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
各阶段特征
了文化。 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农耕经济 2 、两汉时期 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 (1)政治: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加强(中外朝制度)…… (2)经济:牛耕普及,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出现“市” (3)文化科技: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造纸术, 汉赋……
(3)书法绘画: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1、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2、经济:农业水利发展(曲辕犁、筒车),手工业商业发展(长 安、洛阳等大都会。) (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统一的 1)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既合作又相互牵制,提高了办 事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 (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文化辉煌灿 2)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并完善。把读书、考试与做官 烂,中华文化圈形成。 紧密相连,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 权,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3)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直接导致唐朝灭亡。 3、文化: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绘画书法达到新的高峰,出现短 片小说传奇,标志小说的成熟。
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1、政治:三省体制开始形成;实行九品中正制。
2、经济:经济发展(均田制,灌钢法)
3、文化:
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 ( 1)佛、道兴起,冲击儒学,儒学出现危机。 集权严重削弱,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 (2)农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步完整的农书。 现融合局面。江南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阶段性的成果:(1)经济上: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阶段性的成果:(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经济上(工业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3)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详细分类)
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6)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上,革命任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起步。
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经济基础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阶级关系上,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或改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政治: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祖国统一: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3年12月,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经济与社会生活:经济建设: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
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1953——1956年,三大改造。
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大众传媒):1950年,中央政府制订《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一、总体把握1、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4、革命任务:反对外国侵略,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
5、分期界标:以“五四”运动为界,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时期特征:1840——1919年,共80年。
是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进一步深化的历史。
(1)基本线索: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相互勾结,使中国沉沦。
(3)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以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4)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以谋求近代化。
2、三个阶段(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864年):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剧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开始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剧变的表现:①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进程加快,为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③中国政局发生变化:满洲贵族势力减弱,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态度由排斥到抵抗,再到妥协、投降,继而“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以奕訢、曾国藩为代表的新官僚集团势力膨胀。
④社会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人民的斗争进入新阶段,带有新的时代特点,即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外来侵略,形成了以太平天国运动为标志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特征1840-1912年的中国与世界中国政治:1.列强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等系列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与领土丧失,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外敌入侵面前,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抵抗3.清政府曾试图自救维持统治,但由于拒不改变专制政治体制,改革均失败,清政府最终被推翻;4.民族危机,内忧外患,引发各阶级阶层救亡图存的探索;5.总体趋势表现为对“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追求文化:1.解放思想,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寻求真理,西学东渐,救亡图存;2.救亡与启蒙两条线索交织3.始终存在思想分歧,前期是要不要学西方科技,中期是改良君主制与革命共和制之争,后期是如何评价中西思想文化4.从内容上看,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器物科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5.从群体看,从官员地主阶级(林则徐曾国藩)到知识分子(康梁)到青年学生(五四运动)。
PS:文化方面扩展到了1919年五四运动经济:1.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商品倾销掠夺原料,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无产阶级产生;2.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开始洋务运动,迈出中国工业化第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3.在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诞生,《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支付赔款,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列强争相对华资本输出,且享有免受内地税等特权,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4.随着外来文化冲击和社会政局更替,中国人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世界:政治:1.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扩展(俄、日、德)和深入(美国废除黑奴制)2.对民主权力的争取,从社会上层(资产阶级)下移到下层普通工人群众,英法德多次爆发大规模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经济:1.两次工业革命的先后完成,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浪潮;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3.汽车、电影、电话等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1.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2.新科技新发明层出不穷,推动经济发展、政治变革和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变革;3.现实主义文学、美术兴盛,大师辈出;相关史实:1912-1927年的中国与世界相关课目: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16课三民主义的发展第17课毛泽东思想相关史实:中国-阶段特征:政治1.本阶段国内存在四股力量:清末代皇帝宣布退位,满清政府退出历史舞台;北洋军阀统治开始;四股力量主角是革命党对北洋政府的斗争,初期北洋军阀处于优势,但最后被共产国际、中国支持的国民党打败;中共成立登上政治舞台,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与国民党合作,推动国民大革命,但在北伐节节胜利时,国民党发动针对中共的反革命政变,中共被迫走上独立武装革命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历史阶段划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历史阶段划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历史阶段划分一、引言中国近现代史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转折的历史时期之一。
近现代史的划分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现状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历史阶段划分,并分析每个阶段的重要事件和特点。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阶段划分1. 清朝末期(1840-1911年)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
在这一时期,外国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和割地议定书。
这一时期可以称为中国的“屈辱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的无能和腐败暴露无遗,社会经济状况恶化,百姓生活水平下降。
重要事件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戊戌变法等。
2.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和民主革命的开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
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为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民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见证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快速变革。
然而,由于国内政治动荡,社会矛盾激化,中国陷入了长期的混乱和内战。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各种思想、文化和艺术迅速发展的时期,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4. 抗战时期(1937-1945年)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尊严和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伟大斗争。
中国人民经历了长期艰苦的战争,最终取得了世界性意义的胜利。
抗战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崛起和形成人民解放军的时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对于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
(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变化: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原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提纲】
中国近代史阶段综述两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时期的阶段特征(1840—1894)历史大变局与晚清的社会转型1.政治:①列强侵华势力从沿海向内地扩展,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的冲突加剧,晚清外交逐渐向近代外交转型;③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尚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阶段;④清政府日益腐朽无能,权威与公信力迅速下降;⑤封建统治集团逐渐分化,汉族地主官僚实力上升;⑥地主阶级主导的中国近代化历程艰难启动,力图挽救封建统治;⑦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新的阶级力量先后出现;⑧国家由闭关锁国转向被迫开放,主权大量丧失。
2.经济:①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②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外经贸联系日益增多;③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但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④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企业产生并不断发展;⑤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在夹缝中艰难生存,曲折发展;⑥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
3.文化:①国人天朝上国的观念与心态仍占主导地位;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并逐步付诸实践;③“西学东渐”规模扩大,一度出现高潮;④中国人的向西方学习尚处于器物技术层次;⑤中西文明交融且冲突激烈,观念习俗新旧杂陈,呈现出不平衡性。
清末民初的阶段特征(1894—1919)民族觉醒与清末民初的历史性巨变1.政治: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最终形成;②侵华国家数量急剧增多,并从竞相瓜分逐渐转向“以华制华”;③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趋于汇流;④帝制危机日益严重,逐渐被共和制取代;⑤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⑥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主流由改良趋向革命;⑦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历程曲折反复,中国陷入军阀割据;⑧近代化主导权逐渐转移到民族资产阶级手中;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⑩旧民主主义革命逐渐走入绝境,亟待实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
2.经济:①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②列强势力向中国腹地和京畿要地扩张、渗透;③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发展机遇与高潮;④逐渐放宽对工商业的限制,奖励实业;⑤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出现高潮。
中国近代化历程与阶段特征及启示
思想(理性化) :近代化长足发展:民主共和观 念深入人心,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向西 方学习已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 化。表现
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与论战:
②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的传 播与论战
③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掀起了一股思想 解放的潮流。
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社会 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二、中国近代化的特征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 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 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 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
2、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
3、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制 度的变化。
考查点:新中国新气象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 30题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 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 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 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中国近代化的类型
史学界认为,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 势.但各国的现代化历程又不尽相同,类型也 有区别。
英法美等国率先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 渡.并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变革而逐 步实现的现代化,称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
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开始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 样而进行现代化探索的国家的现代化称为“后 发外生型现代化".中国的近代化属于后一种 类型。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有所发展
法币政策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改订新约运动 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官僚资本的阻碍
严重阻碍 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日、美等帝国主义的侵略
特征:在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尖锐复杂的历史 环境中艰难进行。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形态
三、近代影响中国现代化的不利因素
(一)先天的不利条件: 资金准备不足;技术准备不足; 人才准备不足;思想准备不足。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外国列强的阻挠破坏; 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 的环境。
四、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五、练习
以下三条曲线分别代表我国何种经济成份?简要评 述其发展过程及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第一次浪潮(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叶) 英 经济工业化 法 美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政治民主化 拉美独立革命 1848年欧洲革命 (三)第二次浪潮(19世纪晚期-20世纪中叶)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英法美等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德 意俄日等国也步入现代化进程。 (四)第三次浪潮(20世纪下半叶) 这是一次真正全球性浪潮,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同步进行。 思考3:比较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和日本现代化历程的异同, 并分析各自对本国历史产生的主要影响?
一、中国现代化的历 程及阶段特征
什么是现代化?
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 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以 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 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 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 深刻变革过程。 问题: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经历了哪几个重要 阶段?其共同之处和各自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并分析各阶段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特征与特点.ppt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反帝,客观上也反封建,但对它有
争论。
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历
史经验、教训很重要。
其实,以上几种观点都是试图理出中国近代 历史发展的主线,然而历史发展是丰富多彩的, 试图用三个高潮或四个阶梯说,尽管反映了历史 发展的一条线索,却反映不了近代各个层面之间 的关系。
(2)在中国发现历史模式
1994年,柯文(Paul A, Cohen)发表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对冲击—反应模式作了全面批判。柯文
提出与“西方中心论”相对立的“中国中心观”问题。 所谓“中国中心观”是指近现代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逻
辑发展,19世纪西方的登场制造了种种问题,“尽管中国的 情境日益受到西方的影响,这个社会的内在历史自始至终依 然是中国的”。
五、怎样学习
学习历史有二个目的:一探索历史规律,二是总结 历史经验,以为今日的借鉴。
(1)学习目的不同 中学:了解历史事实,来龙去脉。 大学:把历史作为一门科学来学习、研究,也就是我们
学习的不仅仅是“史”,而是历史学,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仅 是了解历史,而是认识历史。
(2)学习要求不同 中学:掌握基本史实、年代、人物。 大学:不仅掌握了解一般史实,而且要了解与此史实有 关的前因后果,了解其处于历史长河中与其他史实的联系, 也就是通过史实把握这样一些关系:社会总系统下各个子系 统的关系,了解社会结构(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之间的 关系,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2)“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范式”是美国学者布莱克1975年率先提出
的。其后,以罗荣渠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学者,在研 究和批判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本土化的现 代化理论。
1860--1895的中国近代史
四、社会生活: (一)生活方式——西化
表现: (1)服装:(2)食:(3)报刊
(二)教育
起步: 洋务运动 (1)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科技人才、翻译人才、军事 人才 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新式学堂 (2)创办近代海军
四、社会生活: (三)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 ①1872 上海 轮船招商局——标志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②1881 开平——胥各庄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③1877 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 的开端
二、经济: (二)民族工业产生
1、原因: 2、时间: 3、地区及其原因 4、企业: 5、影响
三、思想文化: (一)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
1、时间: 2、背景: 3、目的: 4、含义: 5、代表: 6、影响:
积极: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 趋于系统化、纲领化,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起到了承上启下和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局限: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其推动社会进步的 作用,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洋务运动的悲剧性结局。
2.地位和作用:洋务运动缩短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推 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进程,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起了重 要作用。 (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 的现代化思想。“中体西用”的思想企图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来维 护落后的生产关系。统治阶级承认了“中学”的不足,寄希望于西学。
对洋务派“中体西用”主张的评价: (1)革命史观:洋务派处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 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现代化史观:打出“自强”“求富”旗号,冲击了“重 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全球史观: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就制度、就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 全球扩展的表现。 (4)文明史观:反映了封建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以 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毕竟承认 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 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历史阶段划分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历史阶段划分在我国近现代史中,历史阶段的划分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历史脉络,了解历史进程,而且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国的现实情况。
我国近现代史的历史阶段划分,主要包括清朝末期的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时期和新我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
1. 晚清时期晚清时期是指清朝末期的一段时间,以清政府的衰落和我国传统社会的动荡为主要特征。
这一时期,我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既有封建统治的腐朽和民族危机的加剧,也有近代文化和思想的冲击和对外列强的侵略。
这一时期的我国社会,呈现出了复杂多变的状况,既有政治上的动荡,也有社会上的变革,是我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开端。
2. 民国时期在辛亥革命后,我国进入了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发生了根本变革,逐渐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
然而在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依然存在着政治动荡、社会动荡、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的问题,的更迭频繁,社会秩序不稳定,国土受到列强的严重侵略,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受到了许多重大严重的影响。
3.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国近现代史中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日斗争,不仅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表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4. 时期时期是我国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我国大陆进行了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争。
在这一时期,我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实现了新我国的成立。
这一时期,我国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为我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5. 新我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我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一、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政治: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3、思想: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4、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二、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世纪末登上政治舞台。
2、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走出近代化(经济工业化)的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开始传入;近代民主思想开始产生,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思想(特别是政治上要求君主立宪制)逐步成为历史潮流(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三、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袁世凯)的统治1、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高涨和失败;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失败;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短暂的春天)。
3、思想: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
西方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4、外交: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四、1915年~1927年: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功1、政治: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诞生;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民革命;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2、思想: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中国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重要提示: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9月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1日开始中国民主革命:1840年-1949年9月。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9月)1924年初-1927年7月15日: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1927-1936: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1937-1945: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1946-1949: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时期1949-1956: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1976-1978:徘徊时期1978-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
(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第二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60-1901年)【阶段特征】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40多年历史呈现出的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列强侵华加剧,出现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等,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随之,中华民族以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为主的救亡高潮兴起。
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维新变法。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1、19世纪后半期:①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形成。
②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③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意识不断增强。
④文化:新式学校逐步建立,民主科学不断得到弘扬。
⑤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⑥军事:火枪利炮逐步武装军队,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清王朝不断衰落,并走向覆亡。
③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华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④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
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⑤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⑥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掀起了两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政治上,军阀政府专制独裁;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②经济上,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官僚资本主义产生。
③军事上,前期革命党人领导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国共合作期间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东征和北伐。
④思想上,一方面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运动,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兴起大力弘扬民主科学。
⑤外交上,袁世凯等对外卖国;国共合作期间国民政府坚决反帝。
4、十年对峙时期①政治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反共反人民;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反蒋,另一方面抗日。
②军事上,国民党对中共红军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并迫使红军长征;日本以九一八为开端,逐步侵略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
③思想上,一二九运动促进了民族的新觉醒,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特征
中国近代史综合复习指导
从1840年到1949年的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大潮迭起,民族危亡之紧迫,新旧冲突之尖锐,各阶级各阶层间斗争之激烈,在以往历史中是罕见的。
如何从这错综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梳理出历史深处的线索,把握住内存的联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以往综合复习中国近代史,在采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三线复习法或由此细分的列强侵华史、历代反动统治史、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旧民主主义抗争史、四大阶级探索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六线复习法时,往往只重视纵向发展而忽视横向的互动联系,不利于培养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本表将近代史分为晚清前期、晚清后期、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四大时期,从世界形势与列强侵华、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主要矛盾与政局变迁、思想探索与文化发展四方面,试图对近代中国历史阶段特征作一较为全面、整体、宏观的揭示,提供一条复习新思路,把对现行课本知识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形成历史思维的两个侧面,一是善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宏观、立体地把握各时代脉搏;二是在分析一件史实时,能自觉地把它放到历史整体的内在联系和交叉影响中去考察认识。
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各种变化的考察,者必须置于国际大背景下进行,并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间的互动联系为基本依据。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根源在于东西方列强的疯狂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卖国,这又决定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把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同时也正由于革命对象过于强大,单靠任何一个阶级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必须唤醒广大民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民族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壮大和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抗争,则是中国半封建化、近代化的根源。
近代中国经济成分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阶段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成分间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尖锐对立,这决定了近代中国阶级关系、社会政治局面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因此中国的变革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借鉴他国经验,照搬任何国家都不行,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为了给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决不意味着苛求故人。
独立和富强是近代中国社会两大主题,各阶级的活动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及。
辩证唯物史观要求我们以科学的分析打破贴标签式的思维定势,实事求是地依据特定历史条件和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即时和深远影响来考察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曾起过的主客观积极作用和以其经济基础所决定的阶级局限性,从而把握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向。
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立宪等晚清三大新政,呈现出从器物的变革到制度的调整,再到形式上政体的改革,层次渐深的趋势,这些新政正是清政府在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整体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客观上有利于近代化发展,虽因地主阶级本质上的落后性,这些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屡告失败,但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仍应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中国现代史综合复习指导
建国后历史按时代特征可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大时期。
革命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恢复发展经济,并成功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过渡,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时期历经十年探索、十年文革和改革开放三个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是近现代中国艰难曲折的发展进程中两次重大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正是这两次重大历史飞跃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坚持实事求是,在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中产生;其实践的具体道路都是先农村后城市,都注重统一战线的作用;都极大地推动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进展;两者从根本上都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都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综观历史,邓小平理论的基础奠定于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1975年全面整顿为其雏形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其开始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则标志其开始走向成熟。
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如何对50年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的总结与反省,是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迈向新世纪所必须面对的一项历史性课题。
下表依据现行中国近现代史课本有关内容,分别从国际形势、经济建设、内政发展、外交关系、文化事业五大方面对共和国史进行了梳理,试图体现其五大阶段的历史特征。
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我国一度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平均分配,忽视商品价值规律,这一体制曾在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在建设时期却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逐渐探索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形式并存,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道路,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实践证明:经济建设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政治稳定会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反作用。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
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变化。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谓至少要100年才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个时候开始算起。
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
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