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宫廷里的剧本审查
(精)工作心得:故宫博物院清朝宫廷戏剧文献收藏现状
(精)工作心得:故宫博物院清朝宫廷戏剧文献收藏现状故宫博物院现有藏品1807558件,其中绝大多数是继承的清宫旧藏。
清朝宫廷戏剧文献是百分之百地属于清宫旧藏,在清宫剧本档案流散社会之前,外人根本无从得见。
对清宫演剧的研究是以清宫剧本档案流散、搜集和整理为契机的。
一、中国大陆清代宫廷戏剧研究概况朱希祖先生是清代宫廷戏剧研究的先驱。
据他的分析,“时清废帝初退出宫,一切宫殿及附属衙署,均收归民国政府,委员管理。
各宫殿衙署太监,皆纷纷散去,出宫城者,搜检极严,故未有失物;惟昇平署在宫城外,故其太监得私以档案及戏曲稿件,售于小书铺。
”白皕皛说:“辛亥革命后,升平署改驻袁世凯的总统卫队。
升平署的档案、道具等迁入景山观德殿。
此后档案、剧本等物散失严重。
内、外学人员大部分裁减,只留极少数人准备岁时奏乐。
1925年逊帝溥仪出宫,升平署也随之自行解散。
”意指1912年开始昇平署档案及剧本开始流向社会,说法当随朱希祖而来。
或许这是猜度之词。
民国以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溥仪依然在紫禁城后半称帝,昇平署并未解散。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清逊帝溥仪逐出紫禁城。
昇平署应该是此时随之解散,昇平署档案及剧本开始流向社会。
这与朱希祖发现清宫戏剧档案时间上也相衔接。
因为我没有研究,记此待考。
1924年12月10日,朱希祖从北京宣武门外大街汇记书局,发现并购得昇平署档案及抄本戏曲一千数百册,他认识到“近百年来戏曲之流变,名伶之递代,以及宫廷起居之大略,朝贺册封以及婚丧之大典,皆可于此征之”,于是整理这些剧本与档案经年,1931年在《燕京学报》第10期发表《整理昇平署档案记》,文章从昇平署档案之来源、昇平署之制度、昇平署之沿革及地址、昇平署档案之种类及数目、档案提要、档案间断之缘由等十方面,叙述了他当时发现并竭力收购这批珍贵文献的过程,着重梳理了昇平署档案的相关内容。
“后因此珍贵史料,涉及文学史学,范围太广,并世学人,欲睹此以为快者甚多,而余之志趣,乃偏于明季史事,与此颇不相涉”④,1932年8月朱希祖将这些珍贵的资料转让给北平图书馆。
清朝的禁书与文化审查
清朝的禁书与文化审查清朝作为封建皇朝的最后一个王朝,其历史上存在着严厉的文化审查和禁书制度。
这种制度不仅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和知识获取途径,还对社会散布的宗教、政治和社会观念进行了控制。
本文将对清朝的禁书和文化审查进行探讨,以揭示这一时期思想控制的特点和影响。
一、禁书的制度与范围清朝禁书制度在康雍乾时期逐渐形成并得到实施。
皇权将民间流传的文献、著作和宗教经典视为对社会稳定和封建秩序的潜在威胁,因此限制了它们的传播。
禁书的范围涉及众多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政治、历史、哲学、宗教、经济等社会学科。
在政治领域,清朝禁止流传“谶纬”、“世变”和“续纂”等与皇帝与政权有关的书籍或传说。
此外,一些辩论性的政论书籍也被列为禁书,以防止违背清朝官方思想的声音出现。
在历史领域,清朝尤其严禁涉及明朝历史的著作,以避免对其建立的合法性和统治地位造成质疑。
多数以秦汉三国和南北朝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也属于禁书范围。
此外,一些涉及到清朝统治的曆史资料也受到审查和限制。
在哲学领域,清朝禁止传播一些西方哲学思想,尤其是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以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
其中,康熙《皇朝经世文编》中的“艺文类”、乾隆《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异端类”等等,都体现了清朝对于异己思想的拒绝。
在宗教领域,清朝对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传教行为进行了限制,禁止外来宗教的传播和中国人的信仰转变,以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和统一信仰。
二、文化审查与思想控制清朝通过禁书制度,实施了严格的文化审查和思想控制,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审查文化的氛围。
这种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为清朝统治者提供了维护封建秩序的手段。
首先,文化审查将清朝的正统意识与统治合法性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禁书的约束和审查,清朝试图塑造一种符合皇权和统治需要的普遍意识,并将其正统性作为统治者的合法性的基石。
这种审查文化使得人们对封建秩序的质疑被压制,维护了清朝统治的稳定。
其次,文化审查限制了知识的获取和传播,使得广大人民无法接触到广泛的思想和信息资源。
清朝的宫廷戏剧与戏曲
清朝的宫廷戏剧与戏曲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宫廷文化也是无比璀璨和丰富多样的。
宫廷戏剧与戏曲是清朝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皇帝的审美趣味。
本文将对清朝宫廷戏剧与戏曲进行探讨。
一、宫廷戏剧的背景与特点宫廷戏剧作为清朝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背景和特点。
首先,它受到清朝社会制度的影响,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因此宫廷戏剧往往以皇帝为中心,展示了皇帝的荣耀和威严。
其次,宫廷戏剧大量吸收了民间戏曲艺术的元素,融合了京剧、豫剧、黄梅戏等多种戏曲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宫廷戏曲。
此外,宫廷戏剧的表演者多为宫廷女子,她们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从而保证了演出的质量和水准。
二、清朝宫廷戏剧的流派和代表作品清朝宫廷戏剧有多个流派,各有其代表作品。
首先是宫廷戏剧的主流流派——宫本戏,它以京剧为主要表演形式,流传最广。
其中,《宫妃梦》以皇帝与宫妃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题,展现了宫廷生活的辛酸与荣耀;《醉墨图》则以历史事件为背景,描绘了皇帝的英明和智慧。
其次是豫剧流派的代表作品,《聪明睿智》以皇帝贤明的统治为故事情节,表现了皇帝崇尚智慧和明智的一面;《天女散花》以传说中的天女下凡为主题,歌颂了皇帝的仁德与智慧。
还有黄梅戏流派,《手镯记》以宫廷女子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描绘了女性在宫廷中的苦闷和痛苦;《卧薪尝胆》则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了皇帝的智勇和坚毅。
三、宫廷戏剧的表演形式和传承方式清朝宫廷戏剧的表演形式主要有音乐、舞蹈和戏曲等。
其中,音乐是宫廷戏剧的灵魂,旋律优美动听,以传统乐器如笛子、琵琶等为主要演奏工具。
舞蹈则以华丽的舞姿和优美的舞步为主,展示了宫廷文化的独特魅力。
宫廷戏剧的传承方式多为师徒传承和内宫曲艺团体的培养。
在宫廷中,皇帝会选拔具有艺术天赋的女子,加以培养和训练,使其成为合格的戏剧表演者。
同时,皇宫内还设有曲艺团体,负责培养和传承宫廷戏曲。
四、宫廷戏剧对后世的影响清朝宫廷戏剧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它在曲艺、音乐和舞蹈方面的传统被广泛继承和发展。
清朝中央司法审判制度
清朝中央司法审判制度1. 清朝的中央司法审判制度啊,那可真是复杂得很呢!就像一个巨大的谜团,等着我们去解开。
比如说在审判一个案子时,各级官员是怎么层层把关的呢?2. 你知道吗,清朝中央司法审判制度里的会审制度可有意思啦!就好比一群人围在一起讨论一件大事,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像著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不就是经过多次会审嘛!3. 哎呀呀,清朝的中央司法审判制度的程序真是繁琐啊!但这也体现了对司法的重视呀。
就好像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每一步都不能马虎,你说是不是?比如对证据的严格审查。
4. 清朝中央司法审判制度中的等级制度,那可真是严明啊!这不就跟爬山一样,越往上越难爬,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权限,像那些高级官员的审判权力就大多了,不是吗?比如军机大臣的影响力。
5. 嘿,清朝中央司法审判制度里的刑罚种类可不少呢!有的刑罚那真是残酷啊,这就像一把双刃剑,能起到震慑作用,但也可能过于严苛。
像凌迟这样的刑罚,多吓人呀!6. 清朝的中央司法审判制度,对于冤案的平反也是有一套的哟!这就好像给错了的事情一个纠正的机会。
像有些冤案最后能真相大白,不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机制嘛,你想想是不是?7. 哇塞,清朝中央司法审判制度的监督机制也很重要呢!这就好比有一双眼睛在时刻盯着,不能出一点差错。
要是没有监督,那还不乱套了,你说呢?比如御史的监督作用。
8. 哈哈,清朝中央司法审判制度中的口供获取,有时候可真是一门学问呢!就跟与人谈判一样,要斗智斗勇。
像那些官员怎么让犯人开口交代,是不是很值得研究呀?9. 清朝中央司法审判制度在不同时期也有变化呢,这多神奇呀!就像一条河流,会随着时间流淌而改变形态。
比如某些时期对法律条文的修订。
10. 总之,清朝中央司法审判制度真的很有魅力呀,值得我们深入去了解和探讨!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和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清代阅卷潜规则
退 让 。最终 两人 看 中的人都 被 免
黜, 状 元和 榜眼 另改他 人 。
做 阅卷 官 必 先 得 皇 帝 宠 信
委 任 阅 卷 官 并 无 固 定 的 标
准, 只要 获得 皇帝 的宠信 , 就 可 担 纲此 职。 所 以, 有 时 候 皇 帝 也 把 指 派 阅卷 官 作 为 奖掖 功 臣的 福 利 。 如 乾 隆 二 十 六年 ( 1 7 6 1年 ) , 兆 惠 率 军 西征 新 疆 , 凯旋 而 归。 为 了褒
史 海 拾 贝
史 海 拾 贝
清 代 士 人 要 想 以 学 优 而 入 仕 从政 . 要 经过 童子 试 、 乡试 、 会试 、
卷官, 翁 同貅名 列其后 。 翁 同钚 因
身为 帝 师 , 想绕 过 “ 宪纲 ” 录取 费
念 慈为状 元 。但 李鸿 藻 曾为 同治 帝的老 师 , 资格 与声 望更老 。 而且 李 鸿藻也 有 了心仪 的人 选 ,准备 录取 张教 谦 为状 元 。翁李 两人 的
凡 于 试 卷 中 看 到 有 犯 先 人 名 讳 的 字, 就起 立整 衣 敛 容 , 拱伏 行 礼 ,
然后 把 试 卷 恭 谨 置放 到 一 旁 , 不
字 由此 而 落 卷 。
皇 帝 也 会 更 改 结 果
一
般 来 说 ,凡 阅 卷 官 定 好 的
名次 , 皇 帝 审核 时很 少改动 。当然
这 就 叫爱 出者 爱返 ,福 往者
福来 , 拥有 正思维 !
摘 自 《 服装 } 2 0 1 5 4 2 6
原 谅 别 人 的 错 , 自 己 好 心
在观 察的领域 中, 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巴斯德 / 意林 文 汇/ 4 7
清代的会审制度包括
清代的会审制度包括
清代的会审制度指的是清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审讯制度,由官方所组织的一种刑事审讯程序。
会审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审讯场所:会审制度设有专门的审讯场所,称为“大堂”,一般设在县署或州府等地方。
2. 参与人员:会审制度由多位官员参与,包括主审官、副审官、笔录员等,其中主审官具有最高权威。
3. 审讯程序:会审制度有固定的审讯程序,包括询问、质问、逼供等环节。
4. 刑罚决定:会审制度的最终结果是依据审讯过程中所获得的证据来做出决定,主审官可以根据证据来决定被审讯人是否有罪以及罪名和刑罚等。
5. 问题解决:会审制度处理的问题范围很广,包括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土地纠纷等等。
清代热审制度
清代热审制度
清代的热审制度是指清朝在对犯人进行讯问和审判时采取的一种审讯方式。
该制度源于明代的审讯方式,并在清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清代的热审制度主要通过问答的方式来讯问犯人,以获取证据。
犯人被传唤到审讯场所,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审讯。
审讯时,犯人被给予一定程度的热刑,如夹烙铁、烙太阳穴等,使其感到疼痛和不适。
犯人会因为痛苦而透露出与案情相关的信息,供官员使用。
此外,审讯时还可以使用水刑、后锁等刑法。
清代的热审制度虽然采用了一些残酷的手段,但实际上并不是普遍使用。
官员在实施时会根据具体情况对待犯人,有时也会在审讯中给予犯人机会、让其改正错误。
总体来说,清代的热审制度在当时的司法流程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它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犯人的讯问和审判,对于侦破案件和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这种制度也存在一定的残酷性和不公正性,容易导致无辜者被冤枉,因此在清朝晚期,受到了一些改革派官员和士人的批评和反对。
最终,这一制度在清朝末年逐渐被废除。
清朝的宫廷戏剧与表演
清朝的宫廷戏剧与表演清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其期间的宫廷文化繁荣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宫廷戏剧与表演。
作为皇帝与皇室贵族的娱乐方式,清朝的宫廷戏剧在艺术表现形式、剧本选材和演出规模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一、艺术表现形式在清朝,宫廷戏剧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京剧、雍剧和霸剧。
京剧是清朝宫廷最重要的戏曲形式,其以嗓音、表演、舞蹈和化妆等元素为基础,融合了南北戏曲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京剧不仅要求演员的演技精湛,还注重服饰、道具和舞台布置等方面的精细,以展现宫廷壮丽的氛围。
雍剧是清朝早期的一种宫廷戏剧形式,以清朝雍正皇帝命名。
雍剧的演出形式和京剧有相似之处,但更加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以及演员的形体动作的美感。
霸剧则是清朝后期独有的宫廷戏剧形式,主要在光绪年间兴盛一时。
霸剧以唱腔表现为主,注重声乐技巧和唱腔的音乐感染力,常常表演一些悲剧、爱情或历史故事。
总的来说,清朝的宫廷戏剧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让观众能够感受到皇室贵族的威严气息和壮丽氛围。
二、剧本选材在剧本的选材上,清朝的宫廷戏剧主要以历史和传说题材为主。
其中,历史剧以清代历史和明清交替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凸显了清朝宫廷的崇高与辉煌。
清朝的皇帝和皇后常常是历史剧的主要角色,通过历史剧的表演,皇室贵族能够重温先祖的功业,并加强自身的合法性和追求永续性。
此外,宫廷戏剧还选材于传说故事,如《白蛇传》、《牡丹亭》等,这些故事常常涉及爱情和人性的冲突,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可以满足皇室贵族对于情感世界的追求并引起对于人性的思考。
综上所述,清朝的宫廷戏剧在剧本的选材上注重展现皇室的崇高地位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通过历史剧和传说故事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三、演出规模清朝的宫廷戏剧不仅在艺术表现形式和剧本选材上有独特之处,其演出规模也是庞大而盛大的。
在皇帝生日和重大节日等场合,宫廷会举行盛大的演出活动,通过剧目数量的增加和演员阵容的扩大来加大演出的规模。
雍正、乾隆两朝内府《活计档》所见戏曲史料选辑
雍正、乾隆兩朝内府《活計檔》所見戲曲史料選輯彭秋溪**彭秋溪,男,湖南人。
文學博士。
杭州師範大學中文系講師。
發表有《論近百年以來中國古代査禁 劇曲問題的研究》諸文。
本文爲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項目編號:18CZW030)階段性研究成果。
承蒙黄仕忠先生指正,謹致謝忱。
① 按,此影印本係據腰卷放大刷印。
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清宫内務府造辦 處檔案總匯》(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一期所收《活計檔》止於雍正、乾隆兩朝。
據編者計劃, 《造辦處檔案總匯》擬出三期,至今僅出版第一期。
② 據研究者統計,這些檔簿總計1500餘卷册。
至於爲何始於雍正元年,已經有研究者根據光緒《會 典事例》,指出這種記録造辦處諸多成做事項的做法,始於雍正朝,故如此。
參見吴兆清《清内府 活計檔》,《文物》1991年第3期。
摘 要:現存清代内府《活計檔》,從雍正元年至宣統三年,共八朝,所含戲曲史 料頗爲豐富,據初步輯録,已超過十五萬字。
其中又以雍正、乾隆二朝内廷演戲史料最 爲珍貴,涉及兩朝在紫禁城、圓明園、熱河等處創建戲樓、製办切末戲服、維修戲曲设 施,以及與蘇州織造在戲曲方面的多層關係、萬壽大戲前的準備工作等事項,實舆“清 代内廷演劇史”直接關聯,而以往未受學者關注。
今選録雍正、乾隆兩朝戲曲史料之稀 見者,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作輯録整理。
關鍵詞:活計檔 戲曲史料 選辑 清代内廷演剧2018年5月至6月,筆者在臺北故宫博物院“圖書文獻館”陸續翻閲清 代内府《活計檔》影印件數百册(原檔現藏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 館”)①。
檔文始於雍正元年,止於宣統三年。
②其中載録雍正、乾隆、嘉慶 等朝内廷演戲史料頗豐。
這些《活計檔》,是清代内務府“造辦處”下面多個負責成造皇室物品 的作坊,在運作事項時的文字紀録檔案。
目前所見的這批檔案,採用帳簿紙 葉書寫而成。
這種帳簿,半葉十四行(或十二行),單魚尾,版心上端標明 某部門名稱,如“盔頭作”“皮作”“木作” “礒鎗處”“銭作” “銅鍍作”, 等等。
清代宫廷戏剧戏本
清代宫廷戏剧戏本——文化瑰宝的传承与演绎清代宫廷戏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以独特的风格和形式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清代宫廷戏剧的戏本更是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历史意义,成为清代宫廷文化瑰宝的代表。
本文从清代宫廷戏剧戏本的特色、历史背景和演绎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清代宫廷戏剧戏本的特色清代宫廷戏曲,一般以宫廷歌舞、狮子戏、蟠桃会、审刑、行乐等为代表,戏剧形式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弱音戏。
弱音戏是一种以细腻、抒情、悲凉、妩媚为特点的戏曲艺术形式。
它的表演方式以唱为主,唱腔柔和悠扬,配以精妙的舞蹈和丰富的音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代宫廷戏剧戏本的要求也有其独特之处。
清代宫廷戏剧注重“外部流传而不失千古永存”,在语言表达和人物刻画方面有一定的规范要求。
同时,戏本在写作中也注重传统文化的包容和融合,对于历史题材、神话传说等元素进行巧妙组合和表现。
二、清代宫廷戏剧戏本的历史背景清代宫廷戏剧戏本在清朝政治系统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清朝皇帝通过宫廷戏剧御制和演出,来赢得民心和维持统治。
同时,也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清代宫廷戏剧戏本随着宫廷的演出而得以传承和发展。
其中,乾隆年间的宫廷戏剧创作更是达到了顶峰。
乾隆年间,清代宫廷戏剧戏本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丰富。
它不仅在舞台表演、唱腔、音乐、服饰等方面有所改进和完善,而且在文学创作和艺术表现方面也达到了新的高峰。
三、清代宫廷戏剧戏本的演绎传承清代宫廷戏剧戏本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演绎传承意义。
如何进行清代宫廷戏剧戏本的演绎传承至关重要。
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对戏本的保存和整理,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现代戏曲艺术家的创作和演绎,将这种古老的戏曲文化传承下去。
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当下,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多元化,戏曲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升平署名词解释
传承与保护
1 2
传承人培养
升平署注重传承人的培养和选拔,通过传统的师 徒制度和现代的培训体系,确保优秀传统戏曲艺 术的传承。
剧目保护与挖掘
对升平署所藏的珍稀剧本进行整理、保护和挖掘 ,让更多的传统剧目得以重现舞台。
3
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升平署的剧本、音像资料 等进行数字化保存和传播,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 力。
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文化传承
升平署作为传统戏曲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和弘 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启迪
升平署的传统戏曲作品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智慧和 人生哲理,能够启迪现代人的审美和人生追求。
当代文化融合
通过将升平署的传统戏曲元素融入当代文化创作 ,可以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创 新文化产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服饰道具
艺术特点
升平署保存的戏曲服饰和道具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服饰华丽典雅,色彩 鲜艳,体现了古代戏曲角色的身份和地位。道具制作精巧,富有创意,既能满足演出 需要,又能展现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历史意义
这些服饰和道具不仅是戏曲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文化艺术 的重要载体。它们见证了古代戏曲艺术的辉煌成就,为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提供 了宝贵财富。
特点
升平署剧本注重文学性和舞台性的结合,既要有优美的文 辞,也要有生动的表演。同时,由于宫廷背景,剧本内容 往往寓含一定的道德教化意义。
曲谱
分类
升平署曲谱主要分为声乐曲谱和器乐曲谱两大类。声乐曲谱用于规范唱腔,器乐 曲谱则用于指导乐器演奏。
音乐史价值
升平署曲谱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们记录和保存了大量传统戏曲音乐,为 研究古代音乐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同时,这些曲谱也见证了戏曲音乐传统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符号,可 以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增进世界对 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图说历史:古代衙门审案竟然是这样?完全颠覆古装剧认知!
图说历史:古代衙门审案竟然是这样?完全颠覆古装剧认知!
这张照片拍摄于清朝末年。
烟台的祖孙三代合影。
在当时,拍照片乃是许多人一生都难得一次的大事。
我们可以看到这张照片,很明显有摆拍的痕迹。
在主人的授意下,他们把全家最时尚的东西全部拿来摆在了桌子上。
分别有煤油灯、闹钟、水烟袋、紫砂壶和一对青花瓷碗——若是都保存到现在,那可是好多好多钱呢。
照片貌似很简单,却可以看到当时那个时代许多的秘密;拍摄时
间是1962年,我从中发现了这么几点。
1、整个公社(乡)干部,一共才13个人。
2、背后的办公楼残破不堪,连玻璃都没。
3、院子里海种着菜,干部们平常还要自己下地干活。
4、当时的干部好年轻,都是二三十岁的样子。
你还看到了什么?
清末北京衙门审讯犯人情形。
这张照片完全颠覆了电视剧中古代审案的样子。
当然,也有人认为,此照片是应外国摄影师要求摆拍,并不是真实审案。
清代宫廷戏曲研究述要
戏剧戏曲学摘要二十世纪上半叶,满清王朝覆灭,大批内廷文献档案从深宫内院流出,宫廷大戏开始进入戏曲史。
朱希祖、周明泰、王芷章、傅惜华、周贻白等人对宫廷戏曲研究有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之功。
建国后至八十年代宫廷戏曲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宫廷戏曲越来越受到重视,宫廷戏曲研究呈现一派新气象。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高度,对二十世纪以来宫廷戏曲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反思,有助于戏曲史的重构,有助于使戏曲学术史跟上戏曲研究的步伐,有助于完善戏曲学术史自身的学科建设。
关键词《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宫廷戏曲清代宫廷演戏是历代宫廷演戏的高潮,清代诸帝,无不嗜好戏曲,而清代宫廷演戏又以乾隆和光绪两朝为最盛。
关于清代乾隆时期的宫廷戏曲,昭梿在他所著的《啸亭续录·大戏节戏》里有详细的记载。
慈禧、光绪时期帝、后也都喜好戏曲,尤其热爱皮黄,他们不但令艺人将乾隆时期昆、弋腔的历史大戏改为皮黄上演,而且经常招民间戏班进宫演出,对京剧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虽然清代宫廷演戏频繁,但是直到清朝覆亡之后,学者们才开始关注内廷演戏情况。
二十世纪以来对清代宫廷戏曲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二十世纪上半叶二十世纪上半叶,满清王朝覆灭,大批内廷文献档案从深宫内院流出,宫廷大戏开始进入戏曲史。
1926年吴梅《中国戏曲概论》提到清人传奇,自己所见到的有《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
1936年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谈到昆曲余势时代之戏曲、乾隆期诸家时,提到内廷七种:《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而他见到的剧本只有《劝善金科》一种。
1935年卢前的《明清戏曲史》、1936年周贻白的《中国剧场史》、1938年徐慕云的《中国戏剧史》,也涉及到了宫廷戏曲。
戏曲史开始给予宫廷戏曲一席之地,但只是简单介绍。
关于清代宫廷戏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于清代宫廷戏研究的几个问题
肖岸芬
【期刊名称】《四川戏剧》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清代宫廷演戏之胜,堪称各朝之冠,留下了丰富的剧本、表演提纲和演
出档案,戏衣与切末更是豪华非凡。
因此,也吸引了不少学者去研究。
最初是明史专家朱希祖先生1924年在北京汇文书局首次发现并购得宫中散出的剧本档案,后来坊间陆续发现不少,分别藏于北京大学和中国历史语言研究所。
随之整理研究,成果颇丰。
所有档案后来归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剧本陆续出版,主要有两次大规模的出版。
第一次是1964年,由郑振铎主持的《古本戏曲丛刊》系列的出版,其中第九集收录了于乾隆年间编成的清宫十种大戏;
【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肖岸芬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
【相关文献】
1.汤显祖的传奇折子戏在清代宫廷里的演出 [J], 李玫
2.清代宫廷仪典承应戏结构研究 [J], 熊静
3.关于黄梅戏源流和振兴湖北黄梅戏的几个问题 [J], 汤金城
4.清代宫廷戏画在美国的保藏和研究 [J], 王岩
5.重新界定清代宫廷侉戏内涵 [J], 王岩;李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九卿会审名词解释
九卿会审名词解释
清朝的九卿会审制度,沿袭自明朝。
凡遇特别重大的案件,皇帝常命六部尚书都察院长官(左都御史)、通政司
通政使等高官会同审理,称为九卿会审。
九卿会审主要是重审斩监侯、绞监候的案件,也审理当年死刑案件。
许多案件在
进入朝审秋审之前已经过九卿会审。
朝审秋审虽有内阁、
詹事、科道等参与,但仍以九卿为主,故亦可视为九卿会审
的主要方式。
除九卿会审之外,清朝还有秋审(每年秋季八月中下旬,对全国范围内被判为斩监侯或绞监候的犯人进行特别复核的
制度,沿袭自明代朝审制度,又被称为秋谳)、朝审(秋审
大典前一天,对京师刑部狱中在监死囚进行复核的制度,称为朝审;与秋审基本相同,但需将囚犯押解至现场审录)、三
司会审(即刑部尚书左都御史都察院会审重大案件),小
三司会审(每年小满后十日至立秋前一日,由大理寺左右二寺官员,会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办司共同审录关押在京师各狱的笞杖罪囚,或免释或减等或保释,称为小三司会审,因举行
于热季,故也称热审。
康熙时确定各省同时举行)、王大臣
九卿会审(亲王、大臣、九卿共同审理重大案件)及宗人府
会同刑部审理宗室犯罪案件等会审制度。
揭秘慈禧三审光绪帝罪状:慈禧为何要三审光绪帝
揭秘慈禧三审光绪帝罪状:慈禧为何要三审光绪帝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后党”立即聚集起来,开始对光绪帝的变法政策进行清算。
期间,发生了慈禧太后三次审讯光绪帝的闹剧。
第一次是在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政变当天。
史料记载,前一天,光绪帝还在宫内接见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可这时慈禧就在幕后监视,光绪帝已经失去了自由。
萧一山《清代通史》记载:“因是日有召见伊藤博文事,后在幕后监视,故未即发作。
”随后,光绪帝便被控制起来。
慈禧太后召集奕恋韧绻淌鼐傻耐豕大臣,对光绪帝开始了第一次审讯。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记载,当时,慈禧俨然太上皇一样,高坐于朝堂,光绪帝则跪在地上,并设置了竹杖。
然后,慈禧大发雷霆,历数光绪帝的“罪状”。
光绪帝能怎么办呢?萧一山《清代通史》记载:“帝战栗俯伏,惟有涕泣。
”第一次审讯结束。
第二次是八月初七日,政变第二天。
对光绪帝的审讯紧锣密鼓。
这次审讯是逼迫光绪帝表态,承认康有为等为乱臣贼子,并下旨捉拿。
这真的是如刀割心,康有为等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维新志士,让自己否定他们,再亲自下旨捉拿,光绪帝如何能做到!但是,面对强大的慈禧集团,光绪帝没有别的选择。
资料《驿舍探幽录》记载:“呈与皇上,皇上转呈太后阅毕,仍递交皇上。
皇上持此旨目视军机诸臣子,踌躇久之,始发下。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慈禧的霸道,光绪的无奈。
第三次是八月初八日,政变第三天。
这一次是慈禧太后要求光绪帝认罪。
她找了很多证据,包括从光绪帝住处搜查到的资料。
慈禧太后要让光绪帝心服口服,逐条指认。
光绪帝仍然是以沉默对抗,他能说什么呢?总之是欲加之罪。
自己变法图强,为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为的是大清国的强大,何罪之有!但是,他也只有沉默,一切话都是多余的。
慈禧太后认为,光绪帝不说,就是认罪了。
既然犯了这么大的罪行,也只有自己出山了,这才是她的真正目的。
于是,慈禧做出了最终“裁判”:1.太后重新垂帘训政。
慈禧太后朝臣,以光绪帝的名义,下发太后训政谕旨:“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两次垂帘听政,办理朝政,宏济时艰,无不尽美尽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宫廷里的剧本审查
都说清朝编《四库全书》,是一大文化盛事。
但是,这种盛事也有暧昧的一面,那就是编的时候要审查。
如果哪本书有问题,政治上不正确,根本就别想混进去,一把火就给烧了,连个篇目都不留。
有一些书问题稍微少的,篇目可以留下,但内容没了。
余下的,也得改,凡是有关碍文字的,一律改掉。
所以,到了民国,好些文化人说,《四库》书成,图书亡。
至少,有些书,还真的因此而亡了。
清朝是个在乎文字正确的王朝,编书先审核,是皇帝的意思。
皇帝用心良苦,不仅自己眼前清净,也让天下人读好书,自己出面,请人先把一道关。
有哪个敢不领情,胆敢继续炮制政治不正确的文字,还有文字狱伺候,出来一个,拿一个,看看到底是咱的刀硬,还是你们的脖子硬。
那年月没有媒体,满世界只有一个京报,无非是官方奏折和皇帝御批的汇集,看都不用看,绝对政治正确。
如果有了媒体,肯定也要事先审查。
这一点,是必须的。
晚清市面上的艺人,进宫演戏,脚本都得事先审查。
过去的人,跟今人一样,都需要娱乐。
今人娱乐
的形式多,广播电视,还有网络。
但那时候比较简单,就是听戏看戏。
上自天子,下至乞丐,对于这种精神食粮,都很在意。
有的时候,饭可以不吃,但戏绝对是不能落下的。
清朝的皇帝,原来看戏,是宫里的班子来演。
太监们演戏,水平再高,也高不到哪儿去。
好在那时多半演的是昆曲,细嗓子的太监们,演起来还比较对路,也就凑合了。
但是,晚清情况有变。
1860年祺祥政变之后,朝廷的当家人换了女流。
东太后和西太后,她们一来识字无多,对那么雅的昆曲,听不明白。
二来,西太后这个女流对戏剧的鉴赏能力一流,宫里太监演的玩意,她看不上眼。
所以,规矩只好改了,请外面的戏班子的名角进宫伺候,要演,就演花部的高腔。
所谓的京剧,就是这样兴盛起来的。
只保留了一点昆曲,作为开场戏应个景,以示维护了帝王看戏的传统。
当然,市面上演的戏,真正政治上不正确的,其实也没有。
按今天的眼光,如果有问题的话,无非就是对帝王有时不大尊重,老是讥讽他们宠信西宫,纵容小舅子老丈人胡作非为。
但这样的不尊重,其实用心是好的,是想皇帝做得更好。
所以,喜欢戏的西太后,对这些还真不怎么在乎。
她在乎的,是一些字眼。
比如说,她的老公咸丰皇帝名叫奕?}。
这个老公,虽
然没有给她正宫的名分,但她成为太后,实际上君临天下,就是因为跟了他。
所以,进宫演戏,戏词里凡是跟“?}”同音的字,就都不能唱或者念了。
最常见的,“且住”二字,就必须改成“且慢”。
谁要是不改,上戏的时候不小心溜达出来关碍字眼,那么别的不讲,一顿板子是少不了的。
直到今天,我们听京剧,还是满场的且慢,且住这个词儿,居然找不到了。
那时节经常上演的戏里,《连环套》中,有句念白,叫做“兵发热河”,说的是官府要出兵打窦尔敦所在的山寨了。
但是,热河这地名有点犯忌,1860年,咸丰皇帝挟西太后逃跑,就是去的热河行宫。
你这边再兵发热河,让西太后老佛爷听了,情何以堪。
于是,这词儿只能改,改成“兵发关外”。
让窦尔敦的山寨,再往外挪一挪。
庚子之后,西太后再一次西狩,先跑到太原,再跑到西安。
回来之后听戏,估计戏词里如果再有兵发太原和西安字样,也得改。
一般来说,每次有宫里没听过的新戏,脚本都得经过内务府审核,审核通过,誊写出来,装订成册,放在太后和皇帝听戏时的桌子上,他们看戏的时候,可以随时翻阅。
如果发现有艺人唱念之中有差池,就现场问罪。
好在,那时的西太后,政治觉悟不是很高。
由于京剧来自民间,京剧的唱词中,其实有好些关碍文字,触犯满人忌讳的。
比如杨家将和岳飞的戏,里面就有不少番邦、番将之类的说法,如果放在四库全书编纂的时候,这样的文字肯定都是要被枪毙的,但西太后却满不在乎。
她最在乎的,就是一句“兵发热河”,改了,也就算了。
西太后本质上还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身边又没有文人指点,也没有专门的文化机构出面,所以,宫里的剧本审查,就这样浮皮潦草虚应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