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参考文献
手机移动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
硕 士 研 究 生:曹伟
导
师:李斌教授
副 导 师:蒋纯波工程师
申 请 学 位:工程硕士
学 科 、 专 业:软件工程
所 在 单 位:软件学院
答 辩 日 期:2006 年 6 月
授 予 学 位 单 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Classified Index:TP319 U.D.C.: 621.3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s Degree in Engineering
本课题针对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对手机进行定位的特征基于普天信息技术4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院高可用电信级业务应用开发平台应用移动定位技术实现对手机的定位不仅能够实现对手机的定位而且还能减少定位的时间以及提高定位的精章绪论简要描述课题的来源背景及研究目的以及与手机移动定位系统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services applications development platforms of institute of Putian, this paper introduces how to design and realization the mobile phone positioning system, design and realize the system functions by using programming languages. This paper give the result of testing in the actual network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verify the system performance. Keywords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mobile position, mobile phone
科技论文格式范文3000_科技论文1500字范文
科技论文格式范文3000_科技论文1500字范文科技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科技论文1500字范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科技论文1500字范文篇一GPS地籍测绘技术探讨摘要:对于地籍管理工作来讲,通过测绘获取重要的工作信息。
由此可见,地籍测绘对于经济建设来讲十分重要。
随着GPS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籍测绘享到了福音,GPS技术应用于地籍测绘中,大大提高了测绘自动化程度的的提高。
关键词:GPS 地籍测绘;关键技术引言当下,地籍测绘技术在不断发展,逐步集成有:普通测量技术、数字测量技术、而积测算技术等技术。
GPS的出现给地籍测绘带来了新的思路,将该技术运用于地籍测绘中,能够大大提高测绘的精度。
本文将针对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对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1 地籍测绘的精度要求1 . 1 地籍控制测量精度要求地籍控制测量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分级布网,但也可越级布网)的原则。
地籍控制测量分为基本控制测量和地籍控制测量两种。
基本控制测量分一、二、三、四等,可布设相应等级的三角网(锁)、测边网、导线网和GPS网等。
在基本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分为一、二级,可布设为相应级别的三角网、测边网、导线网和GPS网。
根据《地籍测量规范》规定,地籍控制点相对起算点中误差不超过±0.05m。
1 .2 地籍碎部测量精度要求地籍碎部测量即界址点和地物点坐标、地类要素的获取,包括定境界线,土地权属界址线和界址点,房屋及其他构筑物的实地轮廓,铁路、公路、街道等交通线路,海岸、滩涂等主要水工设施的测绘。
界址点是界址线或边界线的空间或属性的转折点,而界址点坐标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利用测量手段获取的一组数据,即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
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测区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
在我国。
考虑到地域之广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界址点精度的要求也应有不同的等级。
GPS 气象学主要参考文献
GPS气象学主要参考文献(1990-2010)毕研盟, 毛节泰, 李成才, 等. 2006a. 利用GPS的倾斜路径观测暴雨过程中水汽空间分布. 大气科学, 30(6) : 1169~1176毕研盟, 毛节泰, 刘晓阳, 等. 2006b. 用地基GPS遥感倾斜路径方向大气水汽总量. 地球物理学报, 49(2) : 335~342毕研盟, 毛节泰, 杨光林, 等. 2004. 地基GPS遥感观测安徽地区水汽特征. 气象科技, 32 (4): 225~228蔡昌盛, 高井祥. 2009. 利用GPS观测值反演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的时空变化.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5): 727~730曹丽青, 余锦华, 葛朝霞. 2005. 华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水科学进展, 16(3) : 439~ 443曹云昌, 方宗义, 夏青等. 2007. 地基GPS气象站网建设指南. 北京:气象出版社曹云昌, 陈永奇, 李炳华, 等. 2006. 利用地基GPS测量大气水汽廓线的方法.气象科技, 34(3): 241~245曹云昌, 方宗义, 李成才, 等. 2005. 利用GPS 和云图资料监测北京地区中小尺度降水的研究. 高原气象, 24(1) : 91~96曹云昌, 方宗义, 夏青. 2004a. 地空基GPS探测应用研究进展.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7(4) : 565~572曹云昌, 方宗义, 夏青. 2004b. 轨道误差对近实时GPS遥感水汽的影响研究. 气象科技, 32(4): 229~232曹云昌, 方宗义, 夏青. 2005b. 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与局地降水关系的初步分析. 应用气象学报, 16(1) : 54~59曹云昌, 陈永奇, 李柄华, 等. 2005a. 导航卫星信号湿延迟化模型和数值模式的比较. 全球定位系统, 5: 1~5陈娇娜, 李国平. 2009a. 地基GPS水汽监测应用系统的研究进展.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34(增刊):1~4陈娇娜, 李国平, 黄文诗.2009b. 华西秋雨天气过程中GPS遥感的水汽总量的演变特征,应用气象学报,20(6):753~759陈娇娜, 李国平, 郝丽萍, 等.2009c. 成都地区秋、冬季地基GPS遥感的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分析,气象科学,29(5):682~686陈俊平, 王解先, 陆彩萍. 2005. GPS 监测水汽与水汽辐射计数据的对比研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5(3) : 125~128陈俊勇. 1998a. 利用GPS反解大气水汽含量. 测绘工程, 7(2) : 6~8陈俊勇. 1998b. 地基GPS遥感大气水汽含量的误差分析. 测绘学报, 27 (2) : 113~118陈洪滨, 吕达仁. 1996. GPS测量中的大气路径延迟订正. 测绘学报, 2: 127~132陈世范. 1999. GPS气象观测应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气象学报, 57(2): 242~252陈小雷, 景华, 仝美然, 等. 2007. 地基GPS遥测大气可降水量在天气分析诊断中的应用. 气象, 33(6): 19~24陈兆林, 张书毕, 冯华俊. 2009. GPS定位与水汽反演中对流层干延迟的订正研究. 气象科学, 29 (4) : 527~530程宗颐, 庄雪娟. 2004. 上海地区GPS综合应用网数据采集处理中心及其自动化处理软件简介.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25: 144~149218程晓, 徐冠华, 周春霞, 等. 2002. 应用GPS资料反演南极大气可降水量的试验分析. 极地研究, 14: 136~144楚艳丽, 郭英华, 张朝林, 等. 2007. 地基GPS 水汽资料在北京“7.10”暴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气象, 33(12) : 16~22何平, 徐宝祥, 周秀骥, 等. 2002. 地基GPS反演大气水汽总量的初步试验. 应用气象学报, 13(2): 179~183党亚民, 王权, 冯金涛. 1999. 利用GPS 资料反演大气水汽含量的研究. 测绘科技动态, (3) : 2~5刁秀广, 朱君鉴, 黄秀韶, 等. 2008. VIL 和VIL 密度在冰雹云判据中的应用. 高原气象, 27(5): 1131~1139丁金才. 2009. GPS气象学及其应用. 北京:气象出版社丁金才, 叶其欣. 2003. 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实时GPS气象网. 气象, 29(2) : 26~29丁金才, 叶其欣, 黄炎, 等. 2003. 2002 年汛期长江三角洲地区GPS 观测大气可降水量的统计分析.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 (1) : 26~35丁金才, 黄炎, 叶其欣, 等. 2004. 2002年台风Ramasun 影响华东沿海期间可降水量的GPS观测和分析. 大气科学, 28(4) : 613~624丁金才, 叶其欣, 马晓星, 等. 2006. 区域GPS气象网站点合理布设的几点依据. 气象, 32(2) : 34~39 丁继新, 成英燕, 王权, 等. 2002. 利用GPS技术遥感大气对流层水汽含量的研究. 测绘科学, 27(2): 16~19杜瑞林, 乔学军, 王琪, 等. 2005. 用地基GPS资料分析大气可降水汽总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5(3) : 121~124范磊, 符养, 杜晓勇, 等. 2008. 雾灵山山基掩星观测反演误差分析.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33(1): 89~92葛茂荣, 刘经南. 1997. PC-GAMIT软件及其应用. 测绘通报, 2: 21~23顾清源, 徐会明, 陈朝平, 等. 2006. 四川盆地大雾成因剖析. 气象科技, 34(2): 162~165谷晓平. 2004. GPS水汽反演与降雨预报方法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谷晓平, 王长耀, 王汶. 2004. GPS水汽遥感中的大气干延迟局地订正模型研究. 热带气象学报, 20(6) : 697~704谷晓平, 王长耀, 吴登秀. 2005. GPS水汽遥感中的大气加权平均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局地算式研究. 气象科学, 25(1) : 79~83谷晓平, 王长耀, 蒋国华. 2005. 地基GPS遥感大气水汽含量及在气象上的应用. 气象科学, 25(5): 543~550郭洁, 李国平. 2007. 地基GPS探测水汽的发展与气象业务应用.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7(专刊): 35~42郭洁, 李国平, 黄丁发. 2008. 基于40年探空资料的川渝地区对流层加权平均温度及其局地建模.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33(专辑): 43~46郭洁, 李国平. 2009a. 川渝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气候特征以及与地面水汽量的关系. 自然资源学报, 24(1): 344~350郭洁,李国平,陈娇娜,等.2009b. 持续低温雨雪天气中地基GPS水汽异常输送信号. 见:中国气象局成都区域气象中心和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编. 2008年西南地区东部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机理研究和服务评估分析,北京;气象出版社,109~113郭洁, 李国平, 黄文诗, 等. 2009c. 不同类型降雨过程中GPS可降水量特征的对比分析,水科学进展,20(6):763~768郭志梅, 李黄, 缪启龙. 2008. GPS 探测气象参数的技术进展. 气候与环境研究, 13(2): 212~224胡雄, 张训诫, 吴小成, 等. 2006. 山基GPS掩星观测实验及其反演原理. 地球物理学报, 49 (1):22~27黄栋, 黄瑚, 李金岭, 等. 1997. GPS无线电掩星技术监测地球大气. 地球科学进展, 12(3) : 217~223蒋虎. 2001. 空基GPS遥感地球大气参数方法研究. 测绘学报, 30(3) : 238-242蒋虎, 黄珹, 严豪健. 2000. 空间GPS无线电掩星反演大气参数方法及其应用. 地球科学进展, 15 (5) : 565~570蒋虎, 黄珹, 严豪键. 2001. 无线电掩星反演大气参数误差分析及应用进展. 地球物理学报, 16(1): 82~88焦文海, 段五杏, 马欣. 2000.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1998年GPS联测数据的处理. 测绘通报, 11: 13~14金慧华, 白征东, 过静捃, 等. 2008. 地基GPS反演水汽的影响因素分析. 测绘科学, 33(4): 65~67金慧华, 白征东, 樊月波. 2009. 山基GPS掩星反演大气对流层折射率原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工程勘察, (9) : 74~76卡普兰(Kaplan E D). 2002. GPS原理与应用. 邱致和, 王万义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李炳华, 黎守德. 2005.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水汽资料在暴雨临近预报中的发展和应用. 第十九届粤港澳气象科技研讨会. 3李成才, 毛节泰, 李建国, 等. 1999. 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水汽总量. 科学通报, 44(3) : 333~336李成才, 毛节泰. 1998. GPS地基遥感大气水汽总量分析. 应用气象学报, 9(4) : 470~477李成才, 毛节泰. 2004. 地基GPS 遥感大气水汽总量中的“静力延迟”和“湿延迟”. 大气科学, 28(5): 795~800李黄. 2006. 全球定位系统气象参数探测(GPS/MET)技术讲座.中国气象报李佳英, 俞小鼎, 王迎春. 2006. 用探空资料检验中尺度数值模式对强对流天气的诊断分析能力. 气象, 32(7) : 13-17李建国, 毛节泰, 李成才. 1999. 使用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水汽分布原理和中国东部地区加权“平均温度”的回归分析. 气象学报, 57(3) : 283~292李国翠, 李国平, 连志鸾, 等. 2007. 地基GPS水汽资料在石家庄一次暴雨过程中的应用. 气象与环境科学, 30(3): 50~53李国翠, 李国平, 景华, 等. 2008a. 华北三站地基GPS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及其特征. 气象科学, 28(4): 389~394李国翠, 李国平, 连志鸾, 等. 2008b. 不同云系降水过程中GPS可降水量的特征. 高原气象, 27(5): 1066~1073李国翠, 李国平, 刘凤辉, 等. 2009a. 华北地区水汽总量特征及其与地面水汽压关系. 热带气象学报, 25(4): 488~494李国翠, 李国平, 刘凤辉, 等. 2009b. 华北地区地基GPS水汽反演中加权平均温度模型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32(1): 80~86李国翠,李国平,王丛梅,等.2010. 应用GPS可降水量和加密自动站资料对一次高空冷涡暴雨的分析.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S2):194~200李国平. 2007. 地基GPS遥感大气可降水量及其在气象中的应用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李国平, 黄丁发. 2004. GPS遥感区域大气水汽总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气象科技, 32(4) : 201~205李国平, 黄丁发. 2005. GPS气象学研究及应用的进展与前景. 气象科学, 25(6) : 651~661李国平, 黄丁发, 刘碧全. 2006a. 地基GPS遥感的成都地区夏季可降水量的日循环合成分析. 水科学进展, 17(2) : 160~163李国平, 黄丁发, 刘碧全. 2006b. 成都地区地基GPS观测网遥感大气可降水量的初步试验.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31(12) : 1086~1089李国平, 陈娇娜, 黄丁发, 等.2009. 地基GPS水汽实时监测系统及其气象业务应用.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34(11):1328~1331李国平等. 2010.地基GPS气象学,北京:科学出版社李天文,2003. GPS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李铁林, 刘金华, 刘艳华, 等. 2007. 利用双频微波辐射计测空中水汽和云液水含量的个例分析. 气象, 33(12): 62~68李薇, 李永振, 汤达章. 2006. 使用VIL选择人工增雨作业区域. 气象科学, 26(4): 432~435李薇, 金德镇, 郑娇恒, 等. 2005.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应用拓展浅析.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8(4): 275~280李延兴. 2000. 应用GPS 技术监测可降雨量试验研究. 大地形变测量, (1) : 14~23李延兴, 胡新康, 赵承坤. 1999. GPS 监测网数据处理方案研究. 测绘学报, 28(1):62~66李延兴, 徐宝祥, 胡新康, 等. 2000. 用地基GPS观测站遥测大气含水量和可降雨量的理论基础与试验结果. 中国科学(A辑), 30(增刊) : 107~110李延兴, 徐宝祥, 胡新康, 等. 2001. 应用地基GPS 技术遥感大气柱水汽量的试验研究. 应用气象学报, 12(1) : 61~69李征航, 徐晓华, 罗佳等. 2003. 利用GPS观测反演三峡地区对流层湿延迟的分布及变化.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8(4) : 393~396梁丰, 李成才, 王迎春, 等. 2003. 应用区域地基全球定位系统观测分析北京地区大气总水汽量. 大气科学, 27(2) : 236~244梁宏, 刘晶淼, 李世奎. 2006.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资源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1(4): 526~534林文鹏, 石婧, 王长耀. 2005. 滨江流域GPS 降水预报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长江科学院院报, 22(3): 25~28刘基余. 2003. GPS卫星导航原理与方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刘基余, 李征航, 王跃虎, 等. 1993. 全球定位系统原理及其应用. 北京:测绘出版社刘说安, 杨名. 1999. GPS估计可降水量: WVR约束法. 大气科学(台), 27(2): 131~140刘旭春, 王艳秋, 张正禄. 2006. 利用GPS技术遥感哈尔滨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分析. 测绘通报, (4) : 10~12刘旭春, 王艳秋, 张正禄, 等. 2006. 地基GPS遥感大气水汽含量中加权平均温度获取方法的比较分析.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2(2) : 38~40刘焱雄. 1999. 地基GPS技术遥感香港地区大气水汽含量.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28(3) : 245~248 刘焱雄, 陈永奇, H.B. Iz. 2000. 可降水分的误差分析.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25(5) : 105~107刘焱雄, 陈永奇, 刘经南. 2000.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确定对流层加权平均温度.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25(5) : 400~404刘焱雄, H. B. IZ., 陈永奇. 2000. GPS气象学中垂直干分量延时的精确确定. 测绘学报, 29(2): 172~180刘治国, 陶健红, 杨建才, 等. 2008. 冰雹云和雷雨云单体VIL演变特征对比分析. 高原气象, 27(6): 1363~1374刘志赵, 刘经南, 李征航. 2000. GPS技术在气象学中的应用. 测绘通报, (2) : 7~8刘志权, 方宗义, 徐建平, 等. 1996. 探测大气参数的GPS/MET方法. 气象科技, 146(2) : 1~7毛节泰. 1993. GPS的气象应用. 气象科技, 21(2) : 45~49刘国纬. 1997. 水文循环的大气过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 66~98刘世祥, 王遂缠, 刘碧,等. 2006. 兰州市空中水汽含量和水汽通量变化研究. 干旱气象, 24(1) : 18~22 吕弋培, 殷海涛, 黄丁发等. 2008. 成都地区大气平均温度建模及其在GPS/PWV计算中的应用研究.测绘科学, 33(4) : 103~105吕世华, 陈玉春, 苏志侠, 等. 1996. 区域暴雨增强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及其预报效果分析. 高原气象, 15(1): 1~10青盛, 吕弋培, 黄丁发,等. 2008. GPS水汽反演在成都地区的应用. 四川测绘, 31(3): 121~124曲建光. 2005. GPS遥感气象要素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武汉大学博士论文曲建光. 1999. 由Saastamoinen和Hopfied 模型推算水汽含量的比较与分析. 测绘工程, (4) : 22~27曲建光, 吴壮. 2001. 从GPS推算大气水汽的误差分析. 测绘工程, 10(4) : 24~26曲建光, 刘基余. 2004. 利用GPS数据推算大气水汽含量动态模型的研究. 测绘通报, (2) : 5~7曲建光, 魏旭东, 王泽民, 等. 2003. 在高海拔地区Saastamonien 与Hopfield 模型推算水汽含量差异的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8(4) : 397~399盛峥, 黄思训, 方涵先. 2004. 基于GPS掩星技术反演大气参数模型的优化. 全球定位系统, 6: 36~41盛峥, 黄思训, 张流青, 等. 2005. 利用GPS 技术探测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1) : 33~37沈桐立, 闵锦忠, 吴诚欧, 等. 1996. 有限区域卫星云图资料变分分析的试验研究. 高原气象, 15(1): 58~67石娟, 沈桐立, 王盘兴. 2009. 遗传算法同化GPS可降水量资料的研究与应用. 气象科学, 29 (5): 584~590宋淑丽. 2004. 地基GPS网对水汽三维分布的监测及其在气象学中的应用.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博士论文宋淑丽, 朱文耀. 2003. 区域GPS 网实时计算可降水量的若干问题.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刊, 24:20~24宋淑丽, 朱文耀. 2004. 地基GPS气象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最新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19(2) : 250~251 宋淑丽, 朱文耀, 丁金才等. 2003. 上海GPS综合应用网对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入梅过程的监测.天文学进展, 21(2) : 180~184宋淑丽, 朱文耀, 丁金才, 等. 2004. 上海GPS综合应用网对可降水汽量的实时监测及其改进数值预报初始场的试验. 地球物理学报, 47 (4) : 631~638宋淑丽, 朱文耀, 程宗颐, 等. 2004. GPS信号斜路径方向水汽含量的计算方法. 天文学报, 45(3) :338~346宋淑丽, 朱文耀, 丁金才, 等. 2005. 上海GPS 网层析水汽三维分布改善数值预报湿度场. 科学通报, 50(20) : 2271~2277隋立芬, 许其凤. 2000. 高程及卫星轨道误差对Z坐标的影响. 测绘学院学报, (2) : 91~94万蓉, 郑国光. 2008. 地基GPS在暴雨预报中的应用进展. 28(6): 697~702王柏春, 彭洪淼, 顾大权, 等. 2002. COSMIC及其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气象科学, 22(2):247~252王斌, 李树勇, 程强. 2002. GPS气象资料同化展望. 气象科技, 22(2) : 237~240王皓, 李国平, 陈娇娜. 2009. 运用GAMIT10.34解算成都地区的GPS可降水量.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4(5): 478~483王留朋, 过静珺, 金慧华等. 2005. GAMIT在LINUX操作系统上的安装和使用. 全球定位系统, 6: 43~46王黎俊, 孙安平, 刘彩红, 等. 2007. 地基微波辐射计探测在黄河上游人工增雨中的应用. 气象, 33(11): 28~3王天应, 施闯. 2007. GAMIT在PC机上的安装和使用. 地理空间信息, 5: 116~118王小亚, 朱文耀. 2003. GPS 监测电离层活动的方法和最新进展. 天文学进展, 21(1):33~40王小亚, 朱文耀, 严豪建. 1998. 地面GPS观测探测大气可降水量的方法和前景. 天文学进展, 16(2) : 136~142王小亚, 朱文耀, 严豪健, 等. 1999. 地面GPS探测大气可降水量的初步结果. 大气科学, 23(5): 605~612王鑫, 薛震刚, 杜晓勇, 等. 2002. GPS-L EO 掩星探测地球大气的方法. 全球定位系统, 5: 14~20王鑫, 薛震刚, 杜晓勇, 等. 2003. 利用无线电掩星观测数据反演大气水汽剖面. 电波科学学报, 18(4) : 462~465.王勇, 柳林涛, 刘根友. 2005. 基于水汽辐射计与GPS湿延迟的对比研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5(4) : 110~113王勇, 柳林涛, 梁洪有, 等. 2006. 基于GPS技术的高原与平原地区可降水量的研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6(1): 88~91王勇, 柳林涛, 郝晓光, 等. 准实时地基GPS可降水量的解算方案与可靠性研究.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23(2): 177~181王勇, 刘严萍, 柳林涛, 等. 2007. 区域GPS网对流层延迟直接推算可降水量研究. 热带气象学报, 23(5): 510~514汪俊寰, 史天元. 2000. 以全球定位系统估算大气湿延迟量. 测量工程(台), 42(3) : 3~16吴建军, 王鑫, 吕达任, 等. 2007. 北京可降水量变化特征的地基GPS观测与分析.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30(3): 377~382徐平, 尹继尧, 吴培稚, 等. 2006. 北京市GPS网解算时IGS站的选取实验.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1) : 49~52,62萧佐, 张东和. 2000. 通过GPS测量数据研究电离层电子总含量的逐日变化. 空间科学学报, 20(2): 97~102.谢娜, 王咏青. 2009. 基于GPS可降水资料的成都地区一次持续性暴雨的分析.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9(3): 55~59徐红, 甘德清, 王勇. 2010. 基于MA TLAB的GPS水汽自动处理系统的研究. 矿山测量, (1): 52~54徐晓华, 李征航, 罗佳. 2003. 利用GPS掩星资料反演地球中性大气参数折射角方法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 28 (5) : 598~592徐裕华. 1991. 西南气候. 北京:气象出版社严豪健, 郭鹏, 张贵霞, 等. 2003. 上海天文台GPS掩星技术研究现状.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刊, 24: 39~47杨光林, 刘晶淼, 毛节泰. 2002. 西藏地区水汽GPS 遥感分析. 气象科技, 30(5) : 266~272杨红梅. 1998. 用单站探空资料分析对流层气柱水汽总量. 气象, 24(9) : 8~11杨红梅, 徐宝样, 周秀骥. 2000. GPS资料在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气象科技, (4) : 32~34杨红梅, 何平, 徐宝祥. 2002. 用GPS资料分析华南暴雨的水汽特征. 气象, 28(5) : 17~21杨景梅. 1996. 我国可降水量同地面水汽压的经验表达式. 大气科学, 20(5) : 620~626杨景梅. 2002. 用地面湿度参数计算我国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及有效水汽含量方法的研究. 大气科学, 26(1) : 9~22杨力. 2001. 大气对GPS测量影响的理论与研究. 信息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杨露华, 叶其欣, 邬锐, 等. 2006. 基于GPS/Pwv资料的上海地区2004年一次夏末暴雨的水汽输送分析. 气象科学, 26(5) : 502~508姚建群, 丁金才, 王坚捍, 等. 2005. 用GPS可降水量资料对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分析. 气象, 31(4): 48~52岳迎春, 明祖涛, 俞艳.GPS站水汽压与可降水分关系的探讨, 测绘科学, 34(5): 164~164袁野, 王成章, 蒋年冲, 等. 2005. 不同云天条件下水汽含量特征及其变化分析. 气象科学, 25(4) :394~398袁招洪, 丁金才, 陈永林. 2004a. 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预报水汽与GPS 观测的比较研究. 大气科学,28(3) : 433~440袁招洪, 丁金才, 陈敏. 2004b. GPS观测资料应用于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的初步研究. 气象学报, 62(2) : 200~212岳迎春, 吴北平, 李征航. 2003. 地基GPS技术探测大气水汽含量的误差分析. 全球定位系统, (5): 14~17翟盘茂, 周琴芳. 1997. 中国大气水分气候变化研究. 应用气象学报, 8(3) : 342~351赵峰, 戴连君, 聂志锋, 等. 2006. GPS水汽含量自动处理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测绘科学, 31(6): 63~64 赵玲, 梁宏, 崔彩霞. 2006. 乌鲁木齐地基GPS数据的解算和应用. 干旱区研究, 23(4): 654~657赵有兵, 黄丁发, 顾利亚, 等. 2008. 利用地基GPS资料分析成都地区大气可降水量. 测绘工程, 17(1):14~19章红平, 刘经南, 朱文耀, 等. 2005. 利用地基GPS技术反演武汉地区大气可降水分. 天文学进展, 23(2) : 169~179张朝林, 陈敏, Kuo Ying-Hwa 等. 2005. “0017”北京特大暴雨模拟中气象资料同化作用的评估. 气象学报, 63(6) : 922~932家诚, 林之光. 1985. 中国气候.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222张学文. 1988. 新疆的空中水. 新疆气象, (7) : 1~7张学文. 2004. 可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力的关系. 气象, 30(2) : 9~11张瑜, 魏山城. 2005. Hopfield大气模型的精度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3(4): 46~49郑作亚. 2003. Bernese GPS 4.2版本数据处理软件的介绍与探讨.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24: 143~149周国君, 潘雄. 2006. GPS水汽遥感中加权平均温度获取方法研究.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9(4): 14~16周自江, 朱燕君, 姚志国, 等. 2006. 四川盆地区域性浓雾序列及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应用气象学报, 17(5): 567~573神田学. 2000. 首都圈局地对流性暴雨和GPS可能降水量的时空变化. 天气, 47(1) : 7~15(日文)新村典子. 2000. 首都圈GPS可能降水量和降水之间的统计关系. 天气, 47(9) : 635~642(日文) Ahmad B, G L Tyler. 1999. Systematic errors in atmospheric profiles obtained from Abelian inversion of radio occultation data: Effects of large-scale horizontal gradients. J. Geophys. Res., 104, (D4):3971~3992 Askne J, Nordius H. 1987. Estimation of tropospheric delay for microwaves from surface weather data. Radio Sci., 22:379~386Baker H C, Dodson A H, Penna N T,et al. 2001. Ground-based GPS water vapour estimation: potential for meteorological forecasting.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Solar-Terrestrial Physics., 63:1305~1314Balling R C. 1985. Warm season nocturnal precipitation in the Great Plains of the United States. J. Climate Appl. Meteor., 24:1381~1387Barros A P, Joshi M, Putkonen J, et al. 2000. A study of the 1999 monsoon rainfall in a mountainous region in central Nepal using TRMM products and rain gauge observations. Geophys. Res. Lett. ,27:3683~3686 Bevis M, Businger S, Herring T A, et al. 1992. GPS Meteorology: Remote sensing 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using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J. Geophys. Res., 97: 15787~15801Bevis M, S Businger, S Chiswell, et al. 1994. GPS Meteorology: Mapping zenith wet delays onto precipitable water. J. Appl. Meteor., 33:379~386Boudouris G. 1963. On the index of refraction of air, the absorption and dispersion of centimeter waves in gases. J. Res. Natl. Bur. Stand., 67:631~684Bouma H R, B Stoew. 2001. GPS observations of daily variations in the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content.Phys.Chem.Earth.(A), 26(6-8):389~392Braun J, C Rocken, R Ware. 2001. V alidation of line-of-sight water vapor measurements with GPS.Radio Sci., 36:459~472Braun J, C Rocken. 2003. Water vapor tomography within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using GPS. International Worhshop on GPS Meteorology. 14~17 Jan Tsukuba Japan.Businger S, R Chiswel, M Bevis,et al. 1997. The promise of GPS in atmospheric monitoring. Bull. Amer. Met. Soc., 77(1):5~7Chen Y L, A J Nash. 1994. Diurnal variation of surface airflow and rainfall frequencies on the island of Hawaii. Mon. Wea. Rev., 122: 34~56Coster A J, M Buonsanto, E M Gaposchkin, et al. 1990. Ionospheric and tropospheric path delay obtained from GPS integrated phase. Adv. Space Res., 10(8):105~108Dai A, F Giorgi, K E Trenberth. 1999. Observed and model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diurnal cycle over the contiguous United States. J. Geophys. Res., 104: 6377~6402Davis J L, T A Herring, I I Shaprio, et al. 1985. Geodesy by radio inter-ferometry:Effects of atmospheric modeling errors on estimates of baseline length. Radio Sci., 20: 1593~1607De Pondeca M and Zou X. 2001. A case study of the variational assimilation of GPS zenith delay observations into a mesoscale model.J Appl Meteor, 40:1559~1576Dodson A H, H C Baker. 1998. Accuracy of orbit for GPS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estimation. Phy.Chem.Earth, 23(1):119~124Duan Jingping, M Bevis, Fang Peng, et al. 1996. GPS meteorology: Direct estimation of the absolute value of precipitable water. J. Appl. Meteor., 35:830~838Elgered G, J L Davis, T A Herring, et al. 1991. Geodesy by radio inter-ferometry: Water vapor radiometry for estimates of the wet delay. J. Geophys. Res., 95: 6541~6555Emardson T, G E Range, J M Johansson. 1998. Three months of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with a network of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receiver. J. Geophys. Res., 103(D2):1807~1820 Feng D D, B M Herman. 1999. Remote sensing the Earth’s atmosphere using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The GPS/MET data analysis. J. Atmos. Oceanic Tech., 16: 989~1002Flores A, G Ruffini, A Rius. 2000. 4D tropospheric tomography using GPS slant wet delays. Ann.Geophysicae, 18: 223~234Foelsche U, G Kirchengast. 2001. Troposphere water vapor imaging by combination of ground-based and space-borne GNSS sounding data. J.Geophys.Res., 106:27221~27231Fujibe F. 1988. Diurnal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and thunderstorm frequency in Japan in the warm season, Pap. Meteor. Geophys., 39: 79~94Gaffen D, Elliot W P, Robok A. 1992. Relationship between tropospheric water vapor 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s observed radiosondes. Geophys, Res. Lett., 19:1839~1879Galina D, G Gendt, C Reigber. 1999. Operational water vapor estimation in a dense German network. IGS 1999 Technical Report, 375~384Ge M, E Calais. 2000. Reducing satellite orbit error effects in near real-time GPS 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 estimation for meteorology.Geophys. Res. Lett., 27:1915Gendt G, G Dick, C Reigber, et.al. 2004. Near real time GPS water vapor monitoring for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in Germany. J. Meteor. Soc. Japan, 82(1B):361~370Gradinarsky L P, Johansson J M, Bouma H R, et al. 2002. Climate monitoring using GPS.Phys Chen. Earth, 27:335~340Guo Y, Y H Kuo, J Dudhia et al. 2000. Four-dimensional variational data assimilation of heterogeneousmesoscale observations for a strong convective case. Mon.Wea. Rev. 128: 619~643Gutman S I, S G Benjamin. 2001. The role of ground-based GPS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in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GPS Solutions, 4(4):16~24Ha S Y, Y H Kuo, Y R Guo. 2002. Assimilation of ground-based GPS slant-path water vapor measurements and its impact on short-range prediction of pre-frontal squall line: An OSSE study. Proceedings of Third US-Korea Joint workshop on Storm Scale and Mesoscale Weathe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Boulder, CO, 2: 20~22Ha S Y, Guo Y R, Roken C. 2002. Comparison of GPS Slant Wet Delay Measurements with Model Simulations during the Passage of a Squall Line. Geophys Res Lett, 29(23):2113~2116Henk K B, H V an der Marel, G A Andre, et al. 2002. Integrated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estimates from a regional GPS network.J. Geophys. Res., 107, 10.1029/2000JD000094Herring T A. 1992. Modeling atmospheric delays in the analysis of space geodetic data. Symposium on Refraction of Transatmospheric siginals in Geodesy. 36:243~248Hopfield H S. 1971. Tropospheric effect on electromagnetically measured range: prediction from surface weather data. Radio Science, 6:357~367Hugentobler U, S Schaer, P Fridez. 2001. Bernese GPS software version 4.2, Astronomical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BerneIngold T, R Peter, N Kampfer. 1998. Weighted mean trop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transmittance determination at millimeter-wave frequencies for ground-based applications. Radio Sci., 33(4): 905-918 Iwabuchi T, I Naito, N Mannoji. 2000. A comparison of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retrieved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with the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analysis data over the Japanese Islands.J.Geophys.Res., 105:4573~4585Iwabuchi T, Y Shoji, S Shimada et al. 2004. Tsukuba GPS dense net campaign observations: Comparison of the stacking maps of post-fit phase residuals estimated from three software packagesr. J. Meteor. Soc. Japan, 82(1B):315~330Iwasaki H, Mik. T 2001. Observational study on the diurnal variation in precipitable water associated with the thermally induced local circulation over the “Semi-Basin” around Maebashi using GPS data. J. Meteor. Soc. Japan, 79:1077~1091Iwasaki H, T Miki. 2002. Diurnal variation of convective activity and precipitable water over the "Semi-Basin"-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the evening convective activity maximum. J. Meteor. Soc. Japan, 80: 439~450Iwasaki H. 2004. Diurnal variation with dual maxima of precipitable water and convective activity in summer season around Mt. Tanigawa in the north Kanto district, Japan. J. Meteor. Soc. Japan, 82:805~816 James F, M Bevis, et al. 2000. El Nino,water vapor,and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eophys. Res. Lett., 27(17):2697~2700James L D, G Elgered, A E Niell, et al. 1993. Ground-based measurement of gradients in the “wet” radio refractivity of air.Radio Sci., 28:1003~1018Janes H W, R B Langley. 1991. Analysis of troposheric delay prediction models: comparisons with ray-trac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GPS relative positioning. Bull.Geod., 65:151~161Kimura F, T Kuwagata. 1995. Horizontal heat fluxes over complex terrain computed using a simple mixed-layer model and a numerical model. J. Appl. Meteor., 34:549~558Kondo H. 1990. A numerical experiment of the "extended sea breeze" over the Kanto Plain. J.Meteor. Soc. Japan, 68:419~434Kondo H. 1990. A numerical experiment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ea breeze and valley wind to generatethe so-called "extended sea breeze." J.Meteor. Soc. Japan, 68: 435~446Kubota H, T Nitta. 2001. Diurnal variations of tropical convection observed during the Toga-Coast. J. Meteor. Soc. Japan, 79, 815~830Kuo Y H, X Zou, Y R Guo. 1996. V ariational assimilation of precipitable water using a nonhydrostatic mesoscale adjoint model, Part I:Mositure retrieval and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Mon. Wea. Rev., 148:122~147Kuo Y H, Y R Guo, E R Westerwater. 1993. Assimilation of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into mesoscale numerical model.Mon.Wea.Rev., 121:1215~1238Li G P , Fujio Kimura, Tomonori Sato, et al. 2008. A composite analysis of diurnal cycle of GPS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in central Japan during calm summer day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92(1~2):15~29Li G P, Huang D F, Liu B Q, et al. 2007. Experiment on Driving Precipitable Water V apor from Ground-Base GPS Network in Chengdu Plain.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10(3):181~185Liou Y A, C Y Huang, Y T Teng. 2000. Precipitable water observed by ground-based GPS receivers and microwave radiometry. Earth, Planets, and Space, 52(6), 445~450Liou Y A, C Y Huang. 2000. GPS observation of PW during the passage of a typhoon. Earth, Planets, and Space, 52(10):709~712Liou Y A, Y T Teng, T V an Hove, et al. parison of precipitable water observations in the near tropics by GPS, microwave radiometer, and radiosondes. J. Appl. Meteor., 40(1): 5~15Lubomir P, P JarLemark. 2004. Ground-based GPS tomography of water vapor: Analysis of simulated and real data. J. Meteor. Soc. Japan, 82(1B): 551~560MacMillan D S. 1995. Atmospheric gradients from 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observations.Geophys. Res. Lett., 22:1041~1044Manabu Kanda. 2003. GPS Meteorology: Ground-bsed and space-borne application. Proceedings of GPS Meteorology[C]. Tsukuba, Japan, 3~12Mendes V B, R B Langley. 1999. Tropospheric zenith delay prediction accuracy for high-precesion GPS positioning and navigation. Navigation, 46(1):25~33Mao J T, Li C C, Li J G. 1998. GPS remote sensing precipitable water in the typhoon and severe storm back-ground. Proceedings of SPIE-Optical Remote Sensing of the Atmosphere and Clouds,329~335 Murata F M, D Yamanaka, M Fujiwara, et al. 2002. Relationship between wind and precipitation observed with UHF radar, GPS rawinsondes and surface meteorological instruments at Koto Tabang, West Sumatra during September-October 1998. J. Meteor. Soc. Japan, 80:347~360Niell A E. 1996. Global mapping functions for the atmosphere delay at radio wavelengths.J. Geophys. Res., 101(B2):3227~3246Ohasawa T, H Ueda, T Hayashi, et al. 2001. Diurnal variation of convective activity and rainfall in tropical Asia. J. Meteor. Soc. Japan, 79:333~352Ohtani R. 2001. Detection of water vapor variations driven by thermally-induced local circulations using the Japanese continuous GPS array. Geophys. Res. Let., 28:151~154Ohtani R, I Naito. 2000. Comparisons of GPS-derived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s with radiosonde observations in Japan. J. Geophys. Res., 105:26917~26929Okamura O and Kimura F.Behavior of GPS-derived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in the moutain lee after the passage of a cold front.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03,30(14):1746-1749Oki T, K Musiake. 1994. Seasonal change of the diurnal cycle of precipitation over Japan and Malaysia. J. Appl. Meteor., 33:1445~1463Parsons D, J Machol, et al. 1999. Preliminary progress on improving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water vapor.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5):89-92Robert A M,Businger S,Gutman S I,et al.A Lightning Prediction Index that Utilizes GPS Integrated Precipitable Water V apor. Weather and Forecasting,2002,17:1034-~1046Reigber C. 2002. Water V apor Monitoring for Weather Forecast. GPS World, 13(1):18~27Riley G T, M G Landin, L F Bosart. 1987. The diurnal vari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across the central Rockies and adjacent Great Plains. Mon. Wea. Rev., 115:1161~1172Rocken C R, R H Ware,T V an Hove, et al. 1993. Sensing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with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eophys. Res. Lett., 23 (20): 2631~2634Rocken C, T V an Hove, M Johnson, et al. 1995. GPS/STORM-GPS sensing 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for meteorology. J.Atmos. and Ocean. Tech., 12: 468~478Rocken C, R Anthes, M Exner,et al. 1997. Analysis and validation of GPS/MET data in the neutral atmosphere. J. Geophys. Res., 102: 29849Rocken C S, J Sokolovskiy, M Johnson, et al. 2001. Improved mapping of tropospheric delays. J. Atmos. Oceanic Technol., 18: 1205-1213Ross R J, S Rosenfeld. 1997. Estimating mean weighted temperature of the atmosphere for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applications. J. Geophys. Res., 102:21719~21730Ross R J, S Rosenfeld. 1999. Correction to “Estimating mean weighted temperature of the atmosphere for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applications”. J. Geophys. Res., 104: 27625Saastamoinen J. 1975. Atmospheric correction for the troposphere and stratosphere in radio ranging of satellites. The Use of Artificial Satellites for Geodesy, Geophys. Monogr., Ser.15, 247~251Sato T, F Kimura. 2003. A 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study on diurnal cycle of mountain lee precipitation. J. Atmos. Sci., 60, 1992~2003Sato T, F Kimura. 2005. Diurnal cycle of convective instability around the central mountains in Japan during the warm season. J. Atmos. Sci., 62, 1626~1636Seko H, S Shimada, H Nakamura,et al. 2000. Three-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vapor estimated from tropospheric delay of GPS data in a mesoscale precipitation system of the Baiu front.Earth, Planets, and Space, 52:927~933Shoji Y, H Nakamura, T Iwabuchi, et.al. 2004. Tsukuba GPS dense net campaign observation : Improvement in GPS analysis of slant path delay by stacking one-way postfit phase residuals. J. Meteor. Soc. Japan, 82(1B): 301~314Smith T L, S G Benjamin, B E Schwartz, et al. 2001. Using GPS-IPW in a 4-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Earth, Planets and Space, (51):101~105Smith T L, Benjamin S G, Gutman S I, et al. 2007. Short-range forecast impact from assimilation of GPS-IPW observations into the rapid cycle [J]. Mon Wea Rev, 135:2914~2930Srikanth Gorugantula. 2005. A GPS-IPW based methodology for forecasting heavy rain events. Master dissertation, The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Stoew B, G Elgered. 2004. Characterization of atmospheric parameters using a ground-based GPS network in north Europe. J. Meteor. Soc. Japan, 82(1B): 587~596Takagi T, F Kimura, S Kono. 2000. Diurnal variation of GPS precipitable water at Lhasa in premonsoon and monsoon periods. J. Meteor. Soc. Japan, 78:175~179Thayer G D. 1974. An improved equation for the radio refractive index of air. Radio Sci., 9: 803~807. Tregoning P, R Boers, D O'Brien. 1998. Accuracy of absolute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estimates from GPS observations. J. Geophys. Res., 103 (28):701710。
论述GPS技术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
论述GPS技术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下迅速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一代精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GPS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接受设备部分组成。
GPS技术具有测站间无通视、精度高、观测时间短、提供三维坐标、全天候和自动测量的特点,能作为先进的测量手段和新的生产力,已经融入了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应用领域。
目前,GPS技术在交通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GPS技术将在交通工程领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交通工程是从道路工程学中派生出来的一门学科,它把人、车、路、环境及能源等与交通有关的几个方面综合在道路交通这一统一体中进行研究,以寻求道路通行能力最大、交通事故最少、运行速度最快、运输费用最省、环境影响最小、能源消耗最低的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案,从而达到安全、迅速、经济、方便、舒适、节能及低公害的目的。
GPS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城市道路规划、车辆导航、车辆实时监控车辆运营管理,从而使城市路网中的公共交通处于最佳状态。
同时可以使车辆与道路的功能智能化, 解决城市公共交通拥挤问题,改善行车安全,提高运行效率。
GPS技术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主要如下:一、道路规划。
GPS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目前主要是用于建立各种道路工程控制网及测定航测外控点等。
随着高等级公路的迅速发展,对道路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已逐步采用GPS技术建立线路首级高精度控制网,然后用常规方法布设导线加密。
由于无需通视,可构成较强的网形,提高点位精度,同时对检测常规测量的支点也非常有效,减少了常规方法的中间环节,因此,速度快、精度高,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车辆导航。
利用GPS 可以实现车辆导航系统。
由下图所示,基于GPS 实现的车辆导航系统由GPS 接收机、微处理器、车辆导航软件、显示器、地理信息系统组成。
工程测量中GPSRTK技术的应用研究
工程测量中GPSRTK技术的应用研究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工程测量科技的进步,以及工程建设中对测量精度、自动化和准确性的内在要求,GPSRTK技术便应用而生。
其作为一项专业性技术活动,能够有效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其通过24小时不间断的全方位全天候定位能极大提升工程测量效率,对于满足我国大型工程建设要求和提升建设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加强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学术研究意义。
基于此,今天本文主要就工程测量中GPSRTK技术的应用研究这一论题给大家进行阐述和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工程测量 GPSRTK技术应用一、工程测量中GPSRTK技术基础内容概述1、工程测量主要是指工程建设在勘察设计、工程整体规划、工程施工和运营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测量工作的总称。
其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满足建设工程准确、全面的空间数据要求,对于工程主体的质量和施工方案的制定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GPSRTK技术又称为实时动态差分法,准确来说是工程测量中所使用到的两种技术,即GPS和RTK技术的合称。
其作为GPS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加强版,是GPS技术的新方向和发展趋势。
其定位系统主要由基准站和流动站两组,通过在实时工程定位测量中引入无线通信技术,从而确保数据传输的移动性,进而提升工程测量的精度。
专业级设备甚至可以满足厘米级的精度要求,从而可以为某些特定的工程测量需求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二、工程测量中GPSRTK技术的理论基础和特点分析GPSRTK技术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技术,必须先对其原理和特点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效果。
1、GPSRTK技术主要工作原理是基于载波相位的差分实时GPS技术,其技术基础是载波相位观测值,可实时提供3D定位坐标。
其中,基准站和流动站必须保持一致,这两者要跟踪至少4颗卫星。
其具体工作流程为:基准站实时观测卫星,同时其配合电台的参与将相关测站坐标、载波相位观测值、伪距观测站、接收机工作状态和卫星跟踪信号等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传送给移动站接收机,控制手簿负责采集GPS观测数据和基准站传输过的型号,运用差分和平差进行处理,最后得到移动站高程和坐标值。
gps solution文章参考文献的格式
一、引言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一种依靠卫星定位实现全球定位的技术系统。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GPS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涵盖了军事、航海、航空、车辆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等多个领域。
在GPS技术使用过程中,参考文献的格式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记录和展示研究的成果,为其他研究人员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从文献名称、作者、刊物名称、出版日期等方面介绍GPS解决方案文章参考文献的格式。
二、文献名称格式1. 期刊文章:作者. 文献题目[J]. 刊物名称, 出版年份, 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例如:Smith A, Johnson B. GPS technology in navigation system[J]. Applied Geography, 2015, 35(2): 123-136.2. 会议论文:作者. 文献题目. 会议名称, 会议地点, 会议时间. 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份: 起止页码.例如:Brown C, White D. Application of GPS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ecision Agriculture, Beijing, China, 2018.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8:56-68.3. 专著:作者. 书名. 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份: 起止页码.例如:Johnson E. GPS and Its Applications. New York: Springer, 2017: 102-115.三、作者格式在参考文献中,作者的格式应当遵循姓在前、名在后的原则,并用逗号隔开。
若参考文献中存在多个作者,应当列出所有作者的尊称。
例如:Lee, David; Smith, John四、刊物名称格式在参考文献中,刊物名称应当使用标准的缩写格式,如期刊的缩写格式为J.,会议论文的缩写格式为In:。
GPS 第一章 绪论
参考文献:1、台军是否有能力反制“北斗”导航系统
2、北斗一号系统的工作原理
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静止卫星
• 如果卫星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等,则称 为地球同步卫星。如果轨道倾角再等于零,即 卫星位于赤道上空,且为圆轨道,则卫星相对 地球静止,称为地球静止卫星。由于地球同步 卫星大都采用i=0,因此一般将地球同步卫星 理解为地球静止卫星,不再区分。 • 从地球上看,地球同步卫星就象高悬在赤道上 空的不动的转播站,对广播通信特别有利。地 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56分4秒,由"环绕速度表" 查出地球同步卫星高度为35,786km。三个互成 120 角的地球同步卫星即可覆盖全球,实现全 球转播。
GPS原理及应用
参考书目
• 1、《卫星导航系统概论》边少锋等著,电子 工业出版社。 • 2、《 GPS测量操作与数据处理》魏二虎等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 3、《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其应用》 周忠谟等 编著 , 测绘出版社。 • 4、《GPS原理及应用》李天文编著,科学出版 社。 • 5、《 GPS 定位技术及其应用》李明峰等编著, 国防工业出版社。
现代生活离不开 以为卫星为代表 的太空技术
(二)GPS的特点
1、服务空间范围广
GPS卫星覆盖全球范围,能够满足陆地、海洋、航空 航天用户的需要。
2、功能多、精度高
能够为用户提供动态目标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 间信息,绝对定位能达到米级,相对定位达到厘米级 的精度。
3、全天候性
GPS测量可以不受天气和昼夜变化的影响,优越于传 统的测量方式
GPS、GLONASS和伽利略系统比较
卫星系统 GPS GLONASS 伽利略系统
卫星数
轨道面数 轨道倾角 平均高度(km) 周期(h/m) 卫星射电频率L1 卫星射电频率L2
GPS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蒋星
GPS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蒋星发布时间:2021-06-01T11:25:45.20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作者:蒋星[导读] 摘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针对目前建筑工程测量应用GPS-RTK技术过程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测量技术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优化控制的方法策略。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城乡规划编制中心 635099摘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针对目前建筑工程测量应用GPS-RTK技术过程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测量技术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优化控制的方法策略。
结果表明,只有在明确建筑工程测量工作开展要求以及所处环境条件背景下,才能使GPS-RTK技术应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研究人员应将其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以推动涉及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GPS测绘技术;工程测量;应用引言建筑工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建设,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就意味着建筑工程的品质需求被不断提高。
在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之下,工程质量更是成为各个建筑企业持续发展的命脉,受到建筑行业的高度关注及重视。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日益先进,在技术应用及质量控制方面获得快速提高,促进建筑行业更加完善及规范化发展。
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突破了原来工程建设服务的理念,其涉及范围更广、功能性更强,在工程前期堪探设计、中期施工以及后期竣工验收各个阶段,建筑工程测量技术都与之息息相关。
1GPS测绘技术的主要优点1)高精度工程测绘中GPS技术的运用获得的最终测量结果具有高精准度,GPS在运用时,精准度与红外仪相似,同时此种技术在运用时受环境影响较小。
因此测绘工作在开展时可以充分运用这一优势,即使在环境复杂、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也可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除此之外,此种技术在使用时能够在短时间对长距离进行科学定位,并保证定位的精准程度。
采集的数据使用WGS84坐标系下具体坐标,一般情况下自定义使用西安80坐标,西安80坐标需了解所在地区实际中央经线以及三参。
GPS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测量的应用_4
GPS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测量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09-03T08:28:17.625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第12期作者:迟鸿超胡晓喆[导读] 道路和桥梁的地质条件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迟鸿超1 胡晓喆2身份证号码:21062319911025****身份证号码:21011319900103****摘要:道路和桥梁的地质条件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因此,项目的可行性和质量没有保证。
为了提前对桥梁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测量,工程必须有序进行,从而有效控制桥梁施工的质量问题。
GPS测量技术对道路梁的施工有着重要的影响。
保证测量精度,成本低,对气候和环境没有影响。
如果将其引入桥梁施工测量,将有效地保证提高施工组织管理水平。
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桥梁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效率。
关键词:GPS技术;道路和桥梁;工程测量;工程应用一、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概述应用中的GPS接收机可以通过测量无线电传输时间,从而确定传输距离和位置。
这种全球定位系统通常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卫星定位系统,包含以下几种形式:全球高精度全球定位系统网络,主要用于科学研究。
地理测绘中均采用PIK定位和差分GPS定位。
PIK主要是通过载波相位观测,然后发展成为实时动态定位技术。
差分的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是一种主要采用基准站进行传递、修改和定位的定位方式。
GPS技术在各个方面有不同的优势。
GPS测量技术自动化程度高。
在通常的观察任务中,测量任务只能通过简单的操作来完成。
收集环境天气数据,实时监控设备,必要时关闭开关。
最重要的是可以完成其他复杂的卫星跟踪,获得其他测量记录。
GPS接收机体积小,便于运输携带,所以即使在外面测量,也只需要按下仪器开关。
定位精度高。
根据相关数据,全球定位系统在50公里基线的定位精度可达百万分之一。
当基线在100公里到500公里之间时,定位精度是百万分之几。
GPS卫星数量庞大,分布均匀。
不仅覆盖率有保证,而且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进行观察。
科技论文1500字
科技论文1500字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科技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科技论文1500字,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科技论文1500字篇一GPS的应用探究摘要: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的用于军事部门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历时20年,耗资200多亿美元,分三阶段研制,陆续投入使用,并于1994年全面建成。
GPS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精密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
因此,GPS技术率先在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海洋测量、城市测量等测绘领域得到了应用.关键词:GPS定位系统;公路工程;控制测量一、引言目前,GPS精密定位技术已广泛的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尤其在我国公路的应用上发挥的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先了解一下GPS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在测量领域的应用特点。
1.1GPS系统的组成GPS全球定位系统由空间卫星群和地面监控系统两大部分组成,除此之外,测量用户当然还应有卫星接收设备。
1.1.1 空间卫星群GPS的空间卫星群由24颗高约20万公里的GPS卫星群组成,并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各平面之间交角为60o,轨道和地球赤道的倾角为55o,卫星的轨道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这样可以保证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地平线以上可以接收4到11颗GPS卫星发送出的信号。
1.1.2 GPS的地面控制系统GPS的地面控制系统包括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主控站的作用是根据各监控站对GPS的观测数据计算卫星的星历和卫星钟的改正参数等并将这些数据通过注入站注入到卫星中去;同时还对卫星进行控制,向卫星发布指令,调度备用卫星等。
监控站的作用是接收卫星信号,监测卫星工作状态。
注入站的作用是将主控站计算的数据注入到卫星中去。
汽车导航技术
汽车导航技术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汽车导航技术【摘要】全球定位系统(GPS)是本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是美国独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
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re the 1970s by the U.S. armed forces jointly developed the new generation space satellite navigation and positioning system. Its main purpose is for land, sea and air three areas to provide real-time, all-weather and global navigation services, and used for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232th monitoring and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and some other military purpose, is the dominating the global strategy important component. After more than 20 years of research experiment, $30 billion dollars, to March 1994, global coverage up to 98% of 24 star GPS satellite constellation completed.【关键字】全球定位系统(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无线技术(Wireless technology)信号接收(Receiving signal)车辆跟踪和车辆导航(Vehicle tracking and vehicle navigation)一、汽车导航系统简介具有GPS全球定位系统功能,能让驾驶者在行驶时随时随地知道自己的所在位置和所行驶路线,汽车导航具有语音自动导航、最佳路径搜索等功能,能使驾驶者一路捷径,畅通无阻,集成的办公、娱乐功能能让出行者驾驶轻松,高效出行。
GPS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GPS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测绘工程测量方面不断进步。
在工程施工中,工程测量占据重要位置,是必须要经历的主要环节之一。
通常情况下,施工质量要求越高,对工程测量准确度的要求越高。
在工程建设初期,测量发挥着工程定位功能,要尽可能降低误差,从而为工程施工奠定良好基础。
本文明确了GPS测量技术概述及GPS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希望为工程测量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GPS;工程测量引言在步入工业4.0时代后,信息化、数字化、科技化成为我国工程领域变革发展的主要方向。
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及行业市场发展现状来看,现代工程测绘领域已涌现出了大量的新技术和新工具,如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无人机技术、三维建模技术等。
这些技术能够从空间定位、影像采集、图像绘制等角度出发,在突破传统人工限制、淡化传统人为风险的基础上,赋予测量信息、测绘成果以更高的利用价值,从而实现工程测量综合效益的大幅度提升。
1GPS测量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在现代工程测量中, GPS测量技术也属于一种数字测绘技术,其应用的比较广泛,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地球卫星对我国陆地、空中以及海洋等多个区域的建筑物进行三维定位,目前主要被应用于卫星测绘的早期阶段。
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测量所用的GPS通过地球卫星捕捉到需要测量的信号、然后接收相关的信息,最后将捕捉到的信号放大,在后台系统经过交换处理就能获得更为准确的测绘数据,最后将这些得到的准确的数据反馈给地面人员。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应用GPS系统进行数据处理能够让现在工程测绘人员和制图人员为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建设做好相关准备,获得准确的地理位置信息后,为后续工作等高效进行做好了保障。
目前我国在GPS测量技术的应用方面已经趋于完善,尤其是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比如电信线路、大坝工程、大型石油勘探工程、大型水利工程等的建设中都应用到了GPS测量技术, GPS测量技术能够为项目的顺利建设提供重要基础设施的相关数据信息, GPS系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相关基础设施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帮助测绘人员找到基础设施的正确位置,为项目的施工建设提供数据支持,这样一来,现代化建筑工程建设的效率也就随之提升。
导航技术论文
导航技术论文导航是引导某一设备,从指定航线的一点运动到另一点的方法。
店铺整理了关于导航的技术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导航技术论文篇一导航定位技术研究【摘要】本文针对导航定位技术的研究现状,给出单一定位技术GPS所存在定位盲区不足问题,给出组合导航定位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导航;无线定位;GPSNavigation and Positioning Technology ResearchFU Cheng-biao(School of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Qujing Normal College, Qujing Yunnan 655011,China)【Abstract】Navigation and positioning technology research for the status quo,this paper given the existence of a single positioning technology GPS positioning blind shortage,and given combination of navigation and positioning solutions.【Key words】Navigation;Wireless location;Project driven method;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0 引言众所周知,跟踪定位运动的目标,关键在于获取到目标的位置信息,通过目标的位置信息构成一定的运动轨迹,从而确定目标的运动方向。
在目前的无线导航定位技术中,常用的GPS定位技术,但由于GPS定位技术存在盲区[1],比如下在地方停车场位置、深山峡谷中、高楼大厦间等地理区域都存在严重的定位盲区,使得GPS卫星信号收到严重的遮挡,从而无法确定目标的位置信息,不能判断目标的运动方向,导致跟踪任务的失败。
GPS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GPS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着突飞猛进的提高。
在建筑业,由于全国各地大型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的增加,传统的施工工艺也难以适应新型建筑规定。
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GPS全球定位系统在工程项目测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且还获得了很多成效与造就, 但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
关键词:GPS;工程测量;应用引言与传统工艺相比,GPS测量技术具备更多的优势,例如准确度高、高技术成分与短施工期。
最主要的是GPS的测量范畴获得了合理扩展,不再是以比较传统的测角、激光测距方法来进行测量。
对于我国的测绘工作来说,有关技术工作人员可以利用GPS包含的定位系统技术来搭建GPS网,向工程项目测绘单位传送现场测量得到的信息,也使测量相关工作的准确度与持续性得到保障。
1工程测量的定义及发展趋势工程项目测量是对项目开展测量所根据的基础理论、选用方法与应用的专业技术,贯穿于建设工程的全过程。
其测量结果为建筑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提供了参考,最终结果精确性将直接影响全部建筑工程的质量。
随着近几年的工程设计飞速发展,同时对测量的精准度也有严格的要求,利用传统式仪器进行交互式测量已无法满足当代建设工程施工的需求,因此在项目测量中引入GPS等测量仪来开展远程操作测量的工作,并且测量到对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数据可视化解决,完成由静态数据测量向动态性测量、人工测算向智能化系统计算的转变。
2GPS构成GPS由客户机器设备、室内空间卫星及其地面操纵等部分组成。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其业务范围也由最初的导航系统渐渐地向工程测绘方向拓展。
2.1空间卫星GPS空间卫星中主要包含24颗卫星。
其中工作中的卫星有21颗,路轨预留卫星有3颗。
这24颗卫星在6个轨道平面上分布均匀,与地面之间的平均高度在20200km上下,这24颗卫星运作一周的时间大约为118min。
此部分为数据信号传输的重要部分,卫星利用无线通信波向地面接收器传送一部分数据信号,促使地面接收器利用电子计算机等设施时刻关注着卫星的定位信息。
GPS星历参数比例因子的确定研究
面的 限制 , 算法要 求最 短 的计算 时 间 。 该
( )存 储 量—— 要 充 分 利 用 存储 量 并 应 和 工 4
作 周期 、 承性 以及 精度 进行 比较 折衷 。如 果需 要 继 以其 它 因素 为代 价来 节 省存储 , 么就 要牺 牲清 晰 那
2 比例 因子 的 简要 分析
GAL
以本 文将 只对 GP S的 星历参数 进行 讨论 。 G S广 播 星 历 参 数 及 用 户 算 法 是 用 户 使 用 P
号 的变 化 , 需将 最 高 位作 为符 号 比特 , 真 正 的 比 其 特数 其 实为“ 比特数 一 1 。 ” 我们 知 道 , 选 择 GP 在 S星历 参 数 及 其 计算 方
GP S和 GL NAS O S作 为 当今 世界 上在 轨运 行 的两
在 20 0 4年 1 2月公 布 的 GP S接 口说 明文档[] 1 2
中, 绍 星 历 参 数 的 表 2 一I 表 3 - 都 有 介 0I I和 0I中
“ . f B t ” “ c l a t r L B) 和 “ f cie No o is 、 S ae F co ( S ” Efe tv
收 稿 日期 :0 6l一2 2 0 一l2
2 0 . / 球 定 位 系 统 072全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 学 基 金 项 目( 0 70 14 6 4 0 ) 4 4 4 0 、0 0 0 3
法时 , 主要 考虑 四种 因素 , 按重要 性 排序 为精 度 、 继 承性 和清 晰度 、 作周 期 以及存 储量 , 工 概述 如 下[ : 2 ] ( )精 度—— 在偏 心率 e 0 0 1 ≤ . 3时 , 计算 方 法
GPS系统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GPS系统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GPS系统可以为全球任意地点,任意多个用户有效的提供全天候、高精度、连续实时的三维定位、三维测速及高精度时间基准。
由于这一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时间基准等应用方面的高效率和高精度,早期为军事服务,现已在各个学科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地质勘测及大地测绘等领域则较早的引入了GPS技术。
包括地质能源资源勘探、各类工程测量、板块移动、地震监测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在大量使用GPS定位技术[1],其中定位方法有:伪距差分定位法、载波相位差分定位测量及干涉测量等,以及后续发展的三重差算法等。
所以在勘探过程中合理选择定位技术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好的结果。
28736我国在工程项目及科研领域使用GPS技术进行定位已有多年历史,中国科学院、地质矿产部等单位及部门相继从美国购入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早在1986年我国在西北边疆地区完成了卫星定位网。
由于我国处于多震的位置,地处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这两个地震带交界处,是地球上目前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物探局自1988年引进GPS技术,已组建了5个卫星定位队,至今已为油气资源勘探提供近3000个卫星定位点,充分保证在复杂困难地区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塔里木油气资源勘探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内蒙古的二连盆地的测绘工作同样也大量依托GPS技术。
目前技术水平,我国静态定位精度完全可达到毫米级,动态定位精度达。
如今使用广泛的定位方法有两种:第一是利用普通手持GPS工作,此方式在精度要求较低(误差10m)情况下定位,如地质考察、地质取样、大范围进行重力勘测以及电法和磁法勘探等。
其次就是采用专门的差分GPS定位技术和设备,其精度可达厘米级甚至毫米级,故广泛应用在定位精度要求较高的环境中,如地震炮点及接收点测量、小范围内地球物理勘测和工程勘探。
源自!六%维^;论:文(网.加7位QQ3249'114上述方法在小范围内勘探领域基本上不存在时间及成本问题,但在万道/十万道级大规模3D地震勘探工程中需多次进行数十万个接受点的定位测量,时间成本及经济成本严重制约了当今3D地震勘探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charilen=0,flen=0,i;
ucharmask=0;
double res;
while(1)//得பைடு நூலகம்整数和小数的长度
{
if(*p==','||(*p=='*'))break;
if(*p=='.')
{
mask=1;
p++;
}
else if(*p>'9'||(*p<'0'))
{
break;
}
if(mask==1)flen++;
elseilen++;
p++;
}
for(i=0;i<ilen;i++)//得到整数部分
ires+=NMEA_Pow(10,ilen-1-i)*(buf[i]-'0');
if(flen>4)
flen=4;
dx=flen;//小数点位数
for(i=0;i<flen;i++)
write_com(0x06);
write_com(0x01);
write_com(0x80);
}
ucharNMEA_Comma_Pos(uchar*buf,ucharcx)
{
uchar*p=buf;
while(cx)
{
if(*p=='*'||*p<' '||*p>'z')
return 0xff;
if(*p==',')
{
gpsx->longitude=NMEA_Str2num(p1+posx)/NMEA_Pow(10,2);
}
}
void main()
{
gpsx=(nmea_msg*)malloc(sizeof(nmea_msg));
init();
while(1)
{
if(flag==1)
{
ES=0;
flag=0;
if((date=='M'||flag2==1))//寻找$GPRMC中的R
ucharposx;
//p1=(uchar*)strstr((uchar*)buf,"MC");
p1=buf;
posx=NMEA_Comma_Pos(p1,3);
if(posx!=0XFF)
{
gpsx->latitude=NMEA_Str2num(p1+posx)/NMEA_Pow(10,2);
}
}
}nmea_msg;
nmea_msg*gpsx;
char flag,flag2,flag3;
/*
flag2,flag3来接受gprmc的标志
flag是中断标志位
*/
char date;
uchardx,dataresult;
double temp1;
ucharidatabuffer[100]={0}; //从串口接收的数据
write_data('a');
write_data('t');
write_data(':');
temp1=gpsx->latitude;
dataprocess(temp1);
write_data('N');
NMEA_GPRMC_Analysis2(gpsx,buffer);
write_com(0x80+0x40);
{
fres+=NMEA_Pow(10,flen-1-i)*(buf[ilen+1+i]-'0');
}
res=ires+fres/NMEA_Pow(10,flen);
return res;
}
void NMEA_GPRMC_Analysis1(nmea_msg*gpsx,uchar*buf)
{
uchar*p1;
{
flag2=1;
if(date=='M')
{
i=0;
}
if(i>100)
{
i=0;
continue;
}
if(date=='*')
flag2=0,flag3=1;
}
if(flag3==1)
{
i=0;
flag3=0;
NMEA_GPRMC_Analysis1(gpsx,buffer);
write_data('l');
sbitlcdrw=P3^6;//1^5//3^6
ucharcode table[]={0x30,0x31,0x32,0x33,0x34,0x35,0x36,0x37,0x38,0x39};
//设置gps储存数据的结构体
typedefstruct
{
double latitude;
double longitude;
else
write_data(table[bai]);
shi=((shu%1000)%100)/10;
if(shi==0&&qian==0&&bai==0)
write_data(' ');
else if(shi==0&&bai!=0&&qian!=0)
write_data('0');
else
write_data(table[shi]);
delay(5);
lcden=0;
}
voidclear_buffer(void)
{
intk ;
for( k=0;k<100;k++)
buffer[k]=0;
i=0;
}
voiddataprocess(double x)
{
intxdatashu,qian,bai,shi,ge,i;
double f;
shu=(int)x;
clear_buffer();
}
ES=1;
}
}
}
voidser() interrupt 4
{
RI=0;
date=SBUF;
flag=1;
buffer[i]= date; //存取串口接收的数据
i++;
if(i==100)
i= 0;
}
//ucharidatabuffer[]="$GPRMC,064439.00,A,3117.44506,N,10779.50426,E,3.098,99.02,291013,,,A*5";
uchari;
void delay(intz)
{
intx,y;
for(x=z;x>0;x--)
for(y=110;y>0;y--);
#include<reg52.h>
#include<string.h>
#include<stdlib.h>
#defineucharunsigned char
#defineuintunsignedint
sbitlcden=P3^4;//1^6//3^4
sbitlcdrs=P3^5;//1^4//3^5
ge=((shu%1000)%100)%10;
if(ge==0)
write_data('0');
else
write_data(table[ge]);
write_data('.');
//--------------------------------
f=x-shu;
i=0;
while(i<6)
{
f=f*10;
TR1=1;
REN=1;
SM0=0;
SM1=1;
EA=1;
ES=1; //串口中断
//gpsx->latitude=0.0;
//gpsx->longitude=0.0;
//lcd---------------------
lcden=0;
write_com(0x38);
write_com(0x0f);
}
voidwrite_com(ucharcom)
{
lcdrs=0;
lcdrw=0;
P0=com;
delay(5);
lcden=1;
delay(5);
lcden=0;
}
voidwrite_data(uchardate)
{
lcdrs=1;
lcdrw=0;
P0=date;
delay(5);
lcden=1;
cx--;
p++;
}
return p-buf;
}
//m^n次方
uintNMEA_Pow(ucharm,ucharn)
{
uintresult=1;
while(n--)
result*=m;
return result;
}
double NMEA_Str2num(uchar*buf)
{
uchar*p=buf;
write_data('l');
write_data('o');
write_da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