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明的独特关怀——试论回族女作家马金莲的小说创作
在大地和神圣信仰之间的生命长歌_论回族女作家马金莲的小说之_道_顾广梅
收稿日期:2012-08-14作者简介:顾广梅(1973-),女,回族,山东济南人,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2012年第10期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102012第25卷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General No.126(总126期)(Social Sciences )Vol.25在大地和神圣信仰之间的生命长歌———论回族女作家马金莲的小说之“道”顾广梅(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小说之“道”既是高悬于小说文本实践之上的神秘律令,又是深藏在小说家内心的永恒追求。
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坛上,马金莲便是一个自觉追求小说之“道”的回族女作家。
其小说创作从朴素而不乏诗意的生命经验出发,动情歌咏了西海固沉默宽广的大地与万物,深情礼赞着因民族信仰而皈依的神圣力量。
诗性与神性的交织、心灵与命运的搏斗、人与物的相谐相生、时间与空间的杂叠相依……在她小说中汇集粘连成密度大而重、质地坚且韧的经验物和记忆物。
这种个性化的小说叙事和审美之“道”为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提供了有意义的范例和面向。
关键词:小说之“道”;马金莲;生命;大地;神圣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10(2012)-10-0117-07在物质主义、技术主义愈来愈声势浩大的新世纪语境中,回族女作家马金莲的小说创作以其直指生命和内心、直面神圣和永恒的叙事力量及审美魅惑,为不同民族、文化和地域背景的阅读个体展现了一个关乎小说之“道”的强大证明。
本文所谓的小说之“道”既是指小说文本实践要遵从小说之为小说的神秘律令,又是指小说家在小说中灌注某种精神气韵或是心灵诉求,最终使小说获得精神力量的过程。
作为一位80年代出生的少数民族青年女作家,马金莲自称是在张承志、石舒清等前辈作家影响下写作的。
她能够在尝试和探索中逐步摆脱“影响的焦虑”,“露出自己该有的面目”[1],其对小说之“道”的自觉追求无疑难能可贵,虽然稚嫩和缺憾之处显而易见,但不可因此忽略低估其对新世纪文坛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乡土的余温——评马金莲的小说创作
Vo 1 . 34 No . 1 O 0c t . 201 5
2 0 1 5年 1 0月
乡 土 的 余温
评 马 金莲 的小说 创 作
孟繁 华 , 邵 部
1 3 0 0 1 2 )
( 吉林 大学 文学 院 , 吉林 长春 摘
要 :在 进入 新世纪 以来 的中国当代 文学领 域里 , 马金 莲无疑 是 一位正在 蓬勃 向上 的小说创 作者 , 她 的小
力 量 悬殊 的角逐 最 终 的 结果 , 却 是 宗 教信 仰 和文 化 传 统 凭借 民间 的力 量 以潜 在 的对抗 方式 使 这一 荒唐 的举 动破 产 。 面对外 部 压 力 , 形 成 于 回 民传 统 的文 化结 构依 旧 占据 了 民间 的话语 空 间 。它是 如此 稳定 和 富有 力量 , 以至于 在 饥 饿 到 每 E t 只 能 以 一个 洋 芋
收 稿 日期 : 2 0 1 5一O 8一l 6 作者简介 : 孟繁华( 1 9 5 3一) , 男, 山东邹县人 , 文学博士 , 著名文学评论家 、 学者 , 中国社 会科学院文 学所研究员 , 吉林 大学文学 院教授 、 博士 生导师。研究方向 : 中国当代文学。
・
1 ・
为村 民畏 惧 的威 权人 物 , 在村 民 眼 中 , 他是 国家 权力
关键词 : 当代 文学 ;马金 莲 ;小说创作 ; 乡土叙 事
中图分 类号 :I 2 4 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6 1 2 x ( 2 0 1 5 ) 1 0- 0 0 0 1— 0 4
在当下文学格局 中, 马金莲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面对马金莲的创作 , “ 8 0 后” 、 女性文学等驾轻就熟
果腹 时 , “ 我” 还是 会本 能 地 拒绝 汉 族 羊 倌 烤食 的鸟
“有才初长成”的芊芊少女——试论马金莲小说的乡土情怀
量 。 能 看 出 马 金 莲 自 己 对 这 篇 作 品 的 自信 和 偏爱 , 小 说 集 以 这 篇 小 说 的 名 字 命 名 即 是
明证 。
二、 乡土 文 明的选择 1 . 写作 题 材 乡- + - 4  ̄。 西 海 固 至 今 还 是 一 个 以农耕 为基 本命 脉 的地方 , 传 统生 活方 式和
放 置 于底 线 的时候 , 庄稼 人 充 满对 粮食 的渴求 和 对饥 饿 的恐 惧 , 反 而 能 从 饥 饿 蔓 延 的 年 代 寻
找 出人与 人 之 间最真 诚 的关 爱, 仍 能保 持 着一
2 0 0 6年 第 1 期《 黄河文学》 杂 志 编 发 的签
约作 家 作 品 专号 上 , 马金 莲 的小说 《 花开的 日 子》 《 满 园清风 》 变 得 非 常 踏 实 而 缜 密 起 来 。 于
常 生 活叙 事 , 是 一 首 首 清 丽 的农 事 诗 。
马 金莲 小说 创作 历程
一
、
思想 文化 影 响深厚 , 也 不可 能轻 易改变 。马金 莲 的作 品里 写 得最 多 的是 西海 固人 的农 事 更
2 0 0 0年 在 宁 夏 固 原 民 族 师 范 上 学 的 时
候, 马 金莲 发表 在校 刊 《 春花 》 上 的 几 篇 小 说 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除 了像 《 少年》 这样 极 其 少 数 的 以描 写农
村 进城 打2 1 2 的 回族 孩 子 的 经 历 , 来 反 映 现 代 社 会 对 少数 民族生 活 和发 展 影 响 的小说 , 马金 莲
一
选本 , 之后入 选《 新 世 纪 民 族 小 说 选 》( 英 文
版 ) , 获 得 宁 夏 第 八 届 文 艺 评 奖 中短 篇 小 说 二 等 奖 。可 以 说 , 她 的 作 品逐 步 走 向 全 国 。
宁夏回族女作家马金莲的小说创作论略
观 照西海固古老 乡土的民间生存 , 以平淡 自 然的文风谱 写着清丽的“ 事诗 ” 并通过 对女性 生存状况 的书 写表 达 农 , 自己对女性 的人 文关怀 。随着题材范围的拓展与对 西海 固人 日常生存 的深入思考 , 莲在 坚持 平淡 自 的文风 马金 然
一
、
收稿 日期 :0 11-3 2 1 -00
作者简介 : 王兴文 (92一 )男 , 17 , 甘肃靖远人 , 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 宁夏 师范 学院人 文学院讲师。研究方 向.c 理论和 中国现 当 3学 代文学。
・
5 ・ 2
了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的同时, 因而“ 故意” 遮蔽或者 遗漏了另外一些事件。这样一来 , 被叙述在场 的事 件与不在场的事件构成一种张力 , 造成 了小说 的含 蓄与独特的审美效果 。如《 赛麦的院子》 中被叙述 在场的是赛麦一家人的 日 常生活 , 赛麦家之外 , 村里 其 他家 庭 、 外 的其他 村子 , 村 以及父 亲游 荡 的外 面世 界都是不在场的叙事空间 , 这些空间构成了整个小 说的空 白点。即使是家庭 日常生活之中, 小说也是 紧紧围绕赛麦来写, 处于赛麦个人空间外围的爷爷、 奶奶 同样被处理成不在场状态 。作品中儿童视角所 看 到 的层层 向外 拓展 的叙 事 空 间 , 成 一个 个 同心 形 圆, 由于叙事盲点和空 白的存在, 使得小说细致人微 的叙写并不冗赘 , 反而引人联想。 由于儿童的视角是被作者“ 限制” 因而这种 的, 视角所构建起 的世界成为与大人 的世界 、 主流意识 形 态 的世界 比较 而言相 对边缘 的世 界 。从 主流意 识 形态或者成人观念世界的眼光看 , 这种视角所看到 的东西 是幼稚 的、 真 的 , 至是 偏 激 的 , 天 甚 它是 对 于 生 活 的一种 漫 画式 处理 。但从 某 种 意义 上 说 , 种 这 边缘的视角却往往由于其是另一种叙事, 反而印证 出宏大话语叙事 的虚妄。在马金莲的小说世界中, 有一系列“ 的形 象, 春风》 丑” 如《 中的盲人黑进宝、 傻女存女 ,掌灯猴》 《 中程丰年的女人和《 风痕》 中的 哑奶等, 这些面貌丑陋或者身体有残缺 的人在马金 莲小说世界 中占有相当大的部分。作家在描写的时 候用漫画式的方法 , 有些夸大地描写了人物的丑 , 如 《 春风》 中的黑进宝 :鼻子 , “ 是塌鼻子 , 扁扁的, 平实 的那种 , 猛然一眼看去 , 像脸上多出的一疙瘩赘肉。 鼻子头儿处却特别 圆, 像颗剥光皮 的独头蒜。下 巴 尖尖 的 , 着黑 乎乎 的胡子茬 。头上不长 头发 , 秃 生 光 秃立在 ̄J, i L头皮红不拉唧的, l , 让人老想到刚煮熟又 剥了皮 的土豆。 【 由于作 者采用 的是儿童 的视 ”2 角, 因而在儿童的眼光中 , 黑进宝的形象显得滑稽可 笑 。但是 , 在这种表象的后面, 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朴 素与纯净 , 坚韧与善 良。如《 风痕》 中的哑奶虽然有 残疾 , 但是性子绵善 , 手脚勤快 , 操持着三爷家 的家 务。与这些丑陋、 身体有残缺的人物形象相比, 那些 手脚健全、 相貌堂堂的人物形象却显得外强中干, 甚 至有 的是 内心 丑 陋 。从 这些 “ 陋 ” 丑 的形 象 的塑 造 可以看出马金莲的审美价值取向, 她追求的是人 的 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纯洁。也许在马金莲看来 , 由 于社会生活中各种权力关系 的运作 , 各种对生活现 象的解释对于主流话语权 的争夺, 形成 了令人 目眩 的表象 ; 而人们往往被事物华美的外表所欺骗 , 因而 常常与内在质地的纯净与真淳擦肩而过。因为人们 在观照客观世界时 , 自觉地会受到各种社会话语 不 的影响而带上有色眼镜 , 深陷先行之见而不能看到 事物的本真面目。只有儿童了无心机的眼光能够超
底层书写中的乡村、女性与信仰——宁夏回族作家马金莲小说创作论析
总第 1 3 5期
底层书 写中的乡村 、 女性 与信仰
— —
宁 夏 回族 作 家 马 金莲 小说 创作 论 析
白 亮
( 北 京 外 国语 大 学 中文 学院 , 北京 1 0 0 0 8 9 )
摘
要: 宁夏 回族作家马金莲 一直生活 和工作 在“ 苦 甲天 下” 的宁夏 西海 固山 区, 她 的作 品植根 于
2 0 1 6年 8月 2日, 第 十一届全 国少数 民族文学创作 “ 骏马奖” 揭晓, 宁夏 回族女作 家马金莲 写于 2 0 1 3年 的《 长 河》 获得 中篇小说一等奖 。对她 而言 , 荣获这一 国家级文 学大奖具 有双重意 义。一方 面 , 马金莲 “ 在 不耽误婚 姻和 家庭生活 的同时 , 固执地将文学这个业 余爱好坚持 了 1 6年 ” , 通过 书写 , 她想 “ 挖掘 出生命 的个体在 时间 的长河里 消失瞬 间闪现 出的光 泽” _ 1 。马金莲 的作 品始终充 满着 对村庄 的温情注视 和讲述 , 并 以女性 特有 的细腻挖 掘生老
2 0 1 7年 第 3期
北 方 民族 大学 学报 ( 哲 学社会 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B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fN o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No . 3, 2 01 7
G e n . No . 1 3 5
既有 梅梅的“ 感激 ” , 也有研 习《 古兰 经》 的马 仁为人 处 世 的“ 端 正” 。在新 近发表 的两 篇小 说《 1 9 8 5年 的干粮 》 和 《 1 9 8 7年的浆水和酸菜》 中, 马金莲 以孩童 视角讲 述 了乡村饮食 的习惯和规 矩 , 还有蒸 馍馍 、 煮洋 芋 、 胡麻油 、 拌 酸
试论马金莲小说的乡土情怀
试论马金莲小说的乡土情怀作者:马乾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3期摘 ;要:马金莲作为当下崛起于中国文坛的80后新兴回族女作家,始终以虔诚、纯净的笔墨向读者展现她的家乡西海固的风土人情。
她的文字以女性身份和对回族乡土生活的关注表现出浓浓的乡土情怀。
关键词:马金莲;小说;乡土情怀[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3-0-02“中国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具有独特的生存美学”。
“她们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审美触角关注着自己民族的历史和现实。
在她们的创作中都不自觉地表现出本民族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1]正如马金莲是一名回族作家,她的小说大多是清一色的农村日常生活叙事,是一首首清丽的农事诗。
一、小说创作历程早在2000 年,马金莲在《春花》(宁夏固原民族师范校刊)上发表《追随父亲》等几篇稚嫩的小说。
随后,《远处的马戏》、《阳光照彻院子》、《光阴》等小说又发表在《六盘山》上,马金莲开始声名鹊起。
而当小说《满园清风》、《花开的日子》等发表在《黄河文学》(2006 年 1 期)上时,她的作品已变得非常踏实而缜密起来。
特别是《回族文学》发表的《掌灯猴》被《小说月报》2006 年 2 期转载后,她的作品屡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转载。
至此,她的作品已然走向全国。
2010 年 3 月,马金莲的第一部小说集《父亲的雪》终于正式出版。
二、乡土文明的选择(一)写作题材乡土化西海固是她的家乡,所以这里的人情是非、婚丧嫁娶、农桑耕种就是她的作品里的写作对象,这些生活里的琐事细微而真实、是她小说洋溢着乡土内蕴的根本。
《父亲的雪》是马金莲近几年的一部小说集。
其中,继父在纷飞的大雪中送行的场面是马金莲小说描写典型的成功之笔。
西海固的苦难,使生存成为这里人们的底线,因为他们时时会面临饿肚子。
就是在这样物质匮乏的环境里,人们之间的真情显得更加真挚,特别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
生命长河中的艰难跋涉者——试论马金莲小说创作中的生命意识
82马金莲作为西海固的回族青年女作家,她小说中的生命意识主要在三个方面成就斐然,启人深思:一是她对女性生命苦难的多重思考;二是她在宗教视域中所体现出来的对生命的独特体认与关怀;三是对落后乡村遭遇现代文明后冲突与碰撞的思索。
一方面,她碎片化、地域化语言的背后,展现了西北回民尤其是女性回民的生存状态,并呈现出一种粗砺的美学风格;另一方面,她对西北回民生命的体认,不但是对“宁夏文学圈”优秀叙事经验的借鉴与传承,也为当下地域文学的书写开辟了新的方第27卷 第5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7 No.52018年5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May. 2018文章编号:1008-8717(2018)05-0082-05生命长河中的艰难跋涉者——试论马金莲小说创作中的生命意识胡 朗(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 要: 现代文明裹挟着其他文明冲击了落后乡村西海固,西海固的回民在这种文化的碰撞中,产生了精神的撕裂感,并由此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苦难。
面对生命的苦难,马金莲认为伊斯兰文化尤其是伊斯兰爱的文化是帮助人度过苦难的良方,即便是面临死亡,也可以从伊斯兰文化中吸取向上和向善的力量,从而以宁静大美的心去坦然面对。
关键词:马金莲;女性生命苦难;爱;文化碰撞;伊斯兰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Trekkers in the Long River of Life——On Life Consciousness in Ma Jinlian 's Novel CreationHU Lang(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Gansu 730000)Abstract: Modern civilization, which is behind other cultures, has impacted the backward villages of the XiHaigu and Hui in this place and has created a sense of tearing in this culture and brought with it heavy mental suffering. In the face of the suffering of life, Ma Jinlian believes that the culture of Islam, especially the love of Islam, is a recipe to help people through suffering. Even in the face of death, they can draw on the upward and the good from the Islamic culture,and a beautiful heart to calmly face.Key words: Ma Jinlian; female life suffering;love; culture clash; Islam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7-12-22胡朗(1992-),男,贵州盘县人,兰州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贴着乡村的地皮——论马金莲小说的底层书写
贴着乡村的地皮——论马金莲小说的底层书写马忠礼(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摘要:马金莲是“80”后作家群中首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宁夏青年作家。
马金莲以她深刻的底层记忆和真切的底层体验,写出了西北底层的家长里短和悲喜人生。
马金莲的底层小说创作,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以苦难和死亡为背景,展示西海固底层人民的生存境遇和生命本真;(二)通过讲述她所熟悉的“人与物”的故事,揭示西部底层妇女的生存状况,讴歌她理想中的农村生活方式和乡村文化世界;(三)以现代化进程为参照,反思现代化进程给农村传统的生活伦理和儿童的成长造成的冲击和构成的威胁。
对底层的书写饱含着马金莲对底层的真切表达、理性审视和深沉忧思,其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深入发掘。
关键词:马金莲;底层叙事;生存境遇;文化生态;现代性中图分类号:I24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4630(2021)02-0030-05宁夏青年作家马金莲的中篇小说《长河》一经发表(原载《民族文学》2013年第9期)就引起了文坛的强烈反响,不断被选载且获得了众多奖项,作家本人也被评论者看作是当下文学创作格局中的一个“特殊的存在”[1]。
2018年9月,她的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又因“精确的、闪亮的、涓涓流溢的细节使心与物、人与人温暖地交融”(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授奖辞)的好评被授予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马金莲也由此成了“80”后作家群中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作家。
就此,这位从西北大地上的偏僻贫穷落后且自身携带浓厚的特定文化氛围的一隅——西海固扇子湾——走出来的底层作家以独特的底层叙事广泛进入了读者和评论家的视野。
马金莲以真正乡下人的眼睛、耳朵、心灵、笔调观察着、聆听着、感悟着、记录着西海固大地上发生的种种。
经她创作的每一个中短篇小说就犹如一幅幅原生态的生活画卷,在展现西北大地上的一隅的贫穷与落后、保守与愚昧,彰显西北底层劳苦大众为求生存而不畏艰苦的坚毅品质,叩问人心与人性在苦难面前的软弱的同时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探寻着人类终极的生命本真,关注着那些在爱情、婚姻和事业等方面受压制的底层“碎媳妇”的成长与发展,反思着现代化进程给农村传统生活伦理造成的冲击以及对底层儿童的成长构成的威胁。
民族文化的原色魄力——论马金莲小说的乡土乐园图式
民族文化的原色魄力——论马金莲小说的乡土乐园图式前言马金莲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民族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更是将一代人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本文将从马金莲小说的乡土乐园图式出发,探讨民族文化的原色魄力。
马金莲小说的乡土乐园图式马金莲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乡土气息浓厚,以小说《腊八粥》为例,小说的情节、人物设定、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浸润了丰富的乡土元素。
在马金莲的小说中,最重要的是他将乡土文化在小说中呈现出了一种乐园的状态。
在小说中,每一个人每一个事情都是幸福美满的,人们生活在简单又幸福的乡村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不受现实的困扰和束缚。
再以小说《菊花池》为例,小说中王朝一家和老芝家的相处,王朝一家不仅感受到老芝家的温暖,还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神秘,小说中很自然地探讨了现代人心灵深处的困惑与寻求,并且深情地讴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从《腊八粥》、《菊花池》种种“乡土感”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马金莲的小说其实是乡土与文化的度量的体现。
她的小说里面有许多母亲,有许多祖父母和孙子,他们共同呵护着四片游戏场地,呼吸着上升的新月,分享着洒落的雨露。
有了这样的描述,小说中的故事就像一张商品标签,立刻呈现出绿色、有机、天然、健康的形象。
乡土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基本的文化精神,如同磅礴的大峡谷一样,是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地方,也是历史的记忆和未来的期望。
而马金莲小说中的乡土乐园,就是在表达这样一种文化精神。
民族文化的原色魄力在马金莲小说中,民族文化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
她的小说中,很多乡土元素都具有民族特色,如祭祀活动、古老的歌谣、民俗舞蹈等。
在乡土文化中,祭祀活动占据着重要地位。
马金莲的小说中也有许多关于祭祀活动的描写,如《菊花池》中的敬祖、敬五谷等祭祀活动。
这些描写中,祭祀活动的意义不仅是纪念和回忆,更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是马金莲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民俗舞蹈是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金莲小说中一个经常出现的元素。
(1)马金莲小说散论
(1)马金莲小说散论农事诗,或苦难中的温情——马金莲小说散论一在“西海固文学圈”的80后女作家之中,“西吉的马金莲”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多年来,这位当过农民、教师和小公务员的回族女子,沿着前辈的足迹艰难前行。
她以这片广袤而贫瘠的土地为文学据点,诚挚地讲述那些挥之不去的疼痛回忆,并将其内在的生命光辉呈示在世人面前。
她的小说始终以细腻的笔触,持久而耐心地关照着西海固的人情地理,热情描绘那些生长于斯的女人、老者和儿童。
她不断叙写着乡村,聚焦家长里短的俗世生活,同时又试图呵护一种独特的精神图景,让人在明媚的伤感,苦涩与希冀中去体味生活的磨难与坚韧,铭刻成长的记忆与隐痛。
细读马金莲的小说便可发现,她显然不是那种多愁善感,酷爱抒情的作家,她往往在质朴和坦诚之中,将那些令人动容的事件写得不动声色,但这又绝难称得上阴郁或冷峻。
她的写作不似张承志式的雄奇壮烈,而更多呈现出石舒清式的隐秘绵长,这使得她的小说在俗世的尘埃中沾染了过多的“烟火气”,却又极力地保持着某种神圣的情怀。
她的叙述富有力度,但并不酷烈,一切都自然发生,平静淡然却耐人寻味。
纵观马金莲的小说,我们可明显感觉其作品所具有的散文化的样貌,她的语言冲淡、疏朗,不事雕琢,不华丽,不煽情,更不做作。
比如《暗伤》,其实更像一篇回忆父亲的散文,叙事裹挟在记忆之中,虽没有任何戏剧性的情节展开,但依然令人感动。
小说之中,儿子深情回忆与父亲的点滴过往,忆及特殊年代的历史与物质匮乏的童年,以及他与父亲彼此郁结的“暗伤”。
几十年来,父子两人“简直像仇人一样地过了一辈子”,好在临终的时候,他们终于深情相拥,彼此的“暗伤”也宣告释然。
这样的“和解”虽然来得迟了些,但终究令人感到温暖。
马金莲的小说里没有历史,只有单纯的伦理,或者抽象的“穷”和“富”。
比如《富汉》中王牛子的爸爸是吃公家饭的“锉男人”,“他们家拥有全庄最新的大砖房,最气派的大门,据说他们家里的摆设简直与镇上的干部家里不相上下”,而这与玲子家是根本不同的。
乡土的苦难与希望——马金莲小说论
土地 上 的精 神养 分 ,把 自身对 西 海 固的所 有情 感 都
融进 了她真 诚细 腻 的文字 之 中 ,用 一 系列 原 生态 的
生 活细节 描 写 。 丰富细 致 的心理 变 化叙 述 , 表现 了西 海 固乡村 真 实 的生存状 态 ,反 映 出西海 固人 民的心
还是 当前 的 乡村变 迁 ,发 生在西 海 固乡 土大 地上 的
人 和事都 在 马金莲 的小 说 中表现 出它 们 真实 又不 失
理想 . 残 酷又不 乏 温情 的多种 面貌 。 马 金 莲 精 准 地 运 用 了 她对 于 农 村 生 活 的熟 悉
始 终 保持着 西 海 固地 区质朴 纯 真 的气息 。她 的小 说
莲 从 出生成 长再 到后 来 结婚 生子 。她 经历 了 由女 童
感 细腻 的女 性 观 察视 角和 亲 身 的 日常 生 活体 验 , 真 实 地表 现 生 活在 西 海 固 乡村 土 地 上 的 劳动 人 民的 生存 状 态和 心 灵 世 界 , 让人 们 直观 地 体 验 到 西 海 固地 区的 贫 瘠 与 苦 难 . 以及 这 片 土 地 上 的 人 们 面 对 生存 之 苦 难 时 的从 不 放 弃 希 望 与 精神 力量 。
乡土 的苦难与希望
张 玉 爽
马金 莲小说论
( 兰 州大 学 文 学 院 , 甘肃 兰 州 7 3 0 0 2 0 )
摘 要 : 作 为一 名 生 长在 西 海 固地 区的 回 族 女 性 作 家 , 马 金 莲的 小说 创 作 始 终 坚 定 地 站 在 西 海 固的 乡土 大 地 之 上 , 以 其敏
涓涓的农家叙事深隽的乡土颂歌——论马金莲的小说创作
涓涓的农家叙事深隽的乡土颂歌——论马金莲的小说创作李伟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
【年(卷),期】2016(000)005
【摘要】马金莲是新世纪以来80后作家中的新起之秀,其小说创作立足于乡村现实,探讨西部贫瘠生活环境中农民可贵崇高的生存精神,现代社会变革中的伦理变迁,以及从民族文化视角来阐释死亡的高贵蕴义,凝聚着乡村生活的厚重感.马金莲小说坚守回望故乡的写作立场,以文学肩负起乡村伦理的启蒙重任,文体叙事风格沉稳质朴却不乏清新俊逸,叙述视角与民俗风情描写富于多元性.
【总页数】6页(P104-109)
【作者】李伟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时间"在叙事中的独立性意义r——马金莲小说创作论 [J], 张栋;马硕
2.仪式叙事书写与民族情感表达——论马金莲的小说创作 [J], 马硕
3.乡土的余温——评马金莲的小说创作 [J], 孟繁华;邵部
4.由底层书写走向文化现代性反思——浅论马金莲小说创作的叙事转向 [J], 杨志兰
5.由底层书写走向文化现代性反思——浅论马金莲小说创作的叙事转向 [J], 杨志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土·性别·死亡——回族女作家马金莲小说叙事主题研究
作者: 杨慧娟
作者机构: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出版物刊名: 昌吉学院学报
页码: 1-4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6期
主题词: 诗意家园;悲情乡村;回族女性;死亡
摘要:马金莲是出生于80后的宁夏回族女作家,近年来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在全国文坛产生了影响力。
她的创作以精细的笔墨如实呈现了西海固这片土地上回族人凡俗的日常生活,并着力挖掘着"苦土"之上人们生存的美好与温情。
在细致朴实的叙事中,作家始终关注着西部乡村回族女性的生活命运,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回族女性形象。
她的笔下,浮沉在岁月长河中的乡人们的生命尊贵而丰饶,即使死亡,亦有一种肃穆宁静的风度。
马金莲的创作扎实、厚重,是优秀的文学永远来自于大地与泥土的最佳证明。
回乡民间生存的深情吟咏——马金莲小说述评
作者: 任淑媛
作者机构: 宁夏大学南校区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宁夏银川750002
出版物刊名: 昌吉学院学报
页码: 25-27页
主题词: 回乡;民间;生存
摘要:优秀的小说总在关注人性,只是关注的视角不同,便有了别样的意义和艺术感觉。
马金莲的小说以其特有的叙述视角和独特的叙述视野,给我们展示着回乡的民间生存,在浓淡相宜的笔下抒写着人性的美丑.描绘着本乡本土的传说与现实生活,并向着阐明回族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民俗精神,以及回回民族的生活艺术和美学内涵方面发展,体现着宁夏以及西部独特的文化特质、价值取向、精神家园。
宁夏回族女作家马金莲的小说创作论略
宁夏回族女作家马金莲的小说创作论略王兴文【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0)012【摘要】马金莲是新世纪以来崭露头角并获得宁夏评论界首肯的回族女作家。
她的小说以独特的叙述视角观照西海固古老乡土的民间生存,以平淡自然的文风谱写着清丽的"农事诗",并通过对女性生存状况的书写表达自己对女性的人文关怀。
随着题材范围的拓展与对西海固人日常生存的深入思考,马金莲在坚持平淡自然的文风的道路上一定会更有建树。
%MA Jinlian is a Hui nationality woman writer praised by Ningxia critical circle thanks to the novelty in her novels since the new century.Her novels reflect the folk living of the country of Xi-hai-gu with a unique narrative perspective,compose delicate farm work poetry with a plain and natural writing style,and express her humanistic concern to women through writing the females' survival condition.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writing material and the deep thought about the daily life of the Xi-hai-gu people,Ma Jinlian will make more achievements on the way of insisting on the plain and natural writing style.【总页数】4页(P52-55)【作者】王兴文【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相关文献】1.底层书写中的乡村、女性与信仰——宁夏回族作家马金莲小说创作论析 [J], 白亮2.乡土文明的独特关怀——试论回族女作家马金莲的小说创作 [J], 马海燕3.新世纪西部文学新变——以弋舟、马金莲、高建群、红柯、周瑄璞的小说创作为例 [J], 吕鹏娟;李勇4.岁月长河中的守望与超越——论马金莲的近期小说创作 [J], 李伟5.记忆理论视阈下的马金莲小说创作 [J], 胡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马金莲的小说创作——以《梨花雪》为例
论马金莲的小说创作——以《梨花雪》为例摘要:《梨花雪》是宁夏回族作家马金莲的短篇小说,文风朴实,笔调清丽,作家以写实的手法书写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悲剧生命历程,并将她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空间建构在西海固这个独特的地理空间当中,地域色彩十分鲜明。
马金莲的小说多以西海固人民的日常生活为蓝本,其创作受地理环境影响十分明显,《梨花雪》只是她众多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本文将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小说文本进行解读,分析地理环境对马金莲小说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回族文学;《梨花雪》;文学地理学;马金莲;回族作家马金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于宁夏西海固,致力于对其生存环境西海固农村的人文地理进行描摹,擅长书写朴素的生命体悟和真实的生活体验,对苦难的西海固农村女性有着独特的关怀意识。
《梨花雪》是她的一篇书写女性悲剧命运的短篇小说,流露着她对西海固大地炙热的爱恋和对广大农村女性深切的同情,地域色彩之浓厚足以彰显地理环境对其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
前人对马金莲小说的研究已颇有建树,但从文学地理学角度入手的文章鲜少,目前笔者只接触到一篇,因此,本文力图从文学地理学角度对《梨花雪》进行研究解读,分析地理环境对马金莲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一、西海固地理文化环境与马金莲的小说创作地理环境,是指人的生存环境和活动空间,通常包含自然地理环境和地理文化环境两种。
自然地理环境指某地的气候条件、山川河流、地形地势、生物种类、自然灾害等,而该地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经济状况、文化教育、语言文字等掺杂人为因素的环境则称之为地理文化环境,西海固就是贯穿《梨花雪》的地理文化背景。
西海固又叫固原,泛指宁夏南部偏远山区,内含泾源、彭阳、海源、西吉、固原、隆德等六个国家级贫困县,这些地区互相接壤,紧密相连,在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等方面都十分相近,因此人们习惯将其合称为“西海固”。
由于该地自然灾害众多,贫困现象十分严重,曾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扶贫的三西之一,干旱、贫瘠、饥饿成为了它的代名词。
时代语境下乡土守望与生命存在的哲学叩问——略论马金莲长篇小说《孤独树》
时代语境下乡土守望与生命存在的哲学叩问——略论马金莲
长篇小说《孤独树》
封宏砚
【期刊名称】《西部学刊》
【年(卷),期】2022()8
【摘要】马金莲是宁夏著名的80后作家,《孤独树》是她创作的又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以留守群体作为切入点,赋予“一棵树”意象化内涵,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勾勒
出了苦难与温情并存的乡村图景。
作为一部社会问题小说,《孤独树》涌动着作者
一以贯之的生命意识,其创作特色体现在以儿童视角的叙事,直面心灵,敬畏生命,对城市化加速背景下的乡村现实充满温情与悲悯,审视残酷的底层现实。
具体表现为:(一)用自己的体温来体味大众的体温;(二)坚守内心的宁静;(三)直面现实与哲学的叩问。
【总页数】5页(P155-159)
【关键词】时代语境;乡土守望;生命存在;现实主义
【作者】封宏砚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5
【相关文献】
1.叩问与应答:现代生存论语境下的生命言说
2.发掘历史存在现场探究乡土人生悲欢--冉正万长篇小说《银鱼来》略论
3.城镇化语境下解读贾平凹长篇小说的乡土之道
4.乡土视野下的女性角色书写——以马金莲小说为例
5.现实主义的自觉坚守与新收获新期待——略论马金莲长篇小说《孤独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土·乡愁,与80后小说写作——以颜歌、甫跃辉、马金莲为例
乡土·乡愁,与80后小说写作———以颜歌、甫跃辉、马金莲为例金赫楠一乡土,中国现代以降的历史表达和时代叙事中,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却始终语焉不详的词。
“乡土”和“乡土文学”作为明确的概念被提出和反复讨论,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产物,更是一个对象化的过程;而乡土,作为一种审美和叙事对象,是在大历史转弯处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农村与城市的对峙中,被单独、特地抽离出来的存在。
乡愁,在漫长的中国文学传统中,更是一个横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共有情境,它关乎中国人的现实处境和情感状态,往往作为一个人文学写作的出发点与落脚地———“窄窄的船票”和“小小的邮票”,又或“吾心安处是故乡”。
而我们现在反复论及的所谓乡土文学,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启蒙的产物,它并非产自乡土内部的内视角,而恰恰表现出来的是那一代启蒙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种种呼唤、渴求、追寻,以及其间不安不适的各种焦虑。
所以乡土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携带着一个庞大而坚固的传统:无论鲁迅式的冷峻批判,还是沈从文式的温情怀恋,在这样两种基本书写模式的笼罩下,乡土世界在作家笔下,从来都不是它自己,作为叙事审美对象的乡村和农夫农妇们始终未能实现一种存在的主体性,乡土文学始终携带的是知识分子们各种高大上的精英诉求。
近百年来的新文学在乡土的名义下诞生了各种鸿篇巨制,看起来成就巨大,但那些作家基本上都是远离了故乡的“文明人”,他们用城市中的工业化、现代化来安置肉身和舒张欲望,同时又用想象和回忆中的乡土来安抚他们的灵魂,呈现的大多为一种站在外部去俯视和远观乡土的叙事底色。
当下的文学和文化表述中,更是充斥着关于乡土的陈腔滥调“乡愁里的中国”“村庄里中国”,“乡土中国的沉沦和崩塌”“进不去的城市和回不去的乡村”……而在这些腔调里恰暴露了当下写作者对乡土一种不证自明和不假思索的想当然,一种叙事策略上的轻慢和心不在焉。
在那些关于乡土的种种流行表述中,单独去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往往都貌似深刻而漂亮,但读得多了实在矫情和厌倦,作家们在互相重复和自我重复中远兜近转,同质化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 乡土文明 ; 民间立场 ; 女性 身份 ; 父亲 的雪》 《
中 图分 类 号 : 5 1 9 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4 9 2 1 O 17 66 (00)6—0 o o 0 5一 4
近年 来 , 西北 地 区 以石 舒 清 、 查舜 、 古原 等作 家为代 表 的宁夏 回族作 家群 以及他 们笔下 一 系列
热 土上获 取 给养 , 作 出 一 系列 优 秀 的作 品。正 创
如 丁帆所 说 : 坚 守 在 黄土 高 原 深 处 的 回族 , 表 “ 则 现 出 了矜 持 、 独 、 默 、 郁 的性 情 。这 就 是 西 孤 沉 忧 部 自然 环境 对人 的统摄 所形 成 的西部 民族 多 元 的 性格 、 质 和思维 方式 。 由此可见 , 域 自然环 境 气 地 对地域 人种 的宗 教 信 仰 、 格 特 征 、 化 心 理 、 性 文 风 俗 习惯 、 民居 建筑 等起着 重要 的塑 造作 用 , 如韩 亦
对 粮食 的渴求 和 对饥 饿 的恐惧 , 而能 从饥 饿 蔓 反 延 的年 代寻找 出人 与人 之 间 最 真诚 的关 爱 , 能 仍
群体 的关 注 , 其是对 乡土世 界残 疾人 群 的关注 , 尤 这是 她独 特 的 审美 方 式 。 如 《 风 》 春 中对 盲 人 黑
进宝的描写 :鼻子 , “ 是塌鼻子 , 扁扁 的, 平实的那 种, 猛然一 眼看 去 , 像脸 上多 出 的一 疙瘩 赘 肉。鼻
生, 促使西北 回族作 家群 的崛起 。马金莲作 为其 中 的回族 女性 作 家 , 因其 女性 身 份 及 以西 海 固 回
族 的乡土文学 为主 要描写 对象 的作 品而备 受 文学 界关注 。 中国少数 民族女 性作 家 向来 具有 自己独
特 的生 存美 学 , 她 们 以独 特 的女 性 视 角 和 审 美 “ 触角关 注着 自己民族 的历 史 和现实 。在她 们 的创 作 中都 自觉不 自觉地 表现 出本 民族独 特 的审美 理
土生 活的 关注表 现 出其 独特 的 民 间立 场。她 的创 作对 乡土 文明与现 代社会 转 型 的接 触表 现 出 了积极 的 回应 , 开 了多元 的物质 文化对 乡土的侵扰 , 避 将视 角和 所有 的关 注倾 注 于隐 匿 于现代
文 明背后 的 乡土 生活 , 现 出她 对 生命积 极 意义的探 索, 表 以及对命 运略 带张力 淡定 而深 沉 的 关
子头 儿处却 特 别 圆 , 像颗 剥 光 皮 的独 头蒜 。下 巴
子勇在 论 西 部 自然 与 文 化 的 关 系 时 所 言 : 没 有 ‘ 哪块地 方像这 里一 样 , 自然 的参与 、 自然 的 色彩 对
想和审美 情 趣 。 … 除 了专 注 于 对 本 民族 独 特 的 ”
生存方式 及 审美 观 的 描写 , 金 莲 笔下 依 然 难 舍 马
自身 的乡土情 怀 , 在 中短 篇 小说 集 《 亲 的雪 》 她 父
2 1 第 6期 0 0年
的高度的土地 , 这种 面对 生存 和苦难 的态度便 ④ 无 法深 刻而鲜 明地 凸现于笔 下 。 对乡土的描摹 , 体现出马金莲细致人微的观 察力和 自身经验的积累。如《 父亲的雪》 中对继 父 默默地 在大 雪 中送 行 的感人 场 景 的描写 , 致 细 人微。当生存被放置于底线 的时候, 庄稼人充满
昌吉 学院学 报
2 1 第 6期 0 0年
乡 土 文 明 的 独 特 关 怀
试论 回族 女作 家 马金 莲 的小 说创 作
马 海 燕
( 昌吉学 院学报 编辑部 新 疆 昌 吉 8 10 ) 3 10
摘 要: 莲作 为 西北 回族作 家群 中的 回族 女 性 作 家 , 马金 以其 特 有 的 女 性 身份 和 对 回族 乡
收 稿 日期 :00— 9—1 21 0 0
离 了这 片 “ 苦瘠 天下 ” 在 精 神 上 占有 不 可 制 胜 却
作者简介 : 马海燕(95一) 女 , 18 , 回族 , 疆米泉人 , 新 昌吉学院学报编辑部 , 究方向: 研 中国现 当代文 学、 回族文学、 影视文 学。
5
昌吉学 院学报
写 的民间无论 是否 藏污纳垢 均不 遗余 力地 描绘 于
笔下 , 她 的独特 的 民间立 场一览 无余 。 使
一
、
乡土文明 的选择
生存着 的人们 或 喜 或 悲 的故 事 画 面 的描 绘 , 实质 上包含 了作者 对于 生活于 其 中的个 体生命 在 苦难 中依 旧淡定 的生 存 态 度 的观 摩 , 也包 含 了 民族 传
中, 解构 了现 代性 进 程 对 乡土 文 明 的带 来 的 冲击 和影 响 , 执拗地 坚持 一 己对 乡土 文 明的执着 , 描 她
历史文 化发展 进程 的影 响和 制约如 此直 截 了 当地 突现在 历史 生活 的表 象 和深 层 。 【 以我 们 在 ”’ 所 马金莲 小说 中看 到的一 幅幅关 于在 西海 固 山村 里
统文化 对她潜 在 的创 作意 识 的深刻影 响 。如 果脱
马金莲 的小说 几 乎 都是 农 村 题 材 的创 作 , 对
乡土文 明 的选 择 , 是 由于她 热 爱 自己一 直 以来 既 生活 的那 片特殊 而 贫瘠 的西 海 固 土地 , 是 由于 也
在 民族 性格 深处 潜 移 默化 的隐 忍 、 和等 品性 促 宽
使 她选择 在 贫 瘠 的生 活 中 寻 求 出独 特 的生 存 美 学 。除 了像《 年 》 样 极 其 少 数 的 以描 写 农 村 少 这
描写 回族 生 活 、 运 , 具 重 量 的文 学 作 品 的诞 命 颇
进 城打工 的 回族 孩子 的经 历来 反映 现代社 会 对 少
数 民族生 发 掘 , 生 活 于其 中的 西海 固 的 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