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中学(阅读理解能力)【圣才出品】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中学(教师权利和义务)【圣才出品】
第二节教师权利和义务一、教师的权利教师的权利是指教师依法行使的权利和享受的利益,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教师的权利,是维护教师利益、保证教师顺利工作的必要条件。
1.《宪法》赋予教师的基本权利教师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因而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1)平等权平等权是人民依法实现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的手段,是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①执法平等;②守法平等;③反对特权;④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
(2)政治权利和自由政治权利是指公民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可能性。
《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十分广泛,主要包括: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即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
在我国,宗教信仰自由历来是《宪法》和法律所保护的重要权利,但公民行使宗教信仰自由应遵循三原则,即合法性原则、宗教与国家教育制度的分离原则、独立办教原则。
(4)人身自由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包括: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5)社会经济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经济生活和物质利益方面的权利,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包括财产权、继承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等。
(6)文化教育权文化教育权是指公民在教育与文化领域享有的权利与自由。
文化教育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有关教育方面的权利和有关文化生活方面的权利。
教育方面的权利主要表现为受教育权;文化活动方面的权利主要表现为科学研究的自由、文艺创作的自由和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7)监督权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的权利,它是公民参政权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的一种最具活力的监督。
202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真题与解析
2023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真题与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1.某中学增设了国学经典、体能运动、科技发明等校本课程,要求初三学生至少选修两门,此事遭到了部分家长的反对,认为占用了学生的中考复习时间。
该校的做法()。
A.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B.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C.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规律D.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的有机融合,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题干中,某中学增设了国学经典、体能运动、科技发明等校本课程供同学们选择,说明该中学关注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为干扰项。
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一所学校在“数字化”办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过程性数据”与“关键事件”相结合的学生评价系统,用以跟踪学生在品格、学业、体质等方面的发展,该校做法注重的学生发展规律是()发展规律。
A.个别差异性B.顺序性C.整体性D.能动性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题干中,学校建立起“过程性数据”与“关键事件”相结合的学生评价系统,用以跟踪学生在品格、学业、体质等方面的发展,就做到了完整性的评价。
C项正确。
3.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他不能原谅老师的不xue无术。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专业知识和专业态度是为师的基础B.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为师的基础C.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是为师的基础D.专业知识和专业自主是为师的基础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师的专业素养。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中学)》教材精讲(中学教师的信息能力)【圣才出品】
第一章中学教师的信息能力考纲提要1.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研究活动中,能够运用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服务于自己的工作。
2.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研究活动中,能够运用网络检索信息和开展信息交流。
3.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研究活动中,能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管理和应用。
4.在教育教学活动及教育研究活动中,能够根据需要运用教育定量分析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5.能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课件开展活动。
第一节信息时代与中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要素,也是教育活动的要素。
信息时代改变了信息的存在方式,也对人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学教师需要具有时代的信息素养意识。
中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从上述信息素养的认识出发,中学教师的信息能力主要就是:1.运用信息检索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2.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3.对经过分析处理后的信息加以运用的能力第二节信息检索在中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一、信息检索与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1.信息检索信息检索概念被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信息检索包括信息的汇集、存储与检索查找。
”“狭义的信息检索仅指有序化知识信息的检索查找。
”2.信息检索对于中学教师的意义中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要解决教育教学和教育教学研究中的问题,必须获取相关的信息。
(1)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信息检索(2)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需要信息检索二、信息检索工具中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信息检索,主要是对知识的检索,而知识又主要存在于文献之中。
信息检索与文献密切相关,因而这种检索常常也称做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工具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两者都需要掌握。
1.信息检索与文献一次文献为初次正式发表的文献,如著作、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
二次文献是在一次文献基础上,根据文献检索的需要加工而成的,使得一次文献有序化,方便人们的利用。
二次文献就是人们检索文献的工具,如书目、索引、文摘等。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基础掌握篇-第一章至第二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基础掌握篇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掌握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含义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字早在甲骨文中已多次出现,古义指教化。
但“教”与“育”这两个字在春秋以前尚未合成一词。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这里“教育”指的是教诲与培育,这就有人们今日所说的教育的含义了。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中学)》教材精讲(中学教师的阅读能力)【圣才出品】
第三章中学教师的阅读能力考纲提要1.在阅读中,能够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词语所表达重要概念的含义,并进而、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的重要句子的含义。
2.在阅读中,能够正确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和视频等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3.在阅读中,能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归纳出文章的内容第一节教师职业活动与阅读能力一、阅读能力是中学教师职业活动的重要能力教师的职业活动中始终伴随着阅读,而阅读过程又有多种能力因素发挥作用,因此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1.阅读是中学教师职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把“阅读”定义为“从信息符号中获取意义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
学校教育活动,主要就是围绕信息符号系统展开的,因而教师没有阅读能力是不能从事任何教育教学活动的。
2.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1)语言文字是阅读的基础(2)心智能力是阅读的关键(3)阅读经验是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二、中学教师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师阅读文字材料,就是要能够读懂词义,进而把握句义,再把握篇章。
教师应当能够读懂图表。
教师应当能够读懂视频等图像传达的信息。
申请教师资格者需要有阅读能力,因而就要通过考试来测试考试者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阅读经验的积累,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是基本路径。
第二节阅读中的词、句理解文字阅读的第一步,就是要能够“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一、阅读中对词语及其表达的重要概念的理解平时大量阅读所掌握的词语,是理解文章中词语及其所表达的概念的基础。
汉语词语,古今义不同,古代汉语词语语意唯有记住,并没有捷径可走。
没有一点文言文阅读经验的人,要想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某个词语及其表达的概念,是很困难的。
现代文阅读中对于词语及其表达概念的理解,也必须建立在大量阅读并掌握词语的基础上。
但一般来说,更应当注重从特定文章的上下文来理解一定的词语及其所表达的概念。
二、阅读中对重要句子的理解理解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同理解阅读材料中的词语有所不同。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中学)》教材精讲-模块1~3【圣才出品】
模块一职业理念考试目标1.确立素质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掌握在中学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并能运用素质教育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确立“以人为本”的中学生观: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由此出发理解在中学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并能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这种学生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确立“教师专业发展观”:了解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任务,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是终身的,能够在教师专业实践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发展,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从而产生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和决心。
第一章教育观考纲提要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了解当代我国素质教育观的产生和发展,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2.掌握中学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包括德、智、体、美等教育各个途径开展素质教育的特点,特别要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中学违背素质教育要求的现象。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育观支配下进行的,无论教育者意识到没有。
正确的教育观指导下的教育行动产生积极的成果,错误的教育观指导下的教育行动产生消极的结果。
在20与21世纪之交,我国明确地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21世纪条件下,每一个教育者都要正确地开展教育活动,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理念、途径和实现方法。
第一节素质教育观:一种时代所提出的教育观一、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问题。
由于教育目的指向不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也不同,从而区分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
二、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就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之“素质”,指人的全面素质。
“素质”就“既包括先天的生理素质,又包括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备考指导(中学)【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备考指导篇第一章考试介绍一、概述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准备进入教师队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的基本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凡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没有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不能被聘为教师。
教师资格法定凭证为《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教师资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适用。
教育部宣布,从2015年起,教师资格考试改革正式实施,将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且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
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后的最大变化在于:师范类学生将不再享有直接被认定教师资格的“特权”,他们要和非师范生一样,统一参加考试。
同时,还需注意的是,教师资格不再是终身拥有,而是改为定期注册。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指出,中小学教师资格每5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
二、考情介绍1.考试目的考查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严把教师入口关,择优选拔乐教、适教人员取得教师资格。
2.报考条件(1)思想品德条件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并经申请人员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应届毕业生,由所在学校进行思想品德鉴定。
(2)学历条件报考人员应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①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②报考小学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③报考初中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④报考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⑤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于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及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中学)》教材精讲(教师的文学素养)【圣才出品】
第三章教师的文学素养考纲提要1.了解外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作品。
2.了解中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作品。
3.从中外文学名著中汲取心灵与情感世界的“营养”。
第一节中学教师职业活动与文学素养中学教师需要文学素养中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需要把握人的心灵世界,包括中学生的、学生家长的、同事的及其他人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
人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是内在的,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只能通过心灵的表达方式,通过情感的表达方式,去感知、去理解、去体验、去感同身受。
文学作为表达心灵与情感世界的艺术,便承担起了发展人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的任务。
在分学科教学的中学里,文学是语文教师的专业领域,但是心灵与情感世界的发展,却是对所有中学教师的要求。
第二节外国文学名著中的人类心灵与情感世界一个心灵与情感世界丰富的人,必然要了解人类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将自己的心灵与情感世界融进了人类的心灵与情感世界。
对人类心灵与情感世界的了解,需要通过阅读外国文学经典作品去获得。
一、古代外国文学名著举要1.荷马与他的史诗(1)荷马荷马,古希腊诗人,生活年代约在公元前9和8世纪间,生平不详,“所能确定的仅仅是:荷马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盲人歌手,才情横溢,一生过着流浪生活”。
一般认为他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创作了《伊利亚特》、《奥德塞》——古代希腊两部伟大的史诗。
(2)《伊利亚特》《伊利亚特》是以特洛伊战争传说为题材的作品。
作品中人神共处,反映了古希腊部落时代的生活。
史诗描写的是一场蔚为壮观的战争。
希腊各部落结成联盟,以斯巴达王的哥哥阿伽门农为统帅,领十万大军、一千多艘战船,远征特洛伊,要夺回斯巴达王的妻子——最美丽的海伦。
战争历时十年,作品集中地描写了这场战争第十年中几十天的事情。
在主人公阿喀琉斯身上表现出古希腊人的英雄主义情感。
2.埃斯库罗斯和他的悲剧(1)埃斯库罗斯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前456),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有“悲剧之父”的美誉。
(2)《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埃斯库罗斯描写普罗米修斯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二、三部均已失传),也是他的最著名的悲剧。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书籍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书籍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的书籍,比较推荐的有《综合素质(中学)》,由2018年复旦
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项建英。
这本书由五章组成,主要讲述了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以及基本能力。
此外,还有《教师资格考试通关教材》等,可
供参考。
请注意,购买和阅读书籍时,要仔细核对书籍内容和考试大纲,确保书籍内容与考试内容一致。
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在线平台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备考方法。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圣才出品】
第一节教师的职业道德一、道德与职业道德1.道德(1)概述①道德的概念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传统。
道德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②道德的特点a.规范性。
道德要求人们按照一定的准则去活动,但这种要求与政治规范对人们行为的强制性不同,它通过社会舆论的压力、个人良心的责备等,引导人们自觉自愿去遵守和践行。
b.多层次性。
在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下,人们因社会地位或行业的不同,会有一些不同的具体道德规范。
c.稳定性。
由于和人们的生活习俗、社会心理结合在一起,相对于经济基础变化对其他上层建筑的影响而言,道德的变化要缓慢得多。
d.社会性。
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社会形态之中,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之内,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
③道德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道德具有认识作用、调节作用、教育作用、评估作用、平衡作用等功能。
(2)道德品质①道德品质的概念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或“思想品德”,是社会道德要求在人们思想和行动中表现出的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②道德品质构成要素a.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一定道德规范体系,包括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感知、理解和接受,并逐渐内化成一套比较系统的观念,核心是道德价值观。
b.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又称“道德感”,是道德认识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人们在一定道德规范指导下,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情绪体验。
道德情感包括责任感、义务感、良心感、荣誉感、自尊感、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等,它一经形成,便会成为影响人们完成和坚持道德行为的强大力量。
c.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决心和坚持的程度,主要表现为面对困难和障碍时行为持续的力度。
榜样学习和实践锻炼是道德意志修养的主要途径。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小学)知识点(阅读理解能力)【圣才出品】
第一节阅读理解能力一、概述1.含义阅读理解能力是指为了达到通过阅读获得信息的目的,运用自己所具备的语法、词汇、生活经验等方面的知识,准确无误地理解文章内容,进行正确的认知、分析、综合、理解、判断、推理,从而领会文章的深层含义及作者的观点和意图的能力。
2.教师应具备的阅读理解能力(1)认读语言的能力认读语言的能力是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能力,即对阅读材料中的单字、词语、句子的认识能力。
这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是阅读的最起码要求。
对语言进行认读的心理特征有:①视读的广度,即视知觉范围的大小;②认读的准确度,例如在认读时避免增字、减字、重字。
(2)理解语言的能力理解语言的能力是在认读的基础上对阅读信息进行消化、加工的能力,它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可以衡量阅读能力的高低。
理解语言的能力包括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句子的能力、理解语言结构的能力、理解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等。
(3)评价语言的能力评价语言的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评价能力,包括对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语言文字、写作风格等进行评价,能够从评价的角度进行阅读。
(4)应用语言的能力应用语言的能力是指通过阅读,将获取的种种信息加以灵活使用,以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这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活动,需要掌握精读、速读、浏览、质疑、比较等方法,具有独立性和研究性。
二、理解材料中的重要概念1.概述(1)概念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某一事物的所有性质及其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事物的属性;其中,该事物所特有的并对该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2)重要概念与重要词语①重要概念仅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一个“概念性”词语,包括:a.表现文章主要思想的词语;b.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c.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d.对文章结构起连接作用照应作用的词语;e.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f.展现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g.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等。
②重要词语的范围相对比较宽泛,包括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表达功能特别强的词语、容易发生理解偏差的词语等。
教师资格证教资幼儿园中公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
该书目录结构严谨,内容覆盖全面,不仅针对幼儿教育,还对小学、中学及特 殊教育等不同阶段的教师资格考试进行了详细阐述。在目录的编排上,该书采 用了层次分明的结构,使得读者可以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该书对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大纲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为考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方 向和考试策略。同时,针对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该书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 讲解,帮助考生全面理解考试内容。
书中第一章节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它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传授 知识,更是塑造人格、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 能成为孩子生命中的重要印记。这让我们明白,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的责任是 多么重大。
而在第二章节中,我们看到了对教育理念的深度解读。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这要求我们教师要有 敏锐的洞察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
《教师资格证教资幼儿园中公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不仅仅是 一本考试教材,它更是一本引领我们走向更高境界的教育指南。它告诉我们,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短期的成绩,而在于长远的影响,是帮助孩子们找到自我、 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孩子的独特 性,用爱去陪伴他们成长。
其中,我对课堂用语的部分特别有感触。课堂用语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 梁,它不仅反映出教师的语言素养,更反映出教育的本质。一个好的课堂用语,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一个不当的课 堂用语,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给他们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因 此,教师在使用课堂用语时,必须深思熟虑,确保每一句话都能达到最佳的沟 通效果。
第三章节则是对教育法律法规的详细解析。教育是需要依法进行的,每一位教 师都应当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这不仅是对法律的尊重,更是对孩子权益 的保障。
中学教资笔试《综合素质》-阅读理解能力(讲义+笔记)
专项突破 1-阅读理解能力(讲义)基本能力第三节阅读理解讲解过程不用看书,适当做笔记1.考情透视2.做题技巧3.真题演练试卷结构1.单选题29×2 分=58 分2.材料分析题3×14 分=42 分3.写作题1×50 分=50 分真题重现殖民征服伴随传染病传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非洲社会大体上与自然环境保持着良好关系,疟疾和昏睡病的病率较低。
15 世纪起,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开始向非洲进行殖民扩张,非洲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使得外来寄生虫和疾病开始传播至非洲。
在长达数世纪的奴隶贸易期间,欧洲、北非、南亚的殖民者和商人将麻疹、水痘、肺结核和梅毒等传染病带到非洲各地。
随着奴隶贸易从东、西两个方向逐渐深入非洲中部地区,这些传染病也从沿海渗透到内陆地区。
不过,与欧洲殖民征服导致天花和麻疹传入美洲的情况不同疟疾和黄热病在数个世纪里使得非洲内陆并未遭受欧洲殖民者的直接征服。
直至 19 世纪中叶热带非洲一直被称作“白人坟墓”。
随着西方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奎宁被用于疟疾防治,19 世纪中叶起,欧洲殖民者得以深,入非洲内陆地区。
19 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非洲被欧洲列强瓜分殆尽,殖民征服加剧了传染病在非洲的传播。
1881 年,意大利人将牛瘟传入非洲之角,导致非洲东部和南部 90%以上的牲畜死亡。
牛畜在当地社会中是财富与社会地位的象征,因此,这场牛瘟不仅加剧了-系列传染病的蔓延,而且破坏了非洲东部和南部的社会经济结构。
19 世纪 20 年代,英国军队和军舰真题重现将霍乱从印度带到东非;60 年代以后,霍乱又对塞内加尔等西非殖民地造成了严重冲击。
19 世纪 90 年代,欧洲列强基本上完成了对非洲的殖民瓜分。
此后直至 20世纪 60 年代,非洲处于殖民统治时期,微观生态体系和传统社会关系遭受严重破坏。
在殖民统治下,非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社会与经济变动。
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 20 世纪上半叶昏睡病在东非的蔓延。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中学(职业理念)【圣才出品】
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二、学生观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教师观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推进(1)素质教育思潮的形成素质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中小学教育要以“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为主,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此外,应试教育也渐渐凸显出一定的负面性:它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且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2)初步实验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并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3)大面积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人们逐渐接受了现代素质教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通过此类教育改革,找到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
(4)全面推进阶段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中学课程)【圣才出品】
第二章中学课程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含义和相关理论。
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第一节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一、课程流派1.课程概述(1)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在西方,课程作为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奠基者和开创者,他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2)课程的作用课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作用大致可概括为:①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②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③课程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⑤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2.不同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1)学科中心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又称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
该理论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为材料依据,按照学科结构来确定所要学习的内容,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在演变过程中,它存在三种最基本的形式,即科目设计、学术性学科设计、综合性学科设计。
①基本主张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中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其逻辑体系将所选的知识组织成为学科。
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中学启政教育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
内容摘要
本教材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强调教师应具备的责任心、耐心、公正心和敬业精神。通 过实际案例和教学经验分享,帮助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教育行为。 总体而言,《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中学启政教育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是一本内容全面、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它不仅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更为他们提供了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指南。通过学习和使用这本教材,考生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人 民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精彩摘录
书中还涉及到了教育教学评价的内容。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教师 改进教学、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评 价工具和方法,以及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工具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精彩摘录
《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中学启政教育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还专章讨论了 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教师并非一劳永逸的职业,而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反思和 进步。书中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教师如何通过自我发展、参加培训、进行教学研究 等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中学启政教育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读后感 在当今社会,教师资格证考试已成为越来越多人迈入教育行业的必经之路。 作为一名对教育充满热情的探索者,我对《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中学启政教育国 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阅读感受
该书紧扣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系统地梳理了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 与德育知识等内容,为考生提供了全面而详细的知识体系。通过深入阅读,我不 仅对教育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阅读感受
书中特别强调了“启政教育”的理念,即启发、引导、规范、育人的教育方 式。这一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启政教育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和社会 责任感,这无疑是对当今教育现状的有力补充。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中学)》教材精讲(中学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圣才出品】
第一章中学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考纲提要1.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对于教师职业活动的规范要求,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并能正确地判断教育实践中的教师职业道德问题。
2.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文件精神,掌握班主任行为规范要求。
3.运用职业道德认识,分析评价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道德规范问题。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概说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生活领域中的道德,所以也称为“教育道德”;因为是对教师所要求的道德,所以又称为“师德”。
教师职业道德反映社会道德的要求,同时又是针对教师职业活动领域各种关系提出的规范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实践中处理教育活动中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
教师职业道德源于教师的职业实践,是调整各种教师职业关系的行为准则的总称一、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内涵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就是教师行业的道德要求在教师个人思想和行动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二、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结构教师品德或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结构也是由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和职业道德行为构成的统一体三、教师职业道德在中学教育活动中的意义1.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2.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教育目标实现的保障;3.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
第二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精神与主要内容2008年由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精神1.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人是从青少年儿童成长起来的,人在青少年儿童时期的成长状况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修订原则(1)以人为本;(2)继承与创新相结合;(3)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4)倡导性要求与禁行规定相结合。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一共六条,但是体现了社会、时代及当前的教师职业活动实际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文华素养)【圣才出品】
第四章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文化常识。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熟悉常见的幼儿科普读物。
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尤其是常见的儿童文学作品。
第一节文化常识一、节日与民俗1.基本概念(1)民族民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称之为“少数民族”。
(2)民俗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这种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2.我国传统节日(1)春节春节是指农历新年,俗称过年。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或上元节。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年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意在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的习俗有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狮等。
(3)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4)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幼儿园)》【教材精讲+真题解析】阅读理解能力【圣才出品】
第一章阅读理解能力第一节概念理解一、概念理解概述概念理解是指教师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概念的准确含义,把握概念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含义的能力。
整体把握二、概念理解的策略1.类型:词语含义、代词指代2.步骤:(1)找到关键词;(2)找到原文出处;(3)联系上下文分析。
第二节句子理解一、句子理解概述表明文段主旨或者作者观点的句子“文眼”二、句子理解的策略和步骤(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二)认真审清题干要求(三)考虑句子在文段中的位置领起作用,小结作用,过渡作用(四)运用“前后联系,表里参验”方法(五)检验答案第三节整合作用一、整合应用概述整合:对筛选的信息进行综合、归纳、组合加工。
应用:将文中已有的信息和自己的经验结合,共同为实际问题的设计适合的措施。
二、整合应用策略(一)筛选法用辨别的方法从选文中找出重要信息,作为需要的答案或判定选项正误的依据。
1.筛选的对象重要的信息,如基本概念、新的见解等。
2.常用的筛选方法(1)检索性筛选根据试题要求从阅读材料中迅速找出所需要的内容、观点,它的关键在于准确地“锁定”筛选的对象。
(2)理解性筛选对某种科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阐释,它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抽取特征,组织严密的语言进行说明。
3.筛选的关键: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二)比较法对材料中重要的信息要经过比较鉴别,才有可能较准确地把握其含义。
1.比较的方法:将各个选项同筛选出来的原文进行比较,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明确差异,去伪存真,从而提取出正确选项。
2.比较的主要内容:范围的大小、程度的高低等。
(三)排除法排除起“干扰、迷惑”作用的错误答案(四)整合法1.精简法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筛选,选取相对更合理、有效的项目为应用措施。
2.从众法从材料中占据主流的意见中提取对策,向材料中相对更正确、更合理的意见靠拢。
(五)依据材料信息引申对策1.正面引申对材料中提出的对策思路进行深化、细化,并有条理地展开表述,使之成为完整的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阅读理解能力
一、概述
1.含义
阅读理解能力是指为了达到通过阅读获得信息的目的,运用自己所具备的语法、词汇、生活经验等方面的知识,准确无误地理解文章内容,进行正确的认知、分析、综合、理解、判断、推理,从而领会文章的深层含义及作者的观点和意图的能力。
2.教师应具备的阅读理解能力
(1)认读语言的能力
认读语言的能力是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能力,即对阅读材料中的单字、词语、句子的认识能力。
这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是阅读的最起码要求。
对语言进行认读的心理特征有:①视读的广度,即视知觉范围的大小;②认读的准确度,例如在认读时避免增字、减字、重字。
(2)理解语言的能力
理解语言的能力是在认读的基础上对阅读信息进行消化、加工的能力,它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可以衡量阅读能力的高低。
理解语言的能力包括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句子的能力、理解语言结构的能力、理解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等。
(3)评价语言的能力
评价语言的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评价能力,包括对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语言文字、写作风格等进行评价,能够从评价的角度进行阅读。
(4)应用语言的能力
应用语言的能力是指通过阅读将获取的种种信息加以灵活使用,以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应用语言的能力的最大特征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这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活动,需要掌握精读、速读、浏览、质疑、比较等方法,具有独立性和研究性。
二、理解材料中的重要概念
1.概述
(1)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某一事物的所有性质及其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事物的属性;其中,该事物所特有的并对该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2)重要概念与重要词语
①重要概念仅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一个“概念性”词语,包括:a.表现文章主要思想的词语;b.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c.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d.对文章结构起连接作用照应作用的词语;e.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f.展现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g.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等。
②重要词语的范围相对比较宽泛,包括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表达功能特别强的词语、容易发生理解偏差的词语等。
2.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的方法与技巧
(1)理解方法
①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概念的隐含意义
文章中每个概念的表述,都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情密不可分,所
以阅读时,必须透过概念的表面意义,结合作者的论证思路、说明逻辑等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②理解概念基本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概念是通过词语表现出来的,每个词语都有基本意义。
要注意从整体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段落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由此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准确理解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等。
理解了概念意义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③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中有关重要信息,弄清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大体上有同一、种属、交叉、矛盾、反对等关系),揭示概念的特征,然后用顺畅的语言对其进行表述。
④准确把握指代词的含义
文章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既能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一般代词替代的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a.了解代词的用法。
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
b.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
c.将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适。
(2)阅读技巧
①养成精心读题、明确方向的阅读习惯。
“题好一半文”,很多文章的题目就能揭示文章的主旨,提示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因此,读文先读题。
②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
“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
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
③学会摘录原文、组织答案的阅读方法。
通过找概念、找限制、找要求、找暗示等方法阅读文章,然后判定重要概念涉及的段落区间,联系上下文,圈定关键词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组织起来。
④学会分段概括、分点列举的阅读方法。
“重要概念”的属性与内涵往往分散于文章各个段落,这就需要一段一段地搜寻、概括,然后分点列举,形成条理清楚的答案。
3.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含义的主观题答题步骤
第一步:领会字面意义,明确词句难点(要解释什么);
第二步:根据字面意义,确定筛选标准(要筛选什么);
第三步:根据筛选标准,划出筛选范围(到哪里筛选);
第四步:逐一对照比较,初选相关词句(是不是依据);
第五步:根据题目角度,整理答案文字(是怎样问的)。
三、理解材料中的重要句子
1.概述
(1)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
(2)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
(3)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4)从出现的频率上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材料中“重要的句子”的理解
(1)理解句子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2)对材料中“重要的句子”的理解
①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②理解句子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理解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④理解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3.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技巧
(1)联系上下文推断材料中句子的准确含意
一个句子的准确含义是这个句子本身表现出的含意和上下文语境为其规定的深层含义的结合。
理解材料中句子的含义,既要着眼于句子本身,又要着眼于全文。
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要结合其统领的范围把握内涵;如果是总结句,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加以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审视上下文,结合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2)根据不同文体特点理解重要句子
穿插在记叙文中精彩的议论、抒情的语句,常是画龙点睛之笔;议论文中重要的语句常用来提出观点、得出结论;说明文中的重要语句常用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3)运用逻辑知识来判定理解正确的句子
逻辑判断能力是辨别正确选项的基本能力。
对句子含义的准确理解,一定要注意不可偷换概念、扩大概念外延、颠倒句子前后逻辑关系,或把“果”说成“因”,把“因”说成“果”,
把“未然”说成“已然”,把单方面说成多方面。
(4)分析特殊句式及修辞句
①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是指相对主动句来说的被动句、相对长句来说的短句、相对肯定句来说的否定句、相对常式句来说的变式句。
②修辞句
修辞句指设问句、反问句、排比句、对偶句、比喻句等。
对修辞句的理解有三点要求:a.能够在原文中识别出为何种修辞的语句;
b.能够分析原文中修辞句的表达效果;
c.比喻句表达的内容比较含蓄,要求能指出比喻句在原文中的比喻的本体内容。
(5)分析句子的结构和句中关键词的含义
①对比较复杂的单句,a.要抓主干,找准主、谓、宾,明确陈述对象;b.要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②对于复句,要分清层次,找准第一层;辨明分句间的关系,从而准确把握其表达的中心思想。
(6)结合背景材料理解句子
结合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句子所在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语境来理解其含义。
4.理解句子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人为地“拔高”
这是指不要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
这种“强加”于人(作者)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词句往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