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范围2010-12

合集下载

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心理学1》

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心理学1》

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比较短暂的过程,再次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相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最近发展区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先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过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状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强化把反应之后出现的、能增加反应概率的手段或措施称为强化。

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遗忘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重现。

问题给定信息和要到达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

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一般认为,创造性与发展思维的关系最为密切。

态度品德⑴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天津 教师资格证 教育心理学

天津 教师资格证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

P2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P93.【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已有研究提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P114.【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P11了解5.【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P13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P16了解7.【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P218.【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是一个介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

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P26 P279.【强化】有机体作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

把反应之后出现的、能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或措施称为强化。

P3210.【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中小学的)

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中小学的)

本文由torichen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以下是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中小学的)以下是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中小学的)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关键期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知识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复知识复述策略:实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述策略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

问题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态度态度:问题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地内心体验,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地社会功能。

教学测评教学测评:教学测评在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搜集教学信息,描述,分析和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天津 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范围

天津 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范围

名词解释教育:广义教育是泛指一切有意识地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结果在不同程度上都可能使人增长知识才干或影响人的情感、个性的发展.狭义教育狭义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所谓学校教育,是由社会专门组织的,对青少年一代身心成长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期把它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管理体制、教育结构、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横衔接关系等.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等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的系列化活动.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没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育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评价:是指检察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想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包括讲解、讲读、讲演、讲评五种方式. 教学方法:是指学校管理老通过说服教育、启发觉悟使受教育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方法.教育方法是实施各种管理方法的先导,它为人们的工作行为提供了思想基础.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育,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教学策略:特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有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方案.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原则; 是根据教育目标、德育目的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地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主任: 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老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简述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2、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答:(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3、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答:(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答:(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5、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答:(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6、学校文化的特性答:(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7、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答: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特征:(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8、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答: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9、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作用答:(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0、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答: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效果的评价等,都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1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答:(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1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答:⑴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自由发展的人⑵人朝什么方向发展取决于社会条件⑶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⑷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⑸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⑹教劳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13、素质教育的内涵答:(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3)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②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14、学生的本质属性答:(1)学生是人①学生是能动的主体②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③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15、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答: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具有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的特点16、课程的类型/分类答: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从课程制定者和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17、教学计划的构成答: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18、课程实施的结构答:(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19、教学的一般任务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20、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规律答:(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21、简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答: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22、简述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23、教学过程的结构答: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24、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答: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5、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答: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6、课的类型答: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 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27、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答: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28、教学组织形式答: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29、班级授课制优缺点答: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30、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答: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31、我国学校德育内容有几方面答: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32、德育过程的组成要素答: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33、德育过程的规律答:德育过程的规律有:(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34、我国中学生德育的基本原则答: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35、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答: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36、班级管理的功能答:(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37、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38、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答:(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论述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如何适应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工作的启示/价值答:(1)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2)阶段性,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当然那,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所以,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的意义.选择适合身心发展的内容和方法)(3)不平衡性,要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发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平衡性)(4)互补性,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互补性放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5)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2、教师职业专业化条件/教师的素质要求答: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化条件,能否合格履行教师职责,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1)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首先;其次;同时(3)教师的教育的专业素养:①敬业(职业操守)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要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要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③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能力)④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3、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答:⑴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⑶学生和教师的关系:①教学上的授受关系②人格上的平等关系③师生在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⑷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做法;①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育人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性质及师生关系等的基本看法的总称,是教师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特征、地位、发展方向的认识,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认识基础.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明确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明确学生的基本特征;明确学生在教育过程的地位和作用)②尊师爱生(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敬教师,教师应当热爱学生,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③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这是教与学之间客观存在着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确认识这种现象,对于协调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大意义)⑸要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注定参与;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教师要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4、如何备课答:备课是教师课前的准备,是教师对教学的策划工作,是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和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目钻研教学大纲,就是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本学科在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钻研教科书.先通读全书,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了解全书知识的结构体系,分清重点难点关键点,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初步的排队;然后,在确定每段教材内容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要求,对每一课时要讲的内容实验和习题要按要求进行具体安排阅读参考资料,除了目前专供教师用的一些教学参考资料外,还应包括教学大纲推荐和自己平时积累的参考资料,随时将阅读所得增补到自己的教学笔记中,一边上课时参考使用(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节能水平、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3)制定教学计划,包括: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本学年或本学期教学的要求,教学大纲、教科书的章节或课题,各个课题的教学实践和时间的具体安排,各个课题所需要的主要直观教具课题计划,包括课题名称,本课题的教学目的,本课题的计划及各个课时的主要问题,本课题各课时上课类型和教学方法,本课题的必要教具课时计划,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5、课的组成部分答:(1)组织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组织教学并不只限于在上课开始时进行,还应该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知道课的结束(2)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教材,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对雪夜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检查复习的方式有口头回答,黑板演算、检查课外作业等(3)讲授新知识,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4)巩固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当堂及时巩固,也包括让学生初步运用新知识(5)进行课堂练习,为课外作业做好准备.巩固新教材的工作可以采用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等方法进行(6)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天津市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

天津市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

2013年天津市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第一章概论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概念及其性质2、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3、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4、心理学研究方法5、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1、一般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内隐与外显关系的反应,反射弧是过程,大脑是加工中心)2、本书定义: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分析研究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1、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第二节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2、流行时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20年代3、主要观点: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包括感觉、意象、情感。

把心理分解成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达到研究心理的目的。

4、方法:实验法与内省二、机能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詹姆斯(W.James)、杜威(考题)2、流行时间:1890年至20世纪30年代3、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意识的结构。

意识的功能主要有:意识、心理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心理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是有用的。

意识是连续的、动态的(意识流)。

心理学不应该局限于在实验室中研究,应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2、流行时间: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3、主要观点: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因为它是看不见的,而应该研究外显行为,并以此来获得心理活动的规律(S—R)。

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

教师资格证 教育心理学参考范围

教师资格证 教育心理学参考范围

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参考范围(教育心理学)1.美国桑代克,1903年,“教育心理学之父”著作《教育心理学》中国第一人:1924年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教科书2.教育性原则:积极影响,避免伤害3.行动研究法: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解决,最常使用:观察法4.学习准备的因素:成熟和学习(教材23页)5.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

术语: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6.人格发展的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7.人格发展阶段论:学龄期(勤奋对自卑)、青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8.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9.认知方式差异:1场独立、场依存 2冲动型、思考型 3辐合型、发散型4立场型、执法型、司法型智力差异:男女智力水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女性智商分布均匀,男性智商分布离散度较女性大。

男女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优势领域,男性偏向抽象思维,女性偏向形象思维。

10.席尔瓦-汉森的学习风格1感官-思考型2感官-感受型3直觉-思考型4直觉-感受型11.获得和消退分化和泛化(教材46页)12.尝试-错误说的规律(三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率,强化: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教材49页)13.1912年,格式塔心理学派,德国,苛勒:学习通过顿悟实现14.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学习通过获得、转化和评价实现,教学目的:理解学科基本结构15.认知生长的表征阶段:(3个阶段):动作、映像和符号表征。

16.有意义学习的原则:渐近分化和融合贯通,“先行组织者”1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应用(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18.学习动机的分类:(奥苏伯尔的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教材63页)19.班杜拉强化的分类:直接、替代性和自我强化20.韦纳成败归因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选择题,教材69页)21.班杜拉: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旨在评估考生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确定其是否具备担任教育心理学教师的资格。

二、考试内容1.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流派- 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模型2. 研究与发展心理学- 研究过程与研究理论- 发展心理学中的关键概念和阶段理论- 研究与发展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3. 智力与认知心理学- 智力与智能的定义和分类-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智力与认知心理学的测试与评估4. 良好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良好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常见类型和原因- 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策略5.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实践-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应用- 教师的心理辅导与指导技巧- 教育心理学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三、考试形式考试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四、考试要求考生需要全面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同时,对教育实践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和相关干预策略也需具备一定了解和掌握。

五、考试准备建议- 阅读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和相关论文,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育实践中的心理问题和干预策略。

- 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加强与其他教师、专家的交流和互动,提升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应用能力。

六、考试参考资料- 教育心理学教材和参考书籍- 相关学术期刊和研究报告以上为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内容,请考生据此进行准备和复习。

祝您考试顺利!。

天津地区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天津地区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4.加涅的八阶段:动机阶段、选择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5.美国桑代克1903年(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6.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译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5.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6.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性原则7.教育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8.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作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第二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1.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2 心理发展4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3.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成熟与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因素。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成熟的作用,放弃教育的职责,学生学习的成败虽然与成熟有关,但大量事实表明,学生学习的准备与学校教学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有重要关系;同样,过分夸大学习在准备中的作用,忽视成熟的力量,则犹如揠苗助长,会造成教学的浪费和失败。

5.关键期:这种无须强化、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印刻发生的时期便是关键期。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前资料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前资料

天津市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前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什么?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

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是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与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中学教育工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中学教育心理学有什么作用)(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1、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2、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3)简述美国、前苏联和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证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2010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和答案(574题)

2010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和答案(574题)

一、选择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1)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A.2-3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7.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8.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9.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10.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1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4.1)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12.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13.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14.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15.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1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17.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教材目录(试行)

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教材目录(试行)
康华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年12月
11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六版)
康华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年1月
12
电路分析基础第4版(上下册)
李瀚荪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
D10医药卫生类
1
成人护理(上)
李俊华,曹文元
人卫出版社
2015年1月
2
成人护理(下)
林珊,郭艳春
人卫出版社
2015年1月
3
疾病概要
张秋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9月
2
民政工作(第一版)
周良才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
D19其他类
1
教育心理学(第2版)
陈琦,刘儒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6月
2
教育心理学(第4版)
皮连生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年4月
3
职业教育心理学
曾玲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7月
4
职业教育心理学
卢红,李利军
2015年3月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第二版)
吴晓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年1月
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耿幸福,宁斌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4年3月
4
航空运输地理
洪德慧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年5月
5
汽车机械基础(第二版)
卢剑虹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年3月
6
汽车构造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12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

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心理学2》

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心理学2》

心理学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群体差异,二是个体差异。

3.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部分。

4.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5.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6.发展时期: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7.成熟时期: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8.完善时期:瑞士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青春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10.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1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2.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13.人格的发展阶段: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主动敢对内疚感(4~5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14.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5.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

---------------------------------------------------------------最新资料推荐------------------------------------------------------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 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

P6 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 p7 (1)初创时期(20 世纪二十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3)成熟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4)完善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初创时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 1903 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 p9 (1)第一阶段:20 世纪初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1/ 3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第一阶段: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 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

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其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学习:广义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指学生的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相同要素说:认为两种情景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经验类化说:认为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才是迁移的关键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技能: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元认识: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创造性: 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态度品德: 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简述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答: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答: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3.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4.认知发展理论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7-11岁)、形式运算(11-15岁)等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儿童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和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本阶段的儿童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思维具有灵活性5.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意义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意义: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坐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6.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答: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7.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答:(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8.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答:(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二)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9.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的益处答: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能促进学习迁移,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提高其学习兴趣10.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学生主要是把教师讲授的内容整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将来能够提取或应用,所谓意义学习是需要具备主客观条件才能产生的11.意义学习的条件答:(1)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2)主观条件: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答: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3)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13.学习动机理论答:强化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1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主要观点及对教育的启示答: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15.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答: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成两类: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16.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答:(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17.如何提高知识的直观效果答:(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官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18.遗忘的理论有哪些答:(1)痕迹衰退说(桑代克).(2)干扰说.(3)同化说(奥苏伯尔).(4)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19.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答:(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20.典型的学习策略的分类答: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等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答:(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实际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解决不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的“文字题”时比较容易,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时比较困难.(2)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发现,优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经验显著地多于差生.可以说,拥有某一领域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3)定势与功能固着.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体的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除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22.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答:(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2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答:(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24.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答:一般过程:(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2)认同.(3)内化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模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25.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答:(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与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26.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答: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27.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答:(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28.布卢姆教学目标的分类答:布卢姆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有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29.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答:(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30.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与局限性答:优越性:客观性、计划性和可比性;局限性: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很不协调和测试结果的不当使用31.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特点答:这种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32.教师成长发展的基本途径答: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包括(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论述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意义答: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困难,如小三学生在英语阅读中表现出困难,如何找出原因.答:我们可以应用智力测验、阅读测验或者与阅读有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等各种检测手段,来找出问题症结.同时也要考虑到,阅读困难也可能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如父母离异、父母对儿童放任不管或期望过高致使儿童的学习动机受挫,或者与教师关系不和、教学方法不适应学习方法等导致儿童失去学习兴趣等)②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了解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后,要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为充实、更有利于七潜能充分发展的教学环境好人内容;为智力落后或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辅助,必要时还采取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矫正措施,使其达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进步)③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是不存在的,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创造性的、灵活的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运用于教学中)④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根据学习迁移的规律,可以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辑、教学程序的安排等方面采取适合学习着学习水平和能力的措施,促进迁移的发生)2.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答: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但是,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因此,指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关键,也是获得真正成功的先决条件.(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利用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习动机(P49)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