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冷水团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粒级结构的季节变化

合集下载

南黄海冷水团海域溶解氧和叶绿素最大现象值及营养盐累积的季节演变

南黄海冷水团海域溶解氧和叶绿素最大现象值及营养盐累积的季节演变
中 图分 类 号 : P 7 3 4 . 2 2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2 5 3 4 1 9 3 ( 2 0 1 3 ) 0 4 0 1 4 2 1 3
1 引 言
黄海冷水 团是 我 国陆架 浅海 一个 典 型 的物理 海 洋学现象 引, 其产 生 一成熟 和保 持 一消退 的变 化过 程对冷水 团海域 的生 物地球化学循 环具有重要影 响 。 研 究表 明 , 溶解 氧 ( D O ) 和 叶绿素 a ( C h l a ) 垂 直分
第3 5 卷 第4 期
2 0 1 3年 7月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2 5 3 — 4 1 9 3 . 2 0 1 3 . 0 4 . 0 1 7




v o 1 . 3 5 , N o . 4
J u l y 2 0 1 3
A CTA OCEA N O LOG I CA SI NI CA
韦钦 胜 , 傅 明珠 , 李艳 , 等 .南 黄 海 冷水 团海 域 溶 解 氧 和 叶绿 素 最 大现 象 值 及 营养 盐 累 积 的季 节 演 变 [ J ] . 海 洋 学 报 ,2 0 1 3 , 3 5 ( 3 ) :
1 4 2— 1 5 4 .
We i Qi n s h e n g, F u Mi n g z h u, L i Ya n ,e t a 1 .Ob s e r v a t i o n o f t h e s e a s o n a l e v o l u t i o n o f I X) , c h l o r o p h y l l a ma x i mu m p h e n o me n a a n d n u t r i e n t

黄骅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黄骅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黄骅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张晓举;温若冰;于海洋;冯春晖【摘要】Seasonal investigations for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were carried out in Huanghua waters during 2010.Totally 75 species belonging to 28 genera in 3 phyta were identified,34 species were red tide species,the seasonal species and abundance changes were autumn(2010-10)>winter(2010-12)> summer (2010-08)> spring(2010 04).Phytoplankton speci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ecological groups:eury thermal inshore taxa,warm water taxa and warm temperature taxa,and the eurythermal inshore taxa was the dominant group.The cell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was (46.42 × 104 ~190.68 × 104) ind./m3.The cell abundance variations were autumn> summer> spring> winter,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 were a single peak characteristics.The cell abundance and species of Bacillariophyta were absolutely dominant community.The range of Jaccard similarity index was 0.19 to 0.42,and a seasonal alteration was obvious.The cell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was correlative to phosphate with a coefficient correlation index of 0.548 (p<0.05).Surface runoff made a great impact on the cell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in summer.The cell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related to the water temperature,the coefficient correlation was-0.744 (p<0.01),and positivelyand correlatived to the inorganic nitrogen with a coefficient correlation of 0.482.Both temperature and inorganic nitrogen we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phytoplanktoncell abundance.%2010年在黄骅海域进行浮游植物和理化环境的4个季度的生态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28属75种,其中赤潮种34种,种类数量的季节变化为秋季(2010-10)>冬季(2010-12)>夏季(2010-08)>春季(2010-04).浮游植物生态类型可划分为广温近岸类群、暖水类群和暖温类群,广温近岸类群是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的季节变动范围为(46.42×104~190.68×104)个/m3,季节变化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浮游植物数量的季节变化呈单峰特征,硅藻是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Jacard相似度指数的范围为0.19~0.42,季节更替明显.夏季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与磷酸盐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48(p<0.05),地表径流是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秋季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与温度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744(p<0.01);与无机氮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482.温度和无机氮是影响浮游植物数量的因素.【期刊名称】《海洋科学进展》【年(卷),期】2013(031)002【总页数】8页(P221-228)【关键词】黄骅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径流【作者】张晓举;温若冰;于海洋;冯春晖【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山东青岛266003;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山东青岛26603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山东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8.53浮游植物是海洋有机质的主要生产者,作为海洋食物网结构的基础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黄骅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黄骅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摘 要 : 2 0 1 0年 在 黄 骅 海 域 进 行 浮 游植 物和 理 化 环 境 的 4个 季 度 的 生 态 调 查 。 共 发 现 浮 游 植 物 3门 2 8属 7 5种 , 其 中赤 潮 种 3 4种 , 种 类 数 量 的季 节 变 化 为 秋 季 ( 2 0 1 0 — 1 0 ) >冬 季( 2 0 1 0 — 1 2 ) > 夏 季( 2 0 1 0 — 0 8 ) > 春季 ( 2 0 1 0 — 0 4 ) 。 浮 游植 物 生 态 类 型 可 划 分 为 广 温近 岸 类群 、 暖水类群 和 暖温类群 , 广 温 近 岸 类 群 是 浮 游 植 物 的优 势 类 群 。 浮 游 植 物 细胞 数 量 的季 节 变 动 范 围 为 ( 4 6 . 4 2 ×1 0 ~1 9 0 . 6 8 ×1 0 ) 个/ m , 季 节 变 化 为秋 季 > 夏 季 > 春 季 > 冬 季 , 浮 游 植 物 数量 的季节变化呈单峰特征 , 硅 藻 是 浮 游 植 物 的优 势 种 群 。J a c a r d相 似 度 指 数 的 范 围 为 0 . 1 9 ~0 . 4 2 , 季 节更替 明 显 。 夏季 浮 游 植 物 细 胞 数 量 与磷 酸 盐 显著 正 相 关 , 相 关系数为 0 . 5 4 8 ( 户 <O . 0 5 ) , 地表 径流是 浮游植物细胞 数量 的
1 研 究 方 法
1 . 1 采 样
调查 海 域位 于渤 海湾 西南 ( 1 1 7 。 3 8 5 1 . 6 ” ~1 1 8 。 7 5 3 . 4 E, 3 8 。 1 6 3 2 . 4 ” ~3 8 。 4 2 1 6 . 2 N) , 水深为 2 ~1 5 m, 共设 1 2个 站 位 ( 采 样 站位 见 图 1 ) 。该 海 域是 渤 海 湾 生 态 系统 的近 岸部 分 , 受 大 陆 性气 候 及 陆源 污 染 的 影 响十分 明显 。 由于水利 设施 及 工 、 农 业取 排水 的增加 , 调 查 海域 沿 岸 河流 客 水 成 为径 流 的 主要 水 体 , 且 污 染严 重[ 6 ] 。人 海河 流 的流 量 、 污染物 携 带量 等规 律等 的 改变 , 在 相 对 开放 的近 岸 海 洋生 态 系 统 中径 流 等 因 素 的影 响不 能忽视 。为反 映 陆源物 质对 调查 海 域浮 游植 物群 落 的影 响 , 2 0 1 0年 在 搜集 调 查海 域 沿岸 水 文 资

中国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中国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中国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杜明敏;刘镇盛;王春生;张东声;章菁【摘要】2006年7-8月、12月-2007年2月、2007年4-5月、2007年10-12月,对中国近海进行了4个航次生物、化学和水文等专业综合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鉴定结果,对中国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近海浮游动物有1330种,隶属于7门19大类群,浮游幼体47类,其中,节肢动物为最优势类群,有782种,占58.80%,其次为刺胞动物,有324种,占24.36%.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中,4个海区均以桡足类和水母类的种类和数量占绝对优势.中国近海4个海区浮游动物种类数有明显季节变化,渤海和黄海,浮游动物种类数夏、秋季多于春、冬季;东海和南海,浮游动物种类数春、夏季多于秋、冬季.中国近海浮游动物群落大体可划分为6个主要生态类群:近岸低盐类群、低温高盐类群、高温高盐类群、低温广盐类群、高温广盐类群和广温广盐类群.结合同步调查的其它生物、水文、化学环境参数的分析结果,对中国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种类丰度与环境因子进行生物与环境变量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水温、盐度、水深、溶解氧、硝酸盐和pH存在明显相关关系.水温和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因子.【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3(033)017【总页数】12页(P5407-5418)【关键词】中国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作者】杜明敏;刘镇盛;王春生;张东声;章菁【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国海为北太平洋西部的边缘海,跨越了温带、亚热带和热带3个气候带,受沿岸流、黄海冷水团、黑潮暖流等水系的共同作用和影响,海洋浮游动物的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

夏季黄海冷水团的多年际变化及原因浅析

夏季黄海冷水团的多年际变化及原因浅析

夏季黄海冷水团的多年际变化及原因浅析宋新;林霄沛;王悦【摘要】基于ROMS(the Regional Ocean Model System)模式,以等温线范围变化作为黄海冷水团范围变化的示性指标,采用谱分析及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夏季黄海冷水团范围变化.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范围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年变化特征,与纬向风速和经向风速相关,风速大则范围就大;黄海冷水团的范围还存在着5年的周期变化特征,其与ENSO现象相关;厄尔尼诺年时,滞后17个月的黄海冷水团的分布范围一般会较小;而拉尼娜年时,滞后17个月的黄海冷水团的分布范围会比较大.【期刊名称】《广东海洋大学学报》【年(卷),期】2009(029)003【总页数】5页(P59-63)【关键词】黄海冷水团;多年际变化;谱分析;相关分析【作者】宋新;林霄沛;王悦【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1.16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陆架浅海,黄海海槽自济州岛西侧向北伸展至水深70~100 m 处,正是黄海特有的这一地形,再结合其他动力和热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夏季此海域季节温跃层下面覆盖着海盆尺度的低温水体,即黄海冷水团。

对于黄海冷水团的特征、形成过程及机制的研究,最早的是赫崇本等[1],这篇文章指出,黄海冷水团是冬季时在黄海本地形成的,并且认为该水团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都有季节性变化。

另外,赵保仁[2]、缪经榜等[3]、袁业立和李惠卿[4]、汤毓祥等[5]、于非等[6,7]、梁兼霞等[8]也对其特征、形成过程及机制做了大量的研究。

对于黄海冷水团对应的环流结构的研究,缪经榜等[3]认为,在冷水团整个成长期,水平密度环流始终呈气旋型的,而垂直环流则经历了由冷中心为下降流、边缘为上升流过渡到冷中心为上升流、边缘为下降流的两个阶段。

春季南黄海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

春季南黄海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

春季南黄海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南黄海和东海是中国近海的重要生态系统,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春季南黄海、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原始生产者,对海洋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南黄海和东海是典型的中国潮汐海域,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变化相关联,不同的环境因子会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产生影响。

南黄海和东海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物种组成上存在差异。

一般而言,南黄海浮游植物种类较多,包括硅藻、裸藻和甲藻等。

而东海浮游植物的物种以硅藻为主要成分。

这与南黄海和东海的水体特征相关,南黄海是浅海域,有大量的河流输入,导致水体中的营养盐较丰富。

而东海是深海域,水体特征相对稳定,营养盐较为稀缺。

因此,南黄海浮游植物物种丰富,而东海浮游植物物种相对较少。

除了物种组成的差异,南黄海和东海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数量上也存在差异。

根据研究发现,南黄海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通常较大,而东海生物量较小。

这与南黄海浅海域的环境特征有关,水体中的大量营养盐和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南黄海、东海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光照是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高强度的光照可以促进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其生长和繁殖。

而温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生理代谢的重要因素,较高的水温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

此外,营养盐的浓度和比例也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适宜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浓度可以促进其生长,过高或过低的营养盐浓度则会导致浮游植物的生长受限。

综上所述,春季南黄海、东海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南黄海浮游植物物种丰富,生物量较大,与水质中的丰富营养盐和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有关。

而东海浮游植物物种相对较少,生物量较小,与水质中相对稀缺的营养盐有关。

光照、温度和营养盐浓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黄海生态系统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功能群及其主要种类

黄海生态系统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功能群及其主要种类

黄海生态系统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功能群及其主要种类张波;唐启升;金显仕【摘要】根据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在黄海的两次大面调查,选取生物量占总生物量90%的生物种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黄海生态系统以及3个生态区(冷水团海域、近岸水域和黄海南部水域)春秋两季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的功能群组成及其主要种类.结果表明,黄海生态系统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包括6个功能群.按生物量排序为:浮游生物食性功能群、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鱼食性功能群、虾食性功能群、广食性功能群和虾/鱼食性功能群,各功能群营养级范围分别为3.22~3.35、3.30~3.46、4.04~4.50、3.80~4.00、3.38~3.79和4.01.黄海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群为浮游生物食性功能群和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占总生物量的79.6%;主要种类包括13种:小黄鱼、鳀、细巧仿对虾、银鲳、细点圆趾蟹、带鱼、黑鳃梅童、黄鲫、龙头鱼、双斑蟳、细纹狮子鱼、三疣梭子蟹和凤鲚,约占总生物量的70.6%.从不同季节看,春季黄海不同生态区高营养层次的营养级接近,而秋季差别较大,这主要与生物繁殖和索饵群体组成及摄食习性相关.从不同生态区看,黄海冷水团海域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以浮游生物食性功能群为主,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小,其高营养层次的营养级接近.黄海近岸水域和黄海南部水域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功能群组成受季节的影响较大,秋季的营养级均高于春季的营养级.这表明黄海冷水团海域较近岸水域和南部水域稳定,是黄海的一个典型的生态区域.【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9(029)003【总页数】13页(P1099-1111)【关键词】功能群;主要种类;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黄海生态系统【作者】张波;唐启升;金显仕【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5;S92.9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繁多,食物关系错综复杂,并易受海洋理化环境变化的影响,但大量研究表明尽管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会有显著的变化,但食物资源的利用方式,即功能群的组成还是相对稳定的[1]。

25 m层黄海冷水团分布范围的变化

25 m层黄海冷水团分布范围的变化

黄海冷水团主要分布范围在江苏近海至鸭绿江河口一带,是黄海的一个重要的冷性海域,面积约为37.3万平方公里。

25米层的黄海冷水团主要分布在江苏近海鸭绿江河口一带海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范围可能会发生变化。

此外,黄海冷水团的范围和强度也受到气候和海洋环境的影响,如温度、盐度、风速、海流等。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夏季台风等强风暴天气,冷水团的范围和强度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如果您需要了解黄海冷水团分布范围的具体情况,建议您查阅相关海洋学资料或咨询专业海洋研究人员。

黄海冷水团

黄海冷水团

黄海冷水团亦称黄海中央水团,位于黄海中部洼地的深层和底部,只存在于夏秋季节,覆盖海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拥有5000亿立方米的水体。

黄海冷水团所在海域温跃层仅位于海面下20米-30米,远浅于海面下100米-200米的全球平均水平,使利用该区域浅源冷海水进行水产养殖的成本大大降低。

黄海冷水团夏季底层水温在4.6℃-9.3℃,近底层水的溶解氧不低于每升5毫克,其他水质指标也符合养殖冷水鱼类的水质标准。

释义沿岸水团、黄海中央水团和南黄海高盐水团是黄海最基本的3类水团。

黄海沿岸水系指黄海沿岸约20~3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入海江河淡水与海水混合,形成的辽南沿岸水、鲁北沿岸水、苏北沿岸水和西朝鲜沿岸水。

这些沿岸水的共同特征是:盐度终年较低(大多数低于32.0‰)、海水混浊,透明度小,温、盐度的季节变化大,水团的水平范围夏大而冬小,但厚度是夏浅而冬深。

黄海中央水团分布在黄海中央水下洼地区域,其南端可进入东海。

它是由进入大陆架浅海的外海水与沿岸水混合后,在当地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混合水团。

冬半年(11月至翌年3月),水团呈垂直均匀状态,温度约为3~10℃,盐度约为32.0~34.0‰。

夏半年(4~10月),由于增温降盐作用,黄海中央水团明显地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为高温(25~28℃)、低盐(31.0~32.0‰)水,厚度约为15~35米;下层为低温(6~12℃)、高盐(31.6~33.0‰)水,称为“黄海冷水团”,两者之间出现明显的跃层。

特征黄海冷水团是一个温差大、盐差小,而以低温为其主要特征的水体。

这一冷水实际上是冬季时残留在海底洼地中的黄海中央水团。

它在增温季节,相对于变性剧烈的上层水和周围的沿岸水,才显现为冷水。

12月至翌年3月为冷水团温盐特性的更新形成期;4~6月为冷水团的成长期;7~8月为强盛期;9~11月为冷水团向冬季更新过渡的消衰期。

分布区域黄海冷水团以成山角至长山串连线为界,被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南黄海冷水团与北黄海冷水团相比,温盐度均略高。

分析舟山渔场减产的原因

分析舟山渔场减产的原因

分析舟山渔场减产的原因070433 季婷婷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近海渔场,与苏联的千岛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秘鲁的秘鲁渔场齐名。

渔民习惯按各作业海域,把舟山渔场划分为大戢渔场、嵊山渔场、浪岗渔场、黄泽渔场、岱衢渔场、中街山渔场、洋鞍渔场和金塘渔场。

舟山渔场自开发以来,一直为沿海渔民共同捕捞场所。

解放以来,浙江、江苏、福建省以及上海市(简称“三省一市”)来舟山渔场捕捞的渔船不断增加,辽宁、河北、山东、天津等省、市的一部分渔船亦一度来舟山渔场捕捞。

20世纪60~70年代,集结在嵊山渔场捕冬季带鱼的渔船,旺汛高峰时渔船达1万艘、渔民在15万人以上。

舟山渔场位于北纬29°3O′~31°OO′,东经121°3O′~125°00′,东侧为舟外渔场,南连渔山渔场,北接长江口渔场,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

海底以粉砂质软泥和粘土质软泥等细颗粒沉积混合物为主,是东海大陆架的组成部分。

水深一般在20~40米。

自北向南80米等深线距岸宽280~150公里。

舟山渔场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口,沿岸流、台湾暖流和黄海冷水团交汇于此。

大陆泾流每年平均入海近1万亿立方米,形成强大的低盐水团,水色混浊,春夏向外伸展,秋冬向沿岸退却。

台湾暖流高温高盐,水色澄清,春夏自南向北楔入,直抵沿岸水域,冬季偏离沿岸,向南退缩。

黄海冷水团南下,随台湾暖流强弱的变化,秋冬季似舌尖状伸入渔场,初夏逐渐向北退缩,形成南北带状逶迤的水团混合区。

渔场潮流属正规半日潮区,外侧岛屿连线以东海区,流向以顺时针方向呈回转流,以西海区,岛屿列布,往复流转突出。

渔场水温,夏季表层月平均最高28℃~29℃,冬季8℃以下。

渔场盐度,外侧海区月平均29~34‰。

内侧海区因受大陆泾流影响,变化较大,夏低冬高。

大陆江河泾流源源不断的注入,为渔场带来大量浮游生物,与海水营养盐类相结合,促使其迅速生长繁殖。

近海渔场的磷、硅含量,分别为30~40毫克/立方米和2000~3000毫克/立方米。

分析舟山渔场减产的原因

分析舟山渔场减产的原因

分析舟山渔场减产的原因070433 季婷婷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近海渔场,与苏联的千岛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秘鲁的秘鲁渔场齐名。

渔民习惯按各作业海域,把舟山渔场划分为大戢渔场、嵊山渔场、浪岗渔场、黄泽渔场、岱衢渔场、中街山渔场、洋鞍渔场和金塘渔场。

舟山渔场自开发以来,一直为沿海渔民共同捕捞场所。

解放以来,浙江、江苏、福建省以及上海市(简称“三省一市”)来舟山渔场捕捞的渔船不断增加,辽宁、河北、山东、天津等省、市的一部分渔船亦一度来舟山渔场捕捞。

20世纪60~70年代,集结在嵊山渔场捕冬季带鱼的渔船,旺汛高峰时渔船达1万艘、渔民在15万人以上。

舟山渔场位于北纬29°3O′~31°OO′,东经121°3O′~125°00′,东侧为舟外渔场,南连渔山渔场,北接长江口渔场,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

海底以粉砂质软泥和粘土质软泥等细颗粒沉积混合物为主,是东海大陆架的组成部分。

水深一般在20~40米。

自北向南80米等深线距岸宽280~150公里。

舟山渔场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口,沿岸流、台湾暖流和黄海冷水团交汇于此。

大陆泾流每年平均入海近1万亿立方米,形成强大的低盐水团,水色混浊,春夏向外伸展,秋冬向沿岸退却。

台湾暖流高温高盐,水色澄清,春夏自南向北楔入,直抵沿岸水域,冬季偏离沿岸,向南退缩。

黄海冷水团南下,随台湾暖流强弱的变化,秋冬季似舌尖状伸入渔场,初夏逐渐向北退缩,形成南北带状逶迤的水团混合区。

渔场潮流属正规半日潮区,外侧岛屿连线以东海区,流向以顺时针方向呈回转流,以西海区,岛屿列布,往复流转突出。

渔场水温,夏季表层月平均最高28℃~29℃,冬季8℃以下。

渔场盐度,外侧海区月平均29~34‰。

内侧海区因受大陆泾流影响,变化较大,夏低冬高。

大陆江河泾流源源不断的注入,为渔场带来大量浮游生物,与海水营养盐类相结合,促使其迅速生长繁殖。

近海渔场的磷、硅含量,分别为30~40毫克/立方米和2000~3000毫克/立方米。

东海、黄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研究

东海、黄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研究

东海、黄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研究
东海、黄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研究
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黄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的四季变化特征.四季全部调查海域中出现的优势鱼种有8种:带鱼、小黄鱼、黄鲫、发光鲷、细条天竺鲷、鳀、鳄齿鱼和刺鲳,其中带鱼和小黄鱼是常年优势种.鱼种季节迁移变化以黄海南部波动最大,东海中部相对较为稳定,东海北部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生物多样性指数中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变化趋势一致,在春、夏两季3个区域相差不大,而在秋、冬两季黄海南部与东海北部和中部有明显分异;种类均匀度指数(J')在四季节3个区域之间相差不大.在暖季(夏、秋)南部鱼类呈向北迁移,而在冷季(冬、春)北部的鱼类有向南迁移的趋势.
作者:刘勇李圣法程家骅LIU Yong LI Shen-fa CHEN Jia-hua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 刊名:海洋学报(中文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6 28(4) 分类号:Q953 关键词:东海黄海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

北黄海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变化

北黄海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变化

北黄海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变化刘述锡;樊景凤;王真良【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3(000)007【摘要】根据2009年5月21日-12月7日北黄海浮游植物4个航次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细胞丰度及其分布、生物多样性等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站位聚类分析手段对北黄海浮游植物做区域划分。

结果表明,4个航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22属56种,主要以温带近岸广温广盐性种为主。

硅藻门种类数最多45种,圆筛藻属的种类最多为12种,其次为角毛藻属9种;甲藻门10种,种类数最多的是角藻属4种;金藻门1种。

4个航次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3~18103.5×104 cells·m-3,平均为542.4×104 cells·m-3。

浮游植物丰度显示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2105.1×104 cells·m-3)>秋季(29.4×104 cells·m-3)>夏季(25.5×104 cells·m-3)>春季(9.7×104 cells·m-3)。

4个航次浮游甲藻细胞丰度介于未检出~80.5×104 cells·m-3,平均为6.9×104 cells·m-3,浮游甲藻细胞丰度按季节变化规律为夏季(13.9×104 cells·m-3)>秋季(8.5×104 cells·m-3)>冬季(2.8×104 cells·m-3)>春季(2.3×104 cells·m-3)。

北黄海重要优势种是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较为重要优势种有密联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大角角藻(Ceratium macroceros)、梭角藻(Ceratium fusus)、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季节优势种是圆筛藻spp.(Coscinodiscus spp.)、聚生角毛藻(Chaetoceros socialis)和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

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变化(1985—2015)

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变化(1985—2015)

中国水产科学 2020年1月, 27(1): 1-11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研究论文收稿日期: 2019-08-23; 修订日期: 2019-09-04.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900901);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505001). 作者简介: 栾青杉(1981−), 副研究员, 从事海洋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 E-mail: luanqs@ 通信作者: 王俊, 研究员, 从事渔业资源增殖养护研究. E-mail: wangjun@ DOI: 10.3724/SP.J.1118.2020.19250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变化(1985—2015)栾青杉1, 2, 康元德1, 王俊1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71;2.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71摘要: 基于黄海1985—2015年的浮游植物网采调查, 研究了群落结构的年代际演变特征, 分析了群落组成的差异贡献率。

30多年来共记录浮游植物81属202种, 硅藻、甲藻是主要的类群。

进入2005—2015年, 优势属种在北黄海演替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 )、角藻(Tripos )、角毛藻(Chaetoceros )、圆筛藻(Coscinodiscus )、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等, 在南黄海演替为角毛藻、圆筛藻、鼻状藻(Proboscia )、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等。

浮游植物总丰度年代际平均为76.2×104个/m 3, 硅藻丰度比例平均为80.3%, 并于2010s 下降到67.5%。

甲藻丰度在2005—2015年期间有了显著升高, 甲硅藻比与1985—2000年相比较平均增加了1.13倍。

黄海及长江口毗邻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黄海及长江口毗邻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黄海及长江口毗邻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对于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和环境变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黄海和长江口毗邻海域是中国近海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而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在海洋生态学领域中尚属较为薄弱。

因此,对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探究,可为优化该区域的生态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采集黄海及长江口毗邻海域的浮游植物样品,利用现代分子技术及传统分类学方法,分析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状况。

具体内容和方法包括:1.样品采集:根据不同季节在该海域进行采样,并对不同采样点进行多次重复采样,以保证采样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2.浮游植物分类和计数: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分离、分类、计数和鉴定,根据植物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等手段进行分类和鉴定。

3.群落结构分析:利用基于多样性指数的群落结构分析方法,如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等,分析黄海及长江口毗邻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4.多样性分析:通过基于DNA条形码的高通量测序技术、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分析等方法,探究该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状况,并与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和不同采样深度等因素进行比较和分析。

三、预期研究结果和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究黄海及长江口毗邻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预计取得以下预期结果和创新点:1.明确该海域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和主要群落组成,探究不同因素影响下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演变过程。

2.提出该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为该海域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黄海及长江口毗邻海域浮游植物进行DNA条形码测序,为海洋浮游植物分类和基因组研究等领域提供重要资源和数据支持。

四、研究的可行性与可行性分析1.该海域浮游植物样品采集相对方便,已有多项类似研究,具备充分的可行性。

2011年春夏季黄、东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

2011年春夏季黄、东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

2011年春夏季黄、东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孙晓霞;任琳琳;郑珊;文斐;赵永芳;孙松【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年(卷),期】2012(043)003【摘要】通过2011年4月和8月利用“科学三号”考察船在黄、东海海域开展的春、夏季综合调查。

研究了黄、东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变动规律,探讨重要环境因子的变动对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春季表层水体中小型、微型和微微型粒级叶绿素口浓度的范围分别为0~4.36、0.02—2.27、0—2.66mg/m3,平均叶绿素a的浓度分别为0.56、0-31和0.14mg/m0,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5.4%、30.8%和13.8%。

夏季表层由大至小3个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范围分别为:0—6.78、0—2.59、0—0.86mg/m3,平均叶绿素a含量依次为0.50、0.24和0.07mg/m3,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1.8%、30.1%和8.1%。

春季小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浓度随深度增加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夏季叶绿素a浓度出现明显分层现象,lOm层以上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浓度较高,10m层之下浓度迅速降低。

微微型浮游植物浓度在不同水层都保持较低水平。

受黄、东海不同季节水团影响而引起的温、盐以及营养盐分布格局的变化是影响黄、东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组成的重要因素。

%To understand the phytoplankton size structure in the Yellow Seaand East China Sea, two cruises were car- ried out in the spring (April)and summer (August) of 2011. In the spring, concentrations of micro-, nano- and pico-phytoplankton, ranged between 0---4.36, 0.02--2.27, and0--2.66mg/m3, with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being 0.56, 0.31 and0.14mg/m3 and contributing to 55.4%, 30.8% and 13.8% of the total Chl.a concentration, respectively. In the summer, concentrations of micro-, nano- and pico-phytoplankton, ranged between 0--6.78, 0--2.59, and 0--0.86mg/m3, with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being 0.50, 0.24 and0.07mg/m3 and contributing to 61.8%, 30.1% and 8.1% of the total Chl.a concentration respectively.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micro-phytoplankton was homogeneous, whereas the concen- trations of nano- and pico-phytoplankton decreased with the depth in the spring. In summer, there was abrupt change at the depth of 10m. The concentrations of micro- and nano-phytoplankton were much higher on the layer shallower than 10m. The concentration of pico-phytoplankton was low at all layers in summer. The changes on the pattern of temperatures, sa- linities and nutrients affected by different water masses in spring and summer were the major factors leading to the change of the phytoplankton size structure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总页数】10页(P419-428)【作者】孙晓霞;任琳琳;郑珊;文斐;赵永芳;孙松【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青岛26607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8.1;Q948.885.3【相关文献】1.2002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现存量、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和新生产力研究 [J], 刘诚刚;宁修仁;孙军;蔡昱明;曹建平2.2011年春、夏季黄、东海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J], 文斐;孙晓霞;郑珊;罗璇;冯秋园;孙松3.2011年春、夏季黄、东海水团与水文结构分布特征 [J], 李伟;王玉衡;汪嘉宁;魏皓4.2016年夏季东海北部浮游动物粒级结构的初步研究 [J], 吴思成;许永久;何江楠;贵冬晴;黄思奇;王超;胡嘉豪;5.2016年夏季东海北部浮游动物粒级结构的初步研究 [J], 吴思成;许永久;何江楠;贵冬晴;黄思奇;王超;胡嘉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海冷水团的变化特征

黄海冷水团的变化特征

黄海冷水团的变化特征
翁学传;张以恳;王从敏;张启龙
【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89(000)0S1
【摘要】本文根据1957—1967,1972—1973和1975—1985这24年的温、盐度资料,利用“相似系数”法分析了夏季(8月)黄海冷水团分布范围、低温中心、体积和温、盐特性的多年变化。

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的分布范围具有比较明显的年间变化,强年的“相对体积”约为弱年的2.2倍。

黄海冷水团的温、盐性质比较稳定,多年最大变幅分别为7.7℃和2.58‰。

三个低温中心温、盐度的多年变幅,盐度以北黄海低温中心为最大(约1‰),温度以南黄海西侧低温中心最显著(3.51℃);而南黄海东侧低温中心温、盐度的变幅最小,分别为1.58℃和0.63‰。

【总页数】13页(P119-131)
【作者】翁学传;张以恳;王从敏;张启龙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3]青岛;[4]青岛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
【相关文献】
1.北黄海冷水团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J], 姚志刚;鲍献文;李娜;李希彬;万凯;宋军
2.北黄海冷水团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J], 李希彬;孙晓燕;张秋丰;牛福新;姚志刚
3.北黄海冷水团温、盐多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J], 江蓓洁;鲍献文;吴德星;许建平
4.台风过境对黄海冷水团及其环流结构的影响 [J], 孙凡;于非;司广成;王建丰;唐瑛
5.黄海冷水团鲑鱼养殖中政府激励机制研究 [J], 果晓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及其与邻近水团关系的分析

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及其与邻近水团关系的分析

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及其与邻近水团关系的分析于非;张志欣;刁新源;郭景松;汤毓祥【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06(028)005【摘要】黄海冷水团是出现在黄海的一种独特的水文现象.文中利用覆盖整个黄海的GDEM三维水温资料,结合近期一些大型调查所获得的有关观测研究结果,首先较系统地分析了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并对冷水团3个冷中心的季节演变提出了一些与前不同的认识.同时,通过对黄海冷水团形成、发展和消亡与该海域温跃层演变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黄海冷水团演变的机理.然后,探讨了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中与青岛和仁川东南海域冷水团以及东海北部底层冷水的关系.分析表明,在黄海冷水团发展的鼎盛时期,青岛冷水团和仁川东南海域冷水团以及东海北部底层冷水皆包络其中.【总页数】9页(P26-34)【作者】于非;张志欣;刁新源;郭景松;汤毓祥【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1.16【相关文献】1.北黄海冷水团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J], 姚志刚;鲍献文;李娜;李希彬;万凯;宋军2.黄海冷水团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的昼夜垂直变化 [J], 白洁;姜艳;孙军;何青3.北黄海冷水团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J], 李希彬;孙晓燕;张秋丰;牛福新;姚志刚4.夏季黄海冷水团冷源估算及开发方式分析 [J], 于华明;于文胜;张剑;于海庆;王凯迪;卢绿5.应用PCR-DGGE技术分析黄海冷水团海域的细菌群落组成 [J], 刘敏;朱开玲;李洪波;张涛;肖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专题14 海水的性质-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原卷版)

微专题14 海水的性质-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原卷版)

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微专题14 海水的性质【考点梳理】1.海水温度(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1)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从赤道向两极呈马鞍形分布;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气温高,蒸发强,但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不高(1)海水表层(2)垂向变化①高纬度海区密度变化很小。

②低纬度海区【好题精练】一、单选题湖泊表水层中溶解氧含量较高,而底水层营养物质较丰富。

一年之中湖泊水温随季节的规律性变化会影响表水与底水的相互交换。

下图为我国某湖泊水温季节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湖泊不同深度水温季节变化幅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深度()A.太阳辐射差异大B.盛行风影响差异大C.湖水密度差异大D.湖底岩层影响差异大2.湖泊表水与底水交换最弱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3.湖泊水体温跃层的存在会()A.提高表层营养物质含量B.降低表层溶解氧含量C.降低表层营养物质含量D.降低表层湖水温度海南洋浦的千年古盐田是中国最早开始日晒制盐的地方,数千口唐朝时期的古盐槽至今保存完好,今日洋浦盐田村人仍然在用它们日晒制盐下图为得天独厚的玄武岩古盐槽。

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4.根据材料推测,历史时期该地曾经历过的地质过程肯定有()A.地壳运动B.岩浆侵入C.变质作用D.岩浆喷出5.洋浦盐田村人日晒制盐,其优势自然条件主要是()A.晴天多降水少B.夏季昼长长C.纬度低光照强D.地势平坦利于晒盐初冬第一次出现海冰的日期,称为初冰日,而翌年初春海冰最后消失的日期,称为终冰日。

初冰日和终冰日间隔的天数称为结冰期。

结冰期又可分成初冰期、盛冰期和终冰期,图中阴影部分为盛冰期时的结冰范围。

图1渤海和北黄海的冰期和结冰范围,图2渤海和北黄海的冰界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1渤海、北黄海的冰期和结冰范围 图2渤海和北黄海的冰界6.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渤海湾初冰日最早 B .北黄海初冰期最长C .莱州湾终冰期最短D .渤海较北黄海冰情年际变化小7.造成渤海与北黄海冰情差异的原因有( )①北黄海受沿岸寒流影响大②渤海海域封闭,流动性差③渤海与外海交换弱,盐度高④受陆地影响差异大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松恩峡湾(61°N 左右)宽914m;深度达1200m,挪威计划在此打造全球首个“漂浮”两车道海底隧道,预计于2035年前完工。

黄海冷水团及邻近海域小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环境效应的开题报告

黄海冷水团及邻近海域小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环境效应的开题报告

黄海冷水团及邻近海域小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环
境效应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黄海是全球最大的浅海之一,其中的冷水团成为了生态系统的关键
部分。

冷水团会影响黄海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和气候,同时也是海洋生
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小型底栖动物在海洋食物链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们是初级生产者和食肉动物之间的中介。

所以,对于黄海冷水团
及邻近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和环境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1.了解黄海团及邻近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和丰度变化;
2.分析黄海团及邻近海域环境因素(如氧气含量、水温、盐度等)
对小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3.预测黄海冷水团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影响;
4.探究黄海冷水团及邻近海域小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对于黄海及其邻
近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1.采集底栖样本:在研究时,我们需要将地图划分为许多网格,并
在每个网格中采集底栖样本,以获得相应地区的底栖动物种类和丰度变化。

2.环境因素测量:同时,在每个网格中也需要测量氧气含量、水温、盐度等环境因素,以分析其对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3.数据分析: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黄海团及邻
近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种类和丰度的变化,以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四、研究意义:
1.为黄海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为海洋环境学、生态学等领域提供研究案例;
3.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2 卷
第1期




V ol 32, No 1 January 2010
2010 年 1 月
ACT A OCEANOL OGICA SINICA
黄海冷水团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粒级结构的季节变化
傅明珠1, 2, 3 , 孙萍1, 2 , 王宗灵1, 2, * , 李艳1, 2 , 李瑞香1, 2
( 1. 国家海洋局 第一海洋研究所 , 山东 青岛 266061; 2. 国家海洋 局 第一 海洋研 究所 海 洋生态环 境科学 与工程 国 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 山东 青岛 266061; 3. 中国科学院 海洋研究所 , 山东 青岛 266071)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基础, 浮游 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一直是海洋生态学的重要研究 内容 。由于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在生理功能、 沉 降速率和被摄食压力等方面的差异 , 浮游植物粒级 结构能够强烈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和碳 的循环途径 。粒径较大的浮游植物主要通过被 中型浮游动物摄食而进入经典食物链, 这样的生态 系统的食物网结构相对较简单 , 物质和能量传递效 率高 , 是输出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 8] 。粒径较小的 浮游植物 ( < 5 m ) 主要通过原生动物的摄 食进入 复杂的微食物环 , 能量在多级营养传递中被耗散, 有 机碳输出真光层的潜 力较弱 。因 此, 研究浮 游 植物粒级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环境影响机制, 对于
摘要 : 根据 2006 2007 年度 4 个季节航次的实测资料, 分析了黄海冷水团水域浮游植物叶绿素及 其粒级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 , 结果表明 , 在研究海域 30 m 以浅叶绿素总量的平均 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 春季的( 1. 01 mg / m 3 ) 、 夏季的 ( 0. 81 m g/ m 3 ) 、 秋季 ( 0. 72 mg / m 3 ) 、 冬季 ( 0. 68 m g/ m ) ; 在叶绿素浓度大于 1 mg/ m 和小于 1 m g/ m 的区域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差异较大, 在整个研究海域 , 粒径较小的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总生物量的贡献始终占主导 ( > 65% ) , 粒径 较大的小型浮游植物在冬季和春季贡献率相对较高; 从季节尺度看, 浮游植物的平均粒级指数从大 到小的顺序为: 春季的( 15. 47 m ) , 冬季的( 11. 08 m ) , 秋季的 ( 8. 61 m) , 夏季的( 6. 52 m) ; 尽 管不同季节水文和化学环境差异显著, 但是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贡献率随总生物量的变化表现出 一致性的规律。 对环境因子与叶绿素分布的相关分析表明, 浮游植物的生长在夏季主要受到营养 盐来源的限制, 冬季主要受到水体混合引起的光照限制 , 秋季可能受到磷酸盐和水体混合的共同限 制。 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分布格局主要是由各组分在不同环境中的资源竞争优势决定的 。 关键词: 黄海冷水团 ; 叶绿素; 浮游植物粒级结构
PO4 / mol ∋ dm - 3 0. 08~ 0. 536 ( 0. 20) 0~ 0. 35 ( 0. 11) 0~ 1. 53 ( 0. 18) 0~ 0. 61 ( 0. 24) 0~ 0. 4 ( 0. 06) 0. 03~ 0. 59 ( 0. 31)
SiO 3 / mol ∋ dm - 3 0. 58~ 11. 62 ( 4. 74) 0~ 4. 91 ( 1. 13) 0~ 5. 18 ( 1. 26) 0~ 9. 24 ( 3. 12) 1. 92~ 9. 61 ( 4. 81) 1. 36~ 11. 85 ( 7. 91)
2. 2
样品采集与测定 每个站 位的 温 度、 盐 度 数据 从 CT D ( Seabird
筛绢或滤膜对水样进行分级处理。将 500 m L 水样 用 20 m 的筛绢过滤, 过滤后 的水样分成两部分, 分别用 2 m 的核孔滤膜和 0. 6~ 0. 8 m 的 GF / F 膜过滤 , 所得滤膜样品依次代表小型、 微型、 微微型 浮游植物叶绿素。滤膜冷冻保存, 经 V & V= 9& 1的 丙酮萃取 14~ 24 h 后, 用 T urner - Designs 700 荧 光计进行测定。 2. 3 浮游植物粒级指数 为了对浮游植物粒径结构进行定量描述 , 本文 采用 Bricaud 等[ 24] 提出的粒级指数( SI , size index)
122
海洋学报
32 卷
的概念对黄海冷水团水域浮游植物生物量粒级结构 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该指数假定小型、 微型和微 微型的平均中值粒径分别为 50, 5 和 1 m, 则每个 站点的粒级指数通过各粒级组分的中值粒径与其在 总生物量中所占比例乘积的和来得到, 其计算公式 为 SI = ( a + 5b + 50c) / 100, 式中 , a, b, c 分别表示微微型、 微型和小型组分的中 值粒级与其在总生物量中所占的比例。 尽管粒级指数仅是浮游植物群落的一个粗略的 指标 , 但是它提供了用单一参数表征浮游植物粒级 结构的方法。
917) 读出。水 样用与 CT D 捆绑的采 水器采集 , 采 样深度为 0, 10, 30 m 。营养盐的数据由同航次项目 组其他成员按照 ∃海洋调查规范% 规定的方法 经过 0 45 m GF / F 过 滤 后, 用 分光 光 度 计现 场 测 定 得到。 本研究将 浮游植物 分为小型 ( > 20 m, 简 称 micro ) , 微型 ( 2~ 20 m, 简称 nano ) 和微微型浮游 植物 ( < 2 m, 简称 pico ) 进行研究。用不同粒径的
陆架浅海上一个重要的海洋现象 , 已有的研究表明 黄海冷水团的存在会对海水化学要素、 浮游植物叶 绿素和浮游细菌的分布
[ 20- 21] [ 17- 19]
2
材料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范围为南黄海 124 E 以西、 夏季底
2. 1 研究海区与站位布设 层水温低于 10 ! 的黄海冷水团水域 ( 图 1) 。 4 个航 次的调查时间分别为 2006 年 7~ 8 月 ( 夏季 ) 、 2007 年 1 ~ 2 月 ( 冬 季) 、 2007 年 4 月 ( 春季 ) 、 2007 年 10~ 11 月 ( 秋季 ) 。调查船为∀ 北斗号#科学考察船。
以及浮游动物关键种
中华哲水蚤 ( Calanus si ni cus ) 夏季的生存策略产生 重要影响 。尽管已经有部分文献报道了南黄 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分布特征[ 22- 23] , 但是关于黄 海冷水团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粒级结构季节变化的研
图 1 黄海冷水团水域采样站位 ( n = 57, 水深单位为米 )
黄海冷水团的范围内 , 平均水温为 9 98 ! ( 表 1) 。 由于受到温跃层的阻隔 , 在夏季表层水体营养盐处 于耗尽状态 , NO3 + NO 2 、 磷酸盐和硅酸盐的平均浓 度分别仅 为 0 51, 0 11 和 1 13 m ol/ dm 3 , 随水深 增加 , 营养盐浓度表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在其他 季节水文和化学要素的垂直分布较均匀 , 在表 1 中 仅列出表层水体数据。在秋季气温的降低和北向季 风的共同作用使研究海域的水体的稳定性被打破, 底层海水的营养盐被输送至上层水体 , 表层海水的 NO3 + NO2 和硅酸盐浓度平均为 4 71 和 4 81 mol/ dm , 但是磷酸盐的浓度低至全年最低水平 , 平均仅 为 0 06 mol/ dm 3 。在冬季航次, 海表水温进一步 降低, 由秋季的 18 79 ! 降低至 9 87 ! , 营养盐浓 度相对较丰富, NO 3 + NO2 , 磷酸盐和硅酸盐的浓度 分别为 5 09, 0 31 和 7 91 m ol/ dm 。与冬季航次 相 比, 春 季 航 次 表 层 水 温 开 始 回 升, 平 均 为 10 36 ! , 由于浮游植物的消耗 , 表层营养盐浓度有 所降 低, 硝 态氮、 磷 酸 盐和 硅 酸盐 的 浓度 分 别为 1 77, 0 20, 4 74 m ol/ dm 。
中图分类号 : Q 7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0253 4193( 2010) 01 0120 10
3 3 3
1
引言
了解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变化以及海洋 浮游植物的生物泵效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浮游植物在海区的时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粒径差异所导致的竞争优势。由于粒径较小的浮 游植物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 , 故吸收营养盐和获取 光量子的效率较高, 在低营养盐和弱光条件下具有 竞争优势[ 9- 10] 。小粒径浮游植物沉降速率较低, 相 对于大粒径浮游植物在真光层中的停留时间较长, 这种优势在层化水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 11] , 然而由 于小粒径浮游植物与其摄食者的世代周期接近, 因 而受到较强的摄食压力 , 生物量很难达到较高水平。 由于大粒径浮游植物与其摄食者的世代时间差, 故 在合适的条 件下生物 量会快 速增加 形成水 华[ 11] 。 同时, 在高营养盐条件下, 由于大粒径浮游植物具有 较高的内禀增长率, 故生长速率会超过小粒径浮游
2006
2007 年黄海冷水团水域水文与化学参数
N O 2 + N O 3 / mol ∋ dm 0. 46~ 6. 55 ( 1. 77) 0. 04~ 4. 32 ( 0. 51) 0. 04~ 3. 36 ( 0. 75) 0. 19~ 9. 84 ( 2. 11) 1. 22~ 15. 94 ( 4. 71) 0. 18~ 8. 59 ( 5. 0 6. 95~ 12. 69 ( 10. 36) 21. 29~ 26. 97 ( 25. 17) 11. 64~ 25. 82 ( 23. 01) 6. 74~ 14. 10 ( 9. 98) 15. 62~ 20. 41 ( 18. 79) 4. 03~ 15. 23 ( 9. 87)
3 3 3
3
3. 1
结果
水文与化学要素季节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