》在朝鲜汉语教育史上权威地位的形成作者:白星晶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9期摘要:《老乞大》和《朴通事》是朝鲜李朝时期(1392-1910)描述蒙元时期庶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汉语教材。
两书所承载的生活知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所承载的语言素材具有高度的时代性、真实性和实用性,而且两书在不断修改和完善过程中加固了语言教材的权威性。
关键词:朝鲜人;汉语教材;中国文化;中国社会;权威性doi:lO.16083/ki.1671-1580.2018.09.043中图分类号: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9-0154-04《老乞大》和《朴通事》是朝鲜李朝时期(1392.1910)描述蒙元时期庶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汉语教材。
这两部书成书于元代末期,又经过明清两朝不断的修订和注解,成为权威的汉语教材,在百姓间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关于这两部书书名的由来学术界一般的说法认为,所谓“乞大”,是指“契丹”的音转,用“契丹”来指称中国;在蒙语中是指汉人。
而“老乞大”,则是“老中国”的意思,意为“中国通”。
“通事”是指翻译,“朴通事”是指姓朴的翻译,究竟是何人,已不可考证。
作为汉语教材,这两部书具有其完备的成书思想,以至于根深蒂固地根植在学习汉语的朝鲜人心目当中。
“它们不但是朝鲜人学习汉语、蒙语和清语(满语)的教材,而且也是朝鲜人据以了解当时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
就此而言,我们似乎不应仅仅将其视为语言教材,也可以把它看作了解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读本。
”本文试图分析这两部书的著书理念,以求得目前汉语教材编写上的一点启示。
一、《老乞大》和《朴通事》所承载的生活知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老乞大》和《朴通事》从反映的内容来看,涵盖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现实生活,这意味着,它们不但是朝鲜人学习汉语的语言教材,而且也可以看成是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读本。
从《老乞大》中朝鲜商人结识了来自辽阳的四个中国商人成了“伴当”这个细节可以了解到,介绍的有关中国社会的各种情状与商业信息,不但出自那个朝鲜商人的观察,而且还包括结伴而行的中国“伴当”的描述。
朴通事谚解
《朴通事谚解》当今圣主,洪福齐天,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又逢着这春二三月好时节,休蹉过了好时光。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咱们几个好弟兄,去那有名的花园里,做一个赏花筵席,咱们消愁解闷如何!众兄弟们商量了。
咱们三十个人,各出一百个铜钱,共通三千个铜钱,勾使用了。
着张三买羊去。
买二十个好肥羊,休买母的,都要羯的。
又买一只好肥牛,买五十斤猪肉。
着李四买果子、拖炉、随食去。
酒京城槽房虽然多,街市酒打将来怎麽吃?咱们问那光禄寺里,讨南方来的蜜林檎烧酒一桶、长春酒一桶、苦酒一桶、豆酒一桶。
又内府管酒的官人们造的好酒,讨十来瓶如何?可知道好,着谁去讨?光禄寺里着姓李的馆夫讨去,内府里着姓崔的外郎讨去。
讨酒的都回来了。
勘合有了不曾?讨将来了。
我到那衙门里,堂上官说了,便叫将当该的外郎来写勘合,就使印信与我来。
在那里?拿来我看。
“官人们文书分付管酒的署官根底:支与竹叶青酒十五瓶、脑儿酒五桶。
”照依前例该与多少?如今怎麽少了?都是官人们克减了。
罢,罢,减不多。
一边摆卓儿。
怎麽摆?外手一遭儿十六碟菜蔬。
第二遭十六碟,榛子、松子、乾葡萄、栗子、龙眼、核桃、荔子。
第三遭十六碟,柑子、石榴、香水梨、樱桃、杏子、蘋蔢果、玉黄子、虎刺宾。
当中间里,放象生缠糖,或是狮仙糖。
前面一遭烧鹅、白煠鸡、川炒猪肉、赞鸽子弹、熝烂旁蹄、蒸鲜鱼、焩牛肉、炮炒猪肚。
席面上宝妆高顶插花。
着张三去,叫教坊司的十数个乐工和做院本诸般杂技的来。
那冰盘上放一块冰。
杏儿、樱桃诸般鲜果,浸在冰盘里,好生好看。
如今却早有卖的拳杏麽?黄杏未有里,大水杏半黄半生的有。
官人们都来了。
将些乾按酒来。
就将那烧肉来。
我们先吃两巡酒。
后头抬卓儿,弹的们动乐器,叫唱的根前来,着他唱。
如今抬卓儿上汤着。
捧汤的都来。
第一道熝羊蒸卷,第二道金银豆腐汤,第三道鲜笋灯笼汤,第四道三鲜汤,第五道五软三下锅,第六道鸡脆芙蓉汤,都着些细料物。
第七道粉汤馒头。
官人们待散也,疾快旋将酒来,把上马杯儿。
《朴通事谚解》所引《西游记》考《西游
《朴通事谤解》所引《西游记》考在朝鲜从古代传下来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里,有看足以考知《西游记》古本(元代或明初的本子)的记事,这一点早己为一部分人所知道,然而,不要说在中国,就连在日本,不知此事的人也还甚多,因此,在关于《西游记》的形成方面,时时看到失诸正鹄的论述。
再者,虽说是早就知道,但却还没有发表过特地就此进行研究的论著,而且,《朴通事谚解》这部书,现在连影印本也成了罕见本。
在本文中,全部引用见于《朴通事》的有关记事,试对其进行大致的考察,这未必是无益的事吧!《朴通事谚解》于晤和十八年(即1942年一译者)由京城帝国大学作为《奎章阁丛书》第八种而影印出版。
次年一昭和十九年一三月,丰田穰氏以《关于〈朴通事谚解〉的刊行》(《斯文》第26篇第3号)一文,对此书加以介绍,指出在其中可以看到《西游记》的故事,并据此推测,存在过一部象《全相平话三国志》那样的〃平话《西游记》",它似乎就是现在的百回本的祖本。
在这以后,小川环树氏在《〈西游记〉中的吴承思的改作》①(《东光》第8号,昭和24年3月)一文里,作出了存在着《西游记》的原本的假定,把《永乐大典》所引的《梦斩泾河龙》的一段和见于《朴通事谚解》的一节,一起作为保留了元代一最迟不晚于明代初期一的《西游记》的面貌的东西,试着作了若干考证。
又,在拙著《中国历代口语文》(1957年5月)中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解说》里,在杨联升氏《老乞大、朴通事里的语法语汇》)《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9本,1957年11月)里也涉及此点。
就《朴通事谚解》里所见到的《西游记》加以叙述的,只有以上四篇,文学史之类不用说,连专门的研究论文,对此也忽略了。
现在先摘录《朴通事谚解》里所看到的有关《西游记》的部分。
如单言三藏法师的,虽不知那是作为史实的记载,还是作为小说的内容而记述的,但由于研究的需要,一并录载。
又,《朴通事》本文的每一句末尾附有〃〇〃,其后用二行小字的夹注注〃谚解〃。
《朴通事》方俗语词浅释
作者: 朴泰衡
出版物刊名: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5-101页
主题词: 朴通事;老乞大;现代汉语词典;司译院;朝鲜语;成书年代;杂剧;说文;古代朝鲜;元末明初
摘要: <正> 《朴通事》是古代朝鲜人学习汉语白话的书。
其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据《李朝实录》世宗条记载,国王五年“礼曹据司译院牒呈启老乞大、朴通事、前后汉直解、孝经等书,缘无版本,读者转诵习,请令铸字所印,从之。
”可见,《朴通事》同《老乞大》一起,在李朝世宗初已经传抄诵习了。
《老乞大》是蒙古音,指中国,本是蒙古人学中国话的教科书,。
《老乞大》《朴通事》六种版本中“馈”“给”二词用法分析
《老乞大》《朴通事》六种版本中“馈”“给”二词的用法分析摘要:《老乞大》《朴通事》作为早期的对外汉语教科书,以接近口语的对话体编写,真实反映了从元末到清中期北方汉语口语的面貌,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
本文着重考察了《老》《朴》诸版本中“给”“馈”二词的使用情况,并在分析语料的基础上总结其各种用法。
关键词:《老乞大》;《朴通事》;“给”;“馈”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中朝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汉语教育在朝鲜历代的教学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高丽末年(相当于中国元朝末年),朝鲜统治者为了推进汉语教学,编写了两部汉语教材,一为《老乞大》,一为《朴通事》。
两部书以对话体的形式编写,并称“老朴”,是朝鲜时代最重要的汉语教科书。
《老乞大》采用会话的形式,记述了几个高丽商人到中国经商的经历。
该书虽然用作教材,但情节连贯,就像是一部小说,以生动的语言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涉及商队旅行、市场交易、经营模式、亲朋宴饮、风俗特产等各个方面,读之亲切鲜活,仿佛正随着那商队一路奔波,令人感同身受。
而《朴通事》以一章一章独立的小故事构成,反映的社会生活更加广阔,从家长里短到经国大事,从俚语俗谚到诗书歌赋,热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更有特点的是,每个故事的结尾会用一则成语加以总结,足见编写者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
《老乞大》《朴通事》虽然是作为汉语教材而出现,但两书语言生动活泼、情节丰富,具有极高的文学性。
尤为重要的是,两部教材在使用中紧密结合语言实际,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修正,从而涌现出多部不同版本,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资料。
这些版本真实反映了从元末开始汉语在三四百年间(14到18世纪)的变迁,对近代汉语的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
江蓝生先生指出:“会话课本《老乞大》《朴通事》的语言跟直讲体十分接近,比直讲体还要口语化,更能反映当时北方汉语口语的真实面貌。
”基于此,我们选择了该系列共六部教材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通过对逐字逐句的详细对照,试图通过管中窥豹的方法,去探究元末到清中期汉语的变迁。
《老乞大》、《朴通事》——李朝汉语教科书
《老乞大》、《朴通事》——李朝汉语教科书
《老乞大》和《朴通事》,是元末明初也就是朝鲜李朝(公元1392—1910年)时期流行的两种汉语教科书,专供朝鲜人学汉语。
一般认为,《老乞大》中的“乞大”即契丹,老乞大即老契丹。
《朴通事》中的“通事”是翻译的称呼,朴通事即姓朴的翻译。
两种书名可能暗示作者的身分,但其具体情况已不可考。
《老乞大》总共不到二万字,分上、下卷。
此书以高丽商人来中国经商为线索,用对话的形式,表现道路见闻、住宿饮食、买卖货物等等,中间插入一些宴饮、治病的段落。
《朴通事》的字数约比《老乞大》多三分之一,分成上、中、下三卷。
全书用对话或一人叙述的方式,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宴会、买卖、农业、手工业、词讼、宗教、游艺、景物等多项内容。
两书反映的是中国北方特别是都城的社会生活。
从内容来看,两书显然又兼有旅行指南、经商指南的作用。
著名学者杨联升教授说:“《老》、《朴》两书的史料价值,非常之高。
从史学看,有许多难得的关于元、明两代风俗事物的记载。
从语学看,有很多珍贵的元末明初的口语史料。
”这一评价是很恰当的,只是所说时代需稍加修正。
语言学界已经注意到了两书的价值,相比之下,史学界似乎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老乞大》、《朴通事》常用词汇
06
1 商人,以买卖商品为职业的人
1 商人,以买卖商品为职业的人
总结词
从事商品买卖活动的人
详细描述
在《老乞大》和《朴通事》中,商人一词通常用来指那些以买卖商品为职业的人。这些商人可能包括各种不同的 类型,例如零售商、批发商、中间商等。他们通常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购买和出售商品,赚取利润。商人在社会 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详细描述
《老乞大》和《朴通事》中经常提到 “马车”,它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 之一。马车具有较高的速度和舒适度 ,适合于长途旅行或运输贵重物品。
03
动作行为
说
01
02
03
04
说话
表达思想、情感或观点的行为 。
嘟囔
轻声地说话,通常是因为思考 或犹豫。
咒骂
用粗俗的语言骂人或发誓。
寒暄
见面时互相问候,是社交礼仪 的一部分。
衣服
总结词
用于穿在身上的服饰,通常包括上衣、裤子、裙子等。
详细描述
《老乞大》和《朴通事》中经常提到各种类型的衣服,如“长衫”、“短衫”、 “裤子”、“裙子”等。衣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可以保护 身体、保持温暖和美观。
马车
总结词
一种由马匹拉动的交通工具,通常用 于长途旅行或运输货物。
举人
指通过科举考试的人,也称举子。
贡生
指通过选拔考试进入国子监的生员。
医人
指医生,医师。
职业身份
阴阳人
指风水先生,阴阳家。
郎君
指丈夫,已婚男子。
相公
指宰相,也称丞相。
娘子
指妻子,已婚女子。
05
商人
商人
《2024年《朴通事谚解》词汇研究》范文
《《朴通事谚解》词汇研究》篇一一、引言《朴通事谚解》作为一部古代汉语文献,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词汇、语言发展、社会生活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朴通事谚解》的词汇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词汇特点、语言风格以及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
二、《朴通事谚解》概述《朴通事谚解》是一部古代汉语的民间谚语集,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社会生活、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方面。
其语言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重要资料。
三、词汇特点1. 丰富的口语词汇:《朴通事谚解》中的词汇多来源于民间口语,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这些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语言风貌,为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词汇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 谚语、成语的运用:《朴通事谚解》中大量运用了谚语、成语等固定短语,这些短语语言简洁、意义深远,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语言艺术。
3. 词语的语义演变:《朴通事谚解》中的部分词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语义演变,通过研究这些词汇的演变过程,可以了解汉语词汇的语义发展规律。
四、语言风格《朴通事谚解》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其语言表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同时,其语言运用富有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五、社会文化内涵《朴通事谚解》所收录的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通过对这些词汇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六、结论通过对《朴通事谚解》的词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语言风格以及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发展规律,进一步推动汉语词汇学的研究。
同时,《朴通事谚解》作为一部民间谚语集,其丰富的语言资源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朴通事谚解》的研究领域,从多个角度探讨其语言特点和价值。
《朴通事》释词六则
《朴通事》释词六则在排比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解释了《朴通事》中的六个词语:“理会”“定害”“遭”“掠饬”“细详”“记事”。
这可以补充辞书失收的词条及义项。
标签:《朴通事》词语考释近代汉语传世的《朴通事》有三个版本,由于流传下来的《翻译朴通事》已经不全,所以通行的版本只有两个,即《朴通事谚解》和《朴通事新释》。
《朴通事谚解》汉语部分的修订约在1483年,而《朴通事新释》则于1765年问世,两者相距近三百年,语言的变化十分明显。
笔者发现这两个版本中都存在一些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现举6例作一考释。
 一、理会动词。
(事先)知道,了解;预测。
《朴通事谚解》中共出现6次,详列于下:(1)我是愚鲁之人,不理会那里法度,你到本国,好生照觑我。
(2)你不理会的,那厮高丽地面来的宰相们上做牙子,那狗骨头知他那里去诓惑人东西不在家。
(3)我是新来的庄家,不理会的多少汤钱。
(4)八舍你却那里去?我家里取氊衫和油帽去。
我不理会的,不曾将得来。
你将两个油纸帽儿来,借与我一个。
(5)咱们人今日死的、明日死的不理会的,做些好因缘时不好?(6)除了你,别人不理会的。
《汉语大词典》“理会”共列6个义项:①道理相合,见解一致。
②理解,领会。
③评理,理论。
④料理。
⑤注意,理睬。
⑥主意,办法。
但本书中除例(6)中的“理会”可以解释为“注意,理睬”之外,其余结合上下文均无法用现有辞书所列义项去解释。
义项②的解释相近,但仍有差别,“领会,理解”指明白(话语、行为等的)意思或内涵。
而例(1)至例(4)中的“理会”则指(事先)了解情况,例(5)指(事先)预测到情况。
这种用法在《老乞大》的诸版本中也有用例。
如:(7)恁不理会的,新近这里有一个人家,则为教几个客人宿来,那客人去了的後头,事发。
(原本《老乞大》)(8)你敢是不理会看马的岁数?(重刊《老乞大》)(9)咱人今日死的、明日死的,不理会得。
(《老乞大谚解》)可见,“理会”的“(事先)知道,了解;预测”义在元代以后的口语中应该是存在的,但在现有其他文献中罕见,因此辞书不收。
『朴通事』概说 - 爱知県立大学 外国语学部
古代文字資料館「いろいろな概説」『朴通事』概説1.『朴通事』という書名『朴通事』は、『老乞大』とともに朝鮮半島で長きにわたって使用された中国語会話教科書である。
「通事」は訳官(通訳)のことであるから、この書名は「朴という姓の通事」の意味になるが、その意図するところは未詳。
一説には、「中国通」を意味する「老乞大」は中国人の訳官に対する敬称であり、「朴通事」は高麗人の通訳を指すものであるという。
2.成立年代と編者先に述べたように、『老乞大』と『朴通事』の成立年代はほぼ同時期と考えてよい。
朱徳煕(1958)は、『朴通事諺解』の第39話に高麗の名僧歩虚(普愚、1301-1382)が大都の永寧寺で法会を開いたというエピソードがあり、『老朴集覧』によるとそれが元の至正7年(1347)であることから、その成立を彼の入元(1346)から元朝滅亡(1368)までの間と推定している。
編者は未詳であるが、やはり高麗の通文館が成立に関与したと思われる。
3.内容と形式『老乞大』と同じく全106話で構成されるが、一貫したストーリーはなく、すべて一話完結のスタイルを取っている。
内容は風俗・歳時・商業・娯楽など中国の生活文化を扱ったものが多く、会話教科書というよりは北京での生活指南書といった趣きがある。
例えば、最初の10話で扱われている内容は次のようなものである。
第1話:花見の宴会における料理と出し物第2話:東北に出張する中国の役人と高麗人の会話第3話:塀を修理するための交渉第4話:人夫との運び賃の交渉第5話:吹き出物の直し方第6話:絹織物の品定め第7話:刀を作るための交渉第8話:北京における季節の遊び第9話:帯飾りを作るための交渉第10話:質屋での質草をめぐる交渉各話は原則として二人の登場人物による対話形式で話が進行するが、独白体による物語形式のものもある。
文体は『老乞大』に比べてやや文語的で、現代の我々にとっても『老乞大』よりは格段に難解である。
试探《朴通事谚解》中四词语的方言背景
试探《朴通事谚解》中四词语的方言背景本文主要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朴通事谚解》中“标致”“人事”“爽利”和“起头”四词的方言背景进行了探究,结论是此四词带有浓厚的南方方言色彩。
标签:《朴通事谚解》词语方言《朴通事》是朝鲜人编写的汉语口语教科书中的一种,成书于高丽末,编者不详。
传世的版本主要有三种:《翻译朴通事》(以下简称《翻译》)(上;1517年)、《朴通事谚解》(以下简称《朴谚》)(上、中、下;1677年)和《朴通事新释》(以下简称《朴新》)(1765年)。
《翻译》是崔世珍对《朴通事》所作的谚解,是今天所见到的最早的《朴通事》版本(像《原本老乞大》那样的古本《朴通事》迄今尚未发现),可惜已经不全(只存上卷,缺中、下卷)。
《朴谚》则是显宗时期边暹、朴世华等人对《翻译》所作的修订。
《翻译》和《朴谚》的汉文部分除少数文字有差异外,内容基本一致。
汪维辉认为《朴谚》(与《翻译》本同)的汉语部分是1483年经过中国使臣葛贵等人修改过的本子,已不同于元时的初版本,大体上反映了明初北方话口语(汪维辉,2005)。
另外汪维辉还列举了《老乞大》《朴通事》与《训世平话》中的一百多项词汇差异,并得出初步结论:《朴谚》中可能还杂有少量南方官话的成分(汪维辉,2011)。
下文将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来探讨《朴谚》中“标致、人事、爽利、起头”四个词的方言背景,以期能有助于《朴谚》方言背景的界定。
一、标致形容词。
义为“优美;秀丽”。
在《朴谚》中共出现2例。
如:(1)这的大红绣五爪蟒龙,经纬合线结织,上用段子,不是诸王段子,也不是常行的,不着十二两银子,买不得他的。
咳,真个好标致,便猜着了。
(《朴谚》上,P221)(2)他别处画了一个官人的影来,一似那活的,只少一口气。
他标致,是我好相识。
(又下,P305)例(1)中的“标致”引申为“物体赏心悦目”,例(2)中的“标致”指“人物相貌姿态端正”。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方言”条:“南都方言言人物之……美曰标致。
《老乞大》、《朴通事》及其谚解本在朝鲜王朝华语教育中的贡献
《老乞大》、《朴通事》及其谚解本在朝鲜王朝华语教育中的
贡献
李得春;崔贞爱
【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41)002
【摘要】<老乞大>、<朴通事>是李朝时期朝鲜大学习汉语的教材,它们在外语教育和华语学习上的地位和文献价值有几个显著特点,即注重口语训练,注重实用,注重文化背景.注重教学法.<老乞大>、<朴通事>在第二汉语教学法上实现了三个转变,那就是从儒家经典、词汇对照教学转变为课文教学,从书面语教学转变为口语会话教学,从单纯的语言要素教学转变为注重交际实用的教学.
【总页数】5页(P34-38)
【作者】李得春;崔贞爱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朝鲜-韩国学学院,吉林,延吉133002;延边大学朝鲜-韩国学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9
【相关文献】
1.《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中的名量词 [J], 高育花
2.《老乞大谚解》与《朴通事谚解》中词缀用法浅析 [J], 李紫嫣;王娇娇
3.元曲研究失落的两部珍贵域外文献——对《朴通事谚解》与《老乞大谚解》的几
点认识 [J], 杨栋
4.浅析《老乞大》和《朴通事》对早期对外汉语教学的贡献 [J], 孙萌
5.老乞大、朴通事谚解汉字音的语音基础 [J], 尉迟治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_朴通事_中所见元末北方官话区民俗_王永超
《朴通事》中所见元末北方官话区民俗*王永超摘要:《朴通事》是一部用日常口语写成、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课本,对话结构复杂,内容涉及宽博。
凡衣饰、岁时、节令、宴饮、婚丧、经济、娱乐、竞技、诉讼、宗教、民间体育等民俗事象均有明确记载或侧面反映,都体现出元末北方官话区民俗的丰富而独特的情貌。
关键词:朴通事元末北方官话区民俗《朴通事》是一部用日常口语写成、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课本,书中内容涉及衣饰、饮宴、岁时、娱乐、婚丧、交易、官司、宗教、仪礼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朴通事”的题意,汪维辉先生认为:“朴”是东国大姓,“通事”即“翻译、译者”。
1据朱德熙先生的考证,2本书作于元至正6年(公元1346年)之后、元灭亡(1368年)以前的20余年之内。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中的语言已经不能为通晓汉语的朝鲜人所能尽解。
因此,在元灭之后100余年的1480—1483年间,《朴通事》又由“能汉语者”“以时语改数节”,使“多有未解处”“皆可解读”。
16世纪初,朝鲜语言学家崔世珍又为明初修订本作了“谚解”,世称《翻译朴通事》,此书约刊行于1517年。
传世的《朴通事谚解》是1677年由边暹、朴世华等人对《翻译朴通事》所作的修订。
《朴通事谚解》的汉文部分与《翻译朴通事》除少量文字差异外,内容基本一致。
3本文依据刘坚、蒋绍愚先生主编《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元代明代卷)中所辑《朴通事》(曹广顺先生校点),它以朝鲜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影印奎章阁丛书第八《朴通事谚解》为底本。
对于书中语言的性质,吕叔湘先生指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元朝和明朝初年的北方官话”。
4江蓝生先生认为“语言跟直讲体十分接近,比直讲体还要口123民俗研究2009.1语化”。
5本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元末明初北方汉语官话的基本面貌,几十年来,一直在汉语史学界广受重视,是元明时期汉语极具代表性的宝贵语料,从语言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通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
作为外语的汉语口语教材《朴通事》和《朴通事谚解》
作为外语的汉语口语教材《朴通事》和《朴通事谚解》
《朴通事》是十四世纪流行于高丽的一部汉语教材,朝鲜中宗朝时出现该书的注释本,此后注释失传。
十七世纪七十年代,经学者考较证订编成《朴通事谚解》。
本文从体例,内容,性质,语言特点和编写编排特色等方面对《朴通事》及《谚解》作出分析评介。
作者认为,《朴通事》和《谚解》是传统语文学的辩音,识字和翻译法的教材,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朴素的功能意念法特别是功能法的某些特点,这些都反映出编著者对作为外语的汉语教学规律的留意和一定程度的领悟。
在分析评介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在研究吸收现代语言教学理论的同时,对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讨,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找寻合理的内核。
这些在今天仍有着一定的教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张双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丈新 学院
4 12 ) O 0 5
2 1 .3 0 00
语 林 考 古
无 法 用 现 有 辞 书 所 列 义 项 去 解 释 。义 项 ② 的 解 释 相 近 ,但 了,只有 些和 的湿煤。 (( 朴通事谚解 》》 (
仍 有 差 别 , “ 会 , 理 解 ” 指 明 白 ( 语 、 行 为 等 的 )意 领 话 先 ) 了解 情 况 , 例 ( )指 ( 先 )预 测 到 情 况 。这 种 用 法 5 事 在 《 乞 大 》 的 诸版 本 中也 有 用 例 。如 : 老
认 可 和 使 用 。在 简 体 字 中我 们 看到 的那 些 半 记 号 字 和 记 号 [】 宁. 字构 形 学讲 座 [] 上 海 :上 海 教 育 出版 社 , 20 . 3王 汉 M. 02 字 就 是 人 们 抽 象 思 维 能 力 提 高 后 的 结 果 。 总 之 ,社 会 方 方 面 面 的 发 展 都 会 在 汉 字 的形 体 结构 上得 到 体 现 , 同时 ,也
煤 炉子 也要 收拾 好 了。 干煤 简子 还有 么 ?若 没有 ,就 和
社 , 20 ,第 19 04 8 页。
字 形 。 同 时 社会 文 明 的进 步 使 得 人 们 的 抽 象 思维 能力 得 以 参 考 文献 : 提 高 并 且 更 加 活 跃 , 于 是 汉 字 才 有 可 能 摆 脱 古 文 字 阶 段 的 … 1陈淑梅. 东汉碑隶构形系统研究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 M. 05 象 形 表 意 转 变 成 形 体 简 单 的 以 意会 意 , 并 得 到 社 会 的普 遍 [] 2 毛远 明. 晋 南北 朝 碑刻 校 注 [] 北京 : 线 装 书局 , 2 0. 魏 M. M 07
展 ,有 些 汉 字 记 录 的 词 语 意 义 或 概 念 的 范 围有 所 改 变 , 于 [】 昌俊 ,李 海 霞 . 唐 五 代石 刻 俗 字研 究 [】成 都 : 巴 蜀 书 4欧 六朝 M.
是 人 们 摈 弃 原 来 的字 形 , 而 另 造 新 的 简 便 字 形 或 改造 旧 的
语 林 考古
《;通事 》释词六贝 = : 卜 l j
口 方 云 云
摘 要 :在排 比文献的基础上 ,本 文解释 了 朴通事》中的六个词 语: “ 理会” “ 定害” “ “ 遭” 掠饬”
“ 细详 ” “ 事 ” 。这可 以补 充辞 书失 收 的词 条及 义项 记
关键词: Ⅸ 朴通事》 词语考释
近代汉语
传世 的 《 朴通 事 》 有 三 个 版 本 , 由于 流 传 下 来 的 《 翻
通 事 谚解 》和 《 通 事 新 释 》 。 《 通 事 谚 解 》 汉 语 部 分 朴 朴 的修 订 约在 18 年 ,而 《 通 事 新 释 》 则 于 16 年 问世 , 43 朴 75
( )你不理会 的 ,那 厮 高丽地 面来的宰相们 上做 牙 2
( )我 是新 来 的 庄 家 ,不理 会 的 多 少 汤钱 。 3 ( )八 舍 你 却 那 里 去 ?我 家里 取 毽 衫 和 油 帽去 。我 不 4
( )咱 们 人 今 日死 的 、 明 日死 的不 理会 的 ,做 些 好 因 5
地 区 之 间 的 隔阂 又 造 成 了 文字 使 用 的 混 乱 。于 是 人 民没 有 注 自发 性 改 造 , 当然 主 要 是满 足 书 写 简 便 方 面 的改 造 。 正 是 由于 这 样 的 社会 政 治 背 景 和 人 们 的 书写 要 求 , 于 是 出 现 了
释:
1王宁. 汉字的优化与繁简字 []繁 简字研究 【] 北京:商务印书 A. C. 政 府 部 门的 引导 ,只 是 按 照 自己 的 需 求 , 开 始 了对 汉 字 的 []
馆 ,2 0 , 第4 页 。 04 7
[] 力. 2王 汉语 史稿 [】 北京 : 中华 书局 , 2 0 ,第 5 页。 M. 06 0
大 量 的缺 少 规 范 的 简 体 字 。另 一 方 面 , 随着 社 会 的 不 断 发 [] 3王风 阳. 3 汉字学 f] 长春:吉林文 史出版社 ,1 8 ,第7 6 M译 朴通 事 》 已经 不 全 , 所 以通 行 的版 本 只 有 两 个 , 即 《 朴 子 ,那狗 骨 头知 他 那 里去 诓 惑 人 东 西 不在 家。
两 者 相 距 近 三 百年 ,语 言 的 变 化 十 分 明显 。笔 者 发 现 这 两 理 会 的 ,不 曾将得 来 。你 将 两 个油 纸 帽儿 来 ,借 与我 一 个。 个 版 本 中 都存 在 一 些 字 面普 通 而 义 别 的 词 语 ,现 举 6 作 ~ 例
考释。
一
、
理 会
( )除 了你 ,别 人 不理 会 的 。 6
动 词 。 ( 先 )知 道 , 了解 ;预 测 。 《 通 事 谚 解 》 事 朴
中共 出现6 ,详 列 于下 : 次
《 语 大 词 典 》 “ 会 ”共 Y 6 义 项 :① 道 理相 合 , 汉 理 O个
见 解 ~ 致 。 ② 理 解 ,领 会 。③ 评 理 , 理 论 。④ 料 理 。⑤ 注
意 , 理 睬 。⑥ 主 意 , 办 法 。但 本 书 中 除 例 ( ) 中 的 “ 6 理 会 ” 可 以 解 释 为 “ 意 ,理 睬 ” 之 外 ,其 余 结 合 上 下 文 均 注
( )我是愚鲁之 人,不理会那里法度 ,你到本 国,好 1
生 照觑 我 。
期 的 占到 了 一大 半 , 而 东 汉 魏 晋 时 期 正 处 于 一 个 动 荡 不 安 影 响 了汉 字 的形 体 变 化 ,汉 字 的简 化 只是 其 中 之 一 。 的年 代 , 统 治 者 无 心 于 正 定 文 字 和 引导 规 范 的 工 作 , 而 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