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工学结合_深度融合_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改革与探索_聂哲

合集下载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能根据 自己的专长选择合适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
会热 门专业 ,片面地把生源多少作为衡量社会需求 的标准 。
收 稿 日期 :0 8 l— 4 20 一 12
作者 简 介 : 胡方 霞 (9 3 )女 , 17 一 , 重庆 荣 昌人 , 重庆 工 商职 业 学 院副教授 , 主要从 事 计算机技 术研 究 。
业 岗位能力要求来整合课 程 , 突出课程设置的适用性 。 如 , 例
对软件 开发人员来 说 , 既需要 了解 项 目的规 划设计 , 又需要
的探索 鉴于 目前 高职软 件技 术专业 人才 培养存 在 的不 足 , 需
掌握软 件的工程 管理 、 关文档 的编写等 , 相 要培养 学生这方
1 4
此外 ,高 职软件技术专 业发展还 存在实训体 系标 准不

核心能力 .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 出的位 置。可打破 把 传统课 程 的“ 知识体 系”将关 联性 高的课程 融为一体 , , 以就

建设过程重硬轻 软 、 小而全等现象 。
二 、 职软件 技术专 业“ 高 工学结合 ” 才培养模 式 改革 人



质软件 人才 . 已成为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人 才市场的 毕业生就业 统计 数据来看 .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 生就业率年年
下滑 , 专业对 口就业率不高 。 我们需要反思 , 为什么学校每年
培养大批 的毕 业生 。而企业 却找不 到合适 的高素质软 件人
才 ,出现软件 技术人才 与软件用人行 业之间 的供需 “ 剪刀
关键 词 : 高职 ; 软件技术 ; 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 人 “ 中图分类号 : 4 G6 2 文献标 识码 : B 文 章 编号 :0 8 6 8 (0 8 0 — 0 4 0 1 0 — 3 2 2 0 )4 0 1 — 2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整体教改初探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整体教改初探

基本 原则 概括为 “ 6 + 2 ” , 即六 项基本 原则 加 两个渗
主要任务是明确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岗
作者简介 : 邓宾 ( 1 9 7 4 一) 。 男, 山东广饶人 , 东营职业学院 电子信 息与传媒学院 , 讲师 , 硕士。 主要研究方 向: 软件开发技术 、 中高
职教育衔 接。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 2 5
行 的教学 改 革 正是 为 了解 决 这两 者 的矛盾 而 开展 的 。
透 。六项基本原则是指 : 课程 内容应 当是职业活动导 向、 工作过程导向的 ; 课程要突出能力 目标 ; 课程 内容 的主要载体是项 目和任务 ; 项 目任务的实施过程要精 心设计 ; 课程的实施和评价要 以学生为主体 ; 知识理论 实践一体化 , 教、 学、 做一体化 。两个渗透是指 : 外语 、 知识 、 理论 、 计算以及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内容必须渗 透到所有课程 中; 职业核心能力必须渗透到所有课程
中, 按 照课 程定 位 、 课 程 分析 、 课 程设 计 、 课程 实施 四个 大 的阶段 进行 。课程 改革 的主要步 骤 ( 见 图1 ) 。
人才培养 目 标 l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位
< A S P . N E T 应用系统开发》 作为软件技术专业 的核
心技 能课 程 , 所确 定 的培养 目标是 : 通 过实施 本课 程 的
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宏 观指 的是 国家 、 省市 对职 业教育 的总体发 展 战略 、 工
中去。这些原则是工学结合 、 校企合作等职业教育原
则在课程教学 中的具体 实现 。 ( < A S P . N E T 应用系统开 发》 课程在整体改革设计 中, 尽量体现和融合 了这些原 则和理念 , 并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 中, 依据专业定位和

面向就业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面向就业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面向就业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摘要:软件技术专业“就业鸿沟”现象较之其它专业尤其明显,该文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综合教学改革入手,针对传统教学“重知识、轻素质”,“重理论、轻实作”的误区,在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需求的市场调研基础上,根据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并按照职业技能岗位群和面向就业的要求,围绕培养学生产实践能力为主线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作相应调整,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目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面向就业;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7-1598-03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但是,却有不少用人单位找不到满意的人才,这种现象在社会学上被称为“就业鸿沟”。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教育观念没有跟上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教育改革滞后,不能紧跟时代发展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课程开设、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对就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缺乏有针对性的培养。

就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而言,“就业鸿沟”现象尤其明显。

为适应市场需求,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必将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而改善该专业招生下滑的趋势,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服务于市场经济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国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

1 当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现状分析职业教育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应运而生的,在近十几年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但因规模膨胀过快,在办学质量上并没有真正找到具体的切入点,离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尚有不小的差距,仅从职业教育内部来讲,至少面临招生难度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生职业技能、就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急需从实际出发重新审视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探索适应职业教育规律,破解职业教育难题,提高职业教育面向就业的先天优势。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软件技术的需求量和市场前景日益广阔。

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体系需要进行改革,以培养更多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一、教学体系架构调整软件技术专业应该建立自己独有的教学体系,以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

首先,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将软件工程、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设计、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等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软件技术教学体系。

同时,从市场需求出发,增设一些新的课程,如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移动开发、物联网等领域的课程。

二、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传统的软件技术教学体系大多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实践案例、项目实践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将软件开发的流程、规范、标准等培养到学生的思想中。

另外,应该充分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探索。

三、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软件技术教育的核心和基础。

需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增加年轻的教师和企业界的技术专家,将他们的现实经验融入到教学中。

此外,还需要大力推进教师教育和培训,以培养更多专业知识全面、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思想开阔的软件技术教师。

四、产学研深度融合软件技术市场的需求变化非常快,需要学校和企业紧密协作,以贴近行业发展的需求。

学校应该积极联系行业,了解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技术需求,将这些信息融入到教学体系中。

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科建设中,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习机会和实际工作机会,同时向学校提供市场需求和技术服务。

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也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促进学科发展。

结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改革。

新的教学体系应该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平衡,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深度融合产学研三方面资源,以培养更多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软件技术人才。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课程体系研究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课程体系研究

概念 、 培养 职业 能力 的专 业 主 干 技 术 课 程 。 第 三 层 次 是 专 业 实 践 课 程 。它 们包 括 : 图像 处理 、 画 制 动 作 与 网 页 美 工 技 术 项 目 开 发 实 战 、 t l 业 站 点 项 目开 发 实 Hm商 战 、2 E 业 级 商 业 站 点 项 目开 发 实 战 、 e企 业 级 商 业 站 点 JE 企 . t N 项 目开 发 实 战 与 . e + j 商 业 站 点 项 目开 发 实 战 等 。 N t Aa x 项 目实 战 课 程 的 实 质 涵 义 是 。课 程 的 主 要 教 学 模 式 就 是 实践 。 教 学 的 主要 过 程 是 先 从 “ 项 ” 始 , 项 目人 手 , 目 立 开 从 项 实 战课 程 对 专 业 教 师 的 教 学 提 出 了较 高 的要 求 :教 师 必 须 要 有跟 企 业 合 作 的项 目. 者 是 自己 独 立 开 发 的项 目。 或 四 、 “ 学结 合 ” 课 程 体 系 相 配 套 的 专 业 课程 建设 与 工 新 从 上 述 三 个 阶段 的 职 业 技 术 岗 位 群 的层 次 定 位 中 可 以 看 出 .我们 在课 程 体 系 建 设 中坚 持 了课 程 设 置 适 应 区域 和I 行 T 业 发 展 的需 求 和 以就 业 为 导 向 的 目标 ;突 出 了学 生 的技 术 应 用 能 力 和 学 生 的 岗位 职 业 能 力 的 培 养 。 实 施 新 课 程 体 系 的保 障 措施 是 建 立 突 出 职 业 能 力 培 养 的 课 程 标 准 , 范 基 于 工 作 过 程 的课 程 教 学 的 基本 要求 , 照 软 规 按 件 技 术 开 发 的 规 范 与 流 程 ,采 用 基 于 软 件 产 品 开 发 过 程 的教 学 设 计 , 高 课 程 教 学 质 量 。 此 , 职 必 须 同时 启 动 与 “ 学 提 因 高 工 结 合 ” 课 程 体 系相 配套 的课 程 建 设 , 保 证 课 程 体 系 改 革 的 新 以 顺 利 进 行 。课 程 建 设最 关键 内容 有 以 下 四 点 。 1教 师 队伍 建设 . 高 职 院校 应 建 设 一 支 由 中高 级 教 师 、工 程 师 组 成 的 结 构 合理 、 员 稳 定 的专 业 实 践 能 力 较 强 的 教 学 团队 , 聘 请 企 业 人 并 有 生 产 实 践 经 验 的I 技 术 人 员 担 任 实 训 指 导 教 师 。 T 2教 学 内容 及 教 学项 目建 设 . 课 程 体 系 中 的 每一 位 教 师 都 必 须 有 与 企 业 合 作 或独 立 开 发 的企 业 级 项 目. 以保 证 在 教 学 实 施 过 程 中全 面贯 彻 、实 现 “ 目教 学 、 务 驱 动 ” 高 职 高 专 课 程 体 系 和 教 学 模 式 改 革 项 任 的 的 目标 , 现 边做 边学 、 学 结 合 的 鲜 明 特 色 。 体 工 3项 目化 教 材 建 设 . 教 材 建 设 是 课 程 开 发 建 设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工 学 结 合 的 项 目化 课 程 需 要 教 学 团 队 编 写 出 与 工 学 结 合 课 程 体 系 改 革 相 对 应 的 、 实 际 项 目为 主 线 、 任 务 实 例 为 载 体 的 项 目化 以 以 教材 。

基于校内工作室模式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校内工作室模式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核心 , 并成立 由具备一定 的研究 、 设计 、开发实力的师资组成的教学团 图 2工作室人员构成 比 例图 2 . 2 . 工作 室的企业化管理 工作室参 照软件公司的经营结构 , 对项 目小组的学生进行细致 的专 业分工 , 设计项 目 调研组、项 目设计组、源代码编写组 、项 目测试与维 护组 、项 目 培训组等五个项 目 组 。项 目 小组的建立依据软件开发流程 的
很 多院校 的计算机专业开始尝试进行教学改革 ,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
室后 ,即担任工作室内固定岗位成为工作室员工 , 根据企业规范管理流
程 ,从事工作室 岗位的各项相关工作。同时组织以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
师 、企业专 家为核心的、具备教学、研究 、实践实力 的师资团队,形成 工作室管理层面 ,工作室 除了需要有一支过硬的师资 团队外 , 还需配备 投影仪、电脑 、打印机、扫描仪 、交换机 、路 由器等必要硬件设 备。学
括对新技术 、新方法 的认识, 对 于生产化的管理体制以及软件开发 、项 目 筹划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 这些经验往往是学生最为缺少 的创新创业基本
技能 , 直接关系到毕业 生的岗位升迁与职业发展 ,成为软件专业人才培
大一
图 1各年级学生主要任务及递进发展关系
养的制约。如何才能让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实现岗位的零距离与创新创 业能力的培养 ,以工作室为单位 的工学结合创新创业教学模式能有效地
专业基础 、文化水平 、学习、工作态度等。学生至入校起 即可根据 自己
意愿 ,选择进入工作室 。
1 . “ 工作室”模式 的提 出背景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是 以是校企合作 为核心 的。 目前,校企合作一 般采用三种形式 ,即学生进厂式 、企业进校式及校企合一式 。根据计算 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要求 ,大多职业 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将 培养 目 标定位于程序员 、数据库管理员 、软件培训员等 ,学生毕业后 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驱动——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驱动——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 对独 立 的 教 学 体 系。 通 过 与 企 事 业 单位 及 政 府 部 门合作 开发 软 件 项 目 , 采取“ 项 目驱 动 、 以赛 促 练 ” 的途 径 , 引 导 学 生通 过 参 与
实 际项 目开 发 并 以 比 赛作 为激 励 机 制 . 培 养 提 高 学 生 的 实践 能 力。
教学的作用 , 弱 化 了学 生 的 动手 能 力 。
改革 、 教学 改革研究 的深入 ,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的理 论 研 究 及 教
学 试 点 的实 践 研 究 已经 达 到 较 高 水 平 , 符 合 我 国 国情 的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课 程 模 式 和 设 计 方 法 已逐 步形 成 , 并 开 始 试 点 应 用
… 4 5 _ I 4 6 j 。
1 高 职 教 育人 才培 养 模 式 存在 的 问题
但 是 ,现 行 的 高 职 人 才 培 养 仍 存 在 一 些 不 容 忽 视 的 问 题, 例如 : 人才 质量整体较低 、 教学 方法落后 、 传 统 技 能 考 核 方 式 不 能 反 映学 生 的实 际 操 作 能力 、 人 才 培 养 目标 与 市 场 的 实 际需 求 存 在 系统 性 偏 差 等 。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需 要 不 断 创 新 、
关键词 : 项 目驱 动 ; 以 赛促 练 ; 人 才培 养 模 式 ; 高职 教 育 ; 软 件 专 业
中 图分 类 号 : G 7 1 8 . 5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9 1 6 1 ( 2 0 1 3 ) 0 4 一 O 1 2 4 — 0 3
的整 个 过 程 , 教 学 目标 的 制 定和 教 学 活动 都 应 当紧 紧 围绕 培 养 企 业 一 线 岗位 需求 的 应 用 型技 术 人 才 这 一 中心 来进 行 。 为 达 到 这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实施分析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实施分析

须要制定详细 的学 习计划 ,并对学 习分
解 的 项 目进 行 认 真 设 计 ,通 过 对 项 目实
四、 “ 工学 结合 ” 新课程
体系相配套 的专业课 程建设
在 “ 工 学结 合 ” 课 程体 系 实施 的 过 程中 ,必 须符 合新 课程 的课 程发 展 , 以确保课程 改革 的顺利 实施 ,应做好 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学资源得到充分 的利用。
员进行学生的课 程教学。②教学 内容 和
教学项 目的选择。每位教 师必须制定科 学合理的 ,并与企业 合作方案 、企业项 目结合的教学内容 ,并在 教学过程 中全 面实施 ,以确保 实现 “ 项 目教学 、任务
三、“ 工学结合”课程实施
在高 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学生 的 学 习中 .从 一 开 始 就 定 位 为 “ 工 学 结 合 ” 的教学模式 ,以理论教学 、实践 教
学 、企 业 培 训 相 结 合 ,最 终 实 现 人 才 的 培养 。
驱动”职业课程体 系和教学模式改革 的
目标 。在学 习 中体 现 出鲜 明 的 教 学特 点。③项 目化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 程开发建设的重要组成 部分 。 “ 工学结 合” 的课程 和项 目团队必须要符合实 际
( 4 )使用课程项 目的方法进行学 习 情境的设计 。以实践 为载体 的学习 ,必
为中心的传统课程理论 ,结合 研究 、工
程实践 ,培 养 学 生 “ 企 业项 目” 为 中 心的课程 ,使 学生 在 学习实 践过 程 中 , 完成职 业 能 力 的学 习和 锻 炼 .获 得 知 识 、形成经验 ,通过具体的实践任 务塑 造社 会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和业务 能力 等方 面的综合素质 ,并逐步实现 与企业 的 “ 零距 离”对 接。

校企深度融合工学有机结合--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

校企深度融合工学有机结合--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



引 言
业 技能一 工作 就业 ” 对接 , 形 成学校 为企 业服务 ,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的“ 校企深度融合 、 工学有机结 合” 人才培养模式 。 ( 一) 构 建工 学结 合 人才 培养 模式 的指 导 思想
1 . 创新软 件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 专 业 与 产 业
对 接
文 章编号 : 1 6 7 3 . 2 0 2 2 ( 2 0 1 4 ) 0 2 . 0 0 4 1 . 0 3
校企深 度融合 工学有机 结合
高 职 院校 软件 技术 专业 人 才培养 模式 的研 究 与实 践
左 国才 , 刘 群, 符 开耀
( 湖 南软件职业学院 , 湖南 湘潭 4 l 1 1 0 0 )
高职 院 校 软件 技 术 专业 应 服 务 于 区域 经 济 及 软 件 企 业 发 展 的需 要 , 只 有 把 软 件 技 术 专 业 的人
才培养 目标与软件企业 工作岗位相结合 , 才能真 正培养 出适应软件行业需 求的高技 能型人才 。 校 企深度融合 、 工学有机结合 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模 式 的科 学 定 位 。 本 文 从 培 养 目标 、 课程体系 、 教 学 方 法 及 考 核 等 方 面对 校 企 深 度 融合 、 工 学 有 机 结合 的人 才培 养模 式 进行 了研究 。
以中央 财政 支 持 的 “ 计算 机 应 用 与 软件 技 术 ” 实 训 基 地 和湖 南 省 “ 服务外包” 培 训 基地 为 中 心 ,
与软 件企业发展的需要。
技术专业 的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
二、 工学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的构 建
本 文 以湖 南软 件 职 业 学 院软 件 技术 专 业人 才 培养为例来构建 “ 校企深度合作 、 工学有机结合 ” 的人 才培 养模 式 。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总目录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总目录
◆文史 哲研 究 ◆ 谈 中西 文化 差异 与翻译 策 略 浅 析转 折词语 的连用 论 科学 技术 的美学 追求
◆信 息技 术 ◆
… …… …… …… …… …・ …… …… …… …… …… ……… … …- 国桥 (2 ・ 王 4)
现代性 视野 下 当代 人 的精 神危机 … …… …… …… …… …… …… …… …… …… …史玲 燕 。 孟晓虹 (5 4) …… ……… … ……… … ……… …… …… …… …… …… …… …… …… 彭春 芳(8 4) …… …… … ……… …… …… …… …… …… …… …… …… …… …… 李百 晓(2 5) … …… …… …… …… …… …… …… …… …… …… …… …… 刘 静 (5 5)
颖() 1
前期 物业 管理 中物业 项 目承接 验 收的 问题与 对策
军, 吴健 巍 ( ) 5
河北 省税 收增长 与 经济增 长 的协整 分析 … …… …… …… …… …… …… …… …… …… ……姚 爱科 ( ) 7 ◆高职 教 育 ◆ 依 山造 势 资源 融通 就业先 导 合作 双赢
— —
完 善实验 室 管理 的 四个 阶段
◆教 学 改革与 研究 ◆
… …… ……… …… …… …… …… …… …・ ・ 晓广 , …・ 程 孙
健, 赵
飞(9 1)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索式教学 内容体系 ………………一 ………………………………・ 张建映( 1 2) 高 等职业 教育 市场 营销专 业 实践教 学体 系 的研究 与实 践 … …… …… …… …… ……秦 燕 , 陈美娜 (4 2)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聂 哲 , 徐人凤(8 2) 知识渊博型教学风格在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张国辉 , 唐树 良( 1 3) 计算 机多媒 体技 术专 业建 设若 干 问题 的思考 …… …… …… …… …… …… 陈彦许 , 海燕 , 翟 尹宏浩 (3 3) 思想政 治 理论课 伴 随教学 过程 动态 考评研 究 …… …… …… …… …… …… …… …… …… …彭 晓-' 6 R( ) 3 高职 高专 翻译教 学改 革初 探 … …… …… …… …… …… ……… … ……… … ……… … 南 凡 , 袁世超 (0 4)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定位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定位
突 出实 践 能力 培 养 . 改革 人 才 培养
机 制 随 着 工 学 结 合 教 学 改 革 的 深 入 . 我们 认 识 到传 统 的高职 软 件技 t 专 业 实 习 实 训 教 学 体 系 目标 定 A
位 走 入 了误 区 . 确立 基 于工 学 结合
师尽 管举 了很 多例 子 . 但 都 是 停 留 在板 书 上 . 等 到 下 一 次 课 学 生 做 实 验 或者 实训 时 . 脑 海 中 对 理 论 课 上 所 传 授 的 知 识 已经 空 空 如 也 久 而 久 之 . 学 生 的 自信 心 就 会 受 到 打
究[ J 】 . 中国高教研 究 , 2 01 1 ( 6) : 8 9 — 8 9 . 『 2 1 金 卫 东. 基 于工 学 结合 的校 内生产 性 实训 基地 建设[ J ] . 中国 大学教 学 , 2 0 1 1 ( 1 ) : 8 2 — 8 3 . 『 3 ] 陈莉 , 万克文 .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课 程 模 式 研 究 综 述
2 0 1 3 , 8
实验 实
基于工学结合的 高 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 标定 位
永 张 海 飞 洪源自英 ( 南通 纺 织 职 业技 术 学 院 江 苏 南 通 2 2 6 0 0 7 )
摘要 : 基于工 学结合的高职软件 技术专业 实习实训教学体 系 , 打 破 了 以教 为 本 的传 统 教 学 理 念 , 在 充 分 遵 循 职 业 能 力 为本 、 校 企 合 作 原 则 的 情 况 下 对 软 件 技 术 教 育 的 培 养 目标 、 价 值 追 求 等 进 行 了
理 论 教 学 与 实 践 教 学 脱 节
许 多 高 职 院 校 在 软 件 技 术 教 学 中 仍 沿 袭 了传 统 的学 科 课 程 的教 学

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教学改革的“四个融合”

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教学改革的“四个融合”

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教学改革的“四个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职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教育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教学改革需要进行“四个融合”,即理论与实践融合、学校与企业融合、专业与行业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以此来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

一、理论与实践融合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的高职教育存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分离的现象,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

高职教育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这就需要学校强化对实习实训的组织和指导,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需求,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学校与企业融合学校与企业是高职教育的两个重要主体,学校与企业的融合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

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与企业用人需求存在较大的脱节,学生毕业后往往面临着找工作难、用工难的问题。

高职教育需要进行学校与企业的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的合作模式,让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这就需要学校积极开展产教合作项目,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开设企业实训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企业输送符合要求的技术型人才。

三、专业与行业融合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学校开设的专业和实际用工市场的需求存在偏差,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的需求。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软件技术类课程的改革和整合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软件技术类课程的改革和整合

【 关键词】 高职教育 ; 工学结合 ; 软件技术 ; 课程 改革与整合 【 src ]hsp praaye h ur uu polmso otae tcn l ymao n te cretv ct nlistt n. tpooe h t Abta tT i a e n l ste cri lm rbe fsf r eh oo jri h u n oai a ntui s I rp sd ta z c w g o i o
近 年 来 中 国的 软 件 产 业 迅 速 发 展 需 要 大 量 的 软 件 技 术 人 才 . 一 另
通 过 对 企 业 与 社会 需 求 的 紧 密 结 合 , 等 职 业 院 校 按 照 企 业 需 要 高
方 面 相 当数 量 的 软 件 技 术 方 面 的 毕 业 生 没 有 能 力 从 事 软 件 方 面 的 工 开 展 为 未 来 的企 业 员工 ( 生 ) 职 业 知 识 储 备 和 能 力 训 练 , 企 业 合 学 的 与 作 。解 决 这 一 矛 盾 , 要 改 革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以 适 应 社 会 对 软 件 人 才 的 作 开 展应 用 技 术 开 发 , 企 业 在 分 享 学 校 教 育 资 源 优 势 的 同 时 , 与 需 使 参
需 求 。 件 技 术 类 专 业 的课 程 延 续 多 年 来 为科 研 培 养 “ 备 军 ” 理 论 学 校 的教 学 改革 与 发展 , 学 校 在 校 企 合 作 中 创 新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软 后 的 使 教 学 模 式 , 论 知 识 多 于 实 践 技 能 的教 学 , 程 设 置 同 一 线 软 件 企 业 应 理 课 “ 学 结 合 ” 与工 作 相结 合 的 一 种 学 习方 式 : 工 作 过 程 相 结 合 工 是 与 用 的 技 术 脱 节 、 程 设 置 在 职 场 上 缺 乏 竞 争 力 , 学 模 式 相 对 陈 旧 。目 课 教 的学 习 ( 作 过 程 导 向 ) 与 工 作 内容 相 结 合 的 学 习 ( 作 项 目或 工 作 工 ; 工 前 大 多 数 高 职 院 校 都 有 普 通 本 科 院校 的教 学 方 式 的 影 子 . 脱 不 了 上 任 务 导 向 ) 它 不 仅 是 一 种 学 习 方 式 , 且 是 一 种 区别 于 另外 一 类 高 等 摆 。 而 上课 、 做实验的束缚 , 经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 做 已 由此 努力 教 育 的重 要 特 征 , 是 高 职 高 专 教 育 改 革 的重 要 切 人 点 。 具 有 以下 鲜 也 推 进 “ 学 结 合 ” 式 下 的 软 件 技 术 类 课 程 的 改 革 和 整 合 具 有 重 要 的 明 的特 点 : 工 模

“四合”理念下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班专业建设应用★

“四合”理念下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班专业建设应用★

2022年 4月 April 2022Digit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第40卷 第4期Vol.40 No.4数字技术与应用26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22)04-0026-03DOI:10.19695/12-1369.2022.04.09“四合”理念下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班专业建设应用*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李凤盼 郑永爱 赵志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1]的四合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是推动深度校企合作、发力产教融合、培养“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的企业真正所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本文以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20级4个工学结合班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工学结合班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进一步提出工学结合班技能型专业建设的策略。

实践表明,“四合”理念下进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班专业建设,对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科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于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积极作用。

2021年3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2],草案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四合理念,同时指出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层次和类型的职业教育,推进多元办学,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然是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建立“行业引领、企业参与、技术牵引、共同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形成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的良好生态。

1 工学结合发展模式国外没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说法,但大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都突出“工学结合”的内涵思想,主收稿日期:2022-01-13*基金项目:2021年苏州高职高专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改革研究课题,一般课题(2021JG127);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项目(苏教职函〔2021〕1号),专业群名:软件技术;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项目(苏教高〔2017〕17 号),专业名:软件技术;2021年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校级课题(GIST2021-01)作者简介:李凤盼(1987—),女,山东聊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

“四融合五对接”: 高职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四融合五对接”: 高职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四融合五对接”:高职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重要。

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而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与高端服务业的融合和对接尤为重要。

探索“四融合五对接”高职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对于促进高职教育与高端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融合”是指高职教育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包括产教融合、校企融合、学工融合和中西融合。

产教融合是指学校与服务业企业合作开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实现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实践资源的有机结合。

校企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在财务、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

学工融合是指学校教学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融合,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中西融合是指结合国际先进理念和本土文化,培养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内需求的高端服务人才。

二、“五对接”是指高职教育与高端服务业的关键对接,包括产业对接、技术对接、需求对接、资源对接和市场对接。

产业对接是指高职教育与相关服务业产业的结合,将产业需求纳入培养计划之中。

技术对接是指高职教育与高端服务业的前沿技术的交流和创新,使学生具备熟练运用前沿技术的能力。

需求对接是指教育培养的目标和服务业需求的对接,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直接投入到高端服务业中。

资源对接是指学校教学资源和服务业实践资源的有机对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实践环境。

市场对接是指高职教育与服务业市场的紧密对接,为学生创造适合就业的市场环境。

三、高职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应当注重“四融合五对接”的理念,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学习环境等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高端服务业的需求,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内容,并具备相应的技能。

在实践教学上,学校要建立起与服务业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实训机会,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刘孝赵;吴振磊【摘要】The research of exploring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s the important link of cultivating the high-skilled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provincial demonstrativ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olleges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training mode of"school-enterprise fusion, curriculum embedde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ordering is carried out by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platform.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enterprise process guidance, practical project embedded, four stairs" is developed and the good grades are gotten.%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在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对软件技术专业进行了“校企共融、课程嵌入”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进行订单式的培养,并开展“企业流程引导、全真项目嵌入、四层阶梯”教学流程,最终,取得良好的成绩。

【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5(000)029【总页数】3页(P197-198,199)【关键词】人才培养;校企共融;嵌入课程;软件技术【作者】刘孝赵;吴振磊【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与信息技术学院,苏州215009;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与信息技术学院,苏州21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50 引言软件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有力推动了国家信息化建设[1]。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雷军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摘要】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但目前很多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松散的参与合作阶段。

本文首先分析现有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然后介绍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多层面、多角度校企合作方式与成果,为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块化;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更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

由于学校与企业合作在人才供需、目标定位、利益追求等方面存在矛盾,基于合作双方利益的不对等,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松散的参与合作阶段,缺乏实质性的深度合作,使得“校企合作”或是“校企合一”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对校企合作建设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在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校企合作现有模式分析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已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合作的领域达到了一定深度和广度,按照合作的深度,可将校企合作模式分为浅层、中层、深层三个层次。

1.1浅层次合作模式即“企业配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它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协助完成校外实习的培养任务。

学校按企业所需确定专业方向,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具体表现为:一是,学校根据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制定基于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二是,企业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解决学校学生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问题。

1.2中层次合作模式即“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培养任务。

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最直接的表现为定单培养,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按照分层次、分模块的方式,集中地安排在前几个学期,而后几个学期则由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软件技术专业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软件技术专业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软件技术专业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来源:作者:软件开发与网络技术教研室字体:大中小(一)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建设目标坚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握行业企业用户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第一要务。

企业对于职业岗位上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存在的源头,也是专业定位的基础。

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即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职业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目标。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宗旨,立足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条件,以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校内、校外实习和实训为基本手段和途径,以培养高素质,综合型软件人才为目的,积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优化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建设。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中强调: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确定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我国信息产业的制造、服务类企业、以及与社会信息化有关的领域的一线岗位,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掌握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具有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专业人才。

2.建设内容软件技术专业继续坚持以“校企共融,实境育人”为基础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三融合为:“教学任务与企业项目相融合,学历教育与技能认证相融合,专业教师和软件工程师角色相融合”。

在该模式下进行人才培养真正实现按照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体系、零距离就业的目标,使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也与社会企业相适应。

具体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任务与企业项目相融合推行“多层次、大循环”教学体系。

“多层次”指根据社会岗位群的需要,结合学生本身的特点,把学生分为不同层次,课程体系也在能力要求上分梯度开展,这样保证学生无论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基础上的差异都能最大程度的获取专业技能水平,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层次岗位的需要。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聂哲;徐人凤
【期刊名称】《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10)001
【摘要】本文从社会对软件技术人才能力的要求出发.提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思路,并就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如何确立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如何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总页数】4页(P28-30,67)
【作者】聂哲;徐人凤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系,广东,深圳,518055;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系,广东,深圳,5180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0
【相关文献】
1.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J], 孙冬;徐立新
2.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 [J], 胡方霞;郭文剑
3.基于校内工作室模式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 王昌建
4.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实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 陈平生;李利正;陈晓燕
5.高职软件技术专业“3A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西自然资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李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改革与探索聂哲 刘凯洋 徐人凤(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 518055)摘要:本文从社会对软件技术人才能力的要求出发,提出并实践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思路,在积极开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工学结合;软件技术;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18-0085-041 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切合市场需要的专业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软件技术人才,学校在软件专业的定位上,必须与市场需求相切合。

通过市场调查及论证,我们发现,深圳作为软件大市,对软件编程人员的需求量巨大。

因此,软件技术专业定位为培养大专层次的技艺型、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就是通常所说的“软件程序员”,其就业岗位是在软件企业、银行证券以及非IT中小型企业、党政机关担任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软件详细设计、代码编写、程序测试以及维护等。

在培养目标上,培养技艺型高素质软件技术人才,以产学研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在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形成并实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训导相结合、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在办学任务上,明确了软件技术专业承担的4项培养任务:1) 成为技艺型高素质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2) 成为软件程序员的培训和考核基地;3) 积极开展深圳市中职师资培训工作,积极扶持贫困山区师资培训工作;4) 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成为深圳市中小软件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

2 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2.1 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考虑市场技术需求和学生特点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对软件应用人才的技能要求也不尽相同;此外,由于我们的招生范围局限在深圳市,生源质量也与其他一些高职院校有较大的差别。

我们充分考虑了这些差异,通过对市场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针对不同学制(目前软件专业有2年制、3年制、5年制) ,制定了不同的培养方案。

2.2 紧跟行业发展,培养符合发展需求的软件人才针对深圳市场对软件人才能力的需求以及需求趋势,软件技术专业先后设立了可视化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与开发、电子商务技术等专业方向,并通过该课题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项目,课题编号为07SKcd08。

“强强联合”,与深圳市远望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办“商业信息系统”专业方向。

深圳作为软件大市,在软件出口和软件外包等方面有极强的竞争力。

因此,我们从2002级开始,在软件技术专业的电子商务技术方向中开设了大学日语选修课;从2004级开始,大学日语列入专业必修课,并要求学生获得“国际日语水平测试四级证书”作为外语证书毕业资格要求。

从深圳市职业市场需求来看,对日软件开发人才开始走俏,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强的敏锐性和市场前瞻性。

2.3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确保学生“零距离”就业由于软件技术日新月异,而深圳市作为软件大市,各企业在技术上更是紧跟时代步伐,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掌握最新的技术,才能切合市场的需求。

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紧跟企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体系。

例如,从2004年开始,J2EE由于其高安全性、跨平台性,逐渐受到企业的青睐;因此,我们把握时机,从2004级教学计划开始,将专业平台课程从C++调整为J2EE,通过开设一系列课程,强化学生J2EE的应用和开发能力,为企业培养“对口”的专业软件人才。

这在高职软件专业中属于新尝试,从目前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应该是非常切合市场需要的。

2.4 探索不同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多层次的高技能应用型软件人才从2003年起,我们开展2年制高职教育的调研与论证工作;从2004年开始,软件技术专业招收“五年一贯制”学生;2005年开始招生2年制学生,进行2年制高职教育试点工作,并计划于2006年开始招收4年制学生。

至此,软件技术专业已形成了多种学制并存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市场发展和职业岗位多样化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2.5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学合作机制,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管理委员会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行业和企业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开办专业方向,以及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让企业参与到专业建设,并为企业量身打造人才,实现“三赢”的局面。

在“校企联合培养”中,学生通过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参与到企业的具体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去,既学习了先进实用的软件开发技术,掌握了软件开发的具体流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

从企业的反馈来看,学生的出色表现得到了企业的认同。

3 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行业企业为依托,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3.1 优化课程模块学时分配,落实“理论够用,强调动手能力”高职教育理念基础理论以适用、够用为原则。

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紧跟软件行业的最新发展与企业的当前需求,注重课程的适用性、针对性。

依据高职教育特点,配备骨干教师组成教学梯队,逐步形成了以专业重点(主干) 课程为主框架的课程体系,其中先后有3门课程课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1门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

3.2 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理论课体系,突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岗位(群)职业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分析,采用反推法,确定培养核心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理论基础,构建了一套以应用为主线的理论课程体系。

对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本着理论够用、注重实际应用的原则进行了改革和整合。

将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整合为“计算机数学基础”,开设“计算机导论”课程,使学生“先见森林、后见树木”,根据软件技术人才能力要求,从2004级取消了“计算机结构”课程。

增加了专业技术管理方面的课程,通过开设“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软件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软件编写规范和软件测试的知识和技能。

3.3 适时进行专业课程调整,确保专业课程内容与软件技术发展趋势相结合软件行业与其他专业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软件技术更新换代迅速。

因此,软件技术专业从建立伊始就确立了灵活的课程体系以更好的适应国内外软件行业高速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苦练教学基本功,抓好重点课程建设;另一方面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充分汲取国内外软件认证培训的成功经验,将国际知名厂商的IT认证与课程体系相融合。

3.4 采用符合高职软件人才培养规律、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主要采用以应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上需要从应用入手,通过应用去学习和掌握有关概念,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

以应用需要来取舍内容,理论实用、够用、管用。

因此,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生实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实践训练、培养创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

已探索出适合编程语言类的“实例引入、改造拓宽、项目综合”教学法、“引探式”教学法、“问题牵引”教学法、“多维多层次”教学法,适合操作性强课程的“教、学、做”三明治教学法、“项目递进驱动”教学法、“双层循环”教学法;“应用项目开发驱动”教学法等。

4 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专业内部的实践教学与下企业的实践磨练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良性关系。

企业中的实践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但是,作为企业来说,它的目标是根据它自身的发展来制定,相对于整个软件行业来说,是微观性的,有时未能与软件行业整体趋势相随,存在差异性。

因此,对于整体目标的把握、学生全局观的建立等方面,实现囊括宏观微观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专业内部的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积极探索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本,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3大模块组成的,具有模块化、进阶式、组合型特征的科学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具体实施上,引进行业标准,确保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应用全面接轨,将实践教学划分为课堂教学训练、整周实训、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

在各个实践环节中准确定位学生的职业培养目标,并确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与措施。

具体的措施有:1) 加大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大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改传统的课程考核为形成性考核,重点考察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

积极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

2) 加强整周实训,每个专业方向的整周实训课程达到31周以上。

在整周实训课中以实用项目开发为依托,重点训练学生综合项目开发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

3) 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开发能力,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4) 根据软件开发特点,构建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注重职业能力培养不断线。

由于教学体系以课程来体现,而在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则是多门课程知识的整体运用。

因此,如何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保证。

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不仅注重课程内的教学改革,更注重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

如在“Java网络编程”中,我们通过采用SQL 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让学生将“大型数据库”课程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开发,同时在算法设计过程中,将“数据结构”的相关知识娴熟运用。

在“专业综合技能实训”中,要求学生用“软件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实用项目开发,并通过“软件测试”,来保证项目按既定目标正确运行。

5 专业建设的经验和体会5.1 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探索多元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模式实现的是“封闭式”人才培养方式,专业与企业、用人单位、社会“绝缘”,导致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企业、用人单位、社会需要具有什么知识、素质、技能的人才,相对“封闭”的学校无从得知;另一方面,由于专业未能迅速获悉企业、用人单位、社会的需求,导致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培养体系相对落后,传授的知识、技能很可能在毕业生尚未走向社会已经过时,而对学生以后工作发展大有裨益的知识、技能却被忽略或未被挖掘出来。

打破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局面,需要打破旧理念、旧思维的束缚,坚持“走出去”的原则,把专业推向企业、社会,构建适应外部需求的办学方式。

相对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模式的突破点在于打破横在专业与企业用人单位之间固有的隔阂,注入市场化运作的良性因子,将专业、课程、学生有机的融入社会,更好的为企业、用人单位、社会服务。

5.2 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作用,通过合作办学,实现“三赢”对于复合型高职学生来说,仅仅培养学生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