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分期述略

合集下载

深入研究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讲好红二方面军长征故事

深入研究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讲好红二方面军长征故事

红二方面军与长征深入研究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讲好红二方面军的长征故事,搞好“四史”学习教育,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促进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红二、六军团创建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地革命时期,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二、六军团创建和发展了以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为中心区域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永顺、龙山、大庸、桑植等县先后成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1934 年 4 月底,广昌战役失败后,中央苏区形势日趋恶化,中共中央决定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

基于当时湘西在地理上处于四省结合部,有天险屏障;经济上虽地广人稀,群众生活困难,但四周回旋余地大,可解决给养;政治上敌军存在严重派系矛盾;军事上根据当时不尽确切的消息,有红二军团在湘鄂西一带辗转作战,可作接应;群众基础上有湘西各族人民热情支持……中共中央最高决策机构“三人团”决定,中央红军 10 月突围,到湘西与红三军会合,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10 月 17 日,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突围长征后,一直沿着红六军团西征的路线行进。

12 月 12 日,到湘桂黔边境后,因军情变化,中央红军实现通道转兵。

12 月 18 日,黎平会议决定放弃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西进贵州并打算在黔北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中央红军行进方向的这一重大改变无疑是正确而必要的。

从1934年至1935年的一年多时间内,红二、六军团在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张家界市各处,广泛开展土地革命和党的建设,开展政权建设和经济文化建设。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发动的湘西攻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先后吸引和牵制了几十万追堵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有力支援了中央红军突破层层封锁、跳出敌人包围圈。

深入研究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 为新时代乡村振兴 作出新贡献

深入研究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 为新时代乡村振兴 作出新贡献

深入研究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它在新中国的建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深入研究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对于总结经验,发掘潜力,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作出新的贡献至关重要。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位于中国中部和西南地区,包括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个省份。

在20世纪初,这一地区是国民党军队的统治地区,经济薄弱,封建农村占主导地位,人民贫困,社会不公。

然而,这一地区也孕育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反抗情绪,农民运动在这里得到了迅猛发展。

湘鄂川黔地区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成为革命的主力军,以贫农和下中农为基础,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革命,并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这些革命根据地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农村革命根据地注重群众动员和组织。

在湘鄂川黔地区,共产党组织深入农村,深入到农民阶级中,团结广大农民,号召他们起来反抗国民党的统治。

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通过农村革命委员会、农会等组织形式,广泛动员农民参加革命斗争,壮大群众力量。

其次,农村革命根据地注重农民文化教育和提高。

为了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共产党在根据地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教育活动。

通过农村学校、文化队、读书会等形式,普及基本文化知识和革命理论,培养了大批懂得读写的农民知识分子,推动了农民群众自我解放的进程。

再次,农村革命根据地注重农业生产和发展。

在农村根据地建立中,共产党提出了“耕者有其田”、“富农政策”等措施,鼓励农民增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此外,农村根据地还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和农民互助组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最后,农村革命根据地注重群众治理和社会建设。

在农村根据地建立过程中,共产党推广了乡村民主制度,提倡群众自治和自我管理。

通过选举和民主会议等形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农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增强了群众的主体地位,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简介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简介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7-57页
主题词: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二军团;湘鄂边;革命武装;巴东;兴山;宜城;公安县;鄂西北;秋收起义
摘要: <正>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的西部和湖北的西部地区。

由洪湖、湘鄂边、襄枣宜(襄阳、枣阳、宜城)、鄂西北、巴兴归(巴东、兴山、秭归)等革命根据地组成。

一九二七年,湘鄂西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先后举行秋收起义、年关暴动,建立了革命武装和根据地。

一九二九年夏季以后,组成红二军、红六军,并成立了湘鄂西工农民主政府。

一九三○年七月,红二军和红六军在鄂西公安县会师,组成了红二军团,由贺龙同志任总指。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地简介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地简介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地简介井岗星火,燎原苏区,红色圣地,钟毓人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弼时、贺龙、关向应了、肖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挺进湘西,创建了以塔卧为中心的湘鄂川黔新苏区。

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革命根据地。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中共湘鄂西分局在咸丰大村召开会议,决定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

次年十月二十四日,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长征先遣部队——第六军团与贺龙、关向应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红三军即时恢复红二军团番号。

遵照中央军委指示,由红二军团统一指挥两军团。

红二、六军团随即挥戈东进,展开湘西攻势。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六日,红二、六军团诱敌深入,出奇制胜,取得了著名的十万坪大捷。

通过大小十余次战斗,我军有力地牵制了敌人,红色区域逐步扩大,为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六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命委员会、省军区成立,省府先设在大庸永定镇,后于同年十二月十日迁至塔卧,建立了以塔卧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辖永顺、大庸、龙山、桑植、慈利、宣恩、咸丰等九县,同时还包括沅水流域和鄂、川边境的大块游击区。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省、县、区、乡各级苏维埃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根据地人口达一百多万,红军壮大到二万一千多人,粉碎了敌军八十多个团的“围剿”,冲破了敌军一百三十多个团的封锁。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九日,红二、六军团从桑植的刘家坪出发,实行战略转移,北上长征。

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并肩作战,数千英雄儿女血染沃土,长眠苏区。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有力的牵制和打击了敌人,密切地策应和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革命先烈,名垂千古,丰功伟绩,炳彪史册。

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一九八一年,苏区人民在塔卧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

一九八三年十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委旧址、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省军区旧址、党校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分校旧址、兵工厂旧址等旧址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任弼时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任弼时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任弼时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作者:杨飞李竑鋆来源:《世纪桥·纪实版》2010年第04期1934年11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萧克、王震等领导下,一举解放大庸县城,后于26日成立临时省委,12月1日在天主堂内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成立后,根据地周围31个县的军民在湘鄂川黔省委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封建势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当时,作为红军二、六军团主要领导人和湘鄂川黔省委负责人的任弼时,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更是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萧克等领导下,经过湘西、湘南的艰苦转战,于1934年10月在黔东印江木黄地区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胜利会师。

在庆祝两军会师的大会上,任弼时热情洋溢地宣读了中央军委发来的贺电,对两军的胜利会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接着,又宣读了中央最新指示:“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的番号,对红二、六军团就地休整改编。

”任弼时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在介绍红三军领导人时,任弼时拍着贺龙的肩膀,说:“红六军团的同志们,这就是两把菜刀闹革命、南昌起义的总指挥、我们红三军的军长贺龙同志!”言语中表露出对贺龙的极大崇敬。

湘西、湘南的艰苦转战,使红六军团物资损耗极大,部队亟需休整补给。

同时,红六军团初到黔东,又要协调好与红三军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两军的改编事宜。

于是,各项大小事务便都压在了任弼时的肩上。

任弼时既要主管军中事务,又要兼顾红军的宣传工作,还要担负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任,常常忙得不亦乐乎。

在两军改编的问题上,任弼时征得中央军委同意,决定改编后的红二军团由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红六军团由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委。

这一任命传出后,全军将士无不喜形于色,表示坚决拥护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英明决议。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永顺人民的历史贡献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永顺人民的历史贡献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永顺人民的历史贡献作者:田修胜羊秀姣石佳星来源:《山东青年》2017年第12期摘要: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红二、六军团于1934年11月26日在大庸建立的江南最后一块十分重要的革命根据地,1934年12月10日,根据地迁至永顺塔卧。

根据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的战略基地、是孕育红军长征三大主力之一——红二方面军的肥沃土壤、是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认同感的实践中心。

根据地在永顺塔卧时期,开展了土地革命、建立党政组织、建设革命武装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永顺各族人民的支持与贡献。

他们踊跃参加红军,直接投入战斗,护送红军伤员,参与苏维埃各项建设,珍藏红军遗物等,为根据地的建立、建设及红军长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永顺人民;贡献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永顺县各族人民积极支持红军,他们为根据地的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根据地各项建设、反对敌人的反革命“围剿”、策应中央红军的长征、保护红军留下的重要文物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用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谱写了一段光辉的历史。

永顺人民立场坚定、一心向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精神品质,永远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地位(一)策应中央红军胜利长征的战略基地1934年10月24日,当红二、六军团在贵州木黄会师时,中央红军正在蒋介石40万兵力的前堵后追的形势下艰难地向西转移。

在这种情形下,红二、六军团主要的任务就是策应中央红军的顺利转移。

因此,红二、六军团会师之后仅仅休息整顿几天,10月28日就向湘西挺进,展开湘西攻势。

11月7日,二、六军团占领永顺县城,取得湘西攻势的初步胜利。

11月15日,红军取得十万坪大战的胜利,扭转了局势,奠定了建立根据地的基础。

不久以后,二、六军团马不停向大庸、桑植进军,于11月26日在大庸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湖南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导游词

湖南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导游词

湖南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我将为大家带来一次深入了解革命历史、缅怀英雄人物的旅程。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根据地之一。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历史背景。

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涨,许多共产党员秘密地开展工作,建立了一些秘密的工作组织。

在这样的背景下,湖南、湖北、四川、贵州这些地区,由于经济政治条件的特殊性和群众斗争的发展,成为全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的区域。

1927年初,秋瑾、毛泽东等人领导的起义部队占领了井冈山,成功建立起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军事根据地。

在这个成功的经验的启发下,各地工农群众积极响应,纷纷组建了革命武装,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中国工农红军。

1932年11月,赖传珠等人在湖南省桂阳县龙洞堡举行地方武装起义,开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几经周折,到1934年,根据地已拓展到湖南、湖北和贵州三省,面积达30万平方千米,人口2500万。

这里有东江红军、南方苏区和贵州边区等多个根据地,经历了百万雪山、肃清汉阳三屠和遵义会议等历史事件,直到二万五千里长征后,红军胜利到达陕北,标志着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结束。

现在,让我们共同进入纪念馆参观。

纪念馆一楼展区是以“创建革命铁军、树立苏维埃政权,创造湘鄂赣苏区”为主题的大型剪纸图板,通过多彩的剪纸将革命历史、英雄事迹生动地展现在游客面前。

二楼展区是通过大量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详细展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建设和人物。

首先是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历史展示。

在这一部分,你将会看到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物,感受到革命初期的艰苦环境和人民群众斗争的顽强意志。

再就是红色政权的建设展示。

在这一部分,游客可以感受到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建设的富有成效,并了解到了革命政权如何为群众服务、维护群众利益的艰巨任务。

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红二六军团革命烈士纪念碑

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红二六军团革命烈士纪念碑

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红二六军团革命烈士纪念碑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红二六军团革命英雄纪念碑一、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红二六军团革命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及意义1.1 红二六军团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红二六军团是中国工农英雄的主力之一,拥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战斗经验。

其在湘鄂川黔边地区的活动,对于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和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1.2 纪念碑的建立背景红二六军团革命英雄纪念碑的建立,是为了纪念在湘鄂川黔边根据地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英雄们,弘扬革命精神,保持革命传统,激励后人继续前行。

二、纪念碑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2.1 建筑风格纪念碑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革命纪念的庄严肃穆和威严气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2.2 雕塑艺术碑文、浮雕和雕塑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使纪念碑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内涵,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三、纪念碑对社会的积极影响3.1 爱国主义教育红二六军团革命英雄纪念碑有助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2 社会和谐稳定纪念碑的存在和宣传对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我的观点和理解4.1 革命纪念碑的重要性我认为,革命纪念碑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对革命英雄的崇高怀念,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4.2 红二六军团革命英雄的伟大贡献红二六军团的革命英雄们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勇牺牲和伟大贡献将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

总结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红二六军团革命英雄纪念碑的建立,不仅是对革命英雄的崇高纪念,更是对革命精神的永恒传承。

这个纪念碑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肯定了革命英雄们的伟大贡献,也激励着我们传承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在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红二六军团革命英雄纪念碑前,我们怀着敬仰之情,缅怀革命先烈,对革命英烈深表敬意。

愿革命英雄们安息,愿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存于世间,指引着我们坚定信念,敢于担当,勇往直前!纪念碑前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我不禁被革命英雄们的英勇之举深深感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1、中央苏区中央苏区,也称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打造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1929年2月,朱毛红军转战赣南、闽西,开始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

1930年底至1931年秋,经过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后,中央苏区正式形成。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1933年1月,中共中央从上海迁入瑞金,中央苏区成为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央苏区经过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后,至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达到鼎盛时期。

1934年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瑞金等地出发长征。

此后,中央苏区组建了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央分局,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央政府办事处,开始领导留守红军开展艰苦卓绝的苏区三年游击战争。

中央苏区先后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5个省级苏维埃政权,60个行政县。

中央苏区总人口为453万,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

2、湘赣苏区湘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于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建立发展起来的,是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1930年2月)后的第二个革命根据地。

湘赣苏区比较稳定巩固的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基本苏区人口约100余万。

1931年10月,中共湘赣省委、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领导苏区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四次“围剿”战争。

1934年8月,湘赣苏区主力红军红六军团西征,湘赣苏区逐渐被国民党军占领。

3、湘鄂赣苏区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彭德怀、滕代远领导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跨湘、鄂、赣3省边境20余县,人口约300万。

湖南的红色历史红军长征与湘鄂赣苏区的兴衰

湖南的红色历史红军长征与湘鄂赣苏区的兴衰

湖南的红色历史红军长征与湘鄂赣苏区的兴衰湖南的红色历史:红军长征与湘鄂赣苏区的兴衰红军长征和湘鄂赣苏区是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湖南省这片土地上,红色历史的发展经历了曲折与坎坷,每一步都浸染着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与牺牲。

本文将重点描绘湖南红色历史中的红军长征和湘鄂赣苏区的兴衰。

一、红军长征:彪炳史册的壮举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艰难困苦,最终到达陕北的一次伟大远征。

湖南地区是红军长征的重要路线之一,红军在长征途中对湖南的贡献和影响不可忽视。

1. 湘江战斗:红军突破重重围剿湘江战斗是红军长征中的一次关键战役,在这次战斗中,红军成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以更加勇猛的姿态继续前进。

湖南这片红色土地见证了红军奋勇搏斗的英勇场面,为红军的长征铺平了道路。

2. 星星之火:湘鄂赣游击战争的蓬勃兴起红军长征期间,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形成了著名的湘鄂赣边区。

在这片土地上,红军与当地群众建立了密切联系,发动了广泛的游击战争。

湘鄂赣苏区在长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长征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湘鄂赣苏区的兴衰湘鄂赣苏区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经历了兴盛与衰落的过程。

在这一段历史中,湖南地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红色力量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1.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形成湘鄂赣苏区的形成源于中国革命的农村根据地战略。

湖南地区的农民起义和土地革命运动为苏区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湘鄂赣苏区各级党组织在农村开展工作,发动群众参与革命斗争,从而逐渐形成了红色政权的雏形。

2. 湘鄂赣苏区的光辉岁月在湘鄂赣苏区的光辉岁月中,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不断壮大,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在湖南这片红土地上,革命精神和红色旗帜在广大人民中间深入人心,湘鄂赣苏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充满希望的前进阵地。

3. 兰田会议与湘鄂赣苏区的衰落兰田会议是湘鄂赣苏区衰落的重要节点。

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作用及其历史启示

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作用及其历史启示

作者: 刘欣[1]
作者机构: [1]中共湖北省恩施州委党校
出版物刊名: 学习月刊
页码: 26-2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1期
摘要: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共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进行认真梳理,对其历史作用进行客观分析,对其历史启示进行探讨,是党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的重要课题.一、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一)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背景大革命和南昌起义失败以后,中共中央于1928年1月决定在湘西北组织特委、发动群众,并派贺龙、周逸群等同志返湘组织工农武装,开展游击战争,由此创建了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湘鄂边革命根据地(也称湘鄂边苏区)以鹤峰为中心,包括鹤峰、桑植、石门、慈利、五峰、长阳、恩施、宣恩、利川、建始、咸丰、来凤、巴东、大庸、龙山等县大部或一部.。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

作者: 聂祖海
出版物刊名: 民族论坛
页码: 29-33页
主题词: 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府;进入战略;武陵山区;湘鄂西;总退却;苗族自治州;工农兵苏维埃;反“围剿”;黔东特区
摘要: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中国革命进入战略总退却的艰苦岁月里,党开辟和领导的江南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

地处湘、鄂、川、黔四省交界的莽莽武陵山区,是少数民族居住较集中的地方。

境内除聚居有土家、苗、白、侗等几个主体少数民族外,还有回、瑶、布依等少数民族,是今湘西、鄂西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在地。

少数民族人口占境内总人口相当大的比。

红军第2军团、第6军团退出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红军第2军团、第6军团退出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红军第2军团、第6军团退出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开始长

1935年9月,国民党军集中130个团的兵力,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方针,对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发动新的大规模“围剿”。

红军第2军团、第6军团虽多次寻战,均未得到有利战机,而国民党军的堡垒封锁越来越紧。

中共湘鄂川黔边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转移到外线广大无堡垒地区同国民党军进行运动战。

11月19日,红2、红6军团由桑植的刘家坪、水獭铺(今瑞塔铺)、敎子垭地区出发,退出湘鄂川黔边根据地,开始长征。

红军原定在贵州的石阡、镇远、黄平地区创建根据地,渡过乌江以后,又打算在贵州的黔西、大定(今大方)、毕节地区建立根据地,均因追敌逼近、敌情严重而未能实现。

红军在转战期间,先后在贵阳西北鸭池河、大定县城以西将军山、威宁县以则河、毕节县得章镇等地,击溃了国民党军的追堵,共歼其12个多连。

1936年3月28日,红2、红6军团进到黔滇边盘县地区。

30日,接到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委张国焘的来电,要红2、红6军团最好渡金沙江北上同红4方面军会合。

31日,红2、红6军团分两路由盘县地区西进,4月9日在云南寻甸县六甲地区击溃国民党军2个旅的进攻,接着经富民、罗次、禄丰、广通、楚雄、镇南(今南华)、祥云、宾川、鹤庆等县境,于4月下旬从丽江县的石鼓、巨甸渡过金沙江,接着分为左右2个纵队,连续翻越几座大雪山,于7月2日到达甘孜,与红军第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略述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恢复与丧失

略述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恢复与丧失

略述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恢复与丧失
戴楚洲
【期刊名称】《湘潮》
【年(卷),期】2023()2
【摘要】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得到部分恢复1932年10月,贺龙和关向应等人率领的红三军主力与夏曦等人率领从洪湖苏区突围出来的部分部队在湖北随县会合。

10月下旬,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枣阳县召开会议,决定红三军向湘鄂边苏区转移。

12月底,红三军进入鹤峰县邬阳关,重建鹤峰县第五游击大队和邬阳关区、乡苏维埃政府,完成由洪湖向湘鄂边转移的任务。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戴楚洲
【作者单位】湖南省张家界市委党史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
【相关文献】
1.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歌音乐文化研究
2.对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形成的历史标识和"九二"扩大会召开地点的商榷
3.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中汲取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力量
4.桥头在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历史贡献和战略地位
5.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动员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湘鄂川黔根据地红军战况史料

湘鄂川黔根据地红军战况史料

湘鄂川黔根据地红军战况史料
翟学超;吴敏
【期刊名称】《历史档案》
【年(卷),期】1989()1
【摘要】本组史料是从馆藏三十年代聚兴诚银行档案中选出的,该行团营业需要,经常与长沙、常德、宜昌等分支机构互通信息。

在这些通讯中,反映了不少有关贺龙、肖克部队在湘鄂川黔根据地活动的情况,对研究军史和党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史料原件为信函通讯形式,涉及内容十分庞杂,这里仅节录与本专题有关的内容公布,其余从略。

为保持史料原貌,对其中一些诬蔑之词未作改动。

文件的标题和标点符号系
编选者所加。

【总页数】7页(P74-80)
【关键词】贺龙;红军;湘南;永顺;部队;三十年代;分支机构;湘西;驻军;军队
【作者】翟学超;吴敏
【作者单位】武汉市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5.1
【相关文献】
1.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的社会动员与社会参与——以湘赣、湘鄂赣、湘鄂川黔根据地为例 [J], 黄琴
2.从一份红军布告看贺龙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的艰难历程 [J], 庄劲旅;李星云
3.西南民族地区红军遗址资源旅游开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湘鄂渝黔边区、川滇黔民族地区为例 [J], 项福库
4.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军的担当精神 [J], 邢文庆
5.湘鄂革命根据地红军作战情况史料 [J], 刘会信;翟学超;刘望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分期述略黎代华目前,关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分期没有一个定性的说法。

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基本上沿袭着这样一个说法:就是把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的历史时段等同说。

为了还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色革命历史的真面目,近年来,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的历史分期作了仔细认真的研究,现冒昧陈情,差池之处敬请见凉。

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与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具有不同的内涵,一个是红色行政区域,一个是红色革命政权。

无论是内涵或是外延都是不相等的。

因此,搞清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与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次论述的前提。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首先它是一个地域范围。

它位于湖南、湖北、四川、贵州4省交界地区,以湖南的永(顺)、大(庸)、龙(山)桑(植)4县为中心,包括湖南的保靖、慈利、沅陵、桃源、常德、石门、津市、临澧、澧县,湖北的宣恩、来风、咸丰、松滋、鹤峰、利川、恩施,四川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贵州的沿河、印江、德江、松桃等20余县的部分地区(其中大部分是游击区)。

境内遍布崇山峻岭,道路崎岖。

西南云贵高原耸立,西北有川鄂群山环绕,东与洞庭湖衔接,南与雪峰山紧连,武陵山横贯南北。

酉水、澧水、清江、乌江纵横西东。

其次,它是由贺龙、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由于地处边陲,距4省省会均在千里以上,这里长期以来地方军阀派系林立,有利于革命武装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实行武装割据。

在这里,红二六军团的军事活动,进能截断长江交通,威逼常德、岳阳、长沙、武汉等大中城市,退可以凭借山河天险,回旋驰骋,是红二六军团的主要军事活动区。

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于1934年12月1日在大庸天主堂成立。

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色革命政权建设的领导指挥机关和省级红色革命政权,下设县、区、乡三级革命委员会。

1936年2月7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红军长征途中创建的长江南岸最后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

它的革命的主要力量即红二六军团的军力主要来源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含洪湖和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和湘赣边革命根据地。

所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从开创伊始就具备了革命基础和干部基础。

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

所留下的旧址、遗址,以及今人为此而修建的纪念设施群是红色革命史的承载体,是今人与先烈对话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媒介,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新闻媒体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分期的表述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对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时期的说法是从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成立算起。

如,百度文库是这样概定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 1934年11月26日,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任弼时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贺龙任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兼军区司令员。

至1935年1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初步建立”;荆楚网说,“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大庸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展览介绍说,“1934年11月24日,任弼时、贺龙、肖克、王震等率领红二六军团解放大庸,奉中央电示,26日在城中天主堂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12月1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

以此为标志,以大庸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诸如此类,媒体基本上都持这一种说法,就是把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是以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为起始时间的。

而部分历史文献也持这一说法。

三、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分期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时期与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的历史时期等同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

根据文献记载,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起始时间应为1933年12月19日到1936年2月6日,共4年25个月780天,包括提出酝酿期、筹建谋划期、形成发展期三个历史时段。

1、提出酝酿期(1933年12月19日-1934年6月18日):大村会议提出“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的主张”。

1934年10月,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指导下,红三军在国民党第三次凡围剿这失败,洪湖革命根据地丧失。

1933年上半年恢复湘鄂边革命根据地。

同年7月,红三军在湘鄂两省强大的国民党军夹攻下,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再次丧失。

之后,红三军转战鄂川边。

1933年12月19日,中共湘鄂边中央分局在湖北省咸丰县大村召开会议(史称大村会议),决定“放弃‘恢复湘鄂边的口号’,提出‘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的中心口号’”,为此,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作为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和红三军的战略任务第一次提了出来。

为了这一战略任务的实现,红三军转战湘鄂川黔边,寻找新根据地的立足点。

为了坚定巩固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的战略思想,加强创建工作的领导,1934年3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分会。

2、筹建谋划期(1934年6月18日-1934年11月25日):黔东革命根据地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特区形态。

1934年6月19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沿河(今德江)的枫香溪召开会议(史称枫香溪会议)。

会议决定建立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决定在红三军中恢复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重新登记党员;决定抽调部分红军干部组成干部大队,深入基层,发动群众,建立地方苏维埃政权,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等农民土地革命工作。

7月21日,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分会在沿河铅厂坝召开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组建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实际上是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的前身,是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分会为创建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作的准备条件,为红六军团寻找红三军而立的一面旗子。

正如贺龙在回忆创建黔东苏区时说的一样:“如果没有黔东这块革命根据地,六军团没有目标可找,也收不到部队,结果是不可想像的。

”站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黔东特区就不可能有湘鄂川黔,黔东特区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最初形态。

1934年10月24日,红二六军团在酉阳木黄胜利会师。

27日,在南腰界召开会师大会,拉开了湘西攻势的帷幕。

3、形成发展期(1934年11月26日-1936年2月6日)。

1934年11月26日,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分会根据中央电示,在大庸城内天主堂正式成立了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12月1日,成立了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

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的成立证明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从提出酝酿期、筹建谋划期正式步入了形成发展期。

在中央军委“二、六军团可在黔、滇、川活动”,“应以佯攻贵阳之势,速转黔大毕地区,群众、地形均可暂作根据地”的指示,1936年2月7日,在任弼时、贺龙等军团首长的主持下,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2月8日,在大定城关召开的千人大会上,宣布“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成立,至此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载入历史史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完成了历史使命。

四、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历史分期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从1934年11月26日在大庸创建到1936年2月7日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共跨时3年16个月438天。

这一历史时期可分成大庸、塔卧、兴隆街、茨岩塘、长征时期五个阶段。

其中,在大庸时期14天,占3.2%,在永顺时期123天,占28%,在兴隆街时期24天,占5.5%,在茨岩塘时期232天,占53%,长征时期45天,占10.3%。

1、大庸时期(1934年11月26日-1934年12月9日)。

在这个时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革命的首脑机关相继成立。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共湘鄂川黔边临时省委发出第一号《通知》:“(一)根据党中央电示,在湘鄂川黔边成立新的临时省委,为这个区域党的最高领导机关。

以任弼时同志为省委书记,贺龙、关向应、夏曦、王震、肖克及张子意、刘士杰(后叛变)等同志及少共省委一人为省委委员。

(二)根据中央(革)军委电示,在湘鄂川黔边区成立军区,以贺龙同志为军区司令员,任弼时同志为军区政治委员。

”同时成立了湘鄂川黔边区革命委员会,贺龙任主席,夏曦、朱长清任副主席。

在遵义会议精神的指引下, 1935年1月27日,任弼时、贺龙等主持在大庸县丁家溶召开红二军团党的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会议根据党中央的指示,集中批判了原中央分局书记夏羲在根据地期间所犯的关于肃反扩大化、建军、建党等方面的严重的错误。

丁家溶会议确立了任弼时在党内和贺龙在军事上的领导地位。

2、塔卧时期(1934年12月10日-1935年4月11日)。

1935年初,蒋介石为阻止红二六军团与中央及红一方面军会合,曾调动湘鄂两省六个纵队,共十一个师又四个旅,总兵力十一万人,另有四个保安团配合,并给每个纵队配备两架飞机高空侦察,采用分进合击,严密防堵,攻堵结合的手段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妄图消灭红二六军团主力。

为了争取反“围剿”的胜利,红二六军团按照“突破中央、转击两翼”作战计划,首先集中优势兵力,向国民党军发动进攻,而屡朝失败。

于是,省委和军委分会于3月2 2日急电中央,询问中央及红一方面军的方向,报告红二、六军团拟退出塔卧向北转移。

4月5日,中央军委复电,指出:“目前你们那里的胜利可能是存在的,仍应尽力在原有地区争取胜利在望。

至于你们提出以后可能转移地区的前途问题,我们认为是适当的……但这能是你们认为原有地区不利于作战,且红军主力非转移地区不足以保存有生力量时,才可实行。

”这时,红二六军团已于4日12日撤离塔卧,部队已开始战略转移。

3、兴隆街时期(1935年4月12日-1935年5月5日)。

1935年4月17日,任弼时、贺龙、肖克、关向应、王震等红军领导人,针对国民党军的“围剿”,在回省委、省政府的途中紧急召开应对当前形势的会议,决定18日召开军委分会扩大会议。

会议在兴隆街蒋周臣家举行,由贺龙主持。

征对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撤销了夏曦军委分会主席职务,改选贺龙为主席。

会议提出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委进驻茨岩塘之事,商议了“围剿”与“反围剿”的应对之策(史称兴隆会议)。

根据兴隆会议精神,5月6日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迁往茨岩塘。

4、茨岩塘时期(1935年5月6日-1935年12月23日)。

1935年5月6日,省直机关迁茨岩塘。

8日,在任弼时主持下,省委召开扩大会议。

会议内容,一是在党政军全体官兵中贯彻落实遵义会议精神;二是制定红军休整、扩红、建立地方党政群组织的政策和方针;三是在中央“积极防御、决战胜利,且在原地区争取胜利”的指示下,制定了三条战略方针:“一、暂时不渡长江,仍在原地区争取胜利,省委立足茨岩塘;二、湘敌较强,取守势,鄂敌较弱,取攻势;三、出其不意,积极向鄂敌进攻,在反‘围剿’中掌握主动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